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农业气象学》课程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园艺、中药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等专业的科类基础课。通过《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天气学、气候学、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形成、演变规律和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状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灵活应用。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气象学概述

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 干洁大气

2. 臭氧和二氧化碳

3. 水汽和大气杂质

习题要点: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 大气的热力学分层

2. 大气的其它分层方法及大气上界

习题要点: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要素

习题要点: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

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中常见的光、电、声现象。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 辐射的概念及其特征

2. 辐射的基本定律

习题要点:辐射的概念、度量及单位,辐射的基本定律。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日地关系和太阳视运动

2. 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

习题要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形成,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概念及计算,日照时数、可照时间和光照时间的概念,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

第三节地面辐射平衡方程

1. 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和短波净辐射

2.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长波净辐射

3. 地面辐射差额

习题要点:地面辐射平衡方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年变化规律。

第四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1. 辐射波谱与农业生产

2. 光照与农业生产

3. 光能利用与农业生产

习题要点: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太阳能利用率的概念,不同波谱段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光、温变化对植物南北引种的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

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辐射的概念、度量及单位,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日照时数、可照时间和光照时间的概念,地面辐射平衡方程,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太阳能利用率的概念。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形成,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年变化规律,光、温变化对植物南北引种的影响。

了解: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计算,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不同波谱段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温度

第一节热量收支

1. 物质的热属性

2. 热量交换方式

3. 地面热量收支方程

习题要点: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热量交换方式,大气热量交换方式,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

第二节土壤温度和水体温度

1. 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

2. 土壤温度的变化

3. 水体温度

习题要点:征表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量,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的关系,土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

第三节空气温度

1. 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

2. 空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3. 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

习题要点: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水平分布和铅直分布,逆温及其成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

1. 温度的生物学意义

2. 积温及其应用

习题要点:生物学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和农业指标温度,积温学说,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净效

积温。

本章重点难点:

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热量交换方式,大气热量交换方式,征表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量,生物学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和农业指标温度。

理解: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的关系,土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水平分布和铅直分布,逆温及其成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积温学说,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净效积温。

了解:水体的热量平衡特征,水面温度的日、年变化,水体温度的铅直分布,积温的应用。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1. 空气湿度参量

2. 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习题要点:水汽压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

第二节蒸发和蒸散

1. 水面蒸发

2. 土壤蒸发

3. 农田蒸散

习题要点:蒸发速率和水面日蒸发量的概念,道尔顿蒸发公式,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凝结和凝结物

1. 凝结条件

2. 凝结物

习题要点:水汽发生凝结的条件,大气中的降温冷却凝结过程,地面凝结物的种类及成因,雾的划分,云的主要分类及云量。

第四节降水

1. 降水的特征量和种类

2. 降水的形成

3. 干燥度

习题要点: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干燥度的概念及划分指标。

第五节作物水分利用和调控

1. 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2. 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

习题要点:作物水分利用率和水分有效利用率的概念,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

本章重点难点:

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道尔顿蒸发公式及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降水变率、干燥度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水汽压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蒸发速率和水面日蒸发量的概念,雾的划分,云的主要分类及云量,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干燥度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作物水分利用率和水分有效利用率的概念。

理解: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道尔顿蒸发公式,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水汽发生凝结的条件,大气中的降温冷却凝结过程,地面凝结物的种类及成因。

了解:比湿、混合比和绝对湿度的概念,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和农田蒸散,云的具体分类,形成降水的宏观条件和微观过程,干燥度的划分指标,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

第五章气压和风

第一节气压

1.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2. 水平气压场

习题要点:气压的概念及单位,大气静力学方程,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及基本的气压系统。

第二节作用于空气的力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2. 水平地转偏向力

3. 惯性离心力

4. 摩擦力

习题要点: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三节风

1. 自由大气层中的风

2. 摩擦层中的风

习题要点:风的阵性,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

第四节风与农业

1. 风对农业环境及农业生物的影响

2. 风的人为调节

习题要点:风对农业环境及农业生物的影响,风的人为调节。

本章重点难点:

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气压的概念及单位,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及基本的气压系统。

理解:大气静力学方程,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风的阵性,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风对农业环境及农业生物的影响。

了解:压高公式,摩擦层中风的变化,风的人为调节。

第六章大气环流

第一节大气环流

1. 单圈环流

2. 三圈环流

3. 大气活动中心

习题要点: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

第二节季风

1. 季风的概念及地理分布

2. 东亚季风

3. 南亚季风

习题要点:季风的概念,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

第三节地方性风

1. 海陆风

2. 山谷风

3. 焚风

习题要点: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概念及成因。

本章重点难点:

三圈环流、气压带、行星风带和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成因。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概念。

理解:三圈环流、气压带、行星风带和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成因。

了解:东风带和西风带,急流,季风指数及季风的地理分布,中国季风与印度季风的主要差异,峡谷

风。

第七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第一节天气系统

1. 气团

2. 锋

3. 气旋

4. 反气旋

5. 高空槽脊

6. 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

习题要点: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分类,我国境内的气团,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模式,东亚气旋,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槽脊,切变线、低涡和低空急流。

第二节天气系统

1. 寒潮天气过程

2.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3. 台风天气过程

4. 对流性天气过程

习题要点: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寒潮的强度标准,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中国雨带的移动与东部地区雨季,梅雨的概念、特征及相关术语,梅雨天气形势,热带气旋的分级,台风的活动季节,台风的结构和天气,台风路径,雷暴的概念和分类,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

1. 气象业务

2. 气象服务

本章重点难点:

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分类,我国境内的气团,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模式,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南北移动、中国雨带进退与东部地区雨季,寒潮的强度标准,梅雨的概念及相关术语,梅雨天气形势,热带气旋的分级,台风的结构和天气。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分类,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槽脊,切变线、低涡和低空急流,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寒潮的强度标准,梅雨的概念、特征及相关术语,热带气旋的分级,台风的活动季节,雷暴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我国境内的气团,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模式,东亚气旋,副高的南北移动与中国雨带的进退,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中国雨带的移动与东部地区雨季,梅雨天气形势,台风的结构和天气,台风路径,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

了解:天气系统的尺度划分,锋面气旋天气模式,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冷空气的强度划分,寒潮天气形势,华南前汛期,华北和东北雨季,台风的编号和命名,台风的源地,台风的形成与生命史,强雷暴的结构和天气,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

第八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

1. 旱灾

2. 干热风

3. 洪涝与湿害

习题要点: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的概念、分类及防御措施。

第二节冷害、霜冻、冻害和热害

1. 冷害

2. 霜冻

3. 冻害

4. 热害

习题要点:冷害、霜冻、冻害的概念、分类及防御措施,热害的概念及防御措施。

第三节风害、雹灾、白灾和黑灾

1. 风害

2. 雹灾

3. 黑白灾

习题要点:风害的概念、分类及防御措施,雹灾、黑白灾的概念及防御措施。

本章重点难点:

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冷害、霜冻、冻害、热害、风害、雹灾、黑白灾的概念及防御措施,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冷害、霜冻、冻害、风害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冷害、霜冻、冻害、热害、风害、雹灾、黑白灾的概念,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冷害、霜冻、冻害、风害的分类。

理解: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冷害、霜冻、冻害、热害、风害、雹灾、黑白灾的防御措施。

了解: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冷害、霜冻、冻害、热害、风害、雹灾、黑白灾的时空分布,旱灾、干热风、洪涝与湿害、霜冻、黑白灾的指标。

第九章气候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因素

1.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

2.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3.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

4.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习题要点:我国年总辐射差额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温度的影响,海陆分布、地形、海气相互作用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大气环流的基本状况,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世界气候及其分类

1. 气候带

2. 气候型

3. 气候分类

习题要点:气候带的划分,各气候带的主要特征,各气候型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中国气候

1. 中国气候特征

2. 中国辐射、温度、降水的分布特征

3. 季节的划分

习题要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季风的空间分布、属性和进程,中国温度和降水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四季和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

