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母婴护理新模式

探讨母婴护理新模式
探讨母婴护理新模式

探讨母婴护理新模式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过程中的最佳护理模式,为产妇及新生儿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产科2013年5月~10月的110例产妇,55例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为实验组,55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的为对照组,出院前比较两组产妇健康教育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调查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对产妇健康教育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度及对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既能提高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还能提高产科服务满意度。

标签:母婴床旁护理;护理模式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是人性化服务向产科护理提出的新服务理念,也是产科护理发展的趋势。母婴床旁护理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点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围产期实施母婴同室保健,持续的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保健教育及实施。简单的说就是产妇与宝宝的一切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边进行,如疫苗接种、先天性疾病筛查、听力筛查、母乳喂养指导及健康宣教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进行实时监督[1]。这样既确保了新生儿与产妇的安全,又体现了医院的人性化服务。我院开展母婴床旁护理以来,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产科2013年5月~10月的1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初产,均无精神疾病或身体残疾,两组产妇及其家属文化程度、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护理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护理产妇和新生儿,新生儿从出生后一切护理都在母婴同室病房一对一进行。负责护理工作的是善于沟通、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护理人员。护理内容包括新生儿沐浴、抚触、预防接种、疾病筛查、脐部护理、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乳房的护理方法等,还要对产妇产后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行指导,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演示和讲述时,鼓励产妇及其家属一起动手参与操作,及时纠正错误做法,直到她们均能基本掌握相关的操作规范为止。

1.2.2对照组护理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护理新生儿,新生儿沐浴、抚触及脐带消毒均在婴儿洗澡间完成,新生儿预防接种及筛查、治疗均在婴儿治疗室完成,家属可在治疗室门口观摩。护理人员向产妇发放一些健康教育资料,由责任护士在护士站对产妇进行集体相关知识的讲解。

2结果

产科专科护理常规

产科专科护理常规 目录 一、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1) 二、会阴水肿护理常规 (2) 三、乳头皲裂护理常规 (2) 四、会阴切开疼痛护理常规 (2) 五、腹部切口疼痛护理常规 (3) 六、自然分娩护理常规 (3) 七、剖宫产术护理常规 (4) 八、多胎妊娠护理常规 (5) 九、妊娠合并肝炎护理常规 (6) 十、妊娠合并甲减护理常规 (6) 十一、妊娠合并甲亢护理常规 (7) 十二、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常规 (7) 十三、妊娠合并心脏病护理常规 (8) 十四、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护理常规 (9) 十五、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护理常规 (10) 十六、HELLP综合征护理常规 (10) 十七、羊水过多护理常规 (11) 十八、羊水过少护理常规 (12) 十九、羊水栓塞护理常规 (12) 二十、先兆早产护理常规 (13)

二十一、过期妊娠护理常规 (14) 二十二、前置胎盘护理常规 (14) 二十三、胎盘早剥护理常规 (15) 二十四、胎膜早破护理常规 (16) 二十五、子痫前期护理常规 (16) 二十六、子痫护理常规 (17) 二十七、产褥感染护理常规 (17) 二十八、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18)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孕产妇一般护理常规 1.保持环境整洁、安静、安全、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冬天每日开窗通 风3次。 2.评估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好专科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3.指导并协助孕产妇做好各项检查及治疗,及时留取各种标本。 4.正常分娩后测出血,压宫底每30分钟一次,共四次,记录宫底高度和出血量 (正常产后宫底高度为分娩当日平脐,以后每天以1~2CM的速度下降即1横指的高度):会阴侧切伤口护理Bid。正常分娩后产妇首次如厕由责任护士和家属共同协助完成。 5.剖宫产术后回病房测血压每30分钟1次×10次,术后4小时内每30分钟按 压宫底一次,后2小时每小时按压宫底一次,。记录宫底高度和出血量(正常产后宫底高度为分娩当日平脐,以后每天以1~2CM的速度下降即1横指的高度)剖宫产产妇导尿管术后24小时和医生沟通后拔除。尿管未拔除前会阴护理每天2次。尿管拔除后产妇首次如厕由责任护士和家属共同协助完成。 6.产后擦浴更衣,予以饮食、康复、药物、母乳喂养及新生儿体检指导。 7.加强巡视,及时为产妇,新生儿提供护理。 8.教会产妇新生儿沐浴、脐部及臀部护理知识。 9.统计产后24h出血量。 10.指导产妇按出院流程结账,办理新生儿出生证,将大卡回执单收回告知产妇。 按规定时间到产科门诊复查。新生儿按时到儿保门诊进行体检。 长期卧床的孕产妇在07:00~21:00之间没2h翻身一次,双足踝泵运动10个。 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新生儿入室时责任护士与助产士按“母婴同室护理记录”单内容进行体检、 核对,并在签名栏双人签名。 2.入室后测肛温一次并记录,体温低于正常时需采取保暖措施。4h后复测体温。 3.正常新生儿24h内完成乙肝疫苗第一针、卡介苗接种,接种时严格执行相应 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流程。 4.正常新生儿每天沐浴一次,沐浴时严格执行沐浴操作流程和工作流程。沐浴 时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在母婴同室护理记录单上、责任护士及时通知医生并班班交接。沐浴后将新生儿体重记录在母婴同室护理记录单上。 5.正产新生儿24h未排便,48h未排尿要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治疗措施。 6.正常新生儿母亲返休时责任护士及时协助并完成早吸吮。 7.新生儿所有药疗在执行时必须做到操作首、中、后双人核对并在治疗单上签 名。 8.住院期间正常新生儿每2h巡视1次随时指导更换尿布。 9.责任护士每天要观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变化情况,并严格执行预防生理性黄 疸加重流程。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常规。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2】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王席伟,助产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史,2011

