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说──动──谈──演的系列主题活动《“纸”的故事》,用形象的展示和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去了解纸产生的背景以及纸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在活动准备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认识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纸的发明是人类一大创举,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活动准备:学生需要准备道具: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等书写工具以及绳子等装订工具;收集资料,书写或编排短剧《“纸”的故事》。教师推荐资料及相关网站(见学生天地),指导短剧编排。

活动步骤:

1.说一说:

(1)出示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请大家说说纸的其他用途。(2)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2.动一动:

(1)“你写,我写,大家写”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让学生在不同的材料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词。

(2)“作品包装”

要求学生将竹片、木块装“册”、纸张装订。

3.谈一谈:请同学谈谈在准备、书写、制作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感受。

4.气演一演:短剧:“纸”的故事

活动过程:

教师:(拿出书、练习本、画)问:同学们,这些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用品是用什么制成的?

学生:纸。

教师:你还能说说纸的其他用途吗?

学生:包装纸可以用来包装礼品;

我们每天都使用的卫生纸;

班级开晚会时候,经常用皱纹纸做成花来装点教室;

过年时候,我们都经常在家门口贴的“福”字、春联等;

每天我们使用的钱,也是纸制成的;

我们写信用的信封、邮票……

教师:我们今天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纸了,那大家想象一下在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学生:古时候,人们的甲骨文就是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

我还知道我们有个典故叫“学富五车”,就是因为哪个时候人们写字是写在竹片上的,所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书读的多,有学问;

人们古时候,好像都使用铜钱、银元,我奶奶家都还有呢;

我们现在用卫生纸挺方便的,但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古人们好像都使用的是手巾;

老师,我还在电视上见过,古时候人们去买东西,都是用竹叶一包,绳子一提的……

教师: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有自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也有从电视、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知识。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第一个活动环节“你写、我写、大家写”,我们以六人为一个小组,大家可以分工协作,分别在你们准备好的竹片、丝绸、纸张上写下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词,我们来比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写的最漂亮?

学生:学生分成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片、丝绸、纸张、毛

笔进入活动。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教师:(略)

教师:我们的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和热情地完成了任务,下面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作品包装”,请大家将刚才自己所完成的优美作品竹片装“册”,将丝绸、纸张进行一番包装!同样我们来比比哪个小组最有创意?哪个小组最迅速?

学生:学生动用了绳子、小刀、钉书机、颜料等进入活动。

教师:大家都已大功告成了!下面我们将邀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将你们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出来,还要请一位组员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我们将评出今天的“最有创意奖”、“雷厉风行奖”、“最佳组合奖”。(略)

教师:我们欣赏了大家优秀的作品,也评选出了今天的优胜者,下面进入最后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大家谈”!将你在这个活动准备、书写、包装过程中的体会给我们大家谈出来。”

学生:我的竹片可是自己骑车到郊外去砍来了,回家后爸爸、妈妈帮忙划开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们这才写了几个字,古时候大臣上书,难怪要用人抬呢!

我们组的丝绸手绢是我们凑的零花钱买的,有点贵!还是纸便宜。

刚才我们小组写字的时候,在竹片上用毛笔写,根本就看不清,用钢笔写,把我钢笔尖都快磨坏了,用圆珠笔写,才勉强能看清!

我们用丝绸写字的时候,派的是我们班的书法高手上的,可一到手绢上就什么字体呀、优美呀都没了!全是一快一快墨的,溢出来了!

我们组同学说我手巧,派我把竹片装“册”,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每块竹片上钻眼,用绳子给串起来,特别麻烦的是,我发现要在每块竹片上打个结,整个竹片才会比较固定!

我们小组最满意的是我们对纸作品的包装,用颜料将整张纸涂上颜色,然后在上边为我们的《望庐山瀑布》配上了一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图画。我们都觉得很美,很有意境!但把竹片装册时特别费劲,给丝绸包装时,又用小刀剪形状、又是想办法,挺费神的!

教师:同学们都谈了大家的感受,我们普遍认为用竹简书写不方便、不易修改,并且装册很麻烦、笨重、不利于携带和阅读;丝绸书写很容易溢出,并且丝绸太贵!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断去探索新的书写材料,纸就孕育而生了!

