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

文章目录*一、茯苓甘草汤概述*二、茯苓甘草汤功能主治*三、茯苓甘草汤服用方法*四、茯苓甘草汤副作用*五、茯苓甘草汤注意事项*六、茯苓甘草汤药典记载

茯苓甘草汤概述

1、定义茯苓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之功效。主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①《伤寒论》: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②《圣济总录》: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③《普济方》引《直指》:心下停水,忪悸;④《内科摘要》: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⑤《疝瘕积聚编》:疝作奔豚)。

2、别名茯苓桂甘汤、茯苓汤。

3、组方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4、制法上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即得。

5、性状液体,棕色,味甘,辛。

茯苓甘草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

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疝作奔豚。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饮停胃中,出现心悸、呕逆、头眩等之慢性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胃炎、冠心病等;亦可用于饮停中焦而兼有表证者。

茯苓甘草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茯苓甘草汤副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茯苓甘草汤注意事项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茯苓甘草汤药典记载1、《普济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

虚也。故与茯苓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为臣辅之;以桂枝为佐,生姜为使,二者之辛而固卫气者也。

3、《伤寒附翼》: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

茯苓白术减肥汤的功效

茯苓白术减肥汤的功效 很多人在减肥的时候总是喜欢做一些运动来减肥,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都是浮云,不是自己能坚持得了的减肥项目,很多人一边想减肥,但是一边又想偷懒,长期下来就得不到任何的减肥效果,所以说很多人会联想到用白术和茯苓一起熬汤后饮用来帮助自己得到减肥的功效,那么茯苓白术减肥汤的功效有哪些?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白术茯苓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别名】白术汤 【处方】白术4两,茯苓2两,甘草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逐支饮,通利小便。主饮积胸痞,痰停膈上,头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烦忪悸,喘咳呕逆,体重胁痛,腹痛肠

鸣,倚息短气,身形如肿。及时行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振振身摇;脾虚泄泻,脉缓者。 【用法用量】白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泻由乎湿,脾土虚弱,不能制御于中,故偏渗大肠,泄泻不止焉。白术崇土燥湿,茯苓渗湿和脾,炙草缓中益胃,兼益中州之气也。水煎温服,使湿去土强,则脾能健运而敷化有权,泄泻无不自止矣。此健脾渗湿之剂,为脾亏泄泻之专方。 【摘录】《鸡峰》卷十八 【别名】白术汤 【处方】白术1两,白茯苓1两,半夏1两,炒曲2钱,麦糵面5分(炒)。 【功能主治】实脾胃。主胃气弱,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用法用量】白术汤(《普济方》卷二十五)。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白术5钱,茯苓5钱。 【功能主治】湿泻,或食积、湿热作泻,脾胃虚弱,不能克制水谷,湿盛作泻者。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食前服。 【各家论述】《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虚则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于胃而生湿矣。经曰:湿盛则濡泻。故知水泻之疾,原于湿也。白术甘温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茯苓甘温而淡,温则益脾,淡则渗湿,土旺湿衰,泻斯止矣。 【摘录】《医统》卷三十五引《机要》 【处方】白术5两,茯苓3两,橘皮2两,当归2两,附子(炮)2两,生姜4两,半夏4两(切),桂4两,细辛4两(一作人参)。 【制法】上切。

伤寒杂病论方剂.doc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 11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 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 干姜附子汤方 :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 桂枝甘草汤方 :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 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 茯苓四逆汤方 :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 五苓散方 :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 茯苓甘草汤方 :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刘志杰 经方病案

