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之课内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复习之课内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复习之课内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复习之课内文言文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在括号内写出通假的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2. 失其所与,不知(智)

3. 秦王必说见臣(悦)

4. 今日往而不反者(返)

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震)

6. 无能为也已(矣)

7. 秦王还柱而走(环)

8. 卒起不意(猝)

9. 距关,毋内诸侯(拒、纳)

10.张良出,要项伯(邀)

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1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13.令将军与臣有卻(隙)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古义:出使的人

3. 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缺少的东西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

古义:那人

5.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

古义:走投无路

6.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今义:鼻涕

古义:眼泪

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8. 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义:货币

古义:礼品

9.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假装借给

古义:宽容、原谅

10. 秦王还柱而走

今义:步行

古义:跑

11. 诸郎中执兵

今义:称中医医生

古义:宫廷的侍卫

12.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提起

古义:掷击

13. 断其左股

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古义:大腿

14. 左右既前,斩荆轲

今义:左边右边

古义:近臣

15. 沛公居山东时

今义:山东省

古义:指崤山以东

16.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17.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今义:①出去、进来;②不相符

古义:指出去、进来,偏指入

18.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今义:副词,很

古义:意外的变故

19. 而听细说

今义:详细说来

古义:小人的谗言

20.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今义:河北(南)省

古义:黄河以北(南);

21. 再拜献大王足下

今义:又一次

古义:两次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见识短浅)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自谦之词)

2.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大约)

3. 引

左右引相如至(导引)

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牵、拉)

引次江北(引退)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4. 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5. 见

未得与项羽相见(会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表被动)

图穷而匕首见(显露)

6. 谢

前为谢曰(道歉)

多谢后世人(告诉)

乃谢客就车(辞别)

阿母谢媒人(拒绝)

7. 假

人多以书假余(借给)

假舆马者(借助)

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

8.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接近)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亲生的)9. 顾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顾计不知所出耳(但、不过)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及)10. 胜

沛公不胜杯杓(承受)

刑人如恐不胜(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11. 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停数日,辞去(告别、告辞)

12. 封

又欲肆其西封(边界)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封装)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坟墓)

13. 道

道芷阳间行(取道)

行军用兵之道(方法、措施)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

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

14. 急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着急)

良曰:“甚急!”(紧急)

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15. 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出、制定)

窃为大王不取也(以为)

君王为人不忍(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16.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何、怎么,疑问代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兼词、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兼词,在哪里)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名词活用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作动,驻军)

2) 越国以鄙远(名意动,以……为边邑)

3) 既东封郑(名使动,使……成为疆界)

4) 与郑人盟(名作动,结盟)

5) 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军)

6) 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称王)

7) 籍吏民,封府库(名作动,登记)

8) 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看)

9) 刑人如恐不胜(名作动,施刑)

10)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使动,使……为王)

11) 既东封郑(名作状,在东边)

12) 函封之(名作状,用匣子)

13)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作状,在夜里)

14) 吾得兄事之(名作状,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15)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作状,像鸟用翅膀一样)

16) 头发上指(名作状,向上)

2. 动词活用

1) 秦将王翦破赵(动词的使动,使……破)

2)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的意动,以……为迟)

3) 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使……活)

4)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使……跟从)

5)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的使动,使……破碎)

3. 形容词活用

1) 越国以鄙远(形容作名,边远的地方)

2)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作名,小的方面)

3)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作动,交好)

4)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作名,危急的事)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省略“于”)

译文: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4)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的过错啊!

5)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译文: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6)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省略句“与”后省略“之”)

译文:荆轲要等待一个人,打算跟他一起去。

7)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8)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站在殿上陪侍君主的臣子们。

9) 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句)

译文:蒙嘉先替荆轲在秦王面前说好话。

10) 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

译文: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

1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译文:父母与宗族都被杀和没收了。

12)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译文: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可以消除了。

13)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译文: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14)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译文:大王来时携带了什么礼物

15)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译文:沛公在哪里

16)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17) 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译文: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二)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在括号内写出通假的字。

1. 氓之蚩蚩(嗤嗤)

2. 匪来贸丝(非)

3. 于嗟女兮(吁)

4. 犹可说也(脱)

5. 隰则有泮(畔)

6. 彼尔维何()

7. 玁狁孔棘(急)

8. 偭规矩而改错(措)

9. 忳郁邑余侘傺兮(悒)

10. 何方圜之能周兮(圆)

11. 延伫乎吾将反(返)

12. 进不入以离尤兮(罹)

13. 芳菲菲其弥章(彰)

14. 槌床便大怒(捶)

15. 箱帘六七十(奁)

16. 蒲苇纫如丝(韧)

17. (宴)

18. 悟言一室之内(晤)

19.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

20. 长乐王回深父(甫)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 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古义:民

