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的概念

1.1心境障碍的概念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1.2心境障碍类型

按ICD-10分类,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1.2.1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若躁狂反复发作,按ICD-10归类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表现:

1、情感高涨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自

我感觉良好,心境轻松、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幽默,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

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患者联想的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

子聪明,反应敏捷。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 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

所作为,因而活动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

终。有的表现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

性;注重打扮,行为轻率和莽撞,自控能力差。患者无疲倦感,严重时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

4、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严

重时可发展为夸大

妄想,但内容多与现实接近。

5、睡眠需求减少及其他症状 睡眠明显减少但无困倦感,食欲增加、

性欲亢进、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等。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1.2.2 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depression episode)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目前认为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并且不同程度的损害社会功能,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的后果。抑郁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1、情绪低落 患者自觉情绪低沉、苦恼忧伤、兴趣索然、痛苦难熬,

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自称高兴不起来、活着没意思等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常有无望感、无助感和无用感。情绪变化有晨重晚轻的特点。

2、缺乏/快感缺失 患者对以往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消

失,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里的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部分患者也能参与一些看书、看电视活动等,但其目的是为了消磨时间或希望从悲观失望中解脱。

3、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的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愚

笨,思考问题困难。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慢,活动减少,动作缓慢,严重者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激越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4、自责、自罪和自杀 患者对以往自己一切的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自

责,严重者达到罪恶妄想,回顾过去自感一无是处,罪孽深重。甚至认为生活本身都没有意义,以为死是最好的归宿,可有自杀计划或行为,反复寻求自杀。

5、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

躯体疼痛不适,乏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等。

1.2.3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发作间期通常完全缓

解。最典型的形式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如已于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躁狂心境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活动降低等。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则应归为混合性发作。

1.2.4 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心境波动通常与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每次波动极少严重到轻躁狂或轻度抑郁的程度。这种心境不稳定一般开始于成年早期,呈慢性病程,可一次性持续数年,有时甚至占据个体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不过有时也有正常心境,且一次稳定数月。如果没有相当长时间的观察或是对个体既往行为较充分的了解,很难作出诊断。

2、恶性心境(dysthymia)原称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而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抑郁持续2年以上,期间无长时间的完全缓解,如有缓解,一般不超过2个月。患者有求知欲求,生活不受严重影响。它通常始于成年早期,持续数年,有时终生。恶劣心境与生活事件和性格都有较大的关系。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三级预防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2.掌握精神康复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熟悉社区精神康复和干预的基本形式。 3.了解部分精神障碍的预防方式。 4.了解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概念,了解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概况及发展。 5.了解工娱治疗在精神康复中的意义。 6.要求学生懂得精神康复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神障碍的预防 1.掌握精神障碍三级预防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2.了解部分精神障碍的预防方式。 第二节精神康复 1.掌握精神康复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2.了解社区精神康复和干预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1.了解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概念。 2.了解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概况及发展。 3.了解我国目前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第四节工娱治疗和护理 了解工娱治疗在精神康复中的意义。

三、练习题 【多选题】 (一)A型题 1.关于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是预防精神障碍最主动、最积极的措施 B.主要针对病因已经明确的精神疾病 C.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导致的精神障碍在我国已得到迅速的控制 D.积极开展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之一 E.首次治疗精神病人时,应力争达到完全的缓解 2.关于精神病人的康复工作,以下哪项不对 A.病人的家庭成员、朋友和社会人士与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康复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B.康复措施必须贯彻在院内、外的全部医疗过程中 C.必须延伸到社会中去 D.必须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 E.在我国,应逐渐放弃以医院为基地的康复 3.关于在我国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体系,下列哪种说法不对A.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配合 B.以精神病院为主要基地 C.主要目的在于积极预防精神疾病,为病人提供及时和足够的医疗照顾,妥善管理和合理安置 D.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的组织管理网络 E.建立业务实施系统,对初级卫生保健人员进行精神病学知识培训 4.下列关于精神障碍三级预防中第一级预防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 B.旨在增进精神健康

