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聚烯烃粗合成纤维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浅谈聚烯烃粗合成纤维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浅谈聚烯烃粗合成纤维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浅谈聚烯烃粗合成纤维混凝土抗弯韧性试验

发表时间:2017-11-09T11:41:19.3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作者:欧健康

[导读] 摘要:用于混凝土的聚烯烃纤维按原料与纤维尺度可分为聚丙烯细纤维与聚烯烃粗纤维两类.

东莞市振惠通永兴混凝土有限公司

摘要:用于混凝土的聚烯烃纤维按原料与纤维尺度可分为聚丙烯细纤维与聚烯烃粗纤维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防止或减少混凝土的早期收缩裂缝,并可防止混凝土在火灾中发生爆裂.后者主要用于提高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增进混凝土的韧性、抗冲击性与抗疲劳性.文章分别介绍了两类聚烯烃纤维的特性、主要品种以及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制,并列举了在国内外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粗合成纤维;抗弯韧性;剩余强度;混凝土;配合比;纤维掺量

1 聚烯烃粗合成纤维材性试验概况

1.1纤维材性

聚烯烃粗合成纤维(聚丙烯与聚乙烯的共聚物)力学性能指标见表1。圆丝浪形钢纤维由江西赣州大业金属纤维有限公司提供,直径

和长度分别为0.9mm和50mm,强度均为700MPA。

1.3聚烯烃粗合成纤维试件制作

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400mm。制作试件时,先将称好的砂、水泥、石依次放入搅拌机,干拌2min,再将水分2次或3次加入,将纤维分散加入并搅拌3min左右,混凝土搅拌好后倒入模具内振捣并抹平,浇注24h后脱模并在标准养护室养护28d,试验前3h从养护室取出晾干,试件编号及纤维掺量见表3。

