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复习过程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复习过程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复习过程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

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单纯靠投入换不来的。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靠科学技术,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何总不如我们期望的呢?

巨额投入≠能力提升

对于我国科技工作的现状,政协委员十分担忧。今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收到的聚焦科技创新的提案有107件。梳理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令人深思——

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连续多年无人问津。

取得像胰岛素那样为世界所认同、并对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成果长期没有。

在汽车工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高端车型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车型来自于仿造,发动机等核心动力部件依赖进口。

在大型民航客机制造等高端领域,我们仅限于总装、组装,核心尖端部件都源于进口。

在医疗领域,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几乎为零。以CT为例,进口品牌最高已发展到640层CT、双源CT、能谱CT,而国产品牌64层CT还没能推出来,国产16层CT仍没有心脏扫描功能,差距越拉越大。

据预测中国将会在2013年,成为世界研究与发展投资领域里新的领头羊。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担心的是,虽然投入直线上升,却很难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尖端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北京糖尿病医院院长、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委员感叹地说“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我们永远要受制于人。”

我国科技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使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速度较进口品牌落后很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种情况与我们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极不相符,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科技发展上不断增加的投入极不相符。

为什么我们国家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大批的科技人才,却出不了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前几年,各方的意见集中在科研经费投入上。这几年国家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2000年到2010年,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从46.7亿元增长至324.0亿元,增幅为594%。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由13.5亿元增长到95亿元,增幅为604%。美国近10年研究和发展的投入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7%,欧盟27国为2.9%,中国为19.1%。我国科研经费增长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尽管科研创新总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是巨额投入与能力投入之间没有等号。遥感应用专家周成虎委员和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委员说:“我国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一直令人不满意,与这种高强度投入很不相称。”

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的。我国科技发展的实践又告诉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单纯靠投入换不来的。创新文化氛围缺失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认为科研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和科技评价体系的扭曲是主要的原因。”化学专家王梅祥委员一语道破。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不仅由于社会外部环境不佳,而且科技人员从事原创研究的内在动力也不足。张庆成委员这样分析:“客观总结和科学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和我国科技活动的现状,不难看出我国的基础科研、工程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研究活动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原始创新性,缺乏重大原始创新的思想、方法、技术和产品。”

王梅祥认为:“我们尚未在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创新文化氛围,对‘新、奇、特’的思想和事物常持怀疑、否定甚至打击的态度。全社会也是为一味求稳、求全、求成功的理念所主导,结果导致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缺失。”。

科学家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立项时,我们总是询问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进展,或询问他们是否获得成功。若国外无成功先例,我们自己的申报通常就被认为不可行或者可行性差,得不到资助和立项。

比如,同全社会存在的“跟风”和追逐“时髦”的风气一样,在科技研究领域,不少科研人员也喜欢追“热点”,追逐知名科学家,追赶已获得国际大奖的研究方向,美其名曰是“对前沿科技热点的敏锐性”,久而久之却成为他人研究和研究方向的追随者,甚至是复制者,彻底失去了创造和创立前沿科技研究方向、引领发展潮流的能力。

比如,学术界缺乏“批判、质疑和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评奖也已异化为追逐名利和荣誉的游戏。

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到北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省、市、地区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在创新过程中热情虽然很高,但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客观需要,在具体实施上感到很迷惘。出现这些问题在于没有具体的科学创新理论的指导,只是按照上级的部署搞创新。

因此,王梅祥提出,现阶段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

功利的管理引发恶性循环

体制性的弊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瓶颈。

“真正有价值的科研,要么着重于基础理论性研究,要么专注于社会实用领域研究,而这些科研课题,大多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力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而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王执礼的看法代表了许多政协委员的意见。

他们讲述了国内大多数科研院所的现状,大多有着逼迫学生必须在一两年内做出东西并发表文章才能毕业的制度,这样就逼得学生和导师无心也无力做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基础性和前沿实用性的科研课题,而只模仿国外别人的课题,依葫芦画瓢,做一些没有原创性没有突破性的垃圾课题,最后匆匆发几篇无关痛痒的垃圾文章。这样,学生好毕业,导师好根据这些文章的数量申请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申请下来,又接着做另一些于社会没有多少价值的科研课题。如此恶性循环,实际上既浪费了国家的财政资源和导师、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又使中国的科研整体呈现出创新性和创造力的缺乏。

