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流速正常值

动脉流速正常值
动脉流速正常值

四肢血管

上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动脉测点测值(mm)锁骨下动

第一肋外侧缘处 6.18±0.49脉

腋动脉大圆肌下缘处 4.87±0.67肱动脉内外上髁间 3.87±0.55桡动脉桡骨茎突平面 1.87±0.36尺动脉尺骨茎突平面 2.04±0.37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内径SPV(cm/s)PI

锁骨下动脉 5.64±0.7985±22

腋动脉 3.79±0.6471±16 4.61±2.17肱动脉 3.62±0.6568±18 4.2l±2.29桡动脉近段 2.5l±0.4951±26 3.66±2.03桡动脉远端 2.04±0.3952±12 3.35±1.56尺动脉近端 3.18±0.4453±14 3.95±1.91尺动脉远端 1.87±0.3956±15 3.56±2.04

下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动脉内径(mm)

左右股动脉7.6±1.37.8±1.1

腘动脉 5.9±0.7 5.8±0.6胫后动脉 2.5±0.4 2.5±0.3足背动脉 2.3±0.4 2.2±0.3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1.近段髂总动脉85±20cm/s

远段髂总动脉90±21cm/s

2.髂内动脉93±18cm/s

3.近段髂外动脉99±22cm/s 远段髂外动脉96±13cm/s

4.近段股总动脉89±16cm/s 远段股总动脉71±15cm/s

5.股深动脉64±15cm/s

6.近段股浅动脉73±10cm/s 中段股浅动脉74±13cm/s

远段股浅动脉56±12cm/s

7.近段腘动脉53±9cm/s

远段腘动脉53±24cm/s

8.胫腓动脉干57±14cm/s

9.近段胫前动脉40±7cm/s 远段胫前动脉56±20cm/s

10.近段胫后动脉42±14cm/s

远段胫后动脉48±23cm/s

11.近段腓动脉46±14cm/s

远段腓动脉44±12cm/s

12.足背动脉30±10cm/s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级诊断标准

I级:返流时间持续1-2秒

II级:返流时间持续为2-3秒

III级:返流时间持续为4-6秒

IV级:返流时间大于6秒

返流时间在0.5秒以内,可视为正常;0.5-1秒为可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腹部血管及其他

肝脏血管

1.肝固有动脉

⑴内径2-6mm

⑵峰值流速46-66cm/s

⑶阻力指数0.5-0.7

2.肝静脉

⑴频谱形态:三相(S波、D波、a波)或双相频谱

⑵内径:<10mm

3.门静脉

⑴主干内径12-14mm

⑵最高流速15-25cm/s

⑶平均流速14.8±3.7 cm/s

门静脉高压征血管参数变化

1.门静脉:主干内径<1.4cm,出现双向或离肝血流,血流期相性消失,平均流速降低(7.6±2.8cm/s)

2.肝动脉:代偿性扩张,内径0.4-1.0cm

3.脾门静脉:内径>0.9cm

4.附脐静脉:内径>0.3cm

5.冠状静脉:内径>0.5cm

肾动脉

1.肾动脉干收缩期峰值流速<100cm/s,RI<0.7 2.不同年龄组肾动脉内径和血流参数

年龄

管径

(mm)

SPV

(cm/s)

EDV

(cm/s)

RI

20~

5.14±0.7

185.69±18.

52

31.88±11.2

9

0.64±0.17

31~

5.21±0.5

187.28±26.

23

31.98±8.570.64±0.16

41~

5.24±0.3

179.09±13.

38

29.83±8.970.63±0.15

51~

5.37±0.5

487.44±8.3

7

24.72±9.590.65±0.15

61~

5.30±0.4

377.9±19.9

1

24.74±8.060.68±0.14

3.肾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00cm/s

⑵舒张期无血流信号

⑶频谱的频带增宽

⑷动脉加速时间延长(>0.8s),加速度降低(<3m/s2)

⑸肾动脉狭窄段SPV与邻近腹主动脉SPV之比>3.5

腹主动脉

1.内径:近段2.0cm-3.0cm,中段1.6cm-2.2cm,远段1.3cm-1.7cm 2.收缩期峰值流速:近段70-180cm/s,远段67-150cm/s

甲状腺上下动脉

1.内径2mm

2.收缩期峰值流速30-50cm/s

3.阻力指数0.5-0.6

血流正常值

锁骨下动脉:——6.0mm 血流速度:60——120 cm/s 腋动脉:——6.0mm 血流速度:60——100 cm/s 肱动脉:——6.0mm 血流速度:60——100 cm/s 尺桡动脉:——2.5mm 血流速度:35——65 cm/s 除锁骨下动脉以外,其他上肢动脉可以没有负相波。 上肢静脉的正常测值 锁骨下静脉:<11mm 血流速度:20——50 cm/s 腋静脉:——8.0mm 血流速度:15——30 cm/s 肱静脉:——4.5mm 血流速度:10——20 cm/s 尺桡静脉:——2.0mm 血流速度:5——10 cm/s 颈部血管正常测值 颈总动脉内径:5——8mm 颈内动脉内径:4——6mm 血流速度:40——80 cm/s 颈外动脉内径:——5.5mm 椎动脉内径:3——4mm 血流速度:30——60cm/s 下肢动脉的正常测值 髂外动脉内径:6——8mm 血流速度:80——120cm/s 股总动脉内径:6——8mm 血流速度:80——130cm/s 股深动脉内径:4——6mm 血流速度:50——90cm/s 股浅动脉内径:4——6mm 血流速度:65——110cm/s 腘动脉内径:——6.5mm 血流速度:45——80cm/s 胫后动脉内径:3——5mm 血流速度:50——90cm/s 胫前动脉内径:2——3mm 血流速度:40——70cm/s 舒张期是收缩期的1/4~1/5,收缩期正相波>舒张早期负向波>舒张中晚期正向波。

