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

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
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

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

刘绪源

“谈话风”一经与中国文人相结合,很快就产生了蓬勃的生命力,这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1928年7月末,朱自清在为自己的散文集《背影》写序时,和当年周作人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写序时一样,引用了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评价白话散文的那段著名的话?胡适是六年前说的,现经六年实践,朱自清发现,新文学各门类中,依然是小品散文发展最快,情景比当初更为喜人:

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或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22卷(1925)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去年《小说月报》“创刊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东亚病夫在今年三月“复胡适的信”(《真善美》一卷十二号)里,论这几年文学的成绩说:“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第二是短篇小说?……第三是诗?”——这个观察大致不错?

这位“东亚病夫”,就是曾经写过《孽海花》的曾朴,《真善美》杂志即由他与儿子曾虚白共同创办?这样一位旧文学的风云人物也来关注小品散文的发展,并出语中肯,判断得当,可见这在当时已是一个多么热门的话题?朱自清转而寻找出现这一盛况的原因:

……它的历史的原因,其实更来得重要些?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散文的发达,正是顺势?而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

我们在前文已经作过分析,从东坡?山谷?陆放翁?李易安的文章里,从《报任安书》到《与元九书》,从晚明笔记小品到历代的诗话词话,都能够找到“谈话风”的痕迹,这虽然不是古代散文的正统,但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影响却不可小觑?毕竟,文人都是有自由表达的愿望,也都有心灵感应和理解力的?所以,一到新文学运动开场锣鼓敲过,当他们发现,不仅自己较为陌生的新诗?新小说?话剧(他们原先熟悉的诗是格律诗和古风,小说主要是章回体,戏剧则基本就是戏曲)等文学样式可以上场,那信手信口?任意而谈的白话散文竟也能堂而皇之登堂入室,而且,再加上“五四”自由开放风气的促动,对于人生与世态果真有满腹的话想要说时,散文的发达也就势不可挡,如朱自清所说:“确是绚烂极了?”

除了文学传统上的原因,当时文坛的“硬件”也起了关键作用?可以说,这是“物质”与“精神”的一次极巧妙的配合,也许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作解释吧?就在周作人发表《美文》后的三个月零四天,《晨报》第七版正式改为“晨报副镌”,这在现代报业史和文学史上都是值得记上一笔的?孙伏园任编辑,这一刊名据说还是鲁迅起的?这是现代日报副刊的开端,它立即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园地,鲁迅的《阿Q正传》等都是在这上面发表的?很快,各地报纸纷纷仿效,《京报》办起了“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办起了“学灯”,《民国日报》则办起了“觉悟”?它们成了“五四”以后最重要的四大副刊?上海的《申报》一直有“自由谈”,但内容多为旧文人唱和等,与新文学比较隔膜;到1932年,史量才聘请黎烈文主持“自由谈”,使之面目大变,鲁迅?茅盾等新文学家成为主角,有锋芒有个性的“谈话风”成为主唱,

吸引了大批读者?这时,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按柯灵先生的说法,上世纪30年代,报纸副刊进入了它的“黄金季”?副刊是中国报纸的特色,国外的报纸只有专刊,没有副刊;而副刊又是最适合登载“谈话风”散文的?到这时,真可以说,有报必有副刊,有副刊必有“谈话风”?朱自清在《背影》序中说了当时刊物的风起云涌,而报纸与刊物的配合,更促成了“谈话风”的盛行?夏衍作为资深的新文学家和资深的报人,说过一句很中肯的话:“一个副刊抵得上两个刊物?”

当然,“谈话风”的盛行,更内在的原因,还是中国文人自身的特性所致?文人好发议论,中外皆然?但中国文人,尤其是第一代的新文学家,却自有与众不同处,这也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新传统”?我们且以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为例(编于1928年),书中不仅收了他的《湖楼小撷》《清河坊》等散文名篇,也收入了不少诗词歌谣,而套曲《归鞭》还附了全套工尺谱,同时还收了书法?摄影等,并收有近似于小说的长篇散文《重过西园码头》?而在他别的散文集中,还收入学术论文和考据性文字,乃至翻译和“词课示例”等?看得出,作者编集时是不管外部种种规矩的,而以自己的身心愉快,以完整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为最高标准?在新文学初期,作家编集大多是这样的,这与刚刚突破了旧体制的束缚有关,狂喜自由的心态时时表现出来,显得天真烂漫,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但渐渐的,文学内部的分类明晰了,新的规范确立了;作家们的作品也越写越多,可以从容按类别分编不同的集子了?即便如此,仍有人喜欢把集子编得很杂?比如刘半农,编定于1934年的《半农杂文》,就收有译文?剧本?中英对照的歌谣?“拟拟曲”等,更无论序跋?短论?发刊词之类了?知堂的《永日集》里,也收有译文?其实周作人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又何尝中规中矩?他不仅编入了按例不收的“民十五”以后的刘大白等人的文章,也收了吴稚晖两篇放不进新文学里去的短文,还收了废名的几则短篇小说(他认为这更像散文),甚至收了顾颉刚篇幅长到可以单独成书的《古史辨序》?而郁达夫也许更离谱,他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其中周氏兄弟的散文竟占了十之六七,尤以他所偏爱的知堂散文居多,几乎占了全书近半?——这样一种以趣味为主的?自由随意的心态和作为,到什么时候真正绝迹了呢?我以为是在1949年?到这以后,知识分子的尾巴夹紧了,大家都自觉地?老老实实地改造自己了;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单位,并都以自己的某一个方面(即一技之长,而不再随心所欲地)为社会服务并领取报酬了——俞平伯成了“红学家”或古典文学研究者,沈从文成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周作人成了专职翻译家,废名?施蛰存?金克木等专做大学教授,张爱玲如果不走大概是电影厂的编剧……在这几十年时间里,整个文化界确有一种难言的乏味感,好像缺了灵动滋润的气息?缺了什么呢?缺的就是“文人”!是那些洒脱地游走在各种学问之间的?素养深厚而心态自由的文化人,没有他们各具个性而又总能启人深思的声音,没有他们种种有益复有趣的看似随意的发挥,没有他们从悠长的文化之水中汲取营养并对今日社会人生的即时感应,整个文化生活竟真的变得机械干枯起来了?所以,“四人帮”倒台后,复出的作家中,最有魅力,并且魅力最为长久的,不是丁玲?吴强那样的纯作家,也不是蔡仪?孔罗荪那样的纯理论家,而恰恰是俞平伯?沈从文?钱钟书?聂绀弩?施蛰存?柯灵?孙犁?黄苗子?汪曾祺?黄裳?黄永玉?流沙河?曾卓……那样的作家?我想,在本性上,他们更应称之为文人吧?

