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美学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美学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Yvonne整理的美学资料(复习大纲+搜集理解)

一、题型

单项选择(15分)、多项选择(5分)、判断对错(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20分)、论述(30分)

二、复习范围

1、一些重要的审美范畴、名词术语的掌握

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优美、崇高、丑、悲剧、喜剧、美感、意境、传神

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

1、如何理解自由创造活动,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活动是人类的最珍贵的属性?

2、如何理解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3、美和丑的关系如何?如何辩证地理解美与丑?

4、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实践?

5、如何理解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6、美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7、如何认识美的本质?

8、如何结合石器和陶器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

9、如何认识艺术美,为何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论述。

10、如何认识形式美?

11、如何认识美与善的关系?

12、科学美的含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认识科技美?

13、如何理解艺术丑?

14、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15、悲剧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如何认识悲剧?

16、关于传神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17、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18、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19、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如何理解悲剧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

20、为什么说“寓庄于谐”是喜剧艺术的本质?

一、名词

1.社会美

百度: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在人的美中,内在美是更根本、更持久的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美的最高形态。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与那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

起。社会美与善密切相关,但不等同于善,它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它把善变为个体高度自觉自由的行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补: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

2.自然美(美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即现实美和艺术美。)

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美,主要是指非人为地、纯自然地产生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例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柳浪流莺、玉石珊瑚等等。

由于自然与社会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所以有些社会事物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美。例如防护林的绿杨垂柳是人工栽植的,却仍然葆有杨树柳树的自然美,人本质上是社会的,却仍然葆有人体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客观的,它能够为人们所感受和欣赏,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们的美感。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不仅肯定了自然美是客观的,而且肯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于自然美的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它,并且可以正确地运用它去开发自然美、保护自然美、利用自然美,也可以正确地运用它去创造艺术美。

自然美本身属于自然界,但是,人们对自然美发生美感在根本上却是社会的现象。事实上,主体关于自然美的美感,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渗透着主体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情操。所以,人们的世界观、道德修养、文化教养乃至素质秉性有所不同,人们对自然美的美感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不过,只要是正常的美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美的现象和本质,或深或浅地包含有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因而,就整个人类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说来,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必然是以整个人类的实践及其发展为基础的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够确切不够深入到比较确切比较深入的认识发展过程;并且这种认识过程,始终是在社会历史运动中进行,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人类的实践越是向前发展、人类社会解放运动越是向前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美的认识也就越是自觉、越是广泛和深刻。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历来的唯心主义美学以美感来决定美的存在,把自然美说成是人的美感的产物。这不仅不合乎客观实际,也不可能进一步探索自然美的规律。

人体美是最高级的自然美。虽然与其他生物比较,只要是人都是美的;但是,不同个体的人体却有美丑在质和量上的区分。人体的美,在于其典型普遍性,即在于有独特鲜明的个别性充分体现人的种属的普遍性。

3.艺术美

指艺术作品中的美,或美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人们对现实的审美把握的最高形式,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创造艺术的美。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一概是美的,或都创造了艺术美,但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美的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并且是人类的美的创造的高级形态。因此,艺术美及其有关问题,成为美学科学重点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任意创造的产物。艺术美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因而它也必然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于现实美及其规律的认识而进行的。所以,艺术美一方面能够反映出一定时代的客观真理,可以说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另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的进步倾向,又可以说是具体的形象的善;从而,艺术美成为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因此,不但现实美的性质和表现特征要深刻地影响艺术美的性质和面貌,而且现实美的历史

发展也必然有力地推动着艺术美的历史发展,这不仅包括艺术的美的形式方面的变革,更包括艺术的美的内容方面的更新。现实美的历史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从而,艺术美的历史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但是,不管在何种历史发展阶段上,只要是创造了艺术美,它就具有永久的魅力。

艺术美根源于现实美,不过,艺术美并不是对于现实美的简单抄袭或者机械复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艺术的典型化的过程,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美的认识或美的理想去把握现实生活、提炼和改造原始素材、创造艺术典型的过程。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越高,其艺术美也就越高。

