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摘要: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基于风力机发电建立模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风资源特点,建立了以风频、风速模型为基础的风力发电理论基

础;

(2)运用叶素理论,建立了变桨距风力机机理模型;

(3)分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与变桨距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机组的仿真模型,为风力发电软件仿真奠定了基础;

(4)搭建了一套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以及

完整的风力发电样例系统模型,并且已初步实现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频;风速;风力机;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1 风资源概述

(1)风能的基本情况[1]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向和风速是两个描述风的重要参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东方吹来就称为东风。风速是表示风移动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风速是指某一高度连续10min所测得各瞬时风速的平均值。一般以草地上空10m高处的10min内风速的平均值为参考。风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

风能的特点主要有:能量密度低、不稳定性、分布不均匀、可再生、须在有风地带、无污染、分布广泛、可分散利用、另外不须能源运输、可和其它能源相互转换等。

(2)风能资源的估算

风能的大小实际就是气流流过的动能,因此可以推导出气流在单位时间内垂直流过单位截面积的风能,即风能密度,表示如下:

3

ω= (1-1)

5.0vρ

式中,

ω——风能密度(2

W),是描述一个地方风能潜力

/m

的最方便最有价值的量;

ρ——空气密度(3/m kg );

v ——风速(s m /)。

由于风速是一个随机性很大的量,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观测来了解它的平均状况,一个地方风能潜力的多少要视该地常年平均风能密度的大小。因此需要求出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风能密度,这个值可以将风能密度公式对时间积分后平均来求得。有效风能密度还可根据下式求得

?=21

)(5.03v v dv v P v ρω (1-2) 式中,

1v ——启动风速(s m /);

2v ——停机风速(s m /);

)(v P ——有效风速范围内的条件概率分布密度函数]2[。

平均风能密度则可用下式求得:

?=dt v P v T

)(5.013ρω (1-3) 1.2 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风能具有一定的动能,通过风轮机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拖动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通过增速器将旋转的速度提高来促使发电机发电的。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3m/s 的微风速度便可以开始发电。风力发电的原理说起来非常简单,最简单的风力发电机可由叶片和发电机两部分构成如图1-1所示。空气流动的动能作用在叶轮上,将动能转换成机械能,从而推动片叶旋转,如果将叶轮的转轴与发电机的转轴相连就会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来。

1.3 风力发电的特点

风力发电具有以下特点:

① 可再生的洁净能源;

② 建设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可根据资金情况决定一次装机规模,有一台资金就可以安装一台投产一台;

③ 可靠性高,把现代高科技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使其发电可靠性大大提高,中、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从80年代的50%提高到了98%,高于火力发电且机组寿命可达20年;

④ 造价低,运行维护简单,实际占地面积小;

⑤ 发电方式多样化,既可并网运行,也可以和其他能源如柴油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利发电机组形成互补系统,还可以独立运行;

⑥ 单机容量小

2 风能及风力机系统模型的建立

2.2 风频模型

风速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为了较精确地描述风速及其变化特性,引入风频分布的概念。风频分布就是风速的统计概率分布,是衡量风能资源分布特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风电场某个时段每一风速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分析风电场实际测风的原始资料得到。

根据风电场实际测风的结果,假设风速是以小时平均,按每小时正点前十分钟测取,那么在一年之内就有N 个测点,这样可得风电场实际的风频分布为:

y vi i N N F (2-1)

式中

i F ——风速wi v 的实际分布频率;

vi N ——一年内风速wi v 出现的次数;

y N ——一年内总的测风点数,一般有8760=y N 。

风电场风速符合威布尔分布:

()K A V K e A V A K v f ??

? ??--??? ??=1 (2-2)

式中,v 为风速(s m /),()?f 为威布尔分布函数,A 、K 为威布尔尺度系数(s m /)和形状系数。

利用风电场测风的结果,对实际所得的风速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年平均风速P V 和风速频率分布i F ,并采用最小逼近法,

min 12=-∑=y N i i i F f (2-3)

算出威布尔分布参数A 、K 的近似值。从而得到风速风频特性的数学模型,进而得到风电场风能资源分布和评估、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和发电量的预测以及风电场并网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2.2 风速模型

通常用四种成分的风速来模拟实际风速:基本风wb v

、阵风wg v 、渐变风

和随机风。

(1) 基本风wb v 基本风反映了风场平均风速的变化,风力发电机向电网输送功率的大小主要由基本风决定,它的测得由风电场测风所得的威布尔分布参数近似确定。一般认为基本风在一段时间内不随时间变化,可取常数。

??

????+Γ?=K A v wb 11 (2-4)

图2-1 基本风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2) 阵风wg v

阵风为描述风速突然变化的特性,可假设在该段时间内风速具有余弦特性。

????

?+<

02cos 12111max G G G G G wg T T t T T T t G v π (2-5) 式中,

max G ——阵风幅值(s m /);

G T ——阵风周期(s );

G T 1——阵风开始时刻(s )。

图2-2 阵风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3) 渐变风wr v

渐变风用以描述风场稳态能量随时间缓慢变化的过程,以风速由小变大为例,渐进风可用下式模型:

wb v

t

????

???+<<<<--+><=R

R R R R R

R R R R R wr T T t T R T t T R T

T

T t T T t T t v 22max 21max 121210或 (2-6)

式中,

m ax R ——渐变风的最大值;

R T 1——渐变风开始时刻;R T 2——渐变风结束时刻;

R T ——渐变风保持时间。

图2-3 渐变风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4) 随机风

随机风表示风速变化的随机特性:随机噪声风速。

()[]∑=+?=n

i i i i V wn t w w w S v 1

21

)cos(2?

()3

4

2

22

12??

?????????? ??+=μππi i

N i V Fw w F K w S

w i w i ?-=)5.0(

(2-7) 式中,

i w ——第i 个分量的角频率;

w ?——随机分量的离散间距;

i ?——在0~π2间服从均匀概率密度的随机变量;

N K ——地表粗糙系数,一般取0.004;

F ——扰动范围(2m );

μ——相对高度的平均风速(s m /);

)(i V w S ——风速随机分量分布谱密度(s m /2),通过对其积分便可得短期风速数据。

(5) 合成风速

模拟实际作用在风力机上的风速为:

wn wr wg wb w v v v v v +++= (2-8)

(6)综合风速模型

Vw ES Wind Source Gust Mean Ramp Noise Vw

图2-4 综合风速模型

输入参数如下:

① 基本风:s m v wb /9=。

② 阵风:s m v /2max =,s T IG 3=,s T G 1=,数量为1。

③ 渐变风:s m v /2max =,s T IR 4=,s T R 1=,数量为1.5.

