湘科版新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单元分析

湘科版新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单元分析
湘科版新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单元分析

湘科版新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学年学期

学校名称

任教年级一年级

任教科目科学

教师姓名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

计划

年上学期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没见过的、不了解的事物充满兴趣,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这是科学课教学非常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既有教育价值、学生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科学课的热爱;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随着科学课的教学逐年增长,而不是衰退。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一年级上册,是湘版整套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分类,动手做实验、进行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重点发展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什么是科学,体会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

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重难点:

《走进科学》单元重点:1. 在操作交流中体会感官能够观察到哪些信息。2. 怎样比较常见物体的异同点。如何给身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3. 玩积木选什么积木更容易搭,才能搭出漂亮的建筑。单元难点:如何给常见物体进行分类。《探访大自然》观察、比较、分类、制定考察计划。《认识天气》单元重点:1.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2.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单元难点:1. 天气及其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影响。2. 本单元重点让学生观察、比较、描述、记录。《常见的材料》单元重点:观察、比较、分析、简单对比实践。单元难点:如何观察、比较、分析、简单对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单元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模仿设计能力和使用工具的技能。

教学要求:

1.把握小学生心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要搞好小学低年级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还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心理特点。

2.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刚刚跨进学校大门,对于学科特色分明、实践活动丰富的科学课,学生常常会表现出毫不掩饰的喜欢,同时也会暴露出不知顾忌的表现,如对教师提出过的一些学习要求有的还做不到,有的遗忘了,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3.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透过观察我们可以领略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观察所得的信息引发我们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作出解释与及作进一步的探究。观察能力是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技能,是发展其它探究技能的基础。

4.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指导学生在以下一些方面引起注意:

(1)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空间。

(2)遵循规定的安全实验程序。

(3)建议并执行恰当的安全操作步骤。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观察西瓜,比较积木与足球、足球与乒乓球的形状,颜色,轻重,软硬,找出身边事物的异同点。给物体分类,在搭积木时有什么发现。

单元目标:

1.观察认识西瓜,外形通过看、听、闻、动手摸一摸,知道眼、耳、鼻、舌、手感官的作用,以及如何去保护。

2.比较积木和足球以及乒乓球的形状、颜色、轻重、软硬,找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会给身边的事物分类,发现他们的特点。

单元重点:

1. 在操作交流中体会感官能够观察到哪些信息。

2. 怎样比较常见物体的异同点。如何给身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 玩积木选什么积木更容易搭,才能搭出漂亮的建筑。

单元难点:如何给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单元教法学法:

1. 通过观察、听、闻、感受、比较物体的异同点。

2. 在玩中发现积木怎样选材更容易搭。

单元教学时间:四课时

走进科学观察西瓜.........1课时

保护感官..................1课时

走进科学观察西瓜.........1课时

保护感官..................1课时

1.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教学时间:9.10-9.1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果刀、西瓜一个。

学生准备:自带一个水果,如橘子或苹果。

三、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难点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2分钟)

1、教师出示西瓜:本节科学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个西瓜,了解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西瓜。板书“观察西瓜”。

(二)活动一观察西瓜(10分钟)

1、“这个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分别让学生上讲台来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说说观察后的发现。

2、指导学生观察西瓜

指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观察活动,整体看形状、颜色、花纹等,用手摸一摸表面,轻敲时听声音;由外向内,看颜色、看组成部分;闻气味、尝味道,描述西瓜的样子。

3、指南车教你如何挑选西瓜。

4、小结:我们刚才观察西瓜时用到了哪些器官?眼、耳、鼻、舌、手是我们观察时常用的感官。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眼、耳、鼻、舌、手还帮我们发现什么?

6、小结各感官的作用

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

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

耳——听觉——声音;

鼻——嗅觉——气味;

舌——味觉——味道

7、快速观察竞赛游戏活动。

拿出自带的水果,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针对被观察的物体轮流说出一个发现。

8、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题。

(三)活动二保护感官(5分钟)

1、课件出示脏手揉眼睛,写字读书姿势正确和不正确的图片,让大家来讨论如何来保护眼睛。

2、同桌讨论:如何保护其它感官。

3、汇报,小结

(四)指南车信箱(2分钟)

1、出示《昆虫记》图片,给学生介绍这本书。

2、介绍作者,作者是在长期观察中发现昆虫的秘密的。

(五)总结(2分钟)

出示科学家巴普洛夫的一句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引导学生意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在科学探究中意义重大。

七、板书设计

1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感官

眼耳鼻舌手

教学反思:

2.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时间:9.14-9.1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观察比较能力,找出被比较物体的不同和相同。

三、教学难点

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

四、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3分钟)

1、教师可以用左右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

棒(在粗棒轴线垂直方向上涂有圆圈横条纹,顺着细棒轴线方向涂有直线条纹,让学生产生视错觉“细棒更长”),展示给学生看,问:猜猜哪根棒更长?

