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函数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函数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章函数

【课题】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定义; (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 (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 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水平目标:

(1) 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2) 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3) 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数学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概念;

(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

(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x f y 的理解; (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设计】

(1)从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知识入手,做好衔接; (2)抓住两个要素,突出特点,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水平; (3)抓住函数值的理解与计算,为绘图奠定基础; (4)学习“描点法”作图的步骤,通过实践培养技能; (5)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水平培养.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叫做

2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

1

,

2

??

-∞

?

??

代数式中含有分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

,0.

-<

x x

.但是它们的对应法则不同,所以不是同

)即使表示两个函数的字母不同,但是定义域与对应法则都相同,所以它们是同一个函数.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气温T (C )与时间t (h )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0,14.对定义域中的任意时间t ,有唯一的气温T 与之对应.例如,当6t =时,气温 2.2T C =?;

当14t =时,气温12.5T C =?.

3. 用S 来表示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则2πS r =.这个公式清楚地反映了半径r 与圆的面积S 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R .以任意的正实数0r 为半径的圆的面积为200πS r =.

分析 说明 说明 启发 引领

自我 体会 了解 体会 领悟

从函 数的 角度 讲解 公式

45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函数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三种. (1)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例如,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平方根表、三角函数表,银行里的利息表,列车时刻表等都是用列表法来表示函数关系的.

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不需要计算就能够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

(2)图像法:就是用函数图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例如,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的曲线,工厂的生产图像,股市走向图等都是用图像法表示函数关系的.

用图像法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自变量的变化,相对应的函数值变化的趋势.

(3)解析法: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

总结 归纳 介绍 说明 举例 说明

思考 理解 记忆 观察

带领 学生 总结 函数 的三 种表 示方 法并 了解 其各 自的 特点 能够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例如,s =60t 2

,A =πr 2

,S =2πrl ,y =2-x (x

2)等都是用

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的.

用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一是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二是能够通过解析式求出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 举例 介绍

体会 了解

教给 学生 自我 分析 总结 55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4 文具店内出售某种铅笔,每支售价为0.12元,应付款额

是购买铅笔数的函数,当购买6支以内(含6支)的铅笔时,请用三种方法表示这个函数.

分析 函数的定义域为{1,2,3,4,5,6},分别根据三种函

数表示法的要求表示函数.

解 设x 表示购买的铅笔数(支),y 表示应付款额(元),则函

数的定义域为{}1,2,3,4,5,6. (1)根据题意得,函数的解析式为0.12y x =,故函数的解析法表示为0.12y x =,{}1,2,3,4,5,6x ∈.

(2)依照售价,分别计算出购买1~6支铅笔所需款额,列成表格,得到函数的列表法表示.

x /支

1 2 3 4 5 6 y /元 0.12

0.24

0.36

0.48

0.6

0.72

(3)以上表中的x 值为横坐标,对应的y 值为纵坐标,在

直角坐标系中依次作出点(1,0.12),(2,0.24),(3,0.36),(4,0.48),(5,0.6),(6,0.72),得到函数的图像法表示.

归纳

由例4的解题过程能够归纳出“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作函

质疑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启发 分析

观察 体会 思考 主动 求解 理解 领会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函 数三 种表 示方 法的 特点 突出 图像 的作 法 数形 结合 带领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数图像”的具体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选择自变量x 的若干值(一般选择某些代表性的值)

计算出它们对应的函数值y ,列出表格;

(3)以表格中x 值为横坐标,对应的y 值为纵坐标,在直

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对应的点(,)x y ;

(4)根据题意确定是否将描出的点联结成光滑的曲线. 这种作函数图像的方法叫做描点法. 例5 利用“描点法”作出函数x y =

的图像,并判断点(25,5)是否为图像上的点 (求对应函数值时,精确到0.01) . 解 (1)函数的定义域为),0[+∞.

(2)在定义域内取几个自然数,分别求出对应函数值y ,列表:

x

0 1 2 3 4 5 …

y

1

1.41

1.73

2

2.24 …

(3)以表中的x 值为横坐标,对应的y 值为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依次作出点(y x ,).因为(25)255f ==,所以点(25,5)是图像上的点.

