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方案汇总

环境管理方案汇总
环境管理方案汇总

文件编号:xxxxxxxxxxx

环境管理方案

编制:安全环保部

审核:

批准:

版本: A/0

受控状态:受控

2015-3-10发布2015-3-10实施

1 目的....................................................... - 1 -

2 范围....................................................... - 1 -

3 制定依据................................................... - 1 -

4 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 2 - 4.1环境方针 (2)

4.2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2)

4.2.1污水排放的控制...................................... - 2 -

4.2.2废气排放的控制...................................... - 3 -

4.2.3固体废物排放的控制 .................................. - 4 -

4.2.4噪音排放的控制...................................... - 5 -

4.2.5化学及危险品泄露的控制 .............................. - 6 -

4.2.6能源消耗的控制...................................... - 6 -

4.2.7其他环境事件(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火灾、爆炸事造成的环境污

染)的控制................................................ - 7 - 4.3环境保护检查管理. (8)

4.4环境保护培训管理 (8)

4.5资料规档管理 (8)

5 附则....................................................... - 8 -

1 目的

为使公司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废气排放、废弃物、噪声、化学及危险品管理等得到有效控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实现本公司的环境目标、指标,确保环境管理的持续性、有效性,特制订本方案。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环境管理过程中关于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3 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污染促进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1-2010)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管理手册》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

《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环境绩效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4 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4.1环境方针

xxxxxxxxxxxxxx

4.2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4.2.1污水排放的控制

a)环境目标:污水排放符合xxxxxxxxxxx环保局制定标准

b)环境指标:pH、COD、BOD、氨氮、SS监测值符合《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

准》(GB25461-2010)表二中直接排放标准。

c)实施措施:

?双路电源和配置应急电源,以备停电时废水处理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设置事故池,保证达不到接管标准的污水进入事故池进行达标处理,事故池的体积设置为100m3,以将废水回流处理系统重新处理,保证达标排放;

?严格执行水质监测制度,防止废水水质水量波动,合理调节运行,严禁长时间超负荷运行。

?认真落实巡检制度、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废水处理设施和排放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

?废水处理设施设置可靠地防护设施,安全护栏及救生圈。

?依据停电应急预案开展停电,暴雨天等应急演练,确保水质水量异常处理。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制订和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办法。

d)实施阶段:第1,2,4,5项在建设污水处理站时实施,第7项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

应急预案》的编写与备案工作,其他项在日常生产时落实完成。

e)责任部门:安全环保部、生产部。

f)协助部门:基建部、质量部、生产车间

g)职责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污水处理运行的管理,保障资金投入。

?生产部负责对污水排放的控制,对污水排放负责。

?基建部负责对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质量部负责对污水排放的监测,确保污水的达标排放。

?生产车间负责生产污水排放总量的控制。

4.2.2废气排放的控制

a)环境目标:粉尘、烟尘废气达标排放

b)环境指标:淀粉粉尘现场目测无粉尘;烟尘、SO2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

准》(GB13271)中二类区Ⅱ时段排放标准

c)实施措施:

?淀粉粉尘采用高效袋式除尘器,使粉尘浓度满足相应要求;

?投料环节采用封闭的生产环境,对淀粉粉尘进行收集、回收;

?减少干法生产,降低粉尘生产;

?筛分、包装、库房等通风良好,定期清洁地面卫生、洒水除尘;

?锅炉采用优质煤、经多管旋风除尘器进行处理后经水浴除尘器进行再处理;

?定期检查脱硫、除尘设备,保证运行良好;

?加高烟囱高度,稀释排放含硫废气。

?加强厂区绿化,设置绿化隔离带和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以减少无组织排放的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配置备用电源和备用处理设备,以备停电或设备出现故障时保障废气全部抽入净化系统进行处理以达标排放。

