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视角和解释框架。人际空间的扩展、精神空间的绵延、教育空间的扩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化聚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重要内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内在规律、技术路径和实践目标。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空间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时间与空间是人们思维的总体框架,形成了人们考察和分析事物的重要维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一种理论的思辨和思维的抽象。而是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在社会时空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正如西方著名学者吉登斯在阐释社会结构与行动关系的理论时指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行动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作为分析和把握社会问题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路径,社会空间理论以一种全新的问题意识和视角转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解释框架。

一、空间概念与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在一般的意义上,空间指物体存在的位置和场所,物体与空间的关系是空间分析的基本逻辑。柏拉图认为,空间是一种感觉无法把握的绝对存在,它不朽而永恒,并作为一切生成运动变化的场所。与其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离开物体存在的空间不可思议,空间是确定每个事物的量和量的质料的形式或形状。此后,空间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容器以及几何学分析的客体化特征被加以理解,形成了人们关于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的争议。物理学家牛顿认为,绝对空间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运动。相对空间是对绝对空间的度量,是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可以通过与物体的相对位置感知它。由于人类无法看见绝对空间处所的一部分,只能代之以可感知的测量,测出相对于这些处所的一切运动。

绝对空间观形而上地割裂了事物与运动的关系,引起了近代哲学关于空间思维方式的分化。与远离主体的纯粹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不同。近代哲学将空间讨论的视角切换到主体与空间的关系上,通过将空间放置于主体之中考察其形成与结构,寻求关于人的空间的知识或者关于空间的人的知识,空间与主体的关系展现为“经验空间”与“先验空间”的理论争鸣。如提出预定和谐学说的莱布尼茨认为,空间概念是人们在理解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秩序中形成的,处于同样关系的事物居于相同的位置,包括这些位置的东西即为空间。与莱布尼茨不同,崇尚理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空间并不是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性概念,“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基础的必然的、验前的表象。我们永远不能想象到空间的不存在,虽然我们尽可能想到空间为空无一物”。空间思维方式的转换衍生出人们对于空间意义的关注,空间的属人性逐渐得以彰显,空间分析的基本逻辑嬗变为人与空间的关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不断发挥“学术想象力”的知识生产过程中,空间研究的重心由自然空间过渡到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理论的产生成为“知识和政治发展中最具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在研究城市发展、社会互动、村落终结、社会分层的过程中。列斐伏尔、西美尔、福柯、布迪厄、哈维、吉登斯等众多学者承扬了以往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的空间思想,提出并构建了以“空间生产”、“权力空间”、“场域”、“时空压缩”、“社会网络”为核心概念的社会空间理论。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在社会空间理论的视野中,空间包括“社会群体居住的区域、个人对空间的主观感受或在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类实践活动生成的生存区域”等宏阔而精微的社会意蕴。空间是人们及其社会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人类并不只是空间中的存在者,他们总是忙于空间与场所、疆域与区域、环境与居所的生产和建构。由于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与人类行为的构成因素,它包含着丰富的物质特征、主观意义和社会效用,形成了从社会场域、权力关系、符号体系、情感体验等层面去认识空间的分析视角和解释框架。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空间的延展规范、引导、制约着人的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由个体人向社会人、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由社会教育向自我教育、由自在自发向自由自觉的超越发展具有空间建构的意义,它以人际空间的扩展、精神空间的绵延、教育空间的扩容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空间维度。

人际空间的扩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效果的直接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类”存在决定了个体需要以情感、习惯、职业、地域、家庭等为纽带建立群己关系,人的成长发展体现在通过社会互动拥有属于自身的公共空间和共同生活。由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以及从个体的自我认知到人际情境中的社会比较,再到群体内的社会互动以及群际之间的社会建构,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区隔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思想政治教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任何社会信念系统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改造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际空间的扩展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统治、协调社会关系、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丰富,社会认同、政治共识的达成提高了人们进行社会沟通、参与社会互动的意识和能力。随着沟通、协商、对话、交流等日常生活与公共活动的展开,受教育者增进着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解和认识,确证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人际效应。

精神空间的绵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运作的理论前提和表现形式。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动物,精神空间的绵延充分体现了人的生命和思想的开放性、实践性、超越性。正如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人有思想。“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却囊括了宇宙”。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以其丰富的形态塑造和构成了社会主体的精神空间。人的精神空间可以通过理论教