(4)用光滑曲线联结这些点,得到函数图像.

强调 归纳 总结 说明

启发 引导

强调 讲解

领会 理解 记忆 了解 思考 求解 理解

学生 总结 归纳 函数 的图 像做 法特 别注 意步 骤性 和细 节 演示 过程 中提 醒学 生注 意作 图的 细节

70

*使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1.2

1.判定点()11,2M -,()22,6M -是否在函数13y x =-的图像上.

2.市场上土豆的价格是3.2元/kg ,应付款额y 是购买土豆

提问 巡视 指导

动手 求解 交流

即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课题】3.2函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

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水平目标:

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

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

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

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教学难点】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教学设计】

(1)用学生熟悉的主题活动将所学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2)引导学生去感知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图形理解特征,由此定义性质,再利用图形(或定义)实行性质的判断;

(3)在问题的思考、交流、解决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揭示课题

3.2函数的性质.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1

观察天津市2008年11月29日的气温时段图,此图反映了0时至14时的气温T(C)随时间t(h)变化的情况.

回答下面的问题:

(1)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C,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为°C.

(2)随着时间的增加,在时间段0时到6时的时间段内,气温持续地;6时到14时这个时间段内,气温持续地.问题2

下图为股市中,某股票在半天内的行情,请描述此股票的涨幅情况.介绍

播放

课件

说明

质疑

引导

分析

说明

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看图

分析

求解

观察

从实

际事

例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引导

启发

学生

体会

读图

方法

股市

图主

要指

引导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从上图能够看到,有些时候该股票的价格随着时间推移在上涨,即时间增加股票价格也增加;有时该股票的价格随着时间推移在下跌,即时间增加股票价格反而减小. 归纳

类似地,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就是函数的单调性. 引导 总结

思考 求解 了解

学生 体会 变化 上升 下降 的描 述 引出 函数 单调 性

10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

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叫做函数的单调性. 类型

设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有意义.

(1)如图(1)所示,在区间(),a b 内,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持续增大,图像呈上升趋势.即对于任意的()12,,x x a b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成立.这时

把函数()f x 叫做区间(),a b 内的增函数,区间(),a b 叫做函数()f x 的增区间.

(2)如图(2)所示,在区间(),a b 内,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函数值持续减小,图像呈下降趋势.即对于任意的()12,,x x a b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成立.这时

函数()f x 叫做区间(),a b 内的减函数,区间(),a b 叫做函数()f x 的减区间.

归纳 说明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强调

思考 理解 记忆 领会 理解

带领 学生 总结 上述 图像 特点 得到 增减 概念 充分 讲解 函数 图像 变化 和增

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

图(1)图(2)如果函数()

f x在区间(),a b内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称函数()

f x在区间(),a b内具有单调性,区间(),a b叫做函数()

f x的单调区间.

几何特征

函数单调性的几何特征:在自变量取值区间上,顺着x轴的正方向,若函数的图像上升,则函数为增函数;若图像下降则函数为减函数.

判定方法

判定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方法:借助于函数的图像或根据单调性的定义来判定.说明

引导

说明

强调

观察

了解

体会

了解

减之

间的

关系

简单

说明

区间

端点

的问

数形

结合

结合

20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取书,顺路将自行车送还王伟同

学.小明骑了30分钟自行车,到王伟家送还自行车后,又步行10分钟到学校取书,最后乘公交车经过20分钟回到家.这段时间内,小明离开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指出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分析对于用图像法表示的函数,能够通过对函数图像的观察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到单调区间.

解由图像能够看出,函数的增区间为()

0,40;减区间为()

40,60.说明

引领

讲解

强调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理解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函

数单

调性

图像

的意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例2 判断函数42y x =-的单调性.