母婴同室病区护士长岗位职责

母婴同室病区护士长岗位职责 一、在爱婴医院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科室母乳喂养相关护理管理工作。 二、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母乳喂养知识复训不少于3小时,新参加工作护理人员进行不少于18小时的母乳喂养政策和知识,技术培训。 三、根据WH《O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条措施》、《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我院《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十条措施》,结合本科具体情况制定母乳管理相关制度、流程。 四、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母乳喂养相关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护士长坚持每日五查房,检查特殊产妇母乳喂养落实情况。 五、负责科室出入孕产妇及日常母乳喂养宣教管理,落实爱婴医院相关制度 母婴同室病区责任护士岗位职责 一、保证婴儿和母亲24小时在一起(洗澡、医疗处置和观察,与母亲分开 不能超过1小时)。 二、掌握产妇的泌乳情况,保证按需喂乳。 三、教会产妇正确的坐姿、卧姿哺乳姿势和挤奶方法。 四、使每位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卫生要求和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六、禁止用奶粉,奶瓶,奶嘴喂养婴儿,特殊情况时喂哺要用小勺,小杯喂人奶库的奶。 六、婴儿不能喂乳汁以外的任何食物和饮料,保证母乳喂养。新生儿确需喂其他饮料时,责任护士必须明确其医学指征。 七、教会母亲给新生儿洗澡、换尿布、穿脱衣服,观察新生儿睡眠、饥、

饱、冷、暖、大小便等护理技术。 八、做好婴儿的一切生活护理,防止发生红臀、皮肤脓疱、鹅口疮等。 九、做好产妇生活护理。 十、保证病室内卫生清洁,防止交叉感染,管理好病室秩序。 十^一、帮助产妇解决母乳喂养问题,做好出院产妇的母乳喂养宣教,告知热线电话及母乳喂养咨询电话: 母婴同室区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出生后必须认真填写并佩戴好腕带,胸牌,在新生儿出生记录上 按新生儿脚印和母亲指印。 二、新生儿单独睡婴儿床,床旁无危险物品存在。 三、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实习同学、进修生及未取得执业资质的人员严禁为 新生儿进行任何治疗和护理。严禁报错或放错婴儿,医护人员为新生儿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查对床号、姓名、性别及腕带、胸牌。 四、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凡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及家属不得留长指甲、佩 戴戒指等,以防划伤新生儿的皮肤。加强臀部的皮肤 护理及脐部护理。 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新生儿情况,对新生儿早期症状能够识别并处理。 六、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凡患有传染病者必须调离岗位,有上呼吸道感 染等情况注意隔离。 七、注意手卫生,接触或为新生儿做治疗护理操作前应先洗手。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一、收住对象 1.凡住院分娩阴道或剖宫产)的产妇及新生儿,除不宜母乳喂养者外,均应收住母婴同室。 2.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暂不宜母乳喂养,待病情好转后酌情转入母婴同室。 3.高危新生儿的母亲,如儿科无条件提供母婴同室,可继续留住母婴同室。如新生儿,则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有条件的医院应尽量将母亲共同转入儿科母婴同室。 4.母婴同室期间,母亲或新生儿患传染病需隔离时,应将母婴共同进行隔离治疗。 二、工作人员职责 1.产、儿科医师工作职责: 1)产、儿科医师分工合作,负责产妇及新生儿的医疗、保健、健康咨询等全面工作,24小时有人负责。 2)产、儿科医师与护士密切配合,指导母乳喂养。 3)每日查房至少2次,做好相应诊治工作。 4)认真书写病历,包括有关母乳喂养记录。 2.护理人员工作职责: 1)实行母婴责任制护理,认真执行母婴同室护理常规。 2)医护配合共同做好母乳喂养工作。 3)产房及待产室护士协助产妇做好早接触及早吸吮工作,并同时指导产妇母乳喂养。

