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2004年2月第18卷第1期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Feb.,2004

Vol.18 No.1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①

于红川1,于宏源2

(1.烟台市审计局经贸科,山东烟台264000;2.香港中文大学政府与行政管理系,香港)

[摘 要]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经济脱离实质经济的过度扩张。恐慌有自我正名的能力,由于

市场的双重标准的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抵抗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能力更加脆弱。在金融全球化

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受到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攻击而爆发金融危机时,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会通过

一定的途径扩散到其它的一些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空前的系统性风险,从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

挑战。

[关键词]国际金融体系;金融安全;全球化;恐慌;发展中国家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04)01001106

Study of Financial 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YU Hong2chuan1,YU Hong2yuan2

(1.Econom y&T rade Section,Y antai A udit B ureau,Y antai264000,Chi na;2.Depart ment

of Government&Public A dm i nist ration,Chi nese U 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Chi2 na)

Abstract:The fragility of G lobal Financial System rooted in the extreme enlargement of financial e2 conomy which is divorced from substantial economy.The panic achieves its legitimacy from itself. Also,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ecome weaker to counterbalance this panic under the double-stan2 dard regim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when financial crisis happens in some country,the destructive influences will proliferate into other countries,and which will also plunge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o systematic risk.

K ey w ord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financial security;globalization;panic;developing countries

20世纪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给发展中国家最为深刻的影响便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体接二连三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无情打击。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效应已构成了和平时期对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挑战,金融全球化的过度发展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变得空前脆弱,该体系日益增长的系统性风险已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最易遭受冲击的便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从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进行反思,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无法逃避的重要课题。

1

1

①[收稿日期]20031111

[作者简介]于红川,1971年生,女,山东烟台人,烟台市审计局审计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计学。

一、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

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名词,金融经济尚无明确的定义。据乔尔?库尔兹曼(Joel Kurtzman)的说法[1],金融经济是一种与权益相关的金融资产及债务的交易相联系的投机经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其他债务是金融经济中最基本的金融工具,货币是金融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种新兴债务。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是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自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金融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它的规模大约是真实经济的30~50

倍。金融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制度和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私营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定的。

1971年美国黄金窗口的关闭造成了储备货币与黄金的脱钩,使得货币这一传统上真实而具体的财富变成了一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和新兴债务,从而使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成为可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不仅重新定义了货币,而且切断了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最后联系。

货币脱离真实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度创造,使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与背道而驰成为现实。中央银行创造货币非常容易,商业银行也有创造货币的巨大能力。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传统方式是贷出存款;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还可以创造“近似货币”。最典型的“近似货币”是信用卡,以花旗银行为例,该行发行的信用卡平均信用额度是2000美元,发行3000万张,就可以创造600亿美元的近似货币。还有很多种近似货币,全部由私营金融机构创造出来,而且除了市场力量以外不受任何约束。

从国际方面来看,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后的二十多年中,数以千亿计的欧洲美元在银行间不断流转、反复贷出,随着欧洲美元贷款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欧洲美元不是具体的纸币或金属货币,而是一种电子货币,虽然这些货币的创造过程与国内银行的货币创造遵守同样的规则,但在1987年以前,这种无国界的美元完全由民间控制,

因此与它们的美国表亲相比更少受到限制。例如,欧洲美元没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比国内银行要大的多。此外,在近二十多年中,美国政府又通过巨大的贸易赤字把成堆的新美元送往国外。

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崛起,金融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布莱克—肖期权定价理论的完成使金融投机资本通过组织效率的提高、现代理论的指导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杆率的运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电子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或资本流动速度的增长潜力。科技的进步使得每一笔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作为购买力的货币或资金可以以光的速度在属于全球市场组成部分的各地市场间流动。在金融经济和真实经济的距离不断扩大之时,科技更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疏离。

图1 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示意图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如图1所示)。世界经济巨大的财富价值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底层是实际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衍生期货和其它虚拟资本。金字塔的维持和扩张,有赖于各层的适当比例以及上一层结构有多大能力从下一层汲取收入。在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金字塔就会轰然解体。由于连锁反应,庞大的金融体系可能在顷刻间坍塌。

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货币资产转化为实物(含知识和信息)。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使得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外汇交易额是世界市场进出口总价值的60倍,并且在不断繁衍;美国对金融和房地产投资的新信贷是制造业的3倍,实物贸易额不到期货贸易额的一半。跨国债券和股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分别高

