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水准测量表格

普通水准测量表格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施测方法 1、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 (1)瞄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 (2)瞄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3)瞄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 (4)瞄准前视尺红面,令气泡重新准确符合,读取中丝读数。 以上四等水准每站观测顺序简称为后(黑)——后(红)——前(黑)——前(红)。对于三等水准测量,应按后(黑)——前(黑)——前(红)——后(红)的顺序进行观测。 2、测站上的计算及校核 (1)视距部分 后距=[(1)项—(2)项]×100,记入第(9)项; 前距=[(5)项—(6)项]×100,记入第(10)项; 后、前距差d=(9)项—(10)项,记人第(11)项; 后、前距差累积值∑d=本站(11)+前站(12),记入第(12)项。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2)高差部分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双面水准尺,因此应根据红、黑面读数进行下列校核计算: A、理论上讲,同一把水准尺的黑面读数十K值减去红面读数应为零。 即: 后视尺(3)项+K—(4)项=(13)项; 前视尺(7)项+K—(8)项=(14)项; 其中K为水准尺红、黑面起始读数的差值,系一常数值。在本例中47号尺的K=4.787米;46号尺的K=4.687米。由于测量有误差,(13)项和(14)项往往不为零,但其不符值不得超过±3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2毫米)。 B、理论上讲,用黑面尺测得的高差与用红面尺测得的高差应相等。 (3)项—(7)项=(15)项(黑面尺高差);

(4)项—(8)项=(16)项(红面尺高差)。 因为两把尺的红面起始读数各为4.787米和4.687米,两者相差0.1米,所以理论上在(16)项上加或减去0.1米之后与(15)项之差应为零,但由于测量有误差,往往不为零,其不符值不得超过±5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3毫米),并记入第(17)项。 (17)项=(15)项—[(16)项±0.1米] 表中第(17)项除了检查用黑、红面测得的高差是否合乎要求外,同时也用作检查计算是否有误,这是因为: (17)项=(15)项—[(16)项±0.1米]=(13)项—(14)项 当以上计算合格后,再按下式计算出高差中数: 高差中数(18((15)项+(16)项±0.1米)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 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指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原理、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的综合,亦即获得测量结果的方式。例如,用千分尺测量轴径是直接测量法,用正弦尺测量圆锥体的圆锥角是间接测量法。 定义: 基本假设 从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经典物理的基本假设: 1.时间是绝对的,其含义是时间流逝的速率与空间位置和物体的速率无关; 2.空间是欧几里德的,也就是说欧几里德几何的假设和定律对空间是成立的; 3.经典物理的第三个假设,就是质点的运动可以用位置作为时间的函数来描述。 假设相关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的绝对性和空间的欧几里德性完全是经验定律,也就是说只能从日常的观察和试验来验证,而不能从更基本的定律来证明。另外对于空间来说,比欧几里德性更基本也更重要的性质是空间是三维的,这一点与我们描述空间的位置需要也只需要三个坐标(不论采用什么坐标系)有内在的密切的关系。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是相对的,空间也不是欧几里德的,但是绝对时间和欧几里德空间对低速运动(相对于光速)和宏观世界是一个很好的近似,在相当高的精度上是正确的。因此在经典物理中使用这样的假设是合理的。 根据第三个假设,如果我们知道质点的位置作为时间的函数,而且我们知道了质点的质量,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所能知道的关于这个质点的一切知识,由此可见,经典物理的任务就是找出质点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水准测量原理: 从验潮站的高程零点,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设立于验潮站附近由国家设计里的水准原点的高程,作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点。我国水准原点设立在山东青岛市。从国家水准原点出发,用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测定布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等水准点。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骨干,三、四等水准网遍布全国各地,以上总称为国家水准点。在国家水准点的基础的上,为每项工程建设而进行工程水准测量或为地形图测绘而进行图根水准测量,同城为普通水准测量。

二等水准技能竞赛规程

二等水准测量技能竞赛规程 举办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及能力,充分展示安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教产结合,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为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参赛对象 在籍的高职院校学生。 二、竞赛内容与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两个环节。竞赛以组为参赛单位,要求参赛选手在理论考核时独立完成竞赛规定的理论考核环节内容,在实践技能考核时以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完成竞赛规定的实践技能考核环节内容。 (一)理论知识(占总分的20%) 考查学生对测量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理论知识考核,所有参赛选手随机抽签,根据抽签号码,确定选手座次,不得随意调整。 1、理论考核知识点具体如下: (1)测量的基本知识(7分) ①测量工作的基准线、基准面; ②铅垂线、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定义;

