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时代性

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时代性
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时代性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9

借鉴与比较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出现了一组特殊形象群体———“多余人”。这一典型形象是当时俄国处于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俄罗斯文化相互冲突之下的产物。本文从它的产生、发

展、升华到灭亡做初步的整理。普希金笔下《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可谓“多余人”的“鼻祖”,是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在俄国沙皇的高压政策下,普希金只能让他笔下的奥涅金停留在苦闷、彷徨、探索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个人反抗

阶段,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专制农奴制度的危机和新一代年

轻人的觉醒。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多余人”发展到这个阶段,显示出更强的反抗性。与初期“多余人”相比,毕巧林在思想性格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的思想更尖锐,对抗更强烈。相对于奥涅金是一个超越。屠格涅夫笔下《罗亭》中的罗亭是“多

余人”形象系列的升华。无论道德情操或智慧才华都高于奥涅金、毕巧林。比之他们罗亭已经有了更高的觉悟,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思想上觉醒了过来,找寻着改革社会的道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是所有“多余人”蜕化的极限。他缺乏以前“多余人”那种探索生活、介入生活、改造生活的热情,而是退出生活,旁观生活。最终只能默默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多余人”形象的灭亡,也正象征俄国农奴制时代的结束,新生活的必然到来。19世纪上半期是俄罗斯近代民族文化的崛起与西方文化发生剧烈撞击与冲突的时期。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俄国解放运动第一阶段的特殊历史氛围。“多余人”形象系列正是这一历史氛围的集中体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作家赫尔岑指出:“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边,同时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一边,是一种游离于两种状态之外的社会群体。普希金在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他是一个介乎“十二月党人”和“花花公子”之间的典型形象。普希金之后,莱蒙托夫又高举起批判现实主义大旗,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之后,陆续走出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谁之罪》),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罗亭》)、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

《奥勃洛莫夫》)等一系列“多余人”典型形象。至此,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余人”形象的画廊,生动地再现了俄国社会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压迫下的先进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和他们的悲剧命运。

20世纪的俄罗斯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苏联。从20年代中期开始,俄国人民便处在动荡的政治旋涡之中,在斯大林模式的一言堂意识形态话语的高压下,失去了个性、自由和思想。之后,在漫长的几十年间,大部分俄罗斯

知识分子都经历了短暂的欣喜、彷徨与怀疑、失望与痛苦,

最终选择的是逃亡或精神的放逐。面对一元化语境,背负社会责任和历史十字架的俄罗斯创作知识分子要用自己的作品说话。作家们让笔下的主人公成为知识分子,成为“把自己放在人、人类、民族、人民、无产阶级、生物或其他类似存在的位置上的思想家”,让他们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来分析、思考、领悟、改变这个世界。我们惊喜地发现,“多余人”和一系列类似“多余人”的形象出现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一方面,这是由于俄罗斯文学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不断延续的缘故。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虽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却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整合俄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这是由相似的时代特征造成的。在封闭、压抑、不自由的历史环境中,俄罗斯知识分子既遭到当局的压制,又遇到被统一的舆论所催眠的民众之不理解,然而他们

依然坚持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坚持思考。

“多余人”身上的这些特点都是那个时代刻下的烙印。

“多余人”

是多棱多角多面的立体,身上混杂着复合的色彩,反映了复杂的人生。他们是思想上的“报晓的先觉者”,行动上则是“贫乏的残疾者”。他们是属于精神世界中

最鲜活和最忧郁的

“精神贵族”。用一句话概括,“多余人”的心理特征是,意识和意志的不相协调。意识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这也是“多余人”大起大落的精神历程和悲剧。他们有勇气从厌恶的环境中拔了旧根,却找不到适宜的土壤扎新根,成了“无根浮萍”、“身外客”、“局外人”、“逃遁者”、“隐身人”。那个时代的俄国“多余人”的精神探索,具有东方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的整体特征,在民族兴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使俄国“多余人”闪耀着某种灵光,格外动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也是俄国“多余人”

在文学家笔下获得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俄国“多余人”是从俄国的旧文化和欧洲新文化撞击融合的血肉土地上产生出来的。这是“多余人”产生的一般性回答。俄国盛产

“多余人”特别是从贵族阶级中不断地裂变出“多余人”,与摘要多余人形象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青年形象。这一典型形象是当时俄国处于西方文

化与传统的俄罗斯文化相互冲突之下的产物。

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于整个社会多余的人,无用的人。本文通过对多余人形象的产生、发展、升华到灭亡的整理,分析和阐释了多余人所体现的时代性。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多余人时代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孙红蕾

