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评课稿

课程名称:《草船借箭》学科学段:小学语文

授课教师:评课教师:

听了本科组梁老师上的《草船借箭》,感触颇多。

一、教学目标

梁老师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材处理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头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三、教学方法

梁老师在教学中,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诠释“借”的妙用,一个“借”字,突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四、教学手段

梁老师教学设计新颖,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在课堂上大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她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代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

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

五、教师业务素质

从梁老师这堂课可以看出,教师本人的知识丰富,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有趣。普通话发音标准,书写功底好,整节课的教学水平优秀。

六、教学过程

(一)多媒休播放《草船借箭》,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多媒体影片,请同学们欣赏,并提问:影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成功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写诸葛亮准备造箭——写诸葛亮借箭——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2.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神机妙算。

(三)合作学习,分析原因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明确: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识天气)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挡,使受箭面积大。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是笑着说的。说明他胸有成竹,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五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刘签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知人心)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明确: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经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懂地理)

4.同学们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同桌交流。

明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对地理位置十分熟悉。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效果

听了梁老师上的《草船借箭》一课,感觉梁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臬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合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努力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在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重视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亲自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探究,更是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梁老师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一课。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及周密安排。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事情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热身: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或者在网上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部分;自学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主题曲。 2、调动积累,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3、围绕课题质疑。 二、把握脉络,心理入境 1、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自主读书,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解疑,汇报交流。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后。播放录像《草船借箭》片段,并提出观看要求,再放第二遍,学生复述经过。 3、由一张剧照(幻灯片)导入文章中心句。 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同时课件出示中心句。 2、品读感悟,这篇课文写了诸葛亮的很多内容,现在请你们仔细读一读,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四、深入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1、概括出人物特点,

2、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3、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学生汇报后,老师总结。 4、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以“读”“演”为主。 5、师生互动交流。 以“感受诸葛亮的‘笑’”为例,教学设想如下: 师:本文诸葛亮说有十几处,唯独有一处是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诸葛亮的这一笑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值得研究,他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摩揣摩。(老师幻灯出示句子) 生:(自由读) 角色扮演、扮读。 师: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生:表演,并读句子。 师:他还可能笑谁,这又是什么笑?怎么笑?怎么读? 生:表演,并朗读。 五、朗读诗歌,体味经典 周瑜妒忌诸葛亮,逼亮立下军令状。 孔明识破陷害计,神机妙算应周郎。 巧用天时与地利,周密安排不慌忙。 擂鼓呐喊骗曹操,箭如雨下插满舱。 按期交箭服周瑜,诸葛美名天下扬。 六、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1、阅读课本选读教材“空城计”,可以谈谈体会。 2、常言道:“有借有还。”那么,诸葛亮此次“借”来的箭是怎么“还”回去的,请同学读读《三国演义》原著。 七、布置作业 1、收集三国人物卡片。 2、搜集三国人物歇后语。 (后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本文是关于《草船借箭》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草船借箭》这节课,我运用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和课堂教学策略,重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片断(一)] 师:请浏览课文,用文中一处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可以和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生:他算到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并为他保密。 ……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真比不上他!”

师:想象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说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 [教学片断二]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最想说的用一句话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你的多疑,促成了诸葛亮借箭的成功。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 生:我想对鲁肃说:没有你的帮助,诸葛亮“草船借箭”也不会取得成功,这里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生:我想对诸葛亮说:你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佩服你。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老师剥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其次,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主学生学会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牢牢抓住“神机妙算”关键词,贯穿“读文、探究、感悟”的教学特点,重读悟,重感悟,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的灵魂,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合作、探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这一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关效的读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2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王崧舟教学设计——《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 (组织学生讨论。)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例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

草船借箭 教学案例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分析 横沽小学 王丽娜 2009、5

《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在学生学会复述课文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向老师发问。) 生:老师,你们都说诸葛亮是英雄,难道周瑜就不是英雄了吗? 师:(未回话,看了看其他学生。)你们认为呢? (学生面面相觑) 师:同意诸葛亮是英雄的请举起手来。 (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要辩论恐怕难度很大。) 师:没举手的同学你们别泄气,先让举手的同学说说诸葛亮英明在何处,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学生认真看书) 师:谁先说? 生:诸葛亮预料三天后必有大雾,这是常人所不能预测的。因此,我认为他是英雄。 师:哦,知天时。(板书:知天时)接着讲。 生:诸葛亮知道水是由曹操方向向周瑜方向流的,一旦借箭成功,撤离时顺流而下,曹操追不上。 师:懂地利。(板书:懂地利) 生:草船借箭胜败在“鲁肃”身上。鲁肃如不给诸葛亮准备二十只快船,或干脆把诸葛亮的计划告诉周瑜,那诸葛亮就完蛋了!诸葛亮把鲁肃看得太准了,此乃慧眼识英才也。(全班大笑) 师: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生:诸葛亮也把曹操的心看透了。他知道曹操大雾天不敢轻易交战,只能在岸上放箭。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理解得颇为深刻。是不是周瑜就一文不值呢?没举手的同学们考虑好了吗?(认为周瑜是英雄的同学还找不出确凿的理由) 师:你们想一下《赤壁之战》,也可联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来说说。(坐着的学生豁然开朗) 生:周瑜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周瑜才是英雄。 师:能说具体点吗? 生:周瑜巧用了黄盖诈降计,使曹操相信黄盖是真的投降了。 生:周瑜利用顺水、顺风火烧了曹军战船。 生:周瑜把易燃物品用船上的青布幔子遮好,以蒙蔽曹操。 师:现在同意周瑜是英雄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起手来) 师:怎么成了两个英雄了? 生:周瑜是英雄。然而,诸葛亮技高一筹。 生:对。《草船借箭》文末周瑜亲口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是啊!周瑜那么聪明,在诸葛亮面前,却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诸葛亮—— (指着板书让学生齐读) 生:(齐读)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师:请用板书上的三个词,并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结合文中内容讲一两句话。(学生练讲,指名讲。)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设计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设计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