1.4聚烯烃粗合成纤维试验方法

抗弯韧性试验在Instron1343伺服系统机上采用三分点加载方式进行,试件跨度为300mm,采用恒位移控制加载,加载速率为

0.10mm.s-1。挠度测定时将夹式引伸仪置于试件的中性轴来测定试件的挠度,计算机自动记录数据,并自动绘制荷载-挠度曲线,抗弯韧性

混凝土断裂韧性评价方法 PCER方法

Evaluating plain concrete flexural toughness using PCER method Jianguo Han 1, a , Peiyu Yan 2,b and Gangling Li 3,c 1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 hanjg@https://www.360docs.net/doc/4c16585217.html,, b yanpy@https://www.360docs.net/doc/4c16585217.html,, c ligangling120@https://www.360docs.net/doc/4c16585217.html, Keywords: Concrete, Flexural Toughness, PCER Method, Strength, Curing Age. Abstract. Using PCER (post-crack energy ratio)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strength grade and curing age on flexural toughness of plain concrete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ength grade and curing age, the flexural toughness of plain concrete decrease; an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K value used in the calculating equation, the flexural toughness of plain concrete decrease too. Meanwhile, 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PCER value along with the K value manifests that when evaluating the flexural toughness of different quality concrete, the same K value should be used. Introduction Usually, plain concrete is a quasibrittle material, an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ength, its brittleness increase too. The so-called brittleness is a material property; it is relative to toughness. When the external force reaches certain limit, the property of sudden rupture without apparent plastic deformation is defined as brittleness; and the property of manifesting apparent plastic deformation but without sudden rupture is called toughness. For plain concrete, along with the decrease of water to binder ratio and the introduce of mineral admixture, the quality of transition zone increases, thus during the concrete fracture process under external force, the crack propagation mode transfers form following the transition zone to penetrating the coarse aggregate, resulted the increasing brittleness [1]. Adding fiber to concrete can increase its toughness, but up to now there is not universal specification worldwide on how to evaluating the flexural toughness of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The common used specifications such as ASTM C1018 [2], JSCE SF4 [3], RILEM TC162 [4] and PCS [5] method hav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using scope. For example, the identify of initial crack point according to ASTM C1018 method is somewhat subjective, the contribution of fiber to toughness is not explicitly distinguished in JSCE SF4 method, RILEM TC162 method can not be used to plain or poorly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the information before the peak load is not fully used in PCS method.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flexural toughness evaluating methods, the author proposed a new flexural toughness evaluating method named PCER (post-crack energy ratio) method [6]. Comparing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flexural toughness evaluating methods, the PCER method has the properties of accuracy, simplicity and wide applicable scope. PCER Method Base on bilinear model, the ascendant branch of PCER method is from the beginning point to peak load, and the descending branch is from peak load to the set deflection point define by the value of K. PCER method evaluates concrete toughness by the area ratio of area under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bilinear model to area under the real load-deflection curve after the peak load, as illustrated in Fig. 1 and Eq. 1. Since the area under the load-deflection curve is the energy dissipated during crack propagation, the area ratio is energy ratio in actually. The higher the PCER value calculated by Eq. 1, the higher the flexural toughness of the tested concrete possess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287-290 (2011) pp 1184-1188Online available since 2011/Jul/04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4c16585217.html, ? (2011)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Switzerland doi:10.4028/https://www.360docs.net/doc/4c16585217.html,/AMR.287-290.1184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1、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的方法和步骤。抗弯拉弹性模量是以 1/2抗弯拉强度时的加荷为准。 2、每组6根同龄期同条件制作的试件,3根用于测定抗弯拉强 度,3根则用作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 3、试验步骤 (1)至试验龄期时,自养护室取出试件,用湿布覆盖, 避免其湿度变化。清除试件表面污垢,修平与装置接触的 试件部分(对抗弯拉强度试件即可进行试验)。在试件上 下面即成型时两侧面)戈U出中线和装置位置线,在千分 表架共四个脚点处,用于毛巾先擦干水分,再用 502胶 水粘牢小玻璃片,量出试件中部的宽度和高度,精确至 1mm。 (2)将试件安放在支座上,使成型时的侧面朝天上, 千分表架放在试件上,压头及支座线垂直于试件 中线且无偏心加载情况,而后缓缓加上约1kN压 力,停机检查支座等各接缝处有无空隙(必要时需加金属

薄垫片),应确保试件不扭动,而后安装千分表,其触 电及表架触点稳立在小玻璃片上。 (3)取抗弯拉极限荷载平均值的 1/2 为抗弯拉弹性模 量试验的荷载标准(即F0.5)进行5次加卸荷载循环,由 1kN 起,以 0.15Kn/s-0.25Kn/s 的速度加荷, 至 3kN 刻度处停机(设为 Fo ),保持约 30s (在此段 加荷时间中,千分表指针应能起动,否 则应提高Fo至4kN等),记下千分表读数△ o, 而后 继续加至F0.5,保持约30s,记下千分表读数△ 0.5;再以同样速度卸荷至 1kN,保持约30s,为第一 次循环。 (4)同第一次循环,共进行五次循环,取第五次循环 的挠度值相差大于 0.5g时,须进行第六次循环, 直到两次相邻循环挠度值之差符合上述要求为止,取最后 一次挠度值为准。 ( 5)当最后一次循环完毕,检查各读数无误后,立即 去掉千分表,继续加荷直至试件折断,记下循环 后抗弯拉强度f‘ f观察断裂面形状和位置。如 1 > 断面在三分点外侧,则此根试件结果无效;如有两根试件 结果无效,则该组试验无效。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弯曲韧性研究

