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方面

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方面
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方面

ASPECTS OF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SETTING 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方面

Patients with critical illnes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usually require advanced life support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otropic medications, or dialysis.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重大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机械通气,正性肌力药物,或透析的高级生命支持。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illness includes complications of both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nosocomial and iatrogenic consequences, and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survivors. 与重大疾病相关的发病率,包括急性和慢性疾病,院内感染和医源性的后果,以及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受损并发症。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re at a higher risk of death than any other hospital population. 危重病人在一个较高的死亡风险比其他任何医院人口。Accordingly, the goals of critical care are to reduce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to maintain organ function, and to restore health. 因此,危重病的目标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以维持器官的功能,并恢复健康。Unlike many other specialtie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is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population, disease, diagnosis, or organ system. 不像许多其他的特色,危重病急救医学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人群,疾病诊断,或器官系统。

The Intensivist-Led Multidisciplinary Team Intensivist为首的多学科小组

Staffing of ICUs with critical care physicians, often referred to as intensivists, who provide mandatory consultation or are responsible for all care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lower ICU and hospital mortality and a shorter ICU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重症监护医生,危重,提供了强制性的咨询,或负责所有的护理是显着降低重症监护病房和住院死亡率和较短的重症监护病房和住院时间长,通常被称为加护病房的人员编制。These findings may be due to the on-site availability of trained physicians dedicated to appropriate triage, prevention, diagnosis, monitoring, treatment, and palliation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是由于专门适当分流的预防,诊断,监测,治疗和姑息治疗的危重病人受过训练的医生对网站的可用性。

In addition, daily rounds by an ICU physician who leads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ppears to improve outcomes, probably because leadership,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streamline the process of critical care. 此外,由ICU医生每天查房谁领导的多学科团队出现改善的结果,可能是因为领导,沟通,组织文化可以简化关键护理的过程中。These favorable findings may be due to the intensivist-coordinated teamwork of nurses, respiratory therapists, dietitians, and pastoral care workers. 这些有利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护士intensivist协调的团队精神,呼吸治疗师,营养师,和牧灵工作者。

Applying Evidence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运用证据,以防止并发症,危重病

Considerable randomized trial evidence about effectiv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has emerged in the ICU during the last decade. 在过去十年中,约相当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的随机试验证据已经出现在ICU。However, barri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evidence reflect the ICU setting itself,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ast-paced decision making by many clinicians, sometimes leading to a lack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as well as errors of omission. 然而,应用这方面的证据的障碍,反映ICU的设置本身,这是由快节奏的决策许多医生特点,有时会导致缺乏责任和决策权以及遗漏的错误。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interactive education, audit and feedback, written or computerized reminders, involvement of local opinion leaders, and multifaceted approaches. 有效的战略,鼓励实施以证据为基础的建议,包括互动式教育,审计和反馈,书面或电脑提醒,当地舆论领袖的参与,和多方面的办法。

In the ICU setting, preprinted physician orders may help guide but should never dictate management. 在ICU设置,预印的医嘱可能帮助指导,但不应该规定管理。Sample physician orders for a previously healthy,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nd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Table 103-1 ) emphasize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including 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on infusion, early enteral small bowel nutrition, elevation of the head of the bed to decrease aspiration pneumonia, stress ulcer prophylaxis, thromboprophylaxis, and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f stress hyperglycemia develops. [1] [2]以前健康,机械通气病人与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表103-1)样品医嘱强调以证据为基础的管理,包括小潮气量通气,每天中断镇静输液,早期肠内小肠营养,海拔头床,以减少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预防血栓,和强化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的发展。[1] [2 ]

TABLE 103-1 --表103-1 -INTENSIVE CARE UNIT BEST PRACTICE ADMISSION ORDERS: A PATIENT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ND ARDS

深切治疗部的最佳实践许令:与社区获得性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ARDS =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Fio 2 = 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ICU = intensive care unit; IV = intravenously; N = subcutaneously.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FIO 2 =吸入氧浓度;加护病房=重症监护单位;四=静脉注射; NS =生

Fluid Resuscitation液体复苏

Intravenous fluids to maintain or to restore intravascular volume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CU therapy. 静脉输液,以维持或恢复血容量的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Crystalloids are readily available and inexpensive, whereas colloids generally require less

volume to achieve a specific physiologic goal. 晶体溶液都是现成的,而且价格便宜,而胶

体一般需要较少的量,以实现特定的生理目标。Albumin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rotein

colloid that increases intravascular oncotic pressure, but its use also carries a small risk of

infection. 白蛋白是一种自然产生的蛋白质胶体,增加血管oncotic压力,但它的使用也进

行少量的感染风险。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7000 patients allocated to fluid replacement

with either normal saline or 4% albumin, mortality was 21% in each group, an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organ failur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need for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or length of ICU or hospital stay. [3] On the basis of these data, either

crystalloid- or albumin-based fluid resuscitation can be recommended for mos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lthough crystalloids may be preferred for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ies. 在分配补

液或者生理盐水或4%白蛋白的7000例患者,随机试验的死亡率为21%,各组有没有差异

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肾脏替代治疗的需要,或长度ICU或住院。[3]在这些数据的

基础上,无论是晶体或基于白蛋白液体复苏,可以建议对大多数危重病人,虽然晶体溶液可

能为头部受伤患者的首选。

Intravenous Sedation and Analgesia静脉镇静和镇痛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nd other ICU procedures require that most patients receive sedation, analgesia, or both.