④ 随机风:004.0=N K ,22000m F =,50=n 。

仿真结果如下:

图2-5 综合风速模型仿真结果

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风是近似的服从威布尔分布,也就是说,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如图2-5所示,在没有外力风速的情况下,由于受随机噪声风的影响,风速的曲线波动很大,在3s 和4s 时分别又受到阵行风与渐变风的影响,波形也出现了相应的波动,其综合风速的最大值可达到15.96m/s 。所示说,用以上的四个风的分量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大体的描述风的波形,但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修正,所以它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只是可以用在一些要求

的精确程度不高的模型的仿真。

2.3 风力机建模与分析

2.3.1 风力机能量转换过程

风力机能量转换模型的功率及转矩计算公式是根据流体力学中气流的动能

图2-6 风力机简化模型

风力机,风能的吸收和转换装置。传动装置主要包括轮毂、齿轮箱和传动轴,起连接和传动作用。发电机,能量转换装置。在变桨距风机中还应包括桨距角控制环节。

能量转换过程是:风能→机械能→电能。

由文献[6]得,风力机轴上的输出机械功率为:

()βλρπ,2

132P w C v R P = (2-9) 式中,

ρ——空气密度(3/m kg );

R ——风机叶轮半径(m );

λ——叶尖速比,定义为eq

tur v R ωλ=,其中tur ω为风力机叶轮转速(s rad /),eq v 为等效风速(s m /)

; β——桨距角(deg );

P C ——风能利用系数,是叶尖速比λ和叶片桨距角β的函数;对于给定的

风力机系统,P C 的表达式是一定的。

一种变桨距风力机的风能转化效率系数:

()δβδβλ5.1254.011622.0,-??? ??--=e C P

传动发桨距风

ae T m T g ωβ

?E

1035.008.

011

3+-+=ββλδ

(2-10) 风力机获得转矩为: tur w w P T ω=

(2-11)

定义()βλ,T C 为转矩系数, ()()

λβλβλ,,P T C C = (2-12)

注:

由eq

tur v R ωλ=推出 eq opt

tur v R λω= (2-13)

① 对于给定的叶片桨距角β,不同的叶尖速比所对应的P C 值相差较大; ② 对于给定的β,有且仅有一个固定的opt λλ=能使P C 达到最大值;

③ 在风速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要保持opt λ、

tur ω必须随着风速按照R opt λ的比例

变化,才能保证风力机捕获的风能最大、效率最高。

这是采用变速风电机组代替固定转速风电机组的初衷之一。

图2-7 风机P

C -λ特性曲线 对于变桨距型风力发电机组,P C 特性可近似表示为: λ

βλf RC f P e RC C 255.02022.05.0-???? ??--= (2-14)

式中,f C 为叶片设计常数,一般取1~3。

2.3.2 风力机的稳定工作区

空间曲面虽然能包含风力机运行的所有状态点,但是对于分析不太方便,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多是取几个离散的β值,画出平面图的方法,如下图所示,取6组β值,绘制如下:

图2-8 风力机稳定工作区曲线图

在()v T ,ω曲线中,以转矩T 的最大值为顶点连成的一条线AB ,将曲线簇分成了两部分,其中右侧为稳定运行区域,左侧部分为不稳定工作区域。]6[对比()v P ,ω和()v T ,ω曲线,我们发现当T 达到最大时,P 并没有达到最大,具体而言,就是最大功率点对应的转速值要大于最大转矩点的转速值。如图2-6所示,曲线CD 是由最大转矩点的连线而成的,曲线EF 则是由最大功率点的连线而成。这样一来,在()v P ,ω曲线簇中,CD 曲线和EF 曲线之间的部分也是稳定区域。

2.3.3 基于叶素理论的风力机建模

基于叶素理论的风轮建模是将叶片分为若干个微元,称为叶素,通过对叶

素的受力分析求得微元转矩,再将所有微元转矩相加得到风力发电机风轮的输出转矩]75,5[,在风轮半径r 处取一长度为dr 的叶素,其弦长为l ,节距角为β。

图2-9 叶素微元受力分析图

如上图所示,来流方向的风速为v ,在半径为r 处的风轮机速度为r u t ?=ω(t ω为风轮机角速度),气流相对于叶片的相对速度为w ,则有:

u v w -= (2-15)

叶素dr 在相对速度为w 的气流作用下,受到一个方向斜向上的气动力dF 的作用。将dF 沿与相对速度w 垂直及水平方向可分解为升力dL 和阻力dD ,当dr 很小时,可以近似的将叶素面积看成弦长与叶素长度的乘积,可得如下计算公式:

??

???==dr lw C dD dr lw C dL d l 222121ρρ (2-16) 气动力dF 按垂直和平行于旋转平面方向分解为法向力a dF 和切向力u dF ,风轮转矩dT 由切向力u dF 产生,则有转矩微元:

()I dD I dL r dF r dT u cos sin ?-?=?= (2-17)

令l d C C /=ε,得总转矩计算公式:

()???-??=?=R

r l dr I I C rlw n dT n T 0cot 1sin 212ερ (2-18) 式中,

r——轮毂半径;

n——风轮包含的桨叶个数;

I——倾斜角(桨距角β与攻角i之和)。

上式为基于叶素理论的风轮模型函数,可以写为如下形式:()β,,u v f

T=,即风轮输出转矩为风速v,风轮转速u,桨距角β的函数。

2.3.4基于PSCAD风力机模型与仿真

基于PSCAD的风力机模型如下:

图2-10 风力机简化模型

基于上面的原理及理论公式,仿真结果如下:

图2-11 风轮机机械转矩输出及参数设置

图2-12 风轮机机械转矩模拟仿真结果

图2-13风轮机机械功率输出及参数设置

图2-14 风轮机机械功率模拟仿真结果由上述两图曲线可知,风轮机的输出转矩和输出功率都是标幺值,则它们的曲线是完全一致的,在0~3s时变桨距控制系统在调节桨叶节距使转矩和功率输出逐渐达到稳定,由于又突然受到在3s与4s分别受到阵行风与渐变风的影响,从而使波形在这两个时间有的突变,之后继续达到稳定。