育、实践锤炼、环境熏陶、自我教育得以涵养而变得宽广和深厚。人们关于一定思想观念的认同以及自身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变化,不断涵厚和化育着自我与社会的精神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积极能动地预设、构想和追求人与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通过思想引导、精神劝导、榜样训导和实践指导,提升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深度、高度、广度和力度,促进受教育者精神空间的绵延,从而帮助他们积累自我发展的精神势能,培育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时代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的邀请 一、社会学是什么 经常被人问起自己的专业是什么,回答多是一句“说不清”或是一句“关于社会的学问”,对话的结局便是提问者继续迷糊,自己陷入尴尬,但事实是我从未真正想过去厘清社会学的概念,甚至是给提问者一个明确的答案,以解疑惑。对这一境况我思考再三,思考自己为什么总是在这个问题面前闪躲,不做正面回答,慢慢我总结出了几点原因:首先,从内心我是排斥这一专业的,认为这与当前的热门专业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说是一门相当冷的专业;其次,对这专业也是一知半解,迷迷糊糊;最后,缺乏学科自信。如果一定要找出最深层的原因,我毫不掩盖的承认自己已经陷入一种“职业化”的困境,仅仅以未来的就业标准来评价学科的意义,纯粹为职业而去思去想,没有从一个单纯的学科意义出发,这是我认为自己在这一专业学习上犯的最大错误,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一专业。 关于“社会学是什么?”的回答有很多,百度百科给我们的回答是: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社会学界泰斗郑杭生前辈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学科。面对这些回答,我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门学科该有的空间。在《社会学的邀请》这本书的封面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句话:社会学是一条在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新意的自由之旅。乔恩·威特用比喻给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社会学,它是美丽和快乐的。 在本书的前两章,乔治不厌其烦地说明社会学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差异性后果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工具,一方面可以后退一步更好地理解事物如何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可以走近一步仔细观察事物以分析构成整体的一些细节,可使我们洞悉“全景”。从整本书来看,作者努力用个人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差异性的后果来诠释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例如书中提到的世代、权力与地位等等,都是在说明环境、地位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对所发生的社会事实有一个更广阔、更清楚、更宽容的理解,这是作者努力要告诉我们的,也是社会学的特殊意义。 二、社会学的旨趣 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实证到人文、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从涂尔干的实证主义传统到韦伯的人文主义传统,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到布鲁默的符号互动,思想家们在社会学的理论发展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为社会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涂尔干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清晰的数据为依托来研究自杀现象,并对自杀进行分类,将其归结为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差异;韦伯则用主观理解性的人文主义方法来解释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必然关系,也为我们揭开了儒教文化下的中国之所以与资本主义隔绝的迷雾;帕森斯用结构功能主义为社会的发展状态寻找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和平还是冲突;布鲁默、库利试图用符号互动来诠释人与人之间心里的博弈、人与社会的同生同塑。这些理论都是社会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为我们从宏观的立场站在社会之外,以一种超脱的立场做观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也越来越凸显。早在2023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不但来自于病毒的传播,还来自于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在疫情爆发之前,人们对健康、环保等方面的意识并不够强烈,在面临全球危机时,人们的自我保护认识才得到提升。这种情况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保持理性、和谐的态度。在新冠疫情这样突发的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人们的危机意识和行动力,有助于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提供指引和引导。例如,在疫情爆发时,不少人对新闻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了质疑,甚至出现了恐慌和情绪化行为。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帮助人们区分真假信息,理性看待社会现象,从而保持理智和冷静的态度面对危机。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从而争取更好的社会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塑造个人的良好品质和理念,培养个人的自律、自强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激发青年人的爱国和责任感,强化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国家和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地位。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在21世纪,随着全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也在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因此,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究和研究,为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个人和社会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义和作用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因此,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途径,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在校园里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等,这些都对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建一个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2.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优点,而且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学校在开展德育进网络工程中,首先要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传媒技术,如互联网、闭路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世界最前沿的动态、国内外形势发展动态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地教育和引导;其次是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全面加强高校的党建和团建网站、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开展以网络为载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最后是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3.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一,开展基本国策和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立形势资料报告库,定期在校园里组织形势报告会,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研究优势,努力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与形式,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让大学生群体知荣明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在高校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三个结合:①社会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三,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过程中,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性活动和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以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善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业余科技发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二、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文化开放的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外开放的国策,对外开放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广泛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思潮的传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打破了原先封闭条件下主流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价值意 蕴和实践路径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思政意识,增强其课程实践能力,要融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教师需要挖掘教材中的实践知识,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思政知识应用能力、增加思维活跃度。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扩展学生政治视野。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增加学生政治应用素养。不断将思政小课堂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引言:思想政治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特别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更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贯彻党教育方针的重要教育内容。思政小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政治内容的重要路径。社会大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挖掘理论知识的现实体现。应用理论知识不断在社会大课堂中实践,可以强化学生思政思想和思政能力。必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 一、挖掘教材实践知识,提升思政育人价值 当下教育发展方向体现出课堂教育在传授知识、养成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需要挖掘政治教材中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的知识内容。第一,挖掘具有实践价值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包括就业选择、理财意识、消费者维权、纳税义务、市场经济作用等内容。政治生活中包括人大、政协、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等。第二,挖掘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活动。如模拟人大代表会议、模拟政协会议和模拟联合国会议等。第三,挖掘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内容。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时事为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提供思路,使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从社会视角寻找解决办法。

