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文中的饮食与养生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与养生

1、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文化名人与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且都是善于烹任的美食家。但在中国,很难找到有如此多以一位作家、文人的名字命名的食品: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方肉、东坡羹、东坡豆腐等;也很难找出一位写过20来首(篇)直接咏饮食的诗和散文的作家。所以,苏轼(字子赡,号东坡居士)的名字就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有关饮食文化的诗文也是具有其独特之处,无怪乎苏轼的文章在当时北宋中叶成为应第举子的必读课时,生员中流传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谣谚。用饮食来形容读苏东坡的生熟程度,也是别有意味的。

“我生涉世本为口”,是苏东坡的集中写照。《老饕赋》形象而具体地勾画了他作为美食家和烹饪者的独特的一些感受和实践。“咆丁鼓刀,易牙烹煮,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度。”说的都是烹调的花样、器具的要求和厨厄的技巧。“尝项上之一窗,嚼霜前之两鳌;烂樱诛之煎蜜,嗡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这说的是如何品尝各类食品的方法。“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柁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这就是大文豪苏轼为美食家苏轼作的自画像。

2、饮食

2.1东坡肉

《猪肉颂》:“洗净锅,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见《东坡续集》卷十)。从诗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喜食猪肉。据说,在黄州时,猪肉极贱,“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他发明了一种炖猪肉的方法:用少量水煮开后,再用文火炖上数小时,放上酱油,“柴头髦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元佑四年(1089),苏轼到杭州任知州,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工程完毕,他用这种方法烧猪肉搞劳大家,人们觉得这道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取名为“东坡肉”。直到今天,“东坡肉”仍是杭城的一道名菜。

2.2 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他喜欢饮酒,但酒量并不大,“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他更喜欢看别人饮酒,“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予胸中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苏轼还是一位品酒师,在《浊醛有妙理赋》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鉴赏酒的理论:“酒勿嫌浊,人当取醇。……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墩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兀尔坐忘,浩然天纵。……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腆”。

苏轼又是一位酿酒师,他喜欢自己造酒,在定州时,曾造橘子酒和松酒;在惠州时,学造桂酒,他盛赞喝过桂酒后,“肌肤握丹身毛轻,冷然风飞阁水行”的飘飘欲仙之感。他还向西蜀道士杨世昌学会了蜜酒的制作方法,“真珠为浆玉为酸……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他发明了“真一酒”,用面粉、糯米、泉水三种原料酿成后,酒色如玉,“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苏轼称自己制的“真一酒”为“青州从事”,可见,他对自己的制酒技艺颇为满意。应当指出,苏轼毕竟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苏东坡在做酒方面,只是个外行中内行,而不是个真正的内行。做酒只是他业余嗜好而已”。但从中我们却可以领略到他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3 东坡羹

东坡在饮食方面讲究“自然之甘”。他亲自制作东坡羹,以白菜、萝卜、荠菜为原料煮食,不用“鱼肉五味”,而取其天真之味。晚年在海南,食物匮乏,苏过为父亲煮山芋汤,东坡称之为“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绝无此味也。”他以自然之味为美,认为来自土地的真味最为可贵。

东坡羹,是苏轼当年在惠州喜食的菜。东坡有诗句云:“丰湖有藤莱,似可敌纯羹。”丰湖是惠州西湖的旧称,可见,此菜出自惠州。当时名诗僧惠洪也写有《东坡羹》云:“分外浓甘黄竹笋,自然微苦紫藤心,东坡销内相容摄,乞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