分析 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其单调性能够通过定义来判断,也能够作出函数的图像,通过观察图像来判断.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解法1 函数为一次函数,定义域为(,)-∞+∞,其图像为一条直线.确定图像上的两个点即可作出函数图像.列表如下: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0,-2),(1,2),作出经过

这两个点的直线.观察图像知函数42y x =-在(,)-∞+∞内为增函数.

x

0 1 y

-2

2

质疑

分析 引领 讲解

演示

思考 领会 理解 观察

复习 描点 法作 图的 步骤 方法 再一 次强 化函 数单 调性 的图

像特 征

30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由一次函数y kx b =+(0k ≠)的图像(如下图)可知:

引导

观察

在例 题的 基础 上引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1)当0k >时,图像从左至右上升,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 (2)当0k <时,图像从左至右下降,函数是单调递减函数.

由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像(如下图)可知:

(1)当0k >时,在各象限中y 值分别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函数是单调递减函数;

(2)当0k <时,在各象限中y 值分别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 说明

归纳

引导 说明

归纳

思考 总结 观察 思考

导学 生总 结一 次函 数和 反比 例函 数单 调性 尽量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总结

35

*使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2.1

1.已知函数图像如下图所示.

(1)根据图像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函数在各单调区间内的单调性.

(2)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动手 求解 交流

即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的情 况

40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平面几何中,以前学习了关于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

质疑

观察

从图 像入 手便 于学

x y

x

y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形的知识.如图所示,点()3,2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沿着x 轴对折得到与P 相重合的点1P ,

其坐标为 ;点()3,2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是沿着y 轴对折得到与P 相重合的点2P ,其坐标为 ;点()3,2P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是线段OP 绕着原点O 旋转180°得到与P 相重合的点3P ,其坐标为 .

引导

分析 总结

思考 求解 交流

生理 解自 然得 到对 称的 概念 引导 启发 学生 了解 对称 特点

45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一般地,设点(),P a b 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则 (1)点(),P a 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b -; (2)点(),P a b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b -; (3)点(),P a b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b --. 说明 归纳 思考 理解

教给 学生 自我 分析 总结

5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3 (1)已知点()2,3P -,写出点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

(2)已知点,)P x y (,写出点P 关于y 轴对称点的坐标与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

(3)设函数()y f x =,在函数图像上任取一点()(),P a f a ,写出点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与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

分析 本题需要利用三种对称点的坐标特征来实行研究.

质疑 说明

观察 思考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三 种对 称方 法的 特点

P 1

P 3

P 2

过 程

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解 (1)点()2,3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3--;

(2)点(),P 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x y -,点(),P x y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x y --;

(3)点()(),P a f 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a f a -,点()(),P a f a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f a --.

引领 讲解

主动 求解 理解 领会

注意 数形 结合 分析

55

*使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2.2

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坐标: (1)与点()2,1-关于x 轴对称; (2)与点()1,3--关于y 轴对称;

(3)与点()2,1-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4)与点()1,0-关于y 轴对称.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动手 求解 交流 即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的情 况 60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观察下列函数图像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相关于什么对称? 图(1) 图(2)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对称图形(见对应课件).

对于图(1),如果沿着y 轴对折,那么对折后y 轴两侧的图像完全重合.即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P '

质疑

引导 说明

分析

思考 观察 理解

充分 利用 各种 图形 使学 生领 会图 形的 对称 生活 中的 对称 图形

【课题】 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水平目标:

(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0x 处的函数值0()f x ; (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

(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教学重点】

(1)分段函数的概念; (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

(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 (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设计】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的实例为载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供给学生素材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发现、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知识;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

+

0.3x

时,应该首先判断

代入到相对应的解析式中实行计算.