4)产房护士或助产士与产后母婴同室护士认真交接母婴情况。 三、护理常规 1.产后6小时内母婴观察及护理: 2.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伤口、宫缩、阴道出血和排尿情况。 2)核对新生儿姓名、性别、住院号。 3)观察新生儿呼吸及皮肤、脐带有无渗血、婴儿有无呕吐并注意保暖。 4)协助剖宫产的母亲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并指导正确哺乳姿势及按需哺乳。 5)协助并指导母亲生后6小时内再次喂奶,按需哺乳。 2.产褥期的观察及护理: 1)每日检查恶露、伤口愈合、子宫复旧情况,保持外阴清洁。 2)每日检查乳房情况胀度、乳量、乳头形状),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体位、含接姿势及挤奶手法。发现异常情况如奶胀、乳头皲裂、副乳等)及时加强指导和咨询。 3)加强心理护理,针对产妇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使母亲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4)指导并提供母亲科学膳食,保证充分营养。 3.新生儿及患儿的观察及护理: 1)记录新生儿及患儿的一般情况,每日测体温、体重、大小便次数及性质、黄疸情况并做好记录。 2)了解新生儿的吸吮次数及吸吮情况。 3)每日洗澡一次,做好新生儿皮肤护理、脐带护理、预防接种工作。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5)加强巡视,了解母亲及新生儿情况,做好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模式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 年10月份到2015年10月份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16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分 组原则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共同参与模式。 对比两组产妇角色适应评估以及产妇护理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对母亲角色的适应88.61%,不适应11.39%;观察组产妇对母亲角色的适应81.4%,不适应18.6%;观察组产妇 的角色适应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评分为(87.91±5.98)分,对照组产妇新生儿护理评分为(73.17±4.82)分,观察组产妇的护理评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护理在共同参与的模 式下使患者可以快速适应母亲的角色,也可以更好的照顾好新生儿,利于乳汁的分泌,母婴 情感的交流,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护理 传统的新生儿护理为母婴分离,采用集中护理的方式。随着我国护理概念的提升与现在母婴 同室护理理念的推动,新生儿出生后已变成母婴同室的开放性护理。母婴同室是指新生儿出 生后与母亲同在一室,每天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1]。产妇分娩经历较大的痛苦,情绪波动大,母婴同室可以增进与新生儿的感情,安抚产妇情绪;母亲在护士的协助、指导下进行共 同参与模式,可以快速的转换角色,适应新角色,可以更好、更快速的照顾好新生儿。本文 选取2014年10月份到2015年10月份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16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临 床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份到2015年10月份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165例为本 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产妇无精神类疾病史,可以有效的交流沟通;产妇无其他伴随性严 重疾病;产妇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产妇分娩后伴有严重疾病;产妇分娩后身 体情况出现严重障碍;产妇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65例产妇按照自愿分组原则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79例,年龄22岁到41岁,平均年龄(28.91±2.34)岁;孕周38周到42周,平均孕周(40.21±0.76)周;住院天数2天到7天,平均住院(4.19±1.81)d;行剖宫产45例,阴道分娩34例。对照组产妇86例,年龄22岁到38岁,平均年龄 (27.16±2.34)岁;孕周38周到42周,平均孕周(40.67±0.25)周;住院天数2天到7天, 平均住院(4.35±1.21)d;行剖宫产46例,阴道分娩4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住院天 数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母乳喂养的方式,护理的注意事项等;新生儿的主要护理包 括换尿布、沐浴、衣物更换,由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观察组采用共同参与模式,护理人员主 要起到指导、协助作用,帮助母亲完成婴儿的日常护理工作。(1)母乳喂养:护理人员在 旁边指导母亲正确抱新生儿的方式,喂养的技巧,婴儿出现溢奶等情况的处理。护理人员轻 语言温柔,同时多鼓励母亲。(2)婴儿沐浴:婴儿首次沐浴,护理人员可亲自操作,要求 母亲在旁边进行观看学习,边操作边告知母亲应注意的事项。沐浴结束后,护理人员可以将 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制定成资料,母亲可先进行学习,婴儿再次沐浴时,由母亲亲自操作,护 理人员全程从旁严密观察并协助,沐浴结束后,将不足之处指出。(3)尿布更换:尿布更 换较为简单,但新生儿关节、骨骼等都较软弱,需要叮嘱母亲换尿布时动作轻柔,并保证婴 儿的干爽。(4)衣物更换:婴儿衣物应注意随环境、温度进行适量调整,不可以给新生儿 穿置较多衣物。同时对产妇及家属发放婴儿护理的相关资料,不明的地方帮助耐心解答。由 于产妇初为人母,心理压力较重,容易产生紧张、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产妇的 恢复,同时对乳汁的分泌,婴儿护理,心理状况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对