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自叹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前发生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等) 师:相信学习了课文,同学们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实时引导) 3、同学们,用主要人物和事件和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

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一:《草船借箭》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案首页 1 2 教案续页(第课时) 3 4 5 篇二:公开课--草船借箭 校级公开课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陈立彦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组的第二篇课文,是初步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的好课例。《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自学提示 1、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并根据学生预习时查阅过的资料,想想: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教学过程 一、先学过程(15分钟) (一)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合作学习,自由读课文,勾画批注,对不懂的问题可与小组同学小声地讨论交流。 (二)自学检测 1、完成填空:《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编的。

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2、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一读: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强调读准字音。 指导写字。 适当提示下面词语的意思:妒忌、军令状、迟延、疑惑、调度、虚实、弓弩手、丞相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小结。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二、以学定教(15分钟) (1)填空式讲故事梗概。 ②对话中周瑜和诸葛亮心中是怎样想的?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③想象当时人物的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在“说”或“问”前面加提示语,批注在书上。小结:通过对周瑜、诸葛亮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两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三、当堂训练(10分钟) (3)鲁肃答应了。 (设计思路:这些带“然”字的词,不仅仅是体现语汇丰富,主要是通过这些词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4、激发兴趣,开始名著之旅 篇三: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19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学设计 1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

第5课草船借箭优秀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冀春雪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六、说课前准备: 媒体课件,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早在周瑜给诸葛亮立军令状之前,诸葛亮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细致、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机妙算” 1、出示自学提示1: 课文中的哪些体段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

《草船借箭》教案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教学设计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草船借箭》教案教学设计 杜卫忠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

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9.《草船借箭》教案【新版】

19.《草船借箭》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

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草船借箭》教案

第一 一、《草船借箭》的破题开篇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大家一起说,学哪一课?生:《草船借箭》(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知道这个“箭”是什么样子?生:前边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 师:大家再看这个“剑”,(板书“剑”字)和“箭”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这种剑后面是一个把儿,前边有剑刃子是一种短兵器。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生:他说的“短兵器”很重要。 师:对不对?(生齐:对)是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时,用的是这个“剑”,有手把,双面刃;这个“箭”是远战时用的,所以文中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知道了吧?生:(齐)知道了。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的时候。 师;三国,都有哪三个国?生:有东吴、西蜀,还有一个魏国。 师:你知道东吴由谁统治吗?生:孙权。 师:西蜀呢?生:刘备。 师:那么魏国呢?生:魏国,原来是曹操保着汉献帝,后来曹丕篡位,他当了魏国的皇帝。 师: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里,曹家还没有人当皇帝,但是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在曹操的手里。对不对?生:对。 师:大家结合预习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生:讲了周瑜、诸葛亮,还有鲁肃和曹操。(教师板书这四个人名) 师:刚才在讲三国的情况时,曹操提到了。现在我要问,诸葛亮是谁,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生: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 师:也是丞相,对不对?好像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周瑜呢?哪国的?干什么的?生:他是东吴的都督。 师:什么是都督?生:就是统帅三军的元帅。 师:对,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什么的。鲁肃呢?生:鲁肃是东吴的一个将领。 师:对,东吴的一个大臣。我再问一个问题,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一个一个说,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了。 师:这句话说通没有?“想用十万支箭为难他”,通吗?生:我认为他没有说清楚。应该是,周瑜想陷害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说,他只用三天。 师:简单地说就是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可以不可以?生:我认为您说的有点不对了,光说造箭.不说期限,那什么时候造出来都可以。应该说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 师:他的发言是要强调“短时间”内。具体的问题,我们研究课文时还要议论,现在只说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他让他造箭,他答应了,简单地说,联系起来没有。生:联系起来了。师:诸葛亮和鲁肃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诸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对各种农远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其次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借助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周瑜自叹不如的形象。)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草船借箭的人教版优秀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的人教版优秀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是我国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关于人教版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有哪些内容?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草船借箭的人教版优 秀的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草船借箭人教版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

(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诸葛亮借箭鲁肃助箭曹操防箭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横山县响水中心小学姚晨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延迟、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 2、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 个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穿越到那三国时期,走近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我们来学习《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选自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 部智慧之书,这节课我们就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来 探究“草船借箭”这篇课文。 1、自由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想想故 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说说。 2、汇报。 三、再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当诸葛亮如期交箭时,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 出能够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诸葛亮喝了几杯 就走了。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公事来为难诸葛亮, 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知人心,猜到用草船借箭的方法来 完成任务。抓住“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 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来体会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朗读﹚ ②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 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 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 都督知道,他要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段中体会诸葛亮为借箭做好了准备,他善于用人, 知道鲁萧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 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