《刘志杰经方医案》-心悸案23 心悸案 常某,女,26岁。 初诊日期: 主诉:心悸气短20余天。 刻诊:阵发性心悸气短,眩晕,胸闷,呃逆,肌肉瞤动,畏寒脚凉,腰腹凉,尿黄,便秘,舌淡胖,苔白腻,左脉沉弦,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这个简单,分析吧。 郭红兰:太阴病,苓桂术甘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 王荣生:饮,滞太阴阳明真武汤 谢国贤:太阴阳明 高海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真武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上逆兼阳明中焦水热互结,苓桂术甘+? 吴海棠:太阴少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杜圣昌:少阴太阴阳明属厥阴大黄附子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景方建:太阴饮滞,苓桂术甘+桔枳姜汤 朴玲玲:太阴阳明肾着汤+真武汤 淮国栋:太阴阳明属厥阴 李锋:太阴阳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阳辉:少阴太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芳平:真武汤加旋复代赭汤 禤宝子:苓桂术甘+小柴胡汤+肾着汤 都还算是比较接近。应该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肾着汤。凡是见到眩晕、心悸、胸闷的,都要首先考虑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证,临床是太多了。要是寒饮盛而有少阴虚寒的,就要考虑真武汤。这个病人,去医院检查,说是阵发性心动过速。她一上楼,或者躺着突然起来,或者稍微剧烈活动,就会心悸气短的要命,伴随着头晕。从脉象上看,脉弦,这是寒饮脉,双弦为寒,寒必有饮。舌象上,舌淡胖,苔白腻,也支持水饮。我就问她,浑身肌肉跳动吗,她

说是确实比较严重。好了,第一印象,是个真武汤证。继续问她,怕冷吗?脚凉吗?她说,“畏寒脚凉,腰腹凉”。少阴的寒象,也出来了。更加证实,符合真武汤证了。 1、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病人呃逆,没有其它痞证症状伴随,可以认定为水饮上逆,属于真武汤的“或呕”的病机。那么,眩晕,胸闷,呃逆,这组症状,又很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呃逆,是不是又是“气上冲胸”的一种情况呢?大家临床的思路要放开,要辨病机。呃逆,与“呕”、“气上冲胸”,是一类病机。腰腹发凉,脚凉,这又是符合肾着汤的病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病人的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关尺浮弦,代表中下焦有风湿之邪。实际上,病人也说,右侧腰腿有时冷痛。最后一个症状,“尿黄,便秘”,这是还夹有下焦阳明实热。那么,她有了少阴、太阴、阳明症状,我们可以定性为属厥阴病了。阳明的问题如何解决?攻下吗?不行,人家以虚寒水饮为主,阳明症候也不重,无所苦啊,还是以温化为主,何况,真武汤中的芍药,可以对治这个问题。芍药不但止腹痛,也能去阳明不严重的里实。既然这样,我们就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二者合方,还内含肾着汤方义。 处方如下: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白术和甘草是两种很常见的中草药,白术具有通经活络治疗胸口发闷,那么甘草可以止咳化痰,治疗胸闷气短,所以这两种药材的结合,是可以发挥很多不同的效果的,我们都知道白术和甘草很常见,可是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厚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炙 甘草6g 、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苔白

滑,脉沉紧或沉滑。 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临证加减) 1.呕吐痰涎者,加制半夏,以温化痰涎,降逆止呕;痰多, 加陈皮,以理气化痰;若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怀山药以姜 气补脾。 2.痰饮眩晕:脾胃阳虚者,加台党参;脾虚相火上逆者, 加白芍;白带多腰重者,除重用茯苓、白术外,加山药、芡实, 恶心重者,加姜半夏、陈皮. 3.寒湿泄泻:泻水频频者,茯苓、白术各用至30g;兼寒

邪腹痛重者,加干姜;肝郁气滞者,加木香、白芍。 4.白带:腰痛重者,加杜仲、川断、狗脊;胸脘胀满者, 加木香、香附;大便溏泻者,茯苓、白术加至30g;下元虚寒作 痛者,加干姜、附子。 5.水饮:小便不利者,加猪苓、车前子、泽泻;兼痰者, 加陈皮、川贝母、半夏。 要知道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有什么作用呢,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如有脾胃虚弱,身体乏力者可服用来治疗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手脚冰冷,小便异常,身体虚弱的朋友们同样可以服用白术甘草,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朋友服用甘草可缓解病情。