智力障碍理论知识

一、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学知识 1、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年龄在18岁以下,智力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并伴随着明显的社会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 2、智力障碍的分级: (1)传统上,按照接受教育的能力,可以把智力障碍分为:可以教育的、可以训练的和需要 监护的三个级别。 (2)按照智力障碍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这四个级别又分别称为四级智力障碍、三级智力障碍、二级智力障碍和一级智力障碍。 四个级别所对应的智商和社会适应能力分别是: 轻度的智商在2.01~3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轻度适应缺陷; 中度的智商在3.01~4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中度适应缺陷; 重度的智商在4.0l~5个标准差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属于重度适应缺陷; 极重度的智商在5.01个标准差以上,社会适应能力属于极重度适应缺陷。 3、智力障碍儿童的病理原因: 遗传因素是导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孕期感染是导致智力低下患儿的又一主要致病因素,尤以妊娠前三个月感染影响最大;再者孕期营养不良是宫内胎儿生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学专家经过大量研究,现在可以知道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4、预防措施:要减少弱智儿童的发生,就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避免近亲结婚,对严重遗传病尽量动员绝育术。避免早婚和超过40岁妇女高龄生育,因为容易使染色体异常发生先天愚型。做好产前保健检查,提高处理难产的技术,减少产伤,有条件的地区对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及早发现病人,早期治疗,减少弱智儿童发生。 一级预防 采取措施积极防止或减少智力障碍的发生。例如:普及婚前检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提倡优生优育,反对近亲结婚,缺碘地区的重点人群及时补碘,科学接生等等,可以有效地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 二级预防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司法鉴定技术规范SF/Z JD0103004-2011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2011-03-17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 发布 2011-03-17 生效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定义 (1) 3 鉴定原则 (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视觉功能障碍检查 (4)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视觉功能实验室及鉴定人员的规范要求 (15)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视觉功能障碍程度分级标准 (16) 附录 D (参考性附录)眼外伤法医鉴定检验结果记录单(范本) (18) 前言 制定本技术规范的依据包括以下国家或行业标准:由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于1990年9月29日颁布实施的司发[1990]070号《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1990年4月2日颁布实施的法(司)发[1990]6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由公安部颁布实施的GA/T 14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体轻微伤的鉴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于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GB1866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于2007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 1618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由公安部发布的于2005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GA/T 521-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身伤害受伤人员误工损失日评定准则》。 本技术规范参考了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编著的《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Fifth Edition)(《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第5版)。本指南还参考了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文件(包括:《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图像视网膜电图国际标准》、《临床眼电图法国际标准》、《视诱发电位法国际标准》)。 本技术规范运用医学、法医学理论和技术,结合法医学检验、鉴定的实践而制定,为眼外伤后视觉功能障碍的法医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统一的方法和标准。 本技术规范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为参考性附录。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技术规范由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夏文涛,刘瑞珏,朱广友,范利华,翁春红,陈捷敏,刘夷嫦。 视觉功能障碍法医鉴定指南 1范围 本技术规范提出了视觉功能障碍检验和评估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各类人身伤害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中涉及视觉功能障碍的法医鉴定,其它需要进行视觉功能检验和评估的法医鉴定亦可参照执行。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

一、言语障碍的概念 (一)有关的名词术语 言语障碍又称为语言障碍、语言残疾或言语、语言障碍,也有的称之为言语或语言异常、言语或语言缺陷等,我国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采用的是言语残疾。 严格来说,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两类不同的障碍,因为言语是运用语言的口语过程,而语言则是一种相对于这个口语过程的包含语法规则和发音要求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工具。 因此,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这些现象都称为言语障碍或语言障碍。 本书也就认同习惯,不对这两种现象加以明确区分,并且把上述术语看成是含义相同的术语。1.语言发育障碍 (1)表达性语言障碍:是一种特定语言发育障碍,患儿表达性口语应用能力 (2)感受性语言障碍:是一种特定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对言语的理解 倍该病病因不明,早年认为与感知功能障碍脑损伤及遗传因素有关 都无明确的理论或证据支持。也有研究认为,可能发生在听力辨别受损的基础上多数儿童对环境中声音的反应好于交谈声音。 (3)伴发癫痫的获得性失语(Landau-Kleffner综合征):主 要表现为理解性失语是指患儿在病前语言功能发育正常病后丧失了感 受性和表达性语言功能,因此本综合征又称为“伴发癫痫的获得性失 语”。在一开始出现言语丧失的前后2年中,出现累及一侧或双侧颞叶的阵发性脑电图异常或癫痫发作而非语言智力和听力正常本病原因不明,但临床特征提示有可能是脑炎所致。 2.言语发育障碍 (1)特定言语构音障碍:是一种特定言语发育障碍,患儿运用语言的 能力低于其智龄的应有水平但言语技能正常特定言语构音障碍在言语 障碍患儿中占很大比重然而病因尚不明了。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

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8年版)的通知 国卫疾控发〔2018〕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为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适应精神卫生工作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有关要求,我委组织编制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现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下载),请遵照执行。原卫生部发布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卫疾控发〔2012〕20号)同时废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年5月28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8年版)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含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本规范的服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确诊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 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2次例会,研究制定辖区精神卫生政策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综合管理、救治救助、人才培养、机构运行、保障等问题,负责组织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与督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对口帮扶”等工作制度,在辖区组织开展精

