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小百科数学

中小学教学小百科数学
中小学教学小百科数学

中小学教学小百科 数学科?智能篇

数学记忆技巧及检测

湖北省荆襄磷化学工业公司王集子弟中学

李自刚 夏心宝 何先付 宋昌达

一、口诀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必然。

数学学习离不开记忆,假如一味教条地去记忆,如同嚼蜡,印象浮浅。

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辅以口诀,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大脑皮层的一

定区域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情绪大振,就会记得快,记得牢。并能引起共鸣,达到提高学习质量、课堂效率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之目的。口诀越是通俗、简明、新颖、别致、巧妙、切合实际、富有联想和情趣,越便于记忆,

解题时能唤起记忆,应用自如,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态变成“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感。

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深有感触,现略举几例,仅供读者参考。

1.幂的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性质(也可以真数与对数)的口诀为:“(同底数幂)成家(乘加

..);

..),厨俭(除减

..);迷(幂)失方寸(方乘

开除

..;底子仍不变。”加点的前一个字为幂的运算,后一个字为指数运算,

方指乘方,开指开方。

利用谐音

..达到记忆的效果。

2.查平方、立方表的方法口诀为:“内查外调,步步为营,同志(指)反贪。”表内直接查,表外通过移位调到表内,底数步步移,结果均反移,

且每次同指数数位移。

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口为:“大哥大、小弟拿、中间叫、无回话。”

再如相遇问题口诀为:“你来我往途相遇,是因齐心把路挤。”

联系

..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现代通讯、生活实际等。

3.易把三角形的“四心”记混,口诀为:“中重、高垂、垂直平分外,分内。”前三个都是边上的何种线段,后一个是内角平分线,每个最后一字

即为三角形的某“心”。

又如去(添)括号口诀为:“去(添)正,项不变;去(添)负,项都变。”变指变符号。

取其重要的字词或句首

.....编口诀,言简意赅,便能准确记忆。

2 42.判断是什么数或式时,口诀为:“数看结果,式看形式。”如()是整数,是无理式。

又如完全平方公式记忆为:“首平方,尾平方,积的二倍中间放。(a

±b)2=a2±2ab+b2.

利用其本来定式

..总结出口诀。

5.判断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时,口诀为:“二同一无关、一相加二不变。”

利用数字提示

....能达到准确判断和计算的目的

6.查三角函数表时,口诀为:“正左上同,余右下反。”正弦(切)A

所在左列上行,查多或少,就减或加修正值。

利用对比编成口诀,清晰明快,方法掌握迅速。

7.比较在理数的大小,可编口诀:“比较数大小,数轴显真招。正数比零大,负数比零小,两负绝对值,值大数反小。也可互相减,与零来比高。”

利用韵脚

..编口诀,琅琅上口。

以上只列举了利用谐音、联系、重要字词或字首、本来定式、数字提示、对比、韵脚等方法编口诀,不仅只有这几种方法,请读者自己去领会和探索,但一定要建筑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

二、掷子游戏检测、记忆

心理学指出:记忆时若做到眼看、耳听、脑思、口诵、手动,把各种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就能提高记忆的效果。高兴、快乐、喜悦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记不住,特别是中差生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一味苦学,缺乏激情,不能体验喜悦、惊讶、迷恋的满足感;家长反映无法辅导和检查子女的学习等,运用了掷于记忆游戏,收效颇佳。

使枯燥的记忆及测量变为有趣的游戏活动,使中差生乐于记忆并留变往返,在游戏中眼耳脑口手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加深了记忆,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增强了转变的信心和勇气,一定程度上激活差生的求知欲,尝试到学习带来的喜悦,认识到学习是件赏心悦事,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若后面再配上答案又可作为家长检查子女学习的一种工具。

规则简单易行,在多人游戏中,因掷子的机遇有别,可能回答同一问题,便可加深记忆,若不能回答,又可得到旁人回答的启迪而知新,每人回答量不多,但又都记忆到。

规则:1.利用六色正方体(或六数字)掷子,可供二人或二人以上使用。

2.按一定顺序排列六色,行营处也涂有颜色。

3.先把自己的棋子放入起点处。

4.掷到什么颜色,就回答前面同色的问题,答对进到前一行营继续掷;不能答或答错退到原来行营。

5.若与前一个行营色同,就到此行营,他人行走。

6.到最后一行营若掷色前未有,就回头重新开始,回答此色问题。

7.按到领奖台的先后排列胜负。

三、竞赛检测记忆

测量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供反馈信息主要方法,它能使教师有效地补救和调节教学,使教学处于动态平衡和有效控制中。

笔者从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台的各种知识竞赛中受到启迪;针对学生都有积极向上,好强好胜,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采用竞赛法测量记忆,一试至今爱不释手。满足了他们竞争的需求,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加强记忆与测量的目的。

工具有录音机、一盒柔和的音乐磁带、记时器或钟表一个、小摇铃一只(时间到就摇铃)、传递幸运物几个。

选手以抽签的形式每组产生一至二名,代表本组参赛,可以面向全体避免只选尖子学生。

事先准备一章或一单元一册需记忆的知识点制成问答卡片(或改编),限定答题时间,标明试题分数,分为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其他学生幸运题四类,题量可根据竞答时间的长短设置。答题时不拘书本原话,可用自

己的语言,也可举例说明。

每轮选手答题后,教师按下放音键,学生传递幸运物,教师不注视传递,随时按下暂停键,请获得幸运物的学生答题,答错收回幸运物。选手不能答或答错,也可改为即时幸运题。

竞赛完毕,教师给予评比总结,宣布下次竞赛时间及内容,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浅谈小数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东台市教师进修学校 梁正坤

小数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即引导学

生从大量的个别属性中,寻找它们的共同规律,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运用得出的结论去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前者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后者知识的运用过程。这两个过程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针对目前的教学情况,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直观演示“算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数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借助充分的感性材料,可以让学生

的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为抽象、概括打好基础。同时也应注意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具体直观上,应及时抽象,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通过演示小棒说明个位上的数不够

减,从被减数十位上退一当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的道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时要注意边演示教具,边启发学生思考,边板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结合操作过程列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使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思维,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

二、语言表述“算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地说,学生思维水平是在

掌握语言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为此,在小数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说话有条理、有根据,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如教学22.5÷15时,可以引导学生:先用22除以15,商1余7;7除