这里所说的“文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即以完整的个人,对应较为完整的文化?一旦将他们限制起来,割裂开来,以他们的某一方面的能力来适应某一方面的工作,尽管他们也能做得好,但他们的魅力也便消失殆尽,只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专家了?文人亦有高低之分,一个不能够成为专家的文人,其价值是极可怀疑的?而真正的大文化人都是最好的专家,并且往往不是一门的专家?定庵诗中的“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说的大抵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些“专家之上的文人”,其可贵之处,就在于能以自身的文化积累与自由心情,打破人为的学科界限,将各种学问乃至一切人类文化成果,尽力打通,复现为有机整体,为完整的个人所用?于是,他们的自由写作,便能贯通并激活漫长的中外古今文化的积淀,也能使整个社会体验到悠远淳

厚的滋味?

这种“文人”传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优美而难得的新传统?它的形成,当然与“五四”以前中国旧学的分工不甚明确有关,但也与这一代大知识分子多为中西兼通的才华出众者有关,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他们的思路,也活跃了他们的思想,大量的杂志和副刊更为他们提供了驰骋的天地,而“谈话风”,自然是他们最为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

这里我要穿插两件亲历的趣事,我想这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参加了与美国CTW机构的合作,共同制作中国版电视片《芝麻街》?美方工作人员都是各行专家,学历很高,有的还是哈佛的博士?但我很快发现,专家也有专家的毛病,即很难和他们谈隔行的话题,一谈他们就紧张?比如你谈音乐,他们马上会说:“某小姐是音乐方面的专家,这个问题可以请她来回答?”一说起文学,他们又会抱歉地说:“某先生是文学方面的专家,今天他不在,这个问题是否明天再谈?”他们都是学校培养的,都很敬业,但对于自己的专业未必都有浓厚兴趣,音乐或文学在他们只是谋生的饭碗?于是,本来属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都被分工成一项项专业,从而尽失其味?从这里,我更感觉到了中国文人传统之可贵?现在国人的学历也越来越高,大学教育日益普及,职业取向都在向专家化发展?但既然已有西方社会的经验教训,我想,我们又何至于非得丢弃“五四”以来业已形成的这优美的文人传统呢?

今年3月,应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邀请,我和陈思和先生一起,与专程赶来的德国汉学家顾彬做了一次“三人谈”?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尖锐批评,这时已经成为国内的热门话题了?因为是面对面的交谈,我对他有了更切近的了解?我发现,他对中国文学确是热爱,但这与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是休戚相关的?他对媒体(包括中西方各媒体)的关注度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敏感?上世纪80年代,他曾因为翻译和介绍中国当代文学而成为西方媒介追逐的对象;但近年来,他在西方说话没人注意了,翻译或评论中国文学作品也很少有人过目,他感到了忍无可忍的寂寞?我在对话时分明感到了他内心的焦躁?他用德文写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小说;目前正在勉力写一部《中国戏剧史》?他其实是以西方的眼光来分析中国文学的,着重点是诗?小说和戏剧?我当然不同意他的“全盘否定”的态度,我觉得他的阅读面有明显的局限?由于他一再以鲁迅为例,我特意指出,即使在鲁迅时代,能与鲁迅相比肩的作家,其实也是并不多的?他首肯,但强调:“可毕竟还是有?”于是我说,在当代作家中,能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的个性化和文学性上极为用力的作家,也还是“有”?我举出了我心目中的作家和作品,在场的同济师生和许多德国朋友报以热烈的掌声?顾彬后来也承认,他的说法有片面性,但他说:“必须有人先提出一个文本,你们才可以补充,纠正?我就是那个提出问题的人?”此外,我还指出,中国的真正的纯文学主要是诗与散文,不同于西方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顾彬不明白“中国的思想在哪里”,这与他没有更多注意中国那些较高层次的?出于大家手笔的散文?随笔有关?我谈了中国的文人传统,举出了一大批以“谈话风”见长的当代大家,顾彬对此未多置词?我发现,我可能已涉及到他的盲区了?

事后我想,如果说“公共知识分子”,顾彬一定是懂的;但要说中国的“文人”,即使在汉学上浸润了这么多年的研究者,也未必真能领会吧?而真正的大文化人又的确不同于公共知识分子,他必须有思想,也必定伤时忧国,但又不只专注于政治,它要更为丰厚?滋润,更强调学养与境界,强调学问的共通性与人性的完整性,当然,还离不开趣味?怎么办呢?只能寄希望顾彬多读“谈话风”的散文吧?

现在再来说一说“谈话风”与作家的创作生命的关系?

前面已经说过,进入新时期以来,那些最具文人传统的优秀作家最受欢迎?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对一个个具体作家来说,哪些人的创作生命最为绵长?

我是在研究施蛰存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位老作家在九十六岁的时候,居然新著迭出:先是有《北山谈艺录》行世,一时洛阳纸贵;不久又有专写家乡风物的文言随笔集《云间语小

录》出版,又在读书界引起一阵兴奋;随后,《北山楼诗》面世;年底,又有《北山谈艺录续编》印行?另一部集作者多年金石文字的《唐碑百选》也已编定;还有一本《无相庵随笔》正在整理,其中包含不少叙写近年日常生活的笔记……这样的奇迹,不能不让人惊讶?

如果将施蛰存作为创作生命绵长的一个例子的话,那么,哪一些作家的创作生命特别短促?如真要找一种极端的对比,那就不能不让人想到一部分工农作家?这个话题说起来有点残酷,但还是值得一说?比如以高玉宝为代表的那几位作家,识字不多,但有独特的生活经历,文章合于时代,写作时有人帮忙,于是便在建国初一下子出了名?而此后就再没有像样的作品了,真成了“一本书主义”了?须知他们并不是客串一下就去从事别样的事业了,其中确有不少后来当上了“专业作家”,自己也十分努力地在学习和写作,创作生命却迅速而无情地离他们而去?比高玉宝等稍晚些出名的一批工人作家,文化程度相对说要高得多?但一进入新时期,除个别而外,他们创造力的衰减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还有作品,也往往不再引人注目了?从孙犁的文章中知道,天津工人作家万国儒(他的代表作《欢乐的离别》曾被选入语文课本和多种小说选本)因创作上不顺利,“50年代的热闹劲头,突然冷落下来”,烦闷而影响健康,以致“抱恨”而终(见《如云集》)?这都可说是文坛悲剧?