第37卷第9期 硅 酸 盐 通 报 Vol .37 No .9 2018年9月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September ,2018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弯曲韧性研究 孔祥清1,高化东1,刚建明2,袁少林1,刘华新1 (1.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锦州 121000;2.锦州石化公司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锦州 121000) 摘要:为了研究纤维对再生混凝土(RAC )的增韧效果,取体积掺量为0.5%、1.0%、1.5%的钢纤维和0.6%、0.9%、 1.2%的聚丙烯纤维以单掺和混掺的方式掺入RAC 中,采用四点弯曲试验对其弯曲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微观增韧机理。结果表明: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对RAC 弯曲破坏时承受的最大荷载、初裂挠度及韧性指数均有很大的改善,且混杂纤维改善效果优于单掺纤维。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为1.0%聚丙烯体积掺量为0.9%时,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混杂效应,对弯曲性能的改善最为理想。 关键词: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弯曲韧性 中图分类号:TU 528.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625(2018)09-2729-08 Study on Flexural Toughness of Steel -polypropylene Hybrid Fiber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KONG Xiang -qing 1,GAO Hua -dong 1,GANG Jian -ming 2,YUAN Shao -lin 1,LIU Hua -xin 1 (1.Department of Civil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0,China ; 2.Jinzhou Petrochemical Corp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Company ,Jinzhou 121000,China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02093);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SY 2016001) 作者简介:孔祥清(1982-),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型材料及结构力学性能的研究.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toughening effect of fiber on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RAC ),the steel fiber (SF )with volume fraction of 0.5%,1.0%,1.5%and polypropylene fiber (PPF )with volume fraction of 0.6%,0.9%and 1.2%were mixed into RAC by single -doped and blended .And the bending performance was analyzed by four point bending test .The micro toughening mechanism was also studied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load ,the initial cracking deflection and toughness indices of RAC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incorporated of fibers .And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hybrid fibe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ingle doped .The optimal fiber content is 1.0%steel fiber and 0.9%polypropylene fiber ,which shows an most ideal flexural performance .Key words :steel fiber ;polypropylene fiber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flexural toughness 1 引 言 将废弃混凝土作为再生骨料回收利用,部分或完全替代天然骨料而配制的再生骨混凝土(RAC )已被认 为是解决天然骨料短缺、废混凝土处置及相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1-2]。然而与天然骨料相比,RAC 具有孔 隙率大、密度小、强度低等缺陷,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3-5]。近年来研究表明,将不同种类纤维混杂 掺入再生混凝土中可以较好的改善再生骨料的缺陷,产生混杂效应,有效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6-8]。 目前,对于这种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压、抗折等力学性能国内外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9-11]。但对 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在前期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12-17],进一步探讨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不 同掺入方式及不同纤维掺量对RAC 弯曲韧性的影响,以期为RAC 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 试 验 2.1 试件制作 万方数据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tmsx 发布时间:2006-12-29 阅读:1030次 1 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极限强度的方法,以提供设计参数,检查水泥混凝土施工品质和确定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加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水泥混凝土棱柱体试件。 引用标准: CB/T 2611—1992 《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CB/T 3722一1992 《液压式压力试验机》 T0551—2005 《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与硬化水泥混凝土现场取样方法》 2 仪器设备 (1)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 应符合T055l中2.3的规定。 (2)抗弯拉试验装置(即三 分点处双点加荷和三点自由支 承式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与抗弯 拉弹性模量试验装置):如图 T0558-1所示

3 试件制备和养护 3.1 试件尺寸应符合T0551中表T0551-1的规定,同时在试件长向中部1/3区段内表面不得有直径超过5mm、深度超过2m m的孔洞。 3.2 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件应取同龄期者为一组,每组3根同条件制作和养护的试件。 4 试验步骤 4.1 试件取出后,用湿毛巾覆盖并及时进行试验,保持试件干湿状态不变。在试件中部量出其宽度和高度,精确至lmm。 4.2 调整两个可移动支座,将试件安放在支座上,试件成型时的侧面朝上,几何对中后,务必使支座及承压面与活动船形垫块的接触面平稳、均匀,否则应垫平。 4.3 加荷时,应保持均匀、连续。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C30时,加荷速度为0.02MPa/s~0.05MPa/s;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30且小于C60时,加荷速度为0.05MPa/s~0.08MPa/ s;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60时,加荷速度为0.08MPa/s~0.10MPa/s。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不得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下破坏极限荷载F(N)。 4.4 记录下最大荷载和试件下边缘断裂的位置。

不同纤维对混凝土的增韧效果对比

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测试试验结果一、概述 对分别采用以下8 种不同纤维的C30 喷射混凝土的弯曲韧性进行了测试、对比: 表1 纤维品种 不同纤维的照片 GSH KSC