2. 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古义:眼泪

3. 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古义:快乐

4. 三岁食贫

今义:确数,三

古义:多

5. 薇亦作止

今义:停止/古义:句尾语气词

6. 玁狁孔棘

今义:孔穴/古义:很

7. 怨灵修之浩荡兮

今义:水势大/古义:荒唐

8. 固时俗之工巧兮

今义:技艺巧妙

古义:善于取巧

9. 偭规矩而改错

今义:改正错误

古义:改变措施

10.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今义:经济情况不好

古义:走投无路

11. 自前世而固然

今义:前生/古义:古来

12.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今义:形容十分危险

古义:高耸的样子

13. 长余佩之陆离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古义:修长的样子

14. 君家妇难为

今义:使别人为难

古义:难做,难当

15. 何乃太区区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古义:愚拙

16. 汝岂得自由

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古义:自作主张

17. 可怜体无比

今义:值得怜悯

古义:可爱

18. 本自无教训

今义:训斥/古义:教养

19. 处分适兄意

今义:对犯错的人作出处罚决定

古义:处理

20. 便利此月内

今义:方便/古义:吉利

21. 卿可去成婚

今义:结婚/古义:订好婚期

22. 蹑履相逢迎

今义: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古义:迎向前去

23. 人事不可量

今义:关于人员的录用、奖惩等工作古义:人世间的事情

24. 叶叶相交通

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互相穿插着

25. 同心而离居

今义:齐心/古义:感情深厚

26.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今义:几何学

古义:多少

27.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今义:回家的念头

古义:人心归服

28. 列坐其次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古义:它旁边,是两个词

29. 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古义:自然界万物

30.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31. 所以游目骋怀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用来……的

32. 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33. 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古义:旷远的样子

34.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今义:数字,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3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今义:程度副词,很

古义:不同寻常

36.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今义:指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古义:泛指学习的人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 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机)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四马拉一车)

2. 修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3. 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

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率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将)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将领)

4. 言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助词,无实义)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预兆)

5. 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互相)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面相)

夫孰异道而相安(互相)

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

6. 见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见面)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

项伯即入见沛公(谒见)

7. 遗

小学而大遗(遗漏、忽略)

始访其遗踪(遗留)

采之欲遗谁(赠送)

8. 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导引)

将军夜引弓(拉开)

相如引车避匿(退却)

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引用)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9. 是

是日也,天朗气清(这,此)

敢不唯命是听(宾语前置的标志)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判断动词“是”)

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10. 意

何意致不厚(意料)

吾意久怀念(心意)

处分适兄意(主意)

11. 适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依照)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

12. 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相同、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点,少量)

13. 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

不期而遇(约定)

良马期乎千里(期望)

14. 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情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15. 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照次序)

初一交战,操军引次江北(驻扎)

16. 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吴广以为然(正确)

有穴窈然(……的样子)

17. 之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们)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助词,的)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18.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良乃入,具告沛公(连词,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副词,才)19. 于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对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被)

20. 其

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

孰能讥之乎(副词,难道)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名词活用

1) 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2) 驰椒丘且焉止息(名作动,长着椒树)

3) 步余马于兰皋兮(名作使动,使……步行)

4) 仕宦于台阁(名作动,做官)

5) 何敢助妇语(名作动,说话)

6) 以此下心意(名作使动,使委屈)

7) 交广市鲑珍(名作动,采办)

8)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名作动,遮蔽)

9) 歌窈窕之章(名作动,吟诵)

10)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打鱼砍柴)

11)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作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2)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

13) 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作动,命名)

14)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作动,说明白)

15) 夙兴夜寐(名作状,在早晨、在夜晚)

16) 孔雀东南飞(名作状,向东南)

17) 卿当日胜贵(名作状,一天天地)

18)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作状,向南)

1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作状,从旁边)

2. 动词活用

1) 屈心而抑志兮(动作使动,使……委屈,使……压抑)

2) 伏清白以死直兮(动作为动,为……而死)

3) 回联车以复路兮(动作使动,使……掉转)

4) 忽反顾以游目兮(动作使动,使……游)

5) 驰椒丘且焉止息(动作使动,使……急驰掉转)

6)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7)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动作使动,使归服)

3. 形容词活用

1) 三岁食贫(形作名,贫苦的生活)

2) 哀民生之多艰(形作为动,为……哀伤)

3) 亦余心之所善兮(形作动,崇尚,爱好)

4) 伏清白以死直兮(形作名,正道)

5) 高余冠之岌岌兮(形作动,加高)

6) 固前圣之所厚(形作动,推崇)

7) 长余佩之陆离(形作动,加长)

8) 足以荣汝身(形作使动,使……荣)

9) 死生亦大矣(形作名,大事)

10) 齐彭殇为妄作(形作动,看做相等)

11) 正襟危坐(形作动,整理)

12)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艰险偏远之地)

13)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4) 后世之谬其传(形作使动,使……错)

15) 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16)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作动,走到尽头)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

译文: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2)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

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采取的缘故啊

5)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6)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宾语前置句)

译文: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句)

译文: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杜康方可解脱。

8)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9)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10)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11) 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12)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