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精选教育文档

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基本含义 环境,指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众所周知,人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受人主宰,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审美观念、价值标准来对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同时,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人和教育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因此,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和改善环境的质量,还可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人才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 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它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不同的划分。一般情况下,环境基本都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才产生决定的影响。 社会环境可以分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

为两部分,其一,宏观环境;其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大众传媒。微观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人的关系 (一)“人是环境的产物” 这一命题是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提出的。此命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生物学、人类学角度来理解,它分析了人类起源的问题。第二,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理解,它分析了社会上不同的人为什么形成他们各自不同的样子。 (二)环境是人发展的前提和契机 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会出现不一样的性格。人类的本性是发展而来的,自身需要和环境压力同样来源于发展。人和其他动物的最本质区别表现在需要上,人总是从一个需要过渡到另外一个需要,由于需要,人们不断的追求和创造。需要不是人单纯地行为,而是受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环境给人的需要创造了机会。 (三)环境是人格的支柱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的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健康的,合理的人格和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人格都是由于社会环境所影响而形成的。.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它强调社会环境与个体行为、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学生思想世界,并制定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 首先,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地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通过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形成了对世界的一定认知方式,而且这个认知会影响他们的观念和看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知道学生们的认知差异和心理状态,然后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教育方案。 其次,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自我认同的形成机制,以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运用这种机制。社会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感情认知及其相关的行为表现。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认同有利于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这对于树立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与祖国、民族建立起的深厚联系,使他们引以为豪,把祖国和民族荣誉当成自己的荣誉,进而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宣传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解决。研究表明,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性格和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价值观。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通过制定全面、多样化的课程,让学生体验到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投入,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生心理状态、了解社会认同机制以及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愈加重大。面对这样的挑战和使命,社会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更有助于我国培养出更多有志于为中国梦奋斗的新一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意蕴及其创设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意蕴及其创设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学校内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了高校良 好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理念。公共空间的意义在于,它是学生情感、思想交流、知识传承和 文化创新的场所,也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意蕴非常丰富,反映了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于高校精神建设的 共同理解和追求。 1、凝聚人心的政治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实现高校德育治校、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提供了一个 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在思想上无障碍交流、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公共空 间中感受到团结和温暖。这有助于全体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和信心,形成与校园共鸣 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形成校园政治文化。 2、传递文化价值与信仰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集中了许多精彩的思想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 生的文化生活,而且传递了校园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高校应该建立动员广大师生共同参 与的思想文化交流平台,传递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化。 3、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公共空间是使学生们了解并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 式的文化体验、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发挥自身优势,提 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4、促进教师发挥表率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应该在校园内扮演一个表率作用。通过参与校内主题活动,把自己的文化造诣和教育经验分享给学生,推动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激励 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 1、公共空间管理要加强 学校要重视和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安 全管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合理规划和设计公共空间,使 其既满足管理要求,又适合客观情况,使学生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丰富,更加自由、 自主。 2、丰富活动形式,提升活动质量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社会心理 学以群体、组织和社会环境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规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一、社会认同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属的群体身份和角色,以及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 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也要重视学生对学校和班集体的认同,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认知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他 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心态。通过社会认同和社会认知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社 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和发展。 二、社会影响和社会支持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受到社会的影响和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中,应该注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社会氛围。也要 给予学生充分的社会支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还强调了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增强彼此的理解和支持。也 要倡导社交礼仪和社会交往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使其在社会中更 好地融入和发展。 三、社会心态和社会期望 社会心态是指个体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倾向,而社会期望是社会对个体 行为和观念的期待和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社会心态, 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也要向学生传递积极的社会期望,帮助他们建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树立正面的人生目标和追求。通过社会心态和社会期望的引导, 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增强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心理韧性和抗 压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略地位的高度概括,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践基础。既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唯物史观认为,虽然经济决定政治,但是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反映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强调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唯物史观还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总是强烈地反映着阶级对经济运动的某种需求,并通过种种政治手段,干预整个经济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纲领、路线、政策等,通过一定的政治形式,灌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唯物史观还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诸多社会意识形式中,先进的政治观点代表着历史潮流的方向,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激发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和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社会变革时期复杂多变的情况,决定了必须牢固树立“中心环节”意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益明显。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现实,势必导致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矛盾、冲突和复杂多变。这个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中心环节”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作用,以共产主义理想和我国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说服人、教育人,团结和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不断深化改革和稳定发展的目标。任何淡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略地位的科学概括。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略地位和功能的精辟论述和科学概括。这一论述和概括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核心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对经济基础有着重要的反作用,能够制约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反作用是巨大的,有时是