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术后疼痛管理,和其他ICU的程序要求,大多数患者接受镇静,

镇痛,或两者兼而有之。In a randomized trial, transient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s was associated with a shorter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ICU length of stay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infusion. [4] A standardized, nurse-implemented approach to sedation and analgesia by use of a validated sedation scale can target specific physiologic goals,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potentially reduce resource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a continuous infusion. 在随机试验,每日镇静剂短暂中断与持续时间较短的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比连续输注。[4]一个标准化,护士实施的镇静和镇痛方法使用一个有效的镇静规模可以针对特定的生理目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与持续静脉滴注相比,潜在地减少资源消耗。

Stress Ulcer Prophylaxis应激性溃疡预防

A complex interplay of systemic and local factors, such as impaired microcirculation, decreased mucosal integrity,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may predispose to bleeding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tress ulcer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使受损改善微循环,降低粘膜的完整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全身和局部因素,如危重病人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In patients who are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for at least 48 hours or who have a coagulopathy,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ly important bleeding is at most 4%; in this group, H 2 -receptor antagonists are the only agent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risk of clinically important bleeding in randomized trials. [5] Because this 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a trend toward an increased risk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patients should also receiv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event pneumonia, such as minimal ventilator circuit changes, use of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s and filters, and elevation of the head of the bed. 机械通风至少48小时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上重要出血的发病率是4%;在本组中,H 2受体拮抗剂已被证明,以减少风险的唯一代理商重要的临床随机试验中的出血。[5]由于这种治疗方法是走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增加的趋势,患者也应得到有效的策略,如最小的呼吸机回路的变化,利用热能和预防肺炎,湿交换器和过滤器,和床头抬高。

Thromboprophylaxis血栓

Due to immobility, inflammation, and procedures,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critical illness. 由于行动不便,炎症和程序,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危重病。Anticoagulant thromboprophylaxis is clearly beneficial in patients who do not have contraindications. 抗凝血栓显然是没有禁忌的患者有益。Either low-dose unfractionated heparin or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6] is suitable, but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is more effective in orthopedic trauma patients. [7] Mechanical devices (such as antiembolic stockings or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 are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with contraindications to anticoagulants. 无论是低剂量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6]是合适的,但低分子量肝素是创伤骨科患者更为有效。[7])机械设备(如antiembolic长袜或充气加压装置建议以抗凝血剂的禁忌症患者。

Long-Term Outcomes for Survivors对幸存者的长期结果

For survivors of critical illness, triggers for ICU discharge are restoration of hemodynamic stability, ability to protect the airway, and spontaneous breathing. 对于重大疾病的幸存者,触发加护病房出院,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护呼吸道的能力和自主呼吸恢复。However,

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residual organ dysfunction,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ies persist in most ICU survivors. 然而,生物标志物炎症,残留器官功能障碍和功能障碍,坚持以最ICU的幸存者。Treatments administered in the ICU also have serious sequelae. 在ICU 管理的治疗也有严重的后遗症。For example, neuromuscular blockers and corticosteroids may contribute to polyneuropathy. 例如,神经肌肉阻断剂和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导致神经病。These problems have particularly serious adverse consequences for elder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ho are deconditioned before hospitalization. 这些问题特别严重的不良后果,老人危重患者住院前deconditioned 。

In addition, anxiety,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major mood disorders are common among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此外,焦虑,创伤后应激和主要情绪障碍的患者和他们的照顾者。Therefore, although ICU discharge and hospital discharge are milestones in a patient's trajectory, critical illness has rarely completely resolved when patients leave the ICU or the hospital. 因此,虽然加护病房出院和出院病人的轨迹的里程碑,重大疾病已很少彻底解决,当患者离开加护病房或医院。Accordingly, multidimensional rehabilitation may be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long-term outcomes among survivors of critical illness. 因此,多维康复可能需要优化重大疾病的幸存者之间的长期结果。

Predictions, Preferences, and End-of-Life Care预测,偏好和最终的生活护理

Prognostic information, which can help clinicians make better triage and treatment decisions, is generally welcomed by families. 预后信息,它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好的分流和处理决定,是由家庭的普遍欢迎。Options include t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e, the 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and the Mortality Prediction Model. 选项包括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评分,简化急性生理评分,和死亡率的预测模型。More recently, specific measures of organ dysfunction at the time of ICU admission (the 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and serially during the course of critical illness (th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and the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 have helped describe baseline and evolving organ dysfunction. 最近,在入住ICU 的时间(物流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并连续在重大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得分)的过程中器官功能障碍的具体措施帮助描述了基线和不断变化的器官功能障碍。Despite the ubiquity of these scoring 尽管这些得分的普及systems, their utility as prognostic tools for individual patients is limited. 系统,其作为个别病人的预后工具的效用是有限的。Furthermore, an intensivist's prediction of survival for a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 is generally a better estimate of ICU mortality than are baseline measures of the severity of illness, the use of inotropic agents, or evolving and resolving organ dysfunction scores. 此外,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存intensivist的预测一般是更好地估计了ICU死亡率比基线疾病的严重性,正性肌力药的使用,或器官功能障碍评分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措施。

As the population ages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developed, use of basic and advanced life support will increase.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新技术的开发,使用的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将增加。Because demand for ICU beds is outstripping supply, selection of patients to receive critical care is challenging. 由于ICU的病床供不应求,接受重症监护的病人选择是一项挑战。Three common but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pproaches to rationing of ICU beds are admission of the sickest patients; admission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and triage on the grounds of likely relative benefit. 三种常见的,但不是相互排斥的的方法配给