案例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9 调节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某女,23岁,几年前曾在某眼镜店验光配镜,双眼均为-3.00DS,矫正视力为0.8。现主诉长时间看远或看近后视物模糊,眼胀、头痛,自己怀疑近视度数又增加,特来本院重新验光配镜。在检影时发现影动时而顺动时而逆动,似调节过强,遂嘱其0.5%美多丽P眼水睫状肌麻痹下验光。验光结果为:OD 平光=1.0,OS平光=1.0。次日复查,裸眼远视力为OD 0.8 ,OS 0.8,自觉模糊不清,试镜至OD -1.25DS =1.0,OS -1.25DS =1.0,自觉亮度增加,清晰度提高。 在OU:-1.25DS基础上检查其视功能,结果如下: Worth 4dots:4 立体视:OK Amp(push-up push-away):OD 12D OS 12D BCC:-2.50D 提示调节过强 NRA:+1.25D 提示调节放松差或正相对 集合差 PRA:-3.25D 提示调节过强 MAF:±2.00D 翻转拍20/30视标OD 6cpm fail (+)OS 6cpm fail (+) 提示调节过强 BAF:6cpm fail (+)提示调节放松差或正相对 集合差 眼位:6m 0 40cm 6△exo 提示集合略不足 加+1.00D 7△exo 加-1.00D 2△exo 刺激调节产生的集合比放 松调节产生的集合大,提 示调节过强 AC/A(阶梯性):2.5 NRV(-)6m x/12/2 40cm x/20/6 PRV(+)6m x/10/2 40cm x/18/8 二、解决方案 1、经试镜,暂按OU -125DS配镜。 2、视觉训练:(1)远近字母表操,±2.00D 翻转拍进行调节放松的训练。 (2)Brock线训练自主融像。(由于被检者双眼集合功能略差,会使用调节性集合来弥补其不足,造成调节过强,所以在训练调 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训练集合。 3、定期复查。 4、预期:(1)摘掉眼镜。 (2)改善视疲劳症状。

多种障碍概述

多种障碍概述 一、多重障碍的概念 特殊教育中,特定的障碍儿童的“特殊性”都是以儿童的显著障碍为标准进行分类和命名的,多重障碍这一术语出现得比较晚,但多种障碍儿童却是和其他类型障碍儿童一样早已存在。 《特殊教育词典》中对其定义是:多重障碍指生理、心理或感官上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合并出现的状况。一般把同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的儿童成为多重障碍儿童。但是如果仅从儿童发生的障碍数量来定义多重障碍,可能会把多重障碍与典型的其他障碍儿童相混淆,如弱智儿童往往伴随有言语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或情绪行为障碍等,但是我们一般不把这种由于神经心理活动异常导致的主要障碍(认知)和并发障碍(运动、语言等)叫做多重障碍。台湾学者1999年对多重障碍的解释值得借鉴:多重障碍,指具有两种以上不具连带关系且非源于同一原因造成之障碍而影响学习者。 多重障碍指不是由单一原因为主导因素导致的、个体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障碍。如唐氏综合征儿童,单从其外显的症状来看,有智能障碍、语言障碍、沟通障碍或运动障碍等,但是这些障碍主要是由于单一因素——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所以,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分类上一般把他们归结为智力障碍类别,而不属于多重障碍类别。 美国学者Brimer从障碍者基本生活能力和特殊教育服务需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相当于操作性质的定义:重障或多重障碍(在美国,严重障碍和多重障碍往往连用,原因是重障者大多是多重障碍者)是指在一般发展能力,自理,表达感受、思想意见和需要,对环境刺激反应,以及同伴间的社会互动能力等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缺陷。 二、多重障碍儿童的发生率 由于多重障碍定义和鉴定标准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所报告的多重障碍的发生率有较大的差异。我国1987年的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多重障碍(当时称为综合残疾)的发生率比较高,占所调查六类残疾人总体的13%左右,这个调查的标准是是同时具有五类(视、听、智力、肢体和精神病残疾)中的两类或两类以上。我国台湾地区1992年的调查显示,6~14岁儿童中多重障碍儿童占0.205%,多重障碍儿童占所有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比例将近10%。美国1987~1988年报告,再0~20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多种障碍的发生率是0.17%,占各类残疾儿童的比例是2.2%;1992廿第十四届国会年度报告,6~12岁的学生中多重障碍的发生率是1%~1.9%。 三、多重障碍的分类 如果按照多重障碍的定义进行分类,根据障碍类型的组合,可以将多重障碍分成许多种,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类型组合”的分类包含许多出现率非常底甚至不出现的情况,实际意义不大。所以,研究者大多将常见的多重障碍加以分类。大

