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第十二讲 事死如事生

中华文化第十二讲 事死如事生

第十二讲事死如事生

一、形神关系

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①

二、生死与鬼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②

三、祭祀的意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③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荀子?礼论》)

四、传统与反传统④

①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淮南子·原道训》)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牟子理惑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其灺。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人之遭邪伤病,而不遇供养良医者,或强死,死则肌肉筋骨,常若火之顷刺风而不获救护,亦道灭,则肤余干长焉。(桓谭《新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面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而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犹粟米在囊橐之中也。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囊橐无复有形,精气散亡,何能复有体,而人得见之乎?”(王充《论衡》)“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神灭论》)

②“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③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公孟》)

④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晋书?阮籍传》)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一)(教用完整版)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一)壹、国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二、“论语”简介

三、孔子弟子简介

貳、课文深究

參、形音义比较一、形似字 二、一字多音

肆、修辞举隅 伍、延伸学习一、年龄代称

二、延伸阅读 (一)史记.孔子世家赞 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语译:太史公说:诗经:“高山哪,让人仰望。大路啊,让人行走。”即使我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我总向往着那个伟大的目标。每当我一读孔子的书时,心里总是想象着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参观过孔子庙里陈列着的那些车子、衣帽、礼器等,那里的儒生们都按时到孔子的故居去演习礼仪,我见了那种场面也不由得为之流连徘徊舍不得离去。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多的是了,但他们大多数都是活着的时候非常显赫,而死了以后名声也不再流传。 唯有孔子,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平民百姓,死去又已经十几代了,而学者们至今把他奉为宗师。 现在起上从天子王侯,所有中国讲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言论做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真可以算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二)论为学 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语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却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倒不如去学习来得好。”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虽是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虽是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101高三美术 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

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 (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相较道公而言,师公经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笔者仅就所调查的都安、马山、上林、宾阳师教而言),在做道场时他们唱念的主要是师父口头相授的内容,唱颂内容以古代名将的故事为主,有些地方是以现实故事和生活中的人为主(笔者在都安参加的道场中,师公们唱颂的是姜子牙、雷震子、关云长、张飞、诸葛亮的故事),唱颂时并没有很严格的内容规定,师公们可以按照节拍自行添加有益的内容,如孝顺、善良、忠诚等,以教育人们现实伦理道德。 在广西的大多数地方,道公、师公各司其职,并行不悖。师公在壮族的丧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壮民族自己话说,道公是文,师公是武。在上林、宾阳、马山一带,丧家都会请师公跟道公一起做丧葬道场,而在都安的绝大部分农村,一般家庭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请师的,一般只有在死者为意外死亡、生前为道公、师公者和做丧品者才会在请道公的同时请师公,当然,有钱人也可以在“平常”丧事时请师公。 (三)道公、师公信仰和“麽教” 广西的壮族,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和小城镇生活的壮族人民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公信仰、师公信仰。道公、师公在壮族的各种有关鬼神的人生礼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超度死者亡灵,保佑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除了日常的驱鬼逐疫外,在所有的丧葬仪式中,都伴随着道公、师公的唱念做打,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道公、师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生才算圆满结束,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或者轮回转世,才能保佑其子孙。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的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道公、师公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黄桂秋、何正廷等学者认为壮族中流传“麽教”,就笔者所生活过的都安、上林以及所考察的马山、宾阳一带而言,没有人听说过“麽教”,不过在巴马倒是听说了有

高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精品

高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即实施“三级课程”的设想。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特制定本方案。 一、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意志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2、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提倡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4、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5、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学会健体,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或健身技能;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 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定了学校高中阶段三年的课程计划,校本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任选课程两大类,以课堂教学、综合指导、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实施。计划从2001年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6、身心健康类:如心理辅导、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 7、生活技能类:声乐、摄影、书法、美术、绘画等。 五、校本课程实施 本课程方案确定后,要对教师进行适当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方面。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写出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交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审定,审定后列入《选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15人,则该选修课予以取消。 六、校本课程的考核。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校本课程的成绩评为四个等级,即A、B、C、D,D为不合格。凡不合格者不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未达到50分的学生不予毕业。 鞍钢高中研究型课程管理条例 总则 1、为了使校本课程管理规范化,以适应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2、本条例适用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年级。 3、本条例的内容与上级有关规定抵触时,以后者为准。 校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考核 1、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设定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一样是鞍钢高中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但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实际要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自主选择学生的基础上,围绕某些课题或专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 2、校本课程不进行考试,但要考核学生参加活动次数,活动质量、学生学习情况由指导教师负责记录,活动内容由本人记录在校本课程学习综合记录表上,每个课程结束后需有论文、作品或制作、发明、产品等成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有关材料。 3、指导教师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分为A、B、C、D四个档次,其中D为不合格。对每12~16课时内完成并合格的课题记学分(出勤需达3/4以上学时,否则不记学分)。在高中期间,学生需完成学分。 4、学校对学习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优秀作品汇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每学年组织一次优秀作品成果报告会。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的分析报告 班级12会计2班 学号1211029108 姓名吕永生 时间2014年12月