以15不够商1,把它化成70个十分之一,再把被除数的5移下来,一共是75个十分之一,除以15商是5个十分之一,即0.5。怎样在商上表示0.5呢?只要在商1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写上5就行了。

让学生讲述“算理”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让优秀学生讲,更

要让中差等生讲,以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有条理,有逻辑。

三、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在进行口算练习时,需要注意力十分集中,反应灵活,能一面记住

数据,一面选择算法,在头脑中紧张地思维运算。所以,口算训练能促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发展,而且能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在口算中培养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需在口算教学中做好以下两点: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熟记常用数据。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学生

能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有助于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合理”的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应要求学生熟记以下数据:

1.一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殊分数值,如、、、、、、、、、、、、、、等。12141518

11612012538585878253545

2.1至20以内数的平方,1至10以内数的立方以及1π至20π的积。

3.11至19的3至19倍数的积。

如果能熟记以上一些数据,那么对一些数字较大的计算题也可以口算了。如625×256,就可以这样思考:

原式=625×(16×16)

=0.0625×16×16×10000

=

1

16

161610000

×××

=160000.

(二)启发学生动脑筋、找规律,形成技能技巧。例如:

×

),

×)

1 31

5

53

35

8

15

1 4

1

7

74

47

3

28

+=

+

=?=

?

=

(

.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找到规律,即分子是1的异分母加减法中,分母互质时,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分母的积,分子就是原来两分母的和或差。

四、进行灵活、合理的解题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数学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解题时能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一些法则、性质、定律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例如,如图,已知大圆的半径为R厘米,小圆的半径为r厘米,求两圆

阴影部分面积之差。

浅议直觉思维的培养

山东省泰安一中 卢学谦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做整体思考。

(二)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是激发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给学生留下直觉思维的空间,这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必要措施。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规律的敏锐想象和迅速判断。它有如下一些特点:直接性、创造性、跳跃性、多向性、综合性、触发性、坚信感和或必然性。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思路约简了的思维形式,是直觉想象和直觉判断的统一,属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在数学发展史上,许多数学家都十分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例如: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发明微积分都受益于数学直觉思维。“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彭加勒的这一名言对于数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的作用,论述得十分精辟。

下面是笔者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所作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供教与学时参考。

第一,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做整体思考。数学直觉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对问题做局部的考察是必要的,但必须有整体考察的环节。人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拘泥于一部分的研究往往不得要领,而反回头来做整体考察则豁然开朗。因此,着眼于从整体上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往往可以激发直觉思维,从而导致思维的创新。

例1:

假定x

1,x

,x

,…,x

是实数,使得

x1+4x

+9x

+16x

+25x

+36x

+49x

=1(1)

4x

1+9x

+16x

+25x

+36x

+49x

+64x

=12(2)

9x

1+16x

+25x

+36x

+49x

+64x

+81x

=123(3)

求16x

1+25x

+36x

+49x

+64x

+81x

+100x

之值(第七届美国AIME试题)

此题初看起来,条件杂乱无序,很难找到突破口,若将各式中的常系数排列起来

(1)1,4,9,16,25,36,49

(2)4,9,16,25,36,49,64

(3)9,16,25,36,49,64,81

(4)16,25,36,49,64,81,100

则发现纵、横各组常数之间有阶差等差数列的关系,于是得:

(1)+3×(3)-3×(2)=(4)

∴16x

1+25x

+36x

+49x

+64x

+81x

+100x

=334

例2:设α-2m+β=0 (1)

m3-α2β+2mn-αβ2=0 (2)其中m,n∈R,α,β∈,m≠0,

求证m2<2n。

分析:首先考察结构特征,发现已知两式中有α+β及αβ,并且可以用

m,n表示出α+β及αβ。于是引发直觉想象:可以构造一个以α、β为二根,以m,n为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直觉判断:可以运用△<0证明不等式m2<2n成立。

证明:由(1)得α+β=2m,

由(2)得αβ(α+β)=2m(m2+n),从而αβ=m2+n,于是,α,β

是方程

x2-2mx+m2+n=0的两个虚根。

∵△=42-(m2+4n)2<0,

∴m2<2n。

第二,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数学直觉思维的另一个重

要特征,是思维方向的综合性。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隐蔽的内在联系,进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考察,并做出直觉想象和判断,这是激发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分析:此题常用的思路是分多种情况讨论脱去绝对值,然后就每种情况

解方程组,这样作是事倍功半的。

由(2)发现暗示条件y-1≥0从而原方程组变形为

解出│x+1│=4后可得x1=3,x2=-5,从而求得原方程组的解为x1=3,

y1=2;x2=-5,y2=2。

例:设、、为互不相等的实数,且求证:。4x y z x y z =1222x y y z z x

+=+=+111分析:如果不注意“x、y、z为互不相等的实数”这句话,就等于放过了解题的关键,其实这句话暗示解题过程中可以出现(x-y)、(y-z)、(z-x)等因式,由此联想,可找到解题方法:

同理,;.以上三式相乘即得结论。z x=z-x y-z x y=x-y z-x

第三,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给学生留下直觉思维的空间。学

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和训练中发展的,在教学中适当推迟做出结论的时机,给学生一定的直觉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在整体观察和局部考察的结合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出直觉想象和判断,这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必要措施。

例5:设AE平分△ABC的∠A,P是经过点A且垂直于AE的直线MN上的

任意一点(A点不在内),求证:PB+PC>AB+AC。

分析:证这道题,首先应考虑如何使△ABC的AB、AC与△PBC的PB、PC

发生联系。联系的桥梁是作辅助线。如何来作辅助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直觉思维的作用。当然在作辅助线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这种猜测教师要提倡,要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最后,经过各种尝试,作C点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C′,连接AC′、PC′问题就解决了。

布鲁纳在其所著《教育过程》中十分强调直觉思维的价值。他主张“从

最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他指出“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点特殊,但他的效果有赖于科学的巩固知识。熟悉科学知识,能使直觉有所作为”。爱因斯坦也是非常重视直觉思维的。他认为,科学研究“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思维。”因此,教学中经常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下面是一组培养直觉思维的练习题,供教与学时选用。

1.分解因式:a2+(a+1)2+(a2+a)2.

2.解方程:x4+(x-4)4=626。

3.圆内接四边形的边长依次为25、39、52、60,这个圆的直径是(A)

63;(B)65;(C)66;(D)69。

4.若(z-x)2-4(x-y)(y-z)=0,则2y=x+z.