第四节农业气候

1. 世界农业气候

2. 中国农业气候

习题要点:中国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和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小气候

1. 小气候

2. 农业小气候

3. 设施农业小气候

习题要点:小气候的概念,小气候的形成因素,农田小气候的特征,农业措施的小气候效应,设施环境下的农业小气候。

本章重点难点:

辐射差额、海陆分布、地形、海气相互作用和洋流、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各气候带、气候型的主要特征,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农业措施的小气候效应,设施环境下的农业小气候。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我国年总辐射差额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温度的影响,我国大气环流的基本状况,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方式,气候带的划分,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天文四季、气候四季和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小气候的概念,中国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和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的主要特征。

理解:辐射差额、海陆分布、地形、海气相互作用和洋流、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各气候带的主要

特征,各气候型的主要特征,季风的空间分布、属性和进程,中国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的主要特征,小气候的形成因素,农田小气候的特征,农业措施的小气候效应,设施环境下的农业小气候。

了解:气候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瓦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南方涛动和ENSO,气候分类法,大陆度及中国的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区划,设施农业小气候的调控。

第十章资源、环境、生物气象

第一节资源气象

1. 资源气象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2. 世界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

3. 中国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

第二节环境气象

1. 人类生物气象

2. 环境气象指数

3. 污染气象

4.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农业生物与气象

1. 大田作物与气象

2. 园艺植物与气象

3. 林业与气象

4. 畜牧与气象

5. 水产与气象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资源气象、环境气象、农业生物与气象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农业气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课堂考核和期终闭卷考试。

平时课堂考核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50%。期终闭卷考试针对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理解及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7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气象学》第二版,包云轩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ISBN:978-7-109-11878-2 参考书:《气象学》南方本,包云轩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ISBN:7-109-07448-X 《农业气象学》,段若溪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2年,ISBN:7-5029-3279-8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二版,李爱贞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4年,ISBN:7-5029-3201-1

《大气科学概论》,徐玉貌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ISBN:7-305-03496-7/P.120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ISBN:7-04-006016-7

七、说明

任课教师应基本遵循本教学大纲进行《农业气象学》的课程教学,但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教材调整、教学改革和教学进度的需要作适当调整。

大纲修订人:樊多琦

大纲审定人:吴耀清

修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剖析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传送能量的方式。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太阳赤纬δ: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可照时数: 指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亦称昼长。 光照时数:指日出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地面得到的高层大气的散射光。 日照百分率:任一地点的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大气质量数: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的厚度。 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的辐照度的比值。 散射: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太阳直接辐射:指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辐射:直接辐射通过大气时被空气和其他悬浮颗粒所散射的部分。 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在这段波长范围内,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即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W ·m-2。对某一物体表面而言有辐照度和辐出度的分别。 总辐射:指直接辐射辐照度( S′)和散射辐射辐照度(D)总和 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投向地面的部分(弱于地面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 Ee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 Ea之差。 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植物的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所得的能量的百分率。 地面热量收支差额(Qs):Qs=R(地面净辐射)-P(湍流热交换)-B’(下层土壤的热量收支)-LE(潜热热交换)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学习帮手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 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 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新编

人教版2019-202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如释重负轰轰烈烈千钧一发心有灵犀 B.不耻下问海阔天空耐人寻味言外之义 C.颠沛流离忍俊不禁海市蜃楼可歌可泣 D.鲜为人知语无伦次悲天悯人家喻户晓 2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鼎湖山听泉》一文重点是写山泉,以泉水之美来表现山林之美,揭示从泉水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B.《陈涉世家》选自东汉司马迁的《史记》,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飞红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作者描写黄山的壮丽景色,揭示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 D.《画山绣水》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描写了从漓江上观赏到的山水美景,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3 . 下列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B.我们要虚心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C.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使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一拨,年轻斑羚一拨。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农业气象学讲义