2

1

达151151%、19618%、690%和120%。其中衍生交易市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1987年以来,每两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要翻一番。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在11个国家67家银行的调查[2],这些机构手中持有的衍生交易合同总值在1995年已高达6316万亿美元,是全球G DP的总和的两倍多。1997年初,仅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持有2517万亿美元的衍生合同,是美国G DP的三倍以上。与此同时,世界真实的实物生产均比过去20年有实际的缩减,其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服务于虚拟经济的运作。美国劳动生产率近20年来仅为1%左右,即使是在经济最为景气的20世纪90年代,整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仅为111%,为战后甚至1870年(至1970年为213%)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经济过度扩张带来的大量纯粹“虚拟”的金融资产近年来无节制地增长,结合整个世界真正物质生产的停滞和下降,已使金字塔严重变形、失真,为全球性的金融崩溃埋下了隐患。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尼鲍姆指出[3]:“事实上,除了中国和其它少数国家以外,全球的实物经济都在持续地衰退。所有这些都表明,榨出更多的资本以支撑泡沫的可能性已经到了尽头。与此同时,泡沫自身已经攀升到几乎无限大的地步。”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另一个必然后果便是投机活动的普遍化。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莱所言,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大赌场,外汇市场每天20000亿美元的交易中,真正与生产相关的不超过3%,其余97%与投机活动有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和逃避管制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经济泡沫化的趋势。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从金融系统来看,它只能转移和分散个别风险,不能从整体上减少风险。首先,避险性创新只能降低个别风险,无法消除和减少系统风险。不仅如此,当代以衍生金融工具为特征的金融创新,在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还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金融创新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机构同质化,使金融业关系盘根错节、日益复杂,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加深了金融业机构之间、机构与部门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强化了系统效应。其次,金融创新的风险性还表现在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保证金仅为4~10%,这种“以小搏大”的功能,同时蕴含着将风险放大的可能。特别是当立足点不对时容易产生泡沫经济,使创新严重脱离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加大金融和经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市场越来越为少数造市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济公司等)所控制,金融创新过程中形成的风险过度集中和相互关联,使风险的发生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旦其中的某个造市者违规,主要市场参与者之间更大的风险暴露会加剧动荡的相互作用,直接威胁到整个金融衍生交易体系的稳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二、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形成

浮动汇率体系下,金融经济和实质经济的严重脱节使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为神经质、更为情绪化、更为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主要货币间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货币的过度创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使稳定的利率为大起大落的利率所取代,这种汇率、利率、商品和资产价格频率加快、振幅加大的急剧波动为跨时期、跨国界的金融投机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每一天有太多的金钱在全球投机市场上转手。另一方面,新的科技、新形式的货币以及新的交易工具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更容易为市场情绪的变动所左右。同时,金融经济或全球金融市场的躁动不安和急剧波动通过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传递到了真实经济中。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但是自1974年开始的10年里,全球出现了两位数的持续通货膨胀,以拉美出口价格计算的实际利率在-29%至+27%的巨大空间中波动,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更是频繁而大幅度地震荡。在真实经济领域,发达国家出现过多次经济衰退,高负债的发展中国家则出现了十多年的发展危机。不确定性也已成为真实经济的自身属性。真实经济与投机经济之间的拉锯战为投机经济储蓄了利润并使真实经济增加了成本,真实经济在金融风险上的成本正在持续不断地攀升。

问题还远不只于此,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实质经济的巨大影响远非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能解释。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银行和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古勒莫?卡尔沃(Guillermo Cal2 vo)在很多会议上的发问:如此小的过失,怎么会导致如此大的惩罚?墨西哥和阿根廷根本没有严重的政策失误,如果有的话,也是墨西哥政府在紧张地处理问题时暂时走到了市场情绪的对立面,

3

1

然后引发了一场可以自我衍生的恐惧过程。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为什么一个小国的货币贬值会在如此广阔的地区造成投资和产出的崩溃?显然,如果忽略了恐慌机制和传染机制的形成,就很难理解90年代历次金融危机对各个经济体实质经济的打击。

恐慌指的是在部分投资者中出现的,无法由现实来调节的非理性的反应。在经济学中,不管恐慌是如何发生的,它一旦发生,马上就有一种自我正名的机制,恐慌本身就可以证明恐慌的合理性。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倒闭:当所有存款人同时提款时,银行被迫以低价出售自己的资产,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会倒闭,从而使那些不恐慌的存款者比早恐慌者要蒙受更大的损失。从发展中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实际情况来看,恐慌自

我正名的机制是一个金融混乱和信心下跌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金融危机恶性循环的过程

这一情形在遭受危机的有关国家都出现过。以泰国为例,当市场对泰国货币和经济的信心下跌时,国内外的投资者都会将他们的资金从泰国转移出来,泰铢面临贬值的压力,由于泰国中央银

行无法从外汇市场上购买泰铢以维护其汇率(因为它没有更多的美元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了),只能提高利率和减少流通中的泰铢数量以缓解泰铢汇率下降的速度。不幸的是,货币贬值和汇率提高都会给企业造成财务问题,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公司都是如此。一方面,那些有美元债务的公司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每个美元所对应的泰铢数量增加了;另一方面,那些有泰铢债务的公司也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利率大幅度上升。由于高利率和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银行体系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安全地贷出资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得不削减支出,从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中出现这些坏消息时,一定会让信心进一步下跌,最终导致经济崩溃。克鲁格曼将这一过程作了一个形象的模拟[4]。会议室中的麦克风总有回音,麦克风发出的声音会被扬声器扩大,这个声音又会进入麦克风,循环往复。如果回音不大,扬声器放大出来的声音也不大,这个反馈就会逐渐“缩小”,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把麦克风的音量放到最大,这个过程就会“爆炸”———麦克风会将任何细微的声音放大,这个声音又会再次进入麦克风,再次被放大,变成令耳朵难以忍受的吱吱声。不是反馈的质量变了,而是它的数量增加了,让人们耳朵难受的原因是麦克风的音量被调得太高了。同样,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市场对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失去了信心(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良好),强大的市场情绪会引起能自我正名的恐慌,从而引发一连串反应,直至对实质经济产生爆炸性的打击。从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都表明,国际金融体系的恐慌机制能够将一国政府政策的微小失误无限放大,给该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三、市场的双重标准

恐慌意味着市场情绪的失控,没有一个国家对恐慌有完全的免疫力。但由于市场的双重标准的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抵抗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能力更加脆弱。