3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模型

3.1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根据变距系统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种运行状态,即风力发电机组的起动状态(转速控制)、欠功率控制(不控制)和额定功率状态(功率控制)。

由于变桨距系统的响应速度受到限制,对快速变化的风速,通过改变节距来控制输出功率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优化功率曲线,最新设计的变桨风力发电机组在进行功率控制的过程中,其功率反馈信号不再作为直接控制桨叶节距的变量。变桨距系统由风速低频分量和发电机转速控制,风速的高频分量产生的机械能波动,通过迅速改变发电机的转速来进行平衡,即通过转子电流控制器对发电机转差率进行控制,当风速高于额定风速时,允许发电机转速升高,将瞬变的风能以风轮动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转速降低时,再将动能释放出来,使功率曲线达到理想的状态。

3.2 变桨距控制系统

(1)变桨距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图3-1 变桨距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在发电机并入电网时前,发电机转速由速度控制器A根据发电机转速反馈信号与给定信号直接控制;发电机并入电网后,速度控制B与功率控制器起作用。功率控制器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发电机转速给出相应的功率曲线,调整发电机转差率,并确定速度控制器B的速度给定。

节距的给定参考值由控制器根据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给出。如图3-1所示,当风力发电机组并入电网前,由速度控制器A给出;当风力发电机组并入电网后由速度控制B给出。

(2)变距控制

变距控制系统是一个随动系统,如图2-9所示。变距控制器是一个非线性比例控制器,它可以补偿比例阀的死带和极限。变距系统的执行机构是液压系

统,节距控制器的输出信号经D/A转换后变成电压信号控制比例阀(或电液伺服阀),驱动液压缸活塞,推动变桨距机构,使桨叶节距角变化。活塞的位移反馈信号由位移传感器测量,经转换后输入比较器。

图3-2 变距控制结构框图

(3)速度控制器A

转速控制器A在风力发电机组进入待机状态或从待机状态重新起动时投入工作,如图2-10所示在这些过程中通过对节距角的控制,转速以一定的变化率上升。控制器也用于在同步速(50Hz时1500转/min)时的控制。当发电机转速r内持续1s发电机将切入电网。

在同步转速±10min

图3-3 速度控制器A

控制器包含着常规的PD控制器和PI控制器,接着是节距角的非线性化环节,通过非线性化处理,增益随节距角的增加而减小,以此补偿由于转子空气动力学产生的非线性,因为当功率不变时,转矩对节距角的比是随节距角的增加而增加的。

当风力发电机组从待机状态进入运行状态时,变桨距系统先将桨叶节距角快速地转到45°,风轮在空转状态进入同步转速。当转速从0增加到1500min

r

时,节距角给定值从45°线性的减小到5°。这一过程不仅使转子具有高起动力矩,而且在风速快速地增大时能够快速起动。

(4)速度控制器B

发电机切入电网后,速度控制系统B作用。如图2-11所示,速度控制器B 受发电机转速和风速的双重控制。在达到额定值前,速度给定值随功率给定值按比例增加。额定的速度给定值是1569r/min,相应的发电机转差率是4%。如果风速和功率输出一直低于额定值,发电机转差率将降低到2%,节距控制将根据风速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优化叶尖速比。

如果风速高于额定值,发电机转速通过改变节距来跟踪相应的速度给定值。功率输出将稳定地保持在额定值上。从图中可知在风速信号输入端设有低通滤波器,节距控制对瞬变风速并不响应。

4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模拟仿真分析

4.1 无穷大系统模型的建立

图4-1 风力发电机无穷大系统模型

4.2 风力发电机系统并网模拟仿真分析

(1)发电机三相电压输出及仿真结果分析

Eb

Ec

Ed

图4-2 异步发电机发电机三相电压输出及参数

设置

图4-3异步发电机发电机三相电压模拟仿真结

图4-4高压母线电压模拟仿真结果异步发电机三相电压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如图4-3所示,在发电机并入电网前低压侧电压为0,在1s时发电机并入电网,电压突然上升到接近于额定电压,发电机向电网输送功率。并网后的功率输出逐渐趋于稳定,这时的电压曲线呈正弦曲线形状变化,向电网输送额定功率。

(2)低压母线和高压母线的线电压输出及仿真结果分析

Main : Graphs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

...

...-2.00

-1.50

-1.00

-0.50

0.00

0.50

1.00

1.50

2.00

K V

E ab(0.69) Main : Graphs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K V

E ab(121) 图4-5 低压母线和高压母线的线电压输

出及仿真结果

在正常运行时,低压母线和高压母线电压均从0迅速上升并均达到各自的额定值,然后一直保持稳定。低压母线电压稳定在0.69kV 左右,高压母线电压稳定在121kV 左右。

(3) 低压母线相电流输出及仿真结果分析

并网前电流为0,在1s 时断路器合闸并网,出现很大的冲击电流,其冲击电流值达到11KA ,最后开始衰减至0.07KA ,然后又开始上升,最后趋于稳定,其电流最大稳定值为0.64KA 。

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 了解MATLAB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编程技术,以及Simulink平台的建模与动态仿真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实验项目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观察Gibbs现象。 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即卷积分、卷积和的运算与仿真。 信号的频谱分析,观察信号的频谱波形。 系统函数的形式转换。 用Simulink平台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动态仿真。 3.实验内容及结果 3.1以周期为T,脉冲宽度为2T1的周期性矩形脉冲为例研究Gibbs现象。 已知周期方波信号的相关参数为:x(t)=∑ak*exp(jkω),ω=2*π/T,a0=2*T1/T,ak=sin(kωT1)/kπ。画出x(t)的波形图(分别取m=1,3,7,19,79,T=4T1),观察Gibbs现象。 m=1; T1=4; T=4*T1;k=-m:m; w0=2*pi/T; a0=2*T1/T; ak=sin(k*w0*T1)./(k*pi); ak(m+1)=a0; t=0:0.1:40; x=ak*exp(j*k'*w0*t); plot(t,real(x)); 3.2求卷积并画图 (1)已知:x1(t)=u(t-1)-u(t-2), x2(t)=u(t-2)-u(t-3)求:y(t)=x1(t)*x2(t)并画出其波形。 t1=1:0.01:2; f1=ones(size(t1)); f1(1)=0; f1(101)=0; t2=2:0.01:3; f2=ones(size(t2)); f2(1)=0; f2(101)=0; c=conv(f1,f2)/100;