2、如何证明呢?(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聚焦到比较方法上来,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

(1)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是否对齐;

(2)以其中一根木棒为标准,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

(二)活动一:比一比(10分钟)

1、出示颜色相同但形状有不同的四块积木,“我们先用眼睛来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颜色一样,形状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对形状可能相同的木块,需要象导入活动一样叠放在一起比较。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两块和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两块,引导学生面对这组材料比颜色,找到颜色不同和相同。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学生比较的灵活性,可以做两个积木块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在比较中有所分类,依据相同形状(颜色)合为一组,又依据不同形状(颜色)区分出不同的组别。

4、提供两个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借助其它感官进行观察比较,重点比较轻重。)

5、提供玩具球和积木块。(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进行观察,充分找不同。重点引导学生怎样来观察比较出二者软硬不同。)

6、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如:多个对象比较时要选择比较标准。比软硬的方法是……)

7、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三)活动二:找我们的不同和相同(10分钟)

1、“刚刚我们比了很多玩具不同和相同,我们自己之间可以比一比吗?”

2、“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比较,找我们的不同和相同。我们从外貌长相方面,而不是衣着方面进行比较。先找不同,再找相同。”

3、“我们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怎样进行比较?”

4、同桌比较交流活动。

5、全班汇报,教师引导。

建议: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时候,可从整体比较,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体重等;也可是二人身体相同部位的比较,如彼此的头发

长短、眼皮的单双、手脚的大小等。比较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发散,适时启发他们尝试着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如听声音)或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如利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等),让比较活动更丰富。比较我们的相同又提升了难度,学生需要从明显纷繁的不同中,找到彼此的相同点。相同点大多需要从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考虑,或是“人”的共同特征考虑,如彼此的身体都由头、颈、躯干、四肢构成;各大部分中也有相同的小的组成部分,如头部都有头发、眼、耳、鼻、口等。

如果学生中有双胞胎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要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观察比较,如听二人的嗓音;提倡借用测量工具、仪器进行比较,如体重秤称量,卷尺测量,即使学生不太会规范使用工具、仪器,但要鼓励学生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为。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七、板书设计

2、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先观察、再比较

课后反思:

3.给物体分类

教学时间:9.22-9.2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一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四、教学难点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2分钟)

1、教师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同学们的好朋友铅笔,本节科学课我们就来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给它们分类。

2、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活动一认识分类(12分钟)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会从整体上关注铅笔的某一特征(颜色、粗细、长度等)去比较,也会从铅笔某一局部特征(是否带橡皮头、是否削尖了)来比较。

2、按比较的结果分类

“同学们,我们根据比较的结果来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个放在一起。”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整理的作用,并总结按铅笔的哪些特征整理没有意义。引导学生经历分类整理过渡到科学分类的过程。

3、认识分类过程

1)让学生演示“我们请某某同学来演示她的分类”

2)带学生演示完后,提问:“你是用什么标准给它们分类的”

3)让学生来说说分类的过程

4)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小组提出自己新颖的分类标准,并总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活动中,教师要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及时标准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也要对他人的方法进行判断和表态。活动后,教师要开展全班性的汇报交流活动,及时表扬分类正确且标准新颖的学生。活动交流中,教师可以及时板书学生的分类方法,最后对活动予以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三)活动二怎样分(8分钟)

小组竞赛:

1)分类物品: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2)快速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

3)全班汇报交流,互相评议

4)师小结:可以按照是否有盖分,按照是否敞口分,按照透明与不透明分,按照是不是塑料做区分……运用到我们的一分为二的方法。

(四)指南车信箱(2分钟)