我们可以用同样存在着货币贬值的压力时,澳大利亚和巴西所面临的不同处境来说明这一点。1996年,1澳元差不多相当于018美元,到了1998年夏末跌至016美元多一点的水平。这毫不奇怪,澳大利亚的出口大多数流向了日本和出了问题的东亚国家。但除了1998年夏末短暂的一段时间外,澳大利亚并没有想办法去维持其汇率水平,它既没有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澳元,也没有提高利率;汇率水平下降居然自动停止了。当澳元贬值时,投资者认为这是买便宜货的好机会,因为他们觉得澳大利亚的经济相当稳定,因此这种信心成就了“澳大利亚奇迹”———尽管澳大利亚严重依赖出了问题的亚洲经济,但1998年它实现了经济繁荣。然而,当1998年俄罗斯经济改革崩溃,巴西却无法采用与澳大利亚相同的战略来应对对巴西货币雷亚尔的攻击。雷亚尔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是巴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使巴西历经数代人的恶性通货膨胀转化为价格的稳定,巴西和华盛顿都害怕取消固定汇率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确实,人们可以想象雷亚尔的比值被高估了20%,如果汇率调低20%,对经济的好处会大

4

1—

于坏处,但无人相信20%的贬值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贬值引起的恐慌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打击。

通过让货币的汇率实现浮动,发达国家可以实现经济调整,因为市场完全相信这些国家,当然会令它们从贬值中获益。但1994年后,一个接一个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到最近的巴西,发现自己无法享受这种待遇。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些国家令汇率适度贬值的努力演变为信心崩溃。市场相信在这些国家实行贬值是场灾难,也正因为市场相信这一点,结果就如此。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小幅度的贬值,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中性的机制,它只青睐强者。而且我们将会看到,在预期的范围内,心理因素可以重要到投资者的偏见就可以左右实质经济,即所谓“信则灵”。

四、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受到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攻击而爆发金融危机时,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不会局限于该国,而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扩散到其它的一些国家,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

传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某国在危机期间及其前后,邻国的贸易能力将受到危机国贬值的打击,从而使邻国的货币,进而是整个经济体受到冲击。这实质上是由于国家间实质经济联系引起的传动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都向第三地出口类似的产品,泰铢贬值时会间接造成印度尼西亚出口收入的下降。然而所有的估算表明,遭受危机打击的经济体之间的市场溢出效应并不是危机扩散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泰国和韩国的关系,泰国并不是韩国的市场,也不是韩国的竞争对手,与比自己庞大得多的韩国经济基本上毫无关系。另一种传染机制是指恐慌情绪的迅速蔓延。此时市场力量有意识地寻求可对付的其他国家,这些国家与危机国可能处于同一区域,也可能在区域以外,它们的共性是经济可能有系统性的弱点,比如银行系统薄弱、金融和地产部门容易受到高利率的打击以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水平低等。这种系统性弱点可能是确实存在的,也可能只是投资者头脑中虚幻的假象,但这无关紧要,只要投资者对这一经济体失去信心,它便无法抵御传染的侵袭。

所以,在东亚金融危机中,造成东亚经济体在短时间内相继崩溃的主要原因不是实质经济间的相互影响,而是投资者对亚洲经济的印象。投资者的胃口是被这些经济体共有的“亚洲奇迹”刺激起来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再具有传奇色彩时,他们会立刻怀疑其他的经济体,却不去考虑该经济体的实际状况。这些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容易受到自我正名的恐慌机制的青睐。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市场信心的丧失造成了金融和经济崩溃的循环。虽然这些国家间实物经济联系有限,但在投资者的心目中,一个国家的坏消息就是所有人的坏消息,当一个经济体无力抵制自我正名的恐慌的时候,恐慌就降临了。这也解释了1998年俄罗斯的经济遭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时,何以与其实质经济并无多大联系的巴西经济会受到危机的感染。其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突然发现两个国家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巴西同样有难以应付的巨额财政赤字———尽管在危机前夕,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个国家与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正在经历生产力急升的阶段,下一个十年它的收入肯定会大大增加,财政赤字还是相当合理的。

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即使对一个成功的经济体来说,市场和媒体对于其管理者的推崇,并不能保证该经济体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有足够的免疫力。对于缺乏国际金融市场信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尤其糟糕。

五、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的困境

恐慌自我正名机制和危机传染机制的形成,致使各国经济显得非常脆弱,任何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哪怕是非常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十多年前,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分析员威廉姆?克来因(William Cline)指出[5],当今的国际经济联系如此紧密,以致于各国政府留给自己的政策空间已十分狭窄。这道出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我们应当从国际金融体系的角度来思考发展中国家的困境,而不是听信“后遗症理论”(hang2 over theory)的“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为所犯的错误付出的代价”的主张。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并不要求它的政府总是执行完满的政策。从日本到韩国,这些最近遭灾的国家,大部分不久前还被奉作榜样。显然,先前的推崇者是在盲目崇拜,但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真像人们现在认为的那样糟

5

1

吗?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亚洲和拉美的经济衰退中,高处不胜寒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问题,权威们肯定可以深刻地解释美国经济何以遭此大难。那些不受管制的对冲基金,那些得到错误信息进入高度流动的股票市场的小投资者,过度宽松的信贷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零储蓄率等等,都预示着大难临头。事实上,所有国家都有结构性问题,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结构性问题,它也就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了。

本来,在遭遇危机时,政府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平抑市场情绪,但由于危机是自我强化的,那些理性的对实质经济起作用的政策不足以挽回市场信心,人们要求政策迎合市场情绪,或者说,政府必须要使政策迎合市场的期望。一旦发展中国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就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冒着国家破产的危险坚持自己政策的独立性(像马来西亚),要么听从IMF和美国财政部,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实施紧缩的经济政策同样会感到左右为难:达到了紧缩的目的会减少需求,加重衰退;没有达到紧缩的目的,意味着情况已经失控,会加深市场的恐慌情绪。