髂外静脉内径:<14mm 血流速度:25——40cm/s 股总静脉内径:<13mm 血流速度:20——30cm/s 股深静脉内径:~7mm 血流速度:15——20cm/s 股浅静脉内径:5——8mm 血流速度:10——25cm/s 腘静脉内径:<11mm 血流速度:10——20cm/s 胫后静脉内径:3——5.5mm 血流速度:10——20 cm/s 胫前静脉内径:2——2.5mm 血流速度:5cm/s 大隐静脉:内侧汇入股总近心段,入股总静脉处(10mm),主干内径不大于5mm,血流速度小于10 cm/s。 小隐静脉:小于3.5mm 速度7~8 cm/s。 返流时间:<正常>静脉瓣功能不全 ~静脉瓣功能不全可疑

动脉流速正常值

四肢血管 上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动脉测点测值(mm) 锁骨下动 第一肋外侧缘处6、18±0、49脉 腋动脉大圆肌下缘处4、87±0、67肱动脉内外上髁间3、87±0、55桡动脉桡骨茎突平面1、87±0、36尺动脉尺骨茎突平面2、04±0、37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内径SPV(cm/s)PI 5、64±0、 锁骨下动脉 85±22 79

腋动脉 3、79±0、 6471±16 4、61±2、 17 肱动脉 3、62±0、 65 68±184、2l±2、29桡动脉近段2、5l±0、4951±26 3、66±2、 03 桡动脉远端 2、04±0、 3952±12 3、35±1、 56 尺动脉近端 3、18±0、 4453±14 3、95±1、 91 尺动脉远端 1、87±0、 3956±15 3、56±2、 04 下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动脉内径(mm)

左右股动脉7、6±1、37、8±1、1腘动脉5、9±0、75、8±0、6胫后动脉2、5±0、42、5±0、3足背动脉2、3±0、42、2±0、3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1.近段髂总动脉85±20cm/s 远段髂总动脉90±21cm/s 2.髂内动脉93±18cm/s 3.近段髂外动脉99±22cm/s 远段髂外动脉96±13cm/s 4.近段股总动脉89±16cm/s 远段股总动脉71±15cm/s 5.股深动脉64±15cm/s 6.近段股浅动脉73±10cm/s 中段股浅动脉74±13cm/s 远段股浅动脉56±12cm/s

7.近段腘动脉53±9cm/s 远段腘动脉53±24cm/s 8.胫腓动脉干57±14cm/s 9.近段胫前动脉40±7cm/s 远段胫前动脉56±20cm/s 10.近段胫后动脉42±14cm/s 远段胫后动脉48±23cm/s 11.近段腓动脉46±14cm/s 远段腓动脉44±12cm/s 12.足背动脉30±10cm/s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级诊断标准 I级:返流时间持续1-2秒 II级:返流时间持续为2-3秒 III级:返流时间持续为4-6秒 IV级:返流时间大于6秒 返流时间在0、5秒以内,可视为正常;0、5-1秒为可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腹部血管及其她 肝脏血管 1.肝固有动脉 ⑴内径2-6mm

肺动脉压和左心房压监测

肺动脉压和左心房压监测 第一节肺动脉压监测 早于1949年就有报道肺毛细血管“嵌压”能反映左心室充盈压。1970年Swan和Ganz等首先研制了顶端带胶囊的多腔、不透X线的聚氯乙烯导管,在床边经静脉插入右房,顶端气囊充气后,使导管顺血流漂入右室、肺动脉及其分支,使其嵌楔在肺小动脉上,测定肺小动脉楔压(PAWP),同时还可测定中心静脉压(CVP)、右房压(RAP)、右室压(RVP)、肺动脉压(PAP)。除测压外,肺动脉导管(PAC)还可进行心排血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右心功能监测及肺动脉造影、小儿心导管术、心内膜起搏等。 近年来重危病人应用肺动脉导管技术获得血流动力学资料已占45%~58%。至今大量临床研究仍不能证实应用肺动脉导管技术能提高重危病人的存活率,但就个体而言,床边心血管临测技术可早期诊断,提供俣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肺动脉导管操作本身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肺动脉栓塞、出血和梗死等。因此,在重危病人监测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提高操作技术,临术医师应熟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意义,并以此来判断心血管功能,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一、生理基础 (一)肺小动脉楔压的生理意义 肺小动脉楔压(PAWP)系指心导管插入肺动脉的小分支,导管顶端和肺微血管静脉腔之间形成自同通道时所测得的压力。PAWP应符合3