PBJ PSC PVA PSD PSZ PUS

二、典型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1、GSH(40kg) 图1 GSH 钢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2、KSC(8kg) 图2 KSC 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3、PBJ(8kg) 图3 PBJ 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

图4 PSC 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5、PVA(8kg) 图5 PVA 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6、PSD(8kg) 图6 PSD 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

图7 PSZ 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8、PUS (8kg) 图8 PUS 纤维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

三、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指数 表2 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指数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见: 1)钢纤维混凝土GSH和科柏PVA超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最好、初裂后残余承载力最高,其它有机或者无机粗纤维混凝土的效果均不如二者。 2)在有机粗纤维中,美国进口的混杂聚丙烯粗纤维所配制混凝土PUS 的弯曲韧性和钢纤维混凝土相当接近,初裂后残余承载力和钢纤维混凝土也相当接近,达到5~8kN,该优异效果与其采用长粗纤维与膜裂纤维混杂有关。但其价格最高,且在8kg 的掺量下,混凝土施工性能不好。试验表明,当其掺量降低到4kg/m3时,混凝土施工性能良好,但此时的弯曲韧性明显下降,初裂后残余承载力仅仅2~3kN。 3)科柏公司生产的PVA白色超钢纤维所配制混凝土的弯曲韧性和钢纤维混凝土相当接近,残余承载力也较高,达到12kN左右,加载后期指数PVA略优于钢纤维,如果进一步优化其长径比,并采用不同形状的纤维混杂,增韧效果将更加明显。 申明:以上结果仅供四川锦屏二级电站项目内部参考。 试验负责人:李延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结所 2010 年8 月17 日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弯拉强度配合比

检验报告 委托单位:市大东建筑总公司 检测项目: 4.5Mpa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报告日期:2014年7月18日 中心实验室名称:呼伦贝尔市公路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地址: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扎兰屯路71号 邮编:021008 :(0470)39985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弯拉强度 4.5MPa配合比设计书 一、材料说明: 原材料: 水泥采用海拉尔蒙西复合硅酸盐(P.C 32.5)水泥;砂采用海拉尔河砂场中砂,细度模数为 2.87,表观密度为2.496g/cm3;碎石采用哈克南碎石场( 4.75-31.5mm)合成级配,其中:碎石10-20mm 掺量为40%,20-40mm 掺量为60%;水采用自来水;原材料检测详见试验报告。 编制依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30-2003及《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JTGD40-2002,设计抗折强度 4.5Mpa中等交通。 二、计算水泥混凝土配制强度(fc) 1)fc=fr/1-1.04cv+ts =4.5/1-1.04ⅹ0.15+0.46ⅹ8% =5.12Mpa Fc-配制28 天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cv-按表取值0.15 s-无资料的情况下取值8% t- 按表取值0.46 2)水灰比(W/C)的计算 W/C=1.5684/(fc+1.0097-0.3595fs)= 0.44 Fs-水泥实测28 天抗折强度(Mpa) 3)查表确定砂率(βs )=34% 4)确定单位用水量(mwo) 根据施工条件出机坍落度宜控制在10―50mm 查表mwo =170 kg/m3 5)确定单位水泥用量(mco) C0=(c/w)wo=170/0.44=386 kg/m3 6)计算粗集料用量(mgo)、细集料用量(mso) 将上面的计算结果带入式中 mco+mwo+mso+ mgo=2450 βs=mso÷(mso+ mgo)×100 砂(mso)用量为644 kg/m3,碎石(mgo)用量1250 kg/m3; (1)初步配合比为: 水泥:碎石:砂=386:1250:644: =1:3.24:1.67 水灰比=0.4 4 (2)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

路面抗弯拉强度5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路面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设计图纸相关说明 2.JTG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4.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5. JGJ 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二.设计要求: 1.设计抗弯拉强度5MPa 2.坍落度10-40mm 三.原材料说明: 1.水泥 依据设计图纸以及JTG30-2003规范要求,选用山胜水泥厂生产的PO42.5水泥.其相关技术指标如下: 2.粗集料 粗集料采用从砂石厂购买的骨料,规格分级和掺配比例如下: 经检验起其合成级配符合4.75-26.5mm连续级配要求,其它指标检验结果如下:

3.细集料 细集料采用0-4.75mm的河砂,检验结果如下: 4.饮用水凡人畜能够饮用的水 四.配合比计算: 1.计算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f c f c= f r/(1-1.04*Cv)+t*s f c=5.0/(1-1.04*0.08)+1.36*0.40 f c=6.0(MPa) f c—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 r—设计弯拉强度的标准值(MPa); f r=5.0 MPa; Cv—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查表取值为0.08; s—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MPa),已知弯拉强度的变异系数Cv=0.08; 设计弯拉强度的标准值f r=5.0 MPa, 则s= f r*Cv=0.40 MPa 2.水灰比的计算和确定: 碎石混凝土: W/C=1.5684/( f c+1.0097-0.3595*f s) =1.5684/(6.0+1.0097-0.3595*8.3) =0.39

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

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 A.0.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的测定。 A.0.2 试验装置(图A.0.2)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A.0.2 抗弯试验加载装置 1——加载分配梁;2——分配梁辊轴;3——试件;4——支座;5——支座辊轴;6——位移计 1 试验机宜采用液压伺服万能试验机或带有弯曲试验台的伺服式压力试验机,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0%,试验时的最大荷载宜在量程的80%以内。 2 加载分配梁,试验机自带或者专门制作,分配梁中点为加载点,在试件标距三分点处设有两个加压辊轴,辊轴直径10mm~12mm。 3 与试件接触的两个辊轴铰支座,辊轴弧形直径10mm~12mm,支座长度比试件宽度长10mm。 4 挠度测量装置应符合图A.0.2的要求,并应包括固定测量挠度仪表的支座;挠度测试系统包括电阻位移计或者LVDT位移计以及配套的电测信号放大器,量程不小于20mm,精度不应低于0.001mm,测试点位于试件底部跨中位置。 5 荷载测量传感器应准确测量施加于试件上的荷载,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1kN。 6 测试数据采集应连续自动完成,可通过模数转换器与计算机连接,有程序控制,采样频率不宜低于10Hz。 7 其他:钢直尺、游标卡尺、直角规等。 A.0.3 试件成型及养护方法同《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的有关规定。每组试验至少应制备3个试件。 A.0.4 试件尺寸为40mm×40mm×160mm,试验跨度取L=150mm。 A.0.5 试验测试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从养护地点取出试件,擦净后检查外观,不得有明显缺损,在跨中l/3的纯弯段内不得有直径大于5mm、深度大于2mm的表面缺陷。 2 将试件成型时的浇筑面作为承荷面,安放在支座上。按图A.0.2规定尺寸和三分点位置加荷的规定,检查支座及分配梁位置,所有间距尺寸偏差不应大于±1mm。 3 试件放稳对中后启动试验机,当分配梁辊轴与试件接近时,调整分配梁和支座,使接触均衡。压头及支座不能前后倾斜,各接触不良处应予以垫平。 4 试件安放好后,施加一定的预压荷载,停机检查试件与压头及支座的接触情况,确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一.目得 检测混凝土抗折强度,指导检测人员按规程正确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准确。 二.检测参数及执行标准 混凝土抗折强度 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三.适用范围 1、150mm×150mm×600mm或550mm得棱柱体混凝土标准试件(称标准试件)。 2、100mm×100mm×400mm得棱柱体混凝土试件(称非标准试件)。五.样本大小及抽样方法 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 m3得同配合比得砼,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2.每工作班拌制同一配合比得砼不足100盘时, 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3、每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得砼每200m3不得少于一次; 4、试件在长向中部1/3区段内不得有表面直径超过5mm,深度超过2mm得孔洞。 六.仪器设备 1、液压万能试验机300B型一台(设备型号;WE—300B,设备编号;JC—031),精度(示值得相对误差)不大于±2%,选取时其量程应能使试件得预期破坏荷载值不小于全量程得20%,也不大于全量程式得80%。 2、抗折试验装置一个。