不过,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可能正确地反映了现实美及其规律,也有可能歪曲了现实美及其规律。在前一种情况下,艺术美的创造会取得成功,同时也表现了艺术家的美的理想;在后一种情况下,他的创作虽可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即他主观上自以为是美的,但在客观上并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美。

艺术可以按照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美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有工艺美术、建筑、音乐、舞蹈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现象美为基础的艺术,有雕塑、绘画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种类美和个体美为基础的艺术,有文学、戏剧、电影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美为基础的艺术。不同种类的艺术,都可以创造艺术的美。不过,由于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再现现实的方法、艺术任务的特点有所不同,以及它们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有所不同,所以,它们的艺术美的创造还有各自特殊的规律和特点。

艺术美的欣赏,可以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动和美的享受,获得积极而特殊的美感教育。艺术美的美感教育使人们获得理智的满足、心灵的愉悦,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陶冶性情和情操,影响人们的整个精神面貌,以至达到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

4.优美

优美是一种和谐美、柔性美,是矛盾处于一种相对统一和平衡的状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依依杨柳和婀娜多姿的少女。

5.崇高

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6.丑

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具有与美相反内涵性质的事物属性。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心理反应,主体对它持否定性态度。丑作为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立。它是美的否定和反衬,又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喜、崇高、滑稽等的组成因素。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即为丑;中世纪美学家认为,不受上帝统辖的感性世界是丑;经验派美学家认为不合目的、不完善是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认为畸形生活是丑;直觉主义美学家认为不成功即是丑;马克思主义美学从社会发展学的角

度出发,认为否定和敌视人的本质的、阻碍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东西即是丑。

无论怎样解释,作为事物的属性,丑与美总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总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美与丑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不仅表现在质的方面,而且有时表现在形式方面。当丑与美的质不变时,它们可能会以对方的表现形式出现,造成“内美外丑”或“内丑外美”。这种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不谐调、不一致,是喜剧性因素形成的基础。

就人类的本能而言,丑是人类情感不愿接受、甚至排斥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相反,艺术是可以将自然丑转化为艺术美的。这是因为,艺术家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创作原则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在对丑的内在本质揭示的过程中,艺术家总是不断将自己的审美评价传递给欣赏者,从而使欣赏者也能获得相应的正确的审美评价,激发起憎丑爱美的情感体验。审美主体与丑的艺术形象之间形成的这种审美关系,并不能改变丑的本质,它只是间接地反映了主体对美的肯定和追求。艺术中的丑其所以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否定态度,就因为它是一种典型化了的“畸形的、片面的事物和现象”,它破坏了美的观念,破坏了人和社会关系的尊严。如果对丑的描绘缺乏批判和谴责,使之成为目的本身,那么就会陷入形式主义、抽象主义或颓废主义的泥坑。

在欧洲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最早探讨了丑的问题。在中世纪,A.奥古斯丁从神学和形而上学出发否定了丑的真实存在。在16、17世纪的美学理论中,美的形式要求被规定得十分狭窄,认为不合P.高乃依的三一律和A.丢勒的“正确”解剖学比例的形式就是丑。到18世纪,多数人仍然认为美与丑是判然有别的两极。美学作为一门自律的、系统性的学科,是在18世纪开始建立的,什么是专属审美的现象的问题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推动了对丑的探讨。1797年F.von施累格尔提出“丑的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由此引出关于“审美价值之否定”的两种概念:①以W.T.斯泰斯为代表,认为凡是体现在对象中而能为感觉或想象所把握的某种感受主题,都是审美的,把不属于审美领域的超感觉对象称为“不美的”,而不称之为“丑”,并且认为,丑是美的一个品种,对它的感受所引起的痛苦是道德的而不是审美的,这痛苦通常被来自对象整体的审美愉悦所克服。②以B.鲍桑葵为代表,认为凡是能向观察者表现其情感特质的某种感性结构都是审美的,而属于其否定面的就是一些完全缺乏情感色调的东西。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通常被认为丑的东西,大多数是由于“观察者的软弱”而引起痛苦的感受,因此它们应更适当地称为“困难的美”。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这众多的层次可以区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间接层是艺术品所复现的、本来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形式。现实丑在间接层中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成为丑的,反倒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丑转化成了艺术美的成分。直接层是艺术品借以呈现自己的、由表现手段所建立的形式。丑的形式在直接层中出现,必然成为艺术丑,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者审美理想卑下、审美趣味猥琐,或者表现技巧拙劣、表现手段贫乏,都形成艺术丑,从而只具有否定的消极意义。

