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教材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教材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6版部编教材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的统一1.建立时间:581年 2.建立者:坚(隋文帝

3.都城:长安

4.隋统一时间:589年

5.隋统一的意义a.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6.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

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3)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起

3.路线: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

4.意义: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魏晋南北朝的选官方法:重门第,不重才能(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度的建立:1)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才制度(2)隋炀帝:创进士科,标志着科举的正式确立

3.科举制的意义: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化

(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3)扩大了官吏选拔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4)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时间:618年

结果:唐朝建立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时间:

都城:618年建立者:长安继任者:世民(唐太宗)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简历

?2、贞观之治

(1)概念: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国力逐步强盛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

②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③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3)唐太宗革新措施:政治上:

(1)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2)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3)科举考试科目,增设进士科

(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轻徭薄赋,鼓励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的政绩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三、开元盛世

1、出现“开元盛世”的原因(措施):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影响: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

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比较分析: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农业 1. 垦田面积扩大。 2.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先进农具(曲辕犁、筒车)

3.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

丝织工艺高超

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商业

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长安)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仰慕中原文化

(2)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唐朝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交融

1.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2.朝廷中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3、唐朝的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 各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诗歌代表人物:白(诗仙)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代表作品:《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作品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 诗史”

白居易(诗魔)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

代表作品:《秦中吟》、《新乐府》

作品特点:讽喻社会,同情人民,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书法:颜真卿代表作:《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醴泉碑》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绘画:人物画阎立本、《历代帝王像》《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山水画王维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时间:唐朝时期

方式:日本派使节到中国

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影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时间:唐玄宗时期

经过:六次东渡,754年终达日本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三、玄奘西行

时间:唐太宗时期

经过:经过4年跋涉到达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影响: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件

?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