这些情况触及到科研管理体制问题,王执礼说:科研管理体制比较保守、僵化,有些还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没有像经济领域一样完全实行对外开放,真正融入世界科技发展大格局,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急功近利而又虚浮于事。

科技界的政协委员特别呼吁:“我们的科研项目审批制度亟待改进。”他们说,现在国家把大量的科研任务交给政府科研机构承担,实行科研项目立项逐级申报、成果鉴定逐级审批,缺乏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机制。这种非竞争机制,使得众多的研究院所在科研领域形成垄断地位。科研项目申请者如果与项目评审成员没有学术关系、师生关系,则很难获得批准,更不可能得到项目经费。这使许多非常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失去了发展机会,失去了创造优秀科研成果的条件。

有的科研人员为获得项目、通过评审,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人际公关,无心真正的科学研究。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学术论文数量接近世界前五名,而真正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则位于世界100名以后,严重影响了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正如周成虎、陈运泰委员所说:“一些科研学术带头人整天忙于东奔西跑争取项目,一个研究小组同时承担若干不同方向的研究项目,或者是承担相类似的若干小项目,项目多多,成果聊聊。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既有体制问题,也有机制问题,其中科研立项体制的不合理应得到纠正。”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我看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从整体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对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它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最后,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能用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以材料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例,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而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于是人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又进入了青铜时代,那时人类能冶炼青铜以及更多的金属,这些金属不仅能用来制造更锋利的刀、箭,并且还能用来制造锄、犁,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又大大推动了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随后炼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以铁矿石的广泛分布性和易于制作性决定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后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四次科技革命更是无法离开材料的有力支持: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不仅使原来的重工业部门有了重大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由上可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以材料技术为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它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令人头痛。现在在垃圾堆中的废弃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塑料制品是合成高分子主链构成的,结合得十分牢固,又非常稳定,耐酸碱性又高,且不蛀不霉,即使把它们埋入地下,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因此,它们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活动的制约,科学技术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是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科学发展的含义,既包括我们对于事物矛盾运动和转化的哲学认识,包含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与相互影响的正确判断,也包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革事物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功能,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发展离不开人,人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以及发展的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发展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极大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伦理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人文规范,以消除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本文深刻首先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即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的能力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是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接下来本文深入阐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后果。同时,人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发挥着巨大影响,首先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实践活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其次人的发展是科技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最后人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途径,也就是首先要全面关注人类发展的向度;其次要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相融合;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完善社会制度,使科技进步成为有利于所有社会成员发展的人类成果。 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本是自然界众多生物中极其普通的一员,他的自然能力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但人却居于自然万物之上,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种支配万物的力量,这

科学探究的理解

1、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使用的“科学探究”一词往往具有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究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泛指一切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两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是人类未知的,方法既规范严谨又富于创新,结果往往可以深化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并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工作就是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典型。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通常只是学生自己未知的,方法比较简单,而且需要教师的帮助,结果一般只能提高学生对某个事物、某种现象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例如,学生通过制作土电话、进行发声实验等活动,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进而讨论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住耳朵等等,不仅有助于自己的听力安全,而且有利于公共环境减少噪音污染。像“声音的传播和噪音的控制”这样的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其结果对学生而言是新颖的,但却是人类早已知晓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在过程或程序上是一致的!任何科学探究活动都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步骤,即:A.提出问题/明确问题;B.猜想与假设结果;C.制定计划并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手段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D.得出结论;E.表达与交流探究结论。科学家要通过这些步骤去发现真理;学生也能通过这些步骤去接近真理。 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显而易见,科学家的探究技能总体上优于学生的探究技能。但是学生时代掌握的探究技能为日后的探究技能发展奠定了基础。更有意义的是,掌握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的学生,不必等到日后,现在就可以开始探究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探究技能。

综合实验技能训练

课程名称: 实验技能综合训练(1) 课程代码: 6005239 学院(直属系): 物理与化学学院 年级/专业/班: 2011级化学2班 学生姓名: 田飞 学号: 312011********* 任课教师: 杨维清 日期:2014 年 11月 28日