【高等数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

【高等数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高等数学基础】形考作业1答案: 第1章 函数 第2章 极限与连续 (一)单项选择题 ⒈下列各函数对中,(C )中的两个函数相等. A. 2 )()(x x f =,x x g =)( B. 2)(x x f = ,x x g =)( C. 3 ln )(x x f =,x x g ln 3)(= D. 1)(+=x x f ,1 1)(2--=x x x g 分析:判断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1)对应法则相同(2)定义域相同 A 、2 ()f x x ==,定义域{}|0x x ≥;x x g =)(,定义域为R 定义域不同,所以函数不相等; B 、()f x x = =,x x g =)(对应法则不同,所以函数不相等; C 、3 ()ln 3ln f x x x ==,定义域为{}|0x x >,x x g ln 3)(=,定义域为{}|0x x > 所以两个函数相等 D 、1)(+=x x f ,定义域为R ;21 ()11 x g x x x -= =+-,定义域为{}|,1x x R x ∈≠ 定义域不同,所以两函数不等。 故选C ⒉设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则函数)()(x f x f -+的图形关于(C )对称. A. 坐标原点 B. x 轴 C. y 轴 D. x y = 分析:奇函数,()()f x f x -=-,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f x f x -=,关于y 轴对称 ()y f x =与它的反函数()1y f x -=关于y x =对称, 奇函数与偶函数的前提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设()()()g x f x f x =+-,则()()()()g x f x f x g x -=-+= 所以()()()g x f x f x =+-为偶函数,即图形关于y 轴对称 故选C ⒊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是(B ). A. )1ln(2 x y += B. x x y cos = C. 2 x x a a y -+= D. )1ln(x y += 分析:A 、()()( )()2 2 ln(1)ln 1y x x x y x -=+-=+=,为偶函数 B 、()()()cos cos y x x x x x y x -=--=-=-,为奇函数 或者x 为奇函数,cosx 为偶函数,奇偶函数乘积仍为奇函数 C 、()()2 x x a a y x y x -+-= =,所以为偶函数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 1N,0N,-4N,0.3N;(2) 1Z,0Z,-4Z,0.3Z; (3) 1Q,0Q,-4Q,0.3Q;(4) 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高数一基础知识

高数(一)的预备知识 第一部份 代数部份 (一)、基础知识: 1.自然数:0和正整数(由计数产生的)。 2.绝对值:a a a ?=?-? 00a a ≥∠ 3.乘法公式 (a+b )(a-b)=a 2-b 2 (a ±b)2=a2±2ab+b 2 a 3-b 3=(a-b)(a 2+ab+b 2) a 3+ b 3=(a+b)(a 2-ab+b 2) 4.一元二次方程 (1)标准形式:a 2+bx+c=0 (2)解的判定:2240,40,0,b ac b ac ??=-?? ?=-=????? 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无实数根 (3)一元二次根和系数的关系:(在简化二次方程中) 标准形式:x 2 +px+q=0 设X1、X2为x2+p(x)+q=0的两个根,则; 1212p q x x x x +=-?? ?=? (4)十字相乘法: (二)指数和对数 1.零指数与负指数:0(1)0,1;1(2)n n a a x x -?≠=? ?=?? 则 2.根式与分数指数: (1 ) 1 n a = (2 ) m n a = 3.指数的运算(a>0,b>0,(x,y) ∈R ); (1)x y x y a a a +?= (2)()m n m n a a ?= (3)x y x y a a a -÷= (4)()n n n a b a b ?=? 4.对数:设,x a N X N =则称为以a 为底的对数, 记作:log a n =X, lnX ,lgX; 5.对数的性质

(1)log a M ·N=log a M+log a N (2) log log log a a M M N N =- (3) log log x a a N x N =? (4)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a b a N N b = (5) log ln ,aN x a N e x =?= (三)不等式 1.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例2153241 X X X X -<-??->-? (2)求交集 2、绝对值不等式 (1); X a a X a ≤?-≤ ≤ (2);X a X a X a ≥?≥≤- 或 3、1元2次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形式:2 00ax bx c ++≥≤(或) (2)解法:0 0122????? 解对应的一元次方程 判解: 0a a ?? ???? ①若与不等式同号,解取根外; ②若与不等式异号,解取根内; ③若无根(<),则a 与不等式同号; 例:(1)2560;x x -+≥ (2)2320;x x -+< (四)函数 1、正、反比例函数:y kx = , 1 y x = 2、1元2次函数:2 y ax bx c =++ (a ≠0) 顶点:2424b ac b a a -(-,); 对称轴:2b x a =- ; 最值:2 44ac b y a -=; 图像:(1)a >0,开口向上;(2)a <0,开口向下; 3、幂函数: n y x = (n=1,2,3);

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点大全(94页完美打印版)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高等数学基础》作业

