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进展与议题尺度分析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进展与议题尺度分析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进展与议题尺度分析

「區域研究」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區域研究

學分數:3

授課教師:

授課教室:J104

授課時間:星期二第5、6、7節

聯絡信箱:

課程簡介

「區域研究」在地理學中扮演極為重要的概念,正如學者哈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的最高形式,而學者對於區域概念的界定與研究更是不計其數,並且重要性擴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領域。本課程從區域地理的角度探討區域研究的意涵,並延伸至不同學科對區域研究的議題,涵蓋區域、地域與空間概念的釐清、不同學門進行區域研究的取向等,接續探討區域研究中各個重要議題,如文化研究、都市治理、文化消費、女性主義及產業經濟等。本課程亦著重個案討論,期望透過個案的探討,引領同學深入認知所身處的生活區域,並反思自我與區域的常識看法。課程目標不只單純介紹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同學能夠主動積極地對區域社群提出批判性理解與分析。

課程要求與評量標準

1.課堂參與與發言(10%):依據課程指定報告參與討論與發言。

2.期中考與期末考(70%):以上課指定閱讀內容為主,解釋概念與申論分析。

3.學期報告(20%):與課程相關的主題研究報告。

主要教材

Mike Crang,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保羅˙科拉法樂,2005,《地理學思想史》,台北:五南。

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Paul Cloke、Philip Crang與Mark Goodwin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

課程進度

第二週03/03:課程介紹

Paul Cloke、Philip Crang與Mark Goodwin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頁1-32。

王洪文,1991,〈區域論〉,《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頁381-402。

◎J. Lewis Robinson,〈地理學四大傳統新觀〉,《地理思想讀本》,台北:唐山,2000 (1976),頁33-47。

→思考問題:什麼是區域?區域研究有何重要性?

第三週03/10︰區域研究途徑與各類議題

◎保羅˙科拉法樂,《地理學思想史》,台北:五南,2005,頁155-198。

陳國川,〈區域地理的回顧與前瞻〉。

陳國川,〈地理學的內涵與地理教材的組織〉,《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1995,頁163-238。

→思考問題:地理學傳統下區域研究的位置?傳統區域研究與新區域研究有何不同?◎康培德,〈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地域」一詞的理解與討論〉,《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2011,頁353-371。

梁炳琨,〈地理學的區域研究進展與議題、尺度分析〉,《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 3 卷第1 期(2010.12),頁59-95。

王秋原、趙建雄和何致中,〈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地理學報》,22:83-102(1997)。→思考問題:區域、領域與地域有何不同?不同學科下的區域概念為何?區域概念與社會實體之間的關係為何?

第四週03/17︰區域研究與歷史學

◎施添福,〈淸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硏究〉,《臺灣風物》40⑷:1-68(1990)。

林玉茹,〈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台灣研究》7,頁103-134(2002.12.)。

施雅軒,〈地理學的歷史取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二十七期:71-84(2000)。

→思考問題:地景面貌的發展與社群聚落的關係?區域意識如何建構?

第五週03/24︰區域研究與人類學

◎莊英章,〈歷史人類學與華南區域研究-若干理論範式的建構與思考〉,《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05.04),頁155-169。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載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95-125。

黃應貴,〈人類學的空間研究〉,《聚落與社會》,1998,頁67--105。台北:田園城市。→思考問題:人類學對區域研究有何貢獻?有何超越與其侷限?

第六週03/31:區域研究與社會學

◎章英華,〈都市社會學中有關空間的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27: 40-47(1990)。

蘇碩斌〈研究人或空間—台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3): 397-439(2008)。

→思考問題:都市空間對大眾生活有何影響?如何探討人的生活與空間結構的關係?

第七週04/07︰區域研究與政治學

◎Michel Foucault,〈全景敞視主義〉,《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1992,頁195-227。

Michel Foucault,〈地理學問題〉(王志弘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4,頁385-397。

Denis Wood,《地圖權力學》(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譯),台北:時報,1996。

→思考問題:權力在社會生活空間中的意義是什麼?權力與區域研究有著何種關係?都市治理︰

◎王志弘,〈導言: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收錄於王志弘編,《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2011,頁10 -28。

◎劉俊裕,〈全球在地文化: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的形構〉。收錄於劉俊裕編,《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2013,頁3-36。→思考問題:都市治理中的文化意義?文化政策、文化經濟、文化治理之間的關聯性?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演示教学

