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文档仅供参考

湖北送变电武昌直线跨越塔汉阳

直线跨越塔定向爆破对防洪影响

的变形观测方案

编制人:李雁南

审核人:陈剑锋

批准人:徐保林

湖北为天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科岛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一、工程概况与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监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监测频率与次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质量保证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监测设备与人员组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监测成果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湖北送变电武昌直线跨越塔汉阳直线跨越塔定向爆破对防洪影响的变形

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与任务

湖北送输变电武昌直线跨越塔及汉阳直线跨越塔(白沙洲大桥上游4.7公里处屹立于长江二岸)即将拆除重建,要将两塔做定向爆破将其放倒。为确保长江干堤防洪安全,需对该堤段的防洪影响进行变形观测,根据业主及堤防办要求,我司在该项目中应完成的主要任务为:

1、收集该地块已有地质资料并实地踏勘;

2、分析已有地质基础资料,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监测设计;

3、根据监测方案进行监测网建设;

4、按专业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监测;

5、分析监测数据,并按方案及相关文件要求提交监测报告,当遇险情时,及时提出预警。

二、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 ;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防汛条例》。

根据该项目规模、威胁对象及破坏后损失程度、变形敏感程度、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相关技术要求,将本项目定位为专业监测预警监测,等级如下:

基准网按平面二级精度执行,监测网平面位移按三级精度,沉降监测精度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其余各类监测按相应仪器精度要求执行。

三、监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大地变形监测是边坡监测中常见的方法之一,包括大地水平位移监测和垂直位移监测两方面,考虑到本项目边坡测量通视条件较差,本边坡水平位移测量方法采用精密全站仪、水准仪、铟钢尺进行(坐标系统采用重庆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水平角采用全圆方向法观测6测回,垂直角和距离观测2测回。气象元素在测站上测定,并会同全站仪加、乘常数一起置入仪器,由仪器自动改正。当遇测量条件较差(温度、视线等)时,相应增加测回数,减小测量误差。

垂直位移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水准基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并应满足其相邻基点高差中误差≤±1.0mm;每站高差中误差≤±0.3mm;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6 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并应满足其高程中误差≤±1.0mm ;相邻点的高程中误差≤±0.5mm;闭合差≤±0.6。。

监测网建设平面精度按二等执行,日常监测按三等精度执行。垂直位移监测按照二等水准精度要求。水平位移观测点的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测量的各项限值、限差按下表执行。

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表3-1

垂直角测量的各项限差(″)表3-2

光电测距各项较差的限值(mm)表3-3

边角网测量的技术要求如下:

三角形角度闭合差≤8.6″

边角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4.2mm

平均边长≤500m

测边中误差±2mm

测角中误差±2.5″

最弱边精度≤1:50000

四、监测网设计

1、监测网点布设原则

根据该项目的形体特征、变形特征和赋存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布设。监测该主体宏观变形形迹、监测变形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能及时提供预报所需的主要监测数据。监测网点布设要少而精,力争以尽量少

的监测点来达到监测预报的需求。

2、监测点的选择及布设

1)、监测点布设原则

(1)大堤监测点应布设在大堤变形破坏的重点部位,力求以该点代表某段主要块体的变形特征,应根据大堤的地貌要素进行布设。间距约20米。

(2)周边特殊建筑物布设沉降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应有自己独立的监测功能和预报功能,应充分发挥每个监测点的功效。

2)、监测点布设

根据以上所述监测点的布置原则,对该项目中大地位移监测基准点、观测点布置如下:

(1)大地位移监测工作基准点

大地位移监测工作基准点布置于影响区域外稳固、地形高、通视条件好、不易破坏的地方。工作基点标志采用带强制对中器的观测墩并以JD1~JD3冠名。垂直位移基准点以BM1-BM3冠名。

(2)大地位移监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根据监测点布设原则及要求,本项目共布设大地位移监测点约50个,作为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共用点,分别布置在大堤上部及周边,并以字母加数字冠名(如FB1~FB20防洪变形点,JB1~JB10建筑物变形点)。

四、观测频率

根据委托单位要求,本项目安全监测年限暂定为十个月,监测频率如下:

爆破前2次测量、爆破后12次测量1次/周、2次/月,直到十月汛期结束,两岸约合30次测量(沉降稳定标准为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4mm/天)。

五、质量保证体系

监测前将监测方案报委托单位审查;

设立专业监测组,专人、专用仪器按经过审查的方案现场监测和整理资料,实行监测复核制度;

与委托方、监理、施工单位一起加强对监测基准点、观测点的保护,防止移动和破坏,保证监测成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监测过程中,运用我中心多年来在危岩、滑坡、边坡、基坑及房屋等监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以我单位ISO9001:《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及《质量体系第三层次文件》为指南,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对监测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严格按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监测,确保监测质量达到国家规范优良标准。

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措施。

六、监测设备及人员组织表6.1 观测仪器设备表

表6.2 作业人员表

七、监测成果报告

1、监测数据整理及成果分析

一个期次的监测工作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监测成果预处理,编制各类数据成果表、曲线图,综合分析监测成果(分析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形区域、变形阶段、变形趋势、预报等),掌握边坡的变形动态,编写监测报告。

在对观测数据整理后,对各监测成果进行分析,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观测值为初始值,以后的每次观测值对初始值及上次观测值之差,求得观测点从开始监测至此次监测期间内总的变形量和观测点每次的相对变形量,用于判别各监测点在开始实施监测至本次监测期间的总体变形情况和本次与上次监测期间的变形情况,从而掌握监测标的总体变形趋势及局部变形情况。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经过对每次监测成果资料的整理及分析,判定该边坡总体变形趋势及变形时间,同时为下一期工作重点安排提供参考依据。本监测工作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技术顾问单位提交工作报告,报告中要以文字和数据通报监测情况,以便业主及相关技术顾问单位对本监测工作做出相应指示。

2、监测数据整理及报告提交

整个监测系统建立施测完毕、零周期完工后,将成果资料整理交建设

单位存档,提一份书面报告。工程竣工后按月、按年向建设单位分别提交监测月报(期报)和年报。提交报告的资料构成包含如下:(1)监测网建设竣工资料

(2)各种监测成果统计表、曲线图;

(3)测量成果平差资料(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4)基准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5)综合监测分析报告;

(6)仪器检查资料。

湖北为天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科岛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11月15-18日

变形监测方案

三亚市解放路(新风街-和平街)地下人防工程 兼顾道路改造工程 变形监测施工方案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三亚市解放路地下人防兼顾道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4年8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监(检)测编制依据 (5) (一)、采用的主要规范、标准 (5) (二)、专业测量执行标准 (5) (三)、鉴定执行标准 (6) (四)、监(检)测执行标准 (6) (五)、监(检)测记录 (6) 三、影响本工程监(检)测的几种不利因素: (6) 四、本工程整体监(检)测方案 (7) (一)监(检)测内容 (7) (二)本工程监(检)测步骤 (7) (三)本工程监(检)测方法 (7) 1、竖向沉降位移监测 (7) 2、基坑支护桩位移监测 (7) 3、降水井、回灌兼观测井液面高度监测 (8) 4、人防本体竖向沉降监测 (8) 5、周边建(构)筑物裂缝监测 (8) 6、对周边建(构)筑物构件强度检测 (9) 7、结构加固补强 (9) (四)监测频率 (9) (五)监测报警 (10) 五、内页分析及成果整理 (10) 六、人员安排 (10) 七、时间安排 (11)

八、监测检查注意事项 (11) (一)质量保证技术组织措施 (11) 1、项目专人负责制: (11) 2、持证上岗制度: (11) 3、检查人员分级制度: (11) 4、三级审核制度: (11) (二)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12) 1、安全措施 (12) 2、高空安全保障措施 (14) (三)文明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15)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三亚市解放路人防兼顾道路拓宽工程 2、工程地点:三亚市解放路(新风街---和平路) 3、结构形式:无梁楼盖板结构,建筑结构类别为乙类,正常使用年限50年,抗震烈度为6度。 4、总建面积: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67910㎡。主体工事长约1023m,宽33.4m,局部宽度?m。整体地下两层 5、人防等级:甲类核6级,常6 级人防工程,2个二等人员掩体部,14个物资库。 6、口部及风井:总计有29个出地面口,两侧总计有?个出地面风井。 7、地下埋深:地下一层顶板位于,中板位于,地下二层底板位于 8、支护形式:(附图) (1)挡土桩采用H300@800工字钢,钢长20-22米。 (2)截渗墙:采用深层搅拌水泥土,P.C32.5水泥用量300Kg/m3 9、降水井和回灌及监测井:降水井72个,回灌及监测井14眼。 10、高程点:面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1:整体平面图 。 图2:解放路1轴至26、129轴至146轴剖面图

