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两百多年前叩击国门的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样的结果不仅在当时难以接受,在今天也被国人视为巨大的屈辱。因此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对失败的反思却一刻也没停止过。是武器落后还是指挥无能?是国力衰弱还是用人不当?透过历史的表象,人们思考着失败的种种原因,设想着胜利的种种可能。在众多的胜利假设中,人口优势论、奸臣误国论甚有说服力,意志让人相信鸦片战争不过是提早了仅百年的抗日战争,只是缺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人口优势论。

在战争中,最直观呈现的是武器装备,清军在这方面的劣势一览无遗。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装备的主要是仿制的土枪土炮,辅之以刀矛弓箭,而英军装备的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清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上和英军使用的火炮大体相同,但是由于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其射程范围、射击速度、射击精度和威力都远不及英国的火炮。正是如此,在战争的全过程中,清军未能击沉英军的一艘战舰,而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中英双方差距最大的还是海防力量。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都以蒸汽为动力。清军的海军,当时称“水师”,拥有舰船数量上虽有百艘之多,但速度、吨位、技术均不及英国海军。而且水师的任务主要是缉拿海盗,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上相当于海岸警卫队。一言以蔽之,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英军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兵器上处于劣势的清王朝,在兵力上却处于优势。是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到80万。英国的兵力却小得多,本土和海外的兵力总共不过20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而且中英两国远隔万里,英军自然不能全数派到中国。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大约是7000人,后期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大约有2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鉴于此,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清政府决心抵抗,指挥得当,发挥人民战争优势,以逸待劳,以众击寡,是完全可以击败英国的。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优势,实际状况却恰恰相反。

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全部分散在全国各地,以营为单位驻防,每营从200至1000人不等,每营又数十名不等分散在当时的市镇要冲等地。这些分散各地的军队扮演着警察的角色,日常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因此不仅集中费时费日,而且还不能全盘调动,只能抽调一部分,否则地方完了。这样实际兵力和参战兵力就是两个不同量的概念。80万常备军真正能投入到战斗中数量极为有限,而且主要还是从地方抽调。当时清军调兵的大概速度,邻省

约30至40天,隔一二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以上。这样的调兵速度使清军丧失了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当时英海军舰船从印度开到香港仅需30天,从英国本土开来也不过4个多月。英军再利用舰船的高效运输手段,机动灵活调动兵力,在具体战役中反而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由于清军陆上调兵的速度比不上英军的海上调兵,再加上不知英军的战略目标,只得处处设防。千里海岸线成了千里防御线。

与数量相关的是质量。清军一旦被募后,就成了终身职业,从青壮到老弱,士兵的年龄参差不齐,战斗力大受影响。当兵也是一种饿不死的职业。为了维持生计,清军士兵还替人帮工、租种土地等等。这类经营活动在时间上与值班操练发生冲突时,清军士兵往往又雇人顶替。当兵收入虽然不高,但还是旱涝保守,因此又有不少人托人补兵额,补上后仅操演时应卯,其余时间仍操持旧业,当兵反而成了第二职业。

清军的军官多是行伍出身,不学无术,素质低下,为社会所鄙视,因此一流人才都致力于科举。军官也无合理的退役制度,很多将官年至古稀仍然服役,如湖南提督杨芳、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福建陆路提督余步云均已70岁左右。与军官社会地位相应的是其经济地位。清朝的武官不仅薪水低于文官,捞钱手段也远远不如文官。在当时崇尚奢华的官场中,武官为了发财,不得不想尽办法。吃空额、扣兵饷、开赌档甚至贪赃枉法祸害社会,几乎无所不用。林则徐就曾私下向朋友透露,广东水师收入1%靠饷,99%靠替洋人运商品包括鸦片。

从清军的现状来看,根本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这样的军队对付盗贼和民众还能勉强应付,面对近代化的世界一流军队,则毫无还手之力。

