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复习资料

中国画论复习资料
中国画论复习资料

中国画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文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的功能说。

2、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晋胜流赞》、《画云台山记》、《论画》,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3、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时,首先谈的就是“心悦之乐”。

4、明代王履提出了“庶兔马首之络”的绘画见解。

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赫的六法做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6、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

7、南宗画系的宗主是王维。

8、“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中黄家指的是黄荃。

9、孟頫“作画贵有古意”指绘画要取法晋。

10、继赫以后,南的最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出的“心师造化论”。

11、“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评画标准的提出者是彦远。

12、画家徐悲鸿主作画要:“中西结合”,我们把他的理论称“中西绘画调和轮”。

13、在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的代表者是“四王”。

14、唐代美术理论家彦远提出绘画的功能论的主要容是:“助人伦、成教化、怡悦性情。”

15、近代花鸟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16、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石涛在创作中提出“我用我法”、“师古人之迹而不思故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他的艺术主大都收在其著作《苦瓜和尚话语录》中。

17、倪瓒绘画理论上主“逸笔草草”以及写胸中之逸气。

18、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字”。

19、畅神的山水画功能论是宗炳在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后提出的。

20、郭熙提出的三远法是:平远、深远、高远。

21、“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四僧中石涛的艺术主。

22、晋南北朝时代的王微的山水画著作是《叙画》。

23、“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的绘画观点出自《非子》。

24、唐代画家在继承东晋以来的青绿山水画风格之外,又创造了水墨山水画,代表人物为王维、璪。

25、以四王为代表的绘画仿古思想,成为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

26、南北宗论中北宗的宗主是思训。

27、《图画见闻录》的作者是北宋的理论家郭若虚。

28、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到,“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

29、传为王维的《山水论》中说:“远水无波,高于云齐。”

30、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骨、势。

31、艺术的功能,详细些可分为17种,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中国画论中均有描述。

32、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

33、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属于关于画理的理论著作。

34、郭熙的《林泉高致》对于山水画的营造提出了“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似取其质。”的原则,及其三远法的观察与表现方法。

35、孔子的绘事后素是借以纺织物的加工过程中丹青与素地的关系,来宣扬儒家的文质统一的思想。

36、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讨论了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山水须明分合的画理,同时梳理了文人画的历史,提出了南北宗论。

二、名词解释:

37、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这句话出自唐朝画家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来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自身的感悟,这样才可以创造出好的作品。

38、荆浩的“二病说”。

答: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二病分为有形之病和无形之病,有形之病指画面上的安排布置失宜,或形象不准,或时节不当,或结构欠妥,这类毛病是可以发现,可以改正的。至于无形之病,关涉到气韵调丧寓于物象而又无形,当然是无法涂改的。

39、澄怀味象。

答:“澄怀”是对审美主体的澄清胸怀,涤除俗念,冶情操,“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玩味,也即体验;“象”指客体物象,审美对象。所谓的“澄怀味象”,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欲无求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部深层次的情趣意蕴。

40、以形写神。

答:东晋顾恺之的重要理论之一,以形写神指画家反映现实生活时,不仅应追求外在的逼真,还应追求在精神的酷似,神以形为依据。以形写神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神概况,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现了绘画的本质。

41、迁想妙得。

答:指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又一种艺术形式。“迁想”指的是由此一物象联想到另一物象,又指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情感“迁入”对象之中与物象融合。“妙得”是说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作品里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42、解衣盘礴。

答:庄子的“解衣盘礴”,借一位进入忘我创作境界的画吏的故事,体现了这种不受世俗束缚的思想,正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具有的精神。

43、笔墨当随时代。

答:语出自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情感的反映,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代变化了,

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应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

三、论述题:

44、历史上五次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及代表人物?

答:东晋顾恺之的“传神论”的提出,使中国画进入自觉地境界。汉代以前,中国绘画艺术都是不自觉地,都是功利与政治的附庸。“传神论”的提出,让大家知道绘画可以以传神为手段,是绘画本身具有美的价值而成为美的对象。

宗炳的《画山水论》,谈山水画的“道”和“理”,谈“卧游”、“畅神”,谈“远”、“澄怀味象”等,他把山水画和“道”联系起来了。宗炳之后,中国绘画则处处求与道契合。

宋代的文人画论。轼的“士人之画”、“萧散简远”、“简古”、“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等。欧阳修主“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趣远”。米芾主“高古”、“平淡天真”。晁补之主“遗物以观物”、“画写物外形”、“大小惟意,而不在形”。黄庭坚主以禅论画。这些观点对中国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画由画家画为主一变而成了文人写意画为主,为此,唐朝那种气相庄严的绘画退居,而文人草草的绘画居为主流。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和以禅论画。在宋代文人画的基础上,不但加强了“平淡”,进一步反对“刚硬”,使中国画走向“曲散”和“阴柔”,乃至导致“软、甜、赖、俗。”

徐悲鸿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论。这一观点的提出,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以素描为基础,改变了以往以临写古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勾线平涂为基础的形式,决定了中国画的生命和形体。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学习、创造都是以素描为基础,学习中国画的人也必须学习素描课程,并运用到创作当中,中国画的面貌也开始改变了。

45、绘画的社会功能?

