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好的中国画抒情意味很浓,其笔墨不纯粹是技法问题,而在笔墨中,渗透着中国画的精神,既画家的内在修养,文化沉淀。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中,笔法是由点、线、面构成,其中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其次是墨法,既利用水作用于宣纸上所的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变化。墨法中还包含色彩技

法。

一、笔法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

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

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等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

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用笔五法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

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二、墨法

墨分五彩,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法就是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枯、干、润、湿、漓等五种感观来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所以在笔墨中,笔法强调内力,而墨法体现“活”和“变”。“笔为骨,墨为肉”,即水墨画。

用墨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

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

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

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

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

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国画用笔--笔法

中国画用笔--笔法 骨法用笔 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中锋与侧锋 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 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 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 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 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 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 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 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 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藏锋和露锋,在 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藏锋,采用了书法 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 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 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 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 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

中国画基础知识

中国画的基础知识 一.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 之间”的感觉,有别于西洋画讲求“以形写实”。国画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国画可分 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从艺术的分科来看,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 等画可归入在花鸟类。 国画的构图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 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透视的方法上,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 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采用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这是中国 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 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对于用墨,则讲求勾、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合理 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有浓谈相生相融。由于国画与书 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以上谈的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 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 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 管变化如何,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 南北朝时代的谢赫作为中国第一个绘画理论家,提出的“六法论”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全面系统总结了传统绘画的创作实践。所谓“六法论”是指: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个方面。一、气韵 生动所谓的气韵即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中国国画的要求就是要在描绘出拟物的外形之外,还要表现出拟物的精神。二、骨法用笔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国画特 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其实就是就是指如何把笔墨技法恰当地将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绘 画出来。与气韵作比较的话,气韵指“神”,则骨法用笔指“形”。三、应物象形绘画 者在描绘对象时,必定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不过在追求 艺术创新时,是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概括、取舍、想象和范围内的夸张。 四、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指色彩的应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 运用不同的色彩。五、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及应用,绘画者可以根据 画面的需要,进行形象调用。也就是通过勾画合理的空间布局。六、传移摹写传移摹写 指对真人真物进行临摹写生,或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种方法也是对自然学习和传统 继承的一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 .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1.笔墨概说 A.中国画使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具有笔锋尖、笔毫齐、笔柱圆、笔毛柔软而富于弹性等特征,这种笔配合上中国特有的墨、色,并发挥水的作用使得笔下的线条,表达创作者丰富的感情。

浅谈中国画笔墨技法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一、“笔墨”的本质 知道了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墨”等等一系列可能提出的问题,想来这种概念性的提问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在这里,需要大家真正清楚明了的,即如何去理解“笔墨”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技法等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也许更加重要。毕竟,形式、内涵和技法,乃一切艺术之必须。想来在这里先读几段前人关于“笔墨”的论述比较有益: 1、“所谓笔墨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 故当伸纸洒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满眼机关而取携自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也。文湖州所谓急而取之,少纵即逝者……墨滓笔痕托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势之在是也。

当代著名学者林木在其《笔墨与笔墨精神》一文中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段极富中国传统哲理意味又颇具当代完形心理学性质的笔墨观念,对笔墨的强烈的表现性作了一种深刻的概括。笔墨实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情绪气质与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时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同样,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沈宗骞也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显然,所有这些话语的脱口,无一不在说明笔墨在运行过程中对画家情绪、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精神世界存在表现性。信然,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画笔墨的存在和运用具有表现性的话,那么,笔墨作为中国画之根本,想必它本身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东西,至于它是形式的、内涵的、技巧的,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应是画家在创作挥洒之时千万记住笔墨的“用笔千古不易”和“笔墨当随时代”二者那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 2、笔墨的形式与内涵。 我们知道,形式与内涵二者并不相同,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换句话说,即它们当中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无法存在。因为,艺术就是运用某种有限的、看得见的形式去传递着那无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是故,人们才会说“内涵需要形式去传递”。至于画家们要将全

