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7卷 第6期

2007年 6月

科 技 和 产 业

Science T echno logy and Industr y

Vo l 17,N o 16

June, 2007

文章编号:1671-1807(2007)06-0041-05

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黄秀娟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350002;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在现有统计资料的基础上,从竞争业绩角度,建立了包括7个指标的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每一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对区域之间的竞争力差异以及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关键词:区域竞争力;旅游竞争力;竞争力评价中图分类号:F 590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7-01-27

作者简介:黄秀娟(1966-),女,河南商水人,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旅游研究。

1 评价指标的选择

111 文献回顾

旅游竞争力业绩指标的选择首先涉及到对旅游

目的地竞争力的认识。H assan [1]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一个目的地维持在旅游市场上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地位的同时,创造资源并将资源整合为具有增值作用的旅游产品的能力。Cro uch and Ritchie [2]

认为,最有竞争力的目的地应是,在可持续的基础上为其居民创造更多财富的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标准应是目的地的长期经济繁荣。Anne -M arie d 1H artserr e [3]认为,一个有竞争力的目的地必须是一个旅游市场份额(用游客人数或旅游收入测量)很高,或增长很快的目的地。从这些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经济收入应是竞争力业绩的主要评价指标。

一些学者对旅游竞争力业绩指标的选择进行了理论研究。Lawy er [4]

认为目的地旅游竞争力业绩指标包括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对经济的贡献、旅游投资、旅游价格等多个指标。Metin Ko zak [5]认为旅游竞争业绩包括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重游率、旅游收入相当于GNP 比重四个指标。杨森林、郭鲁芳、王莹[6]

认为竞争实力的测度指标有接待国际游客人数及排位、旅游创汇及排位、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旅游消费者综合满意度。黎洁、赵西萍[7]

认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国际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一些学者在竞争力

评价的实证分析中也涉及到竞争业绩的指标选择[8-12]。

从理论研究的成果可知,学者们已经认识到旅游

竞争业绩的评价不仅应包括绝对指标,还应该包括相对指标和反映动态变化的增量指标。但从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知,多数学者在选择竞争业绩评价指标时,只从静态角度选择了总量指标。本文基于现有的理论认识,认为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业绩指标应该包括静态角度上的绝对和相对指标,还应包括反映市场变化的动态指标。而市场的动态变化不仅包括市场规模的大小变化,还应该包括市场的稳定性,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市场业绩上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12 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业绩指标的选择

本文对竞争业绩指标的选择遵循如下原则:第一,现实性。所选择的指标应是对当前竞争结果的体现。第二,全面性。所选择的指标应能够全面地反映区域旅游的竞争业绩。第三,独立性。所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地相互独立。第四,普适性。所选择的指标应能够反映所有区域旅游的竞争业绩。

根据这四个原则,重新审查研究中所用的指标:增长率体现了现有业绩在未来的变化,应属于竞争潜力指标,而不属于竞争业绩指标。人均旅游消费额和平均停留时间可以由旅游外汇收入替代,在旅游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旅游外汇收入由人均旅游消费额和平均停留时间两个变量唯一确定。旅游份额指标与旅游总量指标在数据标准化之后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41

重游率指标受到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特征和旅游发展阶段的影响(如以探亲访友旅游为主的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大于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处于成长期的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大于处于成熟期的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目的地来说,重游率高并不一定说明竞争力强。

因此,本文认为,从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考虑,区域旅游国际竞争业绩的评价应包括7个指标:入境旅游人数Y1、外国旅游人数Y2、旅游外汇收入Y3、万人居民接待入境旅游人数Y4、万人居民接待外国旅游人数Y5、居民人均旅游创汇额Y6、外汇收入相当于GDP比重Y7。

入境旅游人数、外国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3个指标是从总量角度对区域竞争结果的考虑,是绝对优势指标。但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入境旅游人数指标没有考虑入境旅游市场的质量差异,而外国旅游人数则对入境旅游市场中的外国人市场与台港澳市场进行了区分。旅游外汇收入是从经济角度对竞争力的考察,与前2个指标相比,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评价指标能够克服以旅游人数作为评价指标的弊端(如使用低价倾销导致的旅游市场占有率的虚假上升)。

