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文化经济学第五讲整理(修改版)

北京大学 文化经济学第五讲整理(修改版)
北京大学 文化经济学第五讲整理(修改版)

第五讲、文化人类学

(2010年3月20日)

整理人:郭瑛、李宜轩

我们从这周开始进入另外一个话题,文化人类学。这是比文化经济学更古老的问题。

一、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是西方公认的文化人类学家之一。恩格斯曾经这样评述马克思的贡献:正像达尔文发现有季节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史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技术、XX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至XX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他对马克思贡献的概括是十分客观的,是作为一个学者、科学家的判断。1这段话对我影响深刻。我认为,人们在关注的大都是马克思的发现,如无产阶级专政、剩余价值论等,这些其实与对全人类文化的探究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

进入21世纪时,美国一家杂志期刊发起了关于“哪几本著作影响20世纪人类发展”的评书运动,中国唯一当选的一本书是的军事著作。很多思想家都认为20世纪的潮流是技术第一,而却认为,人的因素是第一的,这种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著作中否定了很多西方思想家认为农民落后的看法。而事实也证明,那些没有受过教育、最卑微的、最没有战斗力的农民,经过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很强的战斗力,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军队组织形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普遍推行双头政治,将支部建在连上,使得没有武器、没有工业基础的农民军队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敌军,才有了今天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还指出,上层建筑会对历史做出反应,他坚持相互作用论。这与索罗斯认为的人的预期会影响市场有相似的含义。

从世界的眼光看来,中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在80年代来到美国,有一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1972 P574

帮外国留学生找我辩论,问为什么要批判四人帮。阿拉伯学生说,要是阿拉伯人们有了,就不会受气了;拉丁美洲学生说,要是他们有了,现在就不会有依赖经济了;希腊学生说,二次大战时他们共产党游击队很成功,但斯大林却牺牲了他们,如果是,一定是交易不动的。这些话很有意思,我们评论中国要从全球的历史的角度去评价,而不是从内部视角去评价。

二、文化人类学的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主题与经济学相反,其主要任务是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人类学将目光投向古代。北大所研究的考古,在西方其实是一个很窄的研究角度。对文化人类学而言,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化石,一些工业文明还没有影响、没有开化的地区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熊彼特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考量社会主义,我也认为人类应该走向社会主义,但着眼点不同。我认为,人类社会从手工劳动发展到社会生产,再到知识经济,而知识是公共品不是排他品,因而不需要资本主义。当然,社会应该保有一定的资源以保证生产来造福人类。

三、对文化多样性理解的不同角度

在中国崛起之后,全世界的历史学家、哲学家都活跃了起来,认为汤因比的理论要重新检验,马克思韦伯的新教理论也要重新检验。照他们看来,中国的文明应该是静态、无发展的、落伍的,而现在中国发展却非常快,有赶超西方的趋势,因而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做历史永远都是使用当代的经验重新去理解和诠释过去。

汤因比的冲突反应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典型模型,对费正清等人有重大的影响。经济周期学派认为,外界的刺激,会引起内部动荡,然后衰减。

中国人很喜欢历史,但都是宏观大历史,而Braudel研究的则是微观历史。宏观历史把历史写成了少数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历史,认为英雄创造历史,帝王创造历史,昏君败坏历史。宏观历史是拿道德标准来判断历史,没有研究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原因。马克思虽然从经济角度研究历史,却是将目光集中在研究经济

上层。而法国的历史学家研究的则是非常具体的事情,比如两国发生战争,他会研究打仗的指挥系统;命令要靠什么传播,是坐船、骑马还是赶马车,从这里到那里有多少天。中国却很少想过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需要多少步兵,我们讲腐败、专制,却没有做过对历史微观的研究。

Braudel不是考证故事出来就完了,他还着力构建一个哲学体系,提出新的三层次架构。他受到马克思的影响并有所突破。马克思有一个猜测,需要全世界同时进入共产主义,这只是政治猜测,而他却使之成为了观念:所谓资本主义、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国的现象。要研究资本主义怎么发展,应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国现象,应从世界市场出发。其实,宋、明时代中国已经是世界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可以说只是在恢复影响。

Harris写了一本非常薄的书,叫《Cows, pigs, wars & witches: the riddles of culture》,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推广到文化。他将物质生活分成几个层次,认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食物、空气和水。食物可以通过打渔、种地等多种方式获得,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不是依靠价格,而是根据生态环境。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就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他将物质生活分解为生态和技术,认为比经济基础还重要的是技术,技术决定不同的生态结构。生产环境不同,选择就不同,人们用经验选择如何生存。