摘要 人口普查指在统一确定的时点,按照统一的调查表式、项目和填写方法,由政府组织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全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资料,逐人地进行搜集、整理、汇总、评价、分析和公布的全过程。是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具有法律效力,被用于分配人民代表或议员名额,进行行政管理,制定政策和拟订建设计划;用于商业网点的铺设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用于广泛的人口研究工作。,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本文先通过分析2012年之前总人口数变化,从而研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对总人口数的影响。 关键词: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变化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4)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关联分析 (5) (一)我国总人口数的参数估计 (5) (二)我国总人口数的假设检验 (7) 二、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及补救 (8) (一)模型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8) (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 (10) 三、模型自相关的诊断及补救 (11) (一)模型自相关的诊断 (11) (二)模型自相关的补救措施 (13) 小结与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15组有关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以及运用一些相关分析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说明因素间的关系,即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我国总人口数主要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一)我国总人口数要素的参数估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我国总人口数变化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选取我国1998年至2012年的总人口数、人口出生率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年份总人口数(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98年124671 15.64 6.5 1999年125786 14.64 6.46 2000年126743 14.03 6.45

美术高中人教新资料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

美术高中人教新资料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 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妨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明? 观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那么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往常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差不多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观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150℃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爱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接着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然而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能够继承的价值。

古诗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翻译赏析

古诗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翻译赏析“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自《弟子规全文》之中, 其详细解释如下:【翻译】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要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古礼特重葬礼,而重视丧葬之根本目的是在教化活人,以此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性和反哺报恩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容易夹杂势利的因素而不纯粹,唯有对死者,没有欲望,只有真情。现在当然可以改革葬礼仪式,不必厚葬,但一定要有对父母的真情,切不可流于形式。【说明】父母过世以后,每年要定期(父母的祭日、清明节、冬至节)祭祀父母、祭祀祖先,这是一种缅怀父母祖先恩德的活动。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爱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在了,我们对父母的那种怀念,也是一生不改啊!特别是要更加努力地来做人、行义,不可以做出亏欠父母、让父母蒙羞的事情,要对得起父母的在天之灵,这也是对父母尽孝啊!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把孝养父母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业,用心努力来完成,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心胸坦荡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千万不要上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悲剧,这种心痛一定会缠绕我们一生……使我们的内心经常会在自责与后悔的阴影下痛苦地煎

熬着,无法得到安宁。切记,切记!如果生前不尽心奉养,让父母寒心而去,死的时候花一大把钱,那就是太颠倒了,这是大不孝啊!所以,我们要把孝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心中,尊重、感恩、顶礼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仅此一恩已经足矣,更不用说难以报答的养育之恩。莫论父母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他们也是人,岂能事事明理、处处正确?无论如何,当他们老了,糊涂了,脾气古怪了,不通情理了,我们要把他们当孩子疼、当孩子爱。原谅宽容每一位天下的老人,珍惜老人的好心情,哪个不是我们的白发亲人,我们哪个不会变成别人的白发亲人?《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到了终极,是要立身行道啊!要让父母成 为圣贤人的父母,这是大孝啊!大孝的人,要以身济世,救济这个世间,正如古人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详解】这里就提到办丧事的时候,我们一 定要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是这个礼节并不是很铺张,很浪费,应该要庄严肃穆。在庄严肃穆当中,我们也要树立良好的典范。什么典范?我们也看到一般民间的这种丧礼很铺张,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个不是真正的孝道,反而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在办丧事的时候,也应该以庄重肃穆为主。每一个人、每一个子女,或者晚辈,能在此刻,能有孝思追念之心,这样才是尽到丧礼,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的丧礼不是真正的尽到礼节,应该是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祭尽诚’,这里“祭”所指的是祭拜的时候要真诚。我们祭拜祖先,或者在祭拜刚过世的父母,要有怎样的心?要有他仿佛就在我们旁边