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045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9借鉴与比较

俄国贵族阶级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在这些反映传统主题的杰作里,我们明显地看出文学家本人的精神和心理与他所塑造的主人公的亲缘关系。因此,这些“传统主题”中的贵族青年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是作家的精神的再生儿。东方隐士———日本“逃遁者”,无论是二叶亭四迷《浮云》的主人公内海文山,还是夏目漱石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日本式“多余人”形象,都表现出“隐士”的特点。他们是“内向的”,拘谨、沉重、迟缓,远没有欧洲和俄国“多余人”那种无所顾忌的洒脱、豁达和冒险精神,但他们具有更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首先是旧思想的强大和根

深蒂固,羁绊着

“多余人”新思潮的萌发;其次,东亚文化儒释道的精神和日本民族传统的打“和”精神对他们“隐士”精

神的造成有着密切的制约作用。日本

“逃遁者”是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批“多余人”形象,它为年轻而短暂的日本近代文学开拓了现实主义道路。同时也为中国“零余者”的

诞生不断吹来了春风。

最具社会和民族责任感———中国“零余者”从郁达夫笔下的自叙的“沉沦者”到鲁迅笔下的孤独的魏连殳,从丁玲笔下的沙菲到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周如水,从老舍笔下的祁瑞宣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中国“零余者”蜂拥而来。古老的封建王国在不可避免的社会大变革中,开始整个民族的蜕变,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轨道,是中国“零余者”大批萌生的文化背景。同时,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速,成为了中国“零余者”的催生剂。“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知识青年,与近代西方意识的接轨决定了中国“零余者”精神含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中国“零余者”思考的浓缩性和情感的强烈尖锐度。

“多余人”

形象的巨大魅力首先来自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及其时代特征,这是由“多余人”的崇高的悲剧性格所决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个点上,而对于“多余人”来说,他们恰恰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最敏感点上,因而他们

的性格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而且较之一般形象,他们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两极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的产物。其次,“多余人”都具有性格缺陷,因而形成其悲剧的性

格特征。

在灵与肉、理智与感情的冲突中往往陷于强烈的内省和忏悔意识。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内源性”忧郁症。在这种复杂的性格中,才真正体现人物性格真实的美,同时产生

复杂的美学效应,使读者获得悲与喜交融、

崇高与滑稽相混杂的复杂深刻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多余人形象具有强大感

染力的美学原因。阅读

“多余人”,走进他们的世界,你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瞬间发现“自我”,产生共鸣,带来思索。

参考文献:[1]张伟:《“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东方出版社,1998年。

[2]方汉文编:《比较文学基本原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张承举编:《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4]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林出版社,1996年。作者简介:孙红蕾,女,1980—,吉林白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俄语和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

提到变形的主题,人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卡夫卡

的《变形记》。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卡夫卡在他的代表作中以冷静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人变成了一只虫的故事。正如青年作家郗晓波所言,这部划时代的作品把读者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那另一世界其实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平时不为我们所关注,初见之下,才会感到

它是如此的陌生、

怪异和难以理解。一直以来,作家们都致力于解读人类的生存困境。在这样一个精神孤独、人格扭曲的时代,变形的故事比比皆是。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有两个威廉·威尔逊;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格雷和他的画像共存;在R ·L ·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有集善恶于一身的杰克尔/海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四部作品的变形主题进行研究,即:如何变形?为何变形?变形的实质何在?一如何变形?

“文学抽象变形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抽象变形是泛指作家表现审美认识而对生活材料进行改造的文学活动。狭义的文学抽象变形则是指作家为传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某种深层哲理性体认而对生活材料进行形式化变形的文学创造活动。”而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变形的主题着重对人物精神领域以及心理层面的探究,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洞察力。

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威廉·威尔逊在学校里放荡不羁,偏偏他遇到了一个和自己长

相、穿着都极为相近,且同名的人,这个人不但对他毫不畏惧,公然与之较劲儿,还对其横加干涉,这一切令威廉既恼火又恐惧。最后当他忍无可忍,在决斗中杀死了那个人时,他却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那即将死去的影像。在这部小说解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摘要变形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母题”,也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主义作品通过变形的

手法对人类精神领域及心理层面进行深刻揭露与探究,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人

与社会、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寻求走出困境之路。关键词:现代主义作品变形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A 隋华

