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尿脱落细胞FISH、细胞学检测和膀胱镜检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

人尿脱落细胞FISH、细胞学检测和膀胱镜检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
人尿脱落细胞FISH、细胞学检测和膀胱镜检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

人尿脱落细胞FISH、细胞学检测和膀胱镜检在膀胱尿路上

皮癌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应用的三种检查方法,即,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细胞学分析和膀胱镜检查诊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泌尿外科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63例,女性24例,对所有患者均行fish检测、尿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针对患者的诊断检测结果,进行三种诊断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比较;结果:fish检测、尿细胞学检查及膀胱镜检查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总的敏感性分别为83.6%、

20.3%、93.6%fish检测和膀胱镜检查结果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fish检测与尿细胞学检测结果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sh检测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敏感性与膀胱镜检查相当,而明显高于尿细胞学检查,三者在特异性上无明显差别。fish 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后监测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血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脱落细胞学

1 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4月间我院泌尿外科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86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为24例,年龄33~87岁,平均年龄62.7岁。

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726蝗压处型盘查!Q塑生!!旦笙!!鲞笠!!期』鱼!也!!!E:丛!!!!坚!!Q堕z!!!:!!:№:!! 关‘圳。 二、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目前关于预后的研究都集中在膀胱癌本身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肿瘤标志物上,而对于环境暴露因素影响预后的研究却很少。由于膀胱癌以为表浅性肿瘤为主,大部分患者接受了保留膀胱的手术,因此一些可能导致膀胱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可能又与膀胱癌的复发及预后相关。 1.吸烟:在影响膀胱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当中,吸烟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因素。Fl es hner等旧¨研究发现吸烟将增加膀胱癌复发的风险,但其他诸多关于吸烟与膀胱癌关系的研究尚无法确定吸烟与膀胱癌进展或预后相关。A veyar d等心21在一篇系统综述中提示吸烟可能对膀胱癌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2.饮酒:虽然各项研究都表明饮酒与膀胱癌发病没有关系,但饮酒与膀胱癌的预后却存在相关,有饮酒嗜好的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对要好旧J。其他饮料摄入如咖啡、绿茶、红茶等与膀胱癌预后无关。 3.维生素摄人:J acobs等Ⅲ1发现长期服用维生素E而非维生素C能降低膀胱癌患者的病死率。另一项队列研究表明维生素A对膀胱癌的复发没有影响ⅢJ。 4.非甾体类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与膀胱癌预后密切相关。服用环氧化酶一2抑制剂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膀胱癌患者其膀胱癌的复发率明显降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则没有影响。一项关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塞来考昔是否能预防膀胱癌复发的随机双盲干预性研究正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膀胱癌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都参与到其中。更多的病因及疾病预后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明确。了解膀胱癌的病因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膀胱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 ben K K,K i em ene y LA.Epi de m i ol agy of bl adder cancer[J].Eur U r e l, 1999,36(6):660-672. [2]G a ndi ni S,Bot t er i E,Lodic e S,et a1.Tob acco s m oki ng and c anc er:a m e— t a—anal ys i s[J].I nt J Can cer,2008,122(1):155164. [3]Bj er r ega ar d B K,R a asch ou—N i e l sen O.Sorens en M,e t a1.Tobacco s m oke and bl adder c ance r-—-i n t h e E ur opean Pros p e c ti ve In ve st i g at i o n i nt o C ancer and N ut r it i on[J].111t J C ancer,2006,119(10):2412— 2416. [4]Ji an g X,Y uan J M,Ski pper PL,e t a1.Envir onm ent al t ob acco sm oke and bl adder c a n c e r ri s k i n ne v e r s m oker s of Lo s A nge l es C ount y[J].C ancer R es。2007.67(15):7540-7545. [5]H em eh M,Y am am ot o H,C heng K K,et a1.ne ef fec t o f sm oki n g o n t he m al e e x c e ss of bl adder c anc er:a m et a—anal y s i s and geogra ph i c al anal y—s∞f J].Int J C ancer,2009.124(2):412-419. [6]Z eege r s M P,V ol ov i cs A,D or ant E,e t a1.A l cohol cons um pt i on and blad- der c a nc e r ri sk:res ul t s f r o m The N et h er l ands C ohoa St udy[J].A m J Epidem i01.2001.153(1):38_41. [7]Sal a M,C ordi er S,C ha ng—Cl au de J,et a1.Coff ee cons um pt i on and bl adder can cer i n nonsm oker s:a po ol ed a nal ysis of c ase—co f l t r o l s tudie s i n E ur opean count ri es『J1.C ancer C aus es C ont rol。