5.求适合方程组

的x、y、v、u。

6x y z r x +y =z z x -r =x 222222.已知、、、均为正数,且,,求证:xy=rz.

7.在四边形ABCD中,∠ABC=∠DCB,DA、CB的延长线相交于P点,求

证:PA×PD=PB×PC+AB×CD.

注意题目特征 展开有益联想

—一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点滴体会

江苏省通州市环本农场中学 刘冠群

“作为直接思维的两种重要方法,联想与猜想在数学发现过程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见《数学思维教育学》P47,张乃达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善于根据题目特征,启发学生展开有益的猜想和联想,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有意义的。

如有这样一道平面几何题:已知:Rt△ABC中,∠ABC=Rt∠,∠A=15°,

AC上的高BD=a.求证:S△ABC=2a2.我一开始没有直接给予解题思路、方法和结果,而是要求学生首先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特征、图形特征,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联想,猜想证题的突破口可能是什么?然后根据猜想去探求证法,以判断猜想是否正确。

猜想阶段,基本上由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无定向性的讨论,使学生的

思维充分发散。在学生们的议论纷纷中,一个个猜想逐渐形成。

然后进入师生归纳阶段,罗列出如下有益的几种猜想:①因为要证S△

ABC=2a2,所以突破口选在利用高BD=a这个条件上,其中a是联想的触发点。②因为题设中有∠A=15°,而15°为30°之半,又因为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有特殊的边长关系,所以突破口选: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③因为结论S△ABC=2a2,可变成S△ABC=a2,所以突破口应选在构造面积等于△ABC面积之半的图形上。④因为把结论S△

ABC

=2a2变为?后,可推得:,所以突破口是证.⑤因为图形中12

AC =2a AC =4a AC =4a 2有多个15°角的直角三角形,所以可能要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来证明……

对于②,实际上已可以①的分析中得到类似的构图原理。①是先作∠

BEC=30°,进而得出∠ABE=15°,对于②,只不过是先作∠ABE=15°,从而得出∠BEC=30°。所以这种证法无需赘述。但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考方法,因为由图(1)已看出E为AC之中点,且有EA=EB=2a这个事实,我们不是可以把点E看作是AB的中垂线与AC的交点吗?于是得另一种构图及其不同证法。见图(2)。作AB的中垂线交AC于E,垂足为O,连结BE。则必有BE=AE,∴∠ABE=∠A=15°,于是∠BEC=30°,在Rt△BDE中,由BD=a,可得BE=2a,∴AE=2a.又∵OE∥BC,∴EC=AE=2a.于是AC=4a.所以猜想②成立。由图(2),我们把Rt△AOE割下来补到△BOF这个位置(见图(3))定可证得四边形BCEF是平行四边形及EC=2a.所以S△ABC=SBCEF=EC?BD=2a?a=2a2.

对于③这种猜想,为了构造面积为△ABC面积之半的图形,可先考虑取

AC E BE 4S =12

S BEC ABC 之中点,再连结.(见图())则,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之半这个定理,立即得AE=EB=EC,∵∠A=15°,∴∠ABE=15°,∠BEC=30°,∵BD=a,∴BE=2a,

∴,∴??,∴.故此猜想成立。△△EC =2a S =12

2a a =a S =2a BEC 2ABC 2对于⑤,因为考虑用三角函数知识,所以所列三角函数式中必须包含有

15°,a,等元素,于是不妨先考虑选定Rt△ABD与Rt△BDC.再考虑Rt

△的面积用?也比较方便.所以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可得出:ABC AB BC 12

a=AB?sin15°,a=BC?cos15°,然后根据△ABC的面积表达式可知:将两式相乘较合理,得AB?BC?sin15°?cos15°=a2,∴2S△

ABC

?sin15°°.∵°°°,∴,即△cos15=a22sin15COS15=sin30=12

S =a S ABC 2△ABC=2a2,∴此种猜想显然也得到了肯定.

思维过程。为测河对岸树高BD,某人要A处测得树顶B的仰角为15°,然后朝BD前进距离S,到达E处,测得

B30BD5BD=1 2 S

的仰角为°,求。由如图()易得出:。现在要求你怎样

以此完成本文开头的这个证明题?这时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此图,发现它正是本文开头所提之例图形中的一个部分,于是很快联想到用此解决开头这个例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构造含30°角的Rt△BED。

总之,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观察题目的特征,引导学生寻找特征量与结论间的可能通道,展开丰富的有益的联想,敢于作出各种不同的猜想,然后再引导学生作严密的逻辑验证,反复进行,猜想变得越科学而大胆,联想则越丰富而灵活,学生的思维品质肯定会大大得到改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河北省高阳县龙化总校 宋金旺 郝江生 宫跃庄 苑洪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要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直觉行动思

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通过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时期。因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适应并充分利用这个思维特点展开教学,以此逐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启发引导,使学生自觉完成由旧知到新知的过渡

利用旧知得出新知,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这是由数学知识本身的特

点和人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遵循这个规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例如,在初三几何关于“扇形面积”和“弧长”两个计算公式的教学过

程中,首先对小学阶段学过的圆面积公式S=πR2和圆周长公式c=2πR做了充分复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下面问题:把半径为R的圆的周角360等分后,1°的圆心

角所对的弧长及所对应的扇形面积是多少呢?学生很容易答出分别是π和π和π。接着又提出°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及所对应的扇形面积又2R 360R 180

R n 2360

是多少呢?学生也不难得出结论分别是:π和π,从而很容易、很自然地得出弧长公式π和扇形面积公式π。通过这样的教n R 180n R 1=n R 180S =n R 2

2

360

360

学过程,使学生能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适应并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的性格特点

青少年学生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大,富有想象力大,遇

事总爱刨根问底,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学生的这个性格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例如,在初中代数第三册关于分母有理化的教学过程中,为加深学生对

分母有理化的深刻理解,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分母有理化的例题:,然后征a b a b

?+求解法,一位学生按分母有理化的一般方法步骤很快写出了解题过程: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还有不少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分母有理化。做完后,我对这种解答

做出了“错误”的结论。许多学生感到十分意外,于是,我给出了另一种解法: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

22这下学生们更茫然了,结果完全一样怎么错了呢?看到学生们的好奇心已经激发出来,于是,我便做了讲解:

因为当>,>,时,,原式分子、分母同乘以(),a 0b 0a =b a b a b ?=?0也就是分子、分母同乘以零,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

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子时,分数值才不变,本题只有当≠时才有≠,a b a b +0而本题没有附加条件a≠b,所以,第一种解法是错误的。而第二种解法应用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a2-b2=(a-b)(a+b),就避开了分式的

分子、分母同乘以的式子。用此种方法教学,学生印象很深,同时,启发()a b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全面、细致、深刻。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课教师的教育、启发、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全面地看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

使学生着眼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例如,对于绝对值意义的理解,在学习了“正数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

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后,为学生加深对绝对值的全面理解,我挑选了许多有针对性的例题,如:当│a│=-a时,a是什么数?学生很容易答出a<0是负数,这种回答只注意了“负数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的相反数是-a”,而忽略了“零的绝对值是零,零的相反数也是零”,因此得出“零的绝对值也等于它的相反数”这个结论。因此,正确答案应是a≤0。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被表象所迷惑,而应深入地研究

问题,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最本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易混概念的比较,解答方法的辨析,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例如,初一代数中学习了“倒数”概念后,让学生讨论命题:a的倒数

是,如果学生不联系分数除法中“分母不能为”的知识,可能认为这是1a

正确的。其实,的倒数是必须具备条件:≠,否则,命题是错误的。a a 01a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情况及时地用发展

的观点对待事物。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变式训练,加强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变式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初一代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

中,可采用“填未知数”“改换条件”“要求用不同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等方法来教这部分知识。如应用题:

甲从A到B,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走,2小时后,乙骑自行车从A

出发追甲,自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4千米,结果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

地距离。当学生列出方程:后,紧接着改换条件:若甲比乙先到半小时,两地距离又是多少呢?学生在原来思维的基础上不难列出方程。从x x x x 514

2514212

?=?=?AB 而把一个较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不盲目随从别人,不依赖别人,

也不迷信权威,而是独立地运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思考问题、寻求正确答案。只有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世界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也只有在批判地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长期地观测、分析、研究,才推翻了统治欧洲几百年的“地心说”,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表象到实质,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创造性的思维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应从小就逐步培养青少年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综合”“归纳”“总结”等学习手段,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在学习“圆”一章,不少学生对如何添加辅助线感到比较困难,我们

就针对这个难点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分析,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还编成了顺口溜:见了圆,别为难,首先要把半径连,两圆相切作公切,两圆相交作公弦;相切相交仍然难,千万别忘连心线。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

适当的,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得在教学实践中,多研究探讨好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转化”作用

浙江淳安梓桐镇中心小学 胡国柱

“转化”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面对意外发生的情况,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活动的态势,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地采取恰当措施,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转化”途径,也就是开拓知识面,实现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过程。“转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提高素质教育服务。现就“转化”的形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旧”转化

1.由旧及新的转化。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起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否重视基础知识的转化,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的认知变量。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扣教学目标,处理好“放”与“导”,即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可由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转化而来。①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这是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本知识(对应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根据数学逻辑推理,由旧知向新知转化;②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③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几分之几?这些题目的条件相同,但问题却越来越深。让学生独立解答这些问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由新及旧的转化。新知识又可以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这就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知识、思维、学法等角度去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如在巩固“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设计的一组多功能练习题。让学生去观察结构特征,发掘内在联系。

①∶②∶③∶④∶2 4 6 3 1.5 4.5 1412

⑤1∶0.5 ⑥0.1∶0.5 ⑦20∶4 ⑧2∶6

这一组多功能练习题,在课文中能发挥三次作用。

①回顾求比值。(为巩固新知“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作铺垫)②巩固比例概念,找出能组成比例的组数。

()∶∶()∶∶112

2 1.5 4.5=262414=(3)1∶0.5=6∶33.巩固新知“比例的性质”。让学生用上面的式子转化成正反两个方面加以验证。

因为∶∶,所以××,即。241412414212

==1=1因为1.5∶4.5=2∶6,所以1.5×6=4.5×2,即9=9。

因为1∶0.5=6∶3,所以1×3=0.5×6,即3=3。

从20∶4≠0.1∶0.5这个式子可以说明:因为20∶4≠0.1∶0.5,所以4×0.1≠20×0.5。

由新及旧的转化显然能起到引入、深化、巩固和综合比较的作用。

二、特殊一般的转化

当教师原来有意设计的图形列式计算,难度超过学生接受能力时,教师

要启发学生自行操作,把一般的图形转化成特殊图形,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操作能力,对拓开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有作用的。如下图: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4厘米,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位于另一个正方形的中心,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平方厘米,梯形的高为2厘米,求下底ED是多少厘米?

当学生困惑不解、难以入手时,教师提示学生要添辅助线,使学生解决这道题有了明确的思路,扩展了思索的范围,列出了梯形下底为13.6÷2=6.8(厘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设想能力。对学习难题有了信心。

六、现象与实质的转化

增加思维跨度的训练,这不仅在于减缩一两步运算,而在于从整体上观察、分析、把握问题的实质,摆脱非本质的迷惑,为从现象向实质转化提供了方便。如:一辆货车从甲地到乙地,原计划每小时行驶35千米,6小时到达。实际上只用了5小时就赶到乙地,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驶多少千米?

此题,从现象角度来分析,应当用实际每小时的速度减去原计划每小时的速度,而实际速度必须是两地路程除以实际行驶的时间。即35×6÷5-35=7(千米)。

一旦学生分析并掌握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不妨再来一次透过现象来看该问题的实质。

从实质角度来分析,原计划6小时到达,实际只用了5小时,提前了一小时。这一小时应行的路程,应该平均分在5小时内行驶,所以每小时应比原计划多行驶35÷5=7(千米)。

此法一出现,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了。“实质”的简便,使学生大开眼界,开拓了思路,以后解题就不会局限于例题了。全体同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转化”是开拓思路的过程,起到优化课堂、提高素质的作用。

“转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进程中去探索研究。

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语言的识别和应用

江西省铜鼓中学 马敢飞

多年来,很多人都在研究数学能力的问题。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的那些稳定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既含智力因素(特别是思维品质)成分,又含能力因素(特别是操作能力)成分。《中学数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而以上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语言的识别和应用。根据恩格斯的经典定义: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了能够从纯粹的状态中研究这些形式和关系,必须使它们完全脱离自己的内容,于是便导致了符号的出现: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进行运算、数量、数量关系和空间性质的习惯符号的指定。从而把数学对象所共有的基本关系和联系的结构描绘得更加精确和完整。