7.悲剧

广泛存在于人的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悲剧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悲剧审美形态的发展与西方悲剧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并不仅限于悲剧艺术。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原理/ Aesthetics 课程代码:070132 学时:32 学分: 2 讲课学时: 32 上机/实验学时: 5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哲学 适用专业:广告学本科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广告系 教材: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柯秀经等.美学原理.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美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它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艺术作品的创造能力。 美学首先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对于审美经验研究的重视是一个大的趋势。 任务:(1)讲授什么是美,美存在的主要领域,美的研究的主要范畴,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技术美,以及中外重要的美学思潮。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并展开讨论或辩论,在讨论或辩论中得到提高。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学科的概论性质要求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自觉的审美意识,同时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并对美学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待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领悟。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五、说明 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哲学作为基础,是离哲学很近的学科,这由它的哲学性质所决定。 本学科的人文性质使它成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也是任何其他学科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3.有关课程考核问题 重点掌握内容、一般掌握内容均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的内容作为考试的次要内容。考试(包括和笔试(开卷与闭卷)及团队作业)。 平时作业和讨论发言成绩占30%。期末课业结束时占70%。 4.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1) 课堂案例讨论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进行,以达到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在进行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把先修课程在本课程中的运用通过启发方式让学生理解,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格式塔_心理学

格式塔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U24u1 初级编辑三级(994)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38)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 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春节编辑词条 格式塔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格式塔】 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从于整体。他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证明感知运动不等于实际运动,也不等于若干的单一刺激,而是与交互作用的刺激网络相关,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主张格式塔效应的普遍有效性,认为可以被应用于心理学、哲学、美学和科学的任何领域。主张研究应从整体出发,考察以便理解部分。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为社会心理学、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如今格式塔方法已渗入许多领域的研究方法,但学说内部仍有很多关于结构的基本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因此学说现仍在不断修正改进之中,格式塔对西方文艺界、美学界的影响延续至今,如美国美学家安海姆曾将格式塔方法应用到艺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奥地利理论家埃伦茨韦格和美国音乐家迈耶也成功地应用了这一方法。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铁钦纳(E.B.Titchener)对structure的译文“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

《室内设计原理》教案

点名,考勤记录,纪律强调。(5分钟) 一、新课导入(5分钟) 在人的一生里,有很长的时间生活活动于室内空间中,因此在人们设计和倡导的室内环境空间内,一定会直接影响到期间的生活质量、生产活动的效率,也必然关系到人们最基本的安全、健康、以及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环境的心理需要等等。 二、新课学习(50分钟) (一)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的一门实用艺术。 (二)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的区别 室内装饰或装潢: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 室内装修:装修一词具有完成的含义,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指土建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最终的装修工程。 三、课堂讨论(20分钟) (一)室内设计的原则 1、功能性设计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是使室内空间、装饰装修、物理环境、陈设绿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所需,并使其与功能相和谐、统一。 2、经济性设计原则:广义来说,就是以最小的消耗达到所需的目的。 3、美观性设计原则 4、适切性设计原则 适切性简单地说,就是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与问题之间恰到好处,不牵强也不过分。 四、重点难点回顾及总结(10分钟) 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既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点名,考勤记录,纪律强调。(5分钟) 一、新课导入(5分钟)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二、新课学习(50分钟) (一)风格与流派的含义 1、风格即风度品格,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流派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2、古典风格: 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 3、近现代风格:工艺美术运动 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其次,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适用的作品。 三、课堂讨论(20分钟) (二)室内设计的流派 1、高技派:高技派理论上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 2、光洁派 光洁派是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的室内设计流派。它是晚期现代主义、极少主义的演变,因此,又被称为极少主义派。 3、超现实主义派 超现实主义派是指人们在室内设计中追求并体现超现实的艺术再现。通过调动所有的设计手段,力求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中出创造出所谓的“无限空间”。 四、重点难点回顾及总结(10分钟)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则成为光洁派设计师的理念在其设计中得以充分的展现。提倡在简洁的室内空间中,运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加工技术和简洁抽象的形体语言传达其时代的精神趋向。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 课程编号:00037 课程类型:校考课 教学时数:周课时4节,共72学时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大纲审定人:院学术委员会 Ⅰ.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一、课程性质: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展开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大纲: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以及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应该深刻理解。 考核知识点: 1.美学的学科性质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中文名 格式塔外文名 Gestalt国家 奥地利及德国强调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 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 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 格式塔 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