2000,l l(10):925- 931. [8]Zee gem M P,D or ant E.G ol d bohm R A。e t a1.A r e cof fee.te a,a nd t o t al f l u i d cons um pt i on a ss o e i at ed w i t h bl adder can cer r i sk?R es ult s f rom t he N e the r l a n ds C o ho a St ud y[J].C a ncer C aus es C ontr ol,2001,12(3):231.238. [9]La V ecc hi a C,N e—E.N ut r it i on and bl adder c ance r『J1.Cancer C aus es Co ntr ol,1996,7(1):95.100. [10]St e i nm a us cM,N u f l ez S.Sm i t hA H.D i et and bl adder c ar l ce r:a m et a— analys is of si x di e t ar y var i abl es[J].A m J Epi dem iol,2000,15l(7):693-702. [11]Tr i pat hi A,Fol s om A R,A n der s on K E.R i s k fa ct o rs f or uri n a ry bl adder e ar c i n onla i n pos t m eno paus al w om en.T he I ow a W om en H ea l th St u dy [J].C ancer,2002,95(11):2316-2323. [12]W anna m e t hee SG,S haper A G。W al ker M.Physi cal ac t i vi t y and ri sk of can cer i n m i ddl e—aged m e n[J].Br J C ancer,2001,85(9):131l一1316. [13]G a go—D om i ngue z M,C as t el ao J E,Y uan J M,et a1.U s e of per m anent ha i r dy es and bl adder—cancer r is k[J].I nt J C ancer,2001,91(4):575-579. [14]C ast el ao JE,G ago—D om i ngnez M,Y uan J M,et a1.P he n obar bi ta l u∞ and bl adder c anc er r i sk[J].E ur J Epidem i o l,2003,18(7):659-664.[15]D el cl os G L,Ler ner SP.O ccupat ional r i sk f act or s[J].St and J U rol N eph r ol Su ppl,2008。(218):58-63. [16]C ant or K P,L ync h C F,J ohns o n D.B l adder c anc er,pa ri t y,and a g e at f i r st bi ah[J].C ancer C aus es Cont rol,1992,3(1):57-62. [17]A b en K K,W it j es I A,Sehoenber g M P.e t a1.Fam i li al a g gr egat i o n of ur ot hel i a l cel l carci nom a[J].Int J C an cer,2002,98(2):274-278. [18]Li cht enst ei n P,H ol mN V.V er kas al o PK,et a1.Env i r on m e nta l and her- i t abl e fa ct or s i n t h e c aus at i o n o f cancer—anal yses o f c o ho r t s o f t w i n s f r o m Sw ede n,D enm ar k,and Fi nl and[J].N Ensl J M ed,2000,343 (2):78-85. [19]O kkel s H,Sigs g a a rd T,W ol f H,et a1.A ryl am i ne N—ac e t yl t r ans fe r'a se (N A T I)and2(N A l2)pol ym or phi s m s i n su s cep t i b i l i t y t o bl adder c anc er:t he i n f lue n c e of sm o ki ng[J].C anc er E pi dem i o l B i o m ar k em Pre y。1997,6(4):225—231. [20]A ndr ew A S,G ui J,San der s o n A C,et a1.B l a d de r c a nc e r SN P panel pr e di et s susc ept i bi l i t y and sur vi val[J].H um G enet,2009,125(5—6):527-539. [21]Fl eshne r N,G ar l and J,M oadel A,e t81.Infl ue nc e o f sm o ki ng st at u s on t h e dis ea se-r el at ed out com es o f p at i e n t s w i t h t o ba cc o—-as soc ia t ed s u—pe rfi cia l t r ans i t i ona l cel l car ci nom a o f t h e bl ad der[J].C ancer,1999,86(11):2337-2345. [22]A ve yar d P.A dab P,C heng K K,et a1.D oes sm oki n g st a t u s i nf luence t he progno s i s of bl adder ca nc er?A s y s t e m at i c r evi ew[J].B JU In t,2002,90(3):228-239. [23]W akai K,O hn o Y,O bat a K,e t a1.P r ognos t i c s igni f icance o f s el e c t ed li f est yl e fa ct or s i n uri n a ry bl adder cancer[J].J pn J C ancer Res,1993, 84(12):1223—1229. [24]Ja cobs EJ,H enion A K,B r i ggs PJ,e t a1.V i ta m i n C and vi t a m i n E sup— pl em en t us e and bl adder c a nc e r m o rt al i t y i n a l a rg e e o hort o f U S m e n and w om e n[J].A m J Epidem i ol,2002,156(11):1002—1010. [25]M i chal e k A M,Cum m i ng s K M,Phel an J.V it a m in A and t um or re c u r- r e n c e i n bl a dder cancer[J].N ut r C ancer,1987,9(2—3):143-146. [作者简介]谢立平(1961一),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9-09-23)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的 研究和应用现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200025) 沈周俊胡明明 [关键词]膀胱癌;肿瘤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R737.14[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 ssn.1005-43483.2009.11.003 在我国,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死亡率为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目前,膀胱癌诊断的主要手段为膀胱镜检查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但由于膀胱镜的有创性以及