居民人均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居民人均接待外国人人数和居民人均创汇额是从相对角度对竞争业绩的考查。这些指标排除了城市规模对竞争力测量的影响。旅游外汇收入相当于GDP比重也是一个相对指标。该指标排除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竞争力测量的影响,使不同区域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下进行比较。

2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211指标数据的来源

本部分利用2001-2005年连续五年的数据对我国各省级区域的国际竞争业绩进行实证分析。2001 -2004年数据来自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2005年,2005年数据来自于中国旅游网,7个指标的原始数据为2001-2005年数据的简单平均值,即y i= 1

5

E2005

j=2001

y j i,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7个指标都服务正态分布。

表1竞争业绩评价指标的描述统计(样本数N=31)

指标

入境旅游

人数(万人)

Y1

入境外国旅游

人数(万人)

Y2

旅游外汇收入

(百万美元)

Y3

居民人均接待入境旅游

人数(人/万人)

Y4

居民人均接待入境

外国旅游人数

(人/万人)Y5

居民人均创

汇额(美元/人)

Y6

外汇收入相当于

GDP比重(%)

Y7

均值1291568136161537814253192218110中位值55144317217191411612015611015最大值1468193231651351422771719341223011618最小值0170151181114814013010标准差26214791510901058714439125010113离散系数2103111611771155117321191130

J-B 检验值643172

(01000)

28194

(01000)

131176

(01000)

59166

(01000)

149132

(01000)

183149

(01000)

166150

(01000)

212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表2为7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2可知,除了Y1与Y5两个指标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之外,其它指标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说明这些指标对竞争业绩的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但各个指标之间又不能相互替代。比较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前3个反映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大,后4个反映比较竞争优势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大,而反映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与反映相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之间相关性相对较小。观察表3前两行相关系数知,Y2与Y3、Y4、Y5、Y6、Y7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Y1与Y3、Y4、Y5、Y6、Y7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入境外国旅游人数比入境旅游人数更能够体现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大小。Y1与Y5之间的相关程度不显著是因为,我国一部分地区(主要为广东、福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很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港澳台游客。如果去掉广东、福建两个地区,2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1753,在0101水平上显著,说明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入境旅游人数和居民人均入境外国旅游人数在体现该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方面是一致的。

总之,这7个指标用于测量我国各个地区国际旅游竞争业绩的指标不仅具有一致性,而且又各有侧重,不能替代。7个指标的运用能够综合反映各地区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高低。

42

科技和产业第7卷第6期

表2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Y1Y2Y3Y4Y5Y6Y7

Y111811(**)1920(**)1657(**)12931379(*)1492(**) Y211948(**)1879(**)1709(**)1749(**)1754(**) Y311878(**)1622(**)1699(**)1750(**) Y411906(**)1933(**)1925(**) Y511982(**)1899(**) Y611932(**) Y71 Pearso n二阶截尾检验:**相关系数在0101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在0105水平上显著。

3我国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地区间比较

311竞争业绩的综合评价

竞争业绩的综合评价涉及到指标权重的确定。

当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观设定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在对数据的归纳基础之上,所得结果比较客观。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竞争力得分。

Kaiser-M ey er-Olkin检验结果(01710)和Bartlett检验结果(509,在0101水平上显著)说明,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效果较好。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知,前2个主成分不仅特征根都大于1,而且对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7%,因而这2个主成分能够充分反映7个指标的信息。两个主成分对每一指标的信息提取率都超过90%。主成分1(贡献率为8017%)主要反映7个测量指标的综合竞争水平,主成分2(贡献率为1612%)主要反映3个总量指标

表3各地区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地区得分排名地区得分排名

广东21991湖北-013117

北京21342四川-013418

上海11883重庆-013619

江苏01454湖南-013720

浙江01365河北-013921

福建01166新疆-014222

天津-01027吉林-014323

云南-01058安徽-014324

辽宁-01089河南-014525

山东-011610山西-014826

广西-011611甘肃-014927

陕西-011712贵州-01528

内蒙古-012113江西-015129

黑龙江-012314青海-015530

西藏-012515宁夏-015831

海南-012616的竞争水平。利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个地区在2个主成分上的得分(由SPSS软件直接求出),然后以每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得到各地区综合竞争力得分(表3)。