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政 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属性、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 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主要路径,在规定政 治社会化方向,传播政治思想,促使个体树立政治价值观念,维持政治系统运行,在传递政治文化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传播政治理论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 领政治方向,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政治价值观,塑造完善的政治人格,坚定共产主 义信仰,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破天荒地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个 理论,随即展开深入研究。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提出,“政治社会化是 政治文化形成、维持、改变和创造的过程”。[1]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也较为深刻,王惠岩提出:“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2]燕继荣认为:“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为政治社会化过程。”[3]综上所述,政治社会化 是社会中的主流政治文化通过某些途径得以普及、传承并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 化是个人或组织将统治阶级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规范等主导政治文化内化 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合理合法的政治行为,形成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 政治态度,树立政治信仰,政治人格不断完善过程。在此过程中,本地区或本国 家的政治文化特色得以维持、发展。这个过程始终伴随人生各个阶段,由“社会人”向“政治人”转化。 二、社会政治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一致性 (一)意识形态属性是两者的根本属性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从早期政治教育到当前积极参与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正是结合当代实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以上海大学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为出 发点,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调研,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有机融合,以实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首先,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起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定性和定量,但其根本基础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社会,它是一种植根于这种理念的创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在他们青春期培养他们健康的世界观,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发挥关键作用。 其次,开展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上海大学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设计相结合,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和掌握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从生活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感悟。课程针对城市行政、住宅开发、建筑设计和环境保护等问题,采用讲座、论文、研讨会、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引入新的思政教育相关内容,更加多元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受教育者对生活的良好认知,增强对社会责任

感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最后,总结分析。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行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创造有利的条件。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例如,师资力量的不足、教材的滞后性以及教学效果的低下等等。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以其独特的空间研究方式,实践与设计相结合,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此外,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及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宏伟愿景。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密切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形态嬗变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形态 嬗变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形态嬗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跨国界合作和交流更加频繁。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形态也发生了嬗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育形式。它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社会参与意识,并具备民主精神的公民。然而,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形态必须重新思考和调整。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带来了知识的多元化。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传授特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以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了更加多元的知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新形态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处理和筛选信息,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强调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认知。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这种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自如地交流和

合作。此外,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比如,气候变化、贫穷和不平等等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之道并积极行动。 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强调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新形态时代,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其创新能力对于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此外,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并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强调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接受知识和观念的传授,很少得到实际行动的机会。然而,在新形态时代,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实践经验对于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并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人类文明新形态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形态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认知和全球视野,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发挥公民责任。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新形态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在培养人才、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及其相应意义是什么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阐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关于“道德修身”,“厚德载物”等思想的探讨,反映了古人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方针,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的融合,不断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1、传统思想教育 传统思想教育是古代教育传统的一部分,注重发扬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主导了教育,道德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思想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寓意着在内在的品德修养得到提升后,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职责中都能发挥作用。因此,传统思想教育强调道德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体化,培养人才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智力、行为规范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象征,强调了唯物

史观和阶级斗争思想。思想教育在其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价值观念等具体的社会产品都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这些社会产品的形成和变迁都受到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受思想教育的人必须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发展规律,努力完善人类思想、政治体制,提高人类文明水平和社会进步的效率。 3、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强调了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常归纳说为“以情感教育为主,渗透教育为辅,以激励和体验来推动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意义 1、帮助人们明确对未来的理解和规划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对未来的规划和预期,为其职业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基础不仅仅关乎职业方向和生活方向,而且涉及社会秩序、社区和个人责任等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意义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2、塑造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助于塑造人们的高尚人格和良好行为规范,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格和行动准则