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 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 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 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

《审美经验现象学》读书报告

《审美经验现象学》读书报告 杜夫海纳是法国美学界的代表人物,也是国外学术界公认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家。他虽然不是现象学美学的开拓者,但却是这个美学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他的成功当然是将收益与现象学的方法,但另一发面,他又通过审美经验的探讨,具体描述了现象学方法,可谓是现象学美学领域出现的一部全面、完善的著作。 本文将以艺术本理论、审美知觉论、审美经验论三个角度来概括《审美经验现象学》的主要观点。 一、艺术本体论 在杜夫海纳看来,艺术品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自我显现的,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其认为要认清艺术作品,首先必须区分一般作品与艺术品的差别,从存在论上强调艺术作品为审美对象的感觉性。海德格尔的“世界”为人所用,构成人所生活的“世界”,同时又具有独立于人的意义,成为人生活的“大地”,艺术作品则是这两方面斗争、综合的结果,艺术非艺术家是艺术品的本源,也非艺术品是艺术家的本源,而是艺术本身。 在《审美经验现象学》第一部分《审美对象的现象学》中,其区分了审美对象、生物对象(人与动物)、自然对象及实用对象。在他看来审美对象的感性因素,具有一种存在性的意义,而一般对象的感性特征只能视作某种“属性”。在例子中可以看到

一般对象的颜色只是属性,褪了色的衣服仍是衣服,而审美对象不是“有”颜色,而是本身就是颜色,画上的衣服与它的颜色是不可分的。他认为艺术品中的感性因素不再是“标志”,而是“存在”,如果说一般对象使我们超越知觉,那么审美对象则使我们“回到直觉”。当然回到知觉并不意味着回归自然,因为“世界”虽然附着于“大地”,但不能为“大地”所完全“吸收”,同样艺术品也不会被它的背景所完全吸收,这是由人们最普通的审美经验所保证的。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被知觉(为了自身而被知觉),就成了审美对象,强调了艺术品是为被知觉的永久性结构的基础,从而审美对象是在艺术品的区别中突现审美知觉。 在审美对象与一般对象的差异之间,杜夫海纳承认了其中的差异并认为对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个对象可以有三个方面的意义:“材料”,为一个感觉得存在;“意义”为观念的存在;“表现”为感情的存在。 其认为,“艺术品”不仅是“自然物”,而是一个“世界”,“作品”早于作者“传记”告诉我们关于“作者”的事,“作品”是“作者”的“世界”和“世界观”,因而艺术品首先是“他人”的世界,而不是欣赏者的世界。艺术品为人们提供的世界,不是表象的,再现的世界,而是表现的世界。表象的、在线的世界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世界,而把历史当作获得存留的艺术品则是历史创造者——人的自由表现,艺术不仅仅是再现历史事件,而是要表现历史事件中的人的决断、人的活的思想感情、活

西方美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美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美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Western Aesthetics 课程代码:01309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 修订人:朱寿兴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西方美学史是对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学者关于人类审美经验的学说的系统性阐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和评述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意义的美学家的思想,展现出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其教学内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西方美学史家、论著、主要学说、理论思潮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其扩展思想视野,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课时分配 导论(2学时) 了解本课程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及其关系;领会西方美学史研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之缘由。 讲授内容: 1.什么是美学史?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史?如何学习美学史? 2.西方美学史的概念、历史与研究方法。 重点:什么是美学史? 难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2学时)

