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课时 教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课时 教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二课时 教案

第二课时:拜占庭与俄罗斯

【教学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参照课本,识记封君与封臣的契约关系、特定仪式、政治意义;庄园的性质

与规模、人口与土地构成、庄园法庭的地位与作用基本史实。感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2.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

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观察《拜占庭帝国图》,了解帝国发展基本历程,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

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帝国兴衰的原因、启示(保守与创新);识记《查士丁尼法典》的构成与重要地位。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4.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

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特征(封君封臣与庄园制度);

2.基督教会与城市在中世纪的地位与王权的相互关系;

3.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帝国伊凡四世的政治举措

(二)教学难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基督教的显赫地位对于欧洲封建王权促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

2.古今相映,在学习拜占庭帝国的“盛”与“衰”中建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

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

黑板、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啊,老师想给大家观看一组图片。[PPT展示]:

老师:这是上个月杜嘉班纳堪称“视觉盛宴”的时装展示,金色刺绣配上马赛克的宗教图案,这种风格源于哪里呢?事实上就来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大帝国---拜占庭,这是一个怎样的帝国、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多少痕迹?以至于时至今日依旧被视为一种“时尚”。今天,就让我们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身份走进拜占庭帝国、找寻历史足迹。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时事、迎合学生兴趣,以“时装秀”吸引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拜占庭帝国的学习。

一、拜占庭帝国游记

老师:在踏上拜占庭帝国的热土之前,同学们需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历史认识。首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跟老师一起简要绘制从罗马建城到东罗马帝国的时间轴。

[设计意图]:自主绘制时间轴,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鸟瞰帝国。

老师:结合时间轴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帝国发展的大致脉络,伴随着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并延续了近千年。参照PPT 上的地图,不难发现其疆域之辽阔,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因而,人们也常常将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

[PPT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加深时空观念。

[过渡]:了解了帝国发展的时间脉络、明确了帝国辽阔疆域以及帝国名称由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近距离感受拜占庭文明的深沉与壮美。

景点一:博斯普鲁斯海峡

日出游轮---领略经

济魅力

景点介绍:

位于伊斯坦布尔,亚

欧大陆分界线,来往

船只众多。乘游轮饱

览两岸风光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相映成趣

老师:如果你看到今日博斯普鲁斯码头的繁荣,也一定会想起那遥远的拜占庭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也一定会感受到其中的物质文明遗留的痕迹。不信,我们以史为证。我请几位同学解读PPT上的材料。

[PPT展示]:

材料一:5到6世纪时,已经拥有了大大小小的城市……首都君士坦丁堡已成为号称百万居民的大都市。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学生A:城市众多,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材料二:这里各个城市与东方波斯、印度……都已有频繁的商业往来……

---王明锁

学生B:工商业发达

材料三:……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了“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学生C: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老师:同学们概括的十分到位,可见拜占庭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

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

[设计意图]:历史与现实结合,景点与史料相映,讲述拜占庭帝国的物质文明、领略经济魅力。

[过渡]:事实上,拜占庭不仅在商业往来中作为“金桥”,在东西方交流中也是

不可忽视的一座“文化桥梁”,在博斯普鲁斯码头领略其物质文明后,下一站我

们必定要去圣索菲亚大教堂感受其文化厚度。

景点二:圣索菲亚大教堂---感受文化底蕴

景点介绍:

公元532年拜占庭

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下令建造,因巨大

的圆顶而闻名于世,

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1.对西方文化的继承---希腊、罗马文化

老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这说明了什么呢?结合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吸收希腊文化

[PPT展示]:

材料一:“在拜占庭帝国,《荷马史诗》脍炙人口,妇幼皆知……像希罗多德这样伟大的古希腊史学家,更是拜占庭作家学习效仿的榜样……”

---陈志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教师提示:不管在建筑方面、还是史学方面,拜占庭都吸收了谁的文化元素啊?)学生:拜占庭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

老师:不错,对西方,它吸收了古希腊文化,这不仅缘于希腊文化具有较强的生机与吸引力,还与拜占庭曾为古希腊殖民城邦直接相关。

[过渡]:除了对希腊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拜占庭帝国还将目光所向了谁啊?(提示:细心的同学注意到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谁下令重新建造的啊?)