抽签序号:68 CH 3 Br Br 或NBS CHBr 2 Br CaCO H O CHO Br 1、 1-bromo-4-methylbenzene 1-bromo-4-(dibromomethyl)benzene 4-bromobenzaldehyde C 7H 7Br Mol. Wt.: 171.03 C 7H 5Br 3 Mol. Wt.: 328.83 C 7H 5BrO Mol. Wt.: 185.02 2、 CH 2Cl C H O + HCl O C 12H 11ClO Mol. Wt.: 206.67 C 13H 13O Mol. Wt.: 185.24β-萘甲酰氯β-萘甲醛74%-81% 2-allyl-6-methylcyclohexanone C 4H 9 MgBr CdCl 2 C 4H 9CH 3COCl C 4H 9CCH 3 O +CdCl 2 3、83%

Br O 7.70 7.627.62 7.70 9.87 Estimation Quality: blue = good, magenta = medium, red = rough Protocol of the H-1 NMR Prediction: Node Shift Base + Inc. Comment (ppm rel. to TMS) CH 7.70 7.26 1-benzene -0.11 1 -Br 0.55 1 -C=O CH 7.62 7.26 1-benzene 0.17 1 -Br 0.19 1 -C=O CH 7.62 7.26 1-benzene 0.17 1 -Br 0.19 1 -C=O CH 7.70 7.26 1-benzene -0.11 1 -Br 0.55 1 -C=O CH 9.87 9.60 CHO 0.27 1 -1:C*C*C*C*C*C*1 246 810PPM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及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启示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机”,而人类社会发展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验室”和“加速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文采用的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科学”的涵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改造关系;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第三,科学是生产力;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1] (二)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别的,它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从直接的人与人来看,一个人的肉身生存直接来源于作为对象的另一个人的赋予,———或者自然的赋予,这都是一回事,因为自然具有人的本质。他作为人的生命则直接来源于无数人的赋予。而这种赋予同时也赋予了赋予者自身以生命。这种“赋予”绝不是来源于某种“之间”,而是确有所源。第二,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而社会的物具有双重的人格。第三,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即从内在历史方面来看,“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2] 以上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概念,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正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以及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现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人类科学与技术实践历史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并以此作为观察社会、研究问题、建立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心是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其中许多深邃的思想和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1.4 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三、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学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张彦 (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08) 内容提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本文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侧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管理技术的模式在市场评判、专利制度、非正式交流等诸方面都明显不同于管理科学的模式。管理实践中,只有弄清科技发展 的内在逻辑,,才能为科学和技术社会角色的实现,创造出对每一具体情况都最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正在得到重视。因为,我们称之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现象,总是带着个人智力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特征。自默顿开拓性研究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学角度去建立现代科技的概念。毫无疑问,科技作为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和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由此,在管理科技活动时,研究其中的社会学,不仅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作为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科学显示了社会系统或社会群体的特点。这些特点包含着种种社会关系,它们是以科学共同体独有的信息交换原则为导向的。我们是否能够像讲科学那样把技术也说成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建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使技术社会化的机构。同时,技术专家也有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值得信赖的手段。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团体化的表现形式,如专业学会和杂志等,尽管它们对技术专家的影响比对科学家的影响要小些。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明显地把科学(即自然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 在科技管理上,把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是一个迄今仍未很好研究的课题。现在的情况是,由于科学管理较技术管理有更多被广泛认同的提法和结论,因而在一般人的理解上,对技术活动的管理无异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在导向上科学与技术社会角色的错位,我国科技界目前理论成果“相对过剩”,应用成果“匮乏疲软”,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皆与此有关。 本文拟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相互关联方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一初步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改进科技管理,首先就同区别科学与技术有关。如果将对技术活动的管理等同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非但不能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实现科技的既定目标,反而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一 在科技界,如何鉴定和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结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承认。如果杰出表现得到表彰,不仅被表彰者会一如既往地对群体保持忠诚,而且对其他群体成员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反之,如果评价因制度上的缺陷而不能正确地分配承认,就会产生导致越轨的条件。[2]

