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共12题;共46分)

1. (4分) (2019高一上·厦门月考) 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了()

A . 分封制

B . 嫡长子继承制

C . 王位世袭制

D . 世官制

2. (4分) (2020高二下·黑龙江期末)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 . 王位世袭

B . 礼乐制度

C . 内外服制度

D . 嫡长子继承制

3. (4分) (2019高一上·大名月考)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 都是地方政治制度

B . 都加强了皇权

C . 都以血缘为纽带

D . 都属于官僚政治

4. (4分)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A .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

B . 日本731部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

C . 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最终破裂

D . 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

5. (4分) (2018高一上·慈溪月考) 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场景发生于()

A . 抗日战争期间

B . 鸦片战争期间

C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6. (4分)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下列发生在转折期的“上升”事件有()

①《辛丑条约》②《临时约法》③五四运动④北伐战争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7. (4分) (2019高二上·咸阳期中) 《一战期间,以孙中山、张謇、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的主流思想及各自的主要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下列思想与以上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 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民主与科学

B . 民主法治——君主立宪——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

C .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

D . 君主立宪——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8. (4分) (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A . 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 建立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C . 开发上海浦东新区

D . 开发河北雄安新区

9. (4分) (2017高三·临汾月考) 古雅典公民可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民主的人物予以放逐。这说明()

A . 雅典民主具有盲目性

B . 反对政府过分集权

C . 公民有权任免执政官

D . 雅典民主丧失理性

10. (4分) (2020高三上·宜昌月考) 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 . 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

B . 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C .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D . 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11. (4分) (2020高三上·广州月考) 下表为2O世纪6O—7O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的部分条约,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 . 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C . 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

D . 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12. (2分)(2017·德州模拟)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 .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D .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二、非选择题(13、14题为必做题,15、16、17为选做题。共 (共5题;共59分)

13. (2分) (2018高一下·成都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收集的资料:

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

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材料三: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

材料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材料五: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民族制药业发展史的缩影。

北京“同仁堂”的大事年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3)材料三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

(4)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5)根据材料五企业的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表中①②③三个时期企业的性质,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同仁堂迅速发展的经济因素。

14. (12分) (2020高二上·大庆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

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影响。

15. (15.0分) (2020高一下·蚌埠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际战后重建经济计划在战争尚未结束前就已经开始。早在1941年8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戏剧性地会面,并承诺两国将致力恢复世界多边交易体系来取代20世纪30年代的互惠主义。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和英国代表团起了主要作用,从而为两大重要国际机构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改编自(美)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材料二: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大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指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由哪两个部分构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16. (15.0分) (2020高二上·三门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二: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为协约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 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怎样的待遇?

(2)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17. (15.0分)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共12题;共46分)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

考点:

解析:

二、非选择题(13、14题为必做题,15、16、17为选做题。共 (共5题;共59分)答案:13-1、

答案:13-2、

答案:13-3、

答案:13-4、

答案:13-5、

考点:

解析:

答案:14-1、答案:14-2、答案:14-3、

考点:

解析:

答案:15-1、

答案:15-2、

考点:

解析:

答案:16-1、

答案:16-2、

答案:16-3、

考点:

解析:

答案:17-1、

答案:17-2、答案:17-3、考点:

解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