学生:查士丁尼

老师: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想想查士丁尼大帝在哪个方面有着突出成就呢?这又是对哪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呢?

(2)包纳罗马文化---《查士丁尼法典》

[PPT展示]:

……最完备的法律最终集大成于查士丁尼一世的《国法大全》(即《罗马民法大全》)中,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起点……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学生:查士丁尼编纂法律是对罗马文化的继承。

老师:为什么6世纪继位的查士丁尼要进行大规模法律编纂呢?我们来看几段材料

①目的

[PPT展示]:

材料一: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

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

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学生A:稳定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老师:对,这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

材料二:“东罗马帝国商业发达,这就必然在……租赁、合伙……产生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学生B: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需要(老师:这主要缘于拜占庭商业经济的发达)

材料三:“为实现帝国一个宗教的理想,使基督教与民主政治融合,即需要抑制异端教派……”

学生C:为了缓和宗教矛盾。(老师:非常好,这就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量问题了)

老师:事实上,除了材料中体现的三点缘由,罗马法律本身内容冲突的现状也使得查士丁尼大帝不得不重编法典。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以及罗马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剖析了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系统而全面。

[过渡]:出于以上目的,查士丁尼继任皇帝后,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历时6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它和哪三部法律一起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②构成

民法大全》。

老师:非常好,请坐。关于四部法律的主要叙述内容老师整理成了张表格,同学们稍作了解就好。

[PPT展示]:

[设计意图]:表格梳理、一目了然;课程内容详略得当、非重点一笔带过。

[过渡]:这样一项庞大的法律工程,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呢?又给现世的我们留下了哪些借鉴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结合书本18页史料阅读与下发的学案,3分钟后我请同学对《罗马民法大全》进行系统评价。

③评价

[学案展示]:

?局限性: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法律平等”

材料一: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材料二: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查士丁尼法典》

学生A组: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老师:不错,应当看到四部法律都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这是其局限性,但同时,我们会发现相较以前奴隶不再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积极性1: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推动帝国长治久安(现实)

材料三:《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社会变迁与<罗马民法大全>的编撰》

老师:结合史料阅读部分,我请同学谈谈“为什么说《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教师结合重点字句进行引导)

学生B组:实现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转变,有利于推动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和谐共处、长治久安。

老师:很好,看到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历史性进步,除了对于自身影响深刻,对于后世呢?

?积极性2:是欧洲民法的基础,影响后世(深远)

材料四:十五、十六世纪,西欧各国,除英国外,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学生C组: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式学习,教师应注意课前准备材料、确定主题,明确要求、结合课本知识针对性引导。

[过渡]:拜占庭帝国作为文化桥梁,必然得兼顾东西两头,否则桥面会不平整、桥梁也必然维持不久。在继承了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后,拜占庭帝国也“没放过”东边这头……

2.对东方文化的珍视

[PPT展示]:

“拜占庭文明是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素具特色的奇葩……从其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由于拜占庭所处的地理位置,使他与东方各国乃至远东的中国,都建立了经常性的经济文化联系……早期拜占庭与印度也有相应的文化联系……”

---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老师:这一点,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有体现,这里不仅收藏着拜占庭历史上许多珍贵文物和文献以外,譬如还收藏着1.7万多件中国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文化典藏。

[设计意图]:通过“圣索菲亚大教堂”串联拜占庭文化中体现的希腊、罗马以及东方因素,浑然一体。

[过渡]:拜占庭帝国的伟大文明不仅以其繁荣的物质与文化出色,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军事战争基础之上的,军事的兴衰直接影响了帝国的兴衰,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第三站---君士坦丁堡城墙,去触摸古城墙见证的帝国史。

景点三:君士坦丁堡城墙---体悟军事兴衰

景点介绍:

是一道围绕并保护君士坦丁堡(今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石墙,城墙

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一世建都以

来已存在。君士坦丁堡城墙经历过

无数的加建及修补,是现存的古代

要塞体系,也是世上最复杂及最精

密的要塞体系之一。

老师:君士坦丁堡城墙见证了帝国的起起落落,结合PPT上的地图,我们来一起梳理帝国战争兴衰史。

[PPT展示]:

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意大利

6世纪中后期,帝国混乱

7世纪中后期,丧失叙利亚到北非的土地

外族冲击(外)

内部矛盾(内)

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外)

战争消耗、财尽民穷(内)

狭隘保守心态(内)

(教师结合PPT 讲述拜占庭由盛而衰的历史、并分析其衰落的内外原因)

老师:君士坦丁堡城墙既代表了拜占庭帝国前期对外扩张的节节胜利,同时也象征了其后期封闭保守的心态。显然,历史再次证明了“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走向衰落”的必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君士坦丁堡城墙”串联拜占庭军事扩张的一盛一衰,揭示深层的历史哲理:开放与保守。

[小总结]:徜徉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我们领略了拜占庭帝国所特有的商业经济魅力;游走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里里外外,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帝国包罗东西的文化底蕴;穿梭于君士坦丁堡城墙的上上下下,帝国盛衰的画卷缓缓重现。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正如它双头鹰的国徽不曾因为帝国的灭亡而消失,相反,而是“飞”到另一个国度,展现新的魅力……这个国家啊,就是俄罗斯。

(拜占庭国徽) (俄罗斯国徽)

[设计意图]:以旅游为线索讲解拜占庭帝国史,富有新意、激发兴趣;通过国徽自然联系拜占庭与俄罗斯,生动形象,自然过渡。

二、俄罗斯历史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从“公国林立”到“基辅罗斯”---主角1号“基辅罗斯”

老师: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因而想要理解俄罗斯的历史,首先要理清基辅罗斯的兴衰史。请同学们参照书本19页“历史纵横”,完成PPT 上的时间轴。

发展时间轴

[设计意图]:教材作为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师生共同创作时间轴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加深了学生对于基辅罗斯历史的时空观念。

1. 兴起(6C--9C )---“初露锋芒”

老师:随着阶级分化、贫富加剧。基辅作为重要公国兴起。基辅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历史契机。

2.发展(882--12C )---“红极一时”

老师:很显然,这个历史契机终于在882年到来,留里克亲属奥列格占领基辅成

基辅陷落

分裂衰落

基辅为都

基辅兴起

为基辅发展的新起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学们来看这张地图《10-11世纪的基辅罗斯》,是否发现基辅罗斯的版图有何变化?

[PPT展示]:

学生:版图扩张。

老师:非常好,事实上基辅罗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并不是偶然,它对内剥削斯拉夫人、对外积极促成与拜占庭的贸易。这样一内一外的措施有效推动了基辅罗斯的繁荣。

3.衰落(12C--1240)---“黯然离场”

老师:似乎历史上的所有国家都逃不掉“盛极而衰”的命运,拜占庭如此、基辅罗斯也不例外。更巧的是,外族的入侵是促成他们走向衰败的共同因素。1240年基辅罗斯被蒙古彻底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基辅罗斯的历史大戏也就告一段落。

[设计意图]:从兴起、发展、衰落三个角度阐述基辅罗斯的历史,线索分明、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过渡]: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蒙古人的强权统治,谁又作为主角毅然决然的挑起“反蒙大旗”,继续上演历史大戏呢?

(二)从“蒙古统治”到“莫斯科兴起”---主角2号“莫斯科公国”

[PPT展示]:

“惊恐的欧洲,在伊凡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还有一个莫斯科公国,这时忽然看到有一个庞大的帝国出现在东部边境而被弄得目瞪口呆。”---马克思

学生:莫斯科公国

老师:非常好,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达到新的巅峰,他到底进行了哪些改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从“蕞尔小国”到“两洲帝国”---主角3号“俄罗斯帝国”

“特辖军团日夜轮流守候在沙皇特辖宫廷的

周围……竭诚帮助伊凡雷帝清除威胁势力、维

护其稳固统治”

---(苏)斯科伦尼科夫《伊凡雷帝传》

老师:材料中提到的“伊凡雷帝”就是指伊凡

四世,因其严厉的手段,故名。根据这段材料,

同学们能否看出伊凡四世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哪些制度啊?