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在没有经过专业化论证的情况下,IMF已经决定在经受着市场恐慌的国家中施行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以韩国为例,1997~1998年,韩元贬值了80%,从840韩元兑1美元跌落到1565韩元兑1美元。无疑,货币贬值会使贸易物资的价格越升,然而,IMF仍然要求韩国以保持基本不变的通涨率为首要目标(与1997年的412%相比,1998年应为512%)。为了在剧烈的货币贬值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低通涨率,韩国需要一次猛烈的通货紧缩。在这项援助项目

签署以后,短期利率从1215%上升到21%。IMF 辩解说,这些严厉的货币政策及举措的目的在于“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很难想象这样的政策会“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事实上,自从项目协议签署以后,市场上的恐慌气氛愈发加剧,韩国银行面临破产危局。在协议出台后的第一天,韩国银行突然拒绝发放短期贷款,随后11家大企业集团宣布破产,近来则有更多的知名公司相继落马。除了利率的提升,IMF亦坚持1%~115%的G DP 增长率,以此加强财政政策。在此基础上,IMF要求30家商业银行中的9家停止运转。由此看出, IMF正致力于将韩国1997年6%的增长率在1998年降至2%。这项“减速”计划在1998年被证明是多余的,因为韩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无声无息地将其经济的紧缩一步到位。

可见,在大部分情况下,遭遇危机的国家不得不接受危机是自身过错带来的惩罚的观点,因为除了以此等待投资者的信心恢复以外,它们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即使是全力避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对象的马哈蒂尔,在一定程度上也采取了正统的紧缩措施,接受了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可以肯定的是,对避免危机处理方案的底线是:没有好方法。新世界秩序的规则似乎没有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空间。

90年代一连串的金融危机警示人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确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对自我正名的恐慌和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抵制软弱乏力。对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认识,必须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成为各个民族国家的共识,这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社会基础和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变革[A].朱钟棣.21世纪世界经济走势预测[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110

142.

[2] 刘劲松.从东亚金融危机看世界经济的体制性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5):2326.

[3] 乔纳森?特尼鲍姆.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J].战略与管理,1998,(3):3536.

[4] 克鲁格曼.萧条积极性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1.

[5] William Cline.International Debt:Systematic Risk and Policy Reponses[M].Washington.D.C: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

[责任编辑:陈宇涵]—

6

1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逐渐地被卷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1】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更多国家的关注,下面是我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的一些认识。 首先先以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为例。2002年中国加入WTO前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加入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 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 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2】再从电信市场来说,中国的电信企业重组,形成了新的电信竞争,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不少,五年前的电话初装费就是几千块,电话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太高,现在一般农村家庭都可以装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8.19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3%和33.9%;互联网上网 人数达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争取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中国是世界上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服务最大的市场,并且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3】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增多了中国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也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4】 毕竟经济全球化之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去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截至14年11月初,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 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除了显性的贸易保护外,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技术、气候、碳关税等实施隐性贸易保护的意图也更加明显。【5】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目录 编辑本段金融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成为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 然而,金融全球化也有其另一面。从发达国家来看,1992年的西欧金融风暴迫使英国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从发展中国家来看,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对当地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和深层次的,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编辑本段影响 这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不断反思,金融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场全球化的较量中,孰喜?孰忧? 金融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资金的跨国流动也会带来风险,如上述的西欧金融风暴,还有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但这些金融动荡的不利后果大多局限在某个金融领域。即便是1987年10月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一”,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因此受到严重挫伤。近年来西方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特别是纽约股市

国际金融风险 第三章 参考答案(已整理)

第三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模型不是金融机构常用来识别和测度利率风险的模型?(B) A、久期模型 B、CAMEL评级体系 C、重定价模型 D、到期模型 2、利率风险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A) A、再定价风险 B、基准风险 C、收益率曲线风险 D、期权风险 3、下列资产与负债中,哪一个不是1年期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D) A、20年期浮动利率公司债券,每一年重定价一次 B、30年期浮动利率抵押贷款,每六个月重定价一次 C、5年期浮动利率定期存款,每一年重定价一次 D、20年期浮动利率抵押贷款,每两年重定价一次 4、假设某金融机构的3个月再定价缺口为5万元,3个月到6个月的再定价缺口为-7万元,6个 月到一年的再定价缺口为10万元,则该金融机构的1年期累计再定价缺口为(A) A、8万元 B、6万元 C、-8万元 D、10万元 5、假设某金融机构的1年期利率敏感性资产为20万元,利率敏感性负债为15万元,则利用再定价模型,该金融机构在利率上升1个百分点后(假设资产与负债利率变化相同),则利息收入的 变化为(B) A、利息收入减少0.05万元 B、利息收入增加0.05万元 C、利息收入减少0.01万元 D、利息收入增加0.01万元 6、一个票面利率为10%,票面价值为100万元,还有两年到期的债券其现在的市场价格为(假设 现在的市场利率为10%)(B) A、99.75元 B、100元 C、105.37元 D、98.67元