———现代主义作品中的变形主题研究

04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叙事性作品

第十章叙事性作品 语言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文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及一些记叙类的散文(文学传记、报告文学)。以抒情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 传统的文学理论,如欧洲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己的《史通、叙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文概》,对叙事性文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即注意“写什么”。 二十世纪从西方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用共时语言学的方法或系统的方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文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方式等,即“怎样写”。(结构主义)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narration),最一般的意义。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文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文学所叙之事非“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叙事不等于记事。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目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而文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人入胜。金圣叹: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水浒》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而亲临其地者。” 因此,文学的叙事是用语言虚构的事件。 特征: 1、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及其结果。 2、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言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浅谈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类题目

根据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的题型来看,大部分省市的题目题型基本保持不变,题量基本稳定,偶尔有些许调整,但是,也有小部分的省市的考题越来越灵活,考察范围不变,题型却有了 很大的改变。由于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并没有做相关准备,导致考场失利。在诸多对于教师 招聘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中,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类的题目成为考生中心中最大的“痛”。之所 以这样,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考生平时备考中非常熟悉的知识,而题型的改变让考生措手不及,无法完美呈现出自己的知识积累。因此,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题成为考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于谈谈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类的题目,考生应如何将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很好地输出在考卷 上呢?笔者将以小说为例来谈谈其艺术成就有哪些方面。 艺术特色的分析往往从文学文本的某一角度出发,探究其使用意图和表现效果。一般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字词妙用。 某些字词具有明显的特色,比如:《离骚》中的“兮”“些”等词,表现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第二,句式特点。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句式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诗经》中的诗歌,重章叠句大量出现, 创造了一种韵律美。 第三,结构方式。 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结构方式,大体来说,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单线型结构,以一条线索贯穿整个作品,比如:《伤痕》。 2.复线型结构,作品中有两条线索,比如:《安娜·卡列宁娜》。 3.蛛网型结构,三条以上的线索相互交错,极似蛛网,比如:《红楼梦》。 当然,还有板块型结构、回环型结构等等。 第四,语言风格。 语言是赏析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重要部分。在艺术特色类题目中,也是重要的答题方向之一。第五,修辞手法。 修辞能让作品增色不少,适合的修辞手法还会让作品成为典范。 第六,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很多,常见的有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在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需要格外注意。 第七,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五种各有特色,也可以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之一。 第八,思想内容。 有人把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开来赏析,但,我们也可以把主题思想当作艺术特色的 一部分。 第九,人物形象。 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就是人物,成功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也 是我们赏析的重点。 在明确了以上思路以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已掌握的文学作品知识来进行分析了。不过,并不 是每部作品都具有以上几个方面,伟大的作品能被高度认可,具有几个就可以了。以鲁迅的 作品来说,它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2004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在第五大题考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秋季高考是否继续考查,我们还不得而知。下边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大 家广大考生备战高考提供一点帮助。 叙事性文学作品经常要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和深化主题,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六种作用。 一、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 鲁迅在《药》中描写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 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就是渲染一种凄凉、死寂的氛围,以此来烘托夏四奶奶悲伤 麻木的心情,同时也影射和批判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再以曹禺《雷雨》第二幕开始时的一段舞台说明为例: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寥寥几句话,渲染了一种压抑、浮躁、郁闷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风雨欲来”之势,为后文“雷雨”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二、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这里以鲁迅的《祝福》为例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 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 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里并没有对“四叔”这个人物作直接交代,但通过他书房里的相关描写,我们 便恍然看到了一个信奉朱子理学,虚伪而又守旧的老派学究的形象。 再看《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住处的一段描写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经典文学作品介绍

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所在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对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这时期的文学,已成为自觉、独立而又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它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代替文言),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体裁,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A如何进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