t3=3:0.01:5; subplot(311); plot(t1,f1);axis([0 6 0 2]); subplot(312); plot(t2,f2);axis([0 6 0 2]); subplot(313); plot(t3,c);axis([0 6 0 2]); (2)已知某离散系统的输入和冲击响应分别为:x[n]=[1,4,3,5,1,2,3,5], h[n]=[4,2,4,0,4,2].求系 统的零状态响应,并绘制系统的响应图。 x=[1 4 3 5 1 2 3 5]; nx=-4:3; h=[4 2 4 0 4 2]; nh=-3:2; y=conv(x,h); ny1=nx(1)+nh(1); ny2=nx(length(nx))+nh(length(nh)); ny=[ny1:ny2]; subplot(311); stem(nx,x); axis([-5 4 0 6]); ylabel('输入') subplot(312); stem(nh,h); axis([-4 3 0 5]); ylabel('冲击效应') subplot(313); stem(ny,y); axis([-9 7 0 70]); ylabel('输出'); xlabel('n'); 3.3 求频谱并画图 (1) 门函数脉冲信号x1(t)=u(t+0.5)-u(t-0.5) N=128;T=1; t=linspace(-T,T,N); x=(t>=-0.5)-(t>=0.5); dt=t(2)-t(1); f=1/dt; X=fft(x); F=X(1:N/2+1); f=f*(0:N/2)/N; plot(f,F)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摘要: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基于风力机发电建立模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风资源特点,建立了以风频、风速模型为基础的风力发电理论基础; (2)运用叶素理论,建立了变桨距风力机机理模型; (3)分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与变桨距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机组的仿真模型,为风力发电软件仿真奠定了基础; (4)搭建了一套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以及完整的风力发电样例系统模型,并且已初步实现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频;风速;风力机;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1 风资源概述 (1)风能的基本情况[1]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向和风速是两个描述风的重要参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东方吹来就称为东风。风速是表示风移动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风速是指某一高度连续10min所测得各瞬时风速的平均值。一般以草地上空10m高处的10min内风速的平均值为参考。风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 风能的特点主要有:能量密度低、不稳定性、分布不均匀、可再生、须在有风地带、无污染、分布广泛、可分散利用、另外不须能源运输、可和其它能源相互转换等。 (2)风能资源的估算 风能的大小实际就是气流流过的动能,因此可以推导出气流在单位时间内垂直流过单位截面积的风能,即风能密度,表示如下: 3 ω= (1-1) 5.0vρ 式中, ω——风能密度(2 W),是描述一个地方风能潜力的最方便最有价值的量; /m ρ——空气密度(3 kg); /m

信号与系统仿真作业

nGDOU-B-11-112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学生用表) 课程名称课程号学院(系)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04002 实验日期 实验一连时间信号的MATLAB表示 和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产生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编程方法,并熟悉常用连续时间信号的波形和特性; 2.运用MATLAB符号求解连续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运用MATLAB数值求解连续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4.运用MATLAB求解连续系统的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5.运用MATLAB卷积积分法求解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二、实验原理 1. 连续信号MATLAB实现原理 从严格意义上讲,MATLAB数值计算的方法并不能处理连续时间信号。然而,可用连续信号在等时间间隔点的取样值来近似表示连续信号,即当取样时间间隔足够小时,这些离散样值能够被MATLAB处理,并且能较好地近似表示连续信号。

MATLAB提供了大量生成基本信号的函数。比如常用的指数信号、正余弦信号等都是MATLAB的内部函数。为了表示连续时间信号,需定义某一时间或自变量的范围和取样时间间隔,然后调用该函数计算这些点的函数值,最后画出其波形图。 三、实验内容 1.实例分析与验证 根据以上典型信号的MATLAB函数,分析与验证下列典型信号MATLAB程序,并实现各信号波形图的显示,连续信号的图形显示使用连续二维图函数plot()。 (1) 正弦信号:用MATLAB命令产生正弦信号2sin(2/4) ππ+,并会出时间0≤t≤3的波形图。 程序如下: K=2;w=2*pi;phi=pi/4; t=0:0.01:3; ft=K*sin(w*t+phi); plot(t,ft),grid on; axis([0,3,-2.2,2.2]) title('正弦信号')

系统建模与仿真

一、基本概念 1、数字正弦载波调制 在通信中不少信道不能直接传送基带信号,必须用基带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得载波的这些参量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即所谓数字正弦载波调制。 2、数字正弦载波调制的分类。 在二进制时, 数字正弦载波调制可以分为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和移相键控(PSK)三种基本信号形式。如黑板所示。 2、高斯白噪声信道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系统组成 2、实验系统结构框图

图 1 2FSK信号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中传输模拟框图 各个模块介绍p12 3、仿真程序 x=0:15;% x表示信噪比 y=x;% y表示信号的误比特率,它的长度与x相同FrequencySeparation=24000;% BFSK调制的频率间隔等于24KHz BitRate=10000;% 信源产生信号的bit率等于10kbit/s SimulationTime=10;% 仿真时间设置为10秒SamplesPerSymbol=2;% BFSK调制信号每个符号的抽样数等于2 for i=1:length(x)% 循环执行仿真程序 SNR=x(i);% 信道的信噪比依次取中的元素 sim('project_1');% 运行仿真程序得到的误比特率保存在工作区变量BitErrorRate中 y(i)=mean(BitErrorRate); end hold off% 准备一个空白的图 semilogy(x,y);%绘制的关系曲线图,纵坐标采用对数坐标 三、实验结论

图 4 2FSK信号误比特率与信噪比的关系曲线图 系统建模与仿真(二) ——BFSK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中的传输性能 一、基本概念 多径瑞利衰落信道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系统组成

武汉理工大学数学建模与仿真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数学建模课程论文题目:金属板的切割问题 姓名:李冬波 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 学号:012121136329 选课老师:何朗 2014年6月22日

摘要 金属板的切割问题要求对金属板的切割方式进行构思,希望通过数学可以达到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可能性。应该先通过穷举的方法找到所有可能性,在所有可能性中保留最优的可能性。所谓最优即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可能。 在确立了6种切割模式的基础上,再建立非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以模式为基点,将题中订单需求转化为求解金属原料此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在通过LINGO软件的数学规划模型求解功能求解出目标函数值,并通过检验证明,该模型求解出的最少原料使用量与具体切割模式是完全满足题目要求的。 关键词:切割模式、非线性规划、 LINGO