通过教师讲述,学生看图方式,了解我国古代人们认识自然的历史,了解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就有了分类,从而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五)课外作业(2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各种图书散乱摆放,并给学生布置课后延伸任务,让学生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也可让学生帮妈妈整理一次碗柜、自己的书包、衣柜等,并把怎样进行分类整理的讲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3.给物体分类

认识分类相同与不同一分为二的方法

怎么分透明塑料……

课后反思:

4.让我们发现更多

教学时间:9.24-9.30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4.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三、教学难点

了解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1分钟)

小时候,儿童大多搭建过积木,但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

后,今天的搭建积木活动将会发现更多。

(二)活动1 什么样的物体更容易搭(10分钟)

1.先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让学生先行进行猜测,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将猜想填写在第9页的记录单“猜想”一栏中。

2.怎样证明自己想的是否正确?(是在让他们经历方案设计)

3.全班交流。(学生应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同一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与另一种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谁更容易搭起来。)

4. 引导学生依据方案进行搭建试验,求证推测是否正确。活动结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试验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中,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5. 分类:容易搭的放一边,不容易搭的放另一边。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抽取形状与稳定性的内在规律,学生会认识到四四方方的容易搭,表面平平的容易搭……)(三)活动2 怎样搭得更高(10分钟)

1. “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

2. 设计合作之星、顽强之星、创新之星的评比活动,引导各组既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又要在试验中途失败的情况下,不互相指责埋怨,而是团结起来再次搭建。

3. 汇报交流。(各组说说搭建经验;说说往高处搭建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绝招;说说怎么做就能既保持稳定,又用到了不同形状的积木……)

(四)拓展(2分钟)

出示生活中的各种新颖建筑,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各种形状奇特的城堡等。让学生感受到今天他们就是小小工程师,长大后可以建造更棒的建筑。

七、板书设计

4、让我们发现更多

容易搭的物体:(画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

本单元让孩子初识大自然、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大自然中的发现。

单元目标:

1. 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

2. 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

3.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什么植物、生活着什么动物。

4.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5. 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大自然。

6. 学习科学家达尔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单元训练重难点:观察、比较、分类、制定考察计划。

单元教法学法:

1.观察法、比较法、分类法。

2.通过观察、听、比较学会简单的分类。

单元教学时间:三课时

初识大自然……1课时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1课时

大自然中的发现……1课时

1.初识大自然

教学时间:10.9-10.14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

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水声、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2分钟)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10分钟)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5分钟)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5分钟)

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板书设计:

1.初识大自然

有山有水

有动植物

有各种自然现象

教学反思:

2.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教学时间:10.15-10.2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2分钟)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明确考察对象(5分钟)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3分钟)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

(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2分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15分钟)

(三)总结(2分钟)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

2.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枯树叶、枯树枝、小石头……

教学反思:

3.大自然中的发现

教学时间:10.23-10.2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

2、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会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三、教学重点

继续训练和巩固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的方法,学习借助简单的工具——放大镜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基础上,对物品进行分类。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2分钟)

1、教师:“这么多天过去了,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观察物体需要用到哪些感官呢?”

学生:“眼、耳、鼻、舌、手。”

2、教师:“这些器官分别是怎么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呢?”

学生:“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

(学生可能回答的不会这么全面,老师需要进行补充)

3、教师:“这节课我们需要观察上节课采集回来的物品,但是我们不能随便观察,我们要向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去学习一下怎么观察物体”。(与达尔文考察活动对照,以故事来引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

(二)活动1.观察我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10分钟)

1、教师先让学生学习使用放大镜,教师简要说明放大镜的功能:1.放大物体的影像——放大镜最主要的功能,把放大镜放于物体前适当距离即可从透镜内观看被放大的影像,留意物体实际上并没有被放大。2.聚焦取火——次要功能

在强光照射下,透镜的焦点部位会特别光猛,焦点部份便会变焦或著火。并警示

学生“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免烧伤眼睛”;接着明确放大镜由镜柄、镜片和镜框组成;再用规范动作演示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

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演示后让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进行观察,其他学生评判操作正确之处和注意改进之处。

2、结合搜集到的岩石、树叶等,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说说有什么不同。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分组观察带来的大自然物品,讨论观察每个物体都有哪些特征,怎样观察,什么情况下使用放大镜,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指导学生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并示范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三)活动2.给它们分类(5分钟)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说说自己的分类理由,说出分类标准。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