第18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第十八章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 练习题 【多选题】 (一)A型题 1.关于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是预防精神障碍最主动、最积极的措施 B.主要针对病因已经明确的精神疾病 C.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导致的精神障碍在我国已得到迅速的控制 D.积极开展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之一 E.首次治疗精神病人时,应力争达到完全的缓解 2.关于精神病人的康复工作,以下哪项不对 A.病人的家庭成员、朋友和社会人士与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康复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B.康复措施必须贯彻在院内、外的全部医疗过程中 C.必须延伸到社会中去 D.必须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 E.在我国,应逐渐放弃以医院为基地的康复 3.关于在我国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体系,下列哪种说法不对A.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配合 B.以精神病院为主要基地 C.主要目的在于积极预防精神疾病,为病人提供及时和足够的医疗照顾,妥善管理和合理安置 D.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的组织管理网络 E.建立业务实施系统,对初级卫生保健人员进行精神病学知识培训 4.下列关于精神障碍三级预防中第一级预防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

B.旨在增进精神健康 C.内容包括对病人的心理咨询工作 D.包括开展疾病监测、减少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减少致病因素、保护高危人群 E.以上均不对 5.关于精神障碍第二级预防的说法错误的是 A.第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精神疾病 B.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精神健康调查,确认引起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因素 C.对有或疑有精神障碍的人群,指导其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治疗D.注重从儿童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卫生教育,针对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精神卫生指导和社会技能训练 E.对患者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日返回家庭和社区 6.关于精神障碍第三级预防的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减少功能残疾,延缓疾病衰退的进程,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等 B.对患者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日返回家庭及社区,是第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 C.其内容包括防止疾病恶化,防止病残等 D.调整出院病人的生活环境,做好出院后的康复工作,是第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E.在社区内建立康复之家、病人公寓、病人医疗护理等文书管理等,减轻医院及家庭负担,是第三级预防的重要任务 7.关于精神障碍的预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神经症的预防,要从儿童期开始;一旦表现出神经症症状,则应坚决实行住院治疗 B.对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达到最好的临床疗效

老年痴呆症的分类介绍

老年痴呆症分为以下4种,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混合性痴呆。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D)是与脑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疾病病因主要是脑内血管病变,即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可以是这些血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是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的病变,间接影响脑内血管,供血不足而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最终使大脑功能全面衰退。 血管性痴呆分类 VaD的神经病理分类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 MID定义为大血管阻塞所导致的大面积梗死,尤其是多发生在内环状动脉或Willis环及其它主要大脑动脉上。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 关键性梗死性痴呆是由重要皮质、皮质下功能区域的几个小面积梗死灶,有时甚至是单个梗死病灶所引起。最为人们所知的是双侧丘脑梗死导致的具额叶特征的痴呆,其它关键部位如角回、基底前脑-基底下丘脑结构、带状回的病灶也可导致痴呆。 小血管性痴呆 小血管疾病引起的损害可以是皮质性的,也可是皮质下的。皮质下梗死可出现在丘脑背内侧核,尾状核,额叶皮质和上述结构在白质的联系通路等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和脑桥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出现假性球麻痹,额叶皮质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产生伴额叶体征的痴呆综合征。Binswanger病(Binswanger disease,B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血管性痴呆,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隐匿性发展的痴呆,常伴明显的意志缺失,情感和行为改变(激越,易激惹,抑郁,欣快,情感失禁),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运动迟缓,假性球麻痹和一些皮质症状(如步态不稳,尿失禁,帕金森症等)。病理改变为脑室周围白质的广泛性脱髓鞘病变与多发性腔隙灶共存,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严重病理中,整个白质近乎消失,仅存未受损的短弓状纤维。 低血氧-低灌流性痴呆 痴呆也可在缺血状态下的弥漫性大脑损害或局限性大脑损害(因局部脑组织对缺血的选择性易感性所致)后出现。痴呆可能由继发于心脏骤停或严重低血压的脑缺血性损害,血液

(完整版)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分类

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分类 一、分类 关于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分类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国内学者一般采取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把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合并,统称为言语障碍(或交往障碍),而后再分为构音障碍、声音障碍、口吃和语言障碍四大类;另一种是把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分开,前者再分为构音障碍、声音障碍、口吃三大类,后者分为失语症和语言发展迟缓两大类。在这里,我们采用后一种分类方法。下面简要地介绍各类言语和语言障碍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一)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又称为发音障碍,指的是发音器官在发某个或是某些元音音位、辅音音位或是声调音位的语音时发生异常。 构音障碍是最常见的言语障碍之一,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下四种: 1、增音即增加不应该有的音素。例如,将“三”san 发成sang;将“害怕”发成“haipia”。 2、遗漏说话时漏掉了某些或某个应该有的音素。例如,将“剪刀”发成jian ao,漏掉了“d”这个音素;将“月亮”发成yue yang,亮的发音中漏掉了”l“这个因素。 3、歪曲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没有的音位