变形监测方案

绿园污水处理厂 顶管施工基坑监测方案 编制: 审核: 审定: 二0一五年七月

目录 1.项目概述 (2) 1.1概况 (2) 1.2监测项目 (2) 2.第三方监测原则及技术规程 (2) 2.1监测原则及目的 (2) 2.2技术规程 (2) 3.监测实施程序 (3) 4.监测实施 (3) 4.1基坑围护结构顶部沉降监测 (3) 4.1.1水准控制网的设置 (3) 4.1.2监测点的埋设原则 (5) 4.1.3监测点的安设方法 (5) 4.1.4监测方法及精度控制 (6) 4.1.5沉降观测数据分析及成果表述 (7) 4.2基坑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7) 4.2.1水位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形式 (7) 4.2.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布设原则 (8) 4.2.3水平位移测点布置原则 (8) 4.2.4水平位移测点的埋设技术要求 (8) 4.2.5观测技术方法及精度控制 (9) 4.2.6观测数据分析及成果概述 (12) 4.3基坑自身监测频率 (13) 5报警的处理方法 (14) 5.1报警值的设定 (15) 5.2报警的处理办法 (15) 6实施组织计划 (14) 7本工程拟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表 (15) 8人员组织实施 (16)

.项目概述 1.1概况 受0000000厂委托,00000000承担绿园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基坑沉降变形观测工程,管道位于:东湖大街、滏阳路、朝阳大街、长安路、和平路、等路段,管线总长度约12263米,共计92个深基坑,我公司在基坑开挖至回填土完成期间,对基坑坡顶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变形监测。 1.2监测项目 本方案监测项目有:基坑围护结构顶部沉降、水平位移监测。 2.第三方监测原则及技术规程 2.1监测原则及目的 在施工方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前提下,我方监测在对施工方监测进行校核的基础上,独立地进行监测。 我方遵照委托方提出的要求,在基坑施工期间对基坑支护进行高精度监测,并从岩土工程专业的角度对监测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向业主提供监测变形的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提供建议,为施工安全和施工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2技术规程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20021-2001,2009版)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 2,总建筑面积约23 万m 2,地下建筑面积约8.7 万m 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 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 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 5. 《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 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周边环境监测 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 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 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 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 2、围护结构监测 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 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 A、支撑轴力监测;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 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计划

一、测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涉及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宅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结构,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层。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恒大地产集团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依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进行沉降观测。 本次沉降观测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宅及配套工程。基坑监测部分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 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测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结构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竣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竣工前;竣工后第一年监测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个别建筑在外装修前还需重新布设观测点,换点后应同时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做为起始值)。每栋建筑封顶后还应监测约8次;合计344

次;5#、6#地块沉降观测总计观测次数为771次。 5#、6#地块沉降观测点布设具体位置详见沉降观测布点示意图。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及甲方要求,本工地建筑物沉降进行至主体竣工验收及使用运行两年,当沉降速度小于0.04mm/d,可以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否则应增加观测次数,本方案中规定的观测次数仅作为参考。 但是当监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监测方案: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如需另外增加观测次数,甲乙双方另行协商。 三、测量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GJJ885)(GJJ8-9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4、《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6、经甲方审批的《秦皇岛恒大城5#、6#地块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 案》 四、水准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变形监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一、实验目的:掌握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DS1精密水准仪1台,铟钢尺一对,尺垫一对。 三、实验方法: 1、在1、2号教学楼周围布设观测点和基准点,观测点布设:根据建筑物的大小、荷重、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等选定观测点。在建筑物基础压力和震动影响范围以外,选择土质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3个以上水准点。 2、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先对基准点进行观测,然后通过观测布设在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与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来计算建筑物的高程。 1) 本次实验基准点采用一等水准测量,变形点的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一、二等水准测量各项限差规定如下: 2) 每个测段都要布设成偶数站,且采用往返观测;往测对奇数测站采用“后—前—前—后”、对偶数测站采用“前—后—后—前”的观测顺序。返测时的观测顺序与往测相反。