ICU的病床入院的病童入场,先到先得,先到先得;,分流可能相对受益的理由。Patients who are refused ICU admission because of a perceived minimum potential to benefit have a three-fold higher hospital mortality than patients who are admitted to the ICU. 谁是拒绝了,因为认为可能性最小的受益三倍入住ICU的病人的住院死亡率高于入住ICU的患者。However, when ICU beds are reduced because of bed closures, admitted patients are generally sicker, are less frequently admitted for monitoring, and have shorter stays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然而,当ICU病床减少因为床封,入院病人一般病情加重,不经常监测承认,短期停留,并没有任何不良影响。These data suggest that physicians can ration ICU beds to maximize benefit by adapting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thresholds. 这些数据表明,医生可以配给ICU的病床,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入院和出院阈值受益。

The prognosis of man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roves once they are in the ICU. 许多危重病人的预后改善,一旦他们在ICU。For others, responses are delayed or not realized, organ dysfunction evolves but does not resolve, and complications arise. 他人,响应延迟或没有意识到,器官功能障碍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和并发症的出现。Despite the best efforts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ICU team, critical illness proves fatal in 5 to 40% of adults. 尽管ICU 的多学科团队尽了最大努力,在5%到40%的成年人是致命的重大疾病证明。When a therapeutic trial of critical care is started, and particularly when it is failing, it is crucial to discuss prognosis openly with families. 当的重症监护治疗试验开始,尤其是当它失败,这是公开讨论与家庭的预后至关重要。Families bring key information to meetings about patients' prior function and preferences. 家庭带来了关键的信息,对病人之前的功能和喜好的会议。In the shared decision-making model that dominates today, these exchanges often result in plans to withhold or to withdraw basic or advanced life support ( Chapter 3 ). 今天主导的共同决策模型,这些交流往往导致计划保留或撤销的基本或高级生命支持(第三章)。

Mechanical ventilation ( Chapter 106 ) is the most frequent life support administered to and withdrawn from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机械通气(第106章)是最常见的的管理和危重病人撤回的生命支持。Withdrawal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ten precedes death in the ICU, and patients from whom ventilation is withdrawn now have a shorter ICU length of stay than do patients successfully weaned from the ventilator. 撤回机械通气在ICU,往往预示着死亡,通风撤回的患者,现在有一个较短的ICU住院时间比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断奶。The traditional biomedical model of withdrawal of life support on the basis of age,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other 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replaced by a contemporary life support model that considers the patient's values as well as the physician's predictions about future quality of life. 的传统撤回生活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其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支持生物医学模式已被取代一个当代生命支持模型,考虑病人的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生活质量医师的预测。This approach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ICU teams to be expert communicators, sensitive to eliciting patients' preferences, timely in relieving suffering, and compassionate in providing dignity to decedents while ministering culturally competent family-centered end-of-life care ( 这种方法强调ICU的团队需要专家的传播者,敏感,从而引发病人的喜好,及时减轻痛苦,并提供死者的尊严,体恤,而服事家庭为中心的文化主管最终的生活护理(Chapter 3 ). 第3章)。

重症监护室病房病人护理常规[1]

重症监护室病房病人护理常规 第一节呼吸系统 一、双鼻式鼻塞吸氧的应用 【目标】 病人经鼻塞吸氧后,低氧血症得到纠正 【标准程序】 1.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2.注意一下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连接氧气流量表与氧源 (2)打开氧气流量表,按医嘱调好流速以供给鼻导管 (3)将鼻塞置入鼻孔。 (4)将两根塑料管分别固定在病人的耳朵上及下巴(颏)下。(5)轻柔调节塑料管上的滑片,固定好鼻导管。 3.观察病人以下的任何异常变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 平。3)生命体征和总体状况。 4.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措施。 【结果标准】 1.正确給氧。 2.病人的PAO2或SAO2/SPO2水平提高 3.准确记录 二、氧气面罩的应用 【目标】

