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名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多则名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名言类材料可以是富有诗意的一句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这一类型的作文题,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材料的意蕴,把握材料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

一、技巧点睛:

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步骤:

第一步:读。一抓关键词,二抓含蓄句,三抓关键句,进而读懂句子。

第二步:联。联想不仅有助于对材料深意的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审题立意以至行文思路。

第三步:悟。结合材料与现实,确定材料对我们自身的启发。

第四步:定。确定立意。

二、尝试立意: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

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三、具体操作:

第一步:读:

方志敏名言:抓关键词“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光明的前途”。

陶行知名言:抓关键词“大家”“爱国”“本分”。

黄大年名言:抓含蓄句“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流”,抓关键句“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第二步:联:

方志敏名言:革命家方志敏面对屠刀,仍然坚定地相信中华民族会有的未来。

陶行知名言:对青少年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叩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黄大年名言:科学家黄大年学成回国,用宝贵的生命兑现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第三步:悟:

可结合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深入思考中国当代青年的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思考个人与国家,甚至个人与全人类的关系,探究爱国精神在历史与当下的丰富内涵,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步:定:

三则材料既相互独立,又都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切合时代要求,分别表达了在逆境中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献身人类历史发展、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多则名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名言类材料可以是富有诗意的一句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这一类型的作文题,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材料的意蕴,把握材料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

一、技巧点睛:

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步骤:

第一步:读。一抓关键词,二抓含蓄句,三抓关键句,进而读懂句子。

第二步:联。联想不仅有助于对材料深意的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审题立意以至行文思路。

第三步:悟。结合材料与现实,确定材料对我们自身的启发。

第四步:定。确定立意。

二、尝试立意: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三、具体操作:

第一步:读:

方志敏名言:抓关键词“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光明的前途”。

陶行知名言:抓关键词“大家”“爱国”“本分”。

黄大年名言:抓含蓄句“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流”,抓关键句“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第二步:联:

方志敏名言:革命家方志敏面对屠刀,仍然坚定地相信中华民族会有的未来。

陶行知名言:对青少年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叩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黄大年名言:科学家黄大年学成回国,用宝贵的生命兑现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第三步:悟:

可结合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深入思考中国当代青年的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思考个人与国家,甚至个人与全人类的关系,探究爱国精神在历史与当下的丰富内涵,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步:定:

三则材料既相互独立,又都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切合时代要求,分别表达了在逆境中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献身人类历史发展、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考作文模拟】名言组合式材料作文----解析、导写、点评、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名言组合式材料作文----解析、导写、点评、范文 【原题呈现】 1.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泰戈尔)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疲倦懈怠)。(孔子) 4.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 古今中外文化宝库的经典名句浩如烟海,直指人心,启迪智慧,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选句关联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需要在所给“名句”范围内,进行“有机联系”,在“原句含义”和“选句关联”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立意”,另外,此题目还要求对“名句”进行“合理引用”。 命题意图: 首先,弄清原句原意。 第一句:人要有信仰理想追求;

第二句:人心中要有国家民族兴盛繁荣的信仰理想; 第三句:我们在探索追求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第四句:我们要珍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即使身处卑微环境,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阳光,于平凡处铸就生命的伟大; 第五句: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第六句: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忘记探索追求,要对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在科学研究中拥有一颗不断创新进取的心。 其次,进行选句关联。 名句①②④⑥:可谈“人要有信仰”的话题。可从国家民族、个体生命精神、科学创新等方面来谈。 名句③④⑥:可谈“身处逆境也应有积极阳光的态度,对待世界充满热情,充满希望,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话题。 其余组合言之有理即可,但一定要有两则以上组合,要论证选定组合存在的逻辑关系! 阅卷观感: 考生立意选择面比较窄,高频立意为“信仰”、“学习(读书)”,鲜有个性化的新颖角度。在进行选句引用时,大多缺乏对“名句”本身的分析和解读,使得文本缺乏对“名句”的深思、文章少有启迪。而表达上,也缺乏接地气的生活味道。中国的青年,思考浅显,立意偏狭,空谈道理,这绝不是高考所希望看到的。 考生文章中其他比较合理的立意:

高考语文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素材

2011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请仔细审读下列四道材料作文题,把握材料的内涵,分别写出各材料的立意。 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立意: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立意: 3、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立意: 全面理解下述三则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确定立意, 4、【2007年高考】①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②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

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立意: 5、(08重庆)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②“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冰心《谈生命》)③“生命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和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严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一把火,去迎接生命的挑战。”(高建群《感谢创伤》) 立意: 6、(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 要求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 7、①2010年2月21日凌晨,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时,在山西百姓口中、手机中、电话中流传出消息,即将有大地震。山西几十个县市、上千个村落灯火通明,人们一片恐慌,半夜不睡觉挤上街道,焦虑地“等地震”。事实证明这是一场虚惊。上午,山西领导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辟谣。 ②2010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发生了4.8级地震。此前的1月22日,针对即将地震的民间言

多则名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多则名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名言类材料可以是富有诗意的一句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这一类型的作文题,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材料的意蕴,把握材料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 一、技巧点睛: 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四步骤: 第一步:读。一抓关键词,二抓含蓄句,三抓关键句,进而读懂句子。 第二步:联。联想不仅有助于对材料深意的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审题立意以至行文思路。 第三步:悟。结合材料与现实,确定材料对我们自身的启发。 第四步:定。确定立意。 二、尝试立意: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 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三、具体操作: 第一步:读: 方志敏名言:抓关键词“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光明的前途”。 陶行知名言:抓关键词“大家”“爱国”“本分”。 黄大年名言:抓含蓄句“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流”,抓关键句“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第二步:联: 方志敏名言:革命家方志敏面对屠刀,仍然坚定地相信中华民族会有的未来。 陶行知名言:对青少年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叩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黄大年名言:科学家黄大年学成回国,用宝贵的生命兑现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第三步:悟: 可结合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深入思考中国当代青年的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思考个人与国家,甚至个人与全人类的关系,探究爱国精神在历史与当下的丰富内涵,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第四步:定: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示例1 ]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2]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3]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见事。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3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示例4]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审题

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审题 1. 100条名言警句 1.岁去弦吐箭 --孟效 2.光阴易逝,岂容我待关于读书的: 3.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4.书到用时方恨少5.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8.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关于学习的:9.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10.不怕路远,就怕志短11.人若有志,万事可为1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00题(附立意提示)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00题 1.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参考标题: 1、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 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

2019高考语文 作文指点迷津 多则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2019高考作文指点迷津多则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真题回放】(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多则名句型材料作文解题思路: 一、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二、反复思考,寻找契合点。 三、相辅相成,确立中心句。 四、包容涵盖,慎重拟标题。 一、读懂句子,提取关键词 1、读懂句子 第1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象传》,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健,永不停息,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

主旨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进取实干。 第2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主旨:思乡思亲,思家思国,关心国事,关注现实。 第3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桂花不须那些艳色,自有其风骨香魂,就是花中一流,这话不仅说了花品,也说了李清照的词品,还有人品。不以其颜色秀丽取胜的信心,来自这份清香和品格。。 主旨:注重内在美,充满自信,特立独行。 第4句: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这几句话意思是:假如给他开启一扇门,可以照亮整个堂屋;假如走出黑屋,沐浴在阳光下,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主旨:不断学习,视野才能宽广;处事要有大局意识。 第5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这几句话意思是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逃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主旨:正视现实,不避艰险,勇于进取。 第6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语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意思是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作文辅导 0623 1109 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例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山东卷作文所给材料是一句名言,思考的角度有三:一是“人生的一切变化”“由光明和阴影构成”,二是“人生一切魅力”“由光明和阴影构成”,三是“人生一切美”“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综合分析,该名言的关键词应是“光明和阴影”。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光明”可指(胸襟)坦白,没有私心;可比喻正义的或有希望的。“阴影”的比喻义可以是心理上不够开朗乐观,感到压力缠身;还指心灵与修养方面的弱点或不顺利的生活境遇等,如人生的逆境,挫折等。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伴相随。为此,该材 料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阴影价值类:因为有了阴影,光明显得炫目。 2.辩证关系类: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耀眼的白光,没有生机等。 3.人生价值类:种种历练和高楼大厦就正好体现了 人生的价值;战胜阴影的过程,就是挑战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4.快乐人生类:遇到磨难和艰辛,不要灰心丧气,摆脱心灵上的阴影,勇 敢寻找光明,让人生拥有快乐和成功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挖掘其喻意。 2.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即其隐含义。 3.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高考材料作文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高考材料作文 (一)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材料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 1、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 2、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 3、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二)抓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有两种基本思维方法: 1、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