3)每个小组观测一个测段,所有小组的成果进行平差,利用平差后的基准点的高程计算变形点的高程 四、上交资料 个人交实习报告一份。各小组上交观测原始数据一份。平差成果一份,变形点的高程成果一份。 附表:

水准测量观测记录簿 测自至200 年月日时间始时分末时分成像 温度云量风向风速 天气土质太阳方向

实验二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 一、实验目的:了解视准线的布设方法和观测原理,利用视准线观测点的位移。 二、仪器设备:经纬仪仪等。 三、实验方法: 在1、2号教学楼周围选用已知点作为基准点,并在变形体上布设观测点。用前方交会法观测建筑物的坐标。 实验三视准线测量 一、实验目的:了解视准线的布设方法和观测原理,利用视准线观测点的位移。 二、仪器设备:经纬仪,钢尺等。 三、实验方法: 在地面上选择两基准点,并选择1变形点,写出其实验过程,数据整理,精度分析的过程。 实验四高层建筑物倾斜观测 一、实验目的:了解高层建筑物倾斜观测原理、方法及位移计算过程。 二、仪器设备:经纬仪等等。 三、实验方法: 实验五变形观测的方案设计 一、实验目的:了解以教学楼为例作一个变形观测的方案设计(包括仪器选取、特征点的安置等)。 二、仪器设备:钢钉、铁锤、毛笔、记录本。 三、实验方法 以1号教学楼为例,对其进行监测,时写出变形监测的方案。方案设计的内

××工程变形监测技术设计书

××工程变形监测技术设计书 班级:测绘B091 设计人: 学号: 2012年12月15日

第一部分概况 1.1 工程概况 该项目基坑开挖较深,并且开挖处距离水街已有建筑、走马河堤岸较近,有可能扰动基坑周围的地质结构,容易导致基坑周边的基坑墙体出现坍塌,从而影响施工安全,还有可能扰动紧邻基坑的建筑物出现变形。按照规定应对都江堰市水街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边缘的水平位移和沉降以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从而对基坑以及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做出判断,达到为施工决策服务和施工安全的目的。 1.2 任务概况 ××市××公司,拟对××市水街基坑项目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边缘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基础沉降情况进行监测,以监视施工过程中基础变形的大小和规律,从而确保基坑和周边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并验证有关设计参数。 1.3 技术依据 1.××水街总平面图.2012年12月;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第二部分水平位移监测方案设计 2.1 基准点与监测点的位置设计与埋设 为监测××市水街基坑边缘的水平位移,根据基坑周围的地形情况,拟在基坑附近稳定的地面上布设3个基坑边缘水平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基准点采用常规刻有十字的地面测量标志。 水平位移监测点直接布设在基坑周边抗滑桩外侧1m至2m的地方,拟在××市水街基坑边缘布置16个基坑安全监测的监测点,监测点也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标志,水平位移监测点点位布置及编号见后附图1所示。 2.2 监测方法及其精度设计

(范文)测量技术设计书

(范文)测量技术设计书

测量技术设计书 1.前言 衡阳市是一个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拥有五十万人口的综合性大都市,供水工程是关系着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了改善衡阳人民的生活及生产用水问题,我公司承接了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五福堂水库的前期综合勘探研究工作,通过野外实地踏堪、地形图测量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评价、估算,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为建设该项目的决策和审批提供科学的依据。 接到任务后我公司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现场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等。 本测区采用38带坐标。 2.测量依据、原则 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5、《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6、《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7、《佛山市1:500地形测绘技术要求》。 8、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2.1 测区范围及任务