而出现走音现象。 4、替换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的另一个音位,例如,把“电视”发成“tian shi”,“d”被“t”所替换。 构音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解剖、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和环境方面的原因。能引起构音障碍的解剖和生理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唇裂、腭裂、舌系带短、上下齿咬合不良、软腭麻痹、发音器官肌肉运动不协调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语音分辨能力差、发音器官的运动觉障碍、听觉记忆广度过窄、发育迟缓、情绪障碍等。另外,如果在音位习得阶段,儿童处在不利于习得正确发音的语言环境中,也容易引起构音障碍。 (二)声音障碍 声音障碍是指说话的音高、音量或是音质出现异常。 1、音高异常即说话的频率过高或是过低,声音与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等不相符。例如,一个成年男性仍像一年级小学生那样用很尖的声音说话就会被认为不正常。而一个女性用很低的嗓音说话,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此外,如果说哈的音调平直而单调,缺少起伏变化,这种情况也属于音高异常。 造成声音过高的原因之一是因职业需要不得不提高嗓音,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惯。另一种原因是有些男孩没有

谈对智能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谈对智能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吴中区聋哑学校顾涛 一、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即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要素之一,它不只是单纯知觉问题,而且包含着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因此又把观察力称为"思维的知觉"。它也不只是单一的视觉活动,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分析器的活动的过程。 二、智能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 智能障碍儿童的认识活动一般表现迟钝。在感知方面,他们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等,通常没有明显的病变,但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却比不上正常儿童,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惰性,心理上缺乏需要和期待,因而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周围世界,往往被事物的外部特征所吸引,而忘记了自己认知的主要任务。他们的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感知信息容量小。他们感知事物时区分能力差,通常很难将感知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把相似对象区分出来。同时,他们的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分配很难,甚至是不可能。注意转移不灵活,稳定性差。 三、对智能障碍儿童观察力培养的必要性 教育智能障碍儿童的目的不光是教给他们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养,有效的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智能障碍儿童中常见的现象,这种观察力的缺陷严重阻碍了智能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对智能障碍儿童进行观察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实验证明,智能障碍儿童的条件联系分化机能差,认知器官很难区分相似的物体。这种

视知觉缺陷,给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培养智能障碍儿童如何观察事物,怎样区分相似事物的能力,在学习中能帮助学生观察学习资料,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一个人的各个方面能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好的信息能不断的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一切信息的来源都需要靠人的观察才能吸收。所以,观察力的好坏影响着信息的吸收,更影响着其它能力方面的发展。如果一个人不会观察,怎会思考?一个人不会观察,有哪会去具体的描绘事物?因此,观察力在各种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智能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能促进他们其它方面的发展。 四、对智能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途径 1.渗透于各学科中培养 智能障碍儿童所学习的各学科,无一不需要他们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脑去想,所以每门学科都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对正常儿童的教育需要培养孩子多种感官并用的功能,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更需要借助多种感官并用,以促进其感官功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吸引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这对智障儿童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感知活动质量很差,如果能同时让他们看看、闻闻、摸摸、听听甚至尝尝,就能在大脑皮质区留下许多“同一意义”的神经联系,使他们获得比较全面的正确的物体表象。因此,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从兴趣入手,训练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充分挖掘潜力,发展思维能力,弥补学生认知方面的缺陷。因此,把观察力的培养渗透于各学科中,既能使智能障碍儿童的观察力在各学科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又能使各学科的重点突出、难点解决,使他们学好各科知识。例如,在活动课上,我常把学生聚集在一起,拿出若干物体,如粉笔、橡皮、铅笔,尺等,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老师所出示的物体,过一会儿请学生闭上眼睛,我再拿掉其中的一样,再让学生猜猜我拿走的是什么?在教学数字6时,通过游戏《找一找》,让学生在各种实物中选出与数字6形状相似的实物——哨子,选正确的学生还可以吹一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又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折图形,为图形涂色,用小棒搭图形,在校园中找各种图形,在图形饼干中找图形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集体活动中培养

精神疾病的预防与康复题库1-0-4

精神疾病的预防与康复题库1-0-4

问题: [单选]关于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是预防精神障碍最主动、最积极的措施 B.主要针对病因已经明确的精神疾病 C.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所致的精神障碍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 D.开展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之一 E.对首次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应力争达到完全缓解