项标准:①在嵌楔部位所取得的血液标本,必需是完全氧饱和血;②嵌楔后的肺动脉位相图形应变为与左心房曲线相似;③平均嵌楔压应小于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如果病人伴有肺内分流或作用呼气末正压时,则所压得的血液标本的饱和度不一定为100%,故目前仅用后两项标准。 PAWP的正常值为0.67~2.0kPa(5~15mmHg).因肺微血管和肺静脉床、左心房及左心室成一共同腔室,因而PAWP亦可代表左室舒张末压(LVEDP)。但在收缩前期因二尖瓣开始关闭,故PAWP与左心室舒张末压可不相等。在左心房收缩力增强或左心室顺应性降低的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末压可超过左心室平均舒张压及PAWP,而高达2.5kPa.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平均舒张压显著增高时,其与PAWP 亦密切相关,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室顺应性降低,左心室容量虽仅轻度增大,而左心室舒张末压与PAWP的差别可能明显。然而,平均PAWP一般能相当正确地反映整个循环系统的情况,当其增高达2.7kPa以上时,已有左心功能异常;若高达4.0kPa或以上时,则出现肺水肿。当平均PAWP在1.6~2.4kPa时,左心室肌的伸展最适度。在心排血量正常时,若PAWP在正常范围的1.1~1.6kPa之间,提示心室功能良好;在低血心排血量或在有循环障碍征象时,若PAWP ≤1.1kPa,则提示有相对性血容量不足,需增加左心室的充盈量,以保证足够的循环作功。 当进行容量负荷试验时,常以中心静脉压作为肺充血危险性的指标。中心静脉压虽与右心功能状态明显相关,但在很多病理状态下,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肺动脉高压二维上可见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等表现,但是估测肺动脉的压力还是诊断它的准确方法,关于测量肺动脉压(收缩压),方法如下: 《一》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压力的估测: 我们先弄清正常情况下如何估测肺动脉压。我们知道,在没有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肺动脉狭窄时, 肺动脉压=右室收缩压,这时侯我们常规利用三尖瓣返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 我们计算的公式是:RVSP=△P+SRAP (其中RVSP=右室收缩压;SRAP=收缩期右房压;△P=三尖瓣返流的最大压差)所以我们在测量出三尖瓣返流最大压差后,加上右心房收缩压即得出肺动脉收缩压。 右心房的正常压力是5-7mmHg;当出现右房中度增大者为10 mmHg;右房重度增大者为15 mmHg。 《二》当存在心室间分流时肺动脉压的估测: {假如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分流,如VSD,这时候左右心室的压力阶差△P= LVSP-RVSP(LVSP:左室收缩压;RVSP:右室收缩压) 如果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出现,这时左室收缩压可用肱动脉收缩压(BASP)代替,这样PASP=BASP-△P,其中左右室之间的压力阶差△P=4V2,V为连续多普勒测得的收缩期室水平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 举例说明: 如果测得一个VSD患者的室水平左向右分流的最大峰速为5m/s,肱动脉收缩压为120mmHg,则PASP=120-4×25=20 mmHg,即肺动脉收缩压为20 mmHg。 但是当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出现双向分流时,右室收缩压与左室收缩压几乎相等,甚至高于左室收缩压,应用分流速度间接估计肺动脉收缩压已无意义。 《三》存在大动脉水平分流如动脉导管未闭时 H动脉导管两端的收缩压差△Ps=AOSP-PASP(AOSP:主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收缩压)。在无左室流出道狭窄时,AOSP与肱动脉收缩压(BASP)相近,可替代主动压力,这样肺动脉收缩压PASP=BASP-△Ps。应用简化的伯努力方程△Ps=4V2,即收缩期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计算动脉导管两端的收缩期压差。 《四》根据肺动脉反流估算肺动脉压 1、肺动脉收缩压=3(PG+8)-2(MPG+6) PG为反流最大压差MPG为平均压差 2、肺动脉平均压=4Va2 Va为肺动脉舒张早期反流峰值速度 肺动脉舒张压=4Vb2 Vb为肺动脉舒张晚期反流速度 《五》根据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来估算肺动脉压 肺动脉收缩压=79-0.45Act Act为肺动脉频谱加速时间(用于无法获取PA反流频谱时)简单总结来说: 1)正常时用三尖瓣反流压差法:肺动脉压=三尖瓣返流压差+右心房收缩压,前提是无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狭窄 2)出现室水平分流时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RV收缩压=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室缺分流压差;3)出现大动脉水平分流计算法:肺动脉收缩压= 肱动脉收缩期血压-PDA分流压差 静息状态下 肺动脉收缩压: 正常:15-30mmHg 轻度:30-50mmHg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声测值 本帖最后由如意于2010-1-24 10:03 编辑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内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内径0.4-0.9cm,肝中静脉内径0.5-0.9cm,肝左静脉内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内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内径。肾动脉以上内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内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内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

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内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张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119+-22cm/s。进食后舒张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内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张期。峰值速度60-120cm/s,RI=0.5-0.7。 下腔静脉内径。近心段2.0-2.4,中段(在肾动脉水平)1.9-2.1cm,远心段(在髂总静脉汇合处水平)1.7-1.9cm。 子宫及卵巢正常参考值: 子宫上下径5.5-7.5cm,前后径3.0-4.0cm,左右径4.5-5.5cm。宫颈长约2.5-3.0cm,宫颈前后径《3.0cm。

肺动脉压和左心房压监测(干货)