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

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 膀胱癌(tumor of bladder)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50~70岁。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 既往将膀胱黏膜上皮称为移行细胞,1998年WHO与国际泌尿病理学会联合建议用尿路上皮一词代替移行细胞一词,以区别于在鼻腔以及卵巢内的移行上皮,使尿路上皮成为尿路系统的专有名词。膀胱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鳞状细胞癌、膀胱腺癌,其他罕见的还有膀胱透明细胞癌、膀胱小细胞癌、膀胱类癌。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90%以上,通常所说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既往被称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引起膀胱癌的病因很多,一般认为与经常接触致癌物如萘胺,联苯胺等有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染料、纺织、皮革、橡胶、塑料、油漆、洗涤剂等也有潜在的致癌危险。此外,吸烟也是膀胱癌的致癌因素。 膀胱癌患者最初的临床表现是血尿,通常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全程血尿,有时也可为镜下血尿。血尿的染色由浅红色至深褐色不等,常为暗红色,有患者将其描述为洗肉水样、茶水样。有些膀胱癌患者可首先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而患者无明显的肉眼血尿。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的肿瘤可

梗阻膀胱出口,而引起排尿困难的症状。 膀胱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并结合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原则上:表浅膀胱肿瘤、未浸及粘膜下层者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可辅以膀胱热灌注化疗;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和膀胱鳞癌、腺癌患者多采用全膀胱切除术治疗。 2015-04-27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中心外二科李煜罡副主任医师和王俞住院医师成功对一例膀胱肿瘤患者实施了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膀胱热灌注化疗术,术程顺利。术后病理示:膀胱后壁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现患者恢复良好,定期返我院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附图: 膀胱镜下可见肿物位于膀胱后壁,大小约3.2×2.6×2.1cm