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白术茯苓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别名】 白术汤 【处方】 白术4两,茯苓2两,甘草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逐支饮,通利小便。主饮积胸痞,痰停膈上,头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烦忪悸,喘咳呕逆,体重胁痛,腹痛肠鸣,倚息短气,身形如肿。及时行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振振身摇;脾虚泄泻,脉缓者。

【用法用量】 白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泻由乎湿,脾土虚弱,不能制御于中,故偏渗大肠,泄泻不止焉。白术崇土燥湿,茯苓渗湿和脾,炙草缓中益胃,兼益中州之气也。水煎温服,使湿去土强,则脾能健运而敷化有权,泄泻无不自止矣。此健脾渗湿之剂,为脾亏泄泻之专方。 【摘录】 《鸡峰》卷十八 【别名】 白术汤 【处方】 白术1两,白茯苓1两,半夏1两,炒曲2钱,麦糵面5分(炒)。 【功能主治】 实脾胃。主胃气弱,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用法用量】

白术汤(《普济方》卷二十五)。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 白术5钱,茯苓5钱。 【功能主治】 湿泻,或食积、湿热作泻,脾胃虚弱,不能克制水谷,湿盛作泻者。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食前服。 【各家论述】 《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虚则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于胃而生湿矣。经曰:湿盛则濡泻。故知水泻之疾,原于湿也。白术甘温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茯苓甘温而淡,温则益脾,淡则渗湿,土旺湿衰,泻斯止矣。 【摘录】 《医统》卷三十五引《机要》

方歌

经方方歌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恶风热汗头项痛,桂芍姜三甘二从,十二枣共热粥功。加葛四两经疏通。加附一枚卫阳充。加桂二两奔豚终。加芍三两腹痛松。黄二芍倍腹剧痛。饴升芍倍小建中。汗后身痛新加供,芍姜加一姜三从。下后喘者朴杏用,五十杏子二朴逢。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脉促急。脉微恶寒胸阳虚,加附一枚扶阳气。心阳虚狂宜救逆,五牡四龙三蜀漆。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苓术,三两苓术去水著,脾虚水停表未除,表里同治功可图。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甘枣劳水涵,八四二两十五判,汗伤心阳水欲上,脐下悸欲奔豚窜。麻黄汤 麻黄汤三麻二桂,七十杏子一草随,药后温覆汗取微,太阳伤寒辛温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石汤辛凉,邪壅肺热喘汗淌,八两石膏四麻黄,五十杏子二甘当。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性温散,外寒里饮喘咳痰,麻桂干姜细辛三,半升夏味三芍甘。若渴夏易蒌根三,微利去麻芫花参,若噎去麻一附添,尿短去麻四茯延,若喘去麻加杏宣,须去皮尖升取半。 葛根黄芩黄连汤 八葛二芩连二甘,三表七里双解安,邪陷阳明利不堪,身热苔黄喘而汗。大柴胡汤 大柴半斤黄芩三,二黄四枳五姜添,半半三芍十二枣,少阳阳明合病痊。柴胡加芒硝汤 三一小柴二两硝,和解通下剂属小,大柴汤证误下疗,正虚邪恋热如潮。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温化水饮和少阳,八柴三芩桂枝三,四粉二草牡干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汤二黄,去甘小柴半量襄,龙牡铅桂茯两半,和解泻热安神良。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郁热袭,虚烦不眠胸窒宜,十四山栀四合豉,先栀后豉煎法奇。或加二甘兼益气。或加五姜且降逆。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枳实,清热除烦宽中职,十四山栀十朴枳,下后心烦腹满施。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疗黄疸,十五栀二柏一甘,热重于湿清热痊,身黄发热渴心烦。枳实栀子豉汤 枳栀豉汤劳复治,三枳升豉十四栀,清浆空煮七取四,先纳枳栀后下豉。若见腹痛有宿食,黄五六枚如棋子。 小承气汤 轻下热结小承汤,四黄三枳朴二两,阳明腑证痞实满,妙在同煎泻力挡。大承气汤 大承四黄三合硝,五枚枳实八朴调,枳朴先煮后黄硝,实躁痞满峻下疗。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半升硝,四两大黄二两草,少少温服和胃气,温顿服之祛坚燥。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五十桃,四黄二硝二桂草,瘀热互结蓄下焦,少腹急结如狂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结胸疗,胸硬痛因水热交,钱匕遂六黄升硝,泻热逐水破结好。小陷胸汤 小陷一蒌煮去渣,次纳一连半升夏,痰热互结正心下,脘闷按痛脉浮滑。白散 白散一分巴豆利,三分贝桔痰结弃,白饮合服半钱匕,寒实结胸肺痈医。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朴姜夏甘人参汤,八八半升二一两,脾虚气滞腹胀满,三朴七消法度藏。竹叶石膏汤 二把竹叶一斤膏,一升麦冬二参邀,半升米夏二炙草,伤寒热恋气津耗。五苓散 五苓泻茯猪术桂,五三三三二分随,蓄水尿难舌苔白,兼粥且多饮热水。猪苓汤 水热互结猪苓汤,猪茯泻滑阿一两,尿涩身热渴心烦,利水清热养阴良。四逆汤 阳虚寒厥四逆汤,一附二甘两半姜。四逆加参用一两,回阳益气固脱阳。茯苓四逆汗下伤,六茯一参阴阳昌。