译文: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13)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前省略介词“于”)

译文: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14)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主语)

译文: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15) 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

译文: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16)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

17) 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译文:清晨进谏而晚上便遭贬黜

18)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动句)

译文:转头望望母亲的房里,渐渐地被忧愁煎熬压迫着。

19)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被动句)

译文:还是要被驱遣,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

20)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郞打败的地方吗?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文言文必考4大题型题型2课内夯基,语境推断——文化常识题测试

题型2 课内夯基,语境推断——文化常识题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解析:选C 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其他人不可随便进出。 解析:选D 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解析:选D 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因从军、仕宦等原因亡故外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1.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译“你”。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这里可译为“吗”。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⑤今者⑥才略,⑦非复⑧吴下⑨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今者:如今,现在。⑥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⑦不再是。复,再。⑧吴下:指吴县。⑨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相待,⑤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眼光看待。刮:擦拭。⑤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而:连词,表承接,不译?别:告别。 二、熟记课文下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 8.蒙辞以军中多务。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四、课文分析 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课文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完整版)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201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四) ■(十四)《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必修1课内文言文复习

必修一课内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温故知新(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画线的句子)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词语小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虚词需要标出用法) 1.封:①既东封.郑 ②肆其西封. 2.军:①亮率诸军.攻祁山 ②晋军.函陵 ③万人为一军. 3.阙:①不知天上宫阙.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辞:①不辞.劳苦 ②停数日,辞.去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鄙:①北蛮夷之鄙.人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微:①防微.杜渐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若: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若.入前为寿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8.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且焉.置土石 ④复驾言兮焉.求 三、文意理解: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以下是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 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 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 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 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 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 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 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 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 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2013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名词的活用】归纳学生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课内文言文名词活用习案 (一) 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二) 名词活用为动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 3.不冠.不袜. 4.不可不语. 5.策.扶老以流憩 6.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7.臣乃敢上.璧 8.臣少多疾病 ..。 9.臣少仕.伪朝 10.臣语.曰 1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12.祠.韦苏州 13.道.芷阳 14.德何如则可以王.? 15.羝乳.乃得归 17.东亦客.也 18.而后乃今将图南. 19.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20.范曾数目.项王 2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22.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 23.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 24.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25.怀.其璧26.缓板.而歌. 27.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28.惠等哭,舆.归营 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0.籍.吏民,封府库 31.既祖.: 3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3.皆白衣冠 ...以送之 34.皆名.天下 35.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 36.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37.谨拜表.以闻 38.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39.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40.绝不饮食 .. 41.君子不齿. 42.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43.乐琴书 ..以消忧 4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5.历职.郎署 46.吏.吴两载 47.蔺相如前.曰 48.履.至尊而制六合 49.面.北为平远堂 50.目.吴会于云间。 51.乃朝服 ..,设九宾 5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53.沛公军.霸上 54.沛公欲王.关中 55.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5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58.秦伯说,与郑人盟.。 59.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60.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61.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6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6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6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65.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6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67.汝又不果.来 68.舍.相如广成传舍 69.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70.师.道之不复: 71.始舍.于其址。 72.树.之以桑 73.顺流而东.也: 7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 ...以送之。 75.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76.天雨.雪 7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7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79.无得而状. 80.吾得兄事.之 81.吾师.道也 8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3.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一词多义: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若: 1. 非若是也(像) 2. 若士必怒(这个)如果,假如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 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

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 二、虚词(以、而、之、者、于)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动作承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上海语文高考课内文言文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 1.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2.句式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3.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名,名词用作动词,称呼 (2)驼业种树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3)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4)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抓、掐 (7)鸣鼓而聚之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4.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5.古今异义的词 1、故乡人号之“驼”(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病梅馆记 1 古今异义的词语: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智力古:智:智慧力: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一词多义: ⑴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动用法: 使……成为病态。 而江浙之梅皆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形容词,病态的,做“梅”的定语。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之病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⑵欹、疏、曲 梅之欹之疏之曲“欹”、“疏”、“曲”三字都是形容词,倾斜、稀疏、弯曲。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欹”、“疏”、“曲”三字都是形作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 为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作为)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做) 3常用虚词: ⑴以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把、拿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来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可以:能够 (另一说法是:以,按,“以”后省略“之”,代病态的审梅标准。)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把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来、用来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凭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大全

一、 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焉”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高考语文】兼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代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高考语文】语气词 1.【高考语文】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高考语文】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高考语文】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陈涉世家》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 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2、【卒中往往 ..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事】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 ..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二、文言虚词 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 (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结构助词,的) 2、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或以为死(认为) 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以激怒其众(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二)【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 三、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唐雎不辱使命》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精选-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上海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2019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上海高考语文课内 文言文整理 2019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上海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 1.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2.句式 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 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3.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名,名词用作动词,称呼 (2)驼业种树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3)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4)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抓、掐 (7)鸣鼓而聚之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4.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5.古今异义的词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