本测区位于东经112°41’、北纬26°47’附近。 本工程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测区北临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房,南至衡南县,西有107国道,东与春陵河相依,面积约5.0k ㎡;测区为丘陵地区、山地广布、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海拔高50 m 至120 m。山地多为树林,山上灌木丛生,通视条件较差,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1、范围: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的位置(1:1万地形图),按照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上述范围进行1:500、1:2000地形图的测绘。 2、遵照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进行1:500、1:2000地形图测量布设E级GPS点及5”导线控制点、IV等水准高程测量。按500米的密度进行设立,实地绘制点之记。 3、以上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 2.2已有资料 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大皂山、D级GPS点东阳派出所、二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本工程收集到衡韶5一个国家一等水准点,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成果,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3、委托方提供的1:1万地形图,1:1万地形图的地物、地貌逼 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的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4) 起算数据列表如下: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X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公司 2016年12月01日 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建的XXX标段,桩号范围3+400~6+95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XXXXX.。本工程等级为II等;河道堤防级别为3级,施工临时工程为5级。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供水标准:农业灌溉供水设计保证率为95%。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职安全员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对图纸较差处、渗水严重处、边坡较陡处进行重点巡视、检查。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安全员立即采取措施和报告监测组。

2、坡面观测: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GPS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二、监测方案的实施 1、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1.1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工作基点,其中工作基点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本标段工作基点选择桩号点。 变形点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每100m布置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左1-32,右1-32。以及对南岸6+581,南岸4+390、北岸5+160、4+000-4+100段附件的建筑物等进行加密监测。 1、顶部用沉降钉垂直植入混凝土中,孔深不小于50mm,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边坡的变形观测如下: 2.1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为:

(完整word版)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供水站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山西太行矿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八月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供水站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方案编写人:李鹏飞 审核人:王青懿 总工:江爱国 单位负责人:冯小华 山西太行矿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八月