7、假设某金融机构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其资产的市场价值增加了3.25万元,负债的市场价值增加了5.25万元,则该金融机构的股东权益变化为(C ) A 、增加了2万元 B 、维持不变 C 、减少了2万 D 、无法判断 8、到期日模型是以(C )为分析计算的基础来衡量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 A 、历史价值 B 、经济价值 C 、市场价值 D 、账面价值 9、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金融机构的再定价缺口为(B ) A 、正 B 、负 C 、0 D 、无法确定 10、利率风险属于(A ) A 、市场风险 B 、非系统性风险 C 、政策风险 D 、法律风险 11、下列因素哪个不是影响利率风险的一般因素(C ) A 、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B 、通货膨胀率 C 、税收政策 D 、利率预期 12、金融的许多属于与证券价格的某些变量的导数有关,并且对术语是用二阶导数定义的?( C ) A 、修正久期 B 、波动率 C 、凸度 D 、到期收益率 13、如果为每半年付息,测量资产或负债价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的公式为(B ) A 、1dP dR D P R =-+ B 、12 dP dR D R P =-+ C 、dP MDdR P =- D 、21dP dR D P R =-+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摘要】:技术的进步、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形成了金融全球化的趋势。金融的全球化,带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全球化步伐是当务之急。本文在论述金融全球化的涵义与特点、分析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全球化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控制金融风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并根据这些归纳结果和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并简要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全球化;中国金融发展;正面效应;负面效应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并没有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这就使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显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全球金融一体化使金融监管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资产和收益,以及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方面。但对金融全球化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不统一。其定义主要是从核心论、趋势论、过程论、一体化论等几种理论来表述。其实质反映了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和过程、是世界各国或地区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它具有广泛的内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具体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 (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是金融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和主要获益者 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和主要获益者。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

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金融安全 今晚探讨金融安全问题是个人理解,没有参考专业国际金融理论,所以要是用专业观点来评价可能会有很多不妥的地方,但是还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首先要弄清楚传统的财富观念,在纸币大规模使用以前,真金白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本国货币就可以和黄金直接兑换,同样,为了保证货币的供需平衡,为了保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安全,货币发行量一般和黄金白银的实际拥有量是对应的。这种最基本的对应关系,也就是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的最基本底线,这也是我认为的金融安全的底线。 其次要弄清楚财富的获取途径,传统的财富获取手段一般有两种。一个就是开矿,金矿,银矿,你国家每年开采金矿银矿得来的金银有多少,国家就会相应的发行相对等的货币。另一个就是财富的原始积累,通过劳动积累增值最后达到财富的货币变现,比如你养鸡,鸡下蛋,能卖钱,养鸡多了,蛋下的多了,买到了更多的钱。这是实实在在的实物财富,当你变现的时候,国家就会通过货币供应来保证你的财富和你创造的实物价值相对等。 还有两种财富获取手段那就是战争和贸易,通过战争等暴力手段去掠夺,当然这种手段比较恶劣,他往往带给别的国家是巨大的灾难。而且发起战争的国家也会受到正义力量的抵制,最后也有不可预知的政治风险。通过贸易手段来赚取财富,这种手段的有效前提是,你必须通过国际贸易顺差获得别国的货币。然后在别国黄金和货币比价稳定的前提下,而且对方愿意用黄金回购货币。 有人会说,那流通中的黄金白银不算吗?因为流通中的黄金白银只要不在国家的手里,就不能作为国家货币发行的参考,货币是国家发行的,是国家保证经济快捷运转的一种信用手段。你有多大的风险承担能力,你就只能提供多大的货币供应量。 在这四种财富积累手段中,前两种手段是传统文明社会常用的手段。也就是中国人常用的手段,前两种手段因为合理合法,不用国际贸易就能自我发展,所以闭关锁国就是基本的国策。清王朝,新中国前三十年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如果说闭关锁国政策错了,那就是说我们的文明社会错了。 第三种大家都知道,西方的殖民战争就是这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这样的。德国失败了,日本失败了,殖民战争也结束了,殖民地都独立了。也就是说,野蛮国家的第三种发财途径被堵死了。他们很清楚,战争的代价太大了,转嫁国内危机做的不好是要被解体灭亡的。 例如,英国在同清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有贸易行为,但是,这样一个懒惰成性,贪婪成性的国家谁愿意靠生产产品和中国贸易交换换取财富呢?而且那时侯的大清王朝,物产丰富,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国外的洋玩意。所以,英国人就用鸦片来和中国交易,因为中国的南方人都喜欢抽烟。烟这东西容易上瘾,所以,英国人用鸦片骗取中国人的财富,后来发现林则徐戒烟力度很大,没有办法,那就打吧,抢吧!这就是清王朝加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能让一个国家灭亡的,只能是外部力量,内部力量往往集聚不到极端的地步是不会发生作用的。就是火山爆发也要有一个积聚能量的阶段。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才是清王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这就说明,贸易和抢劫往往结伴而行,先是打着贸易的幌子和你交往,等把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