312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地区间比较

根据表4中各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得分,利用SPSS工具,通过二次聚类,把我国31个地区分为四大层次(图1)。

第一层次包括广东、北京、上海3个地区,为国际旅游竞争力最强地区。这3个地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总量、外国游客总量、外汇收入总量在全国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5215%、4012%和5615%。每万人居民平均接待1887位入境旅游者、1199位外国人,人均创汇额139美元,外汇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414%。

第二层次包括江苏、浙江、福建3个地区,为国际旅游竞争力较强地区。3个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619%、1812%和19%。每万人居民平均接待449位入境旅游者、234位外国人,人均创汇额24美元,外汇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118%。

第三层次包括天津、云南、辽宁、山东、广西、陕西、内蒙、黑龙江、西藏、海南10个地区,为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一般地区。10个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911%、2717%和1615%。每万人居民平均接待292位入境旅游者、226位外国人,人均创汇额12美元,外汇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146%。

第四层次包括湖北、四川、重庆、湖南、河北、新疆、吉林、安徽、河南、山西、甘肃、贵州、江西、青海、宁夏15个地区,为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较弱地区。15个地区的入境旅游人数、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312%、17%和915%。每万人居民平均接待79位入境旅游

43

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者、53位外国人,人均创汇额216美元,外汇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013%。

图1基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聚类结果

313旅游国际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分析

从各地区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分析: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地区,只有居于第9位的云南地区为西部地区,其它9个地区均为东部地区。11个东部地区中,九个地区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居于全国前8名,海南地区相对竞争优势也极突出,但因为其地域规模较小,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第16位。河北地区受北京地区区位屏蔽作用的影响,综合竞争力较弱,是唯一国际旅游发展落后的东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水平居于全国第21位。8个中部地区的国际旅游竞争力都很弱。3个地区属于第三层次,5个地区属于第四层次。12个西部地区中,一些地区发展较好,如云南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居于全国第8位,广西、陕西、内蒙3个地区发展也相对较好,国际旅游竞争力居于全国前15位;另一些地区发展较差,全国旅游竞争力最弱的5个地区中,有4个地区为西部地区。

本文利用7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对我国31个地区的国际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性评价。结果显示,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主要为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竞争力都很弱,西部地区中,一些地区竞争力相对较强,而另一些地区竞争力则极弱。基于业绩的竞争地位反映了各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历史。对于每一地区来说,导致竞争力强弱的原因是不同的。明确旅游发展的现实竞争地位,查找导致这一现实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竞争力提升措施,是本文对各个地区竞争力业绩评价的主要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H ASSAN S S1Determinants of market com petitiveness in an

en vironmen tally sustainab le tou rism industry[J]1Journal of

T ravel Research,2000,38(Feb ruary):239-2451

[2]CROU CH G I,RIT CHIE J R B1T ourism,competitiveness,

and s ocial pr os perity[J].Journal of Bu siness Research,1999,

44:137-152.

[3]A NNE-M ARIE D H ART ESERRE A.Les sons in M anager-i

al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 s in th e cas e of Foxw oods Casino

Resort[J].T ou rism M anag ement,2000,21(1):23-32.

[4]LARRY DW YE R,CH UL WON KIM.Destination C om pet-i

tiveness:Determ inan ts and In dicators[J].Cur rent Issues in

T ourism,2003,6(5):369-414.

[5]M E TIN KOZAK.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M easur e-

ment:An aly sis of Effective Factors and Indicators[Z].S chool

of Leisure and Food M anagem ent Sheffield H allam University

Sh effield/U K.W orking paper.

[6]杨森林,郭鲁芳,王莹.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8-36.

[7]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

(4):63-66.

[8]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

学刊,2003(3):39)42.

[9]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

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1):13)16.

44

科技和产业第7卷第6期

[10]丁蕾,吴小根,丁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

应用[J].经济地理,2006(5):511)515.