小学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活动方案

西旸小学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推进素质教育再上台阶。 二、参加对象 四、五、六年级学生 三、比赛内容 比赛分笔试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参赛学生独立完成笔试内容,实验操作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内容以现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 四、具体安排 1、比赛时间:4月12日下午(初赛)、4月19日下午(复赛)。 2、比赛办法: (1)科学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分为初赛和复赛。 (2)四五六年级各班推选10名同学参加学校初赛(笔试)、在初赛基础上按笔试成绩(分男女组)、科学老师的综合评定累积分确定各年级前10名同学(5男5女)参加复赛(操作技能)。 (3)根据复赛综合评定分选拔各年级前4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区级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4)参赛选手分年级进行评比,每个年级设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若干名。 (5)复赛时,以年级为单位,同时开始实验,同时结束。学生现场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器材由学校统一摆放在现场),4人共同完成一个实验,由其中一人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且能回答评委的提问。 五、活动领导小组 六、注意事项 1.各班参赛学生名单由科任教师于3月2以前上报教导处。 2.各科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 西旸小学教导处 2014.2.26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五.上) 学校姓名分数 实验题目:制作一个潜望镜 实验器材:长方体牙膏盒﹑两片长方形镜片(大于盒子截面)﹑剪刀﹑刻刀﹑胶带等。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竞赛试题(六、上) 学校姓名分数 实验题目:研究杠杆尺秘密 实验器材:杠杆尺勾码铁架台

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

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论文与技术发明的选题与研究方法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曹晓清葛智伟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开展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和认识,探索和总结指导学生进行选题与研究方法的规律,并用得到的这些规律和方法进行选题或研究的尝试,体验创新实践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实践,探索引导学生进行选题和研究的方法,并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相关指导方法,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创新思维,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员体验选题或探究成功后的喜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意识,树立学生培养过程中科学伦理观和德育教育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青少年的科学探究活动已成为科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科学论文是青少年进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论文活动时应该注意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一、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1.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的演变 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以及演变后的全国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是1997年以前我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两项青少年科学活动赛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整合工作,充分总结和肯定了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科学论文和技术发明成为今后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最重要的竞赛项目之一 2.青少年科学论文的定义

原则上青少年科学研究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科学方法。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科学研究活动视其开展工作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可能成为“大学前研究”。青少年科学论文,准确地说应该是青少年科学报告。青少年科学报告包括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观测报告、观察报告、发现报告、研究报告等科学成果论文,以自然科学范畴的论文为主。 3.青少年科学论文的要求 科学论文是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质实践的一部分,是模仿性地对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在中小学学科科学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中小学科技刊物上发表的书面文件。 科学论文应提出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是简单重复、抄袭前人或他人的工作。 4.近年相关竞赛分析 5.科学探究活动学科分类。 全国创新大赛共设立13个学科。分别是: 数学、物理、化学、微生物、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社会科学。 二、科学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方法 1.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给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课题的选题及资料查询 (1)选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原则:从生活中发现课题 从问题到课题:打破思维定势,寻找有创新性的课题 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 结合本地特点进行选题:本地的优势(动植物、文化等等都可以) (2)实验方案设计前的资料查询(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 3.实验方案设计 (1)正确的检测手段 (2)实验对象的选择 (3)实验方案设计 (4)时间安排

实验技能训练

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训练 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训练是系统研究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规律和实践的技能训练课。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使师范生熟悉中学物理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实验技术,并选择一些典型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进而培养改进和设计中学物理实验的初步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对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常用仪器、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综合训练,使师范生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 2. 对一些重要的、有一定难度的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研究和探讨,找出成功的关键和解决方案。 3. 对中学物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 4. 使师范生在进行实验训练的同时,考虑、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的特点,同时配合讲解技能做演示实验,怎样指导中学生做实验,使师范生形成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 5. 自制教具,利用日常生活常见物品设计、制作实验器材,并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中。 6. 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在培养实验技能的同时,牢固树立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念。 二、实验要求 实验训练形式分为演示实验、自制教具、DIS实验三种方式。以下对各实验方式的要求及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A. 演示实验: (一) 每一实验小组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包括以下教学环节: 1、实验原理的阐述、实验仪器设备功能用途的介绍; 2、实验设备调试、布置与线路连接的说明; 3、实验的操作演示与讲解技能; 4、实验的结论及问题分析。 (二)演示过程中对实验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包括: 1、合理布局实验仪器的技能(包括电路的连接);