了解特定的文化背景对美学的催生作用;领会几种美学观点及其关系。 讲授内容: 1.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关于最早形态的西方美学思想与诗歌艺术及哲学的关系的几种观点及对其评价。 重点:文化背景中之文学艺术与哲学。 难点:观点之二——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2学时) 了解本时期各种美学观点及其联系;领会本时期美学的特点及其形成之缘由。 讲授内容: 1.毕达哥拉斯学派。 2.赫拉克利特。 3.德谟克利特。 4.智者学派。 5.苏格拉底。 6.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 重点:各种美学观点及其联系。 难点: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形成之缘由。 第三章柏拉图美学(4学时) 了解柏拉图的思想及其特点;领会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关系。 讲授内容: 1.柏拉图的生平、思想及其特点。 2.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 重点:观点之二——美与爱、善以及生活本身的关系。 难点:柏拉图美的本体论之实质。 第四章亚里斯多德美学(4学时) 了解亚里斯多德对科学的分类的学术意义;领会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内在关系。 讲授内容: 1.亚里斯多德的学术贡献。 2.亚里斯多德对科学的分类。 3.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完形心理学美学

第二十章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如果说,注重心理学研究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的话,那么,这一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该派美学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著名心理学家,而且更因为他们都十分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并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自从上世纪下半叶费希纳开创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以来,效法者蜂起。影响之大,至今不绝。现代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的重视,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心理学美学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军突起,直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成为本世纪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中的一个(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诞生在德国,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诞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以冯德(Wilhehn Wundt.1832--1920)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分析研究各种心理复合体的构造,即分析研究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原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把整体肢解开来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嘲笑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是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联系的。本世纪初,在物理学中,“场”这一概念的发展和“相对论”的创立,给予传统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以沉重打击,构造主义心理学也就更显得陈腐落后了。在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以维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耐蛾Kohler,1887一1967)、考夫卡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就以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引进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决反对元素分析,高度强调整体组织。它的一个核心论点便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另一个基本特点则是引用现代物理学中的“场”、“力”等重要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问题。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些基本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它的含义“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①。实际上,格式塔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有机整体性。首先提出“格式塔性”(Gestal叩al菇t)概念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费尔斯(Qlristi锄咖Ehrenfels,1859---1932)①,他在1890年所写的<论格式塔性>一文中,根据康德的“知觉动作的完整性”概念和马赫的“客体的位移不会使知觉改变”的思想,通过对一组旋律的分析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旋律在知觉上的特性,不能由各个别音调的知觉特性在理论上相加而成。他强调指出,格式塔的知觉并不决定于具体的感觉元素,而是决定于感觉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全面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研究美学问题,建立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心理学美学流派。它的创始人是维台默、柯勒和考夫卡。在这三位心理学家中,只有考夫卡较为系统地研究过艺术心理学问题。而维台默在论述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时,对于电影、音乐等艺术中包含的格式塔性问题略有涉及,柯勒也只是在问世于1938年的<价值在实际世界中的地位>一文中,在论及价值理论时谈到审美价值问题。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格式塔心