下面就请出我们班上优秀的演员们,为我们大家送上一出精彩的短剧《“纸”的故事》,希望你们能在故事中进一步去了解纸的历史、纸的产生、纸的影响。

“纸”的故事

(旁白):纸,作为书写材料,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相传中国上古曾有过结绳记事的时代。那时,连文字也不曾有,更谈不上书写文字的纸张了。

商、周时代文字已经成熟,我们的祖先就想出了各种记录文字的办法。

同学:(动作:用小刀在龟甲上刻字)我们商朝人把文字刻在乌龟和牛、羊等动物的胛骨上,这样一来后人都能看看我们这辈的事了。

同学:(动作:用小刀在石头上刻字)商朝的“甲骨文”用的甲骨得来是很费事的,刻字也不方便,到了我们西周,可早就不用这一套了,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和青铜器上,不是更方便吗?

(旁白):甲骨文、金文为人类提供了最初的记事方式,但都存在着种种不足,春秋战国以后,新的书写材料又出现了。

同学:(动作:用毛笔在竹筒上书写,把刚才的竹简展示出来)石头、青铜太笨重了,并且也不是随处可寻,我们发现了在竹子、木头上书写也不失为一良方啊,竹子和木头随处可见,加工方便,可以用笔墨书写,写错了还可以用刀削去重写!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同学:(动作:用毛笔在丝绸上书写)秦皇当年每天批阅的竹简

公文,听说重达一百多斤;西汉时候,齐人东方朔上书汉武帝,用了三千根木简,由两个身强力壮的人才抬进宫去,汉武帝看完它,足足花了二个月;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游学,随身携带的书就足足装了五车,也就有了“学富五车”的典故。

前人为何不去重拣轻呢?丝帛也可以用来书写啊!它柔软、光滑、轻薄,易于运笔、舒卷。

(旁白):竹简和丝帛比甲骨、青铜有很大的进步,但也还存在种种不足。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材料──纸便慢慢地发明出来了。

(旁白):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呢?据说早期的纸与丝有关。

同学:(打开,动画展示纸的制作过程)在下蔡伦,前人用蚕丝造纸,花费太高,我挑选了些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原料,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舂散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然后使其互相溶合成浆状,再用细帘在浆中均匀地捞出这些细碎的纤维,让它干燥,造出的纸是质地轻薄,也是价廉耐用的。

(旁白):(出示《造纸术传播图》,旁白学生边示意图表边讲解)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魏晋时期纸和造纸技术传入朝鲜,公元6XX年又从朝鲜传到日本。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人发生战争,一些唐兵被阿拉伯人停去,其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又把造纸技术传到了阿拉伯,于是阿拉伯也设立了造纸工厂。以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也学到了我国的造纸技术。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再后来,德国、英国、荷兰也造起纸来了。16世纪后,造纸技术由欧洲传到北美洲。此后,逐渐传遍了全世界。

我国古代的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在我国以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

学生天地:

推荐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174132.html,/ihouse_tools/ihouse.phtml?id=ipXX&pa=/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174132.html,/zgss/zaozhi.htm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174132.html,/big5/feudal/ch4/ch4-1.htm#cl

http://140.138.146.6/paper/time/time21.htm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4174132.html,/XX12/ca36298.htm

背景资料: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最终发明了理想的书写材料,那就是纸。我国造纸术的发明,长时期以来一般都归功于东汉时的宦官蔡伦,这是因为《后汉书·蔡伦传》明确记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纸,嫌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

自此,人们常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那一年──元兴元年,即公元1XX年,作为纸诞生的年份,蔡伦也因此而被奉为造纸祖师,差不多所有产纸的地区都为他塑像造庙。在他的故乡湖南宋阳县,元朝曾重修蔡伦庙;在他的墓地陕西洋县龙亭铺(蔡伦于公元1XX年被封为龙亭侯),也建有祠庙;日本等国的造纸工人,也奉蔡伦为“纸神”。蔡伦受到国内外人们的纪念和崇敬,蔡伦发明造纸术似乎也成定论。但是,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千余年来盛行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首先是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遗址上发现

了一片古纸,这是一片麻纸,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纸面可清晰见到麻,在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因此,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的公元1XX 年早了一个半世纪。

其后是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罗布泊的纸还要早约一个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而且有数十张之多,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芒麻的纤维所制成。在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再后是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汉初年文、景二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了多张麻纸,其中3张纸上还书写有文字。

以上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东汉蔡伦虽然不是纸的最早发明者,但他改进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

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文房四宝

(一)毛笔

毛笔,据说是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创制的,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实际上,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为竹杆、兔毫,并有笔套。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其中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笔也是竹管兽毛所制,并有一个中间开口的笔套。这是西汉文帝时的产物。有人说,西周时期即已用笔。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管制,讲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银制的,那就是工艺美术品了。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笔头制作是中间一簇长毫称为锋,即笔尖;四周包着稍短的毫称为副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的型号有多种,写多大的字就用与之相适应的笔,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产毛笔的地区,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