(1)实验仪器的布局要便于操作; (2)实验仪器的布局要便于观察; (3)实验仪器的布局要规范、安全、整齐、美观。 2、演示实验的操作技能 (1)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2)实验操作要准确、熟练; (3)实验演示的现象要明显、直观。 3、演示实验的讲解技能 (1)演示实验的讲解要准确、精练、规范; (2)讲解的时机要符合教学的需要(边讲边做、先讲后做、先做后讲等); (3)讲解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逻辑性。 (三) 实验项目及要求 实验一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力学实验研究 器材:打点计时器、小车、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桶、细绳、砂子、学生天平、砝码、低压电源、米尺等。 内容: 1. 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作用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 成反比。 2. 研究该实验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所起的作用及如何指导中学生做好这一 实验。 3. 掌握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4. 研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做好本实验的关键。 实验二奈的溶解和凝固 器材:试管、烧杯、支架、温度计、石棉网、秒表、奈、硫代硫酸钠、火柴、镊子等。 内容: 1.研究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改进方法。 2.研究本实验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所起的作用。 实验三光学演示实验的研究 器材:光具盘、光学实验组合教具箱、激光器、光具座、可调狭缝、双缝及支架等。 内容: 1.掌握显示光路的几种方法。 2.了解光源的调节方法。

生物技术实验技能训练课

生物技术实验技能训练课 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该专业的设立旨在适应生物学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求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革新精神;在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根据这一目标,结合我院的现状,在强调内容的先进性、手段的新颖及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开设了以基因工程为主的实验,在教学中我们始终重视实验技能训练及实习课对学生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技能训练,一是掌握了方法,二是学会了对方法及其结果的分析,三是激发了学生研究兴趣,四是启发了学生的研发观念,使学生有了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发展的潜能。使我们的学生有能力适应相关的科研和科研成果的应用开发工作。 一、教学内容 《生物学综合实验》中的生物技术实验依学时开设了科研应用中彼此关联的三个实验,有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基因转化、DNA的SOUTHERN分析及外源基因在原核中的表达,这三个实验常在同一科研阿项目中用到。如获得转基因植物后,对转基因植物中目的基因及目的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时用到后两个实验,SOUTHERN分析不但可以证明目的基因是否转入植株,还可以检测目的基因在植株中的拷贝数;原核中表达目的蛋白质的纯化品用来制备抗体,用于目的蛋白在植物中表达量的初步检测。 二、教学方式 主要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把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强化对科研兴趣贯穿在整个实验课中,从多方面、多层次使学生有机会得到锻炼,以达到我们实验课的目的。达到我们实验课目的的途径如下: 1、讲课:讲课前先了解学生掌握的有关理论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流程把关键部分 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其中适当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启发学生的思考,另外把实验过程中问题点传递给学生。 2、分组实验:两人一小组,增加同学的操作机会,另外以10-16人大组,分组的目的是对不 同实验设计和影响实验结果的不同因素进行探讨,丰富实验结果,通过全班同学的总结讨论,加深培养学生对不同方法结果的分析总结,以达到我们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目的。 3、实验内容:选择前沿的、专业代表性强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使学生通过我们实验课学习

论科学技术发展的含义综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科学的定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对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书中还指明了科学技术是一个符合概念,科学和技术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也会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产生促进作用。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高科技就像沟通现实与未来的使者,引导人们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中,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端重要性,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改革,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相应的科技政策,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因为任何事物有具有两面性,科技也是如此,它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全看我们自己。 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说来,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环境能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发展经济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物质保障,但若一味的发展经济,而不注意保护环境,又会破坏环境,反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过程技能八个环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过程技能 第一讲科学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运用探究式科学教学方法学习科 学,为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理念,本讲从三个角度谈了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什么是探究、探究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怎样进行探究。期望能够 对有效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并提高我们的科学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探究 探究不仅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 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教育中,关于“探究”争论问题: 探究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科学课程的目标? 教育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 方式。给我们的启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既要学习探究过程,又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概念。科学探究的基石是活动的设计: 误区:只会动手做、不会动脑想。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了教学的浅薄与 贫乏。 二、探究的核心要素 在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3~6年级)(以下称为小学科学)、科学(7~9年级)(以下称为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五个课程标准中 都提到了科学探究,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定了如下的环节,详细参考表1。表1 我国义务教育的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界定 环节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 理化学生物 1 提出问题提出科学问题提出问 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进行猜想和假设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作出假设