《城市地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然而,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新课标的要求无法顺利得以实现,而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其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且学生成绩低下,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教学质量差。 因此,探索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的设想,我把《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更新教师教学方法。教师从古至今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标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3)教会学生学习地理方法。地理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由听懂知识到学会知识,由学会知识到回学知识,由教师教会知识逐步过渡到不要老师教而自己学会知识,成为学习知识的真正主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获得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和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使得新课标理念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策略: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有效教学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 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构建为中心的思想。

_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_评述_宋长青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4期 2014年4月V ol.69,No.4April,2014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评述 宋长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100085) 学科研究方法的探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学科研究方法的完善也是学科进步的集中表现,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断革新是学科顺应科学体系发展和学科成熟的核心标志。 在当今科学系统中,以技术进步为引导的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给传统学科提出了严俊的挑战。为此,国家科学与技术部启动了部分学科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地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理论性与应用兼备的学科积极参与了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总结工作,并通过这项工作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所著《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即是这批优秀成果中的上乘之作。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系统地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范式,对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如:格局、过程和尺度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将地理学从系统科学范式加以论述,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加以总结。总体而言,该书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然地理学研究中普适而关键的法则。将范式研究理解为旨在构建解释、解决学科根本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系统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及其嬗变过程,明晰了自然地理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和步骤,阐述了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分类与分区、格局与过程、尺度推绎与预测等研究方法与技术,概括与总结了自然地理学中的系统综合以及复杂性等研究范式。这些梳理与凝练无疑会对我国自然地理学研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多视角凝练了自然地理研究范式中的关键要素。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自然地理研究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且受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尺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该书从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时空演进格局与动态、自然地理系统各子系统层次关联等多个层面入手,较为全面地阐释了自然地理研究中涉及的核心要素与过程。从科学和哲学两个维度,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步骤,深化了地理学综合研究中部门要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在对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和总结过程中,该书虽立足于自然地理学,但又不局限于自然地理学,强调系统科学理论、生物进化理论、复杂性科学理论等对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每一次转型都吸收了其他学科和理论的精华。传统自然地理学方法论以经验归纳主义为基础,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强化,描述性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不能满足认识地理现象普遍规律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深入刻画地理现象内在发生机制的方法和工具。随着自然地理学中系统研究的发展以及分支学科的增加,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如物理学和数学等,促进了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在自然地理学中建立。随着一些横断学科的出现,非线性和混沌等复杂性科学观念的逐渐融入,促进了自然地理学复杂性科学研究范式的萌生。总的看来,该书对于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阶段划分和转型动因的论述是较为准确和合理的。 最后,该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自然地理学理论是“灰色的”、晦涩难懂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案例支撑,研究范式的论述就会流于空泛,作用不大。针对这一状况,该书每一章都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增加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鲜活的”案例加以说明,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案例选取又紧扣自然地理学的核心领域,如土地利用分类、自然地理区划、LUCC 模拟等。因此,理论与应用研究结合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 诚然,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贯穿学科发展始终。该书的出版只是一个新起点,在研究范式选择和方法与工具的应用等方面,仍有继续深化和完善的空间,一些章节如格局与过程和尺度等,仍然长于理论描述而应用案例总结不够。然而,瑕不掩瑜,作为学科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此书的出版有益于自然地理学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同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73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论绪第1章 复习笔记 1.1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 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 (3)综合性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文章编号:1004)9479(1999)02_0042_07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郭文炯,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030012) * 摘 要: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文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其发展特征。最后,概括了8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新动态。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日本;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K93/975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中的经验,可能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更有启发性。然而,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状况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在收集、查阅大量日文城市地理研究文献,特别是综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征及近期动态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了解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发展历程 地理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日本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前期,其主 要标志是1919年东京大学设立地理学科及1925年日本地理学会创立。[1]在1930年前后, 围绕景观论的争论,日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分裂。从1924)1992年日本主要地理学杂志登载的人文地理方面论文的主题分类(表1)看,人文地理学分科发展差异显著。第一,在20年代及30年代前期占主流的地志学论文迅速减少,60年代以来已极少出现;第二,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乡村地理60年代以来论文数呈下降趋势,而城市地理论文数则不断上升。城市地理论文数在60年代初超过乡村地理学,成为聚落地理的主体;70年代初超过工业地理学,70年代中期取代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 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山鹿诚次分年代归纳为胎动期(1945年前)、萌芽期(1946)1955)、推进期(1956)1965)、展开期(1966)1975)、转换期(1976年以来)5个时期[2]。 第8卷第2期 1999年12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8,No.2 Dec.,1999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城环系柴彦威先生的指导与帮助,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_04_23;修订日期:1999_10_20 作者简介:郭文炯(1965_),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 术论文20余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横切了从“文化”到“自然”的所有系统,同时横跨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必然同时兼具解释与描述、解释与诠释、诠释与思悟,由此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注重类比和空间表述。 (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哲学方法论、数学和系统学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地理学运用、嫁接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同时,地理学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地理学的方法体系。 (1)地理观察、观测、实验测试等方法 观测、观察、实验是依据研究目的,借助于特定仪器装备工具,有计划地提取、采集对象的属性特征、状态过程.借以获取第一手感受性材料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实验站、钻孔和测年技术的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高精度测试仪器极大地提升了观测范围、速度和精度。地理观察强调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微观观察与宏观观察相结合、、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相结合、结构观察与功能观察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个训练有素的地理学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底:具备解读地表事物和现象、地理景观的能力;依据研究的目的或问题(图4.3),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揭示性的主题与区域;系统地培养资料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对采样设计、样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的典型性、代表性、揭示性、准确性、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评判和说明。