评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阅读训练和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一、评思想内容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等。评析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看作家选取了什么时代的什么具体事件,作品塑造了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其文流露出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重点评析这一主题的社会意义,即对人民的教育作用。为了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知识,了解作家的生平和思想。因为文学作品既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同时又是作家人格的表现。要正确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必要时还应当联系作品所反映的那一时代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平与思想。例如,剖析《百合花》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平凡朴实的人物,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起来催人泪下而又耐人寻味。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诗意的叙写中铺叙了战争的残酷,描绘了革命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让读者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反映三年解放战争的一个生活小插曲,可学生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深切品味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真实内...... ( 思想内容:结合作者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从以往从作者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个人风格和思想,有条理的阐述。答艺术特点时,先指出艺术特点并说明其本来作用,再谈在文中或诗中的具体运用分析,最后说明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效果)。 写作特点包含有艺术特色,艺术特色只是写作特点的一部分,也就是凡是回答的艺术特色都可算作写作特点的一部分。但是在回答的时候,你可以都尽量多答一些,语文是见对给分,你写的多了而且合理的话就酌情给分,多写一点,何乐而不为? 二者都须通观全文,凭着自己的语文和语言敏感性回答。例如,艺术特色可以看作者是否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增强气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是否用了很多典故、诗词歌赋,或者通篇就是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某个意思。 写作特点可以说作者采用了倒叙手法,三段论,也可以把他的艺术特色写上去啊。同时要结合作者来看,可以说他这篇文章风格沉郁,文字优美;或者文字平淡,朴实无华;字字珠玑,回味无穷。 你可以瞎掰嘛。好的文章总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多看看参考答案,寻找相似点,自己也弄个回答问题的模板出来。像上面我自己写的东西,就是我个人的模板啦。多积累,多总结,要灵活。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本文对小说塑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它从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多样性,对故事情节的依赖性,还有通过具体描绘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与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分析得尤为详细,并引用了古今中外小说名着中大量的实例,从道理和事例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综合运用描写 正文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含蓄性详解

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含蓄性详解 编者按: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涉及思想情感的很多,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把握某一语句、语段、篇章的思想情感,此文从含蓄性角度加以深入分析,相信会对大家提高应试能力有所帮助。 有一个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宋朝设有翰林图画院,用考画来取仕。每年都让考生根据一个诗句来作画。有一年,诗句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花”和“马蹄”都是实物,“踏”和“归来”都是行为,都好用画笔描摹。而“香”呢,是无形的东西,用画笔无法画出,但又要用某种方式来表现。试卷交上,有人画一人骑马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人画一个人骑马归来,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这样的画法虽很实在,但没能真正表现出“香”味来。而有一位考生则因画面构思的巧妙得以胜出:一个人骑马归来,有几只美丽的蝴蝶追逐着正在奔走的马蹄。这画确是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境。 这个故事想必同学们都很熟悉。实际上,这个故事是在谈艺术的含蓄性。 中国文化,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向来是崇尚含蓄的。《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德,才情之佳会也。”关于“隐秀”的含义,刘勰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意思是说,文章语言里没有用一个表示情思的文字,但情思却含蓄地表现出来了,这就叫做“隐”;文章中表层的形象描摹,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就叫做“秀”。文艺作品中作家的思想倾向总是藏于作品和艺术形象之中的。“隐秀”之文,具有双重性质,表层是形象的,深层是主观的。刘勰认为,自古以来,“隐秀”之文都是美好的篇章,集中体现了文人的才华。宋代的司空图对诗歌的含蓄也是啧啧称道,说这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历史上的文人大都鄙弃文字的直白裸露。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元稹、白居易,因为作品浅易、直白,贴近生活,接近民众,结果受到了别人的嘲讽,甚至是辱骂。司空图就觉得元、白的诗歌像是有一股子蛮力,但是实在是缺乏功力,就像大街上放开喉咙叫卖的酒家。清代王渔洋则更不客气,认为元、白不仅像串街走巷的卖酒人,还像个卖肉的屠夫。他常常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轻易地去读元、白的诗歌。白居易写作的追求是“欲老妇亦知”,他没有想到,后人这样指责他。 按照刘勰的说法,好的文字必须具备两个层面:表层(隐秀的“秀”)、深层(隐秀的“隐”)。表层是文字描摹的东西,应该如同山水画卷,勾勒形貌,山势当巍峨,流水自潺湲,触目皆逼真。深层是藏于形象之下的情思,有如画面氤氲而出的精神气韵,反复咀嚼,满口芳香。表层的东西是再现性的,生动而形象,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这样的文字能为情思准备好寄居的屋舍。深层的东西是表现性的,或为思想,或为情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或者是浓重的感染。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一中语文组 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 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 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

论文学作品的想象艺术.