[11]徐淑梅.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博

士学位论文,2005.

[12]朱应皋,万绪才.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J].人文

地理,2005(1):57-62.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H U ANG Xiu-juan

(Economics and m anagem ent College of Fujian Agricultur e and Fores try Un iversity,Fuzh ou350002;

Sch ool of M anagem ent,Xiam 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T he paper,based on presen t statistics data,bu ilds evalu ation s ystem of touris m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 s including7indicators from the point of competitivenes s performance1T he w eight of every in dicator is determin ed by principal componen t analysis1By the indicators s ys-tem,international touris m competitiven ess of31regions are studied empirically1In th e end,competitiven ess differen ce betw een regions and s 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 tic are com pared and analyz es1

Key words:r egional competitivenes s;tourism competitivenes s;competitiven es s evaluation1

(上接第3页)

家精神和能力,能够有效激励企业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ROM ER PAUL M.New Goods,Old Th eory and the W elfare

Cos ts of Trade Restric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 ent Eco-

nomics,1994(43):5-38.[2]ALCH IAN A.Un certainty,Evolu tion and E conomics Th eory

[J].J ournal of Political Econ om y,1950(58):21-211.

[3]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4]林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对企业家能

力的一种概括[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86-90. [5]杨瑞龙,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

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88-95.

Analysis on Spillovers and Incentives of Innovation Based on C ore Ability Hypothesis

JIANG Chang-liu,WANG Qing

(S chool of Economics,Anhu i U nivers ity,H efei230039,China)

Abstract:Although faced w ith spillover,innovation is emerging con tin uously.Th is attributed to the behavior of innovation bein g attach ed to th e core ab ility of firm.Ability cann ot b e s pilled completely.Accordin g to the core ability hypothes is,inn ovating behavior bring with monopoly,rep-utation effect and prior advantage to th e innovatin g enterprise,w hich is en dogenous incentive mechanism,and a special view point of how to cult-i vate the firm's innovating ab ility.

Key words:in novation spillover;core com petitive ability;end ogenous incentives

(上接第40页)

参考文献

[1]徐守军,高波,等.数据挖掘技术在科研管理中应用前景初探

[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4):214-216.

[2]朱东华,杨丹丹,等.数据挖掘技术在科研成果评估系统中的

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31-33.

[3]何炜,戚英,等.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3):9-11.

[4]梁宗经,旷芸,等.数据挖掘技术在科技统计数据分析中的应

用探索[J].经济师,2007(1):14-15.

[5]J IAWEI H AN,M ICH ELINE KAM BR.Data M in ing Concepts

and Techn iques[M].M organ Kaufm ann Publishers,2000. [6]DAVID H AND H EIKKI M ANNIL A PADHRAIC S M YTH.

数据挖掘原理[M].张银奎,廖丽,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4.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GUO Bu-m ing1,LV We-i ji2

(11Res earch Departm ent;21Commerce School,Zhanjiang Normal Un 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524048,Chin a)

Abstract:University's information system has stored every rich as pect inform ation,su ch as teaching,scientific r esear ch and management1T he da-ta is rich in content and broad in range1T his paper applies th e as sociation rule Data M ining into the university's s cien ce and technology statis tics relevan ce data,judge by min ing pur pose and data ch aracteristic,design the mining system1M ining the data about teachin g an d scientific resear ch, w ith the purpose of finding ou t th e potential rules 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1It w ill offer som e help to the teachin g activity and scientific r e-s earch in the follow ing y ear1

Key words:s cientific research m anagem ent;data mining;ass ociation rule

45

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与辐射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 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 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章对西方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所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了评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 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

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柳士双 Ronaldliu 发表于 2006-2-23 17:58:00 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 一、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