其实时移势易之后,真正有活力有后劲的,即使在知识分子作家中,也并不多见?当代文学史似乎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史识:作家最怕时代风气的变化,即使茅盾?巴金?曹禺?老舍这样的大家,随着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巨变的到来,尽管他们欢呼雀跃,但创作却在很长时间里几乎跟不上了?孙犁也许是个例外,在不同时期,他每有新作,总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不易为时间的流逝而贬值;他晚年的散文,沉着隽永,成就超过了以往各时期?徐迟也在沉寂多年后,于晚年发出了异样的光彩?巴金直到《随想录》发表,才重现了他出众的才华?杨绛是现代文坛含而不露的夜明珠,她作品不算太多,但始终居于一流水准?此外,如黄裳与舒芜,步入老年似乎反意味着他们进入了写作的高峰期?费孝通与王元化所写的当然是学术文章,但其中多含情趣,是可以当散文来读的,他们亦可作文坛上“青春长驻”的好例?

从这里似乎可以找出一条秘密:那些最有“后劲”的文坛老将,恰恰都是擅写“谈话风”的?

是“谈话风”散文这一体裁,决定了他们创作生命特别绵长么?好像也不尽然?如果说,徐迟的晚年力作《江南小镇》,一如张中行的《流年碎影》,还都属于“自传体”,也就带有散文的性质,金克木的那些体例怪异的小说也多带有自传性的话,那么,杨绛的《洗澡》,却是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汪曾祺和林斤澜,也是愈上年纪小说愈见精彩(如林之《十年十癔》)?可见,写小说的也会有“后劲”,不能单以体裁解释创作的生命力?

可是,话又要说回来,虽然有些文坛老将到老也在写小说,且频频拿出上好的力作,但他们确实是能写出极好的“谈话风”散文的?相反,如从来写不好散文随笔,而只能在其他某一文学样式上一逞身手,“谈话风”偶一上手即捉襟见肘,让人难以卒读,那我想,其创作生命要长也难?

这其实也不奇怪,因为“谈话风”最本色,最能显出作者的底来?周作人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感想”中说,他选文的标准只是“意思好文章好”,“能代表作者的作风”,这看似简单,其实恰是最高的标准?你想,“意思好”,要是一个人见解庸常浮泛,下笔能够“意思好”吗?要是没有才情趣味,能在这种不披任何外衣?没有任何噱头的“平淡如话”的形式中达到“文章好”的高妙境界吗?而且,“能代表作者的作风”,上好的“谈话风”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能表达作者的真人?真性情?如在思想?人格?学问?情趣上鲜有魅力,那“谈话风”也将是最能泄底的一种形式?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作品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个性的体现,人的本色本应是一切创作的根柢;但有的作品大红大紫,便将底色掩盖住了,一时间人们容易忘了根柢如何;然而大红大紫终不过是一时之盛,天长日久,尤其是最令作家发悚的时移势易,那底座的坚实与否就要显露出来?像《高玉宝》那样的作品,有故事,有生活,也有生动的语言,又合乎形势需要,其轰动可谓势

所必至?但其中毕竟缺少作者自己的东西——语言之生动,也主要是人物的语言,或表达故事所需要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文章的独特追求,那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轰动的只是作品,而不是写作品的人?一部作品过后,人的特色仍未渐渐形成,那又怎会有后劲呢?当然并非不能突破,写过《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的徐光耀,经多年修炼,在老年时写出了很好的小说和随笔,这就当得起“意思好文章好”的评价?

我们曾引过周作人的话:“小品文则又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这也说明,“谈话风”不仅是最为透明的,同时也是最为综合的,它不让你只专注于某一项,而要让小说的?诗的?理论的种种要素全部融入“自己的性情里”,也就是一种全人格的表达,亦即前文谈到“文人传统”时所说的“以完整的个人,对应较为完整的文化”,达到了这一步,才能写出上好的“谈话风”?同理,也只有能达到这一步者,创作生命才有可能绵延不绝?

薛宝钗有句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一看,真好像是“谈话风”送来了无穷的后劲;再一细想,也不过是张入门的试卷罢了?

_古诗十九首_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第4卷 第4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 ol.4 N o.4  2004年12月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 ommerce and T echnology Dec.2004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 刘 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 摘 要: 生命意识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又体现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哲理性强。 关键词: 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汉末诗歌 中图分类号: I27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85(2004)03-0065-02 The Analysis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 U T ao (Shandong P olitics and Law M anagement of Cadre C ollege ,Jinan 250014,China ) Abstract : Life consciousness are mainly about sighing the shortness of life ,unav oidable death ,about how to treat the life and how to greet the death.The intense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not only reflects the grief of the lower writer ,but als o embodies the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life value.S o the poems have a deep significance and a strong philos ophical nature. K eyw ords : Life consciousness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he poems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收稿日期: 2004-01-10 作者简介: 刘涛(1974-),男,山东平邑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命主题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要主题,其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生命主题都是在鲜明的生命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政治衰败社会黑暗之时,士大夫和下层文人的基本价值已被政治现实击得粉碎,人生的意义在他们的内心彷徨中不可能不发生动摇。时代的苦闷造成了东汉后期士人普遍的感伤,于是通过诗篇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咏叹。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受正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标志。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古诗十九首》中抒发的生命意识以及人的觉醒,在哲学层面体现为人与诗的觉醒,对生命作深层的思考;觉悟到天地的无序,社会的混 沌,人的脆弱,以及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在世 俗的层面,则直白地反映了世态炎凉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感慨之情。表现了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宦天涯,思妇不甘寂寞,由此带来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之间契阔相思乱离为基调的咏叹。具体而言,《古诗十九首》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爱情意识。爱情意识是生命意识的一部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组诗的游子怀乡与思妇怨别类内容中。如: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客从远方来》)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孟冬寒气至》)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东城高且长》)5 6