人膀胱癌细胞原代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_王剑松

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癌中约55%~60%为浅表性膀胱癌,其中50%~70%术后出现复发,约25%~30%的复发病例伴有恶性程度增高或浸润能力增强。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种药物用于临床,包括细胞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和 维生素等,但仅有少数几种药物较为有效[1]。近年来,人们试图摆脱膀胱肿瘤的“菜谱式”治疗,通过药物敏感实验,建立“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方法。而其中四氮唑蓝(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 )比色分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体外肿瘤药敏试收稿日期:2008-01-07修订日期:2008-02-26 作者简介:王剑松(1963~)男,教授,主要从事泌尿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研究: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002NG-18)子课题。 ? 论著? 人膀胱癌细胞原代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研究 王剑松1,卢永伟2,王 超3,詹辉1,袁 龙4 (1.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云南省泌尿外科研究室,云南 昆明 650101;2.福建省肿瘤医院;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4.河南省肿瘤医院 外科)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个体表浅性膀胱癌组织对抗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敏感性。方法采用肿瘤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和 MTT比色法测定了59例膀胱癌组织对灌注抗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的抑制率和敏感性。结果14例失败,45例获得成功, 总体可评价率为76.3%,不同个体对不同抗癌药物的抑制率存在明显差异;除MTX对膀胱癌G1和G3级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它抗癌药物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分期均无关;抗癌药物对初发膀胱癌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复发膀胱癌;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对不同个体膀胱癌细胞的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均高于单一药物,二者敏感率和平均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相对敏感的抗癌药物, 并将作用于不同机制、细胞不同周期的抗癌药物联合,制订个体化膀胱灌注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最大限度减少副反应, 减少肿瘤复发率。 关键词:膀胱肿瘤;癌细胞体外培养;抗癌药物敏感实验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41(2008)03-0226-04 Primarybladdercancercellcultureandevaluationofsensitivityofantitumordrugsinvitro.WANGJian-song,LUYong-wei,WANGChao,etal.(DepartmentofUrology,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Col- lege,Kunming,Yunnan6501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themethodsofprimarybladdercancercellcultureandtoevaluatethesensitivityofantitumordrugsindividuallyandtheircombinationinsuperficialbladdercancer.MethodsThesensitivityandinhibitingratesofantitumordrugsandtheircombinationin59superficialbladdercancersamplesfromdifferentindividualswerestudiedbymeansofprimarytumorcellcultureandMTTassay.ResultsOf59superficialbladdercancersamples,sensitivitytestsweresuccessfullyperformedin45samples,andtheothersfailed,thesuccessfulratewas76.3%.DiversityofinhibitingratesofantitumordrugswasobservedinsamplesfromdifferentindividualsexceptMTXinstageofG1andG3.Nocorrelationhadbeenfoundbetweenthesensitivityassayandthepathologicalgradeandstage.Sensitivityandmeaninhibitingratesofantitumordrugsintheprimarygroupwerenotablyhigherthanthatintherecurrentgroup.Thecombinationoftwotherapyagents,whichhaddifferentmechanismsordifferentcell-cycletargets,showedsignificantlymoresensitivityandhighermeaninhibitingratesthansingleone.ConclusionTheindividualchemotherapy,therelativesensitivedrugsandtheircombinationshouldbedesignedandselectedsoastoincreasetreatmenteffect,decreasesideeffectstotheleast,anddecreasethetumorrecurrence. Keywords:Bladdercancercellculture;Antitumordrugsensitivityassay

膀胱癌的筛查和复发

膀胱癌的筛查和复发 在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膀胱癌中,约90%为移行上皮癌;非上皮性膀胱肿瘤较少见,主要包括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腺癌,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可将其分为3级。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被认为是膀胱肿瘤诊断的金标准。预计2012年美国膀胱癌新发病例数约七万例,一万余人死于膀胱肿瘤。其中,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浅表性膀胱癌早期诊断通常有较好的预后。然而,膀胱癌的复发率为60% ~70% ,居所有实体瘤的首位。11% 的复发患者会发展为浸润性膀胱癌,因此患者术后通常需每年进行3~4次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是侵人性检查,并发症多、花费较高,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非侵入性的尿液检查的研究主要是改进传统的细胞学检验技术来解决。 1 尿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通常被视为膀胱癌初筛的金标准,Gareia等对109名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单纯对尿样进行常规离心处理,作巴氏染色后进行细胞学检查就可以达到97% 的灵敏度和96%的特异度,且其中12例细胞学检验阳性而初次活检阴性的病人均在第二次活检时发现肿瘤,这一结果提示对于细胞学明确阳性的病人均应进行随访。但亦有研究指出对于I级,Ⅱ级,Ⅲ级的膀胱癌,