再来看看奸臣误国论。

道光帝在林则徐之后,为抵御英国侵略者,先后任用了三个人:琦善、奕山、奕经。琦善先是攻击林则徐、邓廷桢,认为他们查禁鸦片操持过急,办理不善,接替林则徐至广州后又向英军摇尾乞怜,签订和议,丧权辱国,引起天下共愤,结果被革职拿问,抄没家产。奕山被授为靖逆将军后,一路招摇,耗时数月来到广州,在道光帝反复催促下贸然出击,结果一败涂地,广州城为英军所占,被迫签订《广州和约》。战败之后奕山不敢如实上报军情,反而编造战绩,邀功请赏,不明就里的道光帝居然听信谎言,奕山获得交部优叙的赏赐。是非颠倒,黑白颠倒。扬威将军奕经的行径同奕山如出一辙,一路花天酒地来到浙江前线,仓皇进攻失败后,谎报军情,掩败为胜,力主求和。

从史实看,似乎真的是奸臣误国。所以有人假设,如果道光帝继续让林则徐主持广州事务,英军断无取胜可能。可惜道光帝误信谗言,把林则徐撤职了。英人在林未去之前,不敢在广东开战,既去林,当然就开战了。的确,林则徐是主剿派的代表人物,对英军的认识最全面,防范也最严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战争中被撤职的林则徐留在了广州城,后来的琦善、杨芳和奕山,在作战方面是非常尊重林则徐的意见的。虎门失守,广州沦陷,几乎完全是按照林则徐的作战建议进行的。至于英军舍弃广州而进攻定海,则是因为在广州没有找到能够代表皇帝与他们对等谈判的人,甚至连递交国书都无门,他们只能寻找一个距离北京更近的地方。此外,面对英军的船坚炮利,即使是林则徐也没有必胜的信心。在谪戌伊犁途中,他给密友的私函中写道: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可以说撤职造就了林则徐的神话,林则徐和勇敢战死的官员们被无限地抬高了,而他们的求和或者战败同僚,都被贴上了汉奸卖国的标签。把战争的失败推给一个皇帝和几个大臣,定义出一批汉奸叛徒卖国贼来是容易的,并且很能满足国人屈辱的自尊,但是那是谎言,是皇帝的新衣服。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兵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是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然而,对于这场叩关之战,除了极少数人的些许反省和觉悟外,中华民族开始认识到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的影响,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波动,过后依然如故。被后人视为耻辱的《南京条约》,当时人却称作“万年和约”。而对于将我们打败的英国,当时人仍视之为“蛮夷”,很少有人去理性分析为什么他们能够获胜。或者出于狂妄自大的惯性心态,或者由于战败后不敢正视自己,或者一向缺乏反省的思维习惯,总而言之,中国人战败了,却没有从中汲取任何教训。其实,战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于自己是毫无触动,对战胜者是“精神胜利法”。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美国佩里将军叩关之后,马上就进行了明治维新,并在佩里登陆的横须贺修建佩里公园,将其叩关的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日”。虽然中日两国文化有异,但是日本人善于反思自己和学习对手的优点的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果时至今日,当提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对清朝腐朽败坏政治的冷嘲热讽、对英国强盗逻辑的愤怒控诉,我们将愧对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