生命的含义

生命的的含义 生命是什么?有人说生命是一枝蜡烛。蜡烛的生命轨迹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他人。因此说每个人生命的轨迹不同,诠释含义也各不相同。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是否充实、多彩、快乐,而不是平凡、单调、惆怅,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 生命的价值在他人的眼中有没有价值。就要看你对别人的贡献的多少。我知道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便带给了整个家族以欢乐、以忙碌,我的一举一动更是牵动他们的每一根神经,我的每一个动作牵挂着家里的每个人,我明白其实生命并不是只属于你一个人,因为你还与另外一部份人血脉相连,心灵相通,因为你使他们的生命变得重要。为了所有爱你的人,你要好好的活!世界因为有爱而变得美丽和精彩,生活因为有爱变得精彩,用心去生活,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会让你天天快乐。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因为整个家庭因为有你而感到欢乐无比。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生命要靠我们去奋斗。奋斗的好坏就是我们对生命含义的理解。我们年轻,我们应该奋斗,自己的才能,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这里我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该怎样度过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让我们发奋努力,为自己有这么好的工作平台而心怀感激,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天,在自己的岗位上显示出你对生命含义的理解。 生命是需要付出。懂得付出的人,一定会收获幸福,可以让我们付出的事情很多,今年五月分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了很多人的丢失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没有了时间去理解和感受生命的可贵之处,所以说每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做,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应该付出我们的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最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怕付出得不到回报,在你付出的同时,你便得到了最大的收获。

2014年贵州高考作文题目以及满分作文

2014年贵州高考作文题目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例文: 一只野生动物的自述 和煦的阳光照暖了人间大地,铁网外面有的人来去匆匆;有的人充当摄影师,不停的对铁网内的“我”或其他小伙伴拍照;有的人摆着不同姿势等待同行人的拍照。如此场景日复一日,渐渐是去新鲜感,我也在日复一日,感叹为何“我”如今的生活变得如此安逸,“我”却觉得别样的狼狈不堪。懒洋洋的躺在铁网中,沐浴阳光,回想起祖辈对对“我”讲诉了那些“我”遥不可及的生活经历。 自有记忆起,“我”便生活在铁笼之中,如井底之蛙一般,未知外面的天空,而且外面的天空看起来并不如祖辈讲诉的那般广阔无边,在这铁笼里“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野生动物的秉性逐渐被消磨,原本的“森林之王”也蜕变为“摆设之王”在铁笼里人人摆设。 奋斗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打破原有的生活习性规律,就是扼杀的生命力。远离森林,被关在露天的铁笼子中,任由他人观赏,这简直就是断送了我们的余生。 在铁笼里,有人专门给我们准备食物,无须外出觅食,还有些名为游客的群众会向铁笼子投掷食物,就这样“我”的野生动物的觅食技能就没有学习起来。而且据“我”所知,祖祖辈辈的觅食技能是在森林里,通过捕食获得的,而“我”在铁笼里的觅食技能根本就不是野生动物的觅食本领。野生动物真正的觅食生存能力不是在铁笼子里训练而获得的。 管理“我”的人美曰其名说是为了“我”的生存觅食技能,禁止游客向我投掷食物,否则将依法惩处。知晓这个消息后,“我”一直在想这游客向我投掷食物的行为与管理“我”

传统文人画文化思考

传统文人画文化思考 摘要: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 一体,是画家文化素养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崇尚“意似”贬斥“形似”,追求笔墨意蕴,讲究诗书画印结合,并要求画者的学养深厚方 能言之有物,画面格调才能高雅。传统文人书画以不同于院体画的另 一种典范意义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文人画及中国 传统文人书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实行准确研究和批判的继承仍具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人书画审美选择意形 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画里的一类,也称为“士夫画”,泛指中国封 建社会时文人、士大夫们的书画。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我国现代 理论家、画家陈师曾指出:文人画是带有一定文人情趣,其中流露着 文人思想的绘画作品。在传统绘画中,文人画强调以形传,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它与工匠画与院体画风格都有所区别,独树一帜。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发展阶段,它独特的审美 追求和表现风格一度成为我国后世书画教育中长期追逐的方向。 一、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文人画的发展可追溯至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国家设立有专门的机构来培养能工巧匠,那时的一些画家就已经有 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如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王徽的 “画乃吾自画”等思想,这些都可称是文人画的雏形。唐代诗歌盛行,其中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他的艺术观点和审美情趣更加具了文人书 画的特色,后人尊称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 南北宋时期,中国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用来专门的培养画家。一 些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画家首次提出了一些关于文人画的看法,苏轼 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他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使文 人书画更加趋向于成熟。此后,文人画开始正式从院体画之中分离出

诠释生命-议论文

诠释生命-议论文 遥想公瑾当年,苏轼感慨万分。人生际遇的对比,传达一个诗人的心声。是无奈,是解脱,还是我选择诠释着生命的更高层次! 人们总是歆羡于珍珠的美丽,好像它生来就是高贵的象征,然而不要忘记它曾经卑微的过去。它曾只是一颗细小的沙粒,因为它选择追求更高层次,在蚌的体内苦苦坚持了数年才成就了它的美丽。 人们总是爱慕蝴蝶的优雅,好像它生来就是会舞蹈的精灵,然而应该记得它曾经是一只丑陋的毛毛虫。因为它选择追求更高层次,在孤单的角落里默默织茧,忍受无限的痛苦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创造它辉煌的一生。 流星选择短暂的生命最为辉煌的代价;昙花选择黑暗的夜间作为芬芳的代价;我们何尝不是选择一生的辛勤作为会活着代价......从呱呱落地的那刻开始,我们就注定要风雨兼程。即是如此,为何自甘平庸,何不轰轰烈烈走一遭,追求生命的更高的层次。 人总要有一些自己的精神层次,追求一些特别的精神补给。用生命的代价,每天一个或喜或悲或甜或苦的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的眷顾,这是永远的苏武。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个遥远的年代。嵇康,一个孤高绝伦的隐士,但却又是不甘沉沦不屈与司马集团斗争的战士。他用行动诠释了永不言败,永不言弃。 不管是苏武还是嵇康,他们用一生书写年华,追求更高层次的他们将成为千载铭记与传记的颂歌。 汪国真说,太深的流连是一种羁绊,绊住的不只有双脚,还有未来。人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选择逗留。我们自诩为天地精华、万物灵长,也应当在追求与奋斗中完成做人的骄傲。 遥想公瑾,珠碟星花,苏武嵇康文章如涓涓细流,生动诠释着生命的更高层次!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洪艳艳 摘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文人更多地关注自身。《古诗十九首》以其纯熟的艺术传达出人们普遍的真挚的情感,赢得了世人的赞赏,被称为“五言冠冕”。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表现手法。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是一组五言诗,计十九首。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年-190年之间。《古诗十九首》以其纯熟的艺术传达最真挚的情感,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1]我想,它之所以能久传不衰,原因正在于此吧。 一、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 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清代学者沈德潜说:“《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友,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意,或显言,反复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2]可见,《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1、相思之情,震摄人心。 《古诗十九首》中一半以上的诗篇都是游子,思妇真挚的情感的抒发,深刻剖析了游子思妇因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相思,其情感的诚挚、热切与悲凉,足以让人震撼。 古诗中的游子不管其仕途顺利与否,都同样深感于动乱之时天各一涯的沓无音讯,深感于遥遥无期的相逢苦等,深感于长期独处的凄清寂寞,深感于远离家乡的思家之愁等等。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一首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家乡和妻子的诗,该诗主人公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