病人经氧气面罩吸氧后,低氧血症得到纠正。 【标准程序】 1.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 2.注意以下容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1)连接氧气流量表与氧源 (2)打开氧气流量表,按医嘱调好流速以供给面罩。 (3)选择合适的面罩戴在病人的嘴巴及鼻子上。 3.观察病人以下的任何异常变化1)呼吸模式。2)SaO2/Spo2水平。 3)生命体征和总体状况。 4.在病历上记录下护理措施 【结果标准】 1.正确給氧。 2.病人的PAO2或SAO2/SPO2水平提高 3.准确记录 三、持续脉搏血氧含量监测 【目标】 病人经持续脉氧监测后准确测得动脉血氧含量,以反应氧合状况。 【标准程序】 1.向病人及或家属解释病因、发病过程极可能的并发症。 2.注意以下出现的危险因素 (1)选择合适型号的感应器。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一、监护病房的建筑设计要求 1.监护病房的选址 (1)选择监护病房的原则是要方便抢救,如病房内的监护病房由于50% 以上是收治手术后恢复病人,故宜靠近手术室和麻醉科;急诊科的监护病房则应贴近急诊科抢救室,以便病人直接转入。 (2)方便抢救的中心问题是要做到“接近”,例如心脏外科的ICU 要求七个“接近”: ①接近手术室,便于很快进行抢救性心包填塞减压; ②接近心导管和心血管检查造影室,以保证在心导管检查时,一旦发生意外可以便于抢救,例如作经皮腔 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时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夹层、梗塞或穿破等并发症时,可迅速作紧急手术; ③接近心脏外科,便于心脏外科医师呼唤; ④接近血库; ⑤接近心内科,便于会诊和转送病人; ⑥接近中心监护病室; ⑦接近化验室。 若无法实现上述七个“接近”时,应尽量争取靠近电梯。 2.监护病房的整体布局监 护病房的整体布局主要是两种形式: (1)圆形结构,以护理站为中心,周围一圈均为监护病间,每间30 平方米左右,每间可收治 2 位病人; ( 2 )扇形结构,也以护理站为中心,其对面呈扇形排列的监护病间,病间大小不等, 除收治1人或2人的以外,可有收治6?8人的统仓式,床与床之间隔以屏布。其他辅助设 施(包括医师值班室、护士长室、储藏室、餐具室、清洁间、污物间、小化验室、病人、家属接待室等)的布局,有的设计在监护病房外,有的则在监护病房内,但总的要求是便于抢救和减少污染。 3.监护病房的室内建筑设施对监护病房的室内建筑设施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病房的特点和要求,主要 有: (1)对地面和墙体的要求,适用液体清洁消毒; ( 2)对房顶的要求,安装可拆卸天花板,并装有天轨,以自由移动输液吊钩和围帐(屏布); ( 3)对照明光源的要求,要有一定强度的可移动的照明装置,夜间照明灯的光线亮度应可以调节;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 一、概述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发展,医疗水平也日益提高,为了适应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要求,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NICU )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为医院管理者所重视。 NICU 是危重病人进行集中治疗抢救的场所,其特点是病人病情重,昏迷病人多,病情变化快,治疗复杂,生活自理能力差,应用多种监护和抢救仪器设备,需要进行床旁的严密监护。 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 , 又称重症加强监护治疗病房,是集中救治急性危重患者的单位。它集中了一些具有抢救危重患者经验的专业团队,利用先进的监测和治疗仪器设备,对危重患者进行连续与动态的监测与治疗,以力求及时地阻断和逆转危重患者的进展,为治疗原发病提供机会。 神经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是指对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危重患者进行连续的床边病情观察,密切监测重要器官的功能,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为患者实施高技术的护理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残疾。 专科 ICU 应建立在本专科病房内,与其它相应的科室如:化验室、血库、手术室、急诊室、造影室、放射科、电梯等临近。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分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内科监护病房。它既具有 ICU 的特点,又具有神经疾病的专业特点,隶属于神经内、外科。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有其特色 , 如神经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者,如多脏器功能衰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待手术治疗的危重患者;脑部引流或需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以及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均属于其收治范围。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在各大医院的配置有所不同。其合理实用的基本配置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条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包括硬件和人员设置两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完整版)

1世界ICU的发展简史 ICU始于对呼吸衰竭的集中治疗和护理。1952年夏,丹麦哥本哈根脊灰流行,造成延髓性呼吸麻痹,多死于呼吸衰竭。病人被集中,通过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肺部人工通气,使死亡率显著下降。治疗效果的改善,使有关医生认识到加强监护和治疗的重要性。50年代初,英国建立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 。美国1961年麻省总医院RICU一年就治疗400例病人。50年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功为现代ICU的建立提供了客观需要。 2ICU的分类 综合性ICU (general ICU)、专科ICU: SICU外科ICU(surgical ICU); CCU,冠心病 ICU(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re unit); RCU,呼吸系统疾病ICU(respiratory disease care unit);ECU,急诊ICU(emergency care unit) ;PICU,儿科ICU(pediatric ICU) ;心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PI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SICU);危重肾病重症监护治疗病房(UICU) ;婴幼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ICU)。 3ICU的设置及仪器设备 500张床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综合性ICU:ICU床位占总床位的1%~2%,发达国家达5-10%;一个ICU8-12张床;每张床占地不小于20平米,以25平米为宜;床位间隔大于1.5cm。床头留60cm 空隙,病床配有脚轮及制动装置。每张床的天花板上设有天轨,其上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吊液装置及围帐。温度24±1.5℃,相对湿度50%-60%。 4中心ICU病房 4.1ICU设备 监测设备: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仪、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监护仪器按系统或器官功能参数分门排列,左列显示功能参数,右列为治疗参数。治疗设备: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注射泵、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血液净化仪、麻醉机、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体外膜式肺氧合(ECMO)装。 5ICU人员结构及护士要求 5.1ICU主任;ICU主治医师1-2名;ICU住院医师2-4名;ICU医生与病人之比为1-2:1;ICU护士长1-2名;ICU护士与床位为3-4:1,ICU护士与病人为2-3:l。 5.2ICU护士要求:具有多学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掌握各种监护仪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及图像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露脚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戴好帽子。 (5)手套: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接触黏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和急诊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7)人数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

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2、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感染病人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尽可能先留取相应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洁净ICU应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房。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比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天2~6小时一次。