3 制定计划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制定计划 4 观察、实验、 制作观察与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实施计划 5 搜集整理信息检验与评价分析与论 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6 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评估解释与结论表达、交流 7 表达与交流交流与合作反思与评价 8 表达与交流 从表1可以看出,在以上五个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探究的环节虽然不是完 全相同,但都在6-8个环节之内,对其中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与交流”这五个环节是这五个课程标准中共 同提到的。其中多数也提到“得出结论”这个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梳理为以下8个环节,界定为本文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即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8、完善结论。 对于上述探究式科学教学过程的8个环节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6个环节在我国的有关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是提到过的,所以,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至于为什么要增设“记录结果”和“完善结论”这两个环节?其理由为: 对于“记录结果”环节,可以说是等同于上述提到的“收集资料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环节,但是,又略有不同。增设“记录结果”环节,目的 是强调结果与结论的不同,不要混淆二者。 在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观察、实验或收集信息)中,在结果和结论的环节上,首先,一定要事实求实地记录观察或搜集到的信息、证据或实验数据,避免 只是片面地收集支持假设方面的信息或证据。其次,在“记录结果”基础之上, 通过“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再根据个人的经验、经历及认知结构等,得出符 合个人所能理解的结论。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可以再现的。结果可能是

小学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测试方案

小学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测试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 测试方案 一、实施要求: 时间:各班自定时间对四至六年级学生逐一进行实验操作能力测试,每个学生实验 1、操作时间为10分钟。 2、组织形式:学校自己组织;学生分组,每组8个学生。 3、仪器准备:准备8组实验仪器。 4、人员安排:选取2-3名学生配合教师,一名同学(一般是班长)负责组织学生;另两名同学配合教师负责给4位学生打分。 说明:各班可以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仪器数量调整分组学生数量。可以安排6人一组,4人一组。 二、测试过程及要求 1、教师组织学生先在准备室准备,第一组学生实验完毕后,第二组学生即刻到实验室做实验。 2、学生操作实验之前,要将自己的姓名,班级书写到实验报告单有关位置;然后认识仪器(目视仪器,一个一个拿起来观看,不需要说出来);随后,根据实验要求,组装仪器,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到实验报告单上;最后,整理仪器,清理桌面,回复原位,并完成实验报告单余下内容,上交实验报告单后离场。 三、测试项目及评分标准 实验项目:各年级从实验目录中选择一组分组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单,学生实验中做好记录单的填写。 评分标准: 1、实验前,学生必须在实验报告单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年级。(1分) 2、实验前,根据实验提示(放在桌面上),目视桌面上的仪器材料,逐一用手拿起,观察,确定实验仪器种类、数量是否齐全、完好,有问题及时向监

考老师提出。(2分)(备注:学生有明显的观察,认识仪器及材料的动作和过程,得2分;动作不明显,得1分;缺少该环节,得零分。) 3、实验过程评分标准:(11分)(评分项目及分值看后面表格) 4、实验完毕,整理仪器及桌面。(2分)(备注:实验完毕,学生能够自觉的有步骤的拆卸仪器,放到原位,并用抹布将桌面擦干净,得2分;动作不明显,缺少步骤的得1分;没有该环节的得零分。) 5、完成实验报告单。(14分) 实验报告单,卷面整洁1分;实验时间填写正确1分。其它具体评分标准看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有哪几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有哪几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五个要素:1.激趣导入; 2.大胆假设; 3.根据假设实验; 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表达与交流.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存在的。 第一,从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来说,科学探究能力必然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或各个过程要素及其组合的质量和水平方面。简言之,就是指包括一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能力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能力。当然,其中包括一些基本技能,如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技能、信息技术及处理技能、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计量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等等。 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必须同科学知识相联系,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每一学段的教学要求前,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指出,科学探究教学应当确保在教授“生命过程与生物”、“物质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的内容时进行。科学探究能力不仅离不开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且,由于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过程、爱好和态度等个性特点以及所受教育的基础、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同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可能不完全处于相同的水平。 第三,科学探究要素和科学知识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即探究必须密切地与科学问题相联系时,才能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也要受到问题呈现的背景(或称为情景)等方面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解决已知的或学过的情景间题的能力,与在一个未知的或全新的问题情景中所表现的能力是不同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在教师指导下或在同伴的帮助下表现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不同的。为了简化问题,可以把这种能力组成要素统称为情景要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经历的丰富而带来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得到逐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自然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也必须结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辨,以问题趋动课堂教学。

