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伴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认识逐步深化。如早在1929年,庄泽宣(1959-1976年)就明确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他在《如何使教育中国化》一书中指出:“新教育原本不是中国所固有的,但是非把他中国化了,不能称为中国的。”认为教育中国化,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合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力,合于中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民族的优点,能改良中国的恶根性”。强调建立适合中国需要的中国化的新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少数人用几年的工夫可以改造成功,非有多数人长时间的研究和努力试验是没有结果的”,认识弥足珍贵。

建国后,在全国教育系统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热潮中,1957年有研究者又提出“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并就“教育学中国化”的含义以及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意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学,见解十分难得。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了建设中国化教育学的探索。然而遗憾的是,不久反“右”斗争开始,随后又发生“文化大革命”,讨论和探索被迫中止。再次重提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

1982年9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并做出了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的重大决策,激励了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探索新时期教育理论的热情。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在此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在此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便被明确提了出来,成为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和积极为之奋斗的目标。

基本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称《规划纲要》)的发布,引起了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此事着实重大: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上最广大人群的希望与前景。《规划纲要》的基本理念是最为重要、关乎根本的,

是其他一切具体的方法和举措围绕着旋转的枢轴,所谓“纲举目张”是也。《规划纲要》提出并且体现了这样的基本理念,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原则目标,其二是核心内容。这两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值得深入发掘。如果此事不明,理念缺失,那么各种初看起来似乎是合理的要求和主张也会是无的放矢,甚至是纠结抵牾的。

就原则目标而言,《规划纲要》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它不仅强调其目标是现代教育体系,而且要求这一体系是中国特色的和社会主义的。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而为了改革创新,又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吸收在我们的历史性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和创造,借鉴国外的先进观念和方法,以冲破传统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如果说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方面较为容易达成共识,那么在如何改革、特别是改革的方向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加深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这里可能存在的一个最大误区是:把现代教育体系直接等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教育体系,仿佛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复制一个完全西化的教育体系。这种比附看起来似乎是自然的、合乎逻辑的: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确实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所以全部问题就在于用西方的教育体系来取代我们现有的——亦即“传统的”——教育体系。这种观点是非常普遍的,甚至比在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领域中还要普遍,它往往构成人们行使各种判断和作出取舍的或者公开、或者隐蔽的思想前提。然而,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性实践已经表明(并且还将继续表明):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是幼稚的、非现实的和严重误导的,它在理论上仅仅从属于黑格尔所谓的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必然是依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制订方向的,它将理所当然地构成中国现代化发展之独特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则目标不能不是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就核心内容而言,《规划纲要》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人的培养,即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全部教育的根本问题。显而易见,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与我们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因而是与前述的原则目标根本一致的。《规划纲要》在人的培养方面要求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把推进思路确定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样的提法不仅包含着重要而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使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进一步明确化了。

由于种种原因,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的教育概念实际上被大大地狭隘化了,似乎与之相关的内容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从而仅仅意味着智

力的增益和发展。这样的教育概念不仅在教育界起作用,而且在社会上也颇为盛行。然而其偏谬之处恰恰在于:它所关注的仅只是人的工具性能力的片面发展,而不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在全面发展的个人能力中,以知识为取向的智力发展必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端,然而它归根到底只是其中的一端,也就是说,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说,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确实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那么就必须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真正的育人重点确定下来。这样的重点决不排斥知识型的智力,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往往需以后者作为支撑和辅弼;然而,无论是社会责任感,还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意志力(意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个方面几乎被完成忽视了,现在的学校和家长,还有多少在关注孩子的意志能力的发展呢?可以断言,未来的真正人才将更多地取决于意志能力,也就是说,其知识能力只有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应提高的前提下才可能有大的作为。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必去上太多的补习班,倒是必须更多地关注其意志能力的培养,要像古人所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很显然,这样的教育概念已不仅仅关乎学校教育,而且也将扩大为全社会的事情,它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教育来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生期末考试

一、论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既是邓小平的名言,也是真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深刻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民主和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分割性,离开民主,就谈不上真正的社会主义,更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过来,离开社会主义,也谈不上人民民主,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民主是社会主义的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如果没有民主或者民主发展不充分,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民主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更加充满生机活力,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又是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把民主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这种民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3、建国后,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有深刻的经验教训。例如,“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留下的就是反面教训。“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是因为党和国家缺少健全的民主制度;其间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所谓“四大自由”完全背离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样的目的;十年内乱破坏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社会主义民主,把民主与社会主义分离开来,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受到极大打击。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社会主义重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面经验。其中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建立约束权力过分集中的制度、完善权力监督制度等,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一切,都体现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体现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二、为什么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内民主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在党内生活中,必须充分体现党员意志,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 党内民主的四大部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被党的历史所证明的。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扬党内民主能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活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有利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党的历史经验则充分表明,党内民主生活的活跃,是党朝气蓬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战斗力的一种表现;而压制党内民主,必然扼杀党的生机和活力,使党的事业受到严重的损害。 首先,新时期艰巨执政使命要求我们发扬党内民主。社会深刻转型决定了我们必须发扬党内民主。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我们在取得巨大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出现了一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党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学会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 然后,不断地发展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可以遏制腐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人学历教育 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姓名:陈思良层次:专科 所学专业:电算化班级:函电大1301班 指导老师:丁宝东职称:副教授 2013年12 月27日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这一年,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既丰富了党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同时也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既要肯定它,又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也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又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考题 一、选择(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 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任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2.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A.供求机制 B.激励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C.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化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 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8.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 9.“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D.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10.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阶级斗争为标准 11.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12.可持续发展强调() 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13.“三讲”中的核心是() A.讲学习 B讲政治 C.讲正气 D.三个代表 14.邓小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消灭剥削 B.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同富裕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实行改革开放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想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 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 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 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但同时,我觉得一个社会所存在的制度方式必须要促进社会的 进步,不然这种制度就会遭到这个社会的消灭。所以,相对于歌颂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 我国社会更加繁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戒骄戒躁, 积极改变现有制度的弊端,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给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 的作用。 首先,“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 属于人民。 " 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 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 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 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关于“共同富裕”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