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 (2013版)为了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ediatricintensive care unit,PICU)镇痛镇静治疗水平,促进舒适性医疗策略在我国PICU的开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了PICU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撰写T作。共识撰写工作于2012年11月在重庆召开启动会议并组成撰写小组。撰写小组经过半年的文献检索、筛选、阅读、撰写等紧张工作,在2013年4月提交初稿征求三个学组主要成员意见,并先后在2013年4月(阳朔)、2013年6月(鄂尔多斯)、2013年9月(长沙)三次组织学组部分专家进行集中讨论,反复修改后形成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文献检索范围包括:PubMed、Medline、中文相关数据库(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到2013年6月,此外成人有关镇静镇痛的指南也作为本共识的参考。 一、镇痛镇静是PICU患儿的基本治疗 PICU患儿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中,常见原因包括:(1)创伤、手术、缺氧和感染等引发应激反应,频繁的检查和有创性诊疗操作;(2)PICU中的患儿常与父母隔离,大量陌生面孔和仪器的出现,噪音和长明灯扰乱饮食、睡眠及生物钟;(3)各种插管和长期卧床;(4)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因而PICU 患儿较普通病房患儿更加疼痛、焦虑、恐惧,疼痛的近期副作用包括对儿童呼吸、循环、代谢、免疫及神经系统的影响;远期副作用包括对心理、生长、发育、行为等身心方面的影响;同时,儿童疼痛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镇痛和镇静治疗是指应用药物手段消除患儿疼痛,减轻焦虑和躁动,催眠并诱导顺应性遗忘的治疗。使用镇痛和镇静治疗保持患儿安全和舒适是PICU治疗的最基本环节。 二、PICU患儿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PICU患儿镇痛镇静治疗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1)使身体不适和疼痛最小化。尽量消除或减轻患儿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

成立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报告为了加快科室发展,为了争取市级重点专科,我科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建议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现将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如下: 一、内三科目前发展现状 我们内三科是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内科。科室开设病床67张,现有医护人员20名,其中副主任医院2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6名。其中多参数中央监护系统1套,shangrila520呼吸机1台,简易肺功能检测仪1台,降温仪1台,输液泵1台,多功能心电监护仪6台,动态血压监测仪2台,心电图机1台,血糖仪1台。科室主要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疾病。全年收治住院病人2100多人次,总收入约240多万元。 自内三科成立以来,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技术力量不断壮大,患者治愈率逐年提高,各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也面临一些制约科室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突出的是诊疗呼吸系统疾病先进仪器设备比较匮乏。在我科收治的病人中,危重病人占40%左右。其中,慢阻肺合并呼衰及心衰占10%,冠心病合并心衰约占6%,癌症晚期病人占5.5%,消化道出血占5%,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占3.5%,脑出血及严重脑梗死占3%,急慢性肝衰竭占3%,其他类:如:重症胆管疾病、主动脉夹层瘤、食物中毒、CO中毒等约占4%。由于诊疗手段欠缺,有一部分急危重症患者转往上级医疗机构,这样,既增加了患者额外负担,也影响了医院及科室效益。另外,我科目前只有2个抢救室、4张病床,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危重病人治疗与护理需要,对患者医疗护理安全也带来了隐患。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修订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CU转入普通病房的五项护理要记牢

I CU转入普通病房的五项护理要记牢 ICU 夏福芮患者在ICU里度过了危险期就要走出监护病房,不少人心里没底,特别是患者家属更是一头雾水,少了重症监护病房各项设施的高度监护,患者及家属该注意些啥呢? 首先是病室环境,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早晨7点左右可开窗透气。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后要尽量减少探视,防止感染。 第二,管道护理,脑室引流管,保持固定通畅,不要随意更换引流袋位置,也不要私自倒掉引流出的液体,这些护理都要遵循医嘱;气管切开,造口周围要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清除造口周围痰液,吸痰则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预防发生气管切开相关感染,留置胃管,观察长度,日期,是否通畅,每次灌注食物前应先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并留意是否通畅。每次鼻饲量不能超过200 毫升,间隔应大于两小时。为避免灌入空气胃管末端要反折,用纱布包住,喂食完毕后,马上冲洗胃管,防止引起胃肠炎等;留置静脉管路,深静脉置管处要隔日更换纱布辅料,辅料周围要密闭固定。另外,需注意避免液体滴空,防止发生空气栓塞;留置尿管,严密观察尿液的量、颜色、有无浑浊等;保持会阴部的皮肤清洁,每日可用温水清洁一到两次。 第三,饮食方面,可食用高蛋白食物,如奶、禽肉等动物蛋白,大豆、黄豆等豆类,芝麻、核桃等干果;高纤维食物摄入,如麦麸、玉米、糙米、荞麦、芹菜、苦瓜等;饮食要注意低盐、低脂、低糖,保持蔬果摄入,不宜饮用咖啡浓茶,严禁辛辣刺激食物及烟酒;另外,病人鼻饲期间一定注意保持胃管通畅。能经口进食者,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根据病情合理选择饮食。 第四,皮肤护理,尽量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拭,特殊情况除外。可用浴巾铺于臀下,使病人尽量舒适。每隔两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叩背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这样利于痰液排出,从而预防肺部感染。 第五,心理护理,家属应多鼓励患者,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还可以通过看书、听音乐等方式来分散注意力。