目录 一、问题重述 ------------------------------4 二、问题假设 ------------------------------4 三、模型建立----------------------------------------------5 符号说明------------------------------------------------5 建立模型------------------------------------------------5 四、模型求解----------------------------------------------6 五、求解结果---------------------------------------------7 六、结果检验分析---------------------------------------7 七丶结论-----------------------------------------------8 八、参考文献---------------------------------------------8

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 单项选择题 1、 ( ) 1. D. x(t) 2. -x(t) 3. x(0) 4. -x(0) 2、设是带限信号, rad/s,则对进行均匀采样的最大间隔为( ) 1. 0.2s 2. 0.5s 3. 0.1s 4. 0.3s 3、下列信号中属于数字信号的是()。 1. 2. 3. 4. 4、设系统输入输出关系为y(t)=x(t)cos(t) ,则系统为()。 1.因果稳定

2.非因果稳定 3.因果不稳定 4.非因果不稳定 5、关于无失真传输的充要条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1.系统的幅频特性为常数 2.系统的相频特性与频率成正比 3. 4. 6、 1. 0 2. 1 3.无穷大 4.不存在 7、 1. 2. 1 3. 4.无法确定 8、关于数字频率,下列表达中错误的是() 1.数字频率的高频为π附近

2.数字频率的低频为0和2π附近 3.数字频率为模拟频率对采样频率归一化的频率 4.数字频率的单位为Hz 9、 1. 2. 3. 4. 10、关于三个变换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若原信号收敛,虚轴上的拉氏变换就是傅里叶变换 2. s域的左半平面映射到z域的单位圆内部

3.从s域到z域的映射是单值映射 4. s域的右半平面映射到z域的单位圆外部 11、关于信号的分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傅里叶级数是一致性意义下的正交分解 2.任意普通信号可分解为冲激函数的叠加,可用卷积形式来描述 3.信号能分解为实分量和虚部分量,故可对信号进行滤波 4.由于信号的可分解性,故在时域中可用冲激响应来表征系统12、 1. 2 2. 4 3. -2 4. -4 13、 1. 2. 3. 4. 14、关于稳定性的描述,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1 任务书 试建立一个基带传输模型,采用曼彻斯特码作为基带信号, 发送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为0.5,信道为加性高 斯信道,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相匹配。发送数据率为1000bps , 要求观察接收信号眼图,并设计接收机采样判决部分,对比发送数据 与恢复数据波形,并统计误码率。另外,对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功 率谱进行估计。假设接收定时恢复是理想的。 2 基带系统的理论分析 2.1基带系统传输模型及工作原理 基带系统传输模型如图1所示。 发送滤波器 传送信道 接收滤波器 {an} n(t) 图1 基带系统传输模型 1)系统总的传输特性为(w)()()()H GT w C w GR w ,n (t )是信道中 的噪声。 2)基带系统的工作原理:信源是不经过调制解调的数字基带信号, 信源在发送端经过发送滤波器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码型,经过含有加

性噪声的有线信道后,在接收端通过接收滤波器的滤波去噪,由抽样 判决器进一步去噪恢复基带信号,从而完成基带信号的传输。 2.2 基带系统设计中的码间干扰及噪声干扰 码间干扰及噪声干扰将造成基带系统传输误码率的提升,影响基 带系统工作性能。 1)码间干扰及解决方案 a ) 码间干扰:由于基带信号受信道传输时延的影响,信号波形 将被延迟从而扩展到下一码元,形成码间干扰,造成系统误码。 b) 解决方案: ① 要求基带系统的传输函数H(ω)满足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2(),||i i H w Ts w Ts Ts ππ+ =≤∑ 不出现码间干扰的条件:当码元间隔T 的数字信号在某一理想低通 信道中传输时,若信号的传输速率位Rb=2fc (fc 为理想低通截止频 率),各码元的间隔T=1/2fc ,则此时在码元响应的最大值处将不 产生码间干扰。传输数字信号所要求的信道带宽应是该信号传输速 率的一半:BW=fc=Rb/2=1/2T ② 基带系统的系统函数H(ω)应具有升余弦滚降特性。 如图2所示:滚降系数:a=[(fc+fa)-fc]/fc

数学建模中常见的十大模型

数学建模常用的十大算法==转 (2011-07-24 16:13:14) 转载▼ 1. 蒙特卡罗算法。该算法又称随机性模拟算法,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解决问题的算法,同时可以通过模拟来检验自己模型的正确性,几乎是比赛时必用的方法。 2. 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比赛中通常会遇到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而处理数据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算法,通常使用MA TLAB 作为工具。 3. 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等规划类算法。建模竞赛大多数问题属于最优化问题,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规划算法来描述,通常使用Lindo、Lingo 软件求解。 4. 图论算法。这类算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包括最短路、网络流、二分图等算法,涉及到图论的问题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需要认真准备。 5. 动态规划、回溯搜索、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这些算法是算法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法,竞赛中很多场合会用到。 6. 最优化理论的三大非经典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神经网络算法、遗传算法。这些问题是用来解决一些较困难的最优化问题的,对于有些问题非常有帮助,但是算法的实现比较困难,需慎重使用。 7. 网格算法和穷举法。两者都是暴力搜索最优点的算法,在很多竞赛题中有应用,当重点讨论模型本身而轻视算法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暴力方案,最好使用一些高级语言作为编程工具。 8. 一些连续数据离散化方法。很多问题都是实际来的,数据可以是连续的,而计算机只能处理离散的数据,因此将其离散化后进行差分代替微分、求和代替积分等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9. 数值分析算法。如果在比赛中采用高级语言进行编程的话,那些数值分析中常用的算法比如方程组求解、矩阵运算、函数积分等算法就需要额外编写库函数进行调用。 10. 图象处理算法。赛题中有一类问题与图形有关,即使问题与图形无关,论文中也会需要图片来说明问题,这些图形如何展示以及如何处理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使用MA TLAB 进行处理。 以下将结合历年的竞赛题,对这十类算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以下将结合历年的竞赛题,对这十类算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2 十类算法的详细说明 2.1 蒙特卡罗算法 大多数建模赛题中都离不开计算机仿真,随机性模拟是非常常见的算法之一。 举个例子就是97 年的A 题,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标定值,也都有自己的容差等级,而求解最优的组合方案将要面对着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式和108 种容差选取方案,根本不可能去求解析解,那如何去找到最优的方案呢?随机性模拟搜索最优方案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在每个零件可行的区间中按照正态分布随机的选取一个标定值和选取一个容差值作为一种方案,然后通过蒙特卡罗算法仿真出大量的方案,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去年的彩票第二问,要求设计一种更好的方案,首先方案的优劣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同样不可能刻画出一个模型进行求解,只能靠随机仿真模拟。 2.2 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算法 数据拟合在很多赛题中有应用,与图形处理有关的问题很多与拟合有关系,一个例子就是98 年美国赛A 题,生物组织切片的三维插值处理,94 年A 题逢山开路,山体海拔高度的插值计算,还有吵的沸沸扬扬可能会考的“非典”问题也要用到数据拟合算法,观察数据的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摘要: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基于风力机发电建立模型,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风资源特点,建立了以风频、风速模型为基础的风力发电理论基 础; (2)运用叶素理论,建立了变桨距风力机机理模型; (3)分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与变桨距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机组的仿真模型,为风力发电软件仿真奠定了基础; (4)搭建了一套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以及 完整的风力发电样例系统模型,并且已初步实现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频;风速;风力机;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1 风资源概述 (1)风能的基本情况[1]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向和风速是两个描述风的重要参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东方吹来就称为东风。风速是表示风移动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风速是指某一高度连续10min所测得各瞬时风速的平均值。一般以草地上空10m高处的10min内风速的平均值为参考。风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 风能的特点主要有:能量密度低、不稳定性、分布不均匀、可再生、须在有风地带、无污染、分布广泛、可分散利用、另外不须能源运输、可和其它能源相互转换等。 (2)风能资源的估算 风能的大小实际就是气流流过的动能,因此可以推导出气流在单位时间内垂直流过单位截面积的风能,即风能密度,表示如下: 3 ω= (1-1) 5.0vρ 式中, ω——风能密度(2 W),是描述一个地方风能潜力 /m 的最方便最有价值的量;

