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复习材料

林业 复习材料
林业 复习材料

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

生态位: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最小面积:群落最小面积指的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物候: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庇荫条件下,完成其正常生长发育的能力。是一种遗传特性,因树种不同而有差异。

密度效应: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动态生命表: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身的生物的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即共优种。

森林生态系统哪些环节来减少地表径流和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

答:1.森林中植物的根很好的固定了地表土壤

2.植被的存在增大的地表的径流系数,雨水的停留时间更长,下渗的就越多形成地表径流的就越少。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答:(1)竞争、偏害作用、寄生、偏利作用、互利共生以及中性作用等。

了解种间相互作用规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意义?

答:(2)了解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营造混交林和复层林时一定要选择在生态习性、生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树种进行混交。例如,阳性与耐荫树种,浅根性和深根性树种进行混交,避免树种间的剧烈竞争。

据研究榆属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是相互抑制的,不能栽植在一起。在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时,利用茶树喜欢一定的遮荫的特点,进行松茶间作,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异株克生作用,胡桃树周围不能种蕃茄、马铃薯;苹果树旁不能栽玉米等。在营林工作中,对于天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进入郁闭阶段后,要及时进行透光伐以调整林分组成,缓解种间竞争的矛盾。

说说对生态因子作用规律的理解?

答:在生态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各种生态因子配合在一起才能挥作用,其中不管某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怎样适宜,如果没有其他因子的配合,生物也无法完成生长发育的全部过程。

在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中,一个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常常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森林群落基本特征?

答:森林群落具有一定得物种组成(又称为种类组成);具有一定得结构和外貌;具有一定得动态特征;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森林群落的成层现象?

答: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群落这种垂直分化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

它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

林木根系对森林土壤作用?

答:根系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可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可提高土壤的抗侵蚀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逆行演替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就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次生演替阶段大致如下:

群落逆行演替:群落演替的趋势或方向取决于是否存在外力的干扰。

如有外界干扰如采伐、放牧、火烧及自然灾害,群落就逆行演替,它常是

不连续的,可包括几个阶段,如一片森林可一夜之间夷为平地。若没有外力干扰,则进展演替,在哪个阶段停止干扰,就在此阶段开始恢生。

进展演替所经历的时间取决于外力干扰的强度、频度和方式。离顶

极群落越近,进展演替所用时间越短,如果群落破坏到裸地阶段,仍至岩石裸露的原生裸地,没有土壤及土壤中的种源,则需要经过漫长的原生演

替阶段,才能自然演替到顶极群落,若要使其时间缩短,必须用一些人工

辅助恢复措施。

提高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适地适树的标准、途径和方法、种子贮藏方法,以树种种子为例具体贮藏技术?

答: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发营,应当采取仿自然经营的技术体系,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常绿阔叶林 针(松为主)阔混交林 杂阔林 灌草丛 裸地(岩)

适地适树: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使一定的营林地段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较好的生产水平。

途径:1、选地适树2、选树适地3、改地适树4、改树适地

储藏方法:一、尽量降低贮藏温度。二、降低含水量。

树种种子储藏技术:1 干藏法。(1)普通干藏法。(2)密封干藏法。2 湿藏法。湿藏方法很多,主要有露天埋藏和室内堆藏法。

疏伐的种类及应用范围。

答:采育择伐和经营择伐。

采育择伐适用于中小径木和天然更新好的复层异龄林。

经营择伐适用于建有珍贵树种和采伐后容易引起沼泽化、水土流失等的森林。

择伐作业的应用条件和技术要求。

答:应用条件:规定采伐强度不大于伐前蓄积量的60%,伐后林分郁闭度保留0.4以上,每公顷均匀保留胸高直径8厘米以上健壮树种300株以上。

技术要求:采伐强度(采伐量)采伐强度指每次采伐的蓄积量与伐前林分总蓄积量之比。采伐间隔期:即相邻两次采伐的间隔年限,与采伐强度密切相关。

确定采伐木:选择采伐木标准能影响林分的生长状况和质量,并能决定林分的树种组成

和森林更新的方向,以及所得木材的材种和质量。。

造林树树选择的基础和原则,播种苗的年生长发育规律。

答:选用生命力强和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以及生机旺盛、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尽量避免种类过分单一。