(2)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可视化技术 地理学和地图学之间传统上的紧密联系被恰当地赋予了地理学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保证了在多数科学分类中地图学作为地理学子学科的地位。现代地图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动态多维产品,展示了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电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地图新型符号化、制图自动化和程式化、空间可视化和空问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增强了电子地图的大众化特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与地球有关的空间数据的系统”,在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资料调查搜集与定性分析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各种文献、图件、数据,包括论文成果、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磁盘数据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座谈与访谈、民族志方法、调查咨询、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特茜(Tesch,1990)在《定性研究:分析类型和软工具》一书中总结了社会科学的不同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不少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认知人类学、特尔斐法、描述性研究、文献研究、批判主义、民族志、实验心理学、场所研究、焦点群组研究、实证研究、诠释学方法、解释评估、生命历史研究、现象地理学、定性评估、先验论的唯实论、转换研究等。 (4)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分析 比较法是认识差异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往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 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 (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 (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 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 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研究目的: 自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科学:1.技术控制 2.相互理解 3.批判、反思 实证研究有助于技术控制(如:人口.犯罪等客观因素的实证研究)。 社会定义范式有助于理解,但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各种范式是互补关系。 ③范式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范式应有一定的学术规则和客观标准,如实证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规范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 规范性-----学术规则科学性----客观标准. 阅读: Peile, Colin, 1995, 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 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ldershot: Avebury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三章 1997 参考书目: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瑞泽:《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1975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1987 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 1983 第五讲社会研究范式案例 一、《自杀论》(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研究步骤:第一步:界定概念、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538085.html,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作者:王善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 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 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 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四年級 B90208002 石瓊心 【題目】廣告中的女體操作-性別、空間與權力關係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大致上分為三個部份: 1.量化內容分析 蒐集市面上的廣告(以電視廣告為主),並進行整理,希望透過性別意識量表(Scale of Sexism)的建立,就其廣告的訴求與所呈現的性別訊息進行分析。 圖1 性別意識量表 由於電視廣告數量龐大,而類型也相當多元,而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究廣告中女體是如何被操作(指被當作推銷商品的工具,無論是直接地展示或以隱喻的方式),所以不會限定某種類型的廣告來做討論。 也因為廣告橫跨時段甚多,所以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經由選擇幾個較熱門的時段,如晚上八點至十點、晚上六點到八點和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將廣告錄下來。先進行初步的分類,並從中建立性別意識量表(專門針對女性的地位與角色而論),其他如產品類型、訴求分布等也是會做出清楚的圖表來對廣告內容做初步的說明。

2.符號學分析 對於廣告內容進行三層意義的的解讀。 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 圖 2 符號表徵的三層意義(van Zoonen,1994) 如圖所示,廣告內容可分為這三層意義來做探討,一是明示義,為廣告 的表徵意義;二是隱含義和迷思,為廣告所反應的社會文化價值;三是意識 形態,乃是廣告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或其價值形成之體制。 3.深度訪談 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對廣告創業人做訪談,挑選幾個比較有爭議性或在黃金時段強力播放之廣告,訪問其廣告內容所訴求的對象、劇情的設定(女性在其中是如何被運用、被選擇的)以及由商品引申出來的意念或標語是如何制定的;另個是針對廣告訴求的對象做訪談,大致上會鎖定前面訪談過的廣告創意人所製作過的廣告為主,對觀眾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廣告訴求有無被消費者接受,或是訴求對象有無體察到廣告中充滿性別意味的訊息,或是有無思考過廣告內容的女體操作手法等。