论文学作品的想象艺术 摘要: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都需要想象,古今中外都有对想象精辟的论述。艺术的本质在于触摸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并予以审美的救赎,而想象就是强化艺术这一本质的最重要手段,想象是艺术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在想象的艺术审美境界中,想象的最关键的作用是开拓了人类自由精神翱翔的天宇,守望精神家园就成了想象秉承的使命。 关键词:文学艺术想象艺术创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在它瑰丽多姿、自由驰骋、创造无穷的想象上。什么是想象?王梓坤先生在《想象的作用》中论述:“想象是以资料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实际而有极高的抽象性,它是直觉的深化与外延。”这篇文章还引用了列宁和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想象的重要性、想象的作用、想象的产生过程及与现实的关系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历久而弥新,靠的是作家、艺术家奇崛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生命中的想象力,“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所谓想象力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主要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艺术来到人间,在原始胚胎时,就依靠想象孕育而成。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人”、“英雄”如盘古等,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都是想象的产物。原始的艺术也都是非常的抽象的,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人类原始艺术的辉煌。比如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青铜器上最主要的形象就是饕餮,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理解了它就理解了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关键。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原始艺术也是大致如此。人类最早的艺术大都是神话传说,这当然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但从创作心理活动来讲,是想象孕育了原始艺术的形象。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中说明了想象的这一作用:“在野蛮的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巨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业已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也正如歌德所指出的:“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青铜器上的饕餮艺术形象是一头非常狰狞的兽型形象,它没有生物学原型,而是人的心灵创造,心灵以重组变形的艺术手法,通过原始艺术家的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象。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因其历史和地理环境而留存着大量的原始巫风,展现了一个浪漫惊艳的想象世界。《九歌》显示了一个神的族谱,把楚国神谱系按照阴阳五行四方图式进行编排。葛兆光认为《九歌》神谱实为楚文化系统,而这个实际上是楚文化融合周文化、齐文化的结果。无论是齐或楚,这里展现的其实是一个从远古就存在的天地四方观念与原始人类艺术想象结合而来的新的景观,这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一种古而有之的汉文化的精致结构,而是在这个结构基础上所想象出来的那些神奇的艺术形象和能够想象出来那些心灵的东西。在屈原的《招魂》里,我们仍然看到一个天地四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举例论述文学作品的类型

举例论述文学作品的类型 内容摘要:举例分析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三种文学类型,对三种类型进行了区别。 文学作品类型的含义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形式,和文学体裁有本质的区别。 文学作品的约定文类有三种: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这是一般的文学作品的类型分类。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如按创作手段分为: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印刷文本,大众媒介文本和网络文本;按创作动机分为: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按创作题材的分类尚未统一。 本文已约定文类的文学作品类型的三种形式,进行举例分析。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正传》之所以说是典型的现实型文学是因为它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娴熟地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采用了融现实与历史于一炉的手段,“杂取种种人”,创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使典型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另外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 并且文章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以叙述为主,把情景和场面描写融入叙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命运和性格。 《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这种逼真性,使当时社会中的矛盾和人民的压抑淋漓精致的表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贾平凹《废都》,《秦腔》;老舍的《四世同堂》;余华的《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也都是现实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类型 现实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 理想型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一):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是刻画或模拟。他理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文学作为反应,是两者的统一。一方面,真实的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作品分析: (二):逼真性 定义: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1)写实 (2)细节的真实 作品分析: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的铝盒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睛,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的将嘴巴或下巴上的饭粒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在移动,转了上身找……吃完后,他把两双筷子允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棋王》阿城(本段抓住现实生活,从本有的事物中汲取材料,描绘得逼真动人,让人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理想型文学 (一)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型和虚幻性。 特征: 1、表现型:只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作品分析: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⑺,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⑻似的。《故乡》还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与现实的一个比照,从而突出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 2、虚幻性:夸张、变形、虚构(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内心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作品分析: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 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定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秘书主任的逃走仿佛使一直比较镇定的父亲也慌乱万分,因为他非但自己不去追赶那人——《变形记》(虽使用变形夸张,遵循内心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西游记》

文学作品艺术手法鉴赏

文学作品艺术手法鉴赏的艺术效果 一、表达方式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达效果;长作线索。 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事、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倒叙:强调突出被倒置部分的内容;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富于变化。 插叙:补充内容,使特点更突出;补充内容,使情节更完整;补充内容,照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 人物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推动情节、体现主旨的作用。 景物描写:交代或暗示时代背景,为人物设置活动空间;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使形象更突出;有的具有推动情节、预示结局的作用。 白描: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感。 摹状:绘声绘色,穷形尽相,使事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间接抒情:将抽象的情感表现得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夹叙夹议:能有力的论证文章的观点;能丰富文章材料,充实文章内容;增强可信度,增强说服力;显得真切自然,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主要表现手法 讽刺:鲜明地提示对象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褒贬好恶;幽默风趣,增强战斗性、批判性或感染力。 渲染:营造气氛,设置铺垫,奠定感情基调,预示情节结局;增强合理性、连贯性,增强表现力、感染力。 三、主要结构方法 开门见山: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总领全文;总起下文;行文不蔓不枝,干脆利落。 卒张显志: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题文照应:紧扣中心写作,不蔓不枝,行文紧凑集中;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首尾呼应: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照应: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和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