母婴安全管理制度

宜兴市红塔医院 母婴安全管理制度 一、产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行业务副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及时协调院内相关科室关系,解决产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进产科工作,并做好记录备查。 (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严格执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配备各级各类产科工作人员,产科设备,建立健全产科工作制度,落实各种人员职责。 (三)、成立院内产科抢救组,产科质量管理小组,每半年评价一次产科质量,并做好登记。 (四)、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产儿科双查房制度,产儿科要互相配合,同时负责对病理新生儿和母亲的查房和诊治,执行婴儿安全管理制度。 (五)、实行产科危重病人请示报告制度。发现危重孕产妇,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科主任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奔赴现场抢救,指挥抢救工作,并报告医院,协调各相关科室共同组织抢救。 (六)、严格实行医生、护士每班值班,交接班制度。实行一、二线医师双岗负责制。特殊情况个别交接;交接时应对孕产妇的胎心,产程进展,高危因素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如实记录,签字。科主任应对交接班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和监督。 (七)、加强对产科人员的助产技术培训。实行产科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制度,有计划安排医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产科服务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产科质量不断提高。 二、孕产妇安全管理制度 (一)、认真做好孕妇系统管理,产前保健时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统

一使用依法印制的孕产期保健手册,如实填写相关内容,按要求认真做好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孕期保健服务。孕妇住院分娩时须将孕产期保健手册交给产科,通知在检查产妇后要向孕妇和家属介绍产妇情况,耐心细致解释分娩本身的安全性和风险性,提供咨询服务,提倡和鼓励自然分娩,使产科医生及时掌握孕妇孕期保健情况,记录分娩情况,做好产后保健记录以及产后入户访视的母婴保健情况。 (二)、对住院分娩的孕妇,接诊人员要详细、如实地填写孕产妇姓名,丈夫姓名及夫妻双方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 (三)、产房实行24小时负责制,负责第一产程到第三产程全产程监护的产时保健服务,助产人员除掌握适宜产科技术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抢救危重患儿时应有儿科医师进产房负责抢救,助产人员协助。实行剖宫产术需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决定,主刀医师应具备妇产科医师职称,具备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医学学历。 (四)、危重孕产妇的急救和转诊制度 1、组建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专家组。 2、负责疑难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培训和指导等。 3、妇产科工作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病情变化、治疗经过及效果,及时进行院内会诊。对于病情中出现的新问题难以处理而病人又不宜转送时,应及时申请院外会诊,同时继续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诊治。 4、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凡有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应予优先安排。 5、对病情危重,在本院无条件抢救,且病人可以运送时应尽早转院。 6、转诊程序 (1)有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并需转诊者,原则上应转往上级医院。 (2)应先通知接收医院产房或妇产科重症病房,并简要叙述病

医院母婴同室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医院母婴同室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一)住院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除病情原因不宜母乳喂养外,产后均入母婴同室病房休养。母婴24小时在一起,每天分离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二)护士进入母婴同室病房时着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接触母婴时洗手,并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三)产妇进入母婴同室后,除一般产后护理常规外,发放书面材料并进行口头重点宣教和指导。定期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婴喂养宣教、健康教育和卫生指导。及时进行母婴喂养评估,并做针对性指导。 (四)新生儿入室后,与助产人员、医师以及新生儿家属全面核对母亲及新生儿相关信息,并向其家属交代安全事项。 (五)定期对护士的手、物体表面作细菌监测;每年对护士进行传染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调离母婴同室工作,复查传染病原携带阴转后方可恢复母婴同室工作。 (六)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在脐带结扎后30分钟内、剖宫产在母亲有应答反应后30分钟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30分钟以上,并进行吸吮。 (七)母婴同室病房每日用0.05%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室内用物,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1小时。传染病及感染产妇入隔离病房,按有关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处理。 (八)实行责任制护理。每班护士严密观察母亲及新生儿生命体