目录 一、工程基本情况 (1) (一)工程概况 (1) (二)目的与任务 (1) 二、编制依据 (2) 三、沉降观测方案 (2)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2) (二)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 (4) (三) 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4) (四)点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6) (五)施测方法 (7) 四、沉降观测提交的成果资料 (8) 五、质量控制措施 (8) 六、观测点的保护 (8)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一、工程基本情况 (一)工程概况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位于晋城市北石店镇畅安路以东,陵沁路以南,场地南侧为城市规划道路,拟建场地总占地面积6930m2,建筑用地6300m2,道路用地630m2。该工程拟建建筑物包括:调度中心、泵房、维修车间、消毒间、预留滤池、吸水井及清水池,均为1-2层建筑,其中业务用房占地面积613.53 m2,建筑高度5.25 m;泵房占地面积283.81 m2,建筑高度6.15 m;维修车间占地面积152.51 m2,建筑高度4.35m;消毒间占地面积159.25 m2,建筑高度4.35m;吸水井占地面积120 m2,地下高度4.0m,地上高度1.0m;预留滤池占地面积120 m2;清水池一占地面积259.93m2;清水池二占地面积259.79m2。 该工程设计单位为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为德圣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公司,于2017年4月5日开工建设,主要建筑物含泵房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维修车间、消毒间、业务用房一层。 (二)目的与任务 本次设计的目的及任务是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方案。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要点 甲方(受托方)委托乙方(测试方)承担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乙方按技术测量标准开展测量工作并提供技术咨询,在工程竣工前向甲方提交观测成果,甲方向乙方支付测试费用。 建筑变形测量及技术咨询合同 甲方(委托方): 法定代表人: 乙方(测试方): 法定代表人: 上述各方经平等自愿协商,签订本合同以共同遵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3?地基基础及结构形式: 4.结构层数及建筑面 积: 1.签订本合同时一次性支付; 2.乙方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用于工程主体竣工验收时支付全部测试费; 3.签订合同后甲方即向乙方支付人民币(大写) (Y 元),乙方提交竣工观测报告时,甲方向乙方支付余款人民币(大 写) (¥元)。 4.上述价款中已包含所有税费,本合同所有费用甲方将支付到双方在本合同中明确约定的 对公账户,若账户有变更需要履行变更手续并经甲方认可后开始生效,因变更账号引起的任何纠纷均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乙方要求支付上述费用时应当同时提供按照甲方要求开具的 合法正式的增值税普通发票,否则甲方有权延期或拒绝支付费用并不承担任何责任。若乙方提供了违法违规发票则视为乙方违约,应承担本协议约定的违约责任,给甲方造成的其他一 切损失均应由乙方负责另行赔偿。 5.上述费用支付的前提条件为乙方完成相关合同内容,并达到付款节点后由乙方完善相关 手续,提交相关文件资料由甲方审核无误后按程序予以支付,若因非甲方原因导致未能付款 或延迟付款的,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六、合同双方的一般权利和义务 1.委托方工作: (1 )提供本工程的相关技术资料; (2)开工前作好水准点的交验; (3 )责成相关单位保护好测量标志,对测量标志的毁损负责,由于测量标志的损坏导致测量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4 )责成相关单位按章操作,确保乙方现场测量人员及设备安全; (5)做好施工现场的协调工作。 2.测试方工作: (1 )按技术标准开展测量工作并提供技术咨询; (2)在施测前完成变形(沉降)观测技术设计即测试方案; (3 )按现行规范及规程要求,根据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观测并作好记录; (4 )对观测期间发生的沉降(变形)异常及时加测并通知委托方; (5)及时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观测成果应在该工程竣工验收前提交。 七、违约责任 本合同一经签订,任何一方不得违约。如发生单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则按相应损失进 行赔偿。 八、争议处理 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申请人民法院仲裁。 二、测试内容 本合同约定的测试内容为:建筑物沉降观测。 三、测试依据及方法 按照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包括编制测试方案,埋设基准点、工作基点(必 要时)及观测点,实施现场观测,观测数据内业资料整理,提交变形(沉降)观测成果即检测报告。 四、测试时间及观测周期 1. 预计开始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 预计结束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工程施工进度发生变化,则按施工进度调整。 3. 观测时间及周期要求:施工期间沉降观测。 五、测试费用及支付方式 测试费用:按建筑面积收费,_________ 元/m* 1 2 3,完成本合同约定的测试内容其测试费总额为人民币(大写)(Y 元)。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 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一般将岸上的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同时还应在较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X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公司 2016年12月01日 XXX标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建的XXX标段,桩号范围3+400~6+95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XXXXX.。本工程等级为II等;河道堤防级别为3级,施工临时工程为5级。防洪标准: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供水标准:农业灌溉供水设计保证率为95%。 二、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坡面观测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职安全员坚持每天进行巡视,对图纸较差处、渗水严重处、边坡较陡处进行重点巡视、检查。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安全员立即采取措施和报告监测组。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2、坡面观测: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GPS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二、监测方案的实施 1、基准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1.1基准网的建立 选择通视良好、无扰动、稳固可靠、远离形变护坡高度3倍比较稳定的地方埋设工作基点,其中工作基点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埋设在加固坎上,地质较为稳定,本标段工作基点选择桩号点。 变形点布置在边坡变形较大并能严格控制变形的边坡边沿位置。在边坡顶上每100m布置变形监测点,编号分别为左1-32,右1-32。以及对南岸6+581,南岸4+390、北岸5+160、4+000-4+100段附件的建筑物等进行加密监测。 1、顶部用沉降钉垂直植入混凝土中,孔深不小于50mm,基准点与各点位埋设完毕等候5天后,水泥凝固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观测。 2、监测精度及频率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边坡的变形观测如下: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为:2.1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2,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8.7万m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向长约40~110m。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工程测量规》(GB50026-93)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93) 5.《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TBJ1-88) 依据规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边环境监测 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 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 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 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 2、围护结构监测 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C、围护桩、外侧水土压力监测; 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 A、支撑轴力监测;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 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

变形监测的若干新技术

变形监测的若干新技术 秦滔 摘要:主要介绍了光纤监测技术、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GPS 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使用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变形监测 GPS伪卫星组合定位 光纤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Abstract:Mainly introduce the fiber-opt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D-InSAR and integration of GPS and Pseudolit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Keyword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tegration of GPS and Pseudolite positioning fiber-optic monitoring D-InSAR 1 引言 我国的变形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成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尤其近20年来,许多大型工程开工建设,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飞速发展,变形监测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早期的变形监测,主要采用精密的光学测量仪器进行观测,例如精密水准测量、经纬仪、垂线及视准线等。随着电子仪器的发展,应变计、无应力计、测缝计、钢筋计、测压计、渗压计等广泛应用于变形监测中。另外,用于监测环境量的电子温度计、水位计等也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促使变形监测工作提高效率,走向自动化、智能化之路,尤其是全站仪、GPS等先进仪器出现,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数据处理技术不断优化,变形监测工作走上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自动化的道路。 近年来,变形监测工作中又出现了若干新的技术方法,这些新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以光纤传感器为基础的光纤监测技术、以卫星合成孔径雷达为基础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及以GPS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2 光纤监测技术 光纤技术是一种集光学、电子学为一体的新兴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光纤传感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1)