答:绘画的社会功能有三方面的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

认识作用。绘画往往通过典型的瞬间形象反映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体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所谓“使民知神奸”、“一画有千秋之遐想”。

教育功能。绘画作品能给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所谓“恶以惩世,善以示后”、“成教化,助人伦”等,即指绘画的教育作用。

审美作用。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有一种魅力,它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迷恋。整个心情都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所谓“畅神”、“怡悦性情”等,即指绘画的审美作用。

各作用之间的关系:绘画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作用实现的,审美作用同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是不能分开的,三个作用统一于审美,但它又不是一回事;三者有时融为一体,但也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以某种作用为主。

46、赫的“六法论”?

答:赫,南齐时期人物画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他从人物画的创作总结出画论,却成了千古不易的经典,被后来的艺术家们引伸发挥,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代表作《古画品录》。其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六法”最早是对人物画创作规律的总结,后被引申至其他艺术领域。具体如下:

a)气韵生动,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的。

后来引申为所有绘画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者整个作品整体具有的一种生动的气韵,富于中国画以生命的活力。

b)骨法用笔,借指人在的性格刚直果断以及所画人物的骨像所体现出的身份气

质,也包含了用笔所表现出的骨力、力量美,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属于精神方面。

c)应物象形,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d)随类赋彩,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着色上彩要与符合所画之物的特征。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属于造型方面。

e)经营位置,主要用于当时的人物类连环画,即在画图中按照连环画容去经营

安排同一人物的一组组容。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f)转移模写,指临摹作品绘画上的转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以

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

转移模写、经营位置属于实践方面

47、中国画的继承?

答:对待中国画的继承,在中国古代画家中基本有两种态度,两种做法,两种结果。

一种是“借古以开今”。学习遗产,是一种手段,继承借鉴的目的是为了革新创新,为今人服务。学习传统精华,在深入生活、描写生活中灵活运用传统,发展传统。石涛说:“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我之腹肠。我自发我肺腑,揭我须眉,纵有时触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

一种是“师古为上乘”。对继承传统的目的,十分明确,结合生活实际,不只知道临摹要知道创造,就不会陷入“泥古不化”的死胡同,所谓“死守旧本,终无出路。”

48、宗炳和王微的山水画论?

答: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山水画论的开端。思想方面王微与宗炳都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叙画》和《画山水序》对绘画的见解也相同。二者的山水画论肯定艺术美感的享受,提出审美作用。

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中有:“山水以形媚道”,认为绘画的目的是“畅神”,并提出“仁者,智者乐水”。

王微认为是“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以山水画为畅神、为修养,这就是山水画不同于人物画的地方。同时提出“神明降之”,画山水画不单单手法上的灵活,更要倾注画家思想,所以才能产生画的情趣。

49、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

答:“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心的感悟。学画、学习的来源一个是外界自然界,一个是心,这句话概括了画家创造过程中反映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的联系作用。“外师造化”是指画家以客观实物汲取创作材料,忠实描绘对象。但是这样还不够,必须进而对表现对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中加工改造,这就是“中得心源”。只有两者结合,才是完整的创作过程,这种观点是基于南北朝最的“心师造化”观点之上。

50、石涛的“一画论”?

答:出自《石涛画语录》。石涛整个《一画章》的意思是说,万物形象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画”,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一画”,因此,“一画”就是绘画的根本法则。画家把握了这个基本法则,对于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就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就能获得艺术创作得自由高度。

石涛的这个思想,看来是受到老子哲学的启发。老子哲学认为世界的始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石涛对老子的这句话,似乎作了这样的理解:道到一,就是由无形到有形。一是形的开始,是形象的基础。由此他就得到了“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样一个命题。

“一画”是形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中包含了产生各形象的可能性。“一画”落下,劈开混沌,形象就产生了。

石涛提出的“一画”的概念,就是指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它不仅是绘画艺术形象的抽象,而是天地万物的抽象。“一画”论讲的不是绘画技法,而是绘画美学。

51、形和神的关系?

答:形和神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式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见的。而神是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是神赖以存在的躯壳,形无神不活,神是形赋予生命的灵魂,神无形不存。绘画中的神并不等于形,应为人的精神面貌,并不是一时一刻很明显地表现在可视的外形上的,典型的性格特征,常常是一显即隐,稍纵即逝的,正如彦远所说的:“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在形和神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上来说,神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轼“”的理论,对当时和后人以很大的影响。他们认为一幅画“不止于求其形似”、“当不惟其形,惟其神也”、“贵其神也”。因此,在艺术上,不满足于“形似”,而强调“神似”。这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深刻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