生长发育规律:生长特点是初期生长缓慢,以后生长逐渐加快,中间出现生长高峰,后期生长速度又逐渐减缓,最后停止生长。表现出慢、快、慢的规律性变化

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答:1、抚育间伐开始期2、抚育间伐强度3、抚育间伐间隔期4、抚育间伐选木原则

低效林,低效人工林改造。

答:低效林是指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林分的总称。

低效人工林改造:为改善林分结构,开发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对低效林采取的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播、封山育林、林分抚育、嫁接复壮等营林措施。

皆伐作业的技术要求评价。

优点

皆伐的优点是集中采伐,便于机械化作业;

伐区上没有保留木(除留少量母树外),不会有风倒为害;

简便易行,便于人工更新;

不必选择采伐木和确定采伐强度。

缺点

皆伐的缺点是伐后气温振幅大,增加了幼树受日灼和霜冻危害的可能性;

土壤变得干燥或沼泽化,杂草、灌丛繁茂,影响幼树生长降低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不利水土保持。

皆伐成林后林相单调,影响景观,也不利于鸟兽栖居。

皆伐适用于地势平缓区域的成、过熟单层同龄林或中、小径杪的异龄林,以及使天然次生林成为速生丰产林的改造,但不适用于防护林、风景区和森林火灾危险性大的地区,禁用于陡坡和土壤冲刷、崩塌严重的地区。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重点 一、概念与名词 1、植物离体快速繁殖 ——又称微快繁,简称微繁, 应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在无菌条件下,把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使其分化、繁殖,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遗传性一致的完整新植株的技术。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的一种营养繁殖方法,是常规营养繁殖方法的一种扩展与延伸。 2、试管外生根技术 ——试管外生根技术是指将组织培养茎芽的生根诱导与驯化培养结合在一起,直接将茎芽扦插到试管外有菌环境中,边诱导生根边驯化培养。该方法舍弃了组织培养苗在试管内生根这一环节,不仅避开了瓶内生根难的问题,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和节省了育苗成本。 3、林业生物技术 ——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技术。(P8) 4、细胞全能性 ——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P26)5、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形成层组织、分生组织、表皮组织、薄壁组织和各种器官组织以及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6、胚珠培养 ——胚珠培养是将授粉的子房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后,取胚珠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的过程。有时也把胚珠连同胎座一起取下来培养。 7、离体叶的培养 ——在自然界,很多植物的叶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从叶片产生不定芽的植物,离体叶培养指包括叶原基、叶柄、叶鞘、叶片、子叶在内的叶组织的无菌培养。它大多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茎和根。其中叶片培养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8、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材料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即对植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进行离体诱导使其称为完整植株的技术。 9、外植体 ——外植体指植物组织培养中用来进行无菌培养的离体材料,可以是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 10、细胞悬浮培养 ——细胞悬浮培养是将游离的植物细胞按一定的细胞密度,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 11、花粉培养 ——花粉培养也叫小孢子培养,是从花药中分离出花粉粒,使之成为分散的或游离的状态,通过培养使花粉粒脱分化,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12、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中除去细胞壁具有细胞全能性的裸露部分。 13、转基因林木 ——转基因林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林业生产或者林产品加工的森林植物。