鸦片战争的反思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1次战争。英国皇家海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之外,其实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落的封建制度已无力抗争日益上升的新兴资本主义的冲击。 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随着鸦片的输入,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越来越依赖这种毒品来消磨荒淫无度的寄生生活。他们既接受内外烟贩的收买,又依赖这种毒品的走私,从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着两广总督或粤海关监督的旗号,威风十足地从伶仃洋驶进广州。清廷的贵族大臣,则从广东和沿海官吏那里,获得丰厚的贿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为这种“通商”关系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烟与反禁烟、战与和的问题上,他们始终摇摆不定,在整个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定的方针。从皇帝到将军、督、抚,战守无策,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当战争受挫时,他们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时,他们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动和腐朽,带来了军事上的无能和腐败辽阔绵长的中国海岸线,长期疏于战备,有边无防。以八旗、绿营为主力的清军,长时期养尊处优,懒于训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将帅素质低下,军事思想保守落后,不会组织、指挥打仗。鸦片战争爆发后,许多将领不谙敌情,株守建筑落后的营垒要塞,一线防御,不顾纵深侧后;许多地区的守军,远远看见敌军即开炮轰击,未等敌军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举起白旗投降。宁波、余姚、慈禧、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战自弃。而以林则徐、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虽有决心,有成果,但他们最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诗人陆嵩语)。任用投降主义分子耆英、伊里布等去抵抗侵略者,无疑是缘木求鱼。 脱离人民、反对人民甚至镇压人民起来反抗侵略者在民族自卫战争中,清朝反动政府不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单靠有限的军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分兵把口,本来是敌寡我众的形势,但在实际战场上却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者时,他们却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责他们“潜相煽惑”、“为害甚大”,横加反对、破坏、镇压,直至堕落到去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爱国人民的抗侵斗争。这样的反动、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当然,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伴随着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是刘昱,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首先第一点,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是教材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在通过对教材分析之后,我从三个维度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启发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2、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用史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4、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以及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掌握战争爆发的经过以及签订条约的内容,并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吸食鸦片的严重危害,要远离毒品的法制观念,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知道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②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以及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和突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我定为: 3、教材重点与难点 l 重点:《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个问题是学生迷惑且必须要分析掌握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想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必须补充一些资料充实课文内容,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新课程所倡导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应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同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此,我对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接着,我继续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火烧毁圆明园?”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安插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同时插入了大量图片和地图。通过这样,创设了历史情景,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列强的侵华罪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譬如:看“火烧圆明园”的片断时,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激奋,不由自主地说侵略者太贪婪、太无耻,清政

府太腐败、太无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一目,我结合了“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表”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讲述。这样,学生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时间、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从中也得出了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两个特点:趁火打劫和步步蚕食。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 1、本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并了解到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另外,学生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罪行,使学生了解到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罪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2、课件的准备比较细致全面。首先,我觉得这一节课的课件条理性比较好,前后衔接比较清晰,基本上把本课的脉络: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侵华罪行理清。另外,我还设计了学生抢答的内容,并在课件中安插了大量的图片,这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列强的侵华罪行,达到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的教学。 可是,课后我觉得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原因是我感觉课堂上,没能充分地把学生调动起来,问题在哪里呢?经指导老师的指点和我课后的分析,我找出问题主要在于我在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问题上和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上存在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分析教材上。我们常说要吃教材,并且要吃透教材。在这方面我有两点做得不足。 第一、在对新教材的认识上。初二历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分析新教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2、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3、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自学讨论法。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为济南市区课题组所创,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七年级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实用的。 三、教学过程略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课标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 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 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 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 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 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 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

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组赵恒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和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并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能说出并记住鸦片战争的影响; 3.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能说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在学生上课之初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有目标; 2.情景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学法上,根据高效课堂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史与中近代史的划分界限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直观准确的把握,明确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学习的方向是什么,已达到服务于考试需要的目的: 1.能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背景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通过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说出鸦片战争的影响; 3.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环节三:导学案评价 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予优秀学生进行加分,鼓励他们认真积极的完成导学案,并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环节四:独学与展示 针对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独学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在认真思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次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法指导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历史:《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Opium Wa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

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2篇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the Opium War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历史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2、篇章2:《两次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篇章1:《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 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 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 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 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

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 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 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 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 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 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 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 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 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 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 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 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完美版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能力培养 (1)归纳分析:归纳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简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与虎门销烟的关系;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陈述表达: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及关天培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要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 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这一问题既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涉及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抓住“变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3)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工具:课件《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导入:设问: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28幅浮雕,第一幅就是“鸦片战争”,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导入。 一、虎门销烟