?建立健全的环保机构,配置必要的监测仪器,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对废气处理实行全过程跟踪控制;

d)实施阶段:第1、5、6、7、8、9、10项在建设项目全部实施,其他项在日常生产

时落实完成。

e)责任部门:安全环保部、生产部。

f)协助部门:基建部、质量部、生产车间

g)职责: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粉尘、废气排放的监督管理,保障资金投入。

?生产部负责对粉尘、废气排放的控制,并对粉尘和废气排放负责。

?基建部负责对粉尘、废气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负责设备的改造。

?质量部负责对粉尘、废气排放的监测,确保粉尘、废气的达标排放。

?生产车间负责车间粉尘、生产废气排放总量的控制。

4.2.3固体废物排放的控制

a)环境目标:固体废物达标排放,减少固废对环境的影响

b)环境指标:固废排放符合当地标准,并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

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和《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等标准规定。

c)实施措施:

?加强成本控制、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减少浪费和废弃物排放;

?设置分类垃圾箱(桶)或分区域存放废气物;

?可回收废弃物由生产部统一回收、处理;

?锅炉废渣可出售当地用于建筑及铺设道路;

?污水处理站泥饼可做为家畜饲料及农作物肥料;

?生活垃圾由专人管理,各种物品的包装应分类回收,送垃圾处理场处理;

?实验室废化学试剂瓶洗净后部分作试剂瓶用,其他粉碎后掩埋处理。

?锅炉采用优质煤,减少锅炉炉渣的产生;

?建筑垃圾、弃土、报废原辅料及半成品、成品,堆放至车间指定场所;

?加强日常管理,定期检查清理废弃物。

d)实施阶段:所有措施项在日常生产时落实完成。

e)责任部门:安全环保部、生产部。

f)协助部门:生产车间、总经办

g)职责: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固体废物排放的管理,保障资金投入。

?生产部负责对固体废物排放的控制,并对固体废物排放负责。

?生产车间负责车间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控制。

?总经办负责对生活区垃圾处理的控制。

4.2.4噪音排放的控制

a)环境目标:噪音达标排放符合国家和当地标准

b)环境指标: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中Ⅱ类标准

c)实施措施:

?在声源处降低噪声:在满足工艺设计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满足国际标准的低噪声、低振动型号的设备,引风机出口、空压机进出口等设置消声器消声,

降低噪声源强,

?采取各类减振降噪措施:为防止振动产生的噪声污染,建设项目各类泵、风

机均设置单独基础,并加设减振垫,以防治振动产生噪音。

?从传播途径上削减噪声影响:建设项目将噪声较大的设备如风机置于单独设备房内,有效利用了建筑隔声,并采取隔声、吸声材料制作门窗、墙体等,

防止噪声的扩散和传播;

?加强绿化:建设项目厂界沿厂区围墙植有乔木,厂区绿化以灌木和草坪为主,通过绿化的衰减作用进一步减轻噪声影响;

?新项目建设过程中严禁夜间规定的时间施工,必须施工的需办理夜间施工许可手续;

?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减少噪音。

?厂区内严格遵守交通禁鸣规定;

d)实施阶段:第1、2、3、4在项目建设时实施,其余措施在日常生产时落实完成。

e)责任部门:安全环保部、生产部、基建部。

f)协助部门:生产车间、总经办

g)职责: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噪音排放的管理,保障资金投入。

?生产部负责对生产噪音排放的控制,并对生产噪音排放负责。

?基建部负责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中产生的噪音排放控制和负责。

?生产车间负责生产噪音排放总量的控制。

?总经办负责厂区车辆噪音排放的控制。

4.2.5化学及危险品泄露的控制

a)环境目标:严禁化学及危险品的大量泄露

b)环境指标:危险化学品大量泄露事故发生率为零

c)实施措施:

?保持通风设施完好,做好地面防腐防渗。

?做好泄漏收集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管道和收集设施,平时注意管道疏导畅通。

?建设护栏、围堰,设置危险标识,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

?泄露危险源附近放置泡沫、泥土、木屑等吸附材料用来吸收、收集泄露。

?泄露源附近不得设置雨水井、明沟、暗渠等,防止物料泄露外流。

?泄漏源附近必须设置应急水,用来稀释泄露,抑制其蒸发。

?严格执行巡检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各岗位责任制,对各班组出现的问题责任

到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d)实施阶段:第1、2、3、4、5、6在项目建设时实施,第7项在日常生产时落实完

成。

e)责任部门:安全环保部、生产部。

f)协助部门:生产车间。

g)职责: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化学及危险品泄露的管理,保障应急物资和资金投入。

?生产部负责对化学及危险品泄露的控制,并对化学及危险品泄露负责。

?生产车间负责化学及危险品贮存的巡检、检查以及对贮存设施的检修和维护。

4.2.6能源消耗的控制

a)环境目标:降低能耗,合理利用、减少浪费

b)环境指标:综合能耗(水、电、煤等消耗)每年降低万元总产值消耗率的1%。

c)实施措施:

?定期做好每月的水、电、煤的消耗统计,为节约能源提供参考依据。

?生产用水保持水的正常流动、阀门关启合理,不应有泄露现象。

?食堂、浴室、宿舍、卫生间等杜绝长流水,减少浪费。

?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用水,加强水的循环利用。

?加强煤的利用率,选用优质煤,降低蒸汽消耗。

?坚持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配电人员、检修人员需持证上岗。

?办公室必须倡导节约用纸、用电,杜绝浪费,纸张尽量采用双面打印。

?制定能源、资源考核指标,对能源、资源进行消耗进行考核

?生产部定期做好能源、资源消耗的点检,并对消耗大的工序进行整改。

d)实施阶段:各项在日常生产生活时落实完成。

e)责任部门:安全环保部。

f)协助部门:各部门。

g)职责: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能源消耗的管理。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内能源消耗的控制。

4.2.7其他环境事件(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火灾、爆炸事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控制

a)环境目标:无其他环境污染事件

b)环境指标:其他环境投诉率0%。

c)实施措施:

?定期做好其他环境风险的识别,并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加以控制;

?应考虑有害垃圾、化学品、含油废物、建筑垃圾等对土壤的污染,尽可能少使用一次性物资,多使用替代产品,提倡节约的意识;不直接排放在土壤中;

减少泄露\倾倒\遗撒,尽可能集中处理。

?在项目建设中不得毁坏山体植被,禁止人员在当地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狩猎、捕鸟和垂钓;按当地环保要求及风俗执行,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火灾、爆炸事故风险源的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环境污染。

?编制相应事故应急预案,预防事故发生及应急处理。

d)实施阶段:各项在日常生产生活时落实完成。

e)责任部门:安全环保部。

f)协助部门:各部门。

g)职责: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其他环境事件(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火灾、爆炸事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管理。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内造成其他环境事件(土壤污染、生态破坏、火灾、爆炸事造成的环境污染发生)的控制。

4.3环境保护检查管理

为控制各类环境因素造成的损失,根据公司环境管理存在的疏漏和近期环境重要因素控制重点,结合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管理,公司安全环保部适时组织开展环境检查和环境保护专项活动;开展活动前编制详细的环境保护专项活动内容、检查计划,检查活动结束,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编制检查活动报告;现场检查活动包括各项环境因素控制。

4.4环境保护培训管理

安全环保部和各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公司或部门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用宣传栏、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知识;危险化学品管理知识;废水、废气、废渣、噪音污染控制;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应急、救援知识;其他环境科普知识等。

4.5资料规档管理

安全环保部应对所有有关环境检查、环境保护活动、环境因素控制及环境保护知识培

训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存档。质量部负责环境管理体系活动相关文件的收集、整理和保存。

5 附则

本制度由xxxxxxxxxxx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解释。

本制度自批准之日起实施生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