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自身的语言系统。数学语言以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为词,以这些“词”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表述规则为“语”法。中学数学中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集合论语言和数理逻辑语言等。

数学语言既是数学学习的内容,又是数学应用的工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准确交流数学思想,正确表达数学观念,进行数学的推理、论证等都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数学语言。学生要能顺利地进行数学学习,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识别理解和应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识别理解和应用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一、数学语言的识别和理解

学生的概念思维首先表现在识别和理解数学语言,它包括把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对数学语言进行正确的解释,明确语言的内涵。

1.理解语言的意义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必须有意识地使用代数语言,不仅会使用公式,还要知道为何这样用而不那样用,否则代数将成为无意义的游戏。”事实上,他的话对数学语言的学习也有同样的意义。就像高一代数开篇——“集合”这一节,就是先指定(引进)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法和集合的关系的符号。

如: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集合这一概念,对属于这个词还不能正确理解,所以对书本上交集的概念只能停留在记忆上,而不能真正理解。若我们改一种说法:由集合A、B所有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B的交集,则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又如高一代数上册第8页例4:

设A={(x,y)|4x+y=6},B={(x,y)|3x+2y=7},求A∩B。

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集合这一内容,对集合表示法(特别是描述法)的含义不很清楚,特别是能力差的同学对给出的集合A或B的意义不理解,不能准确地把符号语言解释出来。因而对这道题束手无策。而能力强的同学则能把A这一集合符号准确的理解为“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所有解的集合”或“直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顾广林(225312) §1问题的提出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是没有真正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2了解影响初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因 §2.1教材的原因 目前的小学已全面进入新课改,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材在难度、深度、广度方面降低幅度较大,且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初中学习中经常是变量,几何变换和逻辑推理.且小学部分复杂的内容也转移到初中阶段学习.这样小学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因而初中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和教学要求上都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小学教材. §2 .2环境与心理的原因 对初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六年级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初中,认为小学学习任务已完成,目标已达到,整个身心完全放松.在两个多月的暑假中,基本不再复习小学数学,进入初中后,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思想继续松懈,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他们上课精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不认真完成作业,知识、能力上的问题越积越多;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2 .3教学方法的原因 初中上课容量大,而且在讲授时,常常是知识点一出来,马上就是一道中考题,立即就拔高,当然,学生听不懂,只有自己看书,自己学,这样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征,他们在小学课上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一到初中就被抹杀了.因而产生初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法.教法上未能与小学教法衔接上. §2 .4学生学法上的原因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但是,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规律,在思维的灵活性、可延伸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3掌握小初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点

小学生百科知识问答题

小学生百科知识问答题 1. 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D)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哪一座?(B) 乔戈里峰珠穆朗玛峰干城章嘉峰公格尔山峰 3. 下列海洋中哪一个是我国最大的海?(A) 南海东海黄海渤海 4. 按年呑吐量算世界最大的港口是:(C) 纽约港神户港鹿特丹港上海港 5. 美国是于哪一年宇宙飞船登月成功?(C) 1964 1965 1966 1967 6. 下列哪一个湖泊是在我国江西省的境内:(B)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 7. 下列我国名茶中哪一种是产于福建安溪:(D) 龙井碧螺春武夷岩茶铁观音 8. 吉林省抚松县被人们称为是哪种药材之乡?(C) 当归枸杞人参田七 9. 石头城是对我国哪座城市的美称?(B) 南昌南京拉萨西安 10. "山城"是我国哪座城市的雅号?(C) 洛阳西安重庆福州 11. 峨眉山位于我国哪个省份?(A)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

12. 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A) 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13. "鲁"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C) 河北吉林山东山西 14. 世界部分首都是以人名命名的,下列哪个不是:(B) 华盛顿莫斯科巴黎科伦坡 15. 下列河流哪一条是世界流程最长:(A) 尼罗河长江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 16.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是:(B) 阿富汗哈塞克斯坦瑞士蒙古 17. 下列哪个岛国不是欧洲国家?(B) 爱尔兰马尔代夫马耳他冰岛 18. 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为"袋鼠之国"?(C) 索马里新西兰澳大利亚肯尼亚 19. 世界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是:(A) 梵蒂冈摩纳哥瑙鲁图瓦卢 20. 世界石油储量最多是哪一个国家?(D) 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 21. 下列哪一个城市不是我国的"三大火炉"(高温)之一?(B) 重庆成都武汉南京 22. 请问:火车连续发出两声长鸣,这表示:(C) 前进停留倒退故障 23. 轮船发出六声短笛,这是表示什么呢?(D) 倒退避让转弯遇险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代数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抽象化。在小学所学数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数,这种一股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对初中内容望而生畏的恐惧感。 (2)、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即:正整数集一(增加0)~自然数集(小学学过的整数)一(增加正分数)~算术数集(非负有理数)一(增加负整数、负分数)一有理数集。这样既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有理数集合,又为再一次扩充作好了准备。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例子,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3)、对于计算,小学重在演算。如简便运算中添括号去括号的应用,它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到了初一,为了使其能正确理解运算法则,避免计算中的错误,就不能只满足于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应该要求学生做到每一步都要想一想根据什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求达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计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大都在1 1至l 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学习数学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于套用小学的老师总结好的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不善于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因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有些问题同时可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代数方法的每一步的感受它直接易懂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关键。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一般不要求学生预习,到了初一学生大多不会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既使预习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在指导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要学生认真预习,听课时常常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就会逐步尝到自觉学习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电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经典数学小百科知识:莫脱,N