问题: [单选]下述不符合急性肾炎病理改变特征的是() A.A.肾小球上皮侧驼峰样沉积物 B.B.弥漫内皮系膜细胞增生性病变 C.C.IgG沉积 D.D.多形成新月体 E.E.可见白细胞渗出

问题: [填空题]严重酸中毒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微血管()。 https://www.360docs.net/doc/4b6848879.html,/ 性感女明星

问题: [单选]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正确的是() A.局部红肿,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 B.水疱较饱满,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 C.水疱较小,感觉稍迟钝,皮温也稍低 D.水疱扁平,感觉稍迟钝,皮温也稍低 E.创面无水疱,感觉消失,皮温低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患儿,男,8个月,出生后6个月内发育正常,近2个月出现面黄、呆滞、坐立不稳。体格检查:四肢及唇、舌抖动、膝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Hb85g/L,RBC2.5×10/L,淋巴细胞0.80,单核细胞0.05,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A.呆小病 B.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C.婴儿痉挛症 D.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E.苯丙酮酸尿症

(完整版)言语障碍的分类

一、失语症 失语症是言语获得后的言语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言语功能受损或丧失,常常表现为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 二、构音障碍 凡是参与言语运动的任何环节的器质性障碍、言语运动不协调都可以引起构音障碍。可以把构音障碍分为(中枢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 三、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 听力损失是造成语言学习和应用障碍的最直接原因。听力损失严重,对言语发展越不利。从言语康复的预后看,鉴别听觉障碍出现在获得言语之前或是获得言语之后尤为重要。根据听力受损时间可将听力障碍分为先天性听力损失和后天性听力损失。 四、发育性言语障碍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同年龄其他儿童的情况。最常见的病因有大脑功能发育不全、自闭症等。这类儿童的大多数通过语言训练虽然不以达到正常儿童的言语发育水平,但是通过言语治疗可以尽量发挥其现有的和被限制的言语能力,不仅言语障碍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还能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脑瘫引起的言语障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1个月内大脑发育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以中枢神经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癫痫、言语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常见病因有脑缺氧、感染、外伤等。 脑瘫患儿的脑损伤可直接损害语言脑区,而合并的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异常、智能异常、口运动异常等,使言语的输入、输出和中枢处理过程不同程度地受损,限制了正常模式的语言发育,而家庭和社会对患儿的失望及不适当的补偿更促成言语障碍的发生。脑瘫儿童的言语障碍可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类: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迟滞以及听觉障碍所导致的言语障碍等。 六、口吃 口吃是人类的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世界成人1%是口吃者,我国儿童口吃患病率约为5%。不论何种文明也不论何种文化与语言都可能有口吃发生。同卵双生的口吃共患率比异卵双生的共患率要高,这表明遗传因素起着作用。另外研究发现口吃者男性居多。 部分儿童是在言语发育过程中不慎学习了口吃,或与遗传以及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口吃常表现为在辅音、元音及单词的发音方面出现重复、拖音及不适当的停顿,属言语流利障碍。部分儿童可随着成长自愈;没有自愈的口吃常常伴随至成年,但经过科学的矫正与训练,完全可以达到正常人说话水平

自考0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练习题

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Turner综合征特异性体征的是 A.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 B.尿中有鼠臭味 C.女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 D.宽短掌、第5指弯曲和横纹掌 2、在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中,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和恢复期以哪种精神障碍为主 A.意识障碍 B.智力障碍 C.焦虑障碍 D.脑衰弱综合征 3、属于Klinefelter综合征特异性体征的是 A.外貌男性,但乳房肥大 B.关节可过伸或过曲、张力过低 C.大睾丸、大耳朵 D.卵巢缺如 4、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的精神障碍中,意识障碍多发生在手足搐搦后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5、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 A.心理障碍 B.谵妄 C.痴呆 D.适应障碍 6、甲亢所致精神障碍的性格改变表现为 A.情绪不稳、紧张、敏感 B.情绪不稳、多变、易哭泣 C.情绪低沉、紧张、焦虑 D.情绪抑郁、紧张、激动

7、A型性格的人较易患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B.肺性脑病 C.糖尿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8、在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共同特点中,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和恢复期以哪种精神障碍为主 A.意识障碍 B.智力障碍 C.焦虑障碍 D.脑衰弱综合征 二、简答题 1、简述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原则。 2、简述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临床特点。 3、简述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三、阅读理解 1、李某,男性,63岁。平素性格表现为易激动、好争斗、过分认真。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年。近来患者经常有失神、晕厥发作,有时感到周围人要害自己,由家属送入医院。 <1>、首选考虑的诊断是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精神障碍 B.肺性脑病所致精神障碍 C.肝脏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D.糖尿病所致精神障碍 <2>、针对该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药物治疗时,描述错误的是 A.低剂量 B.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证 C.选用同类别中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最少者 D.精神症状缓解后维持一段才能停药 <3>、该患者的性格属于 A.内向型