思政教育热点与前沿问题综述

思政教育热点与前沿问题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特征,即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际性转向、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向人与机的间接互动转向、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时空向度由实时同步向实时同步与延时异步相融合转向;二是教育内容传播的技术性特征,即教育内容传播时效由单向滞后性向多向即时性转向、教育内容传播形式由单一媒体形态向多媒体形态转向、教育内容传播范围由相对封闭的小众向整体开放的大众转向;三是教育环境的耗散结构特征,即教育环境是开放的、非平衡的、非线性的;四是教育方法的连续统特征,即教育方法的存在原理是现实性与虚拟 性的连续统、教育方法的运用理路是上教育与下教育的连续统、教育方法的作用机理是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的连续统。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快速延展了的世界,全新的理念以及大学生不断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便捷化的思维方式和简易化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有效的应对之策,有时处于“失语”状态。这突出表现为“海量共享”特性解构“一元话语权”、“全天候即时互动”特性凸显传统手段乏力、“个性鲜活”特性挑战“论道”方式、“百家争鸣”特性更显“红色领袖”匮乏、“碎片化”特性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方式更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新媒体时代,互联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的交互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新媒体的大众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驾驭新媒体时代的“游戏规则”,从统筹工作机制、提升络媒介素养、形成上引导与下教育相互配合机制等方面提升管理新媒体的工作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生存、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社会化需要的实践教育活动,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一方面,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离开文化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及特定的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文化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人的过程,是不断促使“野蛮人”向“文化人”转变的过程,就这个意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被视为“文化化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集中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主体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客体错误的思想政治意识;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1、个人与社会; 2、思想与行为;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4、内化与外化; 5、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 2、实践性; 3、综合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坚持本质规定性;坚持基本原理;坚持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表现: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4.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三、关于政治与经济辨证关系的原理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五、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七、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 八、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九、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思政教育功能特点:客观性多方面性层次性发展性

思政教育功能分类: 个体性功能:1.生存2.发展功能(概念:思政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引导政治方向,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 3.享用功能定义:通过思政教育能是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社会性功能 1. 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文化功能 思政教育目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思政教育目的的功能: 1.为思政教育指明方向 2.为思政活动提供动力 3.为衡量思政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依据 思政教育目的根本任务:用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有新人是根本任务的原因: 1.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3. 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四有新人精神素质培养的几个方面: 崇高的理想,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良好的道德品质,法制纪律观念,重视教育和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思政教育环境:定义:对思政教育活动及思政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思政教育环境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 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特点:普遍性和长久性,渗透性,针对性,血缘伦理的亲和性和权威性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意识形态逻辑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意识形态逻辑论析 作者:钱美玲丁三青 来源:《理论导刊》2021年第08期 摘要: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项以实现意识形态认同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形态的空间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是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何以可能”的前提性理据。人类社会现代转型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场景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历史发生紧密相连。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语境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去空间化”征象的内源性风险。新时代探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实践进路,需要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思维,摈弃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合时宜的空间观;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拓展形态,构筑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格局;根据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实施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意识形态;场景变迁;安全风险;阵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8-0116-0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金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2020SK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钱美玲(1987-),女,安徽宣城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青年价值观教育;丁三青(1962-),男,江苏灌云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青年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有序推进,一些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效果,旨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案相继提出,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时代化、社会化、生活化等等。与学界对这些方案的热切关注和讨论形成对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尚未获得及时而充分的考量,关于何谓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从何而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何以必要、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如何推进这些重要而基础性的议题,仍然处于一种晦暗不明的遮蔽状态。既有的研究往往从当代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思潮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问题缘起和理论依据,但却未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更为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旨归。因此,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本质,从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一章绪论概念 1.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建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2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3、思想政治工作: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4 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1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2、研究对象: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3、特点:a阶级性、b实践性、c综合性 二、简答题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 2、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4、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什么五、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5点)答:(1)个人与社会;(2)思想和行为;(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4)内化与外化;(5)教育与管理。 三、试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五点:1、个人与社会: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 思想与行为: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括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课题则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4、内 化与外化:内化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一是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5、教育与管理: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性。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它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来执行。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哪些?答:(1)世界观教育;(2)人生观教育;(3)政治观教育;(4)道德观教育;(5)法制观教育1、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道德观教育各包含哪些内容和如何进行?1、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是思政教育带有根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