对生命最完美的诠释

对生命最完美的诠释 时间:2016-09-23 21:37:05 | 作者:由伟 姥爷是个退休的医生,整洁干练,生活有条不紊。可他唯独养不好那几条金鱼。 几乎每次去姥爷家,总会在阳台上找到他。窗台上,是他精心打理的花草:海棠、四角梅、茉莉、白鹤芋、金桔……四时交替,总有花盛放,色彩各不同。还是那句话,他唯独养不好那几条金鱼。 姥爷喜欢大一些的金鱼,每次去市场,总要逛一趟花鸟市场。遇到稀有品种或者长得漂亮的一定会买回家,甚至高兴地连饭都忘了吃。按理说,姥爷的鱼应该活得很好。姥爷是个医生,所以鱼缸、水,绝对干净,并且杀过菌。鱼食也是他精选,甚至是他精心留起来的蟹腿肉。每天定时抽换两遍水,还及时地把生病的鱼捞出来隔离培养。但是,金鱼的生命是不是太脆弱了?动不动就病,尾巴上生白点,或者掉鳞片。姥爷大鱼缸里的鱼总比他隔离的少。 这就奇怪了,在如此完美的环境下,金鱼怎么就不能好好活着? 直到我到了舅舅家,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舅舅继承了姥爷这方面的基因,也爱花草,爱金鱼。舅舅家养了很多我没见过的鱼。舅舅有个大鱼缸,与姥爷家的相同,不过,舅舅在水面上放了很多水草。舅舅说他不经常换水,我却觉得舅舅的水更澈,更活。而且隔离病鱼那个盆子,常常是空的。走进卧室一看,那里俨然是个生态园——有大大小小十几个盆子,有些只放了水,有些里面放了水草。有个盆子里放了沙土,养了面包虫喂鱼用。有两个盆子里面竟是鱼卵。鱼不仅活得很好,还繁衍着,生生不息。 我问他:“你说,姥爷的鱼怎么老死呢?你的这些都活得这么好。”他一边修花草一边说:“你姥爷呀,就是太勤了。”我不解,勤点不是更好?可在事实面前,我又无言以对。舅舅说:“举个例子,鱼缸里的水,三五天一换就行,你姥爷一天好几遍,鱼好不容易适应了,就要接受下一个环境,你考虑过鱼的感受吗?”他放下那盆花,收拾了一下几根黄叶。“喂鱼也是,不用太频繁,甚至不用太规律。放几根水草,模拟天然的环境,对鱼更有好处。万一哪天有事喂不了,也不需要担心。”我开始有些明白。 再看姥爷的鱼,似乎有些悲哀。它们被豢养,被宠爱,被给予所有完美的条件,被满足所有的需求。鱼似乎活得自在,却失去了生命本该有的一切。姥爷养不好鱼,是必然的。 而现在的社会,这种悲剧不只发生在姥爷的鱼身上。有些纨绔子弟,依仗家中的财富或权利不可一世。其实,他们何其悲哀?因为有了这些附加,一切都不再单纯。而它们本身则像几条金鱼,在锦衣玉食与万人仰慕中一点一滴丧失者生存能力,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2015届高考议论文:会设分论点,说理深入而丰实

高考议论文:会设分论点,说理深入而丰实 【学案略语】 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可是,面对议论文,考生多不会“分解”与“剖析”,尤其是不会设置分论点和安排分论点,以致文章除了中心论点还是中心论点。如果能巧妙地设置一些分论点,并很好地安排它们,那么,不仅可以使论证结构更清晰,更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中心论点,使说理更丰实、更深入。本学案试图教你一些分论点的设置方法及安排技巧。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的理由 佳作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生存能力。生存需要食物,于是它们捕食;生存需要空间,于是它们竞争和攻击。如果不再让动物去捕食去竞争,那么它们会逐渐地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独立,任何需要不靠自身的努力就可得来,这样的不劳而获久而久之会使之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丧失生存能力的动物失去这种依靠时,那么它们面对的,就是死亡和毁灭。 【结合材料,指出危害,从而很自然地强调出生存能力的重要性。】 曾在假期看电视时看过这样的一篇报道:人工饲养的老虎狮子,在放生前,必须经受残酷的训练,重新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因为对于这样的肉食动物来说,没有捕食能力它们就会饿死。这样的事实是残酷的,可这样的实例在大千社会中应有尽有,曾经在网络上流行过这样的言论:对于长期人工养殖的动物,“放生就等于放死”。道理是同样的,在对待如此宝贵的生命时,也许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是珍爱生命最好的方法。 【由报道到言论,从而突出了“放生就等于放死”这种观点在现实社会的意义,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培养生存能力和独立性。】

中国古代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12.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风格雄奇奔放,前无古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大纲选其《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蜀道难》17首。 13.崔颢hào唐代早期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体验边塞生活,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大纲选其《黄鹤楼》1首。 14.王翰唐朝恃才不羁,诗多壮丽之词,多属边塞风格。大纲选其《凉州词》1首。 15.刘长卿唐朝其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雅洗练,接近"王孟",擅长五言,尤工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大纲选其《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首。 16 杜甫唐朝其诗显示唐朝由盛及衰,称为"诗史",思想深厚,境界开阔。以古体、律诗见长,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为“诗圣”。大纲选其《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绝句四首》(其三)《绝句二首》(其一)《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旅夜抒怀》《春望》《咏怀古迹》(其三)《蜀相》《登高》《兵车行》《阁夜》《客至》《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8首。 18. 岑参唐朝以七言诗见长,后期边塞诗生动夸张,慷慨激昂,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积极乐观精神。作品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形成了奇峻壮阔的风格。大纲选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首。 19、韦应物唐朝其诗多关心民间疾苦,表达愤世忤wǔ时之作,以描写田园景物者最著名。简淡秀朗,意境高远,语言简洁,风格淡雅,富有诗情画意。大纲选其《滁州西涧》1首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