人若在出生时就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是可喜的一辩稿

开宗明义,人是指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出生是指胎儿从母体出生,代表一种独立意识的产生。死亡时间是指身体机能停止,意识消逝的时间。可喜令人庆幸值得欣喜,基于此辩题我方认为可喜可以理解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我方将基于能否对人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为标准阐释人若在出生时就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是可喜的。 1.人在出生时就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能够让人更好地规划人生。著名医生、伦理学家克里斯·富德特纳表 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浑浑噩噩度过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死亡,我们通过更直接地关注眼前的事物来应对。”当人在出生时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时会对死亡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将来的事情进行预判,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可贵,珍惜当下,不仅着眼于眼前的事,还会想着对未来做出更好的规划。 对于知道自己寿命较长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更加放心,有利于激发他们去尝试更多有价值的冒险,让人生活出更大的可能性;对寿命不这么长的人来说,大多数人会想去尝试自己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尽量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2.人在出生时就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能够使人更好地面对死亡,敬畏生命。谈及死亡我相信大多数人只 能带着畏惧和抗拒的心理,人死灯灭,好像死亡给我们带来的只有终结和毁灭。但是之所以死亡会给我们带来这种感受正是因为我们对死亡的未知,如今让有一个机会让人在出生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意识到死亡,使其从潜意识中调动出来,使人们接受到更直观的死亡教育,进一步了解死亡,帮助我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从而树立科学健康合理的死亡观,部分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教育人们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同时预防不合理性的自杀,不会过于畏惧死亡,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思考,一定程度制约他的这种行为,对社会和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马丁·海德格尔说: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让人在出生时就知道死亡时间其实是在用一种“倒计时”法,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人在出生时就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时可喜的。

高三美术 中国美术鉴赏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 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中华文化讲座提纲

沿着文化的脉胳仰望七彩的天空 引子:东京卖拉面的里面有灵魂。手工家具。 一、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融化在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且内化为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诸多领域,从而成为制约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并且对世界文明产生积极影响。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本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世家。父母是思想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祖父罗素伯爵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 毕加索说:“世界上有两件最美的东西,一是女性,二是汉字。” 二、如何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1、整体辩证的认知思维 中国文化整体观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整体存在、相互联系的。一是把人、生命、事物作为统一系统来看待。二是把宇宙间形态不同的万物高度抽象、概括。庄子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法自然,都是宇宙观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学说、周易、五行、阴阳、中医、天文等都体现着这种整体世界观的文化内涵。周易:“有天地,然后万物生长。盈天地之间唯万物。”《孙子兵法》:“不足以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城。”(张大夫讲,中医看病犹如安兵部阵) 2、修德仁爱的伦理规范。 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伦理学色彩。伦理思想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爱,基础是修德,修德是自我修炼,仁爱是处世准则,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的体系。“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个孔子!”这是集体遗传。举做小买卖自律的例子、修脚工的例子。晋商、徽商,修身齐家,不胡来。 立德,立言,立功。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 3、和合包容的处世原则。 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这是中国人的智慧,逢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你我他和谐共存。 西方以是以法治天下,中国人是以情治天下。各有各的道理。为什么?从地理构成上说起。

新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全册全书全套教案(23页)解析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第四课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第十二课传神写照——人物画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第十六课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第十七课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第十八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⑴历史上中外有大耳朵英语首页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习 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课件制作习 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三课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ppt课件背景图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 内容摘要

中华文化的特质——曾仕强 第一讲大哉中华 一、何谓文化 文,就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所拥有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二、中华的概念 1、?中?,不偏之谓中。 2、儒家就是道家,道家就是儒家,儒家就是法家,法家就是儒家。 3、中,是讲合理不合理,但是合理不合理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动的。 4、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5、中华的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 6、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一动就分阴分阳,阴阳一动,就变成了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所以从这里看,太极就是一。一,就是中,没有发叫中,已发就叫动,然后上边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那就叫华。 7、中华民族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个大反省,然后经过一个大调整,我们的文化才能够日新又新。 三、大恩不言谢 四、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人为的,都是很自然地慢慢演化而成的。这是生态环境造成的,但是生态环境不完全可以决定文化,还要加上人自己的信念。 第二讲至圣先师 一、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的。 二、中国人不太喜欢别人太了解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主张 三、什么叫做人? 四、中华民族不能改变的就是?礼要从内心发出? 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那种礼貌很周到的人,我们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礼多必诈! 五、西方讲个人意见,中华讲集体创作 中国人常说集体领导,集体创作,可见中华文化就是大家好好商量,商量出的结果就是代表了大家的意见,而这样的意见就比较容易贯彻。 六、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那一画开天就是宗,宗后来变成了经,经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不能变的部分,除了不能变的经以为,其他的都是可以变的。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画像石棺上的呈现