摘要:本文对韩国和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分析,试图通过鉴别比较,广泛吸收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把货币市场利率改革作为突破口,积极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产品创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市场监管(一)韩国和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分析1.韩国的利率市场化分析 (1)韩国利率自由化进程。韩国政府对于利率的管制始于1952年的《利息限制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 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需要,韩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982年开始取消对重点部门的优惠贷款利率,使之与一般贷款利率一致。1988年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参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自行决定利率水平,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但是,当时国内经济状况不稳定,导致总体经济条件从1989年初开始迅速恶化,中央银行通过窗口指导对利率重新进行了管制。1991年,韩国再次宣布利率市场化,开始采用阶段式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1991年,作为金融第一圈的银行金融机构10%的存、贷款利率,作为金融第二圈的非银行金融机构45%的存款利率和25%的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1993~1994年,这个比率逐渐扩大,银行30%的存款利率和75%的贷款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65%的存款利率和全部的贷款利率于1994年底都实现了市场化;至1997年,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实现彻底的利率自由化。 (2)利率改革的效果。放开利率,实行利率自由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储蓄、提高投资收益以及深化金融市场。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明显。利率市场化所形成的实际利率的提高,刺激了本国或本地区储蓄和投资的明显增加,也促进了产量和就业的增加(1965~1969年间韩国的实际产量增加了90%,而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的1960~1964年间,韩国的实际产量仅增加40%)。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了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和储蓄的联动性:1972~1986年间,韩国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31,实际利率与存款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34(江春、刘春华,2007)。可见,韩国利率改革达到了鼓励银行储蓄、抑制非银行投资的目的,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非中介化的状况。而金融中介规模的扩大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规模变得容易了,同时也保证了更多的生产性投资需求得以满足。因此,利率自由化通过使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为正值而促进了金融演化并且提高了投资效率,达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拉美国家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利率市场化分析智利采取了快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从1974年5月开始,到1976年为止,短短的两年内,完成了国内所有的金融自由化改革。1974年智利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自主决定短期利率,1976年银行私有化,1977年利率市 场化,1979年资本账户开放。在智利金融深化改革的前3年,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智利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是,由于金融监管乏力和银行制度的不完善,智利出现了一个超高利率时期,1977~1983年间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50.8%。在超高的利率水平上,储蓄和投资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实际利率与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44),也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稳定增长(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2)(江春、刘春华,2007)。 由于过高的利率迫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银行大量借外债用于放款,造成了智利银行体系的实际破产。智利政府不得不出面挽救,重新将银行收归政府帐下,利率也就不得不被重新管制,利率自由化改革宣告失败。 阿根廷也采用了类似的快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70年代阿根廷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低利率政策,这使得其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形下,阿根廷政府于1977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进行私有化、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为外资银行提供便利等措施,同时允许银行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利率。此时严重的宏观经济不平衡和银行监管不力,导致了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到无法想象的高度,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本国商业银行和企业被迫转向利率相对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外债的增长迫使中央银行发行大量货币来挽救企业,加剧了通货膨胀;而企业的倒闭又使得银行相继破产,金融危机在全国蔓延。政府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改革,恢复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乌拉圭采取了与智利和阿根廷基本相同的改革措施,较其他拉美国家而言,乌拉圭的金融改革进行得最为激烈。早在1974年,乌拉圭就承认了私人资本的合法性,于1976年和1977年分两次将利率上限提至90%,因为实际利率低于这个水平,以致利率上限形同虚设,后来又干脆取消了这个上限。同时,政府取消了信贷分配的规定和资本流动的限制,承认资产关系的可变性。从1978年开始逐渐降低银行的准备金率,取消了对进入银行系统的控制,同时一举取消了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从而使银行基本拥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但是乌拉圭的改革成效也不显著,改革状况与阿根廷相似。 从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这个角度看,拉美3国利率改革是失败的。利率自由化后,金融机构正常的竞争因素未能发挥主要作用,银行却被一些大集团所拥有,成为它们的资金供应商。在智利,利率改革后国有银行被私有化,私营银行迅速增加,但多数银行被少数财团控制,银行贷给拥有银行的公司的贷款占到整个贷款总额的20%。再加上3国在利率自由化的同时,未加强金融监管,这就导致银行不能正确地评估风险,贷款质量低下,坏帐增加,坏帐又导致银行丧失流动能力,利率改革的成效不大,甚至危及了经济的健康成长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 闫素仙 *本文是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转轨时期的利率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041059—02)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短论 168--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1)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形成引人注目的经济景观和潮流。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金融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此时,我们该如何进行金融体制的塑造,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并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分析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术的

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通道。当代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全球性金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普及,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将突破国界在全球铺开,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金融市场的同质性进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同时亦为规避限制性法规和风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率先出现金融创新活动。这既包括制度的创新,又包括工具的创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创新、股权衍生工具的创新等等。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一方面融资证券化趋势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不确定性。第四,金融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短期游资与长期资本并存。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参与全球化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全球金融资本不断扩大。在这其中,既有长期投资的资本,也有短期投机的资本。目前,在全球市场中出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大约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GDP总和的20%。应该说,长期资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短期游资的逐利和投机,则易引发一国的金融动荡。 (二)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二元效应。 金融全球化在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中,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出于研究的需要,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体现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发展比较落后,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矛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拓展,