肺动脉压和左心房压监测第一节肺动脉压监测 早于1949年就有报道肺毛细血管“嵌压"能反映左心室充盈压。1970年Swan和Ganz等首先研制了顶端带胶囊的多腔、不透X线的聚氯乙烯导管,在床边经静脉插入右房,顶端气囊充气后,使导管顺血流漂入右室、肺动脉及其分支,使其嵌楔在肺小动脉上,测定肺小动脉楔压(PA WP),同时还可测定中心静脉压(CVP)、右房压(RAP)、右室压(RVP)、肺动脉压(PAP)。除测压外,肺动脉导管(PAC)还可进行心排血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右心功能监测及肺动脉造影、小儿心导管术、心内膜起搏等。......感谢聆听近年来重危病人应用肺动脉导管技术获得血流动力学资料已占45%~58%。至今大量临床研究仍不能证实应用肺动脉导管技术能提高重危病人的存活率,但就个体而言,床边心血管临测技术可早期诊断,提供俣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肺动脉导管操作本身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肺动脉栓塞、出血和梗死等.因此,在重危病人监测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提高操作技术,临

术医师应熟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意义,并以此来判断心血管功能,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感谢聆听 一、生理基础 (一)肺小动脉楔压的生理意义 肺小动脉楔压(PAWP)系指心导管插入肺动脉的小分支,导管顶端和肺微血管静脉腔之间形成自同通道时所测得的压力。PAWP应符合3项标准:①在嵌楔部位所取得的血液标本,必需是完全氧饱和血;②嵌楔后的肺动脉位相图形应变为与左心房曲线相似;③平均嵌楔压应小于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如果病人伴有肺内分流或作用呼气末正压时,则所压得的血液标本的饱和度不一定为100%,故目前仅用后两项标准。......感谢聆听PAWP的正常值为0.67~2。0kPa(5~15mmHg).因肺微血管和肺静脉床、左心房及左心室成一共同腔室,因而PAWP亦可代表左室舒张末压(LVEDP)。但在收缩前期因二尖瓣开始关闭,故PAWP与左心室舒张末压可不相等。在左心房收缩力增强或左心室顺应性降低的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末压可超过左心室平均舒张压及PAWP,而高达2.5kPa.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

超声血管正常值

常用血管血流参数正参值 颈部血管 1.内中膜厚度(IMT): 颈总动脉< 1mm,分叉处IMT< 1、2 mm 2.内径:颈外动脉4-5mm;颈内动脉5-6mm;颈总动脉6-7mm 3.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SPV): 颈总动脉91、3±20、7cm/s;颈外动脉70、9±16、1 cm/s;颈内动脉67、6±14、3 cm/s 4.阻力指数(RI): 颈外动脉0、65-0、83;颈总动脉0、65-0、75;颈内动脉0、55-0、65 5.颈总动脉:V2 / V1< 0、8 6.椎动脉:内径3、5-4、2cm;收缩期峰值流速45-75 cm/s 颈内动脉狭窄分级诊断标准 1. 轻度狭窄(内径减少0%-5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⑵频窗存在 2. 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1%-7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4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2 3. 严重狭窄(内径减少71%-9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7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4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2 4. 极重度狭窄(内径减少91%-99%)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20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10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4 5. 完全闭塞(内径减少100%) ⑴闭塞得管腔内可有充满得血栓回声 ⑵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 ⑶同侧颈总动脉舒张期无血流信号,甚至出现反向波 四肢血管 上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动脉测点测值(mm) 锁骨下动脉第一肋外侧缘处 6、18±0、49 腋动脉大圆肌下缘处 4、87±0、67 肱动脉内外上髁间 3、87±0、55 桡动脉桡骨茎突平面 1、87±0、36 尺动脉尺骨茎突平面 2、04±0、37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内径 SPV(cm/s) PI 锁骨下动脉 5、64±0、79 85±22 腋动脉 3、79±0、64 71±16 4、61±2、17 肱动脉 3、62±0、65 68±18 4、2l±2、29 桡动脉近段 2、5l±0、49 51±26 3、66±2、03

肺动脉压力测定的方法

肺动脉压力测定的方法(原理) 求助肺动脉压力测定的方法(原理),应该是根据三尖瓣反流.具体怎么算呢?等待回答,恳请 帮助 试试看:测出三尖瓣返流速度的同时,可显示压差,如果右房不大加10mmHg,如果右房大则加15mmHg.说的不一定对,听听大家的. 谢谢,但我需要确切的.因为SCI文章要求写得很详细.没人应答?超声版太让人失望了,比我们心版的热情度差远了 我帮助很多人解答问题,可没想到在这居然这么冷清,版主也有责任 一般是测三尖瓣反流压差,若右房不大,一般加5,右房偏大,加10 ,右房增大,加15,只是我觉得好象超声上在数据上有很多地方不是很统一,不知其他战友怎么算的 fixedsoldier我查了一下资料回答你:根据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计算出右室与右房之间的压力差(△P一4V。),由于右室收缩压(SPvP)=右心房压(RAP)+Ap,其中RAP可根据颈静脉充盈的程度及有无右心衰竭来计算,一般定为常数10mmHg,右房轻度长大为12 mmHg,重度长大为15mmHg。无右室流出道梗阻及肺动脉狭窄时,肺动脉压力几乎等于右心室收缩压。 正常肺动脉压力15—30mmHg,>30mmHg为肺动脉高压。 不知战友所说确切为何。 超声多普勒用简化伯努利方程计算心腔间或心腔与大血管间的压差(PG),△P=4V2,V为血流峰值速度。例如右室收缩压RVSP=△P+RAP,,△P为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用伯努利方程计算的右室与右房压差,RAP为右房压力,一般为10mmHg,要是右房增大或者颈静脉怒涨可加15mmHg。 4V平方不知怎么到就变成4V2了。 SCI文章不会要求具体的测量原理, 没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梗阻时, 肺动脉收缩压用三尖 瓣返流压差法测量, 这所有心超工作者都知道, SPAP=RVSP =返流压差+右房压 关键是右房压力如何估计的. 前面网友说的用右房大小来粗略估计右房压, 这种用法已经 很多年了,大家都觉得不错, 但某些情况下(如房颤时)右房大小并不一定与右房压呈正相关, 所以目前国外更倾向于用下腔静脉随呼吸变化的情况结合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频谱来判断 的. 请问fixedsoldier,您的研究是用的什么方法测的呢? 如果是您的手下在为您实施, 那就 问他们是如何测的啊!