佳·克拉项目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编制: 甘肃统建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佳·克拉项目部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目录

附图一: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编制依据 1、佳·克拉基坑开挖图; 2、佳·克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佳·克拉项目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佳·克拉项目基坑降水设计》;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9、基坑监测强制性条文。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佳·克拉。 工程地点:拟建场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吴家崖村,场地北邻吴家崖村田地。东侧为吴家崖村,南临山水嘉园1#地块,西临佳·水岸华庭C地块。拟建场地近南北宽约,东西长约。 本工程±绝对标高为。地下二层,地上A塔十八层,B塔十五层,商铺为地上三层。结构形式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本工程基础采用筏板,东塔筏板厚度为1800mm,开挖深度为;西塔筏板厚度为1500mm,开挖深度为,,商铺为300厚的防水板,开挖深度为。 本基坑安全级别属于一级基坑。

(二)地层岩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 al):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属第四系冲积产物;黄褐色,坚硬-硬塑; ①粉质粘土(Q 4 土质均匀,含少量植物根系和少量泥岩碎屑,孔隙较发育,有光泽,无瑶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层厚为~,层面标高~。 al+pl):该层除区域缺失外,基本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冲、洪积成因,青灰色, ②圆砾(Q 4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修正值=~击,中密-密实,接触排列,磨圆度较好,颗粒形状呈圆状-亚圆状,级配较好,颗粒间充填物以中粗砂为主,含少量粉土,骨架颗粒成分主要为变质岩、石英岩和花岗岩等,中风化,圆砾一般粒径为~,偶含卵石及漂石。层面埋深~,厚度~,层面标高~。 ③强风化泥岩(N):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半成岩,褐红色-灰绿色,微裂隙及风华裂隙较发育,中密-密实,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白云母等为主,泥钙质胶结,碎屑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具有遇水易软化的特点,强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层面埋深~,厚度~,层面标高~。 ④中风化泥岩(N):该层分布整个场地,半成岩,褐红色-灰绿色,见微裂隙,致密;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白云母、长石、石英等为主,泥钙质胶结,碎屑结构,巨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桩状,具有遇水易软化的特点,未经扰动时坚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层面埋深~,勘察厚度~(未揭穿),层面标高~。 (三)气象 天水市气候类型属暖温带轻冰冻中湿区,据天气气象局资料,本区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历年最冷月相对湿度平均62%,最热月平均湿度73%,年最大降水量,降水多集中在7、8、9月份,多暴雨,夏季多东北风,夏季平均风速s,冬季多东风,冬季平均风速s,30年遇最大风速s,年雷暴日天,年沙暴日天,年雾日数天,历年最大积雪厚度15cm,地表有季节性冻土,标准冻土深度,场地内无地表水。 (四)地下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②圆砾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边坡变形监测方案探※※※※※※※※ 探※2008届学生 探※《变形监测》探※课程论文探※※※※※※※※ 变形监测方案 论文名称边坡变形监测方案 0802601班班级 杨波,20号,姓名学号 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院系 测绘工程专业 黄长军指导老师 2012年4月25日 目录 、工程概 3 3

、监测内 3 3

三、监测实施流 四、报警方 五、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方 六、监测技术要 七、人员及仪器 、工程概况: 本项目穿行于重丘地区的群山峻岭之中,填深挖较多,深挖路堑和填路堤边坡普遍存 在,深挖路堑边坡共29处(大于30米),填路堤边坡6处。大部分路段坡度较陡,岩体 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路堑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较发 育,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监测内容: 本标段边坡监测主要是指路堑边坡和路堤边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人工巡视、裂缝观测、