Harris曾列举了三个案例。第一个讲的是巫婆崇拜漂亮女孩,却烧老太太。第二个讲的是猪肉。在经济学里认为非西方主流文化的民族都落后的、非理性的,但他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Harris研究为什么有些民族吃猪肉,有些却不吃。研究发现,猪肉价值高,口感不错,产量很高,中东很多XX却禁止吃猪肉。因而他提出:禁吃猪肉是怕日子过得太舒服而丧失战斗能力。中东缺水,都是山地,养的主要动物是山羊。山羊吃草会吃草根,不可能长期呆在一个地方,需要不停迁徙,所以游牧民族的重要特点是:第一不积累财富,他们唯一财富就是一群羊;第二非常吃苦耐劳,荒山野地里可以生存。假设有一个民族鼓励吃猪肉,认为猪肉很好吃,那么大部分猪肉应该是被贵族吃了的,贵族养尊处优,就不愿意打仗,民族就会灭亡。在中东的历史,民族已经换了很多代,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要保持战斗力必须持续迁徙,不能恋家。为了保持民族生存,于是把纪律变成禁忌。由于能吃猪肉的人很少,只有上层能吃,这样反而会得人心,于是变成了戒律。

现在很多人认为有很多不合理的做法,但这其实也是防侵略,保人意志的方法。再看德国和日本,德国人的住房很科学化,德国的床、被子、枕头很简陋,饭也很难吃,德国竞争能力的保持和他们的文化很有关系;在日本的教育中,也很重视培养小孩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中国呢?我们需要思考。猪后面的是哲学,非常值得中国人思考。敢冒险的人应该去世界闯一闯。

第三个故事很有意思。Harris在写文章时没有去过印度,但知道印度有神牛的习俗。很多人认为印度是东方文化,其实是西方文化。世界上谁是最爱好自由的民族?西方描写最热爱自由的人是吉普赛人,起源于印度。为什么神牛在印度有那么高的地位呢?在中世纪的欧洲历史,什么样的人最贫困?和今天的美国一样,是单身母亲带几个孩子的家庭。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单身母亲的辛酸,造成了西方文明的衰落。西方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男劳力,其中黑人阶层人口比例很大,黑人男人却最不负责任。因而,重新恢复当爸爸的责任很重要。

那么单身母亲怎么生存呢?研究发现,欧洲和印度一样,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只要家里有一头奶牛,就可以养活这些小孩。因此,奶牛是社会生存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在中国对XX和XX问题的处理上,一定要充分理解、尊重当地人民的生存方法,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美国社会学家写了世界系统,在汤因比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扩散。在宏观金融学中的重大发现是,新古典经济学模型选错了,它选择了布朗运动的扩散模型,而真正的模型应该是一个反应扩散模型。科学技术发展、人口增长都是属于化学反应。A加B可能是C。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菊与刀》的中文版。文化人类学最有意思的应用是在二、三章中,关于决定是否废除天皇制的部分,最后听从了一个人类学家的话没有废除天皇制。这个人类学家认为,认为日本不能废除天皇制,天皇发一个诏书投降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日本迅速走向现代化,而中国的现代化却经历了很曲折的过程,很大原因是因为中国没有人类学家参与决策。

四、从巴克迪亚里人的生活理解文化多样性

(1)概述

两万年前,人类作为狩猎者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追逐猎物是人类当时拥有

的最高技能。一万年前,人类不满足于仅仅作为狩猎者而成为地球的主人,于是人类开始驯化动物和培育植物,试图主宰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人类不断向上进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次至关重要的社会变革:继续数百万年的游牧与漂泊,还是选择定居过稳定的生活。不同的民族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根据各自依赖的环境,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洗练与沉淀,从而形成了当今多种文化并存的文明世界。

(2)影片介绍

本堂课通过观看BBC记录片《The Ascent of Man》中对巴克迪亚里人真实生活的记录,在科学的哲学潜流中体验中东游牧民族的文化,体会多种文化差异的起源。

波斯的巴克迪亚里人至今仍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庞大的游牧活动。公元前10000年前,游牧民族必须跟随大群野生动物自然的迁徙来维持生存,随后,当绵羊和山羊开始驯化后,这些没有自然迁徙的动物就成为游牧民族赖以维持生存的支柱和希望,他们每天生活的中心就是这些羊群。而为了让这些动物活下去,游牧民族的生活也是在日复一日、毫无尽头的挣扎中度过。当白天到来的时候,他们的脑海中都有一个问题:羊群能赶过下一个高地隘口吗?游牧民族必须不断地寻找新的牧场,攀越一个又一个险阻,这样的生活毫无新意。

游牧民族中,妇女的地位十分有限,她们的作用就是为部落生养男孩,过多的女孩会给整个部落漫长的游牧生活带来灾难。她们拥有最原始的技术:烤面包、做酸奶和纺羊毛。这些简单轻便的方法并无任何浪漫可言,只是为了能够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维持生存,可以日复一日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另外,因为很多生活用品不易移动,巴克迪亚里人也不知道如何制作,所以他们通过和定居的居民交换物品来获得所需。对于这些游牧民族而言,他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寻找新的牧场,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新和思考,他们唯一的传承是那些简单的生活技巧,每个儿子唯一的野心就是像他的爸爸一样生活,由此也可以总结出文明永远不可能在漂泊游牧中成长起来。