肺动脉压计算

肺动脉压力测定的方法(原理) 试试看:测出三尖瓣返流速度的同时,可显示压差,如果右房不大加10mmHg,如果右房大则加 15mmHg.说的不一定对,听听大家的. 一般是测三尖瓣反流压差,若右房不大,一般加5,右房偏大,加10 ,右房增大,加15,只是我觉得好象超声上在数据上有很多地方不是很统一,不知其他战友怎么算的fixedsoldier我查了一下资料回答你:根据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计算出右室与右房之间的压力差(△P一4V。),由于右室收缩压(SPvP)=右心房压(RAP)+Ap,其中RAP可根据颈静脉充盈的程度及有无右心衰竭来计算,一般定为常数10mmHg,右房轻度长大为12 mmHg,重度长大为15mmHg。无右室流出道梗阻及肺动脉狭窄时,肺动脉压力几乎等于右心室收缩压。 正常肺动脉压力15—30mmHg,>30mmHg为肺动脉高压。 超声多普勒用简化伯努利方程计算心腔间或心腔与大血管间的压差(PG),△P=4V2,V为血流峰值速度。例如右室收缩压RVSP=△P+RAP,,△P为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用伯努利方程计算的右室与右房压差,RAP为右房压力,一般为10mmHg,要是右房增大或者颈静脉怒涨可加 15mmHg。 4V平方不知怎么到就变成4V2了。 CI文章不会要求具体的测量原理, 没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梗阻时, 肺动脉收缩压用三尖瓣返流 压差法测量, 这所有心超工作者都知道, SPAP=RVSP =返流压差+右房压 关键是右房压力如何估计的. 前面网友说的用右房大小来粗略估计右房压, 这种用法已经很多年了,大家都觉得不错, 但某些情况下(如房颤时)右房大小并不一定与右房压呈正相关, 所以目前国外更倾向于用下腔静脉随呼吸变化的情况结合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频谱来判断的. 请问fixedsoldier,您的研究是用的什么方法测的呢如果是您的手下在为您实施, 那就问他们 是如何测的啊! 肺动脉压力测定的方法有多种,超声检查测量三尖瓣返流速度,用简化伯努利方程计算很简便,现在彩超都能显示压差,在压差上加10(可根据右房的大小加5-15,各医院掌握也不一样),就是肺动脉收缩压。正常肺动脉收缩压不超过30mmHg,大于30mmHg为肺动脉高压。但是,要注意测量三尖瓣返流速度测定肺动脉压力,必须是没有右室流出道梗阻。 超声多普勒用简化伯努利方程计算心腔间或心腔与大血管间的压差(PG),△P=4V2,V为血流峰值速度。根据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计算出右室与右房之间的压力差,肺动脉收缩压等于三尖瓣返流压差加右房压;若右房不大,一般加5mmHg,右房偏大,加10mmHg ,右房增大,加15mmHg。要注意测量必须是没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梗阻。肺动脉平均压等于肺动脉最大反流压差;肺动脉舒张压等于肺动脉最大反流压差加右房压。 肺动脉压的估测(摘抄一部分) 1、根据瓣膜返流或心内分流 应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技术可准确测得心内分流或瓣膜返流速度,根据简化Bernoulli方程可定量估测心腔间压差或跨瓣压差,从而估测肺动脉压力。 (1)??三尖瓣返流、肺动脉瓣返流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声测值 本帖最后由如意于 2010-1-24 10:03 编辑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内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内径0.4-0.9cm,肝中静脉内径0.5-0.9cm,肝左静脉内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内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内径。肾动脉以上内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内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内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内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张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 119+-22cm/s。进食后舒张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内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张期。峰值速度60-120cm/s,RI=0.5-0.7。 下腔静脉内径。近心段2.0-2.4,中段(在肾动脉水平)1.9-2.1cm,远心段(在髂总静脉汇合处水平)1.7-1.9cm。 子宫及卵巢正常参考值: 子宫上下径5.5-7.5cm,前后径3.0-4.0cm,左右径4.5-5.5cm。宫颈长约2.5-3.0cm,宫颈前后径《3.0cm。 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2cm。 甲状腺正常参考值 甲状腺侧叶前后径、左右径不超过2cm,上下径3-6cm,峡部前后径小于0.5cm。 甲状腺上下动脉直径小于2mm,收缩期峰值速度(Vmas)20-30cm/s,平均速度(Vmean)12-20cm/s,阻力指数(RI)0.5-0.6。