患者出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

患者出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 转入收入ICU的患者,原则上需根据ICU的收治标准,经主管医师会诊同意后收入,节假日及夜班收治患者需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 从院内其他科室经会诊后转入的患者,应由原科室医护人员陪送入ICU,且做好交接班,ICU需预先做好抢救准备。 外院病人必须由ICU科主任会诊同意后收治入。 1、ICU收治范围 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需进行生命支持者,如各种休克,循环衰竭和心搏,呼吸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急性发作。 心肺复苏后需脑复苏的患者,溺水,电击伤复苏后患者,意外事故和严重创伤,各种类型中毒,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及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严重酸碱内环境失衡等。 重大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护和复苏,如心血管手术后,需行呼吸循环支持者,高龄半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监护等。 明确为脑死亡者,癌症晚期患者不应收ICU。 2、诊疗标准参考 ICU收治标准参考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考虑,包括优先级别,诊断及客观标准。 (1)优先级别 优先级别用于区分最需要收入ICU(一级),和收入ICU对预后不能提供帮助的人群(四级)。 1)一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需要除ICU之外其他地方不能提供的加强治疗及监护,这些 治疗包括呼吸机支持,持续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等等,如术后或急性呼吸衰竭需要 机械通气支持,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侵入性监测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积极程度无限制。 2)二级 需要加强监测及立即进行干预,如慢性至病状态发展成急性内科或外科重症,积极 治疗程度无限制。 3)三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但由于基础疾病本身或急性病的特点康复可能性不大,患者可能需 要强化治疗以缓解急性病情加重,但治疗积极程度受限制,如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 最终的气管插管或心肺复苏。这类患者常包括合并感染,心包填塞或气道阻塞等转 移性恶性肿瘤的患者。 4)四级 5)通常不适合收住ICU,收治这类患者需根据个别情况并经ICU主任同意,包括如下两类: 1,低危,ICU的加强治疗对患者没有太大的意义(疾病过轻,无需监护),如一般性的外周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轻度的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中毒等。 2,不可逆性疾病终末期,死亡不可避免(病情过重,加强治疗无意义),如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损坏,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转移性肿瘤对化疗, 放疗无效(除非患者接受特别的方法治疗)等,病人拒绝加强治疗和监护,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三级医院以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必须设立危重病医学科,危重病医学科属于临床二级学科,必须是独立的医疗单元。ICU病房作为本学科的临床基地,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危重病人。 二、床位设置 ICU的总床位数量,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个ICU医疗单元以6-12张病床为宜。 三、人员配备 ICU医师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但危重病医学专科医师必须占60%以上。ICU专科护士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1以上。 四、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二)ICU每床的用房面积为12~16M2;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

积为18~25 M2。 (三)ICU的基本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实验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等。 (四)ICU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配备负压病房1-2间。 (五)ICU要有合理的医疗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六)ICU病房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改造性。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ICU病房医用床参数

一:手动三摇带轮病床: 1:手动三摇四折带轮病床 2:背部升降≥0—70度,膝部升降≥0—40度, 病床尺寸:长≥2100mm ,宽≥ 950mm , 整体升降≥ 380mm 。 3:病床专用摇动丝杆带限位装置。 4:床头床尾板采用进口ABS材料,注塑而成。床尾板设置床头卡插套。 5:床面板采用优质冷轧钢板一次冲压成型,具有多孔设计,便于透气,并有凹凸防滑功能,可拆卸消毒。钢板厚度≥1.5㎜,坚固耐用,承受重量250KG。 6:床架支架结构采用优质冷轧钢板,表面经二度酸洗磷化后,静电喷涂而成,床体涂覆为抗静电粉体,,抗酸碱腐蚀,耐褪色.钢板厚度≥1.5㎜。 7:折叠护栏:铝合金材料、ABS手柄,美观大方、坚固耐用,不使用时可轻松放下,具有防夹手功能。 8:每床配护栏、餐桌板、输液架、脚轮单只在重力≥80 KG以上(125高强度聚氨酯静音脚轮)。 9:设备配套耗品:护栏、餐桌板、输液架、脚轮。 10:具有尿袋/ 引流袋挂钩≥4 个

一:手动双摇带轮病床: 1:手动双摇三折带轮病床 2:背部升降≥0—70度,膝部升降≥0—40度, 病床尺寸:长≥2100mm ,宽≥ 950mm。 3:病床专用摇动丝杆带限位装置。 4:床头床尾板采用进口ABS材料,注塑而成。床尾板设置床头卡插套。 5:床面板采用优质冷轧钢板一次冲压成型,具有多孔设计,便于透气,并有凹凸防滑功能,可拆卸消毒。钢板厚度≥1.5㎜,坚固耐用,承受重量250KG。 6:床架支架结构采用优质冷轧钢板,表面经二度酸洗磷化后,静电喷涂而成,床体涂覆为抗静电粉体,,抗酸碱腐蚀,耐褪色。钢板厚度≥1.5㎜。 7:折叠护栏:铝合金材料、ABS手柄,美观大方、坚固耐用,不使用时可轻松放下,具有防夹手功能。 8:每床配护栏、餐桌板、输液架、脚轮单只在重力≥80 KG以上(125高强度聚氨酯静音脚轮)。 9:设备配套耗品:护栏、餐桌板、输液架、脚轮。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doc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ICU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1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ICU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 入收入ICU的患者,原则上需根据ICU的收治标准,经主管医师会诊同意后收入,节假日及夜班收治患者需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从院内其他科室经会诊后转入的患者,应由原科室医护人员陪送入ICU,且做好交接班,ICU需预先做好抢救准备。 外院病人必须由ICU科主任会诊同意后收治入。 1、ICU收治范围 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需进行生命支持者,如各种休克,循环衰竭和心搏,呼吸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急性发作。 心肺复苏后需脑复苏的患者,溺水,电击伤复苏后患者,意外事故和严重创伤,各种类型中毒,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及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严重酸碱内环境失衡等。 重大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护和复苏,如心血管手术后,需行呼吸循环支持者,高龄半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监护等。 明确为脑死亡者,癌症晚期患者不应收ICU。 2、诊疗标准参考 ICU收治标准参考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考虑,包括优先级别,诊断及客观标准。 (1)优先级别