农艺师职称考试辅导讲义 农业气象学 第一节黑龙江灾害性天气与预防 一、霜冻与冷害 (一)霜冻 1.霜冻的概念 霜冻是指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温暖时期,地面和作物体表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使作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现象,是由于低温造成的作物生理现象。一般霜冻出现在春末和秋初作物生长季节的夜晚和凌晨。 形成霜冻的原因:一是发生大寒潮时,冷空气席卷的地区会剧烈降温,这叫平流霜冻;第二种是辐射霜冻。在晴朗无风的夜晚,由于地表或作物强烈地向外辐射散热冷却时,霜冻随之而生;第三种叫平流辐射霜冻,它要在既有冷空气,又有地表散热作用时才发生。 霜与霜冻是两个不同概念。霜是近地面水汽凝结现象,出现霜时植物可能受冻也可能不受冻,而霜冻是气温陡降,引起植物遭受伤害的现象。 气象上常以秋季最低气温降至0℃时作为霜冻指标,它必须与作物的是否受伤害相联系, 这是与霜的重要区别,群众常以“白霜”、“黑霜”加以区别。 2.霜冻的危害 霜冻发生时,由于温度过低,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这些冰不断地从邻近细胞中夺取水分从而导致原生质胶体物质的凝固,细胞死亡。最有害的是霜冻后植物受到阳光直接辐射,温度迅速升高,蒸发加强,受冻细胞来不及从根系吸水导致受凉部位枯萎、死亡。作物受害程度因其品种、种类、器官的不同而异。繁殖器官(花和蕾)最不抗低温,大多数情况下轻微或短时间的低温(0~2℃)即可使之受害。扁桃、杏桃的开花期在-3℃低温即可产生危害。早春谷类和豆类能忍受短时间的-8~-10℃的霜冻。大豆、苘麻能耐-3~-5℃的霜冻。 3.霜冻的防御 防御霜冻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培育和选育抗霜冻能力强的品种;选择适当的播种期;根据小气候特征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和品种。此外还可采用灌水法、熏烟法、人工烟雾法及覆盖法等物理方法来进行防御。 由于霜冻发生在农作物生长期内,并且霜冻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就限制了各地区热量资源的充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霜冻危害,提高生产效益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冷害 1.冷害的概念 冷害系指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是在20℃左右时,引起农作物的生育期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 2.冷害的类型与防御 2.1 延迟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不能在初霜到来之前正常成熟,而导致产量降低。 2.2 障碍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长期,主要是孕穗期、抽穗开花期,遭受短时间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结实率降低,收获时空壳增多,导致减产。 2.3 混合型冷害:两种冷害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相继再现或同时发生给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带来危害。 2.4 冷害的防御:掌握低温规律实行安全栽培(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比例,确定适宜播期、移栽期,以防冷害);根据冷害发生规律,选育耐冷、早熟、高产品种;采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冷害;加强低温冷害预报。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气象学名词解释