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却如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没有一点点惬意的笑容。”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类的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完成此类作文题目审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多则材料的聚焦点,然后据此将多则材料作文转换成话题作文,进入我们所熟悉的步调。 注意审题原则:逐则分析 ----对比分析----综合分析 (1)逐则分析要做到:是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是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 如材料一中是一种社会现象――笑容缺失。 材料二中是外国记者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不解。

高考模拟作文“选择两三个课文名言”审题指导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选择两三个课文名言”审题指导 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回顾十二年来的学习历程,语文学习一直陪伴我们成长。语文课本上那些发散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已渐渐融进我们的血脉,不断滋育着我们的精神,并将让我们受益终生。下面这些句子,你是不是倍感亲切?请根据下面的情境作文。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⑧“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老人与海》) 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情境一:某杂志“成长故事·我的语文记忆”活动评选来自语文课本里对青年成长启发最大、影响最深的名言,请你在以上这些名言中选二到三个写一篇推荐文章,陈述你的推荐理由。 情境二:选择以上名言中的二到三个,深入分析其内涵,辨明其关系,并以它们作为立意基础,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语文课本中发散着智慧光芒,融进我们的血脉,不断滋育着我们的精神,并将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十个句子。这些句子涉及了很多角度,从道德情操,到意志品质,再到生活经验等等。