摘要: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棺,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一区域的历史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的画像石棺所呈现的观念做一次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丧葬;石棺;事死如事生;观念1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文化的由来 中国丧葬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孟子认为,上古时代原本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把尸体丢弃在山野沟壑中就罢了。[1]但后来人们看到死者的尸体被野兽吞食,被苍蝇等叮咬,觉得不合人情,才将尸体掩埋。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距今27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有土葬的风俗,在山顶洞墓葬里,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和一些其他人的骨头,显然这是当时有意安放在洞里并加以掩埋的。人骨周围散布这赤铁矿粉末,女性骨头外的土里发现七颗经过磨钻,制作较为精细的穿孔小石珠其表面均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此外还有燧石石器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品,[2]从这些遗存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已有了人世间外存在另一世界,那里的人与阳世一样生活观念,同时也有了人的肉体和灵魂可以分离的观念,因此也产生了简单、朴素的丧葬习俗,并希望人死后到另一世界中,也能和人世间一样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灵魂不灭的生命观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半坡人小孩的墓葬,用做盖子的钵和盆的底部都有人工打制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为了让死去小孩的灵魂通过,与亲人自由相见。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男性坟墓中多随葬石刀、石斧等,而女性坟墓中多随葬纺轮、骨器等,反映了生产的分工。当时的人们已为死者准备了死后生活的场所和用具,并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将亡魂引导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灵魂、祖灵、祖先崇拜等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观念。同时地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丧葬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葬式。我们汉族主要是土葬,第二种葬式是水葬。海上的渔民和船民去世后,地方那么小,没办法处理遗体,只有往水里丢。第三是树葬。树葬就是把尸体或装有尸体的棺木放在树上让鸟来啄食。第四是天葬,西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丧葬形式。第五是悬棺葬。在很多地区,如小三峡、浙江等地都有这种葬式。第六是瓮棺葬。把尸骨放在小陶罐里,上面开个洞,可以让灵魂逸出升天。原始时代很多地方很多民族是采用这种葬式的,特别是对死去的幼童。还有二次葬、割体葬、白云葬、草灰葬、室内葬等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和人本思想的发展,在诸子百家的文献中,清楚地看到从早期墓葬遗存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生活的世界建构为三部分,即天堂、阴间和人世间。人生活在人世间死后为鬼,鬼有双重性,肉身归之土地,魂魄升入天堂,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或继续“生存与生活”,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与控制下,厚葬文化盛行起来,特别是到了汉代的时候,汉代人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类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完全用现实生活来为死者构造地下世界,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3]这种现象在许多汉墓中均有发现,如古城汉墓,墓葬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砖彻多室墓,由墓道、通道、前室、后室和耳室几部分组成。出土器物有釉陶仓、釉陶井、陶狗、陶鸡、五铢钱等。总之汉代墓室和墓上建筑均按“事死如死生”的观念建造,整个世界是完整的,有天地万物、社会生活和冥界图像。每个小系统就是整个墓葬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古人看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 2汉代崖墓和石棺的特点 汉代之墓葬形式及种类众多,常见的墓葬类型,有土圹木椁墓、崖墓、空心砖墓、小砖

美术鉴赏第十六课教案

美术鉴赏第十六课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第十二课传神写照——人物画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第十六课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第十七课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第十八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⑴历史上中外有大耳朵英语首页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习 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中华文化选讲考试