专业实验技能训练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工作技能层面,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该课程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训练的第一门实验课。作为三个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立足食品学院实际,综合了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及食品检验与分析的内容。 2.设计思路: 以达成本专业学生毕业能力要求为目标,设置理化分析、卫生学分析系类专业技能基础实验。基本涵盖生物化学、食品检验分析、微生物学基础实验。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二、课程目标 作为一门基础性实验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能系统地掌握生化、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能承担食品检验与分析的工作,为本科阶段综合性实验及拓展性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习要求 1.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则,按时认真上课,不迟到早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能够正确分析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陈钧辉,李俊. 生物化学实验(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14. 2. 范秀荣,李广武,沈萍.微生物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 王远红. 食品检验与分析实验,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附: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1)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D No.7.2010 8 摘要:科学技术与文化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的特点则在于创造,让隐藏的东西呈现出来;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培育和激扬文明、意志与道德的土壤与动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 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7-0008-01 作者简介:夏冰(1986-),女,蒙古族,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程哲学,社会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和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 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科学技术: 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 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 和发展过程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 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 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第二,文化:《中 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说:"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 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 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 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 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历史 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科学技术不完全是文化,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介质, 当这种载体和介质与文化的功能相同时,科学技术便具有了 文化的特征,反之则不然。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技术,但可 以借科学技术的力度加大和扩展自身的功能,发挥深远而巨 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与文化共生共存,文化或文化产品本身 就离不开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 层次科技发展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曾 指出:"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 二、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结构,丰富和 更新了文化的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 展。科学技术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的理性工具。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 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文化的发展中的媒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 体文化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图书等内容, 它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与媒体文化的关系 非常密切,科学技术是传媒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媒体文化 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一)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1844年,莫尔斯发明电报。不久,人们就用它来传播新 闻。20世纪,美国和英国相继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传播新 闻。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讯技术的 不断发展,电子新闻传播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 工具。 (二)在当代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上,最具有革命性意 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1962年美国 把卫星用于商业目的之后,卫星传播日益显示出持有的功能 国际新闻的实时转播,电讯服务,以及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 等。现在的记者可利用电传打字机,通过通讯卫星把稿件直 接发到编辑部,各通讯社、报社、电台可以迅速地把新闻传播 到世界各地。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文化是科学技术滋生的土壤,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考察, 它开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历史性转折,为社会总财富 的不断迅速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前提。马克思、 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 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 力还要多、还要大。"文化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氛围,反过来又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任何一项科学 技术虽然其开发过程本身可以看成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具 体到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 拥有了先进的文化,不等于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先 进科学技术,也决不等于就拥有了先进文化。因为文化是以 道德文明和精神意志作用于人,并通过人作用于科学技术。 从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史来看,在近代科学技术诞生后,才 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科技文化尽管经历了艰难曲折,但却 以其普适性、基础性和极富创造性的鲜明特色,成了人类社 会文化中的一支新军。科学追求普遍化且概括的客观知识, 这与感性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完 全不同。通常,文化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而科学则以"抽象 思维"为特征;文化主要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观方 面,而科学则主要侧重理性方面。恩格斯在系统考察近代科 技发展所带来的哲学变革时指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 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 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 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既是新 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也是近代科技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和能动的创造性的体现。事实上,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 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和文化是相通的,它们具 有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森谷正规.日本的技术-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好的成就[M].上 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史健玲.论科学技术的文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8). [4]吕乃基.论科学与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 [5]郑晓松.技术的文化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12). [6]刘京.技术的文化分析视角[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6). [7]吕乃基.21世纪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2, (1).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夏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理论探索与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