二、选择与填空题整理 1.对流层中温度的变化是:【随海拔高度的降低温度升高,湿度加大。】 2. 光合辐射的有效波长:【0.4~0.7um】 3.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上升运动时,当r > r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r相对湿度,rd饱和差,r越大越不稳定) 4.在一天中,土壤表层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将出的是时候】 5.夏热冬冷,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是:【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6.在北半球吹地砖风时,背风而立,则低气压在:【左边】 7.暖锋过境,降水区一般出现在:【锋前】 8.在北半球海洋航行,遇到台风威胁时,应驾船驶往风向的【右边】才能脱离危险。 9.昆明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受滇黔准静止锋的影响】 10.每年3月21日前后出现的节气是【春分】 11.根据温度、水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可将大气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1.空气的饱和差也是反映空气湿度的物理量,当饱和差【小】,空气湿润,当饱和差【大】,空气干燥。 13.气温日较差表示【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14.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把植物分为【喜光】【耐阴】 15.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引起气候变化的现象称【季风】 16.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17.根据冷锋移动数度的快慢,可将其分为【急行冷锋】和【缓行冷锋】 18.中国气候的特征有【季风明显、大陆性很强、气候类型多样性】 19.贵州气候的三大特征是【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 20.小气候的改善主要措施:【灌溉】【翻耕】【镇压】【垄作】及【间作】 2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短波的蓝紫光散射的结果】 22.我国新疆的瓜果甘甜可口,最主要的人原因是【光照强度强】 23.“十雾九晴”或“雾兆晴天”主要指的是【辐射雾】 24.相对降水率变大说明【旱涝可能性大】 25.逆温出现说明大气是【稳定】 26.随着绝对湿度的增加,露点温度【增大】27.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28.世界有名的大沙漠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 29.水分凝结的两个条件是【有凝结核存在】【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 30.气压场的基本形式有【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槽】 31.根据气团的移动,可把锋分为【暖锋】【冷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32.表示季节变化的节气有【立春】【夏至】【秋分】【冬至】 33.季风气候的特点【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富有海洋性,冬季寒冷干燥富有大陆性】 34.影响我国的主要起团有【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变性的下降气团】【变性的热带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海洋气团】 35.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因素】【大气环流因素】【人类活动因素】 35.作用于风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36.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夏季多余,冬季干燥,东南多雨,西北干旱】 37.我国属于【亚热带草原湿润季风气候】 38.大气中的O3主要集中在【平流层,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39.大气中的水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0.反射率的日变化是早晚大,中午小,其原因是【太阳高度角决定的】 41.露点温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42.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百帕。 43.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地带称为【锋面】 44.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45.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北部】 46.贵州辐射能以【西部】最多。 47.干燥疏松的土壤其表土【升温和降温都快】 48.空气中的CO2和H2O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所以称作【温室气体】 49.导热率大的土壤,其热量传递【快】,地面温度日较差【小】 50.暖锋降水在【锋前】,冷锋降水在【锋后】 5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工业地区和大都市局部地区作用更加显著,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52.水面蒸发与气温和【饱和差】成正比,与【气压差】成反比。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论文 2010.12.29

对植物保护的一些了解 在开始学习这门专业之前,我说说我对这门专业的理解。 植物保护专业是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有较多的就业选择和广泛的工作范围。 关键字:发展学科研究 一、植物保护的发展 植物保护学科主要是由植物病虫害专业发展而来的。学位制度恢复前一些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学科已包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三个专业。l983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中,这三个专业分属于农学一级学科内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农药及农用化学制剂三个二级学科。昆虫学科还同时并存于生物学一级学科内。l990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昆虫学科被合并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农药学科和植物病理学科仍作为农学一级学科内的两个二级学科。根据“科学、规范和拓宽,,的原则以及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在农业上的重要性,1997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将植物保护学科列为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中含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从而形成了以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和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 现代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微观、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在宏观指导下进行微观研究,并将并将微观资料进行宏观分析和处理,不断发展病虫治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宏观方面,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监控决策体系;在微观方面,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对病虫灾变机理进行分析,并为决策提供依据。21世纪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必将为建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的植物保护技术握供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控,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 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 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 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 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 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P21) 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 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o—-23.5o。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第三节大气的结构 第一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四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五节地面有效辐射 第六节地面净辐射 第七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第二章温度 第一节土壤温度 第二节水层温度 第三节空气温度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空气湿度 第二节蒸发 第三节水汽凝结 第四节降水 第五节人工影响天气 第六节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 第七节水分与农业生产 第四章气压与风 第一节气压和气压场 第二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第三节大气环流 第四节地方性风 第五节风与农业第五章天气与天气预报 第一节天气系统 第二节天气预报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 第一节农业气象灾書概述 第二节由水分条件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第三节由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由光照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第五节由气流异君导致的气象灾害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资源 第一节气候的形成 第二节气候带和气候型 第三节气候变迁 第四节中国气候特征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第五节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小气候 第一节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 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二、气象要素(概念: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1.主要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云、能见度、日照、辐射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三、农业气象要素学的定义、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气象学概念: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农业气象要素: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称农业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4)地理分期播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第七章 大气环流