③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象限编号; ④我国的高程系统、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 ⑤高程与高差的换算; ⑥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高程的影响; ⑦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测量工作的原则; ⑧测设和测定的区别。 (2)水准测量(15分) ①水准测量的原理; ②前、后尺读数与高差的关系; ③视线高及其立尺点高程和水准尺读数的关系; ④转点及其作用; ⑤高差总和与前视读数总和及后视读数总和的关系; ⑥水准管轴、视准轴、十字丝视差的概念、十字丝视差消除方法及水准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的检验与校正; ⑦单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⑧一测站普通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 ⑨普通水准测量的记录、计算和检核; ⑩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高程计算。 (3)角度测量(10分) ①水平角、竖直角的概念;水平角与竖直角的测角原理; ②全站仪或经纬仪的安置步骤; ③测回法测角的步骤、记录和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教材)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 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 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 (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 (10)= [(5)-(6)] × 100 (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 (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2.高差部分 (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 (17)= (8)-(7) (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取“+”或取“-”应根据后、前视尺的K值来确定。 +(17) ±0.100]/2,作为该站测得的高差值。 表2为三等水准测量手簿,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记录和计算校核的顺序。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 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 —1. 5km 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 前- 后;黑- 黑- 红- 红) /I—I 5 八、、八、、/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 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 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 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水准测量规范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4)水准网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

1、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 (1)瞄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 (2)瞄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3)瞄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下丝、上丝读数; (4)瞄准前视尺红面,令气泡重新准确符合,读取中丝读数。 以上四等水准每站观测顺序简称为后(黑)——后(红)——前(黑)——前(红)。对于三等水准测量,应按后(黑)——前(黑)——前(红)——后(红)的顺序进行观测。 2、测站上的计算及校核 (1)视距部分 后距=[(1)项—(2)项]×100,记入第(9)项; 前距=[(5)项—(6)项]×100,记入第(10)项; 后、前距差d=(9)项—(10)项,记人第(11)项; 后、前距差累积值∑d=本站(11)+前站(12),记入第(12)项。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 (2)高差部分 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双面水准尺,因此应根据红、黑面读数进行下列校核计算: A、理论上讲,同一把水准尺的黑面读数十K值减去红面读数应为零。 即: 后视尺(3)项+K—(4)项=(13)项; 前视尺(7)项+K—(8)项=(14)项; 其中K为水准尺红、黑面起始读数的差值,系一常数值。在本例中47号尺的K=米;46号尺的K=米。由于测量有误差,(13)项和(14)项往往不为零,但其不符值不得超过±3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2毫米)。 B、理论上讲,用黑面尺测得的高差与用红面尺测得的高差应相等。

(3)项—(7)项=(15)项(黑面尺高差); (4)项—(8)项=(16)项(红面尺高差)。 因为两把尺的红面起始读数各为米和米,两者相差米,所以理论上在(16)项上加或减去米之后与(15)项之差应为零,但由于测量有误差,往往不为零,其不符值不得超过±5毫米(三等水准不得超过±3毫米),并记入第(17)项。 (17)项=(15)项—[(16)项±米] 表中第(17)项除了检查用黑、红面测得的高差是否合乎要求外,同时也用作检查计算是否有误,这是因为: (17)项=(15)项—[(16)项±米]=(13)项—(14)项 当以上计算合格后,再按下式计算出高差中数: 高差中数(18)项=((15)项+(16)项±米)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得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得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得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得水准网,这样起算点得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就是作为测区得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得路线布设。 3、点位得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与便于观测得地点,水准点得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得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得精度要求与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得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得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得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 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 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 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 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得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得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得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得计算与检核:

一二等水准测量

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 精密水准测量一般指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在各项工程的不同建设阶段的高程控制测量中,极少进行一等水准测量,故在工程测量技术规范中,将水准测量分为二、三、四等三个等级,其精度指标与国家水准测量的相应等级一致。 下面以二等水准测量为例来说明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 一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的一般规定 在前一节中,分析了有关水准测量的各项主要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根据各种误差的性质及其影响规律,水准规范中对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作出了各种相应的规定,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或减弱各种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 1 )观测前30 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 ( 2 )仪器距前、后视水准标尺的距离应尽量相等,其差应小于规定的限值:二等水准测量中规定,一测站前、后视距差应小于 1.0m ,前、后视距累积差应小于3m 。这样,可以消除或削弱与距离有关的各种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如i角误差和垂直折光等影响。 ( 3 )对气泡式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置平零点的位置。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须严格置平。 ( 4 )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螺旋,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以避免倾斜螺旋和测微器隙动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 5 )在两相邻测站上,应按奇、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对于往测奇数测站按“后前前后”、偶数测站按“前后后前”的观测程序在相邻测站上交替进行。返测时,奇数测站与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与往测时相反,即奇数测站由前视开始,偶数测站由后视开始。这样的观测程序可以消除或减弱与时间成比例均匀变化的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如i角的变化和仪器的垂直位移等影响。 ( 6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应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7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水准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水准路线上每一测段仪器测站安排成偶数,可以削减两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 (8 )每一测段的水准测量路线应进行往测和返测,这样,可以消除或减弱性质相同、正负号也相同的误差影响,如水准标尺垂直位移的误差影响。 (9 )一个测段的水准测量路线的往测和返测应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如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观测。 (10) 使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的操作程序与水准器水准仪相同。观测前对圆水准器应严格检验与校正,观测时应严格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11 )水准测量的观测工作间歇时,最好能结束在固定的水准点上,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水准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加以标记,间歇后,应对两个间歇点的高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符合限差要求(对于二等水准测量,规定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应≤1.Omm ),就可以从间歇点起测。若仅能选定一个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则在间歇后应仔细检视,确认没有发生任何位移,方可由间歇点起测。 二精密水准测量观测 1. 测站观测程序 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水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二等水准测量考评要求及表格