5、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四)活动3. 考察交流会(5分钟)

1、小组进行考察汇报准备,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五)拓展活动来自大自然的艺术(3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艺术品。

2.出示老师自己准备好的艺术品。(事先准备好,实物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物品制作艺术品。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作品创作

4、整理材料,下课。

七、板书设计

3.大自然的发现

物品简笔画有生命的

物品简笔画无生命的

最新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石燕完全小学2017-2018学年度科学 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

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3~4课时 常见的工具1~2课2~3课时 任课教师:祝永恒 2017.09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夏天电线变长;③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答: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教案-第1、2课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果刀、西瓜一个。 分组材料:橘子(自带或提前准备)。 三、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难点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出示西瓜:“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西瓜,老师 带来西瓜可不只是给你们吃的哦。本节科学课我们就来观察这 个西瓜,了解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西瓜。 2.板书“观察西瓜”。 二、活动一观察西瓜 1.“这个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眼睛看:我们发现了这个西瓜的很多特点。这个西瓜还有很多秘密,我们还可以什么方法呢? 2.指导学生观察西瓜 分别让学生上讲台来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说说观察后的发现。 (师指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观察活动,整体看形状、颜色、花纹等,用手摸一摸表面,轻敲时听声音;由外向内,看颜色、看组成部分;闻气味、尝味道,描述西瓜的样子,为将来买西瓜时挑选好瓜积累感性经验。) 3.指南车教你挑选西瓜小密招:(课件出示图片) 一看瓜皮:花皮瓜类,要纹路清楚,深淡分明,西瓜纹路整齐就是好瓜。颜色最好挑青绿色,不要雾雾白白的。 二看瓜藤:瓜藤若是直直的一条线,就不要,但若是卷曲圈起来的,就很甜。 三看瓜脐:瓜脐越小越好,相反的,瓜脐越大皮越厚,越难吃。 四摸瓜皮:用手指摸瓜皮,感觉瓜皮滑而硬则为好瓜,瓜皮粘或发软为次瓜。 五听声音:听起来沉闷且带有震动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发出“嗒、嗒”声的是生瓜。 六掂一掂:成熟度越高的西瓜,其份量就越轻。一般同样大小的西瓜,以轻者为好,过重者则是生瓜。 课间休息或课间游戏 4.小结:我们刚才观察西瓜时用到了哪些器官?眼、耳、鼻、舌、手是我们观察时常用的感官。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眼、耳、鼻、舌、手还帮我们发现什么? 6.小结各感官的作用(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认识水 学习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学习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学习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 学习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 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 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尝”的方法: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里很佩服。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 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看看是否能验证水的这两个特点。小组长领取材料。 3、生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水会流动。(板书)。 5、讲解: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并且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橡皮、木块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强调常温、常压是条件,因为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5.知识扩展

湘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始业课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什么,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3了解任课老师,能对老师产生一定的好感。 【教学重点】 通过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小故事,感受到科学好,并愿为之努力。【教学难点】 常规养成。 【教学准备】 卡通磁贴、碘酒棉签、米饭、白纸、铁勺(分米饭) 【教学过程】 一、 简单介绍评价表 1.给表现好的小组贴笑脸磁贴,引出评价表。 2.简单介绍奖励措施。 3.介绍分组,让相应的学生举手,给反应快的小组奖励。 二、教师自我介绍 三、 讲小故事 1.讲身边同学的故事,积极尝试简单的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仔细观察,关注细节,不局限于限定材料,多次尝试,乐于表达。 2.科学家珍妮古道尔的事迹。 四、了解学什么 1.植物(展示很多图片),提问,这是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2.给学生演示一些简单实验(如,米饭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等等)。 3.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五、作业设计: 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如“金鸡独立”或其他。

课 题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教学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

新湘教版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教案

湘教版(新)小学二年级下科学 教案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 第一课推拉游戏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科学探究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 3. 科学态度、STSE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建立力与改造自然之 间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拔河用的小木棍、弹簧、纸箱子及相关课件。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推一推,拉一拉,你推我拉做游戏,玩玩小弹簧,捏捏橡皮泥,变化之中寻道理。 (二)新课学习 1. “推手”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各伸出一只手,两掌相对并接触在一起。