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

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 刘绪源 “谈话风”一经与中国文人相结合,很快就产生了蓬勃的生命力,这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1928年7月末,朱自清在为自己的散文集《背影》写序时,和当年周作人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写序时一样,引用了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评价白话散文的那段著名的话?胡适是六年前说的,现经六年实践,朱自清发现,新文学各门类中,依然是小品散文发展最快,情景比当初更为喜人: 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或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22卷(1925)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去年《小说月报》“创刊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东亚病夫在今年三月“复胡适的信”(《真善美》一卷十二号)里,论这几年文学的成绩说:“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第二是短篇小说?……第三是诗?”——这个观察大致不错? 这位“东亚病夫”,就是曾经写过《孽海花》的曾朴,《真善美》杂志即由他与儿子曾虚白共同创办?这样一位旧文学的风云人物也来关注小品散文的发展,并出语中肯,判断得当,可见这在当时已是一个多么热门的话题?朱自清转而寻找出现这一盛况的原因: ……它的历史的原因,其实更来得重要些?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散文的发达,正是顺势?而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 我们在前文已经作过分析,从东坡?山谷?陆放翁?李易安的文章里,从《报任安书》到《与元九书》,从晚明笔记小品到历代的诗话词话,都能够找到“谈话风”的痕迹,这虽然不是古代散文的正统,但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影响却不可小觑?毕竟,文人都是有自由表达的愿望,也都有心灵感应和理解力的?所以,一到新文学运动开场锣鼓敲过,当他们发现,不仅自己较为陌生的新诗?新小说?话剧(他们原先熟悉的诗是格律诗和古风,小说主要是章回体,戏剧则基本就是戏曲)等文学样式可以上场,那信手信口?任意而谈的白话散文竟也能堂而皇之登堂入室,而且,再加上“五四”自由开放风气的促动,对于人生与世态果真有满腹的话想要说时,散文的发达也就势不可挡,如朱自清所说:“确是绚烂极了?” 除了文学传统上的原因,当时文坛的“硬件”也起了关键作用?可以说,这是“物质”与“精神”的一次极巧妙的配合,也许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作解释吧?就在周作人发表《美文》后的三个月零四天,《晨报》第七版正式改为“晨报副镌”,这在现代报业史和文学史上都是值得记上一笔的?孙伏园任编辑,这一刊名据说还是鲁迅起的?这是现代日报副刊的开端,它立即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园地,鲁迅的《阿Q正传》等都是在这上面发表的?很快,各地报纸纷纷仿效,《京报》办起了“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办起了“学灯”,《民国日报》则办起了“觉悟”?它们成了“五四”以后最重要的四大副刊?上海的《申报》一直有“自由谈”,但内容多为旧文人唱和等,与新文学比较隔膜;到1932年,史量才聘请黎烈文主持“自由谈”,使之面目大变,鲁迅?茅盾等新文学家成为主角,有锋芒有个性的“谈话风”成为主唱,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初探 ——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反映了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和思索。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文学自觉时代的文人士子生命意识得到强化,它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揭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先导式的启示。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生命状态;觉醒与升华 东汉末年,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一时期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人开始比前人有了更广阔的关怀和更深刻的生命体验。他们清醒地感到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在黑暗的社会中,文人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思索。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困惑,生命意识随之觉醒。《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汉末产生的《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诗中体现的生命漂泊之感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内涵。无论是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还是人生的无常之感,都体现出一种人性的复归,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凸显出强烈的人本精神,是文人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一、传统价值观的衰微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谓永恒的价值,便是个人的道德自修,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于道义,并为了道的弘扬延续而建立功业,《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变,此之谓不朽。”古代的文人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以求名垂青史,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个体生命的价值完全附着于儒家体系,人生的意义就寄托在一个虚假的道德承诺里。这样的观念在《古诗十九首》里受到了质疑,在那个大汉王朝气数将尽的时代里,儒家经典已极难解释和平息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逐渐失去了理性的光彩和正义的权威,在政治舞台上悄然后退。文人自己的生命尚且朝夕不保,何论功名事业。面对生命

生命的诠释作文800字

生命的诠释作文800字 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走到何时何地时,生命就是你的希望,生命就是你那点点滴滴凝聚成的价值。 懂得所有的一切,当然也懂得生命的价值吧!生命的价值,如眉头之泪,如镜中水月,只是过眼云烟罢了。但是你曾为想过价值中的价值。如果你放弃了自己,也就放弃了你人生中所有的一切。 命之源,就在那一瞬间,那美好的到来。等待,等待,等待,还是等待。在等待你的未来,你的希望。 除了生命还是生命。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掌握在它的手心。这前途的未来,就在那过眼云烟之中。每天都这样,每天你的生命不同。机会握在自己手心,把握生命,把握幸福的源泉。 生命的价值,比天还高,比海还深。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它终将会伴随着你回首一个又一个春秋。回首你的往事;回首你那金色的童年;回首你那圣洁而又伟大的名字,会发觉你生活得有滋有味。 望成为自己梦中的生活吧!渴望成为鼎鼎大名的人物吧!渴望到晚年时再多活一年吧!这一切都会实现,机会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生命的价值,可以说也不算什么价值。如果对一个不珍惜生命,不珍惜任何机会的人来说,价值在他的字典中几乎没有,也可以说那个人在浪费他生命中一切的一切! 啊,价值,价值,何以价值之有。生命的价值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吗?脑海中,除了价值还是价值。我真是枯竭了自己的生命之花,劳动之果。生命中,价值的生命中,有着你数不尽的事,数不尽的人。这些人与事,就是我们度过十四年的价值。杂你的生命中,一分一秒都是价值。生命无价,只看你要得多少,但生命的价值之处就是人生中宝贵的一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丢失了就再也没有机会挽回。懂得珍惜你的大好时光,也珍惜你人生中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如你的人生。生命的价值,笑看人生!