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学习目标 1、明确审题立意的概念及相关要求。 2、掌握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 学习重、难点:掌握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知道在你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看似玩笑,实际上却真实地反映了同学们写作文所面临的困难。今天老师就教大家写作文,今年6月,我有幸在西南大学参加了重庆高考阅卷工作,阅卷内容刚好就是作文。今年的作文材料是几句名言警句哲理诗,而这类型的作文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占的比例颇重,同学们请看以下数据:(幻灯片展示) 2012年17套高考卷,其中4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四川卷、江苏卷、山东、福建卷) 2013年18套高考卷,其中5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浙江卷、四川卷、福建卷、安徽卷、湖北卷) 2014年18套高考卷,其中3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浙江卷、四川卷、江苏卷) 2015年15套高考卷,其中4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 2016年9套高考卷,其中1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江苏卷) 2017年9套高考卷,其中1套为名言警句哲理类材料作文(全国二卷) 虽然今年只有一套这类作文,但考试范围很广,我们重庆就是考的这套试卷。 同学们一定很好奇老师们是怎么打分的吧?现在给同学们展示一下我们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一、定标准(幻灯片展示:定标准)(学生齐读) 先定等级,后给分数 1、以审题立意定一个基本等级 一类作文56~60分:“切合题意”,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新颖、独到,文章有亮点 二类作文49~55分:“符合题意”,审题准确,立意正确, 三类作文43~48分:“基本符合题意”,审题大体准确,立意基本明确 四类作文36~42分:“偏题”,审题立意游离材料中心,不合要求 五类作文0~35分:“跑题”,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要求 2、以亮点(结构、逻辑、语言、内容)确定分数高低 原则:审题立意评等级后,凭亮点只能上下浮动一个等次。 同学们看看,划分这个评分标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明确:审题立意。 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 1、明确审题立意的概念及相关要求。(再挑战高难度)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名言组合型作文“祸福相依”审题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名言组合型作文“祸福相依”审题及范文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 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从任务类型看,这是一道语言类材料作文。写作这篇作文,要注意规避三个误区:一是脱离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意,二是在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搞“创新”,三是漠视情境要求,泛泛而谈。 (2)五句话所包含的幸福观诠释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语出老子《道德经》,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幸福与不幸福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语出《论语·述而篇》,其所蕴含的对幸福的理解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前提;精神上的幸福大于物质上的幸福;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 注:孔子并不反对物质上的幸福,比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2021届高考作文: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示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示例 依照材料构成的内在差异,名言警句类的材料作文大体可区分为单一型材料、复合型材料、矛盾型材料三种类型。后两种材料的区别,在于复合型材料由几个意义相近的名言警句组合而成,内容上互为补充,使意义表达更为严谨丰富;矛盾型材料则由几个看似观念相反相对的名言警句组合而成,每一个句子都拥有一个独特的表述视角。材料构成不同,则审题立意时的关注点亦有不同。 一、单一型名言:把握关键词,深挖隐语意义 单一型名言警句,往往只围绕一个关键词表达一种指向清晰的价值判定。这个关键词,必然构成写作的核心论题。审题立意时,考生只能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思考。一旦脱离了这个关键词,则所有的思考都必然行走在偏离写作目标的道路上。 另外,既然是名言警句,其内在的价值判定就必然经受过岁月的考验,在绝大多数时空中被证明确有价值。写作该类型的材料作文时,考生应尽量遵循该名言警句的意义,不要反弹琵琶。至于写出来的作文的高下差异,则在于对该名言的隐语意义的挖掘程度。思考得越丰富,挖掘得越深刻,作文也就越具有思想性。 【名题精选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 本则名言中的关键词很清楚:调和。围绕这一关键词,鲁迅先生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借此既阐释了“调和”的特定意义,也表达出对这样一种现象的价值判定。 我们知道,鲁迅在他的杂文和小说中,最善于剖析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灵魂上的“劣根性”。他这句话正是对“调和”这一“劣根性”的形象展示。围绕这句话写作时,考生首先应该明白,对材料中的“调和”行为,鲁迅是持不认同的态度的。基于这一事实,考生便不必从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材料。 下面的立意,均可作文本次写作的基本观点:

202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正确对待利与义(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202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正确对待利与义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②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③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是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所给的四则材料来自古今中外名人。前三则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第四则是马克思的看法。 要想准确立意,必须先懂得四则名句的意思。 ①孔子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该句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②孟子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该句的意思是“王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③荀子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该句的意思是荣与辱的最大区别,要看一个人对安危利害态度来判别。把义放在首位然后取利的为荣,把利放在首位而后才求义的就是辱。以义立身的就荣耀相随,处处通达,以利立身的就耻辱困绕,困窘交加;通达顺利者就可以驾驭别人,窘困者受制于人。 ④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后,关键词是“利”和“义”。所以考生需要围绕“利”和“义”进行立意作文。 立意: (1)是利,还是义? (2)论义与利 (3)鱼与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 (4)利义与利益 素材: 1.重义轻利的唐太宗——信义比财物更重要 一个番邦使者抱着一只天鹅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想献给唐太宗。可是他却在给天鹅洗澡时,不小心让它飞走了,只剩下手里的一根羽毛。他非常恐慌,害怕唐太宗怪罪。他只好痛哭流涕的作了一首诗,其中就有两句:“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知道后,很受感动,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那只珍贵的天鹅而生气,反而大大奖赏了那个使者,因为他看重的不是礼物财物,而是使者的那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多则名言材料作文 细微之美 导写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多则名言材料作文细微之美导写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来的那样深的思想。——华兹华斯 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乔布斯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生活实践,谈谈你对美,以及美的价值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审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三则名言的综合提炼,不难看出,三句名言都与“美”有关,但又各有侧重。第一句展示美与生活的关系,表达了在生活中要知美.懂美、寻美的内涵;第二句的关键是能抓住“思想”一词,理解“眼泪”是一种感性的情感表现,表达对美的深度感知;第三句是关于美与科技发明的关系,展现了美的价值。由此,考生可提炼出这三则名言的主要指向为美与生活、与人的思想的涵养,及美与科技发明的密切关系。这也就意味着,考生在立意时切忌只谈什么是美,更要关照美的意义和价值,如美能让思想变得厚重,与美同行,寻美懂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等,学生要根据个人的文化积淀来确定角度大小。行文时,注意不要只谈抽象理论,一定要贴近生活展开具体分析。