孔子:姓名:孔丘,字仲尼,朝代:春秋(末期)生卒年:前551—前479出生地:鲁国陬邑昌平乡山东曲阜),主要著作:《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世界历史上一位超级思想巨人论语》享名“中国人的《圣经》” 四书”之由来:《论语》作者: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临终嘱托”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并加详注,历代朝廷官书,科举考试之标准,(北宋)赵普:“半部《论语》定天下” 孔子生平事迹扫描]:孔子的社会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发展转型之特定阶段 诸子百家:班固《汉书·艺文志》列9家:儒、道、阴阳、法、墨、名、农、纵横、杂(小说家被排除) 儒家学派得名缘由:与孔子之“儒士”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孔子儒家思想核心观念 一、礼:指周礼,即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礼的两大原则:“尊尊”与“亲亲” 二、仁1、“仁者,爱人”,人类之爱2、“克己复礼为仁”:人的道德自觉(自律)3、礼与仁相结合:仁是礼化的仁,礼是仁化的礼 三、中庸:中”有中正、中和之意;“庸”即用,是常,中庸即把中和与中正当作常道加以运用:、从“中”或“中正”而言中庸要求处理事情须把握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而又无不及的中正处从“和”或“中和”而言中庸要求将两种以上正确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加以妥善调和,使之相互融通、补充、制约,达到亦此亦彼的中和状态。中庸”绝非折衷主义 四、君子:以仁义礼乐化成的高标准人物便君子文化与品质均衡发展:“文质彬彬”,必备的技能基本:“六艺”,必备的基础知识:“六书” 3.其他重要道德培养要求:利欲观、忠与恕、智与勇、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周而不比等。 孔子的思想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拯救中国上古文化传统:最大历史功绩为整理保存上古六大典籍:《书》《礼》《诗》《乐》《易》《春秋》。 《易经》《礼记》《尚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1、“形而上”与“形而下”,描述抽象与具象两种范畴的哲学概念。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指形体、形迹等可见之象“形而上者”指没有形体、形迹的抽象存在,即道。“形而下者”指有形体、形迹的存在,即器。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阴阳”“五行”:“阴阳”是描述事物对立统一属性的哲学范畴,阴阳观念来自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初义表示阳光的向背,后引申为气候之寒暖、方位之上下、状态之动静、性质之刚柔等两两对立的范畴,阴阳概念指代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易经·系辞传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行”:表述宇宙和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初义指5种具体物质:水、火、木、金、土类似古希腊“四元素说”水、火、土、气)《尚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代表五种基本物质,“行”是运行. 五行间相生相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4、八卦表示对日影从八个方向进行测量的记录演化成为一套富有象征含义的符号,表示宇宙、社会与人生中各种事象运行状况的哲学概念 八卦最早载于《易经》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宇宙之原始,两仪指天地,亦可称阴阳,四象即四季天象:长日照的夏季叫太阳,短日照的冬季称太阴,春为少阳,秋为少阴。

关于中华文化的演讲稿范文800字左右

关于中华文化的演讲稿范文800字左右 中华文化的代表者非汉字莫属。汉字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优美而富有气韵。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华文化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中华文化的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刻在中华文化特征上两个熠熠生辉的词语。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的精神力量,引导中华民族应付各种挑战,适应形势各种变化,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我略有所悟。 从这本书中我领略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层出不穷的仁人志士,熠熠生辉的中华美德,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抗倭名将戚继光、精忠报国的岳云;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雄豪杰匡扶正义,为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为民族尊严献身成仁,共同铸成可歌可泣的中华历史篇章。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中,更令我心生钦佩的是三国丞相诸葛亮与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刘备去世后,丞相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事无巨细,都必躬亲,后写了震撼人心的《出师表》。作为丞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难道不让人由衷敬佩吗?

毛泽东在中国即将存亡之际挺身而出,领导中国共产党参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壮美地成立。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面对困难迎刃而上,为和平解放不畏牺牲。 这些美德,这些精神,在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永不泯灭。 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中源远流长地发展。在当下社会,弘扬并传承中华文化已从娃娃抓起,从学龄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及与其同行的应试教育,《弟子规》《论语》等中华文化篇目已深入中国人的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孝顺父母的最重要体现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更是长辈对后辈从小的教导……但诸如儿女殴打父母等与“百善孝为先”背驰而行的做法着实令人费解与感到心寒。 经过五千多年的沉淀与洗礼,中华文化固然有它可敬可赞可传承的地方,但一些落后思想还需淘汰。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中华文化发展中产生一定影响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现在是不应传承、不应追捧的。毛泽东说,继承中华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民主性的精华”。所以,中华文化还需批判性地继承。 他还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新的风貌跨入新的世纪,中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等共同形成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古灿烂辉煌,在今愈发生辉。当下,全国人民豪情满怀、信心百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关于中华文化的演讲稿篇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