1、假设:没有发生虎门销烟事件,鸦片战争是否会爆发?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4分钟。启发学生从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英国)国内形势、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目的、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出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三方面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会 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积极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急需改变对华贸易入超的局面,扣开中国的大门。 古老不变的中华帝国,仍沉睡在“天朝、闭关”的迷梦中,清王朝此时已呈现出衰败的景象,必然成为英国掠夺的目标。 英国用可耻的鸦片走私来改变对华贸易入超的局面,鸦片走私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却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 即使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要英国的侵略行为受到抵御,英国同样会寻找其他理由发动战争。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林则徐?(结合练习册第2页第8题当堂完成) 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维护民族尊严的正义举动,它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二、南京条约 1、结合flash《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补充关天培可歌可泣的反抗侵略的事迹。 2、适当说明清政府兵败的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农业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等。引导学生了解,要避免战争唯有自强,增强综合国力,赶超世界先进潮流。 3、说明在侵略者炮火的威逼下,清政府俯首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由此开始了列强用条约形式“合法”侵夺中国的先例。突出条约的不平等性和掠夺性。把条约概括为:(帮助学生记忆) 割地赔款开口岸丧主权: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附约)、最惠国待遇(附约) 4、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根据条约内容来分析,并进行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反思岳麓版

一、课堂反思: 优点: 1.正确分析和理解课标要求,并有效扼整合教材,既突出了重难点,又注意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高考考向。 2.符合学情,内容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展现历史。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与能力两者兼顾。 3.注意营造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合作探究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课堂,开拓思维空间,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5.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习历史,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 1.面面俱到的教学观念需要调整。 2.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提出问题、生成问题。 3.培养学生感悟历史,体验人生的智慧。 二、课后收获: 1、暴露问题生成过程,突破高考复习教学的瓶颈 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目标,在高三复习中一般都非常细致地讲解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在此基础上认识历史理论概念,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共性和个性、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发展、立场和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等;对历史理论概念教学“查漏”与“补缺”是一个过程两个阶段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在学生无法有效自我“查漏”的现实背景下,教师通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和有效的师生互动,及时引发学生问题的暴露,并抓住问题本质帮助学生实质性突破疑难问题,较好地提高了高考历史复习的效率。 造成课堂效果低下问题的真正致命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开始在教学内容定位上就出现了严重错误,你所讲的地方不是学生真正不懂的地方。尽管你统计了错题分布,系统精彩地讲解了很多相关知识点,但你考虑的是知识本身和知识之间的疑难点和易错点,不是学生本人的疑难点。结果却是,你讲的内容学生其实都知道了,而学生的薄弱点和困惑点你却根本没有发现,就算你讲得吐血也是效果不好。 2、课堂实践 (1)“先学”——课前预习 提供预习学案,书面材料、参考书目、网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后教”——情境体验式教学 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学生发现的问题,充分准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透过现象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知识回顾 通过课前预习,提供预习学案,书面材料、参考书目、网站,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1: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

《鸦片战争》说课稿高品质版

《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②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二、说教、学法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创设问题情景:“鼠首和兔首为何流入国外”,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第一次相比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

继续和扩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仪,将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变化及两次鸦片战争比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并加深印象。最后配以课堂习题检测加以巩固,效果很好。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 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

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4)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2)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3)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难点: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B、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C、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 学 反 思—《鸦片战争》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 本课是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利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这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5.情境教学法。播放《鸦片战争》电影,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中,穿越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更易于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懂得弱肉强食的道理,即只有国力强大才能不被外来欺凌。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外号的来历。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白银大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公开课获奖教案_1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 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鸦 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2.指导读图表,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 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 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难点:1.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二课,主要分为“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三个子目。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出兵,火烧圆明园,并签订了《北京条约》。沙俄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情分析: 本课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教师应结合上一课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可利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设计: 导课: 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教师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