3、直尺一个。 4、四轮运试件手推车一台。 5、独轮手推车一台。 6、扫把一个。 7、搓子一个。 8、抹布二块。 9、活扳手一个。 10、劳动保护用品(手套、口罩、眼镜)。 七.环境条件 常温下得物理室内进行。 八.检测步骤及数据处理 1、首先打开信号转换器,待到数字稳定,准备试验。 2、打开计算机,进入该试验得编号窗口。 3、带好劳保用品,将试块表面擦拭干净,测量尺寸。并记录支座间跨度L(mm),试件截面高度h(mm),试件截面宽度b(mm)。如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mm,可按公称尺寸进行计算。检查外观,试压承压面不平度为每100mm2不超过0、05mm,承压面与相邻面得不垂直度不应超过±1度、安装尺寸偏差不得大于1mm。试件得承压面应为试件成型时得侧面。支座及承压面与圆柱得接触面应平稳,均匀,否则应垫平。 4、施加荷载应保持均匀,连续。当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C3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02—0、05MPa,当混凝土等级>C30且<C6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05—0、08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08—0、10MPa,至试件接近破坏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 模量试验方法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1、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的方法和步骤。抗弯拉弹性模量是以1/2抗弯拉强度时的加荷为准。 2、每组6根同龄期同条件制作的试件,3根用于测定抗弯拉强 度,3根则用作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 3、试验步骤 (1)至试验龄期时,自养护室取出试件,用湿布覆盖,避免其湿度变化。清除试件表面污垢,修平与装置接触 的试件部分(对抗弯拉强度试件即可进行试验)。在 试件上下面即成型时两侧面)划出中线和装置位置 线,在千分表架共四个脚点处,用于毛巾先擦干水 分,再用502胶水粘牢小玻璃片,量出试件中部的宽 度和高度,精确至1mm。 (2)将试件安放在支座上,使成型时的侧面朝天上,千分表架放在试件上,压头及支座线垂直于试件中线且无 偏心加载情况,而后缓缓加上约1kN压力,停机检查 支座等各接缝处有无空隙(必要时需加金属薄垫

片),应确保试件不扭动,而后安装千分表,其触电 及表架触点稳立在小玻璃片上。 (3)取抗弯拉极限荷载平均值的1/2为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的荷载标准(即)进行5次加卸荷载循环,由1kN 起,以s的速度加荷,至3kN刻度处停机(设为 Fo),保持约30s(在此段加荷时间中,千分表指针 应能起动,否则应提高Fo至4kN等),记下千分表 读数△o,而后继续加至,保持约30s,记下千分表读 数△;再以同样速度卸荷至1kN,保持约30s,为第 一次循环。 (4)同第一次循环,共进行五次循环,取第五次循环的挠度值相差大于μm时,须进行第六次循环,直到两次 相邻循环挠度值之差符合上述要求为止,取最后一次 挠度值为准。 (5)当最后一次循环完毕,检查各读数无误后,立即去掉千分表,继续加荷直至试件折断,记下循环后抗弯拉 强度f′f,观察断裂面形状和位置。如断面在三分点外 侧,则此根试件结果无效;如有两根试件结果无效, 则该组试验无效。 4、试验结果 (1)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E f按支梁在三分点各加荷载2的跨中挠度公式反算求得: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WOIRD格式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tmsx发布时间:2006-12-29阅读:1030次 1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极限强度的方法,以提供设计参数,检查水泥混凝土施工品质和确定抗弯拉 弹性模量试验加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水泥混凝土棱柱体试件。 引用标准: CB/T2611—1992《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CB/T3722一1992《液压式压力试验机》 T0551—2005《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与硬化水泥混凝 土现场取样方法》 2仪器设备 (1)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 应符合T055l中2.3的规定。 (2)抗弯拉试验装置(即三 分点处双点加荷和三点自由 支承式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与 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装置): 如图T0558-1所示 专业资料整理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tmsx发布时间:2006-12-29阅读:1030次 1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极限强度的方法,以提供设计参数,检查水泥混凝土施工品质和确定抗弯拉 弹性模量试验加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水泥混凝土棱柱体试件。 引用标准: CB/T2611—1992《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CB/T3722一1992《液压式压力试验机》 T0551—2005《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与硬化水泥混凝 土现场取样方法》 2仪器设备 (1)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 应符合T055l中2.3的规定。 (2)抗弯拉试验装置(即三 分点处双点加荷和三点自由 支承式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与 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装置): 如图T0558-1所示