第七章大气环流(P.111-125) 本章主要介绍大气环流状况、大气活动中心、季风和地方性风情况,使学生对大气环流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大气环流模式(P.111-112) 大气环流: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平均)状态及其时空的变化过程。 一、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一致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哈得来环流图):赤道两侧地区终年受太阳的直射,得到的热量多;两极附近,太阳终年斜射,得到的热量少。因此,赤道两侧的空气受热上升,极地的空气冷却而下沉。在北半球,赤道附近的空气上升到高空后向北吹,到北极附近下沉,然后又从地面上向南吹,再回到赤道附近,于是形成了一个闭合流动圈。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的空气流动方向相反。实际上,在自转的地球表面只要空气一运动,地转偏向力即随之发生作用,使环流变得复杂起来。 二、三圈环流 1941年,美国气象学家罗斯尔(Rossby)提出了三圈环流模型:从图8—1(P.112)可以看到:假设地表均匀。 (1)由于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赤道地区由地面上升至高空的气流向北运动时发生偏转,至20°—30°N时,气流变成自西向东的纬向环流;这样就阻碍了低纬高空大气的继续北流,从而使大气在那里堆积,并辐射冷却而下降,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 (2)地面副热带高压的空气分南、北两支流动,流向赤道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带,它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汇合形成赤道辐合带,这样在30°N与赤道之间的经圈剖面上形成一环流圈,通常称哈得来环流(信风环流圈)(即热带环流圈); (3)副高和极地高压之间(60°N附近)相对是一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副高低层流向极地的暖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称为西

《农业气象学》综合复习题1

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 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 2. 二氧化碳的日年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点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 为何气象学中将大气中含量并不太大的水汽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成分? 4.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 6. 根据气体的状态方程,说明当一块空气的温度比同高度上周围空气温度高或低时,这块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7. 根据状态方程,比较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密度的差异。 第二章 1.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 2.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3. 设灰体的吸收率为a,试推导其总辐射能力与温度的关系式(提示:将Kirchhoff定律与Stefan-Boltzmann定律结合起来考虑)。 4. 已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地球表面温度平均约为300K,假定太阳表面为绝对黑体,地球表面为吸收率为0.9的灰体,试分别计算太阳和地球表面的总放射能力。 5.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6.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8. 当太阳赤纬为δ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 9. 假如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铅直,地球上还会有季节交替吗?可照时间还会变化吗?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如何变化呢?为什么? 10.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 11.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七章

第七章气候与农业气候 一、名词解释: 天文辐射气候带气候型小气候活动面农田小气候 二、填空题; 1、影响的气候形成因素有( ) ( ) ( ) ( )。 2、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包括( ) 、( )、( ) 。 2、北半球的气候带有赤道气候带、热带气候带、( )、( )、 ( )、极地气候带。 3、中国气候特征为( ) 、( )、( ) 。 3、中国可分为( ) 、( )、( ) 三大气候区。 4、气候四季是:候平均温度( ) 为冬季,候平均温( ) 为夏季。 5、根据天文季节的划分,( )为冬季,( )为夏季。 6、根据天文季节的划分,( )为春季,( )为秋季。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 1、天文能辐射的特点是( ) ( ) ( ) ( ) A、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b、夏半年辐射总量最大值在赤道; C、夏半年辐射总量最大值在副热带;d、同一纬度上辐射总量相等。 2、季风气候( ) ( ) ( ) ( )。 A、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b、冬季气候具有大陆性;c、夏季气候具有海洋性;d、沙漠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3、地中海气候( ) ( ) ( ) ( )。 A、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b、冬季气候具有大陆性,夏季气候具有海洋性;c、冬季气候具有海洋性,夏季气候具有大陆性;d、也称橄榄气候。 4、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的共同特点是( ) ( ) ( ) ( )。 A、降水少且集中夏季;b、蒸发量超过降水量; c、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d、气温年、日较差大。 5、我国的气候大区为()()()() ①东部季风区;②西北干旱区;③青藏高寒区;④热带雨林区。 6、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特征是()()()() A、光资源充足,利用潜力大;b、热量资源丰富,有利于多种植物种植; c、东部季风区光、热、水同季; d、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灾害频繁。 四、改错(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高山气候具有大陆性,高原气候具有海洋性 2、我国具有除极地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3、热带气候带的自然植被为树林草原,营养生长在雨季,结实收获在干季。 4、副热带气候带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信风带盛行陆风的影响,温度高雨水少,以至形成沙漠气候。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都在副热带。 五、判断题:(正确√,错误×) 1、高山气候具有海洋性,高原气候具有大陆性。 2、草原气候是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而沙漠气候则是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 3、我国具有除极地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4、农田中光的分布符合比尔-郎伯定律。 六、简答题: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要点