巴克迪亚里人每年都要跨过六大山脉,然后再返回。其中春季欢场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冒险活动,那就是跨越巴祖夫特河。他们必须听天由命,因为不知道这次欢场之后剩下的羊群能否维持部落的生存,自己是否还能够存活。三

个月的溶水使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整个部落的男人、女人和动物经过长期的游牧已经疲惫不堪,面临他们的是将要用一天的时间带领羊群过河。这个时候,强壮的年轻人成为了整个部落的支柱和领导,跨越巴祖夫特河是他们生命散发光彩的时刻,然而对于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生命的终点,除了一只留在他身边的小狗外,老人们已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这种文化,为了部落其他人的生存在这里慢慢等待死亡。一般来说,部落一般花7年的时间养育50头左右的羊群,如果换场情况顺利的话,将损失10头左右,部落的人们还能够生存;如果损失20头左右的羊群,整个部落的人的生命都将受到威胁。

(3)中东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

中东游牧民族崇尚强壮与勇敢,因为只有这样的英雄才能带领整个部落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正如巴克迪亚里人跨越巴祖夫特河一样,游牧民族根本没有力量去照顾体弱的老人,为了部落年轻人和动物们的生存,老人们必须被抛弃,漫长的漂泊生活已经让这种想法在中东游牧民族的心中根深蒂固,这就解释了个人主义在游牧民族起源的合理性,而那条“河”也成为了关乎生死的象征,在易经中,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就是一条河。

正如前文所述,文明永远不可能在漂泊游牧中成长起来,所以这些中东游牧民族只能在奔波中听天由命,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过分地依赖于大自然,而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又显得如此渺小,在天灾面前只能束手无策。所以他们对XX的信仰就特别强烈,因为XX就是一份心灵寄托,就是他们的一份希望:他们祈求一片片肥沃的土地,让自己和自己的部落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相比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残酷,中国人的仁慈与敬老也是与社会变革的方式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在项羽出现之前,也是和中东游牧民族一样,将最勇敢最强壮的人奉为家庭和集体的首领。而在项羽之后,中国就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时代,选择定居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和农业文明的推进,农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支柱,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就是由农业文明积累的社会。农业的发展重视经验,越是年长者越能掌握自然的规律,越有经验种植出更好的庄稼,即使是发生天灾,年长者也知道如何减少损失甚至是规避风险。所以相比于中东游牧民族的文化,中国的XX信仰不强,更注重经验,尊重老者,而不崇尚个人主义。正如鲁迅概括为:“西方人的兽性,中国人的儒性”。

附:

摘录陈平教授语:布劳代尔、沃勒斯坦、哈里斯都想要推广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变化。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那么他们就问,什么东西引起生产力的发展呢?他们就猜测是生产力下面应该是生态和技术。它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生产关系上面,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国的现象,是各个文明的冲突结果,拿物理学的话来讲,是催化反应的结果,是扩散反应的过程。所以它的上面还有一个世界系统。

关于文化多样性的的解释(部分学者观点):

(1)王东昕认为:就本质而言,文化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环境中客观存在的资源的所有知识,为获取生存资源而发明创造的技术、工具、行为、组织和态度等的综合体。所以,文化正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被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也是文化全部的目的和意义。生存环境的差异必然造成人类知识、技术、组织、制度和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不可分离。2

(2)盖光认为,生物样性既是生物物种及群落存在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得以生态性生存的基础和前提。生命既是生物多样性的现实存在,也是我们认识、把握及体验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问题。对人类存在来说,生物多样性首先直视人的生命,它使人能够在复合且复杂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思维的方法,描述了一个思维的进程。形成了“联系的联系”的自组织结构,也使文化多样性的组织系统成为复杂结构。文化多样性作为思维转向应该是这种自组织结构演化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同时也呈现一种全息性结构。3

(3)韩民清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人=动物+文化,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和独特部分,“人类是动物与文化的统一体,文化是人类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王东昕《透过文化本质看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之内在关系》《XX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1

3盖光《从生物多样性走向文化多样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24

的客观必然性。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人群之间,都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必然通过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出来。再加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和传承,以及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的相互作用,文化的多样形态就更加复杂和分化。4(4)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文化的差异性或特殊性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文化的本质。她认为,人类文化具有不同的模式,这是因为人类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种群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并演化成对自身社会有价值的风俗、礼仪、生产、生活方式,而这一系列的选择,便结合成这一族群的文化模式。各种文化模式是不相同的,甚至有完全相反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每个社会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显著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由该社会的所有成员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5

4韩民清《文化论》XX XX人民1989 15

5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