云苓白术扁豆汤

18/09/08稿 雲苓白術扁豆湯 老一輩的人,經常會有一些獨特的養生經驗,如覺得濕重身倦了就會到藥材店買些雲苓白術扁豆衣煲水飲用,很快就覺精神爽利。或者有不相信者會說,這沒有科學道理。其實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機體,其生理功能和病理改變並不完全為我們認識,很多現象並不能單從現有的解剖、生理、病理理論去解釋,還有待日後或有更好的手段去探討,不過無論如何,我還是認為最重要的是效果,只要感覺好轉、症狀消退,甚至檢驗結果變為正常,解釋不清又如何? 最近是否覺睡眠不寧、神倦乏力,飲用“雲苓白術扁豆湯”或者有幫助。 材料: 雲苓50克,白術、白扁豆各30克,瘦肉500克,乾瑤柱(乾貝)幾個,蜜棗數枚。 做法: (1)瘦肉洗淨,切成大塊;乾瑤柱用清水浸透洗淨。 (2)雲苓、白術、扁豆、蜜棗,用清水浸洗乾淨。 (3)把全部材料放入湯煲內,加水煲約2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 益氣補虛,健脾祛濕。 雲苓學名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以雲南省為多產和質較優,故廣東人習稱其為雲苓,其性味甘淡平,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脾虛濕重之身倦水腫,或心神不寧之眠差多夢,是常用的中藥和食療材料。根據藥用部位不同又可分為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苓皮,各種茯苓均有健脾滲濕的功效,但白茯苓長於健脾,赤茯苓偏於利濕,茯神重於寧心安神,茯苓皮因較輕浮,特別適合皮下水腫。白茯苓還因其切製方式不同而分為茯苓塊、茯

苓粒、卷茯苓,這三種白茯苓的效果是一樣的,不過卷茯苓因刨成薄片,會較易出味(有效成分較易析出),但價格稍貴,本湯的茯苓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選用合適的。 白術也是一種常用的補益藥,可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培土安胎,本湯是取白術健脾補氣燥濕的功效,白術常和茯苓配合,可相得益彰。老一輩人還在飲參湯前先煲雲苓白術水清清腸胃,這樣既可清除胃腸道的濕滯,有利人參有效成分的吸收,更可增強人參的補氣功效。 大家對扁豆一定不會陌生,它也是一種藥食兩用的食物,可健脾化濕、和中消暑,扁豆也因藥用部分和製作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療效,如生扁豆去濕之力較好,炒扁豆健脾之力較強,扁豆衣(扁豆的皮)因輕清走皮絡,可去濕消腫,而扁豆花(又稱南豆花)消暑化濕之力較好,是治療暑天感冒的常用藥。 雲苓、白術、扁豆煲湯,既補(健脾補氣)也清(利水滲濕),適合四時飲用,尤其是現在冬春交替,眠差早醒,“春困”致神倦乏力、胃納不佳,飲用此湯可解春困的不適。本湯還可減肥排毒,整天嚷著減肥的女士們不妨常飲。 注意: 本湯較平和,適合各種體質。 (本資料僅供參考,讀者應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具體情況作選擇。)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吳擎添供稿吳擎柱攝影