金融风险

第六章金融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要有金融活动发生,就必然存在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防范、控制与化解,就可能导致大的金融危机,影响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甚至国家政权。因此,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各行各业、政府当局、国际金融组织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第一节金融风险的概念及种类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在经济生活中,风险是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名词,因为风险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一般认为风险就是发生某一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风险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和变化,影响了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方向,使经济主体遭受损失或获利的机会。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特征。 金融风险是风险中最常见、最普遍,且影响最大的一种风险。金融风险作为风险的范畴之一,概括地讲,是指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是指经济主体在资金融通和货币资金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风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与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有很大的区别。从内涵来讲,金融风险的内容要比一般风险的内容丰富得多;从外延来看,金融风险要比一般风险的范围小得多。 二、金融风险的种类 金融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有很多。依据的分类方法不同,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按金融风险能否被分散可分为: ①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 risk)。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经济主体的投资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是无法避免的。 系统性金融风险又有周期性金融风险和结构性金融风险之分。周期性金融风险是由经济周期引起的。结构性金融风险是特殊性金融风险,通常是由经济、政治或军事事件、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引起的。 ②非系统性金融风险(unsystematic risk)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仅影响个别经济主体的因素所导致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等等。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总风险,即:总风险=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⒉按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不同可分为: ①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主体不愿或不能正常履约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②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流动性风险是指经济主体由于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③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使资产价值或利息收入减少,或者是负债所产生的利息支出增加。 ④汇率风险(foreign exchange risk)。又称外汇风险,外汇持有者或经营者因汇率变动导致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⑤经营风险(management risk)。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某些金融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经营管理出现失误而使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⑥国家风险(country risk)。国家风险一般是指经济主体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由于东道国国内宏观经济活动和政治因素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与国家主权行为相关而无法被个人或企业行为所左右的并导致国际投资、信贷、经济损失的风险。 ⑦购买力风险(purchasing risk)。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指通货膨胀使经济主体的实际收益率下降或者筹资成本增加的可能性。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法制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法发[2008]38号 【发布部门】最咼人民法院 【发布日期】2008.12.03 【实施日期】2008.12.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两高工作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法发[2008]38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 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八年十二月三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世界经济衰退,正日益对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国务院强力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通过扩大内需来抵消出口的减弱,通过大规模的公共投资来振兴日趋放缓的经济。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我国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为遏制世界经济衰退所采取的重要战略措施。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运行也出现了很多需要高度重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司法领域已经出现明显反映。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密切相关,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社会矛盾增多的情况下,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重要任务。各级人民法院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增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在司法领域引发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敏感性,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保持国民经济稳定的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牢牢把握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主动权,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 一、依法保障金融债权,努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国有银行是金融的重心。各级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局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自觉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担负起保护金融债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职责,支持金融监管机构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保障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施。要最大限度保障国有金融债权。为了减少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和兑付能力,中央和国务院实施金融不良债权剥离和处置战略。自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_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_孙杰

收稿日期:2002-09-06 作者简介:孙 杰(1962-),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公 司融资理论、国际金融和货币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2002年第10期(总268期)金 融 研 究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10,2002General No.268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 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 孙 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用一系列相关指标来描述和量化金融结构、股票市场的发展、公司融资行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将有关数据分成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组,分别计算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本文的基本推断是:在新兴市场上,与银行体系密切相关的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金融深化的主张需要进行重新的审视,或者更准确的表达为股票市场深化的政策主张,但是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的规模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公司行为规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金融结构;公司融资;股票市场;新兴经济;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2)10-0014-11 一、引 言 最近20年以来有关公司融资理论,特别是有关公司资本结构方面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背景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依然受到金融结构的影响,而且公司融资行为还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结构也在发生演变。中央银行资产、商业银行资产、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公司信用、金融深化程度以及股票市场资本化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不同的时间截面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高收入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比例和股票市场资本化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央银行资产比例则要高于高收入国家(Asli Demirguc -Kunt 和Ross Levine,1996,a)。 Goldsmith(1969)使用1860-1963年的数据证明了人均收入随着的金融中介资产与

关于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思考

关于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思考 国家金融风险的一般表征是证券市场发生崩盘、房地产价格猛跌、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巨额外汇资产逃逸、银行出现疯狂挤兑、大型企业债务危机、大批金融机构和银行倒闭等等。国家金融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后果有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发展停滞、诱发经济危机、甚至陷入社会动荡、政治风波乃至局部战争。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国家金融风险不仅影响波及本国,而且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审视和检讨,国家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已经摆在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面前。构建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是一件事关国家兴衰、政权安危和人民利益的大事。 国家金融风险的一般表征是证券市场发生崩盘、房地产价格猛跌、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巨额外汇资产逃逸、银行出现疯狂挤兑、大型企业债务危机、大批金融机构和银行倒闭等等。国家金融风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后果有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发展停滞、诱发经济危机、甚至陷入社会动荡、政治风波乃至局部战争。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国家金融风险不仅影响波及本国,而且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审视和检讨,国家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已经摆在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面前。构建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是一件事关国家兴衰、政权安危和人民利益的大事。 一、新世纪的国际益融格局 (一)现代经济体系问题重重,国家金融危机此起彼伏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经济体系,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于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如1982年8月13日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殃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诱因是发达国家利用第三世界国家实现工业化资金短缺的困难,对其实施重利贷款,造成发展中国家广泛的债务危机。1992年索罗斯统辖的对冲基金狙击英镑和意大利里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迫使英国和意大利退出欧洲货币机制。诱因是英国金融体系存在缺陷。1997年秦铁贬值诱发东南亚金融风暴的余波至今未消,其危机程度之烈,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超过战后其他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诱因是泰国主要依托出口导向性经济,利用低廉的劳动力进行粗放式生产经营,产业结构没能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导致经济增长放慢,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出口停滞。1997年对冲基金在香港兴风作浪,除索罗斯基金以及老虎基金外,还有当时已被债权机构接管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以美国纽约为基地的摩尔环球投资。这四个基金除长期资本外,其余三个都属于环球宏观类别,这类基金以市场的宏观经济情况来制定投资策略,投资工具主要包括股票、货币和利率,投资散至全球各地。香港特区政府以祖国大陆为坚强后盾,果敢入市,粉碎了对冲基金的美梦,加上俄罗斯金融危机突然加剧,以及日元汇价回升,进一步打乱了对冲基金的部署。1997年8月索罗斯损失10多亿美元,老虎基金损失20亿美元,长期资本更是面临倒闭,迫使金融大鳄暂时退场。2001年下半年起,南美经济大国阿根廷爆发了1320亿美元的政府债务危机,导致社会动荡、数易总统、国民经济秩序混乱。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摘要]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并 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如下威胁:(1)削弱一国经济主权,冲击国家金融监管的调控权力;(2)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支付能力下降,引发债务危机;(3)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而开放,金融投机便捷而频繁。针对以上威胁,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的措施建议如下:(1)迅速增强风险意识;(2)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3)理顺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4)加强对外债的统一管理;(5)加强金融立法;(6)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效益和素质。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1992年意大 利里拉和英国英镑受到冲击,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投机失手造成银行倒闭,以及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后发生的。这充分说明,在以金融资本国际化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加大加重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着金融风险,只不过是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更为