园艺植物研究法考试复习资料

《园艺植物研究法》 考试复习资料 A 名词解释 1、园艺(Horticulture):指园艺生产即种植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等的技能和艺术,可相应地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和观赏园艺。 2、科学(Scientia, Science):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或学问,是世界观、社会意识、人类经验总结、技术预测、人类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有关客观世界规律及其改造途径的学问。 科学的基本组成成分—① 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包括人的理论、思想和方法)。② 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如书刊、杂志或其它信息资料)。③ 工具(仪器):仪器设备、各种原材料及用品等。 3、技术(Technology):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它方面的操作技巧,是可以买卖的物品和方法。 4、研究(Research—advanced study of a subject so as to learn new facts or scientific laws):对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进行探索性的考察。科学研究:就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新知识的探求。 5、观察: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直接感受观察对象提供的信息过程。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得感性材料最起始的手段,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必要步骤,各门学科都要用到它。观察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有人说“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 6、调查总结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条件(如自然和人文条件),通过系统调查,总结规律,提出措施或技术的方法叫调查总结研究法。 指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对果树本身、栽培技术、生产效果等进行系统调查、观测、记载,并根据结果进行概括总结、综合分析,以探索果树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等,为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7、田间试验法:指在大田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人为的处理与控制,以差异对比法的基础,以果树本身作为指示者进行一系列处理、观察、比较,来客观评定不同处理的效果与反应。 8、实验室实验:在完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果树本身和生产栽培的各种问题,从中找出规律。 9、植株类型(株型):在一定立地条件下,植株与其环境长期适应所形成的植株营养水平与结构类型。 10、树势:指果树生长势的强弱或果树生长发育状况的好坏。它是用新梢年长量和其它指标来表达的,用生长和结果的关系不划分的。四级:旺—壮—中—弱;三至五级:强—中强—中—中弱—弱 11、叶面积系数:叶面积总和/取样的土地面积 12、产量:分为生物学产量、果实产量、市场产量、可利用产量、经济产量。 (1)生物学产量:从栽植到砍伐时的单位面积上的干物质量 (2)果实产量:生产期间的鲜果总量 (3)市场产量:按贸易等级和大小划分的有上市能力的果实量 (4)可利用产量:上市产量中可作为加工的那部分产量 (5)经济产量:一年生产经济器官的数量叫经济产量。 13、经济产量:一年生产经济器官的数量叫经济产量。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光合产量-消耗) ×经济系数=[(光合面积× 光合时间× 光合能力)-消耗] ×经济系数 14、果树营养诊断:就是从果树长相、物质种类和数量、植株形态来判断在各种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和创造高产、稳产、优质所需物质的程度和反应,即通过各种方法调查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是处于缺乏、适当或过剩,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15、试验设计:试验设计是指试验研究工作开展之前,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结 合园艺植物的特点和实验的实际条件来对试验做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制定出合理的实验计划。 16、实验方案:指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而拟定的进行互相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它是整个实验工作的核心部分。 17、科技论文:又叫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论文和技术试验报告的总称,是科技人员以文字形式总结成果、发展理论和阐明学术观点的论理性文章。

林业生态工程篇教(学)案

第一章林业生态工程概论 一课程概述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课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水土保持、林学、生态、环境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或选修的重要课程。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专业教学的一门骨干专业课,在8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与技术到90年代中期完善形成体系。它以现代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理论为基础,在原“水土保持林学”、“防护林学”、“农林复合经营”、“森林培育学”、“生态工程学”及“生态学”等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主要教学容包括三大部份:防护林学基础、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同时配合有一周的教学实习和半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讲授、野外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达到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由林业生态工程学课本、学习指导、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几部分组成,形成了较完整教材体系。 二主要教学容 本课程的教学容主要包括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概况,防护林营造技术措施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工程规划与设计技术等几个方面: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特点、容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国外发展趋势及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生态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防护林学理论。 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 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 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 熊宗贵

