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发表时间:2013-11-13T13:42:06.3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7期供稿作者:陈花[导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陈花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36600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

师:你从课文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

生:从“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句话可以看出。师:请仔细找一找,是哪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生(思考片刻):老师,应该是“嘣”字。

师:如果××同学当时也和魏王一起打猎,如果他也拉得动弦,能发出“嘣”的一声,请问大雁会不会掉下来?生(愣了一下):不会。

师:再仔细想想。

……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研究点,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质疑,促进主动探究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中,给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中,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从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超群智慧。在我们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质疑碰撞出的火花也越来越精彩。一时间,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活跃,尤其是那些读过或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更是不错过这次探讨交流的好时机。

三、启发想象,挖掘探究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的机会,我们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从而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

如《月光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而是按起琴键来。在这里,可以抓住“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原因是什么”这个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当时贝多芬弹琴太投入了,没有听见盲姑娘的话;有的说,贝多芬故意不回答盲姑娘,他不想惊动盲姑娘,只想好好弹曲子给她听……在此,正是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引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四、突破定势,激发探究思维

思维定势是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多方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例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生初读后):

师:你从哪段话中读出王熙凤的热情?

生(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读完了,现在请你告诉我,林黛玉几岁了?

生(摇头):不知道。

师:她上过学吗?

生(又摇头):不知道。

师:她现吃什么药?

生(还是摇头):不知道。

(连问了三个同学,回答都一样。)

师:这就奇怪了,不是都问了吗?怎么你们一问三不知呀?

生:因为林黛玉没有回答。

师:是林黛玉不想回答,还是她根本没有回答的机会呢?

生:没有回答的机会。

师:这就奇了怪了,王熙凤既然不想知道答案,那么她这样问究竟用意何在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