尿细胞学的灵敏度分别为5.8% ~25% ,24.0% ~40% ,50% ~88.9% ,特异度较高为99% ,提示尿细胞学检查对低级别膀胱癌灵敏度较差。 1.1 尿细胞学取样方法尿细胞学的取样方法主要有自然留尿和膀胱灌洗两种,通常取中段尿或膀胱灌洗液的中间部分作为细胞学标本来源。Badalamen等指出膀胱灌洗标本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为6l% ,而自然留尿的灵敏度为41%;反复留尿三次灵敏度为60% ,仍低于单次膀胱灌洗细胞学检查。 1.2 尿细胞学制片方法尿细胞学制片分析方法主要有传统涂片和新近开展的液基细胞学技术,传统涂片读片时易被红细胞干扰,而液基细胞学技术可以去除干扰诊断的杂质制成背景清晰的液基细胞片,更好地保存细胞学形态,使得观察更为容易 J。液基细胞学包括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和液基沉降细胞学技术,前者是将采集的脱落细胞转移至含有保存液的特制小瓶中,通过过滤膜过滤将细胞和杂质分离,最终在玻片上制成直径为20 mm 的细胞薄层,固定后行巴氏染色,一次只能处理一份标本。后者是将脱落细胞和保存液通过比重液离心后,以自然沉淀的方法将标本中的可疑细胞与杂质分离,最终在玻片上制成直径为13 mm 的细胞薄层,可同时处理多份标本。然而,液基细胞学技术花费较高,且有研究指出液基薄层制片技术用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膀胱尿路上皮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膀胱尿路上皮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摘要】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关系,为膀 胱尿路上皮癌的防治与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膀 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 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免疫 组化染色HPV,48例阳性,阳性表达核式为:细胞核,2例阴性,阳性率为96%。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 染膀胱尿路上皮后通过人的免疫系统可以将感染后的病毒清除,但是如果感染的 人乳头状瘤病毒数量过多,或者反复持续感染,不能清除人乳头状瘤病毒,病毒DNA将会整合到膀胱尿路上皮细胞,形成一种新的细胞。此种新的细胞既不属于 膀胱尿路上皮细胞,也不属于人乳头状瘤病毒,而是属于一种寄生于人膀胱粘膜 内的一种寄生体。此寄生体在初期阶段生命极为脆弱,仅能适应膀胱粘膜内的局 部环境。随着该寄生体在人体内的进化可以突粘膜层进入基底膜外,成为浸润性癌。在人体内进一步进化可以适应人体其它部位和其它器官、组织,成为中晚期 尿路上皮癌。晚期尿路上皮癌细胞具有较强的适应人体环境生长的能力,且由于 它是从人体细胞演化而来,与人体细胞具有同源性,不容易被人免疫系统清除, 化学治疗药物和放疗等也很难准确杀灭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人体细胞。 一材料与方法 材料: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均选自本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手术 切除标本。纳入标准为:浸润至基底膜以下的尿路上皮癌。早期浸润膀胱尿路上 皮癌和成固有层之内出现巢状、簇状细胞团或单个细胞。但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 间质反应和收缩裂阵内的瘤细胞和异常分化有助于局性侵润的判断,浸润性膀胱 尿路上皮癌组织学五明确特征,表现为浸润性、有粘聚力的细胞巢,该细胞且有 中等量至大量的双噬色性质和大的富含染色质的细胞核。在较大的瘤细胞团巢的 边缘可看到栅栏状的细胞核。瘤细胞核形状多样,常成角、不规则,数目多少不等,可见到有单个或多个小核仁呈灶状分布的显著多形细胞。在浸润性瘤细胞巢 之间,通常可以发生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间质反应。纳入的50例尿路上皮癌 均符合以上特点。 1 免疫组化试剂 包括由基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鼠抗人乳头瘤病毒,GTViSTON TM 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 2 方法 (1)组织标本前期处理: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切除或活检立即放入中性福尔 马林固定,固定液的体液是组织标本的5~10倍,大块的标本切成0.5cm~1cm 的厚的薄片固定4~12小时,脱水、浸蜡、包埋、切片、脱蜡,水化组织切片。[Tri-EDTA热修复10~20分钟。PBS冲洗,3×5分钟。加3%H2O2,室温20分钟。PBS冲洗,3×5分钟。加一抗孵育12小时。PBS冲洗,3×5分钟。加Envision抗 孵育30分钟。PBS冲洗,3×5分钟。DAB显色。水洗。复染及封片。[1] 3 结果判断 切片上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以组织切片的阴性部位为准,阳性染色部位为 细胞核。 4 统计学方法 阳性符合率定义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占检测病例癌细胞的百分比

膀胱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尿路上皮癌是起源于尿路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膀胱癌、输尿管癌和肾盂癌,其中以膀胱癌发病率最高,其发生率为1.5-3%,同时在国内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泌尿系统肿瘤。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过程复杂多变。大多数肿瘤起初呈局限于尿路上皮和固有层的非肌层浸润性癌(T a、T1和原位癌),20-30%的肿瘤侵及肌层(≥T2)。尽管对所谓的低分级非肌层浸润性肿瘤采取积极地手术治疗和化疗,患者的存活率也仅有50%。临床研究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五年内的复发率和恶化率取决于癌症的分期和分级,分别位于31-78%和<1%-45%。因此,如何对膀胱癌作出早期诊断和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的复发已成为泌尿外科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尿路上皮癌的检测和监测缺少一种高效无创性的诊断工具。当前,临床诊断及监测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测。膀胱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测方法,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可引起感染、损伤、尿道狭窄等并发症,而且对于肉眼不可见、上尿路的肿瘤无法诊断。膀胱镜检查通常与尿细胞学检测相结合,其敏感性在13-75%之间,特异性在85-100%之间。在几家医院(机构)多中心研究中,Grossman与其他专家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利用尿细胞学检测膀胱癌的整体敏感性仅有16%。膀胱镜检查的有创性和尿细胞学检测的低效性要求我们探索一种新的检测手段,需要具有膀胱镜检查和尿路细胞学检查的双重优点:无创、简便、高敏感性、高特异性。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