DB43_T 1173-2016 钢-超高韧性混凝土轻型组合结构桥面技术规范.DOC

ICS 93.080.01 P 66DB 4 3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 1173—2016 钢-超高韧性混凝土轻型组合结构桥面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eel-STC Lightweight Composite Structure Deck

2016 -0 6-0 7 发布2016 -0 8-0 7实施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3/T 1173—2016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符号 (2) 3.1 术语 (2) 3.2 符号 (3) 4 总则 (5) 5 原材料 (5) 5.1 STC (5) 5.2 钢材 (9) 5.3 防腐材料 (10) 5.4 养生材料 (10) 6 设计 (10) 6.1 基本要求 (10) 6.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14) 6.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23) 6.4 剪力连接件设计 (29) 6.5 构造要求 (30) 7 施工 (33) 7.1 施工项目组成及施工流程 (33) 7.2 基本要求 (34) 7.3 施工准备 (35) 7.4 桥面预处理 (35)

7.5 栓钉焊接 (36) 7.6 防腐层涂装 (37) 7.7 钢筋网安装 (38) 7.8 STC浇筑 (39) 7.9 STC湿接缝浇筑 (41) 7.10 STC养护 (42) 7.11 STC表面糙化处理 (43) 7.12 面层铺筑 (43) 7.13 特殊气候条件下施工 (43) I

7.15 工程竣工验收 (45) 附录A(规范性附录)STC用钢纤维性能检验方法 (47) 附录B(规范性附录)开口加劲肋侧扭屈曲的弹性临界弯矩计算 (49) 附录C(规范性附录)STC试件的制作及试验方法 (51) 附录D(规范性附录)STC拌合料中钢纤维体积率的试验、检验方法 (52) 附录E(资料性附录)轻型组合结构桥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记录表格 (54) 附录F(资料性附录)用词、用语说明 (57) 参考文献 (58) II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1 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极限强度的方法,以提供设计参数,检査水泥混凝土施工品质和确定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加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水泥混凝土棱柱体试件。 2 仪器设备 ⑴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 ⑵抗弯拉试验装置(即三分点处双点加荷和三点自由支承式 混凝上抗弯拉强度与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装置)。 3 试件制备和养护 3.1试件尺寸应符合T0551中表T0551-1的规定,同时在长向中部1/3区段内不得有直径超过5mm、深度超过2mm的孔洞。 3.2 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件应取同龄期者为一组,每组3根同条件制作和养护的试件。 试验步骤4. 4.1试件取出后,用湿毛巾覆盖并及时进行试验,保持试件干湿状态不变。在试件中部量出其宽度和髙度,精确至1mm。 4.2 调整两个可移动支座,将试件安放在支座上,试件成型时的侧面朝上,几何对中后,务必使支座及承压面与活动船

形垫块的接触面平稳、均匀,否则应垫平。 4.3 加荷时,应保持均匀、连续。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 C30时,加荷速度为0.02M Pa/s~0.05M Pa/s;当混凝土的强度 等级大于等于C30且小于C60时,加荷速度为 0.05M Pa/s~0.08M Pa/s;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60时,加荷速度为0.08M Pa/s~0.10M Pa/s。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 速变形时,不得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下破坏极限荷载F(N)。 4.4 记录下最大荷载和试件下边缘断裂的位置。 5 试验结果 5.1 当断面发生在两个加荷点之间时,抗弯拉强度f按下f式计算: FL bh(T0558-1) = f f 2 式中:f——抗弯拉强度(M Pa);f F——极限荷载(N);L——支座间距离(mm); b——试件宽度(mm); h——试件高度(mm)。 5.2以3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3个试件中最 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值和最小值舍去,以中间值作为试件的抗弯拉强度;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