征,做好护理观察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协助和指导产妇进行哺乳,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教会母亲正确的母乳喂养体位、含接姿势和正确的挤奶方法。帮助母亲建立母乳喂养信心,提高4-6个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定时给新生儿更换尿布,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和脐部护理。协助和教会产妇护理新生儿,并做好出院指导。 (九)产妇有心功能衰竭、子痫、肾衰竭等严重合并症,暂不予母婴同室,待病情好转后酌情母婴同室。产妇患有传染病、性病、精神病及其他不宜母婴同室的疾病时,其新生儿应人工喂养。 (十)对于高危新生儿,母婴可共同转入儿科母婴同室病房。 (十一)母婴同室病房陪伴家属应遵守医院陪伴探视制度。 (十二)产妇出院前进行母乳喂养技能和知识评估,了解住院期间对母乳喂养和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 (十三)新生儿出院当日,在新生儿沐浴后与家属核对新生儿标识带、胸牌,做好出院指导家属签字后方可出院。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分析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10T09:18:48.87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作者:刘滔 [导读] 讨论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 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 410011 【摘要】目的:讨论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新生儿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母婴同室护理干预。结果:在护理能力评分方面,观察组产妇的分值为(91.2±3.1)分,对照组产妇的分值为(72.6±4.8)分,同时在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同时在新生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4.44%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0%,其数据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母婴同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认识,提高了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护理效果 产妇分娩后,胎儿脱离母体进入外界环境中是新生儿度过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时期,对新生儿的激素等方面都会形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影响新生儿的情绪,并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一般表现为间断性啼哭或者长期保持觉醒的状态,对新生儿的发育和生长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对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1],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的影响,因此特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90例新生儿进行研究,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45例新生儿,胎龄38周到42周,平均胎龄(39.11±0.74)周;男性25例,女性20例。对照组共45例新生儿,胎龄38周到42周,平均胎龄(39.23±0.52)周;男性23例,女性22例。两组新生儿、产妇的年龄、胎龄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所有产妇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新生儿均为足月出生;(3)新生儿均无其他先天性疾病;(3)产妇无精神、意识障碍,可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4)排除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产妇;(5)排除配合性差的产妇。 1.3方法 1.3.1对照组,本组予以新生儿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脐部护理、洗澡、喂养以及更换尿布等[2]. 1.3.2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母婴同室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针对产妇的情况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为产妇讲解新生儿的喂养情况,并告知其相应的注意事项,指导产妇如何正确护理新生儿,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3]。(2)加大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定时的记录新生儿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措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3)加强细节管理,护理人员应注重细节方面,如交接班、产妇指导工作等。(4)新生儿安全管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新生儿的家属,杜绝任何不相关人士接触孩子,防止新生儿出现安全事故,同时对探望的人群进行登记。(5)保障室内的环境,一定要保持病房内的温度适宜,注意空气流通,做好防寒处理,应保障新生儿的体温在36℃左右。[4]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的护理能力评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 P <0.05 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产妇护理能力评分情况,观察组产妇的护理能力分值为(91.2± 3.1)分,对照组产妇的分值为(72.6± 4.8)分,观察组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数据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产妇满意度为82.22%,其数据具体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3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新生儿为2例,发生率为4.44%,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新生儿为9例,发生率为20.0%,其数据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母婴同室护理干预是一种顺应医疗体系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培养产妇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更好的协助护理人员完成低新生儿的护理,这样不仅能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相关知识,使其更快、更好的进入到母亲的角色,也提高了新生儿对外界的

母婴安全管理规定

母婴安全管理规定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宜兴市红塔医院 母婴安全管理制度 一、产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行业务副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及时协调院内相关科室关系,解决产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进产科工作,并做好记录备查。 (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严格执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配备各级各类产科工作人员,产科设备,建立健全产科工作制度,落实各种人员职责。 (三)、成立院内产科抢救组,产科质量管理小组,每半年评价一次产科质量,并做好登记。 (四)、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产儿科双查房制度,产儿科要互相配合,同时负责对病理新生儿和母亲的查房和诊治,执行婴儿安全管理制度。 (五)、实行产科危重病人请示报告制度。发现危重孕产妇,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科主任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奔赴现场抢救,指挥抢救工作,并报告医院,协调各相关科室共同组织抢救。 (六)、严格实行医生、护士每班值班,交接班制度。实行一、二线医师双岗负责制。特殊情况个别交接;交接时应对孕产妇的胎心,产程进展,高危因素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如实记录,签字。科主任应对交接班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和监督。 (七)、加强对产科人员的助产技术培训。实行产科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制度,有计划安排医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产科服务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产科质量不断提高。 二、孕产妇安全管理制度