宣布开始后,两人手掌都向对方用力推手,看谁最先被推动。游戏中脚后移动者为胜。时间一到,立即停止游戏并归位。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推它,它也在推我!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推力。 2. “拔河”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同时分别握住同一根小棍的两端。宣布开始后,两人开始用力向自己这边拉。游戏中小棍后离开手或脚后移动者为胜。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又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拉它,它也在拉我!这种力叫拉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常见的力。 3. 感受生活中的拉力和推力。 (1)拿出一根弹簧,两手用力向外拉开,感受拉力。 (2)准备一个纸箱子,用力使纸箱子移动,感受推力。 (3)交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 4. 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 (1)课件展示教材P3 四幅图。(帆船在海上前进、动物拉雪橇等)并逐一分析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2)练习:课件展示活动手册练习题图片。判断推力和拉力。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力与形变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 科学探究通过对球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橡皮泥的挤压、拉伸,比较施力前后橡皮泥形状的变化,发现力有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的作用效果;通过对弹簧、海绵等更多材料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对橡皮泥和弹簧等材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声音 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是多样的。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第5五课噪声控制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保护听力的方法: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④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第1课我们的消化 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 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ō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精品版(全册)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第一单元水 科目科学年级一班级70 时间.3.13 课题1、认识水第 1 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初步认识水占据空间。 4、在活动中能够细心观察;能够合作互助;能用证据说明问题。 重点观察水、辨别水,认识水的基本性质。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 1号材料袋 演示材料: 1个透明塑料桶、石头、小石头、细沙、水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水 1、老师口渴了,带了一杯纯净水。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水、认识水。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杯水呢?(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3、教师指导: ●用眼睛看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色、透明的) ●“闻”有种科学的闻的方法——扇闻法。大家用这种科学的方法闻一闻,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气味) ●“尝”,对于不明的物质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尝,今天我准备的是纯净水,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尝也有方法,我们用吸管蘸取一点放舌头上尝尝。大家用尝的观察方法又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味道) 4、小结过渡:我们通过看、闻、尝,发现了水的哪些特点?(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的)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形状,西瓜是球形,粉笔盒是方形……,那水有形状吗?我们把水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

5、在这几个容器里,水是什么形状?你还能制造不同形状的水吗?如何制造呢?(气球装水,可以变各种形状,材料袋里配有气球,可课后试试) 6、完成活动手册第一课涂色题。把水放入以下几个容器,水是什么形状的?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水的形状。 7、想一想: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8、看板书,总结水的特点。 9、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物质叫做液体。(板书液体)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液体还有哪些? 二、活动一:辨水识水 活动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水的基本特征啦,让我们利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吧。 1、提出任务: (牛奶、醋、水、食用油、盐水) 师:每个小组桌上有五杯物质,分别标明了1、2、3、4、5号,其中就有纯净水,我们试着找找纯净水。大家在找的过程中觉得可能是纯净水的放桌面,觉得肯定不是纯净水的交上来。 2、分组活动:

(完整)湘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以“作用与变化、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内容为重点,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安排了“推力与拉力”“ 植物的生 长”“四季”“磁铁的奥秘”和“多彩的人工世界”5 个主题单元, 13课。 选择儿童常见的橡皮泥、皮球、磁铁、折扇、人、动植物、四季等为探究对象,布设了28个丰富有趣的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观察的 基础上,展开比较、小制作、小实验、照顾植物、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通过观察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来认识推力、拉力、弹力磁力;通过探索阳光、水、冷热(气温)等因素对植物生长、人和动物活动的影响,发现植物生 长需要什么、春夏秋冬的特征和四季变化的影响;通过认识人工世界的物品特征、结构和功能,渗透技术思想,引导学生主动追寻引起事物变化的成因 (或作用条件),渗透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第一单元“ 推力与拉力”:教材按“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编排推、拉及其相互作用的认知顺序,从“ 推拉游戏”入手,让学生直接体验推力、拉力作用,引领学生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 认识常见的推力与拉力”;再让学生经历制作橡皮泥玩具和挤压、拉伸弹簧、皮球、皮筋等体验活动,引导学 生发现并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作用效果,渗透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单元“ 植物的生长”,按功能和认知层次布设“ 植物角” “ 植物在生长”和“ 植物生长需要什么”三课。第一课先让学生建植物角,观察、辨认植物,制订照顾植物的计划,旨在为本单元的后续活动提供多样本探究对象,为下一课设计实验和制订观察计划奠定基础;第二课引导学生边照顾植物边观察、测量并记录植物生长的信息,旨在为下课归因分析提供证据,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测量、记录等技能;第三课旨在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课的观测记录,寻找植物生长不好的原因,分享交流照顾植物的经验,归纳得出植物生长需要 水和阳光。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