学生:沙皇制。

老师:所谓“沙皇”,就是拉丁语中凯撒(Caesar)的转译,俄国采用沙皇作为君主头衔始于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除了沙皇制,材料中还体现了什么制度呢?(提示:“特辖军团”)

学生:特辖领地制。

[PPT展示]:

目的:摧毁封建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国家

导火索:1564年立窝尼亚战争的失利和领主的叛变

地制内容

特辖区

普通区

(经济富庶、军事要地)

中小贵族(特辖军团)

大贵族

抗衡

老师:(教师结合PPT进行讲述)特辖制,又称特辖区制,是俄国沙皇伊凡四世为摧毁封建大贵族和领主的封建割据势力、巩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在1565至1572年期间实行的非常制度。1564年立窝尼亚战争的失利和领主的叛变,促使伊凡四世宣布实行特辖制,除此之外,他还颁布法典、改组中央机关。这些举措对强化中央集权作用深刻。

[设计意图]:以特辖领地制为重点解读伊凡四世改革,详略得当;通过师生问答式的课堂学习接收学生学习反馈、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

小总结]:俄罗斯的历史,发端于基辅罗斯,形成于莫斯科公国,发展于俄罗斯

帝国。三个阶段、三个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17世纪末,其疆界已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唱响了俄罗斯的历史大戏。

[PPT展示]:

影响: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课堂深化]:

不管是拜占庭帝国、还是俄罗斯帝国,都是在吸收诸多文明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个帝国的兴衰往往与其民族心态和情怀相关,这一规律在过去如此,现在也一样,将来也适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也必定要拥有包罗万象的情怀、开放尊重的心态。要能将世界的多元文明容在眼里,历史长河中层累的文化成就必定会随着时间的过往而日久弥新,成为新时代的新时尚。

[设计意图]:与导入相映,引导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多元文明,珍视历史遗留的文明成就并为己所用,完成情怀的课程目标。

[课堂检测]:

1.《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A.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B.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法典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

2.1547年,他正式加冕为沙皇。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特辖领地制”更是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取得了极高的政治成绩。“他”是指()A.查士丁尼

B.查理马特

C.伊凡四世

D.亚历山大三世

老师(先进行难题分析、核心词的提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如有学生回答错误,则应再次强调知识的易错点)

[设计意图]:课堂测验有助于掌握学生把握与否,与此同时,帮助学生通过错题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布置]:

罗马帝国时代,是部分西欧学者引为自豪的盛世,而对东罗马帝国他们则口诛笔伐。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和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都对拜占庭帝国不屑一顾。而英国作家拜伦充满着对于拜占庭文明的深深热爱,为它的兴起而欢呼,为它的毁灭而哭泣,为它受到诋毁而愤怒。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拜占庭帝国的认识。150字左右

[设计意图]:结合课外读物布置作业,具备开放性与灵活性,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唯物史观辩证性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解释与运用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9、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 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社会参与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特点。如何提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我国古代有哪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国古代不仅科技成就突出而且文学成就辉煌灿烂。 新授: 一、《诗经》和楚辞 1、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诗经》: (1)概况 ①地位:《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时限: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2)内容 ①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国风”)——民间的民歌 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②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 ③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3)影响 ①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③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楚辞: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中唐:白居易。 [误区警示]《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主要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繁荣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②市民数量的增加,市井生活的需要。 (2)演变 ①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②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3)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能够歌唱。 (4)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2.元曲 (1)形成: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特点: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知识点拨](1)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三、明清小说 1.兴起: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发展:唐朝的传奇和宋朝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3.繁荣 (1)背景 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领域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代表作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情: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的基础,而且初中也曾经学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古代科技有 一定了解。学生通过看书基本上能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本课难点在于分析古代科技成就巨大的原因,学生应在此下功夫。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课时安排】1