种分子遗传学技术,用已知的的荧光标记的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配对原则,与待检标本中的未知的单链核苷酸特异性结合,形成杂交双链核酸,并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荧光信号得出结果。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肿瘤生物学、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基因定位、基因扩增等领域。细胞内染色体含量的不平衡是引起肿瘤的根本原因,细胞遗传学表现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分子水平表现为DNA片段扩增、缺失、碱基改变等。 l、FISH技术的基本原理 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来看,很多肿瘤细胞内染色体通常会发生畸变,包括数量异常和结构异常。染色体数量异常包括非整倍体和多倍体两种类型,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包括缺失、断裂、重复、倒位、插入、环状、等臂染色体、微小体、双微体、染色体粉碎化以及双着丝粒或多着丝粒染色体等。1986年Pinkel等在放射性原位杂交的基础上创建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其原理是将荧光素标记的小DNA片段作为探针去和染色体或染色质上与之同源的靶序列进行杂交,杂交之后靶DNA也就被标记上了荧光物质,在荧光显微镜下能被激发出荧光,根据荧光信号鉴定每个细胞中的拷贝数,确定探针的位置,进而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进行分析,方法快捷简便。 2、FISH技术的应用背景 在FISH技术应用于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以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的检查方法来对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如膀

肾癌、尿路上皮癌淋巴结转移的定义及描述

肾癌、尿路上皮癌(肾盂、输尿管、膀胱癌)淋巴结转移 一、肾癌 1、AJCC关于肾癌区域淋巴结定义: 肾门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主动脉周围、腹主动脉侧)淋巴结 腹膜后淋巴结,未特指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2、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近年来随着早期肾癌的检出率提高,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逐渐减低,文献报道约4~5%,本院报道资料为1.6%。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随原发肿瘤T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肾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主要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或有肉瘤样分化的肾癌。 3、肾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影像学标准:肾癌淋巴结转移无单独的影像学标准,与其他身体部位肿瘤常规淋巴结转移标准一致,即短径≥1cm。肾癌的转移淋巴结(尤其是透明细胞肾癌)可表现出与原发肿瘤类似的影像学特征,如明显强化,密度不均匀,坏死囊变多见等。 4、肾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率并不高,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区域淋巴结肿大,常为炎性肿大。 二、肾盂和输尿管癌 1、AJCC关于区域淋巴结定义: 肾盂癌的区域淋巴结: 肾蒂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腹膜后淋巴结,未特指 输尿管癌的区域淋巴结: 肾蒂淋巴结 髂血管(髂总、髂内、髂外)淋巴结 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 输尿管周围淋巴结 盆腔淋巴结,未特指 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2cm,N2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5cm,或多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均≤5cm,N3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最大径>5cm 注:单侧或双侧不影响淋巴结分级 三、膀胱癌 1、AJCC关于膀胱癌区域淋巴结定义: 2010版TNM分期中将区域淋巴结分为两站。第一站包括髂外、髂内动脉旁、闭孔淋巴结及骶前淋巴结,第二站包括髂总淋巴结。主动脉分叉以上的淋巴结为远处淋巴结。将N1定义为第一站淋巴引流区单个淋巴结转移,N2为第一站淋巴引流区多个淋巴结转移,N3为第二站淋巴结转移。 N X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膀胱癌健康指导