3.五大气象要素,及其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气象要素:光:辐射、日照 热:温度 水:空气湿度、降水、蒸发 气:气压 风:风向、风速 4.辐射的特点:1、辐射要有温度;2、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具有能量、质量; 3、辐射可以产生热效应; 4、辐射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了性。 5.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inh=Sin φSin δ+Cos φCos δCos ω 其中,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 赤纬角(δ) :太阳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一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面组成的夹角,即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处地理纬度叫赤纬。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在北半球取正值,南半球取负值,即 –°≤δ≤° 。 时角与时间的关系:ω=(t-12)×15 °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ω=0, h=90-φ+ δ 特殊日期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夏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h=90-φ-° 春、秋分太阳高度角:h=90-φ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日出、日落,h=0;正午,h=90° 年变化:在北半球: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冬季小。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没的时间间隔,称为可照时数(昼长) 日出日没时角的计算: 全天可照时间(t )为: φ为纬度。 δ为赤纬角,ω为时角。ω=(t-12)×15 ° 春秋分日出正东、日没正西(春分、秋分日的赤纬为 0°) 夏至:δ=°冬至:δ=° 第三章 温度 1.土壤的热容量主要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 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容量。它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与温度。分为容积热容量和质量热容量。 2.何谓导热率它表示什么意义 定义: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δ ?ωtg tg -=cos ?= 152t ω

(完整版)农业的气象学试题汇总情况含答案详解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 二.填空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 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 3.在地面辐射差额 R = (S'+ D)(1 - α) - r 公式中, α 为反射率 , r 为地面有效辐射 ; 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 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的影响;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 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 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 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 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 三.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 ____ 指向 ____ ;A A.地面;空气 B.空气;地面 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 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_____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 3.在北半球 0 - 66.5° 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____ 日;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____ ;A A.距平 B.平均变率 C.极差 D.相对变率 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___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 ____ ;A A.高;小 B.低;小 C.高;大 D.低,大 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 ____ 倍的地方;B A. 1 B. 3 C. 4 D. 6 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____ ,低压在 ____ ;C A.右前方;左前方 B.右前方;左后方 C.右后方;左前方 D.右后方;左后方 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 ____ 气候型;B A.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 D.高山 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 ___ ,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 ____ A A.大;大 B.小;大 C.大;小 D.小;小 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 ____ ;C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焚风 四.判断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 1.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

《大自然的语言》复习笔记上课讲义

《大自然的语言》复习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是各种物候现象。 题目为什么不改成“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显得生动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背) 文章结构: 1——3节: 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节: 说明了物候研究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节: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节: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描述一年四季物候现象,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介绍物候研究对农业的重要性 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全文的说明顺序: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做说明文时,一定要圈画出各种标志词。)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 .... ....,各种花次 ..过来。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第开放 .....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 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到处呈......。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以春夏秋冬为序,描述自然现象。

2、该节在介绍四季变化时,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动地描绘了四季的不同特征。如文中加点字。 (2)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如:“苏醒”“迎接”。 (3)语言典雅,富有文学性。如:“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3、注意“次第、翩然、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这几个词语的写法和含义。 4.“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是从地点上进行限定,特指在“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去掉之后就变成全球都是四季分明,与原文不符,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也是以时间先后为序。 2、该节中的“传语、暗示、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归纳、概括“物候”“物候学”的定义。 物候: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叫做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 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