严重一点罢了。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能够免受波及,并不 表明我国金融行业就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叶稳如泰山的安全 之舟。据有关人士分析,我国之所以能避开金融危机的灾难,其 中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一是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开放,保护了不 甚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银行拥有大量储蓄资金,抵销了银 行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在经济 全球化浪潮中会不断走向开放,金融体系迟早会完全开放,这也 会导致居民投资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投资选择自由度逐步加 大,因而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运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 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建立和健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机制,不 断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 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亟须研究和解决的 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19世纪中晚期就已出现,当时经 济、贸易、投资甚至人员的跨国、跨地区活动就相当频繁。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尔后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刚 刚兴起的经济全球化被迫中断。二战后,经济全球化重新发展, 特别是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新 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全球化已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论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的中国金融安全

论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的中国金融安全 翁世淳 当前以美国日益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东亚地区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为代表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结果是全球资产流动性泛滥,房地产和证券资产价格不断推高,金融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加快,这些事实充分表明建立在国际收支均衡基础上国际金融体系正在面临潜伏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形势下维护自我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评价国际金融学界观点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金融安全的概念,并根据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金融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 关于金融安全,国外学者并没有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他们通常将金融安全问题作为国家安全战略或国家经济安全的部分进行探讨。中国学者对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以王云龙为代表的“正常运行”论和以梁勇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论两种主流观点。 王元龙(2003)认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和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1] 梁勇(1999)从国际关系学角度认为,金融安全是对国家“核心金融价值”的维护,包括维护价值的能力与实际能力的信心这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2] 综合上述两种关于金融安全概念的观点,无论是“正常运行”论还是“核心价值”论,其理论的研究角度是一国主权这个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一国金融体系已经纳入到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当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取得经济发展。如果片面强调一国的金融体系正常运行、金融财富安全、金融主权不受妨碍、金融信心维持,那么采取措施所导致的结果将是大量国际投资外流、失业率增加、国际贸易活动减少,最终使国家经济增长受阻(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马来西亚政府为避免大量资本流,出于1998年9月1日宣布实行了严厉外汇管制政策,内部包括对外资对外往来资金账户的资金调动需经政府批准,所有金融资金交易只能通过马来西亚政府授权的金融机构进行,外资投资需在马来西亚滞留一年以上方能撤资汇出国,实施钉住汇率(1美元兑3.8马元)等。结果造成马来西亚在金融风暴后的数年内承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受阻。)。 从今天来反思和审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给予的启示,不应将金融安全的概念从一国角度来定义,而应当从全球视角出发来界定。一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是在不完全市场约束条件下实现投融资、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产和法人治理六大功能,而金融危机出现的后果必然是金融体系功能无法实现或者被扭曲。所以,金融安全应该被定义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下,

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

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瞿强 1. 问题的提出: 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内部的金融工具、中介和市场,也包括外部与企业部门的联系和政府的监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均经历着急剧的变革,因而比较不同的金融体系、研究其变化规律与趋势,对于政策部门和学术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果试图对金融体系的演变进行统一的分析研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金融体系?有没有统一的金融体系?世界各国存在着多种金融体制,典型的有欧洲大陆以及日本的以银行为主的体制,和美国、英国以资本市场为主的体制。这一现象引起了大量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金融制度?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为政策与监管的产物?金融体系与经济表现是否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体制是否存在趋同的现象?向什么方向趋同?推动金融体系变化的基础力量是什么? 金融产业由于其特殊性1,因此各国均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其发展格局较多地具有人为因素2;因此,理论研究尤其具有指导意义。中国金融体制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靠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正在朝美国模式发展。对于这种正在摸索、转型的金融体制来说,比较不同的金融体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同一个金融体制内部,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金融体系发展与变化趋。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正处在形成初期,与具体的金融技术层面的风险相比,金融体制设计偏差所造成的风险更为重要,通常,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对各国金融体制的现状与历史有透彻的了解,本文不揣冒昧,进行初步尝试。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概述金融体系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功能主义金融观点,构建一个分析比较不同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在分析不同金融体系起源的基础上,从技术革命、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等方面考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金融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 2. 金融体制的分类:不同金融体制概述 人类自有记录的历史以来就从事金融交易。大约在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有农业信用的记录。公元前18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Hammurabi’s code)有很多章节涉及到对信用的管制。银行机构出现在公元12世纪意大利城邦国家热内亚,并在此后 1经营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有金融资产实际上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货币,即现实购买力,而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是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体系提供的;同时,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特征;金融机构之间风险容易相互传递。 2Allen and Gale(1999)认为金融体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管制的影响,而政策主要是对金融危机的反应;Rajan and Zingales(2000)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政治因素在各国金融体制形成中的作用。此外,很多学者在研究金融体系的形成时,用了“设计”这样一个主观色彩较强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