信号与系统习题答案(教学参考)

《信号与系统》复习题 1. 已知f(t)如图所示,求f(-3t-2)。 2. 已知f(t),为求f(t0-at),应按下列哪种运算求得正确结果?(t0和a 都为正值) 3.已知f(5-2t)的波形如图,试画出f(t)的波形。 解题思路:f(5-2t)?? ???→?=倍 展宽乘22/1a f(5-2×2t)= f(5-t) ??→?反转f(5+t)??→?5 右移f(5+t-5)= f(t) 4.计算下列函数值。 (1) dt t t u t t )2(0 0--?+∞ ∞-) (δ (2) dt t t u t t )2(0 --?+∞ ∞ -) (δ

(3) dt t t e t ?+∞ ∞ --++) (2)(δ 5.已知离散系统框图,写出差分方程。 解:2个延迟单元为二阶系统,设左边延迟单元输入为x(k) 左○ ∑:x(k)=f(k)-a 0*x(k-2)- a 1*x(k-1)→ x(k)+ a 1*x(k-1)+ a 0*x(k-2)=f(k) (1) 右○ ∑: y(k)= b 2*x(k)- b 0*x(k-2) (2) 为消去x(k),将y(k)按(1)式移位。 a 1*y(k-1)= b 2* a 1*x(k-1)+ b 0* a 1*x(k-3) (3) a 0*y(k-2)= b 2* a 0*x(k-2)-b 0* a 0*x(k-4) (4) (2)、(3)、(4)三式相加:y(k)+ a 1*y(k-1)+ a 0*y(k-2)= b 2*[x(k)+ a 1*x(k-1)+a 0*x(k-2)]- b 0*[x(k-2)+a 1*x(k-3)+a 0*x(k-4)] ∴ y(k)+ a 1*y(k-1)+ a 0*y(k-2)= b 2*f(k)- b 0*f(k-2)═>差分方程 6.绘出下列系统的仿真框图。 )()()()()(10012 2t e dt d b t e b t r a t r dt d a t r dt d +=++ 7.判断下列系统是否为线性系统。 (2) 8.求下列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750kw风力发电机叶片建模与仿真分析解析

毕业论文题目:750KW风力机叶片建模与模态仿真分析 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完成日期: 2014年6月20日

诚信声明 本人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据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设计(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3、我承诺,本人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750KW风力机叶片建模与模态仿真分析 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教研室主任 一、基本任务及要求: 1、查阅20篇左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确定叶片主要翼形构成、外形参数及载荷。 3、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叶片三维实体模型。 4、应用仿真软件对复合材料叶片进行模态仿真分析。 5、改变叶片转速,讨论复合材料叶片动力刚化效应对振动的影响。 6、按照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和打印图纸。 二、进度安排及完成时间: 2014.2.20-3.5:课题调研(含毕业实习及撰写毕业实习报告)、查阅文献资料。2014.3.6-3.28: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2014.3.29-4.8:确定叶片主要翼形构成、外形参数及载荷。 2014.4.9-4.19: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叶片三维实体模型。 2014.4.20-4.27:应用仿真软件对复合材料叶片进行模态仿真分析。 2014.4.28-5.5:改变叶片转速,讨论复合材料叶片动力刚化效应对振动的影响。2014.5.6-5.26: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设计。 2014.5.27-6.10:整理毕业设计资料,毕业答辩。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仿真及应用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中、英文 ) in The Signal System 分类 号 学号 密级 公开 学校代码 1107044431 TN911.6 基于MATLAB 的信号系统仿真及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MATLAB in The Signal System 工科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提交论文日期 成绩评定 二零一五年五月

摘要 当前的科学信息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而通过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在通信、音频和图像、遥感,视频等领域。为了更好地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掌握其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通过MATLAB 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 本论文主要探究MATALB在信号与系统中的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中的应用,主要从连续和离散两方面入手,进一步掌握信号系统中的相关知识。同时引进计算机软件—MATLAB,对信号系统二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通过它在计算机上对程序进行仿真,阐述信号与系统理论应用与实际相联系。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培养主动思维,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也可以让人们进一步了解MATLAB软件 关键词:采样定理;MATLAB;信号与系统;抽样定理

Abstract Curr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changing an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communication, audio and video, remote sensing, video, etc.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of signal and system, and grasp the metho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so we need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by MATLAB computer aided design platform. This thesis mainly explores MATALB in signal and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signals, main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further to master relevant knowledge of signal system.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software - MATAB at the same time, the signal system of second order system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through its d on program on computer simulation, signal and system theory associated with the actual application.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change passive accept to active detection, so as to improve learning effect, active thinking, to practice habits of thinking, also can let people learn more about MATLAB software. Key words:Sampling theorem; MATLAB; Signals and systems; The sampling theorem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专题报告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 姓名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2013年6月