高等数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建筑 学号: 姓名:牛萌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高等数学基础形考作业1: 第1章 函数 第2章 极限与连续 (一)单项选择题 ⒈下列各函数对中,( C )中的两个函数相等. A. 2)()(x x f =,x x g =)( B. 2)(x x f = ,x x g =)( C. 3 ln )(x x f =,x x g ln 3)(= D. 1)(+=x x f ,1 1 )(2--=x x x g ⒉设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则函数)()(x f x f -+的图形关于( C )对称. A. 坐标原点 B. x 轴 C. y 轴 D. x y = ⒊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是( B ). A. )1ln(2x y += B. x x y cos = C. 2 x x a a y -+= D. )1ln(x y += ⒋下列函数中为基本初等函数是( C ). A. 1+=x y B. x y -= C. 2 x y = D. ? ??≥<-=0,10 ,1x x y ⒌下列极限存计算不正确的是( D ). A. 12lim 2 2 =+∞→x x x B. 0)1ln(lim 0=+→x x C. 0sin lim =∞→x x x D. 01 sin lim =∞→x x x ⒍当0→x 时,变量( C )是无穷小量. A. x x sin B. x 1 C. x x 1 sin D. 2)ln(+x ⒎若函数)(x f 在点0x 满足( A ),则)(x f 在点0x 连续。 A. )()(lim 00 x f x f x x =→ B. )(x f 在点0x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 C. )()(lim 00 x f x f x x =+→ D. )(lim )(lim 0 x f x f x x x x -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章测试题

集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给出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④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 D.只有② 2.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最大的正数 B.最小的整数 C. 平方等于1的数 D.最接近1的数 3.I ={0,1,2,3,4},M={0,1,2,3},N={0,3,4}, M C ) (N I

A.{2,4} B.{1,2} C.{0,1} D.{0,1,2,3} 4.I ={a,b,c,d,e } ,M={a,b,d },N={b },则N M C I )( A.{b } B.{a,d } C.{a,b,d } D.{b,c,e } 5.A ={0,3} ,B={0,3,4},C={1,2,3}则 =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6.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7.设集合{}0),(>=xy y x A ,{},00),(>>=y x y x B 且则正确的是( ); A.B B A = B.φ=B A C.B A ? D.B A ? 8.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 =B A A.{}51<

D.{}4,3,2 9.设集合{}{},6,4<=-≥=x x N x x M 则=N M ; A.R B.{}64<≤-x x C.φ D. {}64<<-x x 10.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共有( ); ① x =2是022 =--x x 的充分条件 ② x≠2是022 ≠--x x 的必要条件 ③y x =是x=y 的必要条件 ④ x =1且y =2是0)2(12=-+-y x 的充要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42x Z x ; 2.{m,n }的真子集共3个,它们是 ; 3.如果一个集合恰由5个元素组成,它的真子集中有两个分别是B ={a,b,c },C =

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点大全(94页完美打印版)

高高等数学基本知识点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①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②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 U A。 即C U A={x|x∈U,且x A}。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⑴、有限集:我们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⑵、用card来表示有限集中元素的个数。例如A={a,b,c},则card(A)=3。 ⑶、一般地,对任意两个集合A、B,有 card(A)+card(B)=card(A∪B)+card(A∩B) 我的问题: 1、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x|x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x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x|x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每个参加上述比赛的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以下集合运算的含义。⑴、A∪B;⑵、A∩B。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电大高等数学基础考试答案完整版