《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经方

48 承气汤方 29 桂枝汤方 27 小柴胡汤方 12 五苓散方 12 四逆汤方 10 麻黄汤方 9 白虎汤方 8 大陷胸汤方 8 理中汤方 6 小青龙汤方 6 吴茱萸汤方 6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小建中汤方 5 大柴胡汤方 5 抵挡汤方 5 栀子豉汤方 4 瓜蒂散方 4 小半夏汤方 4 猪苓汤方 4 甘草干姜汤方 3 大青龙汤方 3 葛根汤方 3 甘草泻心汤方 3 泻心汤方 3 桔梗汤方 3 肾气丸方 3 十枣汤方 3 通脉四逆汤方 3 附子汤方 3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2 桂枝甘草汤方 2 桂枝加芍药汤方 2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2 桂枝加葛根汤方 2 桂枝加黄芪汤方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2 芍药甘草汤方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 桂枝人参汤方 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 炙甘草汤方 2 奔豚汤方 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2 当归芍药散方 2 麻黄加白术汤方 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 越婢加白术汤方 2 甘草麻黄汤方 2 柴胡桂枝汤方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2 黄芩汤方 2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 茯苓甘草汤方 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2 真武汤方 2 猪膏乱发煎方 2 下瘀血汤方 2 茵陈蒿汤方 2 理中丸方 2 理中加附子汤方 2 白通汤方 2 乌梅丸方 2 桃花汤方 2 竹叶石膏汤方 2 栀子干姜汤方 2 黄连阿胶汤方 2 黄土汤方 2 白头翁汤方 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2 赤小豆当归散方 1 桂枝加桂汤方 1 桂枝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1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1 桂枝去芍药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1 桂枝附子汤方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大枣十二枚 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 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伤寒直中

伤寒直中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寒邪干肾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 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黄元御谓解太阳、阳明经郁之方); 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郑钦安名肾着汤,解中湿腰痛) 寒邪乘肝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心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寒邪乘脾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肺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一、中寒 寒邪干肾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黄元御谓解太阳、阳明经郁之方);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郑钦安名肾着汤,解中湿腰痛)寒邪乘肝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心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方剂目录趣味记忆

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杏甘桂。【蚂蝗】心肝贵。(麻黄,杏仁,甘草,桂枝) 2.大青龙汤 (《伤寒论》) 3.小青龙汤(《伤寒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小青龙】姜药味麻,甘辛夏桂。【小青龙】将药喂妈,甘心下跪。(干姜,芍药,五味子,麻黄,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气虚夹湿) 【参苓白术】枣草梗,薏山扁莲砂。【森林白猪】找草根,一山遍连沙。(人参,茯苓,白术,大枣,甘草,桔梗,薏苡,山药,扁豆,莲子,砂仁) 5.三仁汤(《温病条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温病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 【三仁】厚半叶通滑。【三人】后半夜通话。(三仁:薏仁蔻仁杏仁,厚朴,半夏,竹叶,木通,滑石) 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嗽) 【二陈】陈夏,茯草梅姜。【儿臣】趁夏,服草梅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 【平胃】三苍陈朴。【评委】三藏陈谱。(三:生姜大枣甘草,苍术,陈皮,厚朴) 8.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姐想找江苏白蜘蛛,补大腹皮。――二陈桔香枣姜苏白芷术,朴大腹皮。 9.桂枝汤(《伤寒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三芍药。【鬼子】三烧药。(桂枝,三:大枣生姜甘草,芍药) 10.大承气汤(《伤寒论》)峻下热结。(1,阳明腑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 水、脐腹痛、坚硬有块) 【大承】黄厚枳实硝。【大臣】皇后只是笑。(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 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 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 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