膀胱癌健康指导 1、定义 膀胱癌泛指各种源于膀胱的恶性肿瘤,而膀胱是骨盆内贮存尿液的气球状器官。膀胱癌通常起源于排列在膀胱内的细胞。尽管膀胱癌最常累及中老年人,但是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绝大多数的膀胱癌患者如果在早期诊断的话,治愈率就很高。然而,即使是早期膀胱癌治愈后也有可能复发。为此,膀胱癌症幸存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预防膀胱癌术后数年内复发。 2、症状 膀胱癌常见症状的具体表现: ?血尿——尿液呈现深黄色,鲜红色或可乐色;或尿液看似正常,但是尿液在 显微镜检查下可检测到血液。 ?尿频 ?尿痛 ?尿路感染 ?腹痛 ?背痛 何时就医 如果有任何令你担心的症状,例如血尿,请与医生预约就诊。

膀胱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膀胱癌的常见病因有吸烟、寄生虫感染、放射以及化学物质接触。 膀胱癌是由膀胱内的正常细胞发生病变导致的。这些细胞的基因突变会让正常的细胞成长失控,而不是死亡。这些异常的细胞形成肿瘤。 膀胱癌的类型 癌症起源的膀胱细胞的类型决定了癌症的类型。根据膀胱癌类型可确定哪种治疗可能是最好的,其类型包括: ?移行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发生于排列在膀胱内的细胞。当膀胱集满尿液,膀胱 肌肉收缩,需要排空时,移行细胞就会增大。这些细胞也排列在输尿管和尿道,并且肿瘤也有可能在那些地方形成。移行细胞癌在美国最常见。 ?鳞状上皮细胞癌出于对感染和刺激的反应,膀胱内的鳞状细胞随着时间的推 移,可能出现细胞癌变。鳞状上皮细胞癌在美国很罕见,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比较常见,如出现寄生虫(血吸虫病)感染的一些地方,往往高发鳞状上皮细胞癌。 ?腺癌腺癌起源于膀胱内有分泌粘液作用的腺体的细胞。膀胱腺癌在在美国很 罕见。 有些膀胱癌包含多个类型的细胞。 4、风险因素 虽然膀胱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医生已经确定了有可能增加罹患膀胱癌的风险因素,例如: ?年龄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罹患膀胱癌的风险就会增加。膀胱癌可发生 于任何年龄,但很少发生在小于40岁的人身上。 ?白种人白人比其他种族的人罹患膀胱癌的风险更大。 ?男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膀胱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 (一)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行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1.临床表现:间歇无痛性肉眼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血凝块;腰部疼痛,多为钝痛,如有血凝块等造成梗阻可出现绞痛;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及骨痛等转移症状;有约15%患者无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尿细胞学检查。 (2):尿路造影、泌尿系CT、MRI、输尿管镜检查。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及是否孤立肾等选择保守手术、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2.术后行膀胱腔内化疗。 (三)标准住院时间为10-14天。 (四)术前准备及评估时间3-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型; (2)心电图、胸部X线片,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检查:尿细胞学检查、腹部彩超或CT检查、逆行肾盂造影、肾输尿管镜活体组织检查等。 (五)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3天。 (六)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 3.书中植入性器材:导尿管、输尿管部分切除术需植入双J管。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补充血容量。 5.输血: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冰冻(视情况而定),石蜡切片。 (七)术后住院恢复7-9天。 1.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其他异常情况需要复查的。 2.术后常用药:抗菌药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药物,病理结果回报后的膀胱灌注治疗。 (八)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脂肪液化、裂开等; 2.术后3-5天拔除导尿管后排尿通畅。 3.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特殊处理 1.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的术前检查,可能延长手术前及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腹腔镜手术手术费用高,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抗生素应用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 2.手术切除一般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肾盂、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大小、浸润范围、分期分级、对此肾功能,患者自身意愿等。 3. 病理确诊为尿路上皮癌的可行膀胱灌注化疗。 4.术后随访:包括症状、膀胱镜及影像学检查。