湘版科学三下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1.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但人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模糊的、不一定准确,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_指针式温度计等。 3、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 36.5℃—37℃。 4.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5、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使用工具——温度计、量筒、量杯测量的活动中注意:读数要平视。俯视会多读、仰视会少读。) 6、零下六摄氏度写作 -6 ℃;九十四摄氏度写作 94 ℃ 。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 7、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8、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2 热胀冷缩 1.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3.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加热后,铜球___不能___通过金属环;冷却后,铜球__能_通过金属环。这说明铜球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受冷时体积____收缩____,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湘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https://www.360docs.net/doc/4b1038048.html,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一单元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声音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生意 1.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各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通过辩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所设的事实。 观察并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 2.科学知识 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与音调的概念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 第二课声音的产生 1.科学探究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能通过对不同的发生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够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能够小组合作制作乐器。 2.科学知识 能发现发声物体和未发声物体之间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1.科学探究 能够区分声音的不同 能够辩听声音,发现声音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音调和音量的概念。 2.科学知识 了解音量是振动幅度的不同 了解音调是振动频率的不同 第四课声音的传播 1.科学探究 能够依据已有的只是和经验,对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 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科学知识 了解声音可以在空气,水以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中传播。 第五课噪声控制 1.科学探究 能够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 常识用辩证法分析声音的控制问题。

2.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可以被控制 能够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 了解一些隔音材料。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第一课我们的消化 1.科学探究 通过咀嚼馒头,使学生感受到牙齿的切割作用,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能举例说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作用。 2.科学知识 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了解到口腔由消化的作用。 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名称。 了解小肠内表面的结构,知道小肠绒毛的作用。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 1.科学探究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得出数据,加以分析。 能按照要求制造呼吸模型。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 2.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哪些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第三课保护呼吸、消化器官 1.科学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公共作用、相互协调下,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通过调查统计睡眠的时间,发现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 2.科学知识 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能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 第一课光与影 1.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着直线传播。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2.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光源。

2020年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多样的。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2.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强弱、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 3.科学态度、STSE 在辨听声音的过程中,感悟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电子琴、大鼓、小提琴、双响筒、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妙无穷。 (2)讲述:我们听过很多种声音,关于声音的奥秘也有很多。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 (二)新课学习 1. 各种各样的声音 (1)回忆生活中听过到的声音:说一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种声音可以怎样描述它的特点或者听到后给人以什么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按一定顺序追问声音名称、发声物体、特点等。

(3)现场听音感受。播放各种声音的录音,静默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继续让学生说出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怎样区分这些不同的声音。 (4)重点比较两种声音:播放牛叫的声音和鸟儿的叫声。 (5)交流:谁的叫声低?谁的叫声高?关于声音,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声音多种多样,声音各有特点,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7)继续提问:怎样比较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2. 辨听声音 (1)辨听声音的强弱:分组有序地让各种乐器(例如锣、双响筒)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2)交流:怎样让乐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3)小结:每一种乐器,例如锣,用力敲,听到的锣声就大,否则声音就小。敲击双响筒也是这样。声音的大小就是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 (4)辨听声音的高低:分组有序地让各种乐器(例如电子琴、大鼓、小提琴)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5)交流:怎样让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6)小结:同一种乐器,例如按电子琴不同的琴键,发出的声音高低是不同的。拉小提琴,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但和大鼓比起来,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比较尖、清脆,大鼓发出的声音比较粗、低沉。 (7)记录声音。把辨听声音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总结: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9)继续思考: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湘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认识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 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 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尝”的方法: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里很佩服。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 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看看是否能验证水的这两个特点。小组长领取材料。 3.生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水会流动。(板书)。 5.讲解: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并且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橡皮、木块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强调常温、常压是条件,因为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5.知识扩展 提问: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液体吗?学生交流。 四、体会水资源匮乏对我们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师:水不但美丽,而且是生命之源,它孕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但是可供人们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大家请看:(出示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和咸水湖中的水,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