中国画用色方法

中国画用色方法 着色方法 着色 着色得火候就是在用笔墨完成基本造型以后,清代画家 沈宗春曾说:"盖画以骨干为主,骨干只须从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但着色也不可忽视,染得辅助作用很大,染可以把笔与墨没有连贯得气势连贯起来。人物手面通过染而显现出男女肌肤得颜色,以及年龄得老少,清代沈宗春《芥舟学画输分析"人之颜色,由少及老,随时而易,婴孩之时,肌嫩理细色泽晶莹,当略现粉光。…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际,气足血旺骨骼隆起,……要有光华发越之象…··若中年以后,气就衰而欲敛,色显润而带苍。"至于风景, 花草,树木通过染增加了生气与湿润感。中国画得着色方法很多,但有个大体得原则:第一步要求墨不欺笔;第二步要求色不欺墨。色就是笔墨得辅助与丰富,即使工笔重彩,也不要掩去了勾勒得用笔,或者用色超出了墨得深度,致使笔墨处不被淹没。 随类赋彩 赋彩就是对照各种不同得对象,着不同得色彩。美术就就是通过形状,色彩、空间三个造型手段来完成得,着色就是其中一个手段一为什么说着色要随类呢?这里说明了中国画得 一大特点,西洋画必须根据光得关系,除画出色彩不同得变化外,还要画出环境关系得影响色,例如一件白衬衣上受到外光

得反射,呈现黄、绿、储色,就都要画到,认为这样才有衬衣得真实感,所以强调得不就是物象本身得颜色而就是光色得作用。谢赫所提出得"随类赋彩"就是根据物体得固有色彩得类别去描绘就时以了。国画得颜色,一般要求典雅、·沉着、大方,即使重彩画,也要使人感到并不火气。因为国画大量使用得就是单色得矿物色或单色得植物色,用色一般讲求浑融调与。在论及原色与间色得关系上,荆浩《画说。提出"红问黄,秋时坠,红门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请邹一挂到。山画谱》'请紫不宜并列,黄白莫可肩随,大红大青偶然一二,深绿浅绿正反异形"。都就是前人得用色观念。 中国画着色可分为三种不同着色得路子;一种路子就是 匈线,重彩着色,十世纪以前基本就是这个路子;另一个路子就是用水墨淡彩得办法,使"墨韵既足,然后敷色",这就就是以大部分墨色浓淡得变化当作颜色使用,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罗'得晕化效果,这就是十二世纪以后国画着色得一大变化;近代得画家为了开拓探索更为广阔得路子,又逐渐使用户泼彩与 淡彩,重彩并用得青色方法,使中国画得色彩表现力加强了。 以色貌色 前已提到中国画以固有色为主,来体现国画色调上得单纯、高雅、明朗、洁净等富有装饰性得美感。以色貌色就是指用颜料把对象得基本色画得逼真。物体在美术上得反映就是靠得形、色、质、空间感这几个要素,一幅国画当然要求把

国画理论知识

国画理论知识 国画理论知识(一) 中国画自古以来,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对于用水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扬州八怪中的李鱓就曾言:“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及凝 于神”,“笔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他充分地领会到作画要传神,笔墨是基础,而关键在于用水得法,“作画无水、如舟搁滩、 划不得一桨”,说明一件成功的作品,要达到神情横溢的艺术效果,都取决于用水得法,不然无法作画。明代唐伯虎对作画用水也作过 一番精心研究,他说:“作画破墨不宜有井水,性冷凝故也、温汤 水或河水皆可。洗研磨墨,况笔压开,饱浸水气,然后蘸墨,则吸 均畅,若先蘸墨然后蘸水,被冲散不能运动也”。现代傅抱石、黄 宾虹、汤文选先生对水法的研究更有自己独到之处,黄宾虹总结自 己用水用墨分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均是指水与墨相融而产 生的画面效果。傅抱石破笔渲染法,更是运用大量的水产生水晕墨章、水色淋漓的艺术效果。 在当代写意花鸟画创新中,人们在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技法的同时,更加重视水的作用,视水为花鸟画创作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 动这一因素,对加强作品的现代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潜力。写意花鸟 画讲求笔法、墨法,其实还有水法。在创作中,水的表现发挥着独 特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事实,水墨画可分为十四法。 (一)水调墨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花鸟画也不例外。线条是构成中国画的骨架,未有骨架,画是立不起来的。所以作画前,必须先着墨,墨得靠水 调制方能用。古时用墨须得研磨,研磨离水不行。而现在有成型的 墨汁,但作画时,也得用水调制,使用起来才方便,否则胶粘过大,行笔困难。花鸟画如画梅花先得立枝、干,树枝的干枝得有浓淡之分、阳背之向。要想充分表现梅花枝干其质感。需得调墨,调墨时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第一节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笔锋可分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数种。 1、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2、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3、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4、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5、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第二节墨法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