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 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7 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短气为胃有微饮的征侯。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临证时仍宜细辨自在言外。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祛湿方剂

16祛湿剂 16.1燥湿和胃 平胃散 组成: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甘草9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 特征:腕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苔多奢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霍香正气散 组成: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神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60g霍香90g甘草75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特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腕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峦瘴疟等。六和汤 组成:砂仁3g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茯苓各6g木瓜5g 厚朴3g甘草2g 功用:健脾化湿,升清江浊。 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 特征: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 16.2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30g枝子15g大黄9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特征:一身面目具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者。枝子柏皮汤 组成:枝子15g甘草6g黄柏9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茵陈四逆汤 组成:茵陈炮姜各9g附子甘草各6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 特征:黄色灰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脉沉细无力者。 三仁汤 组成: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6g竹叶6g厚朴6g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特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等。 霍朴夏苓汤 组成:霍香6g半夏5g赤苓9g杏仁9g苡仁12g白蔻2g猪苓5g豆豉9g

泽泻5g厚朴3g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 特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黄芩滑石汤 组成:黄芩9g滑石9g苓皮9g腹皮6g白蔻3g通草3g猪苓9g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 特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白而滑,脉缓。 甘露消毒丹 组成:滑石45g茵陈33g黄芩30g菖蒲18g川贝15g木通15g霍香12g射干12g元召12g薄荷12g 白蔻12g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 特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连朴汤 组成:厚朴6g黄连3g菖蒲3g半夏3g香豉9g枝子9g芦根60g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温伏。 特征:霍乱吐利,胸腕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 蚕矢汤 组成:蚕砂15g苡仁12g大豆黄卷12g木瓜9g黄连9g半夏3g黄芩3g通草3g枝子5g吴芋1g 功用: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 特征:腹痛转经,口渴烦躁,舌苔黄厚而干,脉濡数者。 八正散 组成:前仁瞿麦扁蓄滑石枝子甘草木通大黄各50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 特征:热淋、血淋、小便混浊,溺时疼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五淋散 组成:茯苓18g当归15g甘草15g赤芍60g枝子60g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膀胱有热。 特征:血淋涩通,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 二妙散 组成:黄柏双术各15g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 特征:两足萎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 经方奇谈:名老中医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众诊健康2016年8月17日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金匮要略讲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根据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

以血脉为先。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治疗当然应予温阳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伤寒论》论述,认为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乃水气上冲的典型症状,与“水心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所以,选择苓桂术甘汤作为主治方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伤寒杂病论类方

伤寒杂病论方(古本)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汉长沙守南阳张机序。 前言 我历时十五年,九易其稿,终将《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书,继而用“以方归类”的方法,又编辑成这本《伤寒杂病论类方》。 “以方归类”的方法,清人徐灵胎倡之于前,近贤刘渡舟先生步之于后,我继其志,更补其残缺,纠其谬误,使之完善,冀后学者既可循经以求证,亦可案证以求方。 《伤寒杂病论》组方三百二十七首,用药一百五十三味,水七种。观其用药曲尽其能,煎服法极为讲究,方中寓方,法外示法,奥蕴无穷也。 我已年近花甲,寄志于后学,览此书,入坦途,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此苦心所在也。 金国荣 辛巳年仲春暮 于长沙乌龟冲 伤寒杂病论方 1、桂枝汤方 2、桂枝甘草汤方 3、桂枝加桂汤方 4、桂枝加芍药汤方 5、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6、桂枝加葛根汤方 7、桂枝加附子汤方 8、桂枝加黄芪汤方 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10、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1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经方100首

经方100首 1、甘草汤: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 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 :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 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