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名言、生字读音。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情况。

教学重点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读课前导语)

复习孟子的情况。宋朝朱熹把《孟子》和《中庸》、《大学》、《论语》合为“四书”。

二、字音断句

1.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朗读。

三、翻译课文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解逐句翻译。

2.老师强调重点词语。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全段译文: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课后作业

1.将课文第一段翻译到笔记本上。完成测评有关题目。

2.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思想(四心)

教学重点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二、翻译课文第二段

1.学生结合注解逐句翻译。

2.老师强调重点词语。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全段译文: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三、归纳词句

(一)一词多义

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三)古今异义

1.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课后作业

1.将课文第二段翻译到笔记本上。完成测评有关题目。

2.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修辞方法、论证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

画出课文的论证结构图。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背诵全文。

二、理清结构

第一段(义重于生)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句话:设喻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第二句: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全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正面阐述“义”重于“生”道理“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

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道理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举例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

递进论证人人皆具备“义”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是心”,舍生取义之心。)

第二段(义重于利)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正面举例论证“义”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照应第一段中“所恶有甚于死者”这一句话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反面举例论证“义”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正反对比论证,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三、归纳论证思路

鱼——所欲

比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具体生活(设喻)

喻熊掌——亦所欲

论生——所欲

证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引出)抽象论点

义——亦所欲

正面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道理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所欲莫甚于生者——得生何不用——反面正面生而有所不用

正反对比

使所恶莫甚于死者——辟患何不为——道理举例辟患而有所不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结论

贤者有——勿丧耳

是心引申论点

人皆有

正面一箪食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弗受

举例一豆羹弗得则死蹴尔而与之——不屑

宫室之美?

反面举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于我何加焉为了妻妾之奉?

穷乏者得我?

正反乡为身死而不受(正)

……

对比今为……而为之(反)——此之谓失其本心(性善论)

……

四、归纳写作特点

1.修辞:比喻、对比、排比。2写法: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方的人。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2、同学们,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的这篇文章,看孟子是怎样来看待生与死的。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字音 故不为(wéi)苟(gu)得也所恶(wù)不辟(bì)也一箪(dn)食(shi) 一豆羹(gng)弗(fú)得则死蹴(cù)尔不屑(xiè)为(wèi)宫室之美 妻妾(qiè)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 2.再读课文,划分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优质教案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优质教案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冷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孟子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 3.初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学习相应的论证方法。 2.深入了解生死和义的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导语:(出示“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她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丽莉老师。(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在送医院的途中,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在颁奖典礼上人们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张丽莉老师在面对危险那一刻为什么能舍己救人,做出生与死这样艰难的抉择呢?今天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听示范读,注意节奏。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如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读出磅礴气势,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三、复习旧知 师:学习新的内容前,老师先测一测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检查朗读情况。(师:我们首先大声地齐读课文,看看你们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1、常识: 本文出自《》,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家,是家代表人之一。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2、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是: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原因是: 3、理解型填空: ①文中的本心指: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4、译文: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文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分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 体验反思 1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2试为本文补充论据。(舍生取义的道德观激励无数有志之士,请举出舍生取义的事例,或相关名言) 拓展延伸 1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是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不赞成“行道之人的做法,试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现今注重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中考链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 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课题19鱼我所欲也 主 备 人 陈继平 授 课 人 黄有文 班 级 174 课 时 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 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 《》《》《》)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 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2)、重点词解释 1、本心: 2、患: 3、辟:通, 4、箪:。 5、蹴: 6、得:通 7、乡:通 8、何加: 9、恶:10、辩:通 11、义: 12、勿丧: 13、万钟: 授课人 修订

鱼我所欲也____导学提纲及答案

19 《鱼我所欲也》导学答案 设计者:东营市胜利第三十九中学刘建芳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明白的翻译文 句。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 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资料助读]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同属儒家经典著作。)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标注下列句子的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词。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4,厌恶,与“欲”相反。【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不辟.]辟,同“避”,躲避。【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蹴.尔】用脚践踏着。

鱼我所欲也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

《鱼我所欲也教案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

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4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二.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三.探究课文 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课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家,是家代表人之一。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2、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原因是: 3、理解型填空: ①文中的本心指: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4、译文: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文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

处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体验反思 1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2试为本文补充论据。(舍生取义的道德观激励无数有志之士,请举出舍生取义的事例,或相关名言) 拓展延伸 1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是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不赞成“行道之人的做法,试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现今注重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中考链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杭信一中何逸冬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 )苟得也 (2)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则生: 由是先主遂诣亮: 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优秀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重点词语 (1)生字: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理解词义。 3.一词多义

(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5.古今异义 (1)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三、整体感知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锁定目标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实、虚词义,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预习巧导航 1.把握朗读节奏: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 亦不可以已乎 2.下面划横线的字音你能够掌握吗?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一箪( ..)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音需要掌握?请你认真写下来吧! 3.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赶快试一试吧! 4.走进作者: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小组合作译《鱼我所欲也》 1.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2.经过疏通文意,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一下。 3.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2..第二段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教师版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越多的诱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通“避”,躲避 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对,向。

《鱼我所欲也》教案讲解学习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层层深入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3.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并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及思路; 3.从论述思路和语言方面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舍生取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对人生的正确抉择,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当生命与正义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让我们看看圣贤观点又是怎样的?

二、启发自学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蹴.苟.屑.羹.恶.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众不辩.礼仪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顺接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众于.我何加焉:对于 ﹙3﹚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前1为了 2做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 ﹙4﹚得 得.之则生:得到 得.我与:通“德”,感激 ﹙5﹚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三、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 2.教师范读。 四、感知课文第一段 1.结合注释,合作翻译第1自然段。 2.概括第1自然段的意思,并给第1自然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论证为人应舍生取义,说明重义之心人皆有之。 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第三层:得出结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的本性”。 五、试练讨论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而这不可兼得,取其中的最美者合乎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断,自然,明晓。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分别指什么?﹙义,不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可以指哪些事? 正义的事业,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

【精】《鱼我所欲也》学生版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 )苟得也 (2)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设计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2)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通过启示、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古人说理的方法。 3、情感价值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孟子的主张“舍生取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用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根据提示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3、学生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张。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带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后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文章内容概述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线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表转折,却)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19 鱼我所欲也 教师寄语: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二、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资料助读。5分 孟子,名,是时期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 ,《孟子》是记录的一部著作。 课文阅读 1、熟悉课文,给下列字正音。2分 二者不可得兼 ..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5分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 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3、阅读感知。8分 ①在孟子看来,熊掌比更珍贵,义比更有价值,“义”是“羞恶之心”,即后世所说的“”,“能勿丧”义的人是。 ②、文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语句是 ③文中体现“人不能见利忘义”思想的语句是 ④、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⑤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组长签名:小组评价: 【课堂探究】 一、【情境导入】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初步感知】 听示范课,注意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