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

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 一、什么是精神病? 精神病是一组严重的精神障碍,常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而病人自己却不能认识精神症状本身是不正常的,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精神症状,与此同时,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也严重下降。就如民间说的一些哭笑无常、无端发怒、胡言乱语、行为怪异等精神不正常的“发神经”、“神经病”,它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等。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常呈慢性病程,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精神病同“感冒”、“肺炎”、“胃溃疡”一样,是一种疾病,而且,并非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我国约有1600多万精神病人。 二、如何早期发现精神病人? 有些精神病人早期常不易被周围人发现。如出现以下症状,请尽早咨询: 1、性格改变:如活泼、开朗、热情好客变得沉默少语,孤僻独处不与人交往;由注意整洁变得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洗澡,不理发、不更换衣服等等。 2、情感变化:如变得冷淡,与朋友疏远,无故自笑等。 3、敏感多疑:如认为周围人们互相谈笑是在议论他,讥笑他,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等。

4、脱离实际、沉湎于幻想之中:如“白日梦”。 5、行为怪异:如独自发呆,对空自语,侧耳倾听等。 6、莫名其妙的身体不舒服:过度强调自己头痛、失眠、易用疲劳等。 三、家中有精神病人应该怎么办? 1、承认现实:由于世俗偏见,家属往往怕丢面子,怕影响病人的前途而不予承认这一客观现实。其实这样既耽误病人诊疗良机,廷误病情,同时也加重家庭负担。 2、正确对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一方面给病人以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采取积极主动求医行动。 3、尽早医治:应尽早到精神病专科医院诊治,积极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系统、彻底的治疗,争取理想的疗效。 四、精神病人不肯就医怎么办? 1、劝慰法:请平时在病人心目中有一定威望的人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劝其到医院就诊。 2、激将法:当病人不听劝告,甚至发生对抗时,旁人不妨激他句:“既然你说没病,为什不敢去医院检查?”,病人可能为证实自己没病或赌气而来医院。 3、会诊法:请精神科医生上门进行会诊。 4、强制法:必须经由其法定监护人(如配偶、父母等)的同意和委托,或者由公安机关执行,以免产生法律纠纷。总之,对不肯就医的病人千万不能迁就,只有采取断然措施, 才能使病人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案例 调节灵活度降低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0 调节灵活度降低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赵雨霏,女,12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会出现双影,对记住曾经读过的东西感到困难。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4.25-0.75x100 (1.0) OS:-4.25 (1.0) 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2△BO 近距水平隐斜:0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5△BI AC/A:5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8/2 远用BO聚散力(PRV):8/12/1 近用BI聚散力(NRV):15/18/13 近用BO聚散力(PRV):22/24/14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2.00D 正相对调节(PRA):-1.00D PRA减弱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3D 调节幅度正常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7cpm fail(-) OS: 7.5cpm fail(-) 双眼调节灵活度(BAF):5cpm 负镜片通过困难 二、解决方案 1、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2、视觉训练:调节训练,包括翻转拍、字母表操等。 三、评价 该患者年龄12岁,该年龄最低调节幅度应为12D,两眼调节幅度值均正常,PRA 低于正常值,调节灵敏度降低,且负镜片消除困难,且不能持久,诊断为调节衰弱。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赵雨霏,女,12岁,主诉阅读或近距离工作时会出现双影,对记住曾经读过的东西感到困难。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并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4.25-0.75x100 (1.0) OS:-4.25 (1.0) Worth 4 dots: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2△BO 近距水平隐斜:0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5△BI AC/A:5 正常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5cm 远用BI聚散力(NRV):X/8/2 远用BO聚散力(PRV):8/12/1 BCC:-0.25D 负相对调节(NRA):+2.00D 正相对调节(PRA):-1.00D PRA减弱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2D OS:13D 调节幅度正常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7cpm fail(-) OS: 7.5cpm fail(-)