【参考立意】: 1.连缀微小之美,亦能成就华章。 2.启迪思想,美让我们更深邃。 3.科学有大美,美让科技更温情。 【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例文展示】 细微之美 “我希望借着更多的细节热爱生活”,这是博友之时之境的话。的确,生活平淡如水,却在静水深流中隐现着诸多细微之美,让人时时沉醉流连。

2024届高三作文备考之多则类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一、何为多材料作文 多则材料作文就是由两则或者两则以上的单则材料所构成的一组材料的作文形式。 多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同时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绝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全面归纳,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立意。因此,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它们的聚焦点,然后将其导入我们熟悉的视野。即运用已掌握的单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分析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二、多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步骤 1、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命题者往往提供2~3则材料,如果是事件或现象类材料,首先要弄清其主旨或意图;如果是论断或名言类材料,则要提炼出思想观点。 2、辨析材料间关系。命题者提供的这些材料往往不是同一层面的,材料内涵丰富。辨析材料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关系清楚了,审题立意的方法才能确定下来。 3、确定立意。性质相同的材料容易找到共同点;性质相对的材料容易从互补叠加角度立意;性质相异的既可以从共同点角度立意,也可以从相异点角度多向立意。总结起来就是要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立意。 探究案 多则材料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自然会有着比较明显的相同点、不同点或者关联点,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立意的关键所在。主要是(1)、同中求异,(2)、异中求同、互补法。 (一)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相同性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用求同法,找出共同点,它即是中心观点,即异中求同。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求同法”要求“异中求同”,形式是: 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 ②材料之间的内涵有相同处。 1(2023年高三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与群臣的对话,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题记 雏鹰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刻苦锻炼,才能成长为搏击蓝天的雄鹰; 沙粒经历了血肉的打磨,艰难承受,才有“蚌病成珠”后的璀璨; 幼苗经历了生存的挑战,坚持不懈,才能长成直立于天地的巨柏。 人生变化无常,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测草莽中是否潜藏着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经历了风雨,才会看见美丽的彩虹,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我们,只有经历了困苦磨难,才能走向成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苍蝇羡慕蜜蜂的工作环境,羡慕所有的生灵对蜜蜂的赞美,却不知,这些荣誉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汗水。有付出才有收获,不劳而获只能遭到世人的唾弃。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经过了27年的艰苦努力,才完成了长达500万字的《国榷》。不料书还未出版,就被偷走,27年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伤心不已的谈迁并没有就此消沉,尽管自己的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他毅然决然地重新拿起笔,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国榷》。 人生难免有风雨,面对风雨,勇敢向前,矢志不渝,才能看到最美的彩虹。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没有志向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阻遏限制。所以有了志向便要义无反顾、坚韧不拔、勇敢追求。 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从小就喜欢舞蹈,却被上帝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她的世界里没有声音。可是邰丽华却没有放弃自己对梦想的追求,一次次的摔倒在地,又一次次地爬起。听不到声音,她就不放过老师的任何一个动作,趴在地板上感受节奏。命运又总会眷顾为理想坚定不移做足准备的人,邰丽华以自己并不圆满的身体,舞出了完美的《千手观音》。 有付出,才有回报;有恒心,必然成功。聋哑的邰丽华用无尽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