成都室内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室内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室内设计是以美学原理为依据,无论是室内装饰的形式与造型,还是色彩的组合,以及材质的运用等,皆建立在美学原理的基础之上。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然而,室内设计师却不能象画家那样,由自己来实现并完成这个艺术作品。而是需要通过众多的施工人员、利用众多的材料,运用正确的施工方法来共同完成。 另一方面,装饰施工图不可能把所有结构都表现清楚,更不可能把各个表面的具体处理方法都说明的很完整,把各种材料都搭配处理好。因此,在室内装饰工程的施工中,有许多结构问题、饰面问题、材料问题、装饰效果处理问题等,需要施工人员根据设计意图和具体情况去处理解决。在这过程中包含了艺术再他作的过程和完善设计思想的过程。同时,施工中处理造型和饰面方法,又必须在设计意图中,在现代美学的规范之中。 (一)、室内形式原理及运用 室内形式原理是创造室内美感的基本法则,是艺术原理在室内装饰上的应用。按照室内形式的需要和装饰效果美的需要,室内形式的内容主要有秩序、比例、平衡、反复、渐变、强调、和谐与对比,节奏与韵律等。 1、秩序 秩序往往称为美的总代表,一切美的原理均是代表着一定的秩序美。如对称布置就是一种平和的秩序,比例有着增长和减弱的秩序,渐变有着大小远近的秩序,总之秩序也就是有规律性。 在室内装饰中,秩序是表现在室内空间的各种线条、饰面、造型体,以及色彩、材料质感的组合中,这些组合都相互联系有着一定的规律。同时,家具的陈设,装饰物品摆设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规律。在室内装饰中,常常按格调确定秩序,以避免零乱。在有秩序的基础上组织变化,以避免单调。 2、比例 比例是物体中和物体之间,以及平面布置上的有关数量的条件(如长短、大小、粗细、厚薄、和轻重等),当互相搭配恰当后产生的美观效果。比例的组成往往与“数”相关联,数学上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黄金比例等都是常用的优美比例。在室内装饰中,几乎所有的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选择题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 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审美意识的形成) 3、从主观心意状态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 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席勒) 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尚书·尧典》) 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论崇高》) 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 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 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 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 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提出者是(马克思) 16、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哲学的分支) 19、美的问题性质在于(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 20、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王国维) 21、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 22、“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优美景象) 2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案大纲 二、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思考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自觉抵制和批判错误的艺术思潮及有害的不健康的艺术作品与活动,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艺术、研究艺术并从事艺术实践的活动,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案,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特别是对我国历代的优秀艺术理论家及其艺术观一定的了解,并能以各门艺术的共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艺术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以认识和掌握其普遍规律与基本原理,为学习本专业或专修艺术理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的教案主要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赏析相关音像资料、共同探讨相关论题、学生课后作业、期末书面考试等环节和形式,采用教育、教案及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本课程的教案过程中,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而不是对立历史上出现过的艺术理论的纯粹的了解与掌握,提倡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马克思主义艺术原理与哲学、社会、历史、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与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品行操守,使该理论课的教案成为让学生科学全面的发展与成长的有效途径。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美学观点集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美学之父。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 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 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康德:古典美学的奠基者,游戏说,其核心在于想象力和知性之间的(协调一致)。 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认为美不含功利性,至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 康德说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说明其论述着手的角度是(审美效应) 康德分析崇高,认为其特征是“无形式”的著作是(《判断力批判》,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认为,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分为(决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是康德的美学概念,指的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的概念、规律,它能够达到普遍性是因为它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对悲剧的最大贡献是(将辩证思维运用到悲剧分析),认为“喜剧是压倒观念 完善了游戏说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讲演录》中所划分的艺术分为三类,三种艺术类型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 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 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物理学的创始人。 主张美学应研究人自身的审美心理 代表作:《实验美学论》(1871)和《美学导论》(1876),美学初探:1876 观点:在哲学上费希纳是一个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凡物都有灵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 他提出,美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美指能唤起愉悦性的一切东西,狭义的美指在审美和艺术中能使人感受到高尚快感的东西。这两种美都受制于条审美心理学原则,他称为“审美阈”、“审美加强”、

现象学美学解读

收稿日期:2003205229 作者简介:张永清(1965— ),男,山西平陆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2003年10月 第30卷第4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Oct.,2003Vol.30 No.4 现象学美学 解读 张永清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北京100872) 摘 要:现象学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中。现象学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体 现在破除美是一种实体的观念、美学是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等五个方面。国内目前的现象学美学 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审美价值;审美经验;审美对象 中图分类号:B83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03)042066206 现象学美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美学,对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与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现象学美学进行整体性与问题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整个西方美学背景中清楚地把握现象学各家在美学问题上的独特理论贡献,各理论之间的承传关系以及嬗变的整体态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20世纪美学的发展趋势与整体走向,最终为我们建构具有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作简要梳理和探讨。一、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 现象学哲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1](P280)。尽管作为一种哲学运动的现象学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哲学精神与基本方法却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持久的影响力。总体看来,现象学哲学的现代精神集中体现在它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中。现象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彻底破除传统哲学主客截然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种形而上学把世界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以主客绝对分离为前提,以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等为基本范畴,以认识为途径,达到对“实体”或“本质”的洞见。比如,在胡塞尔看来,与人脱离的所谓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存而不论”,现象学所要探讨的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即关于世界的现象学,在这种视域中,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也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世界首先是一种存在关系,随后才派生出被传统哲学当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浏览240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 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 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 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 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紧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了解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 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 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产及实践服务。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创 造是艺术的生命. 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现在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 第四节意境和传神 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具有象外之象的特点,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意境产生于艺术家的创造。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需要欣赏者进行积极的再创造. 2.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木质特征与艺术 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 第四节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律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重点理解并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