【教学方法】讲述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请同学看这张幻灯片,讲得是中国那一发明?学生:火药,老师讲述:火药是中国的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除了火药还有那三大发明?它们发明的过程及影响如何?我们共同通过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来学习一下。 【讲述新课】 一、四大发明:(课件1—14) 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 (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教师讲述: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对点练习(含答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课程标准]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特点:以________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__________强。 (3)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_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特点:屈原以____________为基础,采用________方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式________,易于表达情感,又称“________”。 (2)《离骚》:想象奇特,具有____________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形成:汉朝时,文学家以________为基础,创造出____________的综合文体——汉赋。 (2)特点:________华丽,________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__________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____________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__________》。 4.唐诗 (1)原因 ①唐朝________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②____________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原因 ①________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②________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____________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特点 ①________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句子____________,便于抒发感情。 ②是宋代文学的____________和标志。 (3)代表人物 著名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__________,豪放派的苏轼、__________等人。 2.元曲 (1)形成 ①宋代:民间兴起新的诗歌形式,即________,题材广泛,可雅可俗,____________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__________一起,合称元曲。元曲大多通俗生动,____________。 (2)代表:以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兴起 ______________,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发展 唐朝的短篇小说________和宋朝供说话人使用的________,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3.繁荣 (1)背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领域手工业、商业繁荣,________________出现。 ③________阶层壮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____________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代表作品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Word版含解析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 .《诗经》 (1) 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 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 楚辞 (1) 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又称“骚体”。 (2) 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 代表作:《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 汉赋 (1) 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⑵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 唐诗 (1) 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丄“诗圣”杜甫—⑶中唐:白居易。

[思维点拨] 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学习思考 1 .《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提示它们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2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风格特点上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风格: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杜甫生活 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 二、宋词和元曲 1 .宋词 (1) 兴起原因 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 ②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 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3) 代表人物: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_____ 2. 元曲 (1) 形成: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 特点: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⑶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易混易错] 诗、词、曲的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 规范;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学习思考 3. 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你能不能说出下面的四个词人分别属于哪个流派?这两派在文学风格上有何差异? 苏轼辛弃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1 / 8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2 / 8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含解析人教版必修3.doc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知识点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4)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①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1)创始者:屈原。 (2)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3)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②离骚》。 3.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③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的促进。 (2)代表作家: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孟浩然,“诗仙”④李白、“诗圣”⑤杜甫;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知识点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宋代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便于抒发感情。 (2)代表作家:婉约派:⑥柳永,其代表作是《雨霖铃》;著名女词人⑦李清照。豪放派:苏轼、⑧辛弃疾等。 2.元曲 (1)组成:散曲和元杂剧。 (2)代表作家:⑨关汉卿、马致远。 知识点三明清小说 1.演变过程: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搜神记》;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宋代出现话本;明清时,小说进入成熟、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代表作品: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⑩红楼梦》;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1)造纸术【合作探究】1: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指导学生阅读导言)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或是难以保留,或是难于书写,或是太贵重。 【合作探究】2: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后来如何改进的?(1)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2)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纸的发展历程关注中国造纸业的现状 1、数字化时代还用纸张吗? PaperCom高级董事Bob McLean说:“纸张继续受到欢迎有许多原因。它们价钱不贵,便于携带,重量小,容易阅读而且不需要特别的设备或是电源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完美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课程目标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揭示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诗经》到唐诗 (一)《诗经》 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形成: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开创了新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风骚”(《诗经》、楚辞)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 (三)汉赋 1.汉赋:汉朝时,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1.原因:(1)唐代国家统一,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2)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发展概况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专用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优质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学生阅读单元引言 2、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当之无愧的应当是?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 (1)罗伯特·K·G·坦普尔称中国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中国在公元3世纪带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3)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作业推荐》第7课启蒙运动0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