最基本的国画常识

最基本的国画常识(图文解说) 中国画的概念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宗教画: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院体画

院体画: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民间画

民间画: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动物画 动物画: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扇面画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色彩有以下几种 一、矿物颜料 1、朱砂 2、朱膘(朱砂中提炼、最上面的一层) 3、银朱 4、石黄 5、雄黄(又称雄精) 6、石青(分头、二、三、四青) 7、石绿(分头、二、三、四绿) 8、赭石(分深赭、浅赭) 9、蛤粉(贝壳磨制、虽非矿物但归在此类) 10、铅粉(易变黑,常用钛白粉代替) 11、泥金 12、泥银

二、植物颜料 1、花青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进口,胭脂虫中提取,虽非植物但归于此类)

三、化工颜料(不同于盒装软管的,也为块状) 1、曙红 2、深红 3、大红 4、铬黄 5、天蓝 第一、二类为纯天然制作,除洋红外(它最初从墨西哥引进),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国画颜料。三类为现代的化工合成颜 料,用起来尚可。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当数上海马利实业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马利牌”中国画颜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来说一类为粉状,用时须加明胶,二、三类直接在水中浸泡一会就可,使用比较方便 上色的薄厚问题: 传统认为颜色应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一遍遍用较薄的颜色反复上色,最终形成一种多层叠加的厚重效果。薄上色法可以说最好是把握在用绢画时,手放于绢面之上抚摸画面不觉有色的粗糙感,而还能清晰地感觉到绢丝的经纬。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画上,都有着细腻而厚重的色

23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薛美玲王伟 【摘要】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用笔墨作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但把这种作画的技法升华到得较为独立的精神表现方式,却经历了几千年几乎整个古代史。笔墨作为中华传统绘画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同时,随着历史的演进,笔墨的精神表现越发增强。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 【关键词】笔墨传统文化精神笔墨当随现代 黄宾虹曾说:“画中有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笔墨的运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重要问题之一,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墨并不同于西方的黑色,古人说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其实,就是因为水的成分不同而可以辨别枯湿浓淡,这样看,墨其实就是一个变数;另外一个变数是毛笔;有了墨、毛笔这两个变数,又有了宣纸这样一个定数,就有了笔与笔、墨与墨、纸与纸之间的多重关系,这些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表现自然,体察万物的宏大天地。有了这样一个基点,笔墨的表现力就可以推向极致。 一.历史演进中的笔墨 任何一种民族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一种非常明显,让人一望而知的区别存在。但其中的内涵却很难让人明确。 在新时器彩陶文化的大量陶器中,已经可以看到用笔墨绘制的彩陶纹饰了。据考在半坡文化就发现了用捆绑在木棍上的兽皮做成的原始的毛笔,而彩陶纹饰的毛笔的笔路,即粗旷的线条则是十分明显的。青铜时代据文献考证有壁画,想必是用笔画的开始,战国时期有帛画。帛画的用线也开始讲究,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复原死者生活原状,其注意的也决不是在线条上。至于“墨”,汉代以前大多用矿物颜色。如黛、石墨也有用墨漆者。但到汉代,已开始用松烟墨,尽管墨已经在用了,但肯定是当黑色勾线用,没有后世墨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至少在文献上没有记载,而在绘画中的作用也难以发现。笔墨真正提升到自觉和精炼的程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从这个时期一些画家涉及用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重视的程度和成就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线描程式出创,皴法没有,墨法也没出现,尚处于实线状态,而笔墨理论是难以置信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 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 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 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水平,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 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 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因为画 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 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 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 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 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 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 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使用来实现这种" 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 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 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 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

国画的尺寸常识(DOC)