为了保证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充实的假期,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监督孩子们的学习。查字典数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数学小百科知识,希望大家认真阅读。英国物理学家1905年9月30日生于英国利兹。1927年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1929~1933年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任数学讲师,1933~1954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学教授。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4年起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教授和主任,直到1971年退休,退休后继续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1962年英国政府授予爵士衔。莫脱早期研究量子碰撞理论,并与H.S.W.马瑟合著《原子碰撞理论》(1933),成为该专题的经典著作。随后转入固体物理学的研究,在金属导体、离子晶体、半导体等方面广泛的课题上,作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工作。特别是和H.琼斯、R.W.格尼合著《金属与合金性质的理论》(1936)以及和格尼合著《离子晶体中电子过程》(1940)两书,以鲜明的物理图像,从理论上综合阐明了十分丰富的固体物理现象,对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莫脱和他直接影响下的一些科学家着重研究晶体缺陷及其对力学性质的影响,作出很重要的贡献,这个时期他还提出后来被称为莫脱转变(金属-绝缘体转变)的最初概念。自60年代起,莫脱致力于发展无序体系及非晶态物质的电子理论,他的工作有力地推进非晶态物质的研究,他在和 E.A. 戴维斯合著的《非晶态物质的电子过程》(1979,第2版)一书中总结了这个学科的发展。由于他对非晶态物质研究的贡献,他和P.W.安德森、J.H.范扶累克共同获得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数学小百科知识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策略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策略 前言 我们时常听到有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考试成绩大多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现象;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七年级数学老师都知道这一现象的存在。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趋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初中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今天就衔接问题及策略,提出粗浅的看法,仅供同行们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数学知识的横向、纵向扩展 (1)数域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测量温度时,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

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随即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数,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它的边长是多少?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 (2)数的表示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和实数之后,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1)如: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2)还有另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l 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示问题。(3)如: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进变量数学的学习。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是采用的直接计算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问

初一数学百科小知识:相似三角形定理

初一数学百科小知识:相似三角形定理 数学是初中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最主要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一数学百科小知识:相似三角形定理,欢迎大家参考! 相似三角形定理 1.相似三角形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3.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截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从表中可以看出只要将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中的对应边相等的条件改为对应边 成比例就可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用类比的方法,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并从中探究新知识掌握的方法。 6.直角三角形相似: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

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 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讲座稿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而我市新课改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是统一把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一、二、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八、九年级为第三学段。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为我们研究和实践教学的衔接,提供了学科教学理论方面的支撑(老师们在备课之前一定要多研究课程标准)。 从培养目标来看,研究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需要。 从课改理念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其宗旨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数学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入中学打基础的,所以教学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注意教学的衔接问题。比如:我们今天活动就选的同一类型的课,这样便于比较、便于研究。大家知道,以前小学方程的解法是运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为了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人教版小学的方程解法也统一运用等式的性质。大家也看到了,今天的第一节课是列方程解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是“和倍问题”、“差倍问题”,这个例题大纲版教材有,新教材删去了,而基础训练上又有这类题目,所以,还要把它补上。另外,这类问题在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小数乘除法中有:如五年级上册70页,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小数能解决,分数也应该能解决。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找准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不是很清楚吗?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教学中反复这样强调,学生还是糊涂,还是容易错。另外,为了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到了高年级一定要让学生从以算术解法为主,向以方程为主的代数解法过渡.所以,方程解法有它的特殊意义.一定要鼓励高年级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第一、中学数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第二、谈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三、谈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中学数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通过和中学数学教师交流和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来看,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学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扎实的数值计算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观念,然后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数值计算基本功的期望,第一是计算准确,第二是计算熟练,希望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就能完成计算,这样便于将注意力投向数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至于计算方法,只要确保准确,有利于提高速度即可。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所以新课改以来,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现象,为了达到初中数学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计算训练要加强,要增加适量的练习。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关于空间观念,希望学生会看图、能想象,由立体图形想象展开图,由展开图想象出立体图。

经典数学百科知识之和声学

经典数学百科知识之和声学 有计划的学习,会使自己更快的成长。接下来查字典数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数学百科知识,会是自己受益匪浅,请大家仔细阅读哦。 研究和声的产生与构成原则、和弦的连接与相互关系、它们的应用与写作方法的理论。和声学是从事作曲、理论、指挥、演奏、演唱等各项活动的音乐家,都需要了解的一种音乐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于多声部音乐的发展,推动了和声理论的研究,不少音乐家、理论家与科学家从各方面探讨和声的原理与本源。同时,为了指导音乐创作,除对位法外,又发表了许多关于数字低音的处理与和声学的教本,提出各种应用方法与写作规则。直至现代,和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的指导,仍在继续进行。和声学的发展与数学、物理学、哲学、心理学等发生密切关系。在和声理论的探讨中,下面几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和声的本源 16世纪中,意大利音乐家G.扎利诺将音乐理论与数学结合起来,采用一根弦的和谐划分与等差划分的方法,来说明和声产生的原理。大和声由一根弦的和谐划分产生,用数字1/2、1/3、1/4、1/5、1/6代表。小和声由一根弦的等差划分产生,用数字1、2、3、4、5、6的比例代表。他将1、2、3、4、5、6这 6个数字与它们的比例称为六数列,从中可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所有协和音程(不包括小六度)

如1:2为八度,2:3为五度,3:4为四度,4:5为大三度,5:6为小三度,3:5为大六度,比数愈简单则其协和程度愈完满。因此他认为六数列是和声所由产生的自然原理,六数列中的各音同时发声,具有最悦耳的特性。他将包含有三度音、五度音(或十度音、十二度音)的和声称为完满和声。18世纪中,法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J.-P.拉莫最初亦应用数学的方法来说明和声的本源,但在掌握了音响学与泛音列的研究成果后,他认为和声(各类协和音程与大三和弦)本身即包含在发音体的共振中,具有明确的物理基础,而且发音体本身各部分的振动,也包含了和揩比例。因此他认为和声学是物理学-数学的科学。以后,拉莫又提出了加三度音构成和弦的原则,并提出三度音程是和声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G.塔尔蒂尼发现了合成音,认为合成音是和声的基础低音,也是对泛音列现象的确定,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以合成音为基音,则上方音程相当于它的泛音。其后,不少理论家、科学家、作曲家,如 H.von黑尔姆霍尔茨、A.J.von厄廷根H.里曼、P.欣德米特等继续从音响学、泛音列等方面来确立音阶与和声构成的原理,F.W.马普尔格依据拉莫提出的加三度构成和弦的方法予以发展,形成和弦构成的三度叠置理论,这一和弦构成原则被广泛采用。另外,有些音乐理论家则完全反对从数学、音响学等方面去探究和声理论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黔江区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向吉海 [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联系电话:邮编:409002] 目前中小学数学学习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中小学之间的衔接还是处于一种学生个体的自然连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互异性,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不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而导致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脱节。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不少在小学阶段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而一些很有潜力的孩子在进入中学学习后也成为了泯灭于众人中的现代“仲永”。 虽然现在中小学在体制上进行了初步的衔接,但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觉得要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需要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努力,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也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 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架起衔接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呢?我认为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育观念的衔接。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力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尚未实现高中的普及,因此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办学者较多考虑学习的结果,造成了教学观念的不一致。但不管怎样,我们始终要坚持: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不管是否考这些内容)。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要在此基础上谈算法。教学中紧紧依据教材,注意不要增加名词述语及提出不科学的提法。 二、教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所以中小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