案例 集合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2 集合功能过度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 案例(1) 一、案例描述 冯婧,女,16岁,主诉写作业久了容易困乏,容易串行,头痛,眼疼。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为其验光及视功能检查,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5.50-2.00*180 (1.0) OS:-5.75-2.25*5 (1.0)Worth 4 dots: 4 远距水平隐斜:2△BO 近距水平隐斜:6△BO 内隐斜,且近距大于远距4△,提示集 合过度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1△BI AC/A:7 高AC/A 垂直隐斜:无垂直偏斜 集合近点(NPC):4.5cm 集合近点变近 远用BI聚散力(NRV):X/10/8 远用BO聚散力(PRV):X/6/5 根据Percival准则(注视点位于该距 离正负融像性集合值中央1/3区域, 即舒适区域)及Sheard准则(负融像 性集合为内隐斜的两倍,即10超过2 的两倍)及1:1规则(内隐斜者其 BI恢复点值至少与其内隐斜值相 等),均在正常范围 近用BI聚散力(NRV):8/18/4 近用BO聚散力(PRV):20/23/16 负融像性集合(即8)低,不符合 Percival准则及Sheard准则(8不 能达到内隐斜 6 的两倍)及1:1 规则

BCC:+1.25D 调节反应滞后 负相对调节(NRA):+2.50D NRA正常 正相对调节(PRA):-0.50D PRA降低 调节幅度(移近法、移远法):OD:10D OS:10D 调节幅度尚可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OD:8cpm OS: 8cpm 负镜片模糊像消除困难双眼调节灵活度(BAF):1cpm 负镜片不能通过提示集合功能过度 二、解决方案 1、配戴全屈光矫正眼镜。 2、视觉训练:Brock线、偏振片、裂隙尺来训练近处散开功能。使BI恢复点增至6。 3、视近时加入1△BO三棱镜。 三、评价 分析该患者看近时内隐斜高于正常值,且近处负融像性集合储备值低于正常值,正融像性集合储备值偏高,可以诊断为集合功能过度。 案例(2) 一、案例描述 男,22岁,主诉经常头晕,近距离阅读后明显。患者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明显全身疾病和用药史。旧镜度数:右眼:平光=1.0,左眼:-2.00=0.6。为其重新验光及检查视功能,结果如下: 主觉验光:OD:平光(1.0) OS:-2.75 (1.0) Worth 4 dots: 4 立体视·:OK 远距水平隐斜:1△BI 近距水平隐斜:5△BO 内隐斜,且近距大于远距4△,提示集 合过度 加+1.00D镜片后近距水平隐斜: 1△BI

语言障碍知识

语言障种类繁多,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脑性语障的分类。 一、语音障碍 语音障碍发病于儿童9岁之前。不能正确说单词的正常发展幼儿不属于语音障碍。这种障碍的原因尚未明了,但是某些原因是儿童不能理解他(她)语言发声时的规则。儿童发出的言语声音与其年龄和文化不相符。儿童似乎不能理解如何区分和发出语言的音素或声音来组成一个可被理解的词语。 100个孩子中约有4或5个孩子发生障碍,并且男孩多于女孩。 从概念上很难将语音障碍与发音障碍区分开来。发音障碍儿童只是难以正确发出声音;而语音障碍儿童似乎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声音。他(她)可能不理解声音的独特性以及声音间的差异,从而在发出言语声音的方式上存在问题。例如,不理解词尾辅音的儿童就会把“hat”发成“ha”,把“dog”发成“do”。 语音对于读写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习阅读需要理解字母法则一,也就是系统地组合字母来代表声音,而这些声音组合起来可以构成单词。语音意识是对语言声音结构的理解;它包含将声音组合成单词的能力、将单词分割成声音的能力,以及处理口语声音的能力。没有语音意识,学生就不能理解字母原则,也就无法解码单词。并非所有语音障碍儿童都缺乏语音意识。有些儿童在口语工作记忆上(记住已经说过的和他们想要说的内容)或者单词学习和单词提取上存在严重问题。工作记忆和单词提取的缺陷被认为是一种语音加工障碍。 语音障碍出现时可能伴有其他障碍。有许多不同的语音理论和替代性分类系统,我们在这里无法一一阐述;这些足以说明语音障碍表明儿童对语言声音系统的理解无法与其年龄及文化相符。语音障碍会影响言语声音的生成,通常也会影响读写能力。 二、发音障碍 发音障碍是指发声时出现错误。该障碍从本质上说并非一种语音障碍,而是个体遗漏、替换、歪曲或增加言语声音的障碍。比如口齿不清,包括替换或者歪曲/s/这个音。遗漏、替换、增加单词声音或者发音质量较差可能会让说话者很难被理解甚至无法被理解。言语发音上的这些错误也会带来严重的社会性惩罚,让说话者受到嘲笑或奚落。 何时将发音错误视作一种障碍?这取决于临床医生客观的诊断,这种诊断受到经验、错误数量及类型、错误一致性、说话者的年龄和发展特征,以及个体言语的可理解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