优先级别用于区分最需要收入ICU(一级),和收入ICU对预后不能提供帮助的人群(四级)。一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需要除ICU之外其他地方不能提供的加强治疗及监护,这些治疗包括呼吸机支持,持续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等等,如术后或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侵入性监测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积极程度无限制。2)二级 需要加强监测及立即进行干预,如慢性至病状态发展成急性内科或外科重症,积极治疗程度无限制。 3)三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但由于基础疾病本身或急性病的特点康复可能性不大,患者可能需要强化治疗以缓解急性病情加重,但治疗积极程度受限制,如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最终的气管插管或心肺复苏。这类患者常包括合并感染,心包填塞或气道阻塞等转移性恶性肿瘤的患者。 4)四级 5)通常不适合收住ICU,收治这类患者需根据个别情况并经ICU主任同意,包括 如下两类: 1,低危,ICU的加强治疗对患者没有太大的意义(疾病过轻,无需监护), 如一般性的外周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轻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中毒等。

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间的患者交接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间的患者交接管理 武汉亚洲心脏病院(430022)华曼丽邵丹胡柳 摘要:目的提高危重患者由重症监护病房(CCU)转入普通病房或由普通病房转入CCU时的工作效率、交接质量以及保证护理记录的完整性。方法跟据心脏病专科医院的性质,自行设计了危重患者的转科登记表及护士接患者的“一备三接”流程,并已实施近1年。结果交接问题减少,交接效率提高,危重护理记录单更加完整、全面,使患者得到连续有效的护理。结论交接管理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 关键词危重患者交接安全护理管理 临床护理交接班的规范性和认真程度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和质量,也是避免和可能产生护理纠纷的原因之一[1]。“交接口”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2]。我院是一所大型的心脏病专科医院,每天会有大量经过CCU的重症监护与治疗后,病情相对平稳的危重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接受后续治疗,或因病情变化、危重而转入CCU继续治疗的患者。2006年10月,我们根据心脏病病情变化快、程度重等特点,并结合我院ISO9000工作要求中的CCU患者转出流程、病房接转入患者的流程,自行制定了CCU转科患者登记表及转入患者的流程----“一备三接”制。并对此进行了追踪督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转科患者共452例。内科保守治疗患者65例,介入术后患者387例,其中男性213例,女性174例,年龄(62.2±13.2)岁。 2做法 在患者确定要转入病房时,先由其主班护士电话通知病区,告知患者一般情况:目前病情以及需准备的物品,由管床护士负责填写转科患者登记表(表1)。相应病房主班护士接到电话后,通知管床护士进行“一备”。在患者转出前由转床护士再次电话通知病区,护送患者到病区后,交接双方护士严格按“三接”流程进行认真交接,确认无误后在转科患者登记表上签名。此表由病区保存,并定期接受各级护士长检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2.1 备物品 2.1.1 床单位准备:备暂空床,病患服,酌情铺中单、气垫床。必要时直接对换病床。 2.1.2 仪器准备:根据电话所给信息准备相应仪器如监护仪、血压计、听诊器、吸氧装置、微量泵等相关仪器并处于备用状态。 2.2 接病人 2.2.1 协助患者安全转床,搬运时注意输液管、泵注管、氧气管通畅;注意保暖,如为介入术后患者,搬运时按压好伤口处的砂袋并使用约束带固定于床栏上。 2.2.2 妥善固定各种管道:输液管道、泵注管、氧管及尿管等。 2.2.3 交接泵走药物:泵对泵进行更换、理顺管道、查看三通方向、泵标识、泵注管、电源线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重症监护病房药品的使用及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药品的使用及管理 目的加强医护人员的药学知识及提高重症监护病房药物存放和使用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加强对病区各类药品的管理,尤其是对特殊药品的管理。加强对医护人员药物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结果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应加强科室护理人员对科室常用药品、特殊药品的学习,不断改善、提高质量,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标签:监护病房;药品;安全管理;使用 药品作为治疗疾病的直接因素,要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就必须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用药安全性。 据有关文献报道,2009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医疗诉讼案件130万例中涉及药物纠纷的占60%,其中高危药品是最主要的风险,自2009年中国医疗协会发布《患者安全目标》以来,针对安全用药这一目标结合临床用药规范完善用药流程,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药品使用错误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但又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切实加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同时结合我们目前用药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药品进行过明确划分,并针对不同药品制定不同管理制度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高工作效率。 1病区内的药品存放管理 1.1病区内的药品存放管理制度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病区应根据收容患者确定药品存放种类、数量并按以下规定分类存放。①划分区域合理摆放;②药品存放区域要求:分类存放、静脉外用分开、剧麻专柜、冰箱温度适宜,避免随意变动,标识清楚;③口服药:不同颜色瓶签区分;普→绿高危→红麻精→红(背底加印”麻”或”精”)二类精→绿;④液体:普通的用绿色标签,外用的用黄色标签,高危的用红色标签,麻醉药品右上角注明”麻”用红色标签;⑤针剂:普通的用”绿”色标签,高危的用”红”色标签一类精麻用红色背底注明”麻+精”外用的用黄色标签背底加”外”标签;⑥消毒剂:应单独存放原标识+开封日期+有效期都必须明确;⑦定期检查:保证在有效期内。 1.2质量检查内容①药疗检查1次/w;②药品存放做到”五无”无过期、无变质、无破碎、无积压、无混放;③冷藏、避光按要求存放;④普通与剧毒分开存放,贵重与精神类按要求存放;⑤使用时做到”三查八对”;⑥严格遵医用药,遵守道德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 2高危药品的管理