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T 0559-2005) 6.13.1目的、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弹性模量的方法和步骤。抗弯拉弹性模量是以1/2抗弯拉强度时的加荷模量为准。 6.13.2仪器设备 压力机、抗弯拉试验装置 千分表:一个。分度值为0.001mm 0级或1级。 千分表架 毛玻璃片(每片约1.0cm2)、502胶水、平口刮刀、丁字尺、直尺、钢卷尺和铅笔等。 6.13.3试件制备 6.13.3.1试件尺寸符合T 0551中规定,同时在试件长向中部1/3区段内表面不得有直径超过5mm深度超过2mm的空洞。 6.13.3.2每组6根同龄期条件制作的试件,3根用于测定抗弯拉强度,3 根则用作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 6.13.4试验步骤 6.13.4.1至试验临期时,自养护室取出试件,用湿布覆盖,避免其湿度变化。清除试件表面污垢,修平与装置接触的试件部分(对抗弯拉强度试件即可进行试验)。在试件上下面(即成型时两侧面)划出中线和装置位置线,在千分表架共四个脚点处,用干毛巾先擦干水分,再用502胶水粘劳小玻璃片,量出试件中部的宽度和高度,精确至1mm 6.13.4.2将试件安放在支座上,使成型时的侧面朝上,千分表架放在试件上,压头及座线垂直于试件中线且无偏心加载情况,而后缓缓加上约1kN压力,停机检查支座等各接缝处有无空隙(必要时须加金属薄垫片),应确保试件不扭动,而后安装千分表,其触点及表架触点稳立在小玻璃片上。 6.13.4.3取抗弯拉极限荷载平均值的1/2为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的荷载标 准(即F0.5),进行5次加卸荷载循环,由1kN起,以0.15kH/s~0.25kN/s的速

混杂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

第35卷 第2期 2018年3月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Vol .35 No .2Mar .2018文章编号:1673-2049(2018)02-0088-06 收稿日期:2017-07-2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LB H -Q 15011)作者简介:王 钧(196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工学博士,博士后,E -mail :j un .w .619@163.com 。混杂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 王 钧,薛 鹤,李 婷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为探究混杂纤维改性混凝土的韧性作用机理,以镀铜微丝钢纤维和纳米碳纤维掺量为参数,制备了混杂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进行了弯曲韧性试验。基于试验数据,绘制荷载-挠度曲线,以弯曲韧度比为量化指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试件样本空间进行扩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碳纤维与镀铜微丝钢纤维在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开裂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层次的改性作用,使混凝土峰值荷载变形得以改善的同时,提高其极限荷载、初始弯曲韧度比和弯曲韧度比;初始弯曲韧度比最大提高幅度为34.5%,HS -S 9C 6试验组弯曲韧度比达0.84,且随挠度增长,弯曲韧度比下降速率较慢,混杂纤维较好地发挥了改性高强自密实混凝土的韧性作用。 关键词:混杂纤维;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弯曲韧性;数值分析;弯曲韧度比 中图分类号:T U 528 文献标志码:A ExperimentonFlexuralToughnessofHigh-strengthSelf-compactingConcretewithHybridFiber WANG Jun ,XU E He ,LI T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toughness function mechanism of concrete modified by hybrid fiber ,the copper -coated microfilament steel fiber (SF )and carbon nanofiber (CNF )p roportion w ere taken as parameters ,and the high -strength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with hybrid fiber was p repared to conduct flexural toughness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load -deflection curves were obtained .T he flexural toughness ratio was applied as the quantitative index ,and the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conduct parameter analysis on sample space of specimens .T he results show that CNF and SF play modif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levels at different crack stages of high -strength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T he peak load deformation of concrete is improved ,and the ultimate load ,initial flexural toughness ratio and flexural toughness ratio are promoted .T he initial flexural toughness ratio is increased by 34.5%,and the flexural toughness ratio of HS -S 9C 6test group reaches 0.84.T he descent rate of flexural toughness ratio is slower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deflection .T he hybrid fiber play a better role in improving the toughness of high -strength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 Keywords:hybrid fiber ;high -strength self -compacting concrete ;flexural toughness ;numerical analysis ;flexural toughness ratio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