小学数学小初衔接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背景及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三学段的具体划分清楚地揭示了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三阶段的教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阶段性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推进过程。其中作为第二学段内容的七年级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从七年级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部分进入初中的学生成绩明显下降,他们在学习方法、内容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这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搞好中小学数学学段衔接教学,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2.理论及实践价值: (1)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校的生源比较复杂,主要是农村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持续 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保持连续性、完整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数学能力都能进一步得以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可以多方面督促教师更快的成长。我校 数学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衔接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数学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变“经验型”为“反思型”,变“教书匠”为教育家,从而加快我校教师队 伍的建设。 二、国内外现状 (一)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国内很多学校都认识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衔接的重要性,开展了很多的研究:有的是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以数学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作为研究的主体,用学科教学的目标营造了一种学科研究制度;有的从方法论角度研究,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衔接作为研究主题,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主持词

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讨会主持词主持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的教研组活动主题是“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讨。” 我们知道,小学、初中虽然分属于两个学段,但它们同属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已把九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编,统一考虑,分成三个学段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初中数学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延续。 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育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却普遍存在着。这里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学校和老师的因素,也有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因素。我们实验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对于这一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较大“跨度”或者说“坡度”的体会可能更直接些。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九年影响一生”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因此,如何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就成为目前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在小学打好基础,适当延伸,缩小中小学之间的距离,中小衔接就会少一点障碍,多一些顺利,学生就会自然地延伸过渡,保持数学学习的兴趣,防止两极分化,中学教师也会轻松很多。因此,培养合格的

小学生,缩短适应期,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肩负的职责。 今天我们初中小学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对中小学衔接教学进行研讨。让两个学段的老师相互了解双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从而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教学的平衡点和交互点,创设各种教育教学情景来培养学生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良好素质,达到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实现“基础扎实、习惯良好、思维严谨、能力突出”的素质教育质量要求。 当然,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的研究还是从课堂教学入手。昨天,钱老师和王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课,让我们看到了中小学两种不同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现结合这两节课,探讨一下“衔接”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 执教者: 我们先请两位上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两节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后感受。 钱老师: 王老师: 备课组: 我们请两个备课组的老师就这两节课互相谈谈各自的观点。主要围绕“衔接”主题。从小学开始:我们先请钱老师的辅导老师何金松老师来谈谈是如何围绕“衔接”备课的。

数学百科知识试题

数学百科知识试题 1、阿拉伯数字1、 2、 3、……是由人明的。 2、“李善兰恒等式”是由中国数学家发明的,用“”表示“+”;用“”表示“-”。 3、在我国,人们曾把叫做“因”,叫做“归”。叫做“实”,叫做“法”,叫做“积”,叫做“商”。 4、罗马数字是古人创造的,数字只有个:I代表;V代表;X代表;L代表;C 代表;D代表;M代表。罗马数字没有。 5、数的运算分为三级:是第一级运算;是第二级运算;是第三级运算。 6、“陈氏定理”:1742年,德国人写信给大数学家,提出两个猜想:⑴;⑵。1937年,苏联数学家应用法证明了第⑵题;1966年,我国数学家用法证明了第⑴题,即:。 7、“韩信点兵”计算法:如果随便抓一把蚕豆,先3粒3粒地数,直到不满3粒时,把余数记下来;第二次再5粒5粒地数,把余数记下来;第三次是7粒一数,把余数也记下来。然后就能计算出原来拿了多少蚕豆。计算方法:用3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去乘;5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去乘;7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去乘,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就减去,如果剩下的数还比大,就再减去,直至得数比小为止。这样,所得的数就是原来的数了。 8、“七巧板”又叫“”,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从公元1803年到现在,七巧板问题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 ⑴模拟形态和表情,以及花卉、静物等等; ⑵研究用七巧板的一部分或全部组件,或者用几副七巧板来搭一些; ⑶近期的研究是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9、““纵横图”相传在我国什么时留下来的一种九种花纹图?后叫“洛书”,请叙述其计算原理及方法? 10、圆周率π的来历:我国东汉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最早算出圆周率等于的平方根。魏晋时的数学家在《九章算术》里得出π=,是最早提出π值正确计算方法的人。南北朝时的科学家在《缀术》一书中精密地算出π的值,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出位小数精确值的人。 11、“费马大定理”:当n大于的自然数时,没有自然数组的a、b、c能满足n> 的“勾股定律”。 12、“代数”作为学科的名称源于阿拉伯数学家之手。 13、“几何”一词是1607年明代科学家与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合译古希腊数学家得的几何著作《原本》时,创设的一个数学名词。 14、应用“蔡勒公式”可以计算年以后的某一天是星期几。 15、科克曼女生问题和斯坦纳三元系问题是由我国数学家解决的。 16、我国的数学竞赛开始于年。 17、最早举办数学竞赛的国家是,始于年。 18、举办国际数学竞赛(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东欧一些国家始于年,60年代末扩大到西方国家。 19、罗马数字标号:1:;2:;3:;4:;5:;6:;7:;8:;9:;10:;20:;30:;40:;50:;60:;70:;80:;9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 20、国际数学家大会每年一次,会上将颁发国际上最重要的数学奖。如1991年在日本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有四个人获奖,即日本的森重文、苏联的德林费尔德、美国的琼斯、英国的维汀。