心脏彩超数值

心脏彩超数值 二维超声测值 主动脉内径AO 20~40mm 肺动脉内径PA 12-26mm 室间隔厚度IVS 6~12mm 左室后壁厚度LVPW 6~12mm 左室内径LV 35~50mm 左房内径LA 20~40mm 右室内径RV 7-23mm 右房内径RA 33~41mm 右室流出道RVOT <30mm 多普勒测值 二尖瓣口血流速度MV 0.3~0.9m/s 主动脉瓣口流速AV 1.0~1.7米/秒三尖瓣口血流速度TV 0.3~0.7m/s 肺动脉瓣口流速PV 0.6~0.9米/秒左心功能测值: 舒张末期容量EDV 108±24ml 收缩末期容量ESV 45±16ml 舒张末期内径LVD 35-55mm 收缩末期内径LVS 20-40mm 射血分数EF 50-70% 缩短分数FS 30-45% 左室射血分数LVEF 55-80% 左室缩短率LVFS 30%左右 E峰与A峰比值E/A >1 每搏输出量SV 70-90ml 心脏常见瓣膜数值与血液流速 二尖瓣瓣口面积MVA 4-6 m2 主动脉瓣口面积AVA 2.5-3.5 m2 房缺大小、流速 0,0 m/s 肺动脉压力PAP 15-28 mmHg 室缺大小、流速 0,0 m/s Nakata指数(PAI指数)>330mm/m Mcgoon指数>2.0 其他数值情况:左房 LA 〈35 室间隔IVS <12 左室 LV 〈55 左室后壁LVPW <12 升主动脉 AO 〈35 右室壁 <3-4 主肺动脉 PA 〈30 左室壁 <9-12

右房 RA 〈40×35 右室 <25 左室流出道 18-40 右室流出道 18-35 部位分度瓣口面积 (cm2 ) 二尖瓣狭窄最轻:≤2.5 轻度:2.0-2.4 轻-中度:1.5-1.9 中度:1.0-1.4 重度:0.6-1.0 最重度:<0.5 主动脉瓣狭窄轻度:1.6-1.1 压差:20-50mmHg 中度:1.0-0.75 压差:20-50mmHg 重度: <0.75 压差:50-150mmHg 肺动脉高压正常: 15-30mmHg 轻度: 30-50mmHg 中度: 50-70mmHg 重度: >70mmHg 左室功能(LVEF)正常:>50%轻度降低:40%-50% 中度降低:30%-40%重度降低:<30% 左室充盈功能 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40岁 69±12ms >40岁 76±13ms E波减速时间:(EDT) 199±32ms A峰E峰流速比值:E/A >1 血管正常值: 动脉血管:内膜增厚>1mm 动脉硬化斑块>1.2mm 血流速度:>0. 50m/s 心脏各瓣膜狭窄分级: 轻度内径减少0-50%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中度内径减少51-70%收缩期峰值流速>120m/s 舒张期流速<40 cm/s 严重狭窄内径减少71-90%收缩期峰值流速>170m/s 舒张期流速>40 cm/s

心脏彩超正常值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25-37mm;女20-35mm; 右心室内径:10-20mm; 肺动脉内径:18-22mm; 二尖瓣E峰-室间隔距离(EPSS):2-7mm; 室间隔厚度:6-11mm; 左室后壁厚度:7-11mm; 右室前壁厚度:3-5mm; 主动脉搏幅:8-12mm; 室间隔搏幅:3-8mm; 左室后壁:8-12mm; 肺动脉a波深度:1.2-3; 二尖瓣口开放直径:16-20mm; 主动脉口开放直径:16-26mm; 二尖瓣斜率:80-200mm/s; 主动脉瓣上升速度:(369±83.6)mm/s; 左室后壁上升速度:(40±8)mm/s; 左室后壁下降速度:(66±14)mm/s; 成人二维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主动脉瓣环内径:14-26mm; 窦上升主动脉内径:21-34mm; 左房内径:最大前后径,25-35mm;最大上下径,31-55mm; 左房面积:9.0-19.3cm2; 2、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 右室流出道:19-22mm; 肺动脉瓣环内径:11-22mm; 主肺动脉内径:24-30mm; 左肺动脉内径:10-14mm; 右肺动脉内径:8-16mm; 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2; 3、心尖四腔心切面: 左房内径上下径:31-51mm; 左房内径左右径:25-44mm; 二尖瓣环左右径:19-31mm; 右心房内径(均为收缩末期径):上下径34-49mm; 右心房面积:11.3-16.7cm2; 右心房左右径:32-45mm; 三尖瓣环左右径:17-28mm; 左室内径(均为舒张期) 左室舒张期长径:70-84mm;