古代文人作品集命名趣谈讲课稿

古代文人作品集命名 趣谈

我国古代文人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他们的命名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七种: 一、以“地名”命名 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2、《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3、《孟襄阳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4、《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人。 5、《亭林诗文集》。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称“亭林先生”。 6、《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南京)小仓山。 二、以“书室名”命名 1、《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 2 《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 3、《七录斋集》。作者张溥,“七录斋”是其书室。 4、《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 三、以“谥号”命名 1、《王文公集》。作者王安石,谥号“文”。 2、《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 3、《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4、《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作者刘基,封“诚意伯”,谥号“文成” 四、以“名号”命名 1、《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 2、《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3、《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号文山。 4、《樊川文集》。作者杜牡,号樊川。 5、《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号随园。 6、《方望溪全集》。作者方苞,号望溪。 7、《南雷文定前集》。作者黄宗羲,号南雷。 8、《震川文集》作者归有光,号震川。 9、《洪北江全集》。作者洪亮吉,号北江。 五、以“字”命名 1、《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另一种生命的诠释初二作文】诠释生命意义作文

【另一种生命的诠释初二作文】诠释生命意义作 文 “昙花一现”这个成语,借昙花花期短暂形容美好的事物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昙花虽为“倾国佳人”,但花期如此之短,叫人怎能欣赏得够呢?真是又可爱又可气。因此,我对这“美人”并无多大的好感。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阳台上的昙花养了整整一年,日复一日,它无声无息,毫无吐蕾开花的迹象。我们一家人都渐渐对它失去了热情与耐心,把它弃置在一个不见阳光的角落,难得捎带浇点水敷衍它一下,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走上阳台,忽然一团鹅黄色的绒球闪入我的视线。我心头涌上一股惊奇或更是一份惊喜:那不是绒球,而是昙花的一枝花苞。千真万确! 我将昙花移入室内,花苞像一盏夜灯在渐暗的大幕下闪着忽明忽暗的光。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它开始颤栗,花苞无声地裂开一个小缝隙,香气吐洒,不一会儿便芳香四溢。里面的小精灵似乎很想破壳而出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又害怕打破了这一片寂静。花苞逐渐蓬松绽开,那紧紧裹挟着的须茎一根根慢慢耸立起来然后向后仰去,金黄色的花蕊沾满细密的小颗粒。 完全绽开时,它更像个白衣舞者,在云中伴着音乐翩翩起舞,抖动素洁的衣裙,轻轻踮起脚尖,为坚守已久的初次登台蓄势。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完美娴熟,婀娜的舞姿动人心弦。这场演出就这样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完美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仿佛成了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谢幕也不带丝毫瑕疵。再一次的颤栗后,她张开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修长的手指梳理着柔顺的长发,又将白纱裙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俯身鞠躬致谢。 从绽开到闭合,她的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一年以来的等待只是为了坚守,坚守这用艺术诠释真谛的演出。 久久凝望,回想起自己对她的歧视与冷落,惭愧油然而生,原本带有贬义的“昙花一现”,仿佛给予了我新的启示:刹那即是永恒——昙花生命的另一种诠释。

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生存水平,生存需要食物,于是它们捕食;生 存需要空间,于是它们竞争和攻击,如果不再让动物去捕食去竞争, 那么它们会逐渐地丧失生存的水平,无法独立,任何需要不靠自身的 努力就可得来,这样的不劳而获久而久之会使之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当它们再次失去这种依靠时,那么面对丧失生存水平的动物的,就是 死亡和毁灭。 曾在假期看电视时看过这样的一篇报导,人工饲养的老虎狮子, 在放生前,必须经受残酷的训练,重新培养它们的生存水平,因为对 于这样的肉食动物来说,没有捕食水平它们就会饿死;这样的事实是 残酷的。可这样的实例在大千社会中应有尽有,以前在网络上流行的 言论:对于长期人工养殖的动物,“放生就等于放死”。道理是同样的,在对待如此宝贵的生命时,也许培养它们的生存水平和独立性, 是珍爱生命的方法。 而这也不但仅局限于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生存水平和独 立性更为关键。 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的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 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使孩子产 生了过度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水平,甚至到了小升 初时还不懂得自理生活。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吸取任何的 生活经验,这就为长大成人后的他布下了绊脚石,离开父母后,也许 生活对他们来说,举步维艰。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使用什么方法,一定能够使你 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很多的父母 就是在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中失了职,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我的父母,从 小到现在,我的父母虽然解决我的温饱但同时也在培养我的生活水平,

古代文人及其作品大全

古代文人及其作品大全 一、春秋战国时期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4.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5.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6.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7.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二、两汉、三国、晋朝时期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2.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3.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论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创作

论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创作 在左翼作家之前,以文学作者身份大量介入电影创作,并对中国电影发展发生了巨大而深刻影响的是鸳鸯蝴蝶派文人。正如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所指出:“从1921年到1931年这一时期内,中国各影片公司拍摄了共约650部故事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鸳鸯蝴蝶派文人参加制作的,影片的内容也多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翻版。” 鸳蝴文人从事电影创作,不仅按他们原来的风格讲述新的故事,而且大量改编他们原有的小说作品,这些影片很快形成了一种电影的文学叙事模式,有效地改变了早期中国电影叙事单薄、幼稚、粗糙乃至低劣的原有状况。包天笑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影片《空谷兰》故事时空跨度相当大,且转换自然、自如,叙事从容、流畅,情节跌宕起伏,事件环环相扣,结构相当严谨、完整,对主人公纫珠和柔云的性格和心理都有鲜明而细腻的表现。他的《梅花落》叙事更加复杂,但虽然故事错综复杂,却叙述得井井有条,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巧合、通过伏笔与呼应,不仅将几条看似不甚相干的线索如李敦被害案、常家的财产纠葛以及很久以前的穆淡庵女儿被劫事件有机地结构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情节推向高潮。注重讲故事,而且讲述线索纷纭、错综复杂的故事,在故事中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这无疑是典型的文学叙事。 不只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保留了原著的文学叙事,鸳蝴文人的许多原创电影也同样表现了文学叙事的特点,如《风雨之夜》、《她的痛苦》、《多情的女伶》等,故事性都非常强,尤其是《多情的女伶》,不仅写革命、写流亡、写爱情,故事曲折生动,而且展现了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在内乱的大背景下表现人物的命运。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学化叙事并不非常利于电影作为视听艺术之本质特征的充分表现,因为毕竟电影不是文学;但中国电影的情况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中国电影在技术上一直比较弱,而在技术不强、视听效果不佳、影像难以展现其自身魅力的情况下,电影只能依靠像文学(小说)那样“讲故事”来吸引观众了———鸳蝴文人参与电影创作之前的国产影片之所以被观众唾弃便 是因为它们视听既差,故事也讲不好;另一方面,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叙事文学传统,长期的叙事文学审美经验不仅培养了人们对文学叙事的兴趣与习惯,而且形成了对“故事”的广泛期待———读小说如此,看戏也如此,看电影当然同样如此。惟其如此,擅于“讲故事”的鸳蝴文人电影才能迅速得到广大观众的接受和认同,并成为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主流。 在文学创作中,有“注重故事”和“淡化故事”的区别,一般来说,前者被理解为“传统”和“通俗”,后者则被视为“现代”(西化)与“高雅”。因此,指出鸳蝴文人电影对“讲故事”的注重和强调,便意味着对其叙事通俗化的认定。如果说文学化叙事使鸳蝴文人电影有效地呼应了中国观众的传统审美经验,那么,叙事的通俗化则使鸳蝴文人电影更能适应以通俗为重要特征的海派大众文化语境的基本要求。 或许正是因为既与海派文化保持一致,也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遥相呼应,所以鸳蝴文人电影所采用的通俗文学叙事不仅确立了20年代海派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也成为了一个世纪以来整个中国电影创作所不断继承的重要传统:尽管鸳蝴文人电影本身在30年代就被左翼电影所取代,但左翼电影只是以社会批判代替鸳蝴文人电影的道德批判,其通俗文学叙事的模式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明星公司邀请左翼作家做“编剧顾问”与邀请鸳蝴文人给他们写剧本虽然都是为着商 业牟利的目的,但对鸳蝴文人,他们注重的是其文学写作,希望借此改变当时电影叙事贫乏、粗