高等数学基础归类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下列各函数对中,( C )中的两个函数相等. A. 2)()(x x f =,x x g =)( B. 2)(x x f =,x x g =)( C.3 ln )(x x f =,x x g ln 3)(= D. 1)(+=x x f ,1 1 )(2--=x x x g 1-⒉设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则函数)()(x f x f -+的图形关于(C )对 称. A. 坐标原点 B. x 轴 C. y 轴 D. x y = 设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则函数)()(x f x f --的图形关于(D )对称. A. x y = B. x 轴 C. y 轴 D. 坐标原点 .函数2 e e x x y -=-的图形关于( A )对称. (A) 坐标原点 (B) x 轴 (C) y 轴 (D) x y = 1-⒊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是( B ). A. )1ln(2 x y += B. x x y cos = C. 2 x x a a y -+= D. )1ln(x y += 下列函数中为奇函数是(A ). A. x x y -=3 B. x x e e y -+= C. )1ln(+=x y D. x x y sin = 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D ). A x x y sin )1(+= B x x y 2= C x x y cos = D )1ln(2x y += 2-1 下列极限存计算不正确的是( D ). A. 12lim 2 2 =+∞→x x x B. 0)1ln(lim 0 =+→x x C. 0sin lim =∞→x x x D. 01 sin lim =∞→x x x 2-2当0→x 时,变量( C )是无穷小量. A. x x sin B. x 1 C. x x 1sin D. 2)ln(+x 当0→x 时,变量( C )是无穷小量.A x 1 B x x sin C 1e -x D 2x x .当0→x 时,变量(D )是无穷小量.A x 1 B x x sin C x 2 D )1ln(+x 下列变量中,是无穷小量的为( B )

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大全

高等数学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 ∪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①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讲函数,极限,连续性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 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 说A、B 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⑵、相等:如何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此时集合A 中的元素与集合B 中 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 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A 。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 是B 的子集,B 是C 的子集,则A 是C 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即A∩B={x|x∈A,且x∈B}。 ⑶、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 通常记作U。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期末考试附答案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期末考试附答案 ( 考试内容:第三、第四、第五章)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学校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答案填入后面表格中,否则不得分) 1.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B A I ( ); A.{}51<

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点大全(9页完美打印版)

高等数学基本知识点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①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②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 U A。 即C U A={x|x∈U,且x?A}。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⑴、有限集:我们把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⑵、用card来表示有限集中元素的个数。例如A={a,b,c},则card(A)=3。 ⑶、一般地,对任意两个集合A、B,有 card(A)+card(B)=card(A∪B)+card(A∩B) 我的问题: 1、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x|x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x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x|x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每个参加上述比赛的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以下集合运算的含义。⑴、A∪B;⑵、A∩B。

605高等数学基础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高等数学基础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分值比重为: 函数与极限10% 一元函数的微积分20% 多元函数微积分20% 无穷级数10% 行列式10% 矩阵10% 向量组20% 4)题型结构 a: 计算题,9小题,每小题10分,共90分 b: 应用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c: 证明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微积分与线性代数 1、函数与极限 考试内容 (1)函数: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的建立。 (2)极限: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3)连续:函数连续的概念;左连续与右连续,函数间断点的类型;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定理,最大值、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 考试要求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掌握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2、一元函数的微积分 考试内容 (1)导数与微分:导数和微分的定义,左导数与右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可导性、可微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导数和微分的基本公式;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2)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微分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3)不定积分: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不定积分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职高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题库完整

集合测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把正确选项写在表格中。 1.给出 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 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 ④ 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 D.只有② 2.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最大的正数 B.最小的整数 C. 平方等于1的数 D.最接近1的数 3.I ={0,1,2,3,4},M ={0,1,2,3} ,N ={0,3,4},)(N C M I =( ); A.{2,4} B.{1,2} C.{0,1} D.{0,1,2,3} 4.I ={a,b,c,d,e } ,M={a,b,d },N={b },则N M C I )(=( ); A.{b } B.{a,d } C.{a,b,d } D.{b,c,e } 5.A ={0,3} ,B={0,3,4},C={1,2,3}则=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6.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7.设集合{}0),(>=xy y x A ,{} ,00),(>>=y x y x B 且则正确的是( ); A.B B A = B.φ=B A C.B A ? D.B A ? 8.设集合{}{} ,52,41<≤=≤<=x x N x x M 则=B A ( ); A.{}51<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 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 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课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 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 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 出问题如下: (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 何定义的? (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 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从具体事例直观 感知集合,为给出集 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 养自学能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 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1

新课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 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 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 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 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 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 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 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 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或N*;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 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 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 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 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 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 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 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 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 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 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 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 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 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 括数0. 解难点、强调重点、 举例说明疑点等环 节,使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