目录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 1.1 风资源概述 (1) 1.2 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2) 1.3 风力发电特点 (3) 2 风能及风力机系统模型的建立 (3) 2.1风频模型 (3) 2.2 风速模型 (4) 2.3 风力机建模与分析 (5) 3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模型 (10) 3.1 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 (10) 3.2 变桨距控制系统 (11) 4风力发电控制系统的模拟仿真分析 (13) 4.1 无穷大系统模型的建立 (13) 4.2 风力发电机系统并网模拟仿真分析 (13) 5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摘要: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基于风力机发电建立模型,建立了以风频、风速模型为基础的风力发电理论基础,运用叶素理论,建立了变桨距风力机机理模型,然后分析了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与变桨距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并给出了机组的仿真模型,最后搭建了一套基于PSCAD/EMTDC 仿真软件的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模型以及完整的风力发电样例系统模型,并且已初步实现风力机特性模拟功能。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频;风速;风力机;变桨距;建模与仿真 1 风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1.1 风资源概述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能源消耗逐渐增加,全球工业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与日俱增,从而造成气候异常、灾害增多、恶性疾病的多发,因此,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由能源问题引发的危机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可以说,对风力发电的研究和进行这方面的毕业设计对我们从事风力发电事业的同学是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风力发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技术成熟于80年代,自90年代以来风力发电进入了大发展阶段。随着风力发电容量的不断增大,控制方式从基本单一的定桨距失速控制向全桨叶变距控制和变速控制发展。前人在风轮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和能量转换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控制要求和控制策略,并对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控制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控制是在起动时对风轮转速的控制和并网后对输入功率的控制。通过变距控制可以根据风速来调整桨叶节距角,以满足发电机起动与系统输出功率稳定的双重要求。但由于对运行工况的认识不足,对变桨距控制系统的设计不能满足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行的要求,更达不到优化功率曲线和稳定功率输出的要求。 1、风能的基本情况[1]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向和风速是两个描述风的重要参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果风是从东方吹来就称为东风。风速是表示风移动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所经过的距离。

信号与系统的MATLAB仿真

信号与系统的MATLAB 仿真 一、信号生成与运算的实现 1.1 实现)3(sin )()(π±== =t t t t S t f a )(sin )sin()sin(sin )()(t c t t t t t t t S t f a '=' '== ==πππ π ππ m11.m t=-3*pi:0.01*pi:3*pi; % 定义时间范围向量t f=sinc(t/pi); % 计算Sa(t)函数 plot(t,f); % 绘制Sa(t)的波形 运行结果: 1.2 实现)10() sin()(sin )(±== =t t t t c t f ππ m12.m t=-10:0.01:10; % 定义时间范围向量t f=sinc(t); % 计算sinc(t)函数 plot(t,f); % 绘制sinc(t)的波形 运行结果: 1.3 信号相加:t t t f ππ20cos 18cos )(+= m13.m syms t; % 定义符号变量t f=cos(18*pi*t)+cos(20*pi*t); % 计算符号函数f(t)=cos(18*pi*t)+cos(20*pi*t) ezplot(f,[0 pi]); % 绘制f(t)的波形 运行结果:

1.4 信号的调制:t t t f ππ50cos )4sin 22()(+= m14.m syms t; % 定义符号变量t f=(2+2*sin(4*pi*t))*cos(50*pi*t) % 计算符号函数f(t)=(2+2*sin(4*pi*t))*cos(50*pi*t) ezplot(f,[0 pi]); % 绘制f(t)的波形 运行结果: 1.5 信号相乘:)20cos()(sin )(t t c t f π?= m15.m t=-5:0.01:5; % 定义时间范围向量 f=sinc(t).*cos(20*pi*t); % 计算函数f(t)=sinc(t)*cos(20*pi*t) plot(t,f); % 绘制f(t)的波形 title('sinc(t)*cos(20*pi*t)'); % 加注波形标题 运行结果: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书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 ——利用matlab实现信号的取样与重构 学院: 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C131班 姓名:穆永欢 学号:138213 指导老师:安亚军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概述 (1) 第二章设计过程 (2) 2.1设计目的 (2) 2.2设计原理 (2) 2.2.1.MATLAB的介绍 (2) 2.2.2连续时间信号 (3) 2.2.3采样定理 (3) 2.2.4信号重构 (4) 2.3设计容 (4) 2.3.1Sa(t)的临界采样及重构 (4) 2.3.2Sa(t)的过采样及重构 (6) 2.3.3Sa(t)的欠采样及重构 (8) 第三章设计结果分析 (10) 第四章心得体会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本次课程设计以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这两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基础,经过两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上机实验后我们已初步掌握MATLAB软件,通过课程设计更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应用MATLAB 软件的仿真技术,初步掌握线性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本实验设计是利用MATLAB实现信号的抽样与重构仿真。通过对该连续的Sa 信号进行抽样,在满足采样定理和不满足采样定理即过抽样和欠抽样两种情况下对连续的Sa信号和采样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关键词】:信号采样 MATLAB 采样周期频谱信号重构 第一章概述: 针对连续信号的采样与重构问题,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平台,仿真不同条件下连续信号的采样信号时域波形和采样后信号频谱、重构信号时域波形和重构后误差波形图。通过对采样周期对采样频谱叠加和信号重构精度的影响、以及信号被采样前后在频域的变化对比分析,得出在不同采样频率的条件下,对应采样信号的时域、频域特性以及重构信号与误差信号也随之产生变化,连续信号可以完全恢复过来。本次课程设计应用MATLAB实现连续信号的采样与重构仿真,了解MATLAB软件,学习应用MATLAB软件的仿真技术。它主要侧重于某些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一些关键命令的掌握,理解,分析等。初步掌握线性系统的设计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加深理解采样与重构的概念,掌握利用MATLAB分析系统频率响应的方法和掌握利用MATLAB实现连续信号采用与重构的方法。计算在临界采样、过采样、欠采样三种不同条件下重构信号的误差,并由此总结采样频率对信号重构误差的影响。