人生如一张白纸 诠释生命

人生如一张白纸诠释生命 导读:本文人生如一张白纸诠释生命,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没有泪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有人说,人生如一张白纸,整个生命就像是在白纸上画画一样,有的画,绚丽多姿,让人赞叹,有的画,斑驳无痕,如同一张废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朝气蓬勃。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梦,这个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梦的人,懂得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为自己的梦出做不懈努力,用梦来引导人生的成长。 常有人问:梦是什么?我想告诉你,对于不同的人,梦是不同的。对于富有的人来说,梦是霓裳;对于清贫的人来说,梦则是财富。梦,一个多么耀眼的字,竟有人没有找寻到。 春天的花娇艳动人,梦是含苞欲放的渴望;夏天的叶婆娑多姿,梦是生机勃勃的向往;金秋的稻低着头,梦是沉甸甸的等待;严冬的雪漫天飞舞,梦是缤纷的畅想。 一个没有梦的人,一个浪费时间的人,他的生活就像一片荒凉的沙漠,不出一毛;没有梦的人,他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生机。 一个绿色作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b17146483.html,人可以什么都缺,就是不能缺少梦。梦是一面旗帜,会一直飘扬在你的内心深处,指引你前进的方

向。你感受到了么?梦是一首壮歌,会一直萦绕在你的耳畔,默默为你灌输前进的力量。你体会到了么? 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草长莺飞,树荫蝉鸣,高山幽涧,流云涌泉。春雨迷蒙,静静聆听大自然的天籁。骄阳似火,恣意放飞青春的遐想,智慧和梦会站在远方向你深情呼唤。 叹息和观望不是梦的朋友,悲观和徘徊不是梦的性格,激情和勇敢才是梦的本真。 “人无志而不立”,岳飞因为有了“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所以精忠报国,誓死守卫中原疆土;周恩来因为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所以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多少英雄,因为有了梦才飞到成功的彼岸。 一个人可以做物质的贫穷者,但不可以做梦想的清贫者。梦给人智慧,给人力量,给人坚定的信念。如果拥有梦,那么就拥有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 纳兰: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 【内容提要】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了一种人物内心的深沉的孤独感。这种情绪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而这种孤独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感;汉末文人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确非虚言。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目前学术

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感伤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从诗歌的内容上来讲,它触及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失意的情感、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而这三类情感无不同时表达了人的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情绪——孤独。从诗歌创作的形式上看,诗歌在意象表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种孤独感。 1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孤独感 离别之情多相思,相思无尽是孤独。从题材上看,《古诗十九首》中绝大多数为游子思妇诗。它们通过思妇之词、游子之歌衍生出思妇伤怀、游子思归、士子失意、友情淡薄、及时行乐、感叹人生短暂和忧虑人生无常等各种情感,其看似独立,实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思妇、游子和失意文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各种情感之间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也就更加剧了其情感中的孤独和悲凉意蕴。 1.1 离别情感见孤独

高考满分作文: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高考满分作文: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导读:本文高考满分作文: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考满分作文: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生存能力,生存需要食物,于是它们捕食;生存需要空间,于是它们竞争和攻击,如果不再让动物去捕食去竞争,那么它们会逐渐地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独立,任何需要不靠自身的努力就可得来,这样的不劳而获久而久之会使之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它们再次失去这种依靠时,那么面对丧失生存能力的动物的,就是死亡和毁灭。 曾在假期看电视时看过这样的一篇报导,人工饲养的老虎狮子,在放生前,必须经受残酷的训练,重新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因为对于这样的肉食动物来说,没有捕食能力它们就会饿死;这样的事实是残酷的。可这样的实例在大千社会中应有尽有,曾经在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对于长期人工养殖的动物,“放生就等于放死”。道理是同样的,在对待如此宝贵的生命时,也许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是珍爱生命的方法。 而这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更为关键。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的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使孩子产

生了过分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甚至到了小升初时还不懂得自理生活。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吸取任何的生活经验,这就为长大成人后的他布下了绊脚石,离开父母后,也许生活对他们来说,举步维艰。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许多的父母就是在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中失了职,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我的父母,从小到现在,我的父母虽然解决我的温饱但同时也在培养我的生活能力,或是说让我尝试着去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种锻炼,失去依赖性,也就是对我的未来有个保障,能让我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如今我能够在学校里和谐融洽地与同学交往,能够独自充实地生活,离不开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 对生命对教育更完美的诠释,在于能力的培养,而溺爱和依赖则是对未来的阻挠。 高考满分作文:授之以渔摆脱依赖 人活世上,总有自己的追求。总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业,想登上顶峰。然而,人性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丝慵懒。明知守株待不来兔,却总想天上掉馅饼。于是,长辈怜悯后辈奋斗不易者,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后辈开辟前路,寻求捷径,殊不知,捷径尽头,总有一头猛虎,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捷径易走,人生难求,滚滚红尘之间。许多人摆脱了对上辈的依赖,不懈地摸爬打滚,努力接近人生的巅峰。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