(一)、认真做好孕妇系统管理,产前保健时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统一使用依法印制的孕产期保健手册,如实填写相关内容,按要求认真做好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孕期保健服务。孕妇住院分娩时须将孕产期保健手册交给产科,通知在检查产妇后要向孕妇和家属介绍产妇情况,耐心细致解释分娩本身的安全性和风险性,提供咨询服务,提倡和鼓励自然分娩,使产科医生及时掌握孕妇孕期保健情况,记录分娩情况,做好产后保健记录以及产后入户访视的母婴保健情况。 (二)、对住院分娩的孕妇,接诊人员要详细、如实地填写孕产妇姓名,丈夫姓名及夫妻双方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 (三)、产房实行24小时负责制,负责第一产程到第三产程全产程监护的产时保健服务,助产人员除掌握适宜产科技术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抢救危重患儿时应有儿科医师进产房负责抢救,助产人员协助。实行剖宫产术需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决定,主刀医师应具备妇产科医师职称,具备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医学学历。 (四)、危重孕产妇的急救和转诊制度 1、组建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专家组。 2、负责疑难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培训和指导等。 3、妇产科工作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详细记录病情变化、治疗经过及效果,及时进行院内会诊。对于病情中出现的新问题难以处理而病人又不宜转送时,应及时申请院外会诊,同时继续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诊治。 4、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凡有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应予优先安排。 5、对病情危重,在本院无条件抢救,且病人可以运送时应尽早转院。 6、转诊程序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 策 (作者: 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分析防范对策 母婴同室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乳喂养,利于产妇恢复等优点,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客观原因,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分析母婴同室区内新生儿潜在的安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管理对策,通过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确保了新生儿安全,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我院共有10253例新生 儿实施母婴同室,住院时间最长21天,最短18h,平均6.5 士3.1无均为母乳喂养;入母婴同室条件:胎龄37周,体重2500g,出生后新生儿无窒息,Apgar评分7分,家属自愿要求照顾新生儿者。 1.2新生儿安全问题10253例新生儿中共80例(7.8 %。)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新生儿院内感染26例(3 2.5%),新生儿呛奶窒息18例