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

关于区域竞争力的分析

关于区域竞争力的分析 摘要:竞争力信条吸引了一大批崇拜者和追随者,但区域竞争力的含义却十分复杂且存在许多争议。在充分论证区域竞争力分析框架可行性的基础上,该文以要素禀赋体系为出发点,潜在效益的释放为一个理论支点,集聚经济效益为间接传递机制,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和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关于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可为深入全面地认识区域竞争力并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提供一个视角。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集聚经济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区域复活是社会财富组织和管理的主要轨迹,区域竞争力的增强是区域再生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从迈克尔·波特的着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出版以来,区域竞争力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争论,还在不同层次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文件中被不断提及,日益成为政策制定的主要议题,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并创造条件来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国家政府机构的重要任务。 当然,对竞争力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它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它在不同的地域层面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确定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子并创造环境促进这些因子,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绩效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区域的掌权者注重构建地区竞争力指标来衡量在与其他区域比较时自身的相对位置,并试图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提升本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速,区域面临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促使人们在区域的层面上思考制定怎样的政策应对这种挑战,决策层也把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并倾向于把贸易业绩和(或产业)生产力合并为竞争力这个单一的实体。 1.区域竞争力相关研究 现在关于竞争力的许多研究,尤其是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大部分分析的主要出发点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状况、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还涉及两个辅助要素,即政府和机遇,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上述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考虑到采用GDP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来定义竞争力存在许多问题,这个模型超越了用人均GDP和失业率作为衡量工具的局限性,在运用到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研究时十分有用。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倾向于全盘接受,而非批判性地理解“钻石模型”仅为国家层面上竞争优势的一个分析框架。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竞争力模型分析与提升路径_王立成

2006年第1期山东社会科学 No.1 总第125期 S HA NDONG SOCIAL S CIENCES General No.125 收稿日期:2005-10-27 作者简介:王立成,男,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山东省2003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B200323)研究成果。 区域竞争力模型分析与提升路径 王立成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摘要] 区域竞争力来源于区域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竞争力的比较典型的模型有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和I MD 模型。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三大要素:区域内部流、区域外部流和区域网络。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想路径是使区域内部流、外部流都发生积极变动,区域网络传导情况不断改善优化,并使区域竞争力的均衡点向外扩展。 [关键词] 区域竞争力; 区域网络; 网络模型; 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6]01 0123 03 一、区域竞争力的涵义 目前对区域竞争力的定义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较其它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2)获得经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增长的能力;(3)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实际上也就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4)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据此,区域竞争力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第一,区域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所谓竞争力资产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后(如基础设设施)的竞争力;所谓竞争力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通过制造),然后再由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中测量的结果)产生出来的竞争力。资产在一定条件下成功转换以增加财富,并为后人创造新资产的过程,是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区域可能 富有 ,但却不具备竞争力,如单纯靠现有资产(自然资源)建立起来的工业。那些 资源匮乏 的区域,则可能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变得富有竞争力。 第二,区域竞争力取决于区域内外各种不同因素的有机结合。包括变革因素、变革过程、环境条件、企业自信心和工业序位结构。变革因素包括人力资源、金融活力及自然资源变革过程本身依赖的工业效率、企业内部创新与企业的外向性;环境条件涉及活力、市场、政府干预程度及社会与政治的稳定性;企业自信心反映了企业经理们对其所在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判断;工业序位结构反映各国(地区)十大出口工业在国际市场贸易份额中所占 的比重及其贸易颁的增减。一般来说,变革过程与工业序位结构的变化较快,往往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发生最直接、最迅速的影响;环境变化一般要经过若干年才会对竞争力产生作用,是一种中期影响;而对区域竞争力产生长期影响的是人力资源开发。 第三,竞争力是工业范畴的概念。竞争力就是工业实力,除自然资源外,工业和管理经验、工业部门的竞争程度,以及支持产业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于形成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十分重要。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其工业实力,而后者又进而取决于企业状况,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四,对其他区域资源的运用能力。一个有竞争力的区域不是单纯消耗自己的森林、矿产和土地,而且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成就、文化传统和表现能力对其他区域的资源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区域竞争力可以界定为:一个区域为谋求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区域内和区域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二、区域竞争力模型要素分析(一)典型的模型 1、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波特于1990年在 国家竞争力 中,提出了区域竞争力的模型,把区域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上,即其产业在大市场中的竞争表现。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要素状况,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作用以及政府作用。这六大要素构成了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 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