《作业推荐》01——启蒙运动 一、单选题(共90 分) 1.卢梭认为,政治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不道德性。在谈到如何拯救这种堕落的政治时,他声称, 社会契约这种器械并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出在操纵器械的手上。卢梭 A.强调社会契约并不能维护自由 B.否定人类政治社会形成的积极意义 C.主张用公民契约代替臣民契约 D.强调社会契约形成后必须保持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重视社会契约,强调政治的关键在于操纵社会契约的人,即强调社会契约的核心是人民主权,C项正确;卢梭认可社会契约的作用,A项错误;否定政治的积极意义与卢梭反对以道德标准衡量政治不符,B项错误;关注社会契约的操纵者与强调社会契约的稳定性不符,D项错误。 2.卢梭认为,普遍意志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 的,因而永远是少数人持异议。对少数人实行强制,这种强制根本就不是强制,而是自由。这一主张 A.肯定了公共意志的约束性 B.否定了天赋人权的理论 C.阐述了自由主义基本内涵 D.论证了集体与个人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卢梭认为普遍意志代表的是多数人的主张,因此其决定具有普遍的约束性,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理论,排除B;材料中没有关于自由主义内涵的阐述,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材料主旨是普遍意志约束性的合理论证,而非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排除。 3.18世纪初,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杂志”等新型传媒形式;与此同时,法德 等国涌现出大量的图书机构,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很多地方出现了“阅读会所”。这些现象 A.主要目的是解决文化扫盲问题 B.是工业革命开启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10历史1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三年和高一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有4年的历史学习经验,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果一些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肯定是相当丰富的。高二学生由于经历了一年的高中学习,新鲜感有所下降,好奇心不大,处于学习的疲乏状态。因此,在课堂一方面要抓紧重点知识的学习,争取让他们在课堂上就能消化,避免繁琐复杂,内容冗长。二是要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语文学习有所掌握,因此可采取合作探究,文学内容进行分类,列表整理等方法,使得这部分内容比较清晰。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和历史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认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处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某一时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文学艺术一直都是令世界瞩目国人骄傲的优秀文化。它们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是我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是推动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我国古代发展轨迹的深刻展现,这些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为现代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在本单元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分量很重,作用极大。这一单元分为三部分,第一课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二课为文学,第三课为艺术。这一单元采取的是按内容分类讲述。不提文学就不完整,所以说文学这一课在这一单元是极其重要的,是整个单元完整性的组成部分。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代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在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反映。 本课教学中,教材按朝代顺序分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形式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下产生,有着各自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 启蒙运动 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观点,概括启蒙思想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从内容上讲,本课内容所处时间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是欧洲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高涨时期,对我们了解欧洲历史,理解当今西方世界具有重要作用。从结构上讲,在整体编排上,本课位于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后,中西对比明显,逻辑结构清晰;在单元内部结构上,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习本课,可是学生在中西对比当中,对西方人文主义的内涵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但本课的主体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的思想观点,其较为深邃,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授课当中试图用较多材料来做辅助分析。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带来的影响; (3)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4)能力:全面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各家思想主张时添加诸多辅助材料,让学生参与到解读史料当中来,重在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本课按照教材顺序展开,但对具体内容适当处理。 (2)用问题来串联课程,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方法贯穿在在整个课堂中,启发学生去思考。本课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连环设问,一步步将学生导入到本课所授内容。 (3)论从史出。课本上的各家思想抽象难懂,但它必出自于各家的言论和著作当中。因此,让学生从思想家们的言论与文章当中去归纳他们的思想,既言出有据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本课在探讨启蒙运动的中各家的思想主张时,都运用恰当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做到论从史出。 (4)合作探究。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故采取在合作中获得知识的方法。高中生思维活跃,尤其是在同龄人相处中,因而要发挥学生本身的优势来达到教学的效果。为此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本课共在三处使用合作探究来开展教学,尝试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解决问题,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深邃的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文化的敬畏感,并使其能初步感受到真、善、美的重要。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的、进步的思想代替旧的、落后的思想,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