超声正常值

超声正常值 儿童! 1)心界 年龄左界右界 <1岁, 左锁骨中线外1~2cm , 沿右胸骨旁线 2-5岁, 左锁骨中线外1cm , 右胸骨旁线与右胸骨线之间 5-12岁, 左锁骨中线上或线内0.5~1cm , 接近右胸骨线 >12岁, 左锁骨中线内0.5~1cm , 右胸骨线 心胸比率<1岁:<0.6、1~6岁:<0.55、>6岁:<0.5 (2)肝脏大小: 正常:<1岁:肋下2cm内,1~4岁:肋下1cm内,>7岁:肋下不能扪及 轻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上 中度肿大:肝脏下缘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水平线以下,但未超过脐平 重度肿大:肝脏下缘超过脐平 (3)脾大分度: 正常:一般肋下不能扪及(10%的1岁以内小儿肋下恰及) 轻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中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内 重度:深吸气时,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4)头围出生:34cm、6月:43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出生:32cm、1岁:=头围、>1岁:=头围+岁数—1 腹围<2岁:=胸围、>2岁:<胸围 (7)身长出生:50cm、3月:60-61cm、1岁:75cm、2-12岁:=岁数×7+70cm 体重1~6月=出生体重+月龄×0.7、7~12月=6+月龄×0.25、≥2岁:岁数×2+7(或8) (9)前囟1.5岁前闭合、后囟6-8周前闭合、骨缝3-4月前闭合 (10)腕部骨化中心数1~9岁=年龄+1 (11)体表面积<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0.035+0.1 >30公斤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公斤体重—30)×0.02+1.05 成人各器官正常测量切面及测量值: 第一节肝脏和脾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二.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

肺动脉压和左心房压监测资料讲解

肺动脉压和左心房压 监测

肺动脉压和左心房压监测 第一节肺动脉压监测 早于1949年就有报道肺毛细血管“嵌压”能反映左心室充盈压。1970年Swan和Ganz等首先研制了顶端带胶囊的多腔、不透X线的聚氯乙烯导管,在床边经静脉插入右房,顶端气囊充气后,使导管顺血流漂入右室、肺动脉及其分支,使其嵌楔在肺小动脉上,测定肺小动脉楔压(PAWP),同时还可测定中心静脉压(CVP)、右房压(RAP)、右室压(RVP)、肺动脉压(PAP)。除测压外,肺动脉导管(PAC)还可进行心排血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右心功能监测及肺动脉造影、小儿心导管术、心内膜起搏等。 近年来重危病人应用肺动脉导管技术获得血流动力学资料已占45%~58%。至今大量临床研究仍不能证实应用肺动脉导管技术能提高重危病人的存活率,但就个体而言,床边心血管临测技术可早期诊断,提供俣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肺动脉导管操作本身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肺动脉栓塞、出血和梗死等。因此,在重危病人监测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提高操作技术,临术医师应熟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意义,并以此来判断心血管功能,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一、生理基础 (一)肺小动脉楔压的生理意义 肺小动脉楔压(PAWP)系指心导管插入肺动脉的小分支,导管顶端和肺微血管静脉腔之间形成自同通道时所测得的压力。PAWP应符合

3项标准:①在嵌楔部位所取得的血液标本,必需是完全氧饱和血;②嵌楔后的肺动脉位相图形应变为与左心房曲线相似;③平均嵌楔压应小于肺动脉平均压及肺动脉舒张压。如果病人伴有肺内分流或作用呼气末正压时,则所压得的血液标本的饱和度不一定为100%,故目前仅用后两项标准。 PAWP的正常值为0.67~2.0kPa(5~15mmHg).因肺微血管和肺静脉床、左心房及左心室成一共同腔室,因而PAWP亦可代表左室舒张末压(LVEDP)。但在收缩前期因二尖瓣开始关闭,故PAWP与左心室舒张末压可不相等。在左心房收缩力增强或左心室顺应性降低的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末压可超过左心室平均舒张压及PAWP,而高达2.5kPa.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平均舒张压显著增高时,其与PAWP亦密切相关,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室顺应性降低,左心室容量虽仅轻度增大,而左心室舒张末压与PAWP的差别可能明显。然而,平均PAWP一般能相当正确地反映整个循环系统的情况,当其增高达2.7kPa以上时,已有左心功能异常;若高达 4.0kPa或以上时,则出现肺水肿。当平均PAWP在1.6~2.4kPa 时,左心室肌的伸展最适度。在心排血量正常时,若PAWP在正常范围的1.1~1.6kPa之间,提示心室功能良好;在低血心排血量或在有循环障碍征象时,若PAWP≤1.1kPa,则提示有相对性血容量不足,需增加左心室的充盈量,以保证足够的循环作功。 当进行容量负荷试验时,常以中心静脉压作为肺充血危险性的指标。中心静脉压虽与右心功能状态明显相关,但在很多病理状态