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

[作者简介]郑军,男,辽宁沈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 现象学 存在主义美学 现象学美学 郑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对包括文艺学、美学在内的诸多社科领域产生深远影 响。它尤其对存在主义、现象学美学等的缘起、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从现象学核心概念入手,梳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 现象学; 存在主义美学; 现象学美学 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37-02 引言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起的现象学运动对整个世纪的人文思潮流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美学方面,现象学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存在主义、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的缘起、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拟从现象学核心概念入手,概括现象学要义,尝试梳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胡塞尔现象学根据中国黑格尔专家贺麟先生的研究成果,现象学(Phano m eno l og ie)一词,始见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的!新工具?(1764)。后在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那里得到逐步阐发,遂成流行词汇。后来费希特在!伦理学?(1812)中提出:现象学当称#自我现象学?,因为它从自我意识出发,向外推演出现象世界。而现代胡塞尔的现象学正是在对前辈哲学的批判与反思中形成的。埃德蒙 胡塞尔(Ed m und H usser,l 1859-1938),德国犹太人,现代最具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的现象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现象学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文艺学、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现象学运动在西方文论史上与结构/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并称20世纪三大思潮。总体来说,胡塞尔一生大部分时间专注于现象学研究,著述浩繁丰富,他不但独创术语而且还常常赋予普通概念以特定含义,加上其思想又曾数度转向,更使得他的现象学晦涩繁琐,难以把握。简言之,胡塞尔现象学体现着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排斥任何间接的中介而直接把握#事实?本身,#将被误认为独立于意识的世界存在还原到世界的合乎意识之显现上去?[1]。所谓#实事?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指显现在人意识中的东西,即#现象?,所以面对#实事?本身,就是面对#现象?,就是回到意识层面 上来。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现象?,可他所谓的#现象?既不是纯粹客观经验又不是纯粹感觉材料,而是#纯粹意识的存在?[2]19。换句话说,胡塞尔认为客观经验和外部世界都不可靠,应暂时#悬搁?对外在客体的信念。对此,他采用了所谓的#现象学还原法?(pheno m eno l og ica l reduct i on)。此法又称#悬搁?或#加括号?,即把外部世界、感觉经验等先放在一边,#悬搁?或#括起来?,存而不论,只凝神于#现象?本身。他认为,通过这种还原,就能直观到纯意识的本质,最终发现意识的一种基本结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是有关某对象的意识[3]394。现象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直接呈现在意识中的内容作非因果性的描述。 现象既非自然客体,也非主观感觉而是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一切东西,是包含主观客观的#中性意识?。胡塞尔思想不但直接为英加登的现象学文论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对存在主义美学和接受理论等影响深远。谈到存在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就不能不提胡塞尔两位大名鼎鼎的#叛逆?弟子%%%海德格尔和英伽登。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马丁 海德格尔(M ar tin H eidegger , 1889-1976)出生于天主教家庭, 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任弗莱堡哲学讲座教授。作为存在主义开山鼻祖的海德格尔曾是胡的得意门生,胡塞尔一度把他看成自己最合适的接班人,并宣称#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但后来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纯粹的先验自我?只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理想,事实上并不存在。为此他以时空中#人的存在?为思想回溯的终点,将其称为#此在?即我的存在。这一#此在?存在的本体论分析即海 % 37%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