(老紫兔毫)笔,为无上佳品,其价如金。明清时期,为浙江湖州善琏镇所产的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二)墨

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纂》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说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类矿物质,或矿物颜料,那么甲骨文上的黑色字,倒出现得更早。说是煤烟所成,却是西汉以后的事。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研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或磨成粉末后加水使用。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和剡县的纸很有名。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江南,改进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直到明清时,徽州制墨业更有发展,以胡开文所制为最有名。徽墨的特点是:“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为了方便,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阁和曹素功所产为佳,但讲究用墨的人仍

采用研磨徽墨的办法,创作书画。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三)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并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径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四)砚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翕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

(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翕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艺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挑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教案

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课标要求:(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艺术和美术艺术的概况,认识它们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近代民办艺术关系到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辉煌成就,知道艺术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艺术的兴起与流派。 教学难点: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地位和影响的理解。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贝多芬音乐的地位 2.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3.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背景 2.印象派绘画 3.印象派音乐 4.印象派的贡献 三、现代艺术的兴起 .现代美术 2.现代音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阅读本课的引言:19世纪以来,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为音乐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欧洲诞生了若干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宛如一座座艺术高山,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些艺术家是谁?他们的作品具有什么艺术价值?进入现代以后,艺术界又有哪些新发展?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文字阅读框《音乐领域的古典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Lesson 18 flourishing Qin Han culture (1) stor y teaching design of case paper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说──动──谈──演的系列主题活动《“纸”的故事》,用形象的展示和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去了解纸产生的背景以及纸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在活动准备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认识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纸的发明是人类一大创举,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活动准备: 学生需要准备道具: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等书写工具以及绳子等装订工具;收集资料,书写或编排短剧《“纸”的故事》。教师推荐资料及相关网站(见学生天地),指导短剧编排。 活动步骤:

(1)出示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请大家说说纸的其他用途。 (2)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1)“你写,我写,大家写”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让学生 在不同的材料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词。 (2)“作品包装” 要求学生将竹片、木块装“册”、纸张装订。 3.谈一谈:请同学谈谈在准备、书写、制作过程中各自不同 的感受。 4.气演一演:短剧:“纸”的故事 活动过程: 教师:(拿出书、练习本、画)问:同学们,这些我们大家 所熟悉的用品是用什么制成的? 学生:纸。 教师:你还能说说纸的其他用途吗? 我们每天都使用的卫生纸; 班级开晚会时候,经常用皱纹纸做成花来装点教室; 过年时候,我们都经常在家门口贴的“福”字、春联等;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音乐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i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音乐与美术来源于生活,树立起“用美术与音乐指导生活,用艺术影响社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昌盛的文化》教案 北师大版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佛教和道教产生的时间、传入路线及基本教义,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学习司马迁生平及其编撰的《史记》的内容特点,了解什么叫纪传体。 学习秦陵兵马俑的发掘情况及意义,想象秦陵兵马俑的阵势和设计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谈话法,了解佛教、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运用讨论法,学习司马迁及其编撰的《史记》。 运用竞赛法,回答想象的秦陵兵马俑的阵势和设计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谈话法学习佛教、道教的基本情况,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下面两个子目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学习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秦陵兵马俑的有关情况,感受当年秦始皇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秦陵兵马俑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并养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讨论,学习司马迁及其编撰的《史记》,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制作佛教的产生及传人路线图和秦陵兵马俑投影片。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竞赛式提问法。 板书设计 一、宗教 1、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原 2、道教——东汉年间土生土长 二、史学——司马迁与《史记》