(22.5%),新生儿低血糖12例(15.0%),新生儿暑热综合征8例(10.0%),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5例(6.3%),新生儿烫伤4例(5.0%),新生儿压伤2例(2.5%),新生儿摔伤1例(1.2%),其他损害4例(5%)。 1.3处理与预后80例新生儿经过积极处理,及时好转者28例(35.0%);52例(65.0%)转入重症新生儿室进行治疗,经专科治疗后治愈50例(6 2.5%),死亡2例(2.5%),分别为新生儿呛奶窒息1例,不明原因1例。 2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2.1院内感染母婴同室区内空气、物品、工作人员的手消毒不严格;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毛巾消毒不严格;母婴同室区内通风不好,造成空气不新鲜;探视人员过多易造成交叉感染;家属无菌护理观念不强,未做到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均需仔细洗手,易发生新生儿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等医院内感染疾病。 2.2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观察不仔细;专科知识掌握不够;新生儿出现异常表现不能准确判断及给予相应措施;部分表现责任心不强,操作手法不规范;缺乏对产妇进行育儿的指导能力。 2.3母婴同室管理制度缺陷护理人力安排不合理,排班公式化,出现了人力不足的薄弱时间段,护理工作偏重于治疗,忽略健康教育,减少了对病房的巡视和对新生儿的观察。 2.4产妇及家属不科学的喂养方法产妇及家属不重视清洁卫生缺少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到2017年收治的98例产妇为此次探究的对象,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共48例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共 50例产妇)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方式。对两种护理模式下产妇适应能力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适应能力和满意程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护理方式不仅提 高了产妇的适应能力,也提高了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能力,在临床的效果都比较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共同参与式护理 将我院收治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因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且缺乏分娩经验,在第一次做母 亲时都太过紧张【1-2】,所以我院采用共同参与式护理方式代替传统的集中护理方式,将封 闭式、集中护理转换为开放的合作式护理方式,可以帮助产妇提前适应角色,提高护理新生 儿能力,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与方法:我院近五个月来收治的98例产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年龄22~32岁,平均(26.5±3.4)岁,孕周(40±0.9)周,新生儿体重 2.5~4.2kg,平均体重 (3.2±1.5)kg,平均住院(4.2±1.5)d,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27.2±4.1)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8±0.6)周,新生儿体重2.4~4.3kg,平均体重(3.3±1.7)kg,平均住院(4.4±1.6)d在产妇的年龄、孕周、平均住院天数等条件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将第一组260例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即新生儿和母亲分开护理,由护理人 员独自护理新生儿,包括新生儿体温、心跳、体重的观察,和尿布的替换及脐带的护理等, 在这过程中不会邀请产妇参与。第二组300例护理人员会邀请产妇一起完成护理任务,如新 生儿体温、心跳、体重的观察,婴幼儿沐浴、穿衣,以及和尿布的替换和脐带的护理,同时 教与产妇正确的护理操作,遇到产妇心情焦虑时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并缓除其紧张心理,经 常与产妇进行交流,耐心讲解产妇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护理过 程中的错误,可将新生儿护理技巧以及护理注意事项印发成手册,发给产妇来进行学习。和 产妇家属进行积极交谈,教导产妇家属积极配合医院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在饮食、新生儿 护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产妇住院期间,注意照顾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鼓励产 妇放松心态,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3.评价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的产妇适应能力评分、护理新生儿能力评分进 行总结;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产妇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将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 满意三项,并分别进行人数统计。适应能力分为适应和不适应。适应:能够熟练的进入自己 的角色,母婴相处和谐,熟悉护理婴幼儿技巧,对于护理婴幼儿不紧张;不适应:不能够很 熟练的进入自己的角色,不熟悉婴儿技巧,太过紧张从而内心焦虑。护理新生儿能力分为观 察新生儿的体温、心跳、体重,帮助婴幼儿沐浴、和新生儿的穿衣及脐带护理等,共100分,由护理人员打分。护理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 4.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报告数据由SPSS 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用X2值P值 和t值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结果 表1 两组产妇适应能力比较 对两组产妇的适应能力进行比较,观察组产妇的适应能力要显著好于对照组产妇,此次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 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 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 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安全隐患及问题 1.1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 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 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新生儿脓疱疹: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 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 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新生儿发热: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 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 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新生儿喂养困难: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乳头凹陷、扁平,哺 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 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新生儿窒息: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 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 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 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 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1.7新生儿被盗:当今社会各类流动人口较多,拐卖儿童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病区母婴同室 病房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家属若对病区人员及环境不了解,极易让犯罪分子钻空子,冒充医 务工作者盗走新生儿,引发新的医疗纠纷。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 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 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

母婴同室工作制度

母婴同室工作制度 一、母婴同室 1 、凡入院分娩(阴道或剖宫产)的产妇及新生儿均住母婴同室修养。 2 、母婴同室期间,母亲或新生儿患病时如不需要隔离或不属抢救者均可在母婴同室治疗。 二、母婴同室工作人员职责 1、每天晨会听交班,了解病区重点病人,及时定出处理措施。 2、每天上、下午各查房一次,每周与新生儿科医生联合查房两次,并由产科医生负责填写查房记录,婴儿如有情况变化,医生要给以及时处理,有条件的医院产科应配备儿科医生。 3、值班医生夜查房一次。 4、观察产后两侧乳房有无乳头皲裂,乳胀现象,可及时对症治疗。 5、了解产妇产饮食、睡眠、子宫收缩情况及出血量和恶露色与量的变化。 6、深入休养室,向产妇及家属宣传母乳喂养优点,并指导产妇母乳喂养,鼓励产妇让婴儿多吸吮,按需哺乳。 7、在查房同时进行母乳喂养宣传及咨询工作。 8、参加工作总结和科研工作。 三、母婴同室儿科医生工作职责 1、每天上午查房一次,每周产、儿科联合查房一次。 2、值班医生夜巡回病房一次。 3、每班做好交接班。 4、婴儿如有情况变化,给予及时处理。 5、深入休养室,向产妇及家属宣传母乳喂养优点,并指导产妇母乳喂养。 6、耐心解答产妇及其家属提出母乳喂养过程中各类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 7、做好婴儿出院指导。 8、进行工作总结和开展科研工作。 四、护理工作管理制度 1、实行责任制护理,母婴同步护理。 2、进行母乳喂养技术指导和解决母乳喂养中遇到的问题,使产妇在出院时掌握母乳喂养及护理新生儿的技巧。 3、协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开奶,按需哺乳。