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广州四中聚贤中学数学科林结英 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是使学生顺利从小学适应中学学习的关键。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很多知识都是为初中做铺垫;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进行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和延伸,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文字到符号,从静态到动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数学教师应注重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与变化,帮助学生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如何才能准确抓住其内在联系,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的衔接呢?下面就结合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不能衔接的原因 1、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也不愿意承担为学生初中学习做铺垫的教学任务 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甚至也不去想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事实上课程标准六年级教材内容,明显就是完成小学向初中过度。例如,六年级“位置”一单元是为初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下册出现了“负数”为初一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做准备;特别是“解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题目列算术式比列方程简单,有些列方程比列算术式简单,更何况两者的解题思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因此,有些小学老师怕“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的方法越多越容易混淆,担心学生考不高分,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做重点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讲一下,却不知这正是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铺设的一步。 2.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高估了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如上面所说,“负数”,“相反数”等一些概念,其实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初一的教师你们都知道吗?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都是从教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转换过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很多教师认为,初一的内容太过于简单,根本不知道如何教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教师不会教,学生学习起来也总觉得自己跟不上,差异就开始慢慢呈现。 3. 学生不能适应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的因素 刚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学生自己没能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中学教师也很害怕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要意味着我们要调整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工作。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衔接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几个原因,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都有义务为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承担起这个责任。下面就教学内容上提以下几点: 1、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 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就引入了负数,目的让学生对负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入中学后进一步学习负数搭建了一个斜坡,从而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领域,这就要求六年级的老师抓好这一过渡。如讲负数的概念时,先通过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负数的作用,如何利用负数来表示事物,然后再形象的去归纳负数的概念。 2、数到式的衔接 七年级数学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

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这次教研室按排六年级与初中老师互相听课、交流的活动中,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无论从教学方法、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等来看,中小学在教学过程衔接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弊端。 首先从教学方法的衔接上来看。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小学中老师管的严,可以讲是手把手的教,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也提倡精讲多练。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到一题多练。解题必须从概念出发,有层次有深度地练习,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之能灵活解题。因此,课堂上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赖于教师对题型的多变,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整节课的模式就是,师出题,生马上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没做完)师就自己讲解,练习题有层次地做了一道又一道,教师只是个别提问,也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但这样,我觉得对于理解能力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无疑是越来越不懂,导致失去信心。可是,初中老师如果不这样做,象小学老师一样,对中下生不懂的知识课后补了又补,一个老师、学生没时间,一个会影响初中升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会影响整所学校声誉,他们也不得不这么做,偏向中上生。总之,比较矛盾。 其次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来看,小学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过渡时期有利时机,指导学习方法,尤其培养上课记笔记,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进行单元小结,认真掌握好每章节的概念课前会预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学生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加以保护。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适当选读数学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批改后的作业,若有错误一定要加以改正。以致到初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而不适应,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信心。 此外,我有一个想法,能否让六年级学生到初中去跟上一天课,让他们提前对中学生活有个了解,对自己的有些生活习惯应该怎样调整,也好提前知道、并做准备。当然如何更好地搞好初一数学和小学数学的衔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讨。 第1页共1页

数学百科知识竞赛题

数学百科知识竞赛题 一、判断题(共40小题) 1. 自然数的平方都是合数。() 2. 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以另外两个以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华氏定理。() 3 阿贝尔奖是数学界的奖项。() 4..著名的勾股定理是祖冲之最早证明的。() 5.设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若a2+b2 =c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即∠C=90°);若a2+b2 >c2,△ABC是锐角三角形。() 7.《孙子算经》后来传到日本,变成了“鹤龟算”。() 8. 费尔马点——就是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短的点. () 9. "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是费马评价欧拉说的。() 10.被誉为“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是刘徽. () 11.世界上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是“菲尔兹奖”. () 12.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获得了“阿贝尔奖”的. () 13. 庞加莱猜想,是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 () 14. 若p是q的充分条件,c也是q的充分条件,那么p=c () 15. 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之和都为。() 16. 若a能够推出b,b也能够推出a,那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17. 判断大小>与() 18.圆周率是祖冲之发现的。() 19.圆周率的值是3.14159256。() 20.三角形的外心是角平分线的交点。() 21.两个面垂直,若第三个面垂直其中一个面,则必于另一个面平行。() 22.sin^2a-cos^2a=cos2a () 23两个奇数的积不一定是奇数。() 24.0是自然数。() 25.牛顿研究过微积分。() 26.X为实数,x/x可以等于0。() 27.华罗庚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家。() 28.函数f(x)=x/x与g(x)=1是相同的。() 29.e(自然对数)是有理数。() 30.1是8的8倍。() 31.充要条件是必要条件。() 32.5个2加上4个3是2的倍数。() 33.2是质数。() 34. 能被5整除的整数个位只能是5。() 35. 0是偶数() 36.条直线可以组成4个三角形。() 37.8个2与2个8相等。() 38. 5+1+6-1=7-2+8-3 () 39. f{x}=sinx…f{x}的定义域是R。()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 百善中心校 我们时常听到有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考试成绩大多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情况。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调查了几届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这一现象。走访其他学校,发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就衔接问题及对策提出粗浅的的看法,供同行们商榷。 一、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扩展 (1)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再比如,测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以海平面为零界面),用小学所学的数也就可以表示了,但测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时,又如何表示呢?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随即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数,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它的边长是多少?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 (2)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和实数之后,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个点、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但是另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比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l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达问题。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入变量数学学习,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采用的直接推出的办法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己知量和问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均视作已知,按照数学逻辑,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运算求出未知数。这种方法就是方程的思想方法。

经典数学小百科知识:伯尔纳

经典数学小百科知识:伯尔纳 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这篇经典数学小百科知识,希望可以加强你的基础。 英国物理学家。1901年 5月10日生于爱尔兰蒂珀雷里的尼纳。1919年入剑桥大学,在学习期间即由于用数学推导出晶体结构的230个空间群,受到伦敦皇家研究所格父子'" class=link>布格父子的重视,因而在1923年到该所工作。1927年被选任为剑桥大学晶体学系的负责人。193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担任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物理学教授。他关心社会、参加共产主义运动,30年代后期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斗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盟军的科学顾问,战后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为促进世界和平,奔走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之间。他又是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63年患病之后,仍坚持工作,于1971年9月15日在伦敦逝世。 伯尔纳主要研究X 射线晶体学和化合物的原子结构。1926年前后在W.H.布格指导下,完成了用于标定以旋晶法拍摄的单晶X 射线照片的图表,后来被称为伯尔纳图表;还确定出石墨的晶体结构。以后他同他的学生们一起拍摄到固醇、氨基酸、蛋白质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X 射线衍射图。他认为这些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物理结构,同解释生命起源有关。伯尔纳是较早就注意并推动对生物大分子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的物理学家。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伯尔纳还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对科学史进行研究,1939年著有《科学的社会功能》,1954年著有《历史上的科学》等,一般认为这些著作是科学社会学的开创性文献。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典数学小百科知识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第 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