三、雕塑——秦陵兵马俑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过渡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大一统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科学文化的昌盛,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许多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学习秦汉时期在宗教、史学、雕塑等方面的文化成就。 讲授新课 宗教 佛教——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哪三大宗教? 生: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师:佛教发源于哪里呢? 生:印度。 师:古代的印度不是国名,而是表示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地理名称。包括当今的印度、臣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在内的一些国家。 师:佛教又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出示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请一位同学以图上箭头所示读图。 生:(发言略) 师:佛教是从印度经西域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在西汉末年时传入中原的。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西天取经,并在洛阳城外为取经高僧建造白马寺,这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自此,佛教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逐渐盛行起来呢? 生:(发言略) 师:我们来看看佛教基本的教义,佛教认为:现实人生就是“苦”,生老病死全都是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幸福,而目前只有忍耐。这种教义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阶级压迫的斗争,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于是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佛教在中国兴盛起来并流传至今。同学们算一算,西汉至今大约有多少年?(两千多年)因此,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同学们来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生:(发言略)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 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 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①评价:________ 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_ ②体裁: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3、课本93、9 4、95页动脑筋。知识超市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3. 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示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4. 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四.学习程序 1. 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 组学(5分钟)达标率90% 4.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预设展示题:综合探究 五、学习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 ②时间:__________ ③教义:人死后能够,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初中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 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 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 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 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 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 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 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 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 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 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七年级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2011年11月21日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 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 __ ⑤影响统治者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建立佛寺。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 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 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 _ ②体裁:_________ 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精讲点拨: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广州市一中钟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科技与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由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地动仪、医学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生动的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且乐于参与和表现自己。在知识结构方面,对于本课的某些内容已在小学有所听闻,但大多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和理性认识。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所以对本课涉及到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会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和主要内容、张衡和地动仪的原理,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②通过体验古代书写方式,分析古代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造纸术的贡献,培养比较归纳能力; ③通过观察、解说地动仪的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和理解秦汉科技成就及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了解蔡伦、张衡、张仲景等人的事迹后培养坚持探索、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了解和模仿“五禽戏”,体会“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③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及贡献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物理学原理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领会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利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观察和自主操作中理解地动仪的原理。 2、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情境,在体验与合作当中感悟历史。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7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记住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文,做好标记。 【知识链接】 我们的语言文字,从日常用语到常用典故,不少来自佛经,大家知道吗? 天龙八部、天女散花、现身说法、井中捞月、一切皆空、拖泥带水、五体投地、大慈大悲、六根清净、功德圆满、心猿意马、快马一鞭、立地成佛、冷暖自知、唯我独尊、隔靴搔痒、骑驴觅驴等都与佛教有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PPT1:同学们,在上第18课《音乐与美术》以前,我们先一起听首曲子。 这首曲子,我们都耳熟能详,叫做~~《欢乐颂》,这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正是这首曲子,在演奏过程中,倾倒了无数听众。这首曲子,正是如今欧盟的盟歌。 PPT3:除了欢乐颂为人熟知,它的创作者贝多芬,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他的国籍是~~德国,职业是~~音乐家,他被尊称为~~乐圣。 PPT4:他的代表作《九部交响曲》,除了脍炙人口的《欢乐颂》,还有比较出名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原称《第三交响曲》,贝多芬原本想把这首曲子送给谁呢?~~拿破仑。贝多芬当时把拿破仑视为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但是后来传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就把献词撕毁。贝多芬对拿破仑态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共和,民主共和的思想,跟哪场历史事件有关呢?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贝多芬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本74页的内容,然后回答屏幕上的5个问题。 好。请总结一下贝多芬的个人经历,一生坎坷,比如失聪,听不见,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不啻于一次重创。心理素质薄弱的人,就会一蹶不振。但是了解贝多芬的我们知道,贝多芬是一个扼住命运喉咙的人。那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与命运作斗争呢?~~他终生追求进步与自由,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是这种精神在支撑着他的创作。而优秀的音乐家自成风格,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特点呢?~~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他的主要贡献是~~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开创了交响乐的新形式,并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以及他的乐坛影响: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换言之,贝多芬为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架起了一座桥梁。 PPT5:我们刚刚听了贝多芬的欢乐颂,这首曲子属于古典主义音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典音乐的基本特征是~~(是高雅还是低俗?是注重形式还是不拘一格?是积极乐观还是向命运举手投降?)很显然,古典主义音乐,是高雅的,是注重形式的,是积极乐观的。 那除了贝多芬,古典主义音乐还有哪些代表人物?~~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 PPT6:那浪漫主义音乐又有着哪些特征呢?请听一首曲子。 听了这首曲子,再对比欢乐颂,可以发现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比如古典主义音乐更讲究比率适当和自然平衡。但是刚听的那首曲子,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独创。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正是在~~18-19世纪之交。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伟大就是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 PPT7:现在我们做一道高考题,检验同学们的掌握程度。这道题选~~B PPT8:18—19世纪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世纪末,出现了一个新的音乐流派,印象派音乐。现在请同学们听一首曲子,体会一下印象派音乐是什么样的~~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案 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86-87页“导入框”及“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课文,思考回答: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古印度,西汉末年) 2、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我国,东汉) 3、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A、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B、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C、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4、根据87页“动脑筋”:这段电视剧里的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不符合。因为佛教到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有的地方兴建佛寺和尼姑庵,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事情。而剧中吕后则是秦汉之际的人物,那时佛教尚未传入内地,哪来尼姑庵供吕后藏身?) 过渡讲解: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 王充和《论衡》 指导学生阅读87-88页“王充和《论衡》”课文,根据88页“动脑筋”思考回答: 1、王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人死了,血脉精气都已消亡,骨肉形体化为灰土,怎么会变成鬼呢?) 2、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因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化为灰土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所谓“鬼神”只是迷信思想虚构的产物。) 过渡讲解:很显然,王充是当时反对迷信思想的坚强战士,他那宣传无神论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所有务实求真的学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东汉的杰出思想家。此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西汉的司马迁。 司马迁和《史记》 指导阅读88页“司马迁和《史记》”课文、“文献资料·司马迁语录”、插图《司马迁采访史迹》等,思考回答: 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家教良好。他本人读书很多,还寻访许多名胜古迹,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 2、《史记》主要记述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史记》主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2021-2022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音乐与美术课时作业岳麓版 必修3 [课程标准] 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1.阶段特征 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____________音乐过渡的时期。 2.代表人物 (1)贝多芬 ①国别:________音乐大师,有“________”之称。 ②作品特点:洋溢着____________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③代表作:九部交响曲(如《____________》《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 ④评价:把____________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____________的先河。 (2)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3)莫扎特:被称为“______________”。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1.产生背景 在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一批画家追求创新。 2.印象派绘画 (1)特点:直接描绘________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________变化。 (2)代表:莫奈的《____________》及组画《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3)影响:改变了绘画方式,影响了________创作。 3.印象派音乐 (1)特点:主张用声音的________和音色,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体系。 (2)代表人物及作品:德彪西的《______________》。 4.影响 (1)开辟了欧美________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 (2)孕育了20世纪初对____________的全面突破。 三、现代艺术的兴起