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进展与议题尺度分析

「區域研究」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區域研究 學分數:3 授課教師: 授課教室:J104 授課時間:星期二第5、6、7節 聯絡信箱: 課程簡介 「區域研究」在地理學中扮演極為重要的概念,正如學者哈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的最高形式,而學者對於區域概念的界定與研究更是不計其數,並且重要性擴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領域。本課程從區域地理的角度探討區域研究的意涵,並延伸至不同學科對區域研究的議題,涵蓋區域、地域與空間概念的釐清、不同學門進行區域研究的取向等,接續探討區域研究中各個重要議題,如文化研究、都市治理、文化消費、女性主義及產業經濟等。本課程亦著重個案討論,期望透過個案的探討,引領同學深入認知所身處的生活區域,並反思自我與區域的常識看法。課程目標不只單純介紹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同學能夠主動積極地對區域社群提出批判性理解與分析。 課程要求與評量標準 1.課堂參與與發言(10%):依據課程指定報告參與討論與發言。 2.期中考與期末考(70%):以上課指定閱讀內容為主,解釋概念與申論分析。 3.學期報告(20%):與課程相關的主題研究報告。 主要教材 Mike Crang,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保羅˙科拉法樂,2005,《地理學思想史》,台北:五南。 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Paul Cloke、Philip Crang與Mark Goodwin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國立編譯館。 課程進度 第二週03/03:課程介紹 Paul Cloke、Philip Crang與Mark Goodwin編,2006,《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頁1-32。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970年以后,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970年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大部分人口都已聚居在城市,城市的土地、交通、住宅、环境、犯罪等各种问题都日益尖锐,城市发展日益成为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城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逐步成为现代地理学的核心之一。这一阶段,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而且在城市地理学里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著名的空间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美国的加里森(William L.Garrison)和他领导的华盛顿小组,以区位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从距离入手,用统计方法寻找城市分布和内部结构的空间组织模式,并用这些模式模拟现状,预测未来,帮助区位决策,这就是著名的区位学派。 地理学应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极为复杂的人文地理分支,开始大量采用了统计方法。使地理学走上了理论化,计量化和抽象化的道路。然而,重视科学和数学的世界倾向一度因忽视了历史、语言和文学而产生了反作用。地理学的计量化也一度走向极端,甚至有人声称一个新的地理学境界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文字性、描述性的研究。把地理研究的目的和手段相混淆,把运用数学符号还是文字符号来解释地理现象对立起来。 西方地理学界在 70 年代已经对此有所反思,随着城市间的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实证研究的积累,发现在实际观察到的状况和预期的模型之间存在着许多差距,模式的运用并不都很有效。各种区位理

论的不现实的假设受到批评,对仅仅利用小样本建立的模式运用到大范围地区或者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它地区的做法也提出疑问,甚至用于分析的数据资料的本身也可能就有问题。 对数量革命进展的不满,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疑虑,导致60年代后期行为方法的引入,并被称为行为革命而风行于70年代。行为学派认为任何地理现象,除了纯粹自然地理现象外,都和人与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人的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至少不是全理性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由人的不同品质、动机、偏好、态度、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决策而形成。 著名学者普雷德(A.Pred)把决策人的行为和理想区位的关系用行为矩阵表示,认为决策结果的正确程度是有关信息的数量,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不同的决策人处于行为矩阵中的不同位置,只有在理想状态或偶然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优模式。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尖锐化。特别在美国反战、妇女、黑人三大运动风起云涌。以结构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结构主义思潮盛起,这一思潮也进入城市地理学,出现了所谓的激进学派。 如前所述,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战后城市规划的实践分不开的。然而到60年代末,城市规划对解决众多的城市问题,特别在解决与社会不公平有关的那些问题中显得软弱无能,导致了对规划理论基础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城市地理以致整个地理学理论基础的怀疑。他们批评空间区位学派的理论忽视了控制经济决策和制约个体活动的资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 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 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 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