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最新《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最新《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1

2

一、教材分析:

3

《圆柱的表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

4

计算、以及圆柱特征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

5

象、操作等探究活动,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这一新知识转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

6

中,即圆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以后

7

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8

二、学情分析:

9

10

学生已经有了计算长方形和圆面积知识基础,而且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

11

对表面积的意义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

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12

13

形;或是不能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14

三、教学目标:

15

16

结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7

知识与技能: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18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和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

19

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20

情感态度: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1

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22

23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4

(一)教学内容:

25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26

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27

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圆28

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29

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30

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

31

32

创设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放开学生的思维,33

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完成探34

究、发现和应用的过程。

35

(二)教学方法:

36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和直观演示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

37

38

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39

(三)教学过程:

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情境”和“探

40

41

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42

1.温故知新,巧妙入境

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圆柱体实物,让学生回忆圆

43

44

柱的基本特征,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做好铺垫。让学生体验到新

45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巧

46

妙迁移。

47

2、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48

出示一个圆柱形纸盒,在此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你想当设计师吗?

49

现在请大家帮我给这个圆柱形纸盒设计一个精美的外衣!能告诉我需要设计多

50

大面积的纸板吗?”通过这样创设情境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调动

51

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兴趣,兴趣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也就强烈了。

52

然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

理解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表面积,再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53

54

的认识,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

55

3、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56

直接抛出问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你会求吗?让学生自主探究。平

57

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求了,而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

58

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如何让圆柱的

侧面“由曲变直”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以后,我就

59

60

充分利用起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作用将圆柱侧面“由曲变直”,让学生惊

61

喜地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图形原来就是一个长方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

后,又再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效果,让学生轻易地感受到侧

62

63

面展开图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

64

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不仅激发学

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65

66

4、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因而

67

68

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题,既注重了基本训练,又注重了能力培养,在形式上

69

注意新颖、多样,在内容上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这样既符合

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兼顾大多数学生。

70

71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

72

本节课应用的教学技术媒体是多媒体计算机和校园网络,利用Powerpoint

73

软件制作课件,既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

74

工具和操作工具。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

75

的获取信息,更加关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教育信

息技术融入于教学结构中。

76

77

以下是我在课堂中对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7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知识间的联系。

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

79

80

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

81

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82

多媒体正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

83

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因此,本节课我依靠多媒体的呈现功能,将大量的

84

生活中的圆柱资料展示给学生,如“神州”号飞船的轨道舱、豪华欧式大厅的

柱子、生日蛋糕、蓝山咖啡桶等图片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再

85

86

把圆柱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立体图形,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

87

过渡。再通过底面的移动演示,同时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圆柱底面积相

等的结论,这种通过原型进入有关概念的教学比直接运用模型教学更有益于学88

89

生形成和理解准确的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使学生轻松愉快顺利地将已学过的

知识迁移本课的新知识。正因为多媒体教学很好的展示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

90

91

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推向了高潮。

92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93

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

94

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

95

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

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给学生看,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细节,更快、

96

97

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

98

明显。

例如本课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如何把圆柱的侧面积“化曲为直”时出现了困99

100

难,用传统手段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演示展开、旋转、分解等

101

动作,使学生能够形象清晰地将各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于“侧面的长等

102

于底面圆周长”这一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清楚了,自然也能想明白,

103

就能充分理解这一“化曲为直”的转化过程。这样,整个思维过程、计算方法

104

全容于屏幕中,学生很容易地归纳概括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使学

生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思维105

106

的提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顺利地突破了

107

教学重难点。

108

(三)提供多层次的练习,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109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

110

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在解决这样空间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时是很困难

111

很棘手的问题,因为教师没有办法直观形象的告诉学生通风管和压路机是什么

112

样的,空间想象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可能会通过自己的想象计算出正确答案,但

113

是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却无能为力,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而正是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优势,恰恰激发了这些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清114

115

楚的看到生活中的通风管和压路机原来是没有两个圆形底面的,计算时只计算

116

出侧面积就可以了,而无盖铁锅和铁皮水桶只有一个底面,计算时只需用侧面

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即可。拓展运用的练习中,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117

118

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

119

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

120

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降低了学生理

121

解习题的难度,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而提高了课堂教

122

学质量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123

124

六、评价和反思

125

教育技术在本节课的应用具有形象、直观、生动,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技术相结合的126

127

“探究性教学模式”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

128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积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打破了传

129

统教学的单一模式,更高效地完成了多层次的练习,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

130

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13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