(综合性学习教案)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古代文化常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 条约等。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 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女口:乾隆三 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 寄托了振 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 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 再如 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 加上一个特定的 堂纪事诗》 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 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 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 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 以戊辰之年, 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第18 音乐与美术教案 第18音乐与美术教案 标要求:(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的学习,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艺术和美术艺术的概况,认识它们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近代民办艺术关系到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辉煌成就,知道艺术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艺术的兴起与流派。 教学难点: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地位和影响的理解。 时:本节教材用一时。 板书设计:

第18 音乐与美术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贝多芬音乐的地位 2.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3.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背景 2.印象派绘画 3.印象派音乐 4.印象派的贡献 三、现代艺术的兴起 .现代美术 2.现代音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请阅读本的引言:19世纪以来,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为音乐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欧洲诞生了若干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宛如一座座艺术高山,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些艺术家是谁?他们的作品具有什么艺术价值?进入现代以后,艺术界又有哪些新发展?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文字阅读框《音乐领域的古典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 2.课标分析:汉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科技角度介绍其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从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 经过先文化的学习,学生有了一点点学习文化课的感觉和法,但本课侧重科学技术,涉及不少科学理论,就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想象,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法 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采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法,让学生掌握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通过具体科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重点解读: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书写材料面的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惧。衡制造的地动仪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处理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象,合理分析再生纸和电子纸的作用。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其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难点解读:地动仪涉及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处理法: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使学生理解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法:通过《九章算术》里例题的计算、五禽戏的练习和感冒中医病理的分析,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和古人的聪明智慧。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起源于,基本教义是,佛教传播的影响。 2、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兴起于时期,创始人之一,尊为教主,教义是,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4、秦汉时期,最杰出的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代表是,著作。 5、司马迁的生平,著作,体例,内容简介。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地位。 7、思考:“动脑筋”一、二、三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指名讲述引言中的故事,并回答随后的问题。师适当引导补充; 2、思考、讨论: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王充和《论衡》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第三子目:司马迁和《史记》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思考、讨论: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第四子目: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观看影视资料,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结合你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识。 (2)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3)请你也做做名人,对兵马俑作一精彩的评价。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三。 活动与探究 辩论会:西安的兵马俑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已出土兵马俑7 000多件。假如美国提出以5 00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一件兵马俑,有人认为出售一个也无妨,再说中国的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有人认为出售文物有损国格,反对出售。假如此时文物局征求你的意见,请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