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 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 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 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 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 结合。 最后,建设“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 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 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 ?是广大人民。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 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 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也叫共产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 最科学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它以扬弃资本主义的缺点弊端为基础, 以实现人和生产力的解放,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方向,寻求可以最好地满足人民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路和社会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中国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理想,是 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根本手段、方法和 途径,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屈辱、灾难的历史经验所得,是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班级:生研1202 学号: 2011201373 姓名:_杨海源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学号:2011201373 姓名:杨海源 本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由多位老师负责讲解,每位老师负责讲一节相关内容。我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因为每位讲解老师性格、观点、讲解方式、个人经历等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使我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每位老师对生活、社会、未来的看法或多或少影响着我。这也是我上这门课程的一大收获。在上课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几点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特色的授课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现 每堂课、每节内容都由不同的老师上课,每位老师对生活、社会、国家政治等的看法都略有不同,但整体看法和观点基本一致。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同时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使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该课程变得趣味而生动。这些都感染着我对这门课的看法。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课程的内容分成以下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该课程从内容设计和结

构安排上以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为本,贴近研究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课堂内容大多结合了国内外的最新事件、重要会议内容等,使我们有了一个从历史出发,着眼于未来的观念。从中教导我们在看待、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有历史观、全局观、责任感。我认为这些都是特色授课方式的成果。使我们收获颇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紧紧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二.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目以及答案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答: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科学判断上述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时代条件,要求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以世界眼光去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内容是什么? 答: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联系中国近30年的改革与实践,谈中国模式的八个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答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是() A改革B开放C发展D建设 答案:C 2、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3、()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A科学发展、B社会和谐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坚持改革答案:C 4、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A 主体 B 主题 C 主线 答案:B 5、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全体党员B统治阶级集团 C最广大人民群众D工人阶级 答案:C 6、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怎样发展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 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B 7、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A根本目的B根本动力C主体D依靠力量 答案:A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B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A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D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答案:C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答案:C 1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活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 2016 年 5 月 14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的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坚定道路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道路自信从何而来?习近平同志强

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 (一)、从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对这条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深刻认识。有了这种道路自信,这是一条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辟出来的伟大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我们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沿着这一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这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答案

一、论述题(50分) 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5分)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脱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和梦想。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近代中国,深受外国入侵、军阀混战和政局动荡之害。中国人民对此刻骨铭心。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问、地区之问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只有正确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 2、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特点?(25分)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包括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而且还包括工人阶级和其他一切爱国者的联盟。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就一直存在着这两个联盟。 第一个联盟,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联盟。这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他们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何时都是我国革命或建设的基本力量。现在这个联盟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这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指在当前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个联盟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联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一致性基础上的联盟,它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并自学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著和讲话,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边学习边思考的做法,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去思考目前自己的管理、技术和学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很多以前迷惑不清的问题,找到了应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

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富于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革命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则形成于改革和建设时期,都是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只有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思想作风和品格。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是党员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是党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不排斥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不争论”主要是为了避免纠缠于一些“姓社姓资”之类的问题,而贻误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争论”不是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而是让一些一时人们有争议的问题留待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B)。 A.改革开放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实现共同5BCC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 A )。 A.和平与发展 B.革命与战争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 D)。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D )。 A.科学发展观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五位一体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 A)。

A.改革开放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四项基本原则 D.发展市场经济 6.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 A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B)。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 C)。 A.提升经济总量 B.增强综合国力 C.一切为了人民 D.发展生产力

10.最先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是( B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二、多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ACD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 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 ABC )。 A.宝贵经验 B.理论准备 C.物质基础 D.正确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 BCD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心得体会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既要充分的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的加以运用,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这种正确思想的引导下,中国取得大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摆脱了被奴役的、被压迫的命运;和平建设年代,马克思主义再一次与中国新的社会实际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社会荣辱观等先进的理论,真是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以上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行动指南,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在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使我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学习这些理论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边学习边思考的做法,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学习获得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人民、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当代发展和进步的旗帜。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

硕士期末考试试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题及答案(供参考)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 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2.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 斯蒂芬·罗琦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智慧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第二,但 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丁惠忠最近,我又一次读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这次阅读使我对党的这一经典理论加深了理解。一、内涵和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于一九八四年提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

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今后一百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发展的步骤,使我们国家的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特作业题目录: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实践依据、时代依据分别是什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贡献? 4、为什么要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基本国情? 5、当社会主义初级理论提出后,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无法解释才提出来的”;还有人说:“初级是一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是落后的理论、倒退的理论。”用你所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哪些新的内涵? 8、分别阐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体一位”的总体布局的具体内容。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 11、推进文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1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分别是什么?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层次分析? 14、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5、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17、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原则?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个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个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110分钟共100分) 年级:2014级专业:考试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试题类别: A (A/B/C) 考试形式闭卷 (开、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2、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我国建国初期属于()。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在()。 A、1978年 B、1980年 C、1992年 D、1995年 5、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D、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A、民主法制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7、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A、一极化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 D、三足鼎立 8、台湾问题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 B、中国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 C、甲午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D、中国近代史上的遗留问题 9、威胁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恐怖主义 B、民族分裂主义 C、宗教极端势力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0、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 A、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工人阶级 二、多项选择(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A、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新民主义的经济纲领是()。 A、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C、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 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手段 C、发展是目的 D、稳定是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