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一单元每课评课稿(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一单元每课评课稿(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一单元每课评课稿(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一单元

每课评课稿

第一单元

1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宿新市徐公店

清平乐·村居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农村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

熏陶。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学为主,方法引路。

老师认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除了要学会字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以后的古诗学习做铺垫。于是,在课堂预设中,老师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引导,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在实际的讲课环节中,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掌握运用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到很欣慰。

(二)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意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总是给出学生意境,让学生去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这节课中老师打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意境并说出意境。于是,在讲课中老师注重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自己的读后感受,小组长汇总,各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体会更深刻,再加上后面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彻。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老师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老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运用已知的方法去学习别的诗歌。

(二)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诗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三、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到小组讨论,说明上课没有照顾到个别学生,以后会多鼓励这样的学生。其次,学生上课中的精彩发言没有及时给予个性表扬,只是运用“很好”这个公式话的语言来应对,这点以后也要改正。再次,没有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这三首诗词,下次应注意。最后,整节课没有涉及写的环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好的句子处用语言来扩写,来体会古诗词的精妙特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老师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老师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你们觉得农村生活怎么样呢?你是否羡慕城市的繁华生活?你是否想离开城市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学生回答,接着老师引出课题,看古代的诗人、词人是怎么看待农村生活的,进入课题。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古诗词的体会,结合课本词语注释,让学生小组学习古诗词,在小组内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找小组代表进行表述诗歌内容。所有诗歌都学完之后再进行比较阅读,看同样是写农村生活,诗人的写法和表达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最后拓展描写农村的诗句,让学生进行积累,为以后的内容积累诗歌打下基础。

2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陈醉云先生用细腻、优美的笔触向老师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温馨的田园风光的画卷。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赞扬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老师取得了以下效果:

1.抓住一条主线。这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这篇文字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在头脑中

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

2.多种形式朗读。在学习过程中,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通过朗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在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时,从“游戏”中感受到鸭子们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从“从不吃惊”中知道了这种自由、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4.启发想象。城里的孩子没有见过郁郁葱葱的瓜架,也没亲自到过乡间田园,因此,老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乡村独特的风景,并启发谈话:如果你来到这里,最想做的是什么?乡下人家在这里都做些什么?

二、成功之处

品读感悟贯串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指名读、评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配乐读。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提高了朗读能力。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下来也有不足之处,如:自己对课前的教学辅助工具准备检查得不够充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灵活应对,心理素质还需锻炼。

四、改进措施

如果老师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老师会这样做:安排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先自读,边读边画边写体会;然后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欣赏读、配阅读,把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

3 天窗

《天窗》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是抒情散文,描述了乡下孩子通过屋顶上的小小的天窗产生的丰富联想,天窗就成了孩子们雨天和

夜晚唯一的慰藉。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第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走进文本。

在教学时,老师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假设老师们在一个封闭的房子里,只有屋顶有一个方形的玻璃窗,你会想到什么?会做什么呢?同学们跟着这个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接着老师们今天跟随茅盾爷爷一起看看,他在这样的环境里都做了什么?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二)反复朗读深入文本,发挥想象理解句子。

对文章的重点句子,老师让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句子的上下文,反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维相接,再根据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闪电的形状,云朵的变幻多端等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理解了小小的天窗是雨天和夜晚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借着这个天窗,作者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也跟着作者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就自然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句子。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老师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教给了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即如何理解重点句子,要想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就得从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入手,所以联系上下文这个解题方法应当早些掌握。

(二)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这篇文章老师们跟着作者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文章开头,老师也让学生发挥了想象力,在课下还布置了让学生运用想象力写作的作业。

三、不足之处

(一)个别想象力不好的学生理解不了文本,没有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面对这样的学生没有照顾到,下次应重点点拨这样的学生。

(二)对写作手法指导不多,下次应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照顾到写作技巧的渗透。

四、改进措施

如果让老师重新上这节课,导入老师还会设置情境,让学生先想象,再进入文本。在讲解课文时,老师要少说一些,让学生多说一些,老师会精心设置问题:①天窗的由来。②为什么下雨时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③为什么夜晚时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④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好在哪里。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入了解文本,并理解文章的重点句子,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总结全文。

4*三月桃花水

《三月桃花水》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感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图片导入,欣赏美景。

在教学时,老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了一组江南水乡的春水美景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让学生对江南的春天充满向往之情,然后导入课文,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来欣赏江南春水的美妙。

(二)反复朗读,体会美景。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

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因此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一遍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到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第二遍朗读体会文章的情境美,边读边欣赏江南春水图,让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体会文章的情境美;第三遍朗读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美,作者写得这么美,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水、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四遍体会文章的结构美,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构思的结构美。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老师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好地进入文本的阅读。

(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了文章的语言美、情境美、情感美、结构美,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也会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重点体会了文章中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运用。

三、不足之处

(一)有的学生只是跟随朗读,自己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每一遍朗读体会的地方没有体会到,主要是学生没有用心读,老师没有及时发现,下次应该关注这些学生。

(二)全文重在朗读,没有涉及写,应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形式再仿写一段,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改进措施

下次再上这节课,导入老师还会延用这节课的导入,先运用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水美景图,让学生先由图片感受江南春水的美好,进而进入文本,通过语言来感受江南水乡的春水的美丽。然后运用朗读和仿写相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先让学生朗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并能说出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动笔仿照作者的句子,自己发挥想象再仿写一句,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能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另外在上课时,还会把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比赛的形式,让他们读出课文的意境美,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口语交际:转述

成功之处:

口语交际强调的是多向、互动、交际,强调的是交际过程中民主平等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在为学生设置情境时,老师抓住了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事去设置,使学生能感

同身受,乐于表达,通过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来达到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本课中的练习设置过多,导致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后期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把每个教学环节按比例分配好。

习作:我的乐园

成功之处:

写之前,可以通过动物乐园引导到老师们的乐园,要把乐园的景物写清楚,写出自己在乐园里做些什么,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别人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是本次习作的要求。本节习作课的指导与点评也是围绕这个方向来进行的。

根据习作要求,老师指导了学生习作,然后阅读了学生的习作,发现了本次习作中,学生的优点是:题目新颖、内容丰富、方法恰当,选材合理,确定文章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详细地叙述。仿若一幅幅多彩的童年画卷展现在眼前,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不足之处:

当然,仍有个别孩子的习作存在描写不够生动具体的情况,据此,老师就确定了点评课的教学目标:学会欣赏别人的习作,在赏析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希望通过指导课上的有意识渗透,能让孩子在日常习作中坚持多读、多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介绍了根据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想法或情感的方法。教学中先出示了文中交流片段,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词句段运用”栏目提供了两部分内容,其一通过一些词语比较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其二是根据片段写片段;让学生先感知,最后学生练习,这样学生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切实感受到这些词语或片段的精妙。“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先感知诗词《卜算子.咏梅》,再听老师的详细讲解,这样记忆就深刻一些。趁此机会,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成效就会更鲜明。

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只注意了部分优秀生的表现,忽略了学困生的困难,结果少数同学因时间太短而没有什么感知,今后一定注意到这一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