国画的尺寸常识 作者:‖文章来源:‖时间:2010-03-20 09:25:46 单位:厘米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七尺全开:238 x 129 八尺全开:248 x 129 八尺屏:234 x 53 一丈二尺:367 x 144 一丈六尺:503 x 193 一丈八尺:600 x 248 国画的尺寸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浅谈中国画在现代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0641480.html, 浅谈中国画在现代的发展 作者:徐芳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6期 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国画中的水墨语言与素描有一定联第的,因为绘画部分中西都基于对形体的描绘,但在最初的绘画中都是用线对轮廓的刻画,以后才由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产生了不同的风貌,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也出现了注意透视、解剖的立体造型方法,当时被视为异类。 关键词:素描教学;中国画;艺术性;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17-0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也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但是在现在的国画教学过程中,以及学习的具体实践中发觉很难从现在的素描教学的影响中走出来。这也许是由于我们对于素描的局限认识。从字面上理解素描就是对对象的一种朴素的描绘,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单色画。 那么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见过的很多中国画特别是水墨画作品都属于此种范畴。但是在实际的分类中却大相径庭。 一、素描教学的误区 (一)我国的素描教学引进了俄罗斯19世纪以后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但这个教学体系绝对不等于传统。打开文艺复兴前后期的欧洲素描来看德国素描结构严谨、笔法细致、线条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人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要求结构准确,整体感强,有体积感、色彩感、厚重感、虚实 空间感强,讲究透视,解剖关系的准确。但是绘画是一种精神产物,不是简单的准确和深刻。它的艺术性要远远高于科学性。 (三) 素描概念的不合理理化。在高校素描课程设置中有石膏(几何形、挂面像、圆雕)、人物(头像、半身、全身)、风景、静物等都称为素描。 二、素描与国画之间的关系 素描是从绘画技法上区分的绘画科目,中国画是从绘画与语言及文化差异上区分的画种,是针对于西方绘画而言的。中西绘画都有素描,只不过中国画中称为“白描”。原本是绘画的一种粉本。宋代画家李公麟把白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扫去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

国画名词术语常识

国画名词术语常识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 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 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 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 古拙。 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 法(构图)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 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出现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 家鼎立,前无古人。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国画名词术语常识:什么是指画? 指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 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历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涛,洪世清所作指画作画作品其影响较大。 大拇指作指画,一般情况下是很少用的。但能够用作在一些特殊 技法上,如果大拇指蘸色按出小鸟的头部和一些形似大拇指形状的物象。因为大拇指的螺纹较粗,留在画面能体现指画的特点,也是一种美。 手掌的用法与手背相反,可先用手指蘸水,再用手掌蘸墨。手掌 落于纸上作推抹状,水从掌背上流下与墨自然混合,适合作巨幅和大 面积擦染,其效果为水墨淋漓,力透纸背。而掌侧的使用似中国画中 的斧劈。 总之,画毛笔画用的一般毛笔,如从最小的圭笔,到白云、衣纹,长锋到提笔等,完全由几个手指就充足代替了。看来好像并非易事, 而实践给了我们准确的答案,那就是只要我们把每个手指的尖、头、侧、背、节、掌充分利用起来,手指就一定能够真正达到"得心应手" 的妙用。

国画名词术语常识:什么是界画? 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顾恺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 《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人,宋初有郭忠恕。 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当前我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浅谈中国画笔墨

学年论文(设计) (本科) 系(院)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美 术 学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中国画笔墨 指导教师 职称 成 绩 学号: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2)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2)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3) 二、中国画的笔墨内涵 (3) (一)气质内美 (3) (二)笔墨意境 (4) 三、中国画笔墨的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画笔墨 姓名:李姗学号:20075171039 美术学院美术学 指导教师:李小滨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与它的内在“内容”的概念变得日益难分。就我们今天的认识而言,“笔墨”既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又具有其特殊的笔墨内涵,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壮大。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中国画的魅力也在于笔墨之美,舍弃了这一点,就等于舍弃了中国画的命脉和灵魂。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气质;内美;发展 一、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它以笔墨语言为中心,又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的艺术理念,充分展示作者心灵世界最真切的个性宣泄。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他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精)