基于-matlab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和仿真

实验一 :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与仿真 : 学号: 一、实验目标: 1.能够对风力发电机组的系统结构有深入的了解。 2.能熟练的利用MATLAB 软件进行模块的搭建以及仿真。 3.对仿真结果进行研究并找出最优控制策略。 二、实验类容: 对风速模型、风力机模型、传动模型和发电机模型建模,并研究各自控制方法及控制策略;如对风力发电基本系统,包括风速、风轮、传动系统、各种发电机的数学模型进行全面分析,探索风力发电系统各个部风最通用的模型、包括了可供电网分析的各系统的简单数学模型,对各个数学模型,应用 MATLAB 软件进行了仿真。 三、实验原理: 风力发电系统的模型主要包括风速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发电机模型和变桨距模型,下文将从以上几方面进行研究。 1、风速的设计 自然风是风力发电系统能量的来源,其在流动过程中,速度和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突变性。本文不考虑风向问题,仅从其变化特点出发,着重描述其随机性和间歇性,认为其时空模型由以下四种成分构成:基本风速b V 、阵风风速 g V 、渐变风速 r V 和噪声风速 n V 。 即模拟风速的模型为: V=b V +g V +r V +n V (1-1) (1). 基本风b V =8m/s 基本风仿真模块 (2)阵风风速 ? ?? ??=0 cos v g V g g g g g g T t t T t t t t t +>+<<<1111 (1-2) 式中: ??? ?????--=)(2cos 121max cos g g g T t T t G v π (1-3) t 为时间,单位 s ;T 为阵风的周期,单位 s ;cos v ,g V 为阵风风速,单位m /s ;g t 1为阵风开始时间,单位 s ;max G 为阵风的最大值,单位 m/s 。

实验一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

实验一 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 希望同学们根据实验任务要求事先做好预习,上机实验完成后应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要求附程序与仿真结果)。 一、 实验目的 了解MA TLAB 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编程技术,以及Simulink 平台的建模与动态仿真方法 ,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 实验项目 1.信号的分解与合成,观察Gibbs 现象。 2.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即卷积分、卷积和的运算与仿真。 3.信号的频谱分析,观察信号的频谱波形。 4.系统函数的形式转换。 5.用Simulink 平台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动态仿真。 三、 实验仪器 计算机一人一台;安装Matlab/Simulink 数值仿真软件平台。 四、 实验内容 1、以周期为T ,脉冲宽度为12T 的周期性矩形脉冲为例研究Gibbs 现象。 提示:已知周期方波信号的傅里叶级数系数a k 的表达式如下: π ωπωωk T k a T T a T e a t x k m m k t jk k )sin(22)(101000==== ∑-= 试画出x (t )的波形图(分别取m 等于1,3,7,19,79,T =4T 1),观察Gibbs 现象,通过对不同m 取值的合成波形观察,体会有限项合成信号与原信号的不同,同时,理解函数能量大部分集中在傅里叶级数系数a k 的第一对零点之内的道理 2、求卷积并画图 (1)已知:)2()1()(1---=t u t u t x ,)3()2()(2---=t u t u t x 求:)()()(21t x t x t y *==?并画出其波形。 (2)已知某离散系统的输入和冲激响应分别为:]5,3,2,1,5,3,4,1[][=n x ,]2,4,0,4,2,4[][=n h 。求系统的零状态响应,并绘制出系统的响应图。 提示:求卷积可用),(21x x conv ;画图可用subplot 、plot 和stem 。 3、求频谱并画图

信号与系统仿真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

实验1 MATLAB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实验环境,练习MATLAB命令、m文件、Simulink的基本操作。 2.利用MATLAB编写程序进行矩阵运算、图形绘制、数据处理等。 3.利用Simulink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仿真求解。 二、实验原理 MATLAB环境是一种为数值计算、数据分析和图形显示服务的交互式的环境。MATLAB有3种窗口,即:命令窗口(The Command Window)、m-文件编辑窗口(The Edit Window)和图形窗口(The Figure Window)。Simulink 是MATLAB的一个部件,它为MATLAB用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对反馈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方式。而Simulink另外又有Simulink模型编辑窗口。 1.命令窗口(The Command Window) 当MATLAB启动后,出现的最大的窗口就是命令窗口。用户可以在提示符“>>”后面输入交互的命令,这些命令就立即被执行。 在MATLAB中,一连串命令可以放置在一个文件中,不必把它们直接在命令窗口内输入。在命令窗口中输入该文件名,这一连串命令就被执行了。因为这样的文件都是以“.m”为后缀,所以称为m文件。 2.m文件编辑窗口(The Edit Window) 我们可以用m文件编辑窗口来产生新的m文件,或者编辑已经存在的m文件。在MATLAB主界面上选择菜单“File/New/M-file”就打开了一个新的m文件编辑窗口;选择菜单“File/Open”就可以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m文件,并且可以在这个窗口中编辑这个m文件。 3.图形窗口(The Figure Window) 图形窗口用来显示MATLAB程序产生的图形。图形可以是2维的、3维的数据图形,也可以是照片等。 4.Simulink的启动方式: 启动运行Simulink有两种方式:(1)在Command window中,键入simulink,回车。(2)单击工具栏上Simulink图标。启动Simulink后,

数学建模心得体会3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数学建模心得体会3篇 通过对专题七的学习,我知道了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在中学中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就是把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它,之后我们再把它放回到实际当中去,用我们的模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规律。 知道了数学建模的几点要求:一个是问题一定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当中,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现要提出的问题。同时,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和获得良好的情感 体验。当然也希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会通过实际上数学探究本身应该说在平时教学当中,老师有些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教学的,他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老师增加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这个问题就是有点儿全新性,解决的方案不是很明了,这样学生要有一个尝试,一个探索的过程查询

资料等手段来获取信息,之后采取各种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养成与人交流的能力。 实际上数学探究本身应该说在平时教学当中,老师有些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教学的,他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老师增加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这个问题就是有点儿全新性,解决的方案不是很明了,这样的话学生要有一个尝试,一个探索的过程。数学探究活动的关健词就是探究,探究是一个活动或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我们比较强调是用这样的方式影响学生,让他主动的参与,在这个活动当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探究的结果我们认为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希望探究出来一个结果,通过这种活动影响学生,改变他的学习方式,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们也关心,大家也可以看到在标准里面,有非常突出的数学建模的这些内容,但是它的要求、定位和为什么把这些领域加到我的标准当中,你应该怎么看待这部分内容。 数学建模学习心得体会 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就接触到“建模”这个概念,也曾对之有过关注和尝试,但终因功力不济,未能持之以恒给力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