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超声心动图正常值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25-37mm;女20-35mm; 右心室内径:10-20mm; 肺动脉内径:18-22mm; 二尖瓣E峰-室间隔距离(EPSS):2-7mm; 室间隔厚度:6-11mm; 左室后壁厚度:7-11mm; 右室前壁厚度:3-5mm; 主动脉搏幅:8-12mm; 室间隔搏幅:3-8mm; 左室后壁:8-12mm; 肺动脉a波深度:1.2-3; 二尖瓣口开放直径:16-20mm; 主动脉口开放直径:16-26mm; 二尖瓣斜率:80-200mm/s; 主动脉瓣上升速度:(369±83.6)mm/s; 左室后壁上升速度:(40±8)mm/s; 左室后壁下降速度:(66±14)mm/s; 成人二维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主动脉瓣环内径:14-26mm; 窦上升主动脉内径:21-34mm; 左房内径:最大前后径,25-35mm;最大上下径,31-55mm;左房面积:9.0-19.3cm2; 2、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 右室流出道:19-22mm; 肺动脉瓣环内径:11-22mm; 主肺动脉内径:24-30mm; 左肺动脉内径:10-14mm; 右肺动脉内径:8-16mm; 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2; 3、心尖四腔心切面: 左房内径上下径:31-51mm; 左房内径左右径:25-44mm; 二尖瓣环左右径:19-31mm; 右心房内径(均为收缩末期径):上下径34-49mm; 右心房面积:11.3-16.7cm2;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 声测值 本帖最后由如意于 2010-1-24 10:03 编辑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内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张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内径0.4-0.9cm,肝中静脉内径0.5-0.9cm,肝左静脉内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内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内径。肾动脉以上内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内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张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内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内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张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119+-22cm/s。进食后舒张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内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张期。峰值速度60- 120cm/s,RI=0.5-0.7。 下腔静脉内径。近心段2.0-2.4,中段(在肾动脉水平)1.9-2.1cm,远心段(在髂总静脉汇合处水平)1.7-1.9cm。 子宫及卵巢正常参考值: 子宫上下径5.5-7.5cm,前后径3.0-4.0cm,左右径4.5-5.5cm。宫颈长约2.5-3.0cm,宫颈前后径《3.0cm。 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2cm。 甲状腺正常参考值 甲状腺侧叶前后径、左右径不超过2cm,上下径3-6cm,峡部前后径小于0.5cm。 甲状腺上下动脉直径小于2mm,收缩期峰值速度(Vmas)20- 30cm/s,平均速度(Vmean)12-20cm/s,阻力指数(RI)0.5-0.6。

肺动脉压力测定的方法

肺动脉压力测定的方法(原理) 求助肺动脉压力测定的方法(原理),应该是根据三尖瓣反流?具体怎么算呢?等待回答,恳请 帮助试试看:测出三尖瓣返流速度的同时,可显示压差,如果右房不大加10mmHg如果右房大则加 15mmHg说的不一定对,听听大家的. 谢谢,但我需要确切的?因为SCI文章要求写得很详细?没人应答?超声版太让人失望了,比我们心版的热情度差远了我帮助很多人解答问题,可没想到在这居然这么冷清,版主也有责任 一般是测三尖瓣反流压差,若右房不大,一般加5,右房偏大,加10 ,右房增大,加15, 只是我觉得好象超声上在数据上有很多地方不是很统一,不知其他战友怎么算的 fixedsoldier 我查了一下资料回答你:根据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计算出右室与右房之间的 压力差(△ P 一4V。),由于右室收缩压(SPvP)=右心房压(RAP)+Ap,其中RAP可根据颈静脉充盈的程度及有无右心衰竭来计算,一般定为常数10mmHg右房轻度长大为12 mmHg重度 长大为15mmHg无右室流出道梗阻及肺动脉狭窄时,肺动脉压力几乎等于右心室收缩压。正常肺动脉压力15—30mmHg >30mmH为肺动脉高压。 不知战友所说确切为何。 超声多普勒用简化伯努利方程计算心腔间或心腔与大血管间的压差(PG) , △ P=4

超声常用正常值

心脏彩超正常值 项目名称:内径(mm) 部位名称厚度(mm)左房LA 〈35 室间隔IVS <12 左室LV 〈55 左室后壁LVPW <12 升主动脉AO 〈35 右室壁<3-4 主肺动脉PA 〈30 左室壁<9-12 右房RA 〈40×35 右室<25 左室流出道18-40 右室流出道18-35 部位分度瓣口面积(cm2 ) 二尖瓣狭窄最轻:≤2.5 轻度:2.0-2.4 (正常4)轻-中度:1.5-1.9 中度:1.0-1.4 重度:0.6-1.0 最重度:<0.5 主动脉瓣狭窄轻度:1.6-1.1 压差:20-50mmHg (正常3)中度:1.0-0.75 压差:20-50mmHg 重度:<0.75 压差:50-150mmHg 肺动脉高压正常:15-30mmHg 轻度:30-50mmHg 中度:50-70mmHg 重度:>70mmHg 左室功能(LVEF)正常:>50%轻度降低:40%-50% 中度降低:30%-40%重度降低:<30% 左室充盈功能 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40岁69±12ms >40岁76±13ms E波减速时间:(EDT)199±32ms A峰E峰流速比值:E/A >1 血管正常值: 动脉血管:内膜增厚>1mm 动脉硬化斑块>1.2mm 血流速度:>0. 50m/s 狭窄分级: 轻度内径减少0-50%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中度内径减少51-70%收缩期峰值流速>120m/s 舒张期流速<40 cm/s 严重内径减少71-90%收缩期峰值流速>170m/s 舒张期流速>40 cm/s 极重内径减少91-99%收缩期峰值流速>200m/s 舒张期流速>100 cm/s 闭塞内径减少100%闭塞段可见血栓回声,管腔无血流信号 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分级: I级反流时间1-2s II级反流时间2-3s III级反流时间4-6s IV级反流时间>6s 心包积液分级:微量:2-3mm ,<50ml:房室沟下后壁 少量:3-5mm ,50-100ml: 下后壁 中量:5-10mm ,100-300ml:房室沟下后壁心尖区 大量:10-20mm ,300-1000ml整个心腔 极大量:20-60mm ,1000-40000ml:明显摆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