重症监护护理(完整版)

重症监护 一、概念 ICU意为加强监护病房或加强医疗科,我国规范其名称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它是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医疗设备,以及复杂的临床监测技术,将人力|、物力和重症和大手术后的患者集中一处,进行集中监测和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二、分类 ICU划分为综合性ICU 和专科性ICU两种类型 1、综合性ICU 是医院内唯一跨学科集中人力、物力对各种危重患者集中监测、治疗和护理的场所。 2、专科性ICU 即为各专科设置的ICU主要承担本专科危重症患者集中监测、治疗和护理的场所。 三、基本要求 1、病床设置 1)规模:一般综合性医院ICU的床位应占全院总床位数的1%---2%,目前多数认为ICU的床位设置数应大于6张、小于15张较为经济。2)使用率:在国外ICU的床位使用率在60%---70%。一般不大于75%,这样既能使监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保证监护室设备有充分的维护和保养时间,并能在病员高峰时仍保持一定的收治能力。 2、病房设置:ICU应分为多张床位的大房间和单人房间两种。 1)面积:大房间每张床位占用面积至少15平方米;单人房间面积至

少20平方米。 2)病床要求:应以前、中、后可摇起,高度可调的床位宜;床头离墙0.5m。 3)空气净化要求: 室内粉尘颗粒数小于10万个/平方米 恒温:通常在22~24摄食度; 恒湿:一般在55%~65%; 4)床旁治疗带:为ICU的重要功能区,再治疗带上需要有充分满足患者需要的电源配置,要有10~15个以上不同制式的电源插座,以及足够的电源负荷,并且备有专用的保险系统,一旦线路短路不影响其他电源工作,其中一个电源插座要专为X线机设置。 四、仪器配置 1、床旁监护系统; 2;治疗仪器 1)呼吸机;2)简易呼吸器;3)除颤仪;4)床旁血液净化装置5)注射器式和容量式输液泵;6)纤维内镜;7)配备全套设备的抢救车; 8)各种氧疗器具,超声雾化吸入器; 五、人员建制 综合性ICU 收治的病种多为跨专科患者,除要求医护人员具有多学科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临床监

重症监护ICU室护理常规

重症监护ICU室护理常规 第一节 ICU一般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简称ICU,是为危重病人做好基础护理,抢救生命,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协助病人渡过危及生命的不稳定状态,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场所。 ICU护理常规是: 1、护士每日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病人的情况,分工明确,互相协作。 2、所有病人都要做好护理记录,并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 3、所有病人都要坚持24小时心电监测,以动态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病人的心率、T、P、R、Bp、SPO2并记录。对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生命体征。 4、重病人置入Folley,s尿管,保留尿管并长期开放,记录每小时尿量,每日计算24小时出入平衡。 5、做好病人晨晚间护理,每日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整洁。晚间护理时为病人温水泡脚一次。 6、危重病人要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叩背1次,使病人卧位舒适,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的发生。 7、护理要做到病人全身无异味,无血、痰、便、胶布迹。 8、所有护理表格字迹要清晰,描写要确切,记录及时。 9、保持各个导管、输液管及引流管通畅。 10、当病人应用一种以上泵入药物时,静脉输液应每小时均匀输入,必要时应使用输液泵。 11、凡使用药物必须遵医嘱,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抢救时除外)。所有药物在使用时都必须三查八对,血管活性药物及特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精确计算,必须经过第2人核对。 12、交接班要严肃、认真、无误,除了写好交班记录,每班必须在床头交接班。 13、护士要熟悉各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报警原因。 14、凡有S-G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要按各护理常规。 第二节中心静脉插管护理 中心静脉插管可以保证抢救时药物及时输入病人体内,同时获得准确的中心静脉压值,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重症监护病房人员设置

重症监护病房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 一基本要求 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二级学科,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二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6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三ICU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 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 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每个ICU中的正 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

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 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三)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 衣室、清洁室、污废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 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 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之比应 达到1.5:1以上。 (四)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 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 的控制。 (五)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 和湿度。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 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 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 至少每2床1套。 (六)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 交叉感染。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附5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ICU病房建设标准57883

【ICU病房建设标准】 ICU病房建设标准 1.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2.ICU开放式病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平方,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平方。每个ICU中的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废物处理室、值班室、洗涮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庭接待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之比应达到1.5:1以上。4.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5.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医用空气消毒机、嵌入式吊顶空气消毒机、壁挂式空气消毒机、移动式空气消毒机、柜式空气消毒机、中央空调空气消毒器等),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上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6.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7.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8.ICU的设计要求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病人的确通道。 9.除了患者的呼叫信号、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外,电话铃声、打印机等仪器发出的声音等均属于ICU的噪音。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这些声音应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的水平,根据国际噪音协会的建议,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过40分贝(A),夜晚20分贝(A)。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该尽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10.ICU应建立完善有通讯系统、网络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广播系统。 页脚内容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