中国画学谱用墨与用色 水墨画 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着色,且多青绿金粉,自王洽泼墨后,北苑继之,方有水墨"。可见国画中有1种单用水墨而不用色彩作画的形式,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这大概与1些唐代画家开始追求恬淡的画境与适于发挥水墨效果的纸张发展有关。在宣纸上调剂燥湿浓淡比在绢上方便,用微妙的墨色变化,无论湿笔点染或干笔皴擦,适于表达画家的襟怀情致。象宋代的山水画家米芾、人物画家梁楷等,已经把水墨的效能,发挥到相当的高度。宋元以来,水墨画几乎占据首要位置,不断开辟着水艺术的新领域,重彩画反而处于次要的位置。 水墨画始源于既为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托名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即以水墨画作为表现自然最得心应手,又最理想而高尚的形式。 水墨与颜色相比,可收到多姿多采的墨趣,其层次之多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以奏效的,所以张彦远认为,:“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又说,'金故运墨而5色具,谓之得意;意在5色,则物象乖岁。因此前人“墨为诸色之母" 严格讲,既称水墨画,应是1点颜色也不着的山水,花鸟画,象米芾的山水和徐渭的花卉等,在古人的作品中,极为多见。但也有略施淡彩的中间画,人们也概称之为水墨画的。学习水墨画的重要性,极为明显,因为相对来说,设色在国画制作上.终归处属于辅助的手段,很难想象,没有坚实的笔墨基本功.而单凭色彩会成为1个典型中国画家的。即使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也应精深于笔墨之变化,在此基础上,追求颜色之变化,尤其在学习的步骤上,应以先彩而后墨逐步入手为宜。 墨分5色 国画传统上有墨分5色之说:"'运墨内5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淡有5个色阶的差别。音乐的l、2、3、4、5、6、77音控节寻声,形成整个音域1样.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不过墨的音符从靠水来调节罢了,古人过去对墨的5色,意见很不1致,现列表如下,供读者参考: 第1说黑浓湿干淡 第2说浓宿焦退埃 第3说焦浓重淡清 第4说浓次浓淡次淡最淡 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5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不要拘于怎样分法,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淡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时,最好通过试纸试1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墨法之变化,亦应试做各种浓淡干湿的练习,以对笔头的水份能够控制自如。 下面介绍两种墨的练习,1种是极干到极湿的练习,如下表: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好的中国画抒情意味很浓,其笔墨不纯粹是技法问题,而在笔墨中,渗透着中国画的精神,既画家的内在修养,文化沉淀。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中,笔法是由点、线、面构成,其中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其次是墨法,既利用水作用于宣纸上所的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变化。墨法中还包含色彩技 法。 一、笔法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 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 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等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 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用笔五法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 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二、墨法 墨分五彩,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法就是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枯、干、润、湿、漓等五种感观来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所以在笔墨中,笔法强调内力,而墨法体现“活”和“变”。“笔为骨,墨为肉”,即水墨画。 用墨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 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

浅谈中国画用色、用墨的技法

浅谈中国画用色、用墨的技法 【摘要】中国画以笔墨作为主要艺术语言,其色彩亦有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中国画的用墨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六彩”的说法。中国画颜色与墨调配使色相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可见色墨适当混用,可使色气达到不浮不滞,画面效果极佳。 【关键词】中国画;用墨;用色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有着比西洋画更加独特的特征,中国画主张黑白分明,把纯黑的黑色作为统帅画面的骨架和基调,色彩处理要在墨骨的基础上考虑。中国画的用墨使中国画与其它画种用色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尤其是水墨画的色彩,基本上是在墨的基调上进行以求得单纯的变化。中国画的用色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墨交融,但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达到画面色调和谐的画面效果。 1.中国画的用墨理论 1.1色不碍墨、墨不碍色 色彩是绘画效果的敏感部分,中国画在色彩处理上有独特的规律,它与西画对色彩的观念和运用都不相同,按照西画的观点,各种色彩皆由红、黄、兰三原色调配而成,而把“黑”和“白”称为“无彩的色”。在颜料的使用上一般也忌用纯黑、纯白,黑和白也和其他色彩一样是随着光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中国画用色和用墨则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1]所谓“色不碍墨”就是在画面效果中色的运用不能影响到墨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墨不碍色”也就是说在画面效果中墨的运用不能影响到颜色在画面上所产生的效果。它们之间是互不侵犯相得益彰以墨笔表现出的,就不以设色为主。以颜色表现的,就不以用墨为主,从而使画面和谐。 1.2墨分五色六彩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2]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3]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由此可见六墨具备对比适当,墨即是有色彩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