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1-15T14:15:22.64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王冬梅 [导读] 进一步研究或可发现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的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临床价值。 王冬梅(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211800) 【中图分类号】R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目前膀胱癌诊断和随访主要依靠尿细胞学检查、影像学和膀胱镜相结合的方法,但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膀胱镜检查属有创操作,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低。近年来很多尿液中膀胱肿瘤标志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本文概述了这些膀胱肿瘤标志物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尿细胞学膀胱癌的发病率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死亡率居男性肿瘤的第9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4倍[1]。目前,膀胱癌诊断的主要手段为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无法进行明确诊断,膀胱镜检查属有创操作,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低,而膀胱肿瘤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患者需要长期膀胱镜检查或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随访监测,肿瘤的经济负担较重。尿液标本的获取途径较容易,因此,通过尿液标本获得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及随访检测方法是众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标。本文就这些膀胱肿瘤标志物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主要的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1.1膀胱肿瘤抗原最初对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tumorantigen,BTA)的检测是通过乳胶凝集试验,检测尿液中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基底膜水解产生的基底膜抗原。 但任何能引起细胞破坏的疾病均会影响这一试验的特异度,如膀胱炎等,此外该试验对于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灵敏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后来出现了第二代膀胱肿瘤抗原检测试验,包括BTAstat和BTATRAK,这两种方法是BTA的改进方法,可通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检测尿液中的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来诊断膀胱肿瘤。补体因子H能和人类的上皮、内皮、基底膜以及一些肿瘤细胞结合,并对补体的激活有保护作用,研究认为肿瘤细胞能直接释放补体因子H进入尿液[2]。BTATRAK属于定量酶联免疫试验,其灵敏度同样在低级别膀胱癌中较低。总体灵敏度约57.0%~83.0%,特异度约50.0%~90.0%。1.2细胞核基质蛋白22核基质蛋白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网状结构蛋白,是细胞核内的结构支架,参与DNA的复制、转录和基因表达调控等。目前已发现4种核基质蛋白与膀胱癌相关,其中细胞核基质蛋白22(nuclearmatrixprotein22,NMP22)是唯一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的核基质蛋白。研究发现,NMP22水平在膀胱癌的患者尿液中显著升高。一项较早的报道显示,用NMP22作为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随访指标,当阈值为10U/ml时,其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79.0%。一项包括2871例T1或者Ta期膀胱癌患者随访的多中心研究显示,NMP22的诊断效果受膀胱癌分级和分期不同的影响。对于所有泌尿上皮癌、3级及以上泌尿上皮癌、2期及以上泌尿上皮癌,NMP22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0.806和0.864。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0%和81.0%。1.3膀胱癌特异度核基质蛋白核基质蛋白家族中,膀胱癌特异度核基质蛋白4(bladdercancerspecificnu clearmatrixprotein4,BLCA-4)仅在泌尿上皮癌细胞系中可检测到表达,而在正常细胞系中未发现表达,并且研究表明BLCA-4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就开始表达。在一项包含55名膀胱癌患者和51名非膀胱癌患者的尿液标本检测中发现,BLCA-4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100.0%。但在202名脊髓损伤的患者中,有38名患者的BLCA-4检测值超过阈值,并且BLCA-4的水平与脊髓损伤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对于这一结果,研究者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脊髓损伤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是引起膀胱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另外,多因素的分析未发现BLCA-4试验的结果和尿路感染、膀胱炎及吸烟有关[3]。1.4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ase)是透明质酸的水解酶,透明质酸酶在多种肿瘤包括膀胱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神经系统肿瘤中可出现升高。透明质酸酶同样通过ELISA的方法可以进行检测。一项包括513份尿液标本的研究显示HAas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和83.8%,当结合透明质酸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上升至91.2%和84.4%[4]。另一项研究将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酶作为膀胱癌患者的随访监测指标,在70名膀胱癌患者中进行了随访和检测,结果显示,HA-HAase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0%和70.0%。2总结目前尚无任何一个尿液蛋白组学标志物能够替代膀胱镜检查在膀胱癌的诊断和监测中的作用,但这些蛋白组学标志物能起到补充膀胱镜的作用,当病灶尚无法通过膀胱镜看到时,可能通过尿液标志物的检测来发现。进一步研究或可发现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的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膀胱癌尿液肿瘤标志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1]emalA,BrayF,CenterMM,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J].CACancerJClin,2001,61(2):69-90.[2]JunnikkalaS,JokirantaTS,FrieseMA,etal.ExceptionalresistanceofhumanH2glioblas-tomacellstocomplement-mediatedkillingbyexpressionandutiliza tionoffactorHandfac-torH-likeprotein1[J].JImmunol,2000,164(11):6075-6081.[3]SarosdyMF,HudsonMA,EllisWJ,etal.Improveddetectionofrecurrentbladdercan-cerusingtheBardBTAstatTest[J].Urology,1997,50(3):349-353.[4]RaitanenMP,HellstromP,MarttilaT,etal.Effectofintravesicalinstillationsonthehumancom-plementfactorHrelatedprotein(BTAstat)test[J].EurUrol,2001,40(4):422-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