4、每日一次护理查房,了解新生儿吸吮,产妇哺乳,奶量情况,并检查各类护理标志。 5、进行乳房护理,并指导手法挤奶。 6、认真写好母乳喂养护理记录。 五、护理员职责 1、在护士长和母婴同室责任护士指导下做好病区及“母乳同室”休养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2、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地面清扫并用%84拖地,每日两次(病室固定专用拖把)。床头柜每日用%84湿抹一次,每日做好母婴同室空气消毒两次(喷雾)。 3、及时做好病房和病员的饮水供应和配膳开饭工作。 4、负责清洁和消毒病人的茶具、餐具、痰盂、便器等用具。 5、母婴出院时,负责做好母婴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工作。 6、完成医生、护士交给的临时性工作和外勤工作。

母婴安全管理制度

宜兴市红塔医院母婴安全管理制度 一、产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行业务副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及时协调院内相关科室关系,解决产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改进产科工作,并做好记录备查。 (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严格执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配备各级各类产科工作人员,产科设备,建立健全产科工作制度,落实各种人员职责。 (三)、成立院内产科抢救组,产科质量管理小组,每半年评价一次产科质量,并做好登记。 (四)、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产儿科双查房制度,产儿科要互相配合,同时负责对病理新生儿和母亲的查房和诊治,执行婴儿安全管理制度。 (五)、实行产科危重病人请示报告制度。发现危重孕产妇,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科主任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奔赴现场抢救,指挥抢救工作,并报告医院,协调各相关科室共同组织抢救。(六)、严格实行医生、护士每班值班,交接班制度。实行一、二线医师双岗负责制。特殊情况个别交接;交接时应对孕产妇的胎心,产程进展,高危因素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如实记录,签字。科主任应对交接班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和监督。 (七)、加强对产科人员的助产技术培训。实行产科人员继续医学教育

学分管理制度,有计划安排医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产科服务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产科质量不断提高。 二、孕产妇安全管理制度 、认真做好孕妇系统管理,产前保健时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统)一( 一使用依法印制的孕产期保健手册,如实填写相关内容,按要求认真做好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孕期保健服务。孕妇住院分娩时须将孕产期保健手册交给产科,通知在检查产妇后要向孕妇和家属介绍产妇情况,耐心细致解释分娩本身的安全性和风险性,提供咨询服务,提倡和鼓 励自然分娩,使产科医生及时掌握孕妇孕期保健情况,记录分娩情况,做好产后保健记录以及产后入户访视的母婴保健情况。 (二)、对住院分娩的孕妇,接诊人员要详细、如实地填写孕产妇姓名,丈夫姓名及夫妻双方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 (三)、产房实行24小时负责制,负责第一产程到第三产程全产程监 护的产时保健服务,助产人员除掌握适宜产科技术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抢救危重患儿时应有儿科医师进产房负责抢救,助产人员协助。实行剖宫产术需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决定,主刀医师应具备妇产科医师职称,具备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医学学历。 (四)、危重孕产妇的急救和转诊制度 1、组建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专家组。 2、负责疑难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抢救、培训和指导等。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规范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版)、等相关行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修订本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严格管理,落实到位。 二、母婴室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整齐,采光及通风良好。室内备有快速手消毒剂。 三、母婴同室病房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26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婴儿床,占地面积22m2。 四、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规范等相关规范和制度,并向产妇、家属及探视者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和相关制度的宣传工作。 五、母婴任何一方如发生有感染性疾病者,对感染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室内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六、严格执行入室卫生常规及探视制度,限制室内人员数量,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室内人员的流动性,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接触新生儿前应认真洗手。 七、工作人员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应暂停与婴儿接触。 八、母婴室内应做好日常清洁或消毒工作,母婴离室后,床单元或室内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盛装感染性织物的收集

袋宜为橘红色有“感染性织物”标识;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专用水溶性包装袋。 九、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或被感染性疾病病人污染的可复用器械或物品应经消毒或灭菌后方可再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十、医疗废物的管理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 相关文件: 1.《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16 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 4.《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 5.《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

新生儿室管理规定

新生儿室管理规定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温度、湿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紫外线空气清毒,并每天一次。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毒,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步法)戴好口罩,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房间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 8、新生儿房间内的物品、器具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物品,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