坡面观测、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1、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 人工巡视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标将安排专人坚持每天进行巡 视。当坡体表面发现裂缝时监测组及时在裂缝处埋设裂缝观测装置,通过观测裂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来分析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2、坡面观测: 边坡坡面的变形观测是指在平台上设置坡面变形观测点,利用精度为2〃的 全站仪进行观测,采用直角坐标法量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3、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埋设沉降板观测路基的沉降情况,通 过数据分析指导施工; 水平位移观测主要为地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边桩观测。 三、监测实施流程 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 边坡开挖施工准备 不需要 需要埋设监测仪器 测点仪器埋设 不正常 初测、调试开挖边坡停挖或其他措施动态跟踪监测不满足满足稳定标准本级开挖完毕本级加固防护开挖完毕继续监测加固措施不满足满足稳定标准竣工 监测资料1、资料报送程序; 业主、监理审核确定坡面观测点与裂缝观测点监理确认测点仪器坡面及裂缝观测点埋设确定重点监测断面业主、监理等 审核测斜管、测力计埋设与安装监理确认测点仪器监理确认埋设记录监测断面 测点埋设记录埋设记录提交业主、监理、监测单位监测断面仪器埋设记录监理确认埋设记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建筑物变形监测设计书 测量3133班三组 李迪岳鹏飞薛敏刚赵磊磊李成金祥段小勇

目录 1 概述 (1) 2 作业依据 (1) 3 基本规定 (1) 3.1 作业基准 (1) 3.2 技术要求 (1) 4 采用仪器设备及软件 (1) 5 变形控制测量 (1) 5.1 平面控制测量 (1) 5.2高程控制测量 (2) 6 建筑变形测量 (3) 6.1 监测项目及周期 (3) 6.3 沉降观测 (3) 6.4 数据处理分析 (4) 7 施工组织 (4) 8 提交成果资料 (4)

1 概述 为了满足渭南市环境监控中心的工程施工要求,对该工程的基坑开挖进行建筑变形测量,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2 作业依据 1、GB 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2、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4、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3 基本规定 3.1 作业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2 技术要求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为二级,沉降观测的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位移观测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3.0mm。 4 采用仪器设备及软件 1、索佳NET 05型全站仪1台 2、天宝电子水准仪DiNi03 1台 3、南方测绘平差易2005 1套 5 变形控制测量 5.1 平面控制测量 1、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⑴位移观测

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少于3个,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⑵GPS控制点还应满足:a.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b.视场内障碍物高度角小于15°;c.远离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大面积的水域等。 5.2高程控制测量 1、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少于3个,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形成闭合环或形成有符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2、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⑴高程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⑵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 3、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高程基准点的标石按照点位的不同要求,标石形式采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录A 执行。 4、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采用的观测方式为二级的单程双测站。 5、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表1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表2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变形监测技术总结

目录 一、监测项目各测点的平面布置图 (1) 二、观测结果及分析 (2) 2.1水平位移 (3) 2.2变化速率 (4) 2.3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5) 2.3.1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一) (6) 2.3.2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二) (1) 三、结论 (2)

一、监测项目各测点的平面布置图 二、观测结果及分析 自进行第一次观测至进行最后一次观测期间,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见表1,位移变化速率情况见表2。现对此观测过程中基坑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2.1水平位移 2.1.1在观测过程中,5个位移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量在9.6mm~16.2mm 之间。位移变化速率为0.0mm/d~0.6 mm/d,均未达到报警值。 2.1.2随着基坑土方开挖,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逐渐增加。在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时,水平位移累计量最大为16.2mm(SW5监测点),最大速率为0.6mm/d(SW3监测点)。 2.1.3在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后的监测过程中,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均呈收敛趋势,在最后几次观测中,各点变化值接近0.0mm,表明工程基坑在基坑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 2.2变化速率 各监测点的变形速率比较小,且变形速率比较稳定,从表格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点。底板完成以后,变形量明显减小,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

部分监测点位已经接近报警值这一事实。 2.3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2.3.1 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一)

2.3.2 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二) 表2

三、结论 本次监测工作方法适当,较准确的反映了基坑和周边环境变形情况,所有资料真实准确。基坑的监测工作,可以根据实时的变形位移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基坑及周边环境使用过程中的土体位移,采取有效措施,达到保护基坑和周边环境的目的。本次监测项目经过检查监测资料准确、可靠。在监测期间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均在有效期内,监测工作按监测方案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