测量员 职业技能竞赛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为了正确评价参赛选手的作业过程和最终成果,特制定测量员竞赛技能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一、成绩结构 技能操作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其中:仪器操作分值50分,观测时间分值35分,内业计算分值15分。外业施测根据竞赛选手对仪器操作、作业流程、作业技巧的掌握熟练程度,以及观测方法的规范性等测评项完成的质量情况,综合观测所用时间进行评分;内业计算根据计算表格填写的质量、数据取位、数据计算正确性、计算成果是否满足要求等项进行评分。 二、技能操作考核 (一)考核时间 总时间50分钟,其中操作35分钟,计算15分钟 (二)二等水准观测考核 竞赛主要对参赛选手二等水准观测的规范性、熟练程度、观测技巧等方面进行考核。技术工作组根据竞赛内容设置测评点,并为每个测评点预置一定分值。竞赛中,裁判员根据参赛选手在竞赛中对测评点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评分。 1、观测技术指标及要求如下: (1)测段、线路往返测高差不符值≤±4K mm,K为测段、线路长度,单位为km。 (2)符合路线不符值、水准路线环闭合差≤±4F mm ,F为符合路线、环线长度,单位为km。 (3)测站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视线长度≤50m; ◆前后视距差≤1m; ◆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积≤3m; ◆视线高度≤2.80m且≥0.5m。 (4)测站观测顺序为: ◆往测时,奇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后视→前视→前视→后视 ◆往测时,偶数测站照准标尺分划的顺序为: 前视→后视→后视→前视 ◆返测时,标尺与往测互换一下,使用数字水准仪自带程序 (BFFB)进行观测数据采集时,奇、偶测站照准标尺顺序同往测。 (5)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 ◆同一标尺读数差≤0.5mm; ◆所测高差差≤0.7mm。 2、二等水准观测考核总分为50分,各测评点内容、分值设置及评分标准如下表: (三)二等水准内业数据处理 选手统一使用赛区竞赛委员会提供的2H铅笔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二等水准内业数据处理总分为15分。按以下技术要求、精度指标进行考核、评判: 1、计算取位应符合: (1)往(返)测距离总和/km,取位:0.01; (2)测段距离中数/km,取位:0.1; (3)各测段高差/mm,取位:0.01; (4)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及允许值/mm,取位:0.01; (5) 测段高差中数/mm,取位:0.01; (6)路线往返测不符值及允许值/mm,取位:0.01;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实习报告模板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实习报告模板

宜昌市水利电力学校 班级:1009 姓名: 指导老师: 二0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4) 一、实训指导 (4) 1.1目的要求 (4) 1.2实训内容 (4) 1.3实训地点 (5) 1.4时间安排 (5) 1.5实训注意事 (5) 二、实训内容简介 (6) 2.1仪器和工具 (6) 2.1图根控制测量 (6) 2.1.1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6) 2.1.2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7) 三、地形图测绘 (8) 3.1外业碎步测量 (8) 3.2数学测图的内业工作 (9) 四、需上交的资料 (9) 五、内业计算表和地形图 (9)

工程测量实习报告 一、实训指导 1.1目的要求 工程测量实训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再实训场地集中进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训训练,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测量的工作过程,熟练的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记录计算方法;掌握全站仪、水准仪的检验校正地方法;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和地形图的应用;了解测量新仪器、新技术的应用和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目前人才市场的需要,安排三周的全站仪、水准仪测量实训,进一步掌握测量测量仪器的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对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寻找工作和毕业之后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创造条件。实训具体要求是: 1、掌握全站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3、掌握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方法; 4、掌握数据传输及数学化成图的基本方法。 1.2 实训内容 1)在测区实地踏勘,进行图根网选点。再城镇区一般布设闭合或附和导线。本次实训在水校校园内进行,布设必合导线。在控制点上用全站仪进行测角、量距;用罗盘仪进行定向等工作,经过内业计算获得图根点的平面坐标。 2)高程控制点也设在平面控制点上,采用假定高程坐标系,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