第二章生物药物概论 一、生物药物生产原料选择的主要原则、生物药物的特性及种类。 主要原则:有效成分含量高,原料新鲜;来源丰富,易得;原料产地较近;杂质含量少;原料成本低;易提取。 特性:(1)药理学特性:治疗的针对性强;药理学活性高;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生理副作用常有发生。 (2)生产、制备中的特殊性:原料中的有效物质含量低;稳定性差;易腐败;注射用药有特殊要求。 (3)检验上的特殊性:要有理化检验指标,与生物活性检验指标。 分类: 按药物化学本质与化学特性分类:(1)氨基酸及基衍生物类(2)多肽与蛋白质类(3)酶与辅酶类(4)核酸及其降解物与衍生物类(5)糖类(6)脂类(7)细胞生长因子类(8)生物制品类(9)小动物制剂(10)动物器官或组织制剂。 按原料来源分类:(1)人体组织(2)动物组织(3)植物组织(4)微生物(5)海洋生物来源的药物。按生理功能与用途分类:(1)治疗药物(2)预防药物(3)诊断药物(4)其她。 二、生物药物提取分离制备方法的工艺过程。在对生物药物进行提取操作时,选择提取试剂需注意的问题。 工艺流程:1、生物药物原料的选择、预处理与保存(保存方法: 冷冻法,-40℃;②有机溶剂脱水法;③防腐剂保鲜,多用于液体)。 2、生物药物的提取:(1)生物组织与细胞破碎:磨切法,压力法,反复冻融法,超声波震荡破碎法,自溶法,酶溶法(2)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考虑提取剂的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注意温度、变性剂等因素)。 3、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1)蛋白质类药物的分离纯化:沉淀法,亲与层析法,疏水层析法(2)核酸类药物的分离纯化:提取法,发酵法(3)糖类:沉淀法,离子交换层析法(4)脂类:沉淀法,吸附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5)氨基酸类: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 试剂的选择:1、对所需要提取的活性成分溶出度较高,对杂质较低。2、不破坏活性成分。3、利于后续预处理。4、对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回收与处理。5、对设备要求不高。6、成本较低。7、最好对人体无害。 第三章基因工程制药 一、基因工程制药的主要工艺过程。 获得目的基因→组建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或细胞)→培养工程菌→产物的分离纯化→质量控制→产品检验包装 二、什么就是目的基因?有几种获取方法?用于构建基因工程菌的目的基因应该达到什么要求? 目的基因既就是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一般也就是接受目的基因的细胞或个体原本没有的基因。 获取方法:(1)直接从生物体中提取总DNA,构建基因文库,从中调用目的基因;(2)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互补的DNA片段;(3)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特异性地扩增所需要的目的基因片段(4)化学合成法;⑸逆转录(RT)-PCR法合成cDNA。 基本要求:不含多余干扰成分,纯度高;片段大小适合重组操作;结构、序列正确,达到一定数量。 三、基因工程克隆细胞与表达细胞、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其各自特点。 克隆载体:1、具备复制原点,在宿主细胞内必须能够自主复制。2、有一个或多个用于筛选的

林业生物技术试题库

一、填空题 1. 植物组织培养按培养对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几种类型。 2. 在分离原生质体的酶溶液内,需要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其作用是保持原生质体膜的稳定,避免破裂。 3. 1902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第一次提出植物_______的理论概念;1943 年White提出植物细胞“_________”学说,并出版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从而使植物组织培养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4. 用烘箱迅速干燥洗净后的玻璃器皿时温度可以设在_________℃的温度范围内,而若用它高温干燥灭菌则需在_________℃的温度下1-3小时;烘干植物材料的温度是 _________℃。 5. 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 6. 1962年,Murashige和Skoog为培养烟草花叶细胞设计了__________培养基,其特点是__________浓度较高,且为较稳定的__________。 7.6-BA / NAA的高低决定了外植体的发育方向,比值低时促进__________的生长,这时__________占主导地位;比值高促进__________的生长,这时__________占主导地位。 8. 植物组织培养按培养的方式分为_______培养和_______培养。 9. 组织培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962年印度Guha等人成功地培养毛叶曼陀罗花药获得_________,这促进了花药和花粉培养的研究。 11. 在组织培养中,不耐热的物质用__________法灭菌,而培养基常用__________法灭菌。 12. 一个已停止分裂的成熟细胞转变为__________状态,并形成__________的现象称为“脱分化”。 13. 在通过微茎尖培养脱毒时,外植体的大小应以成苗率和脱毒率综合确定,一般以__________mm、带__________个叶原基为好。 14. 原生质体的分离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法。 15. 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 16. 植物组织培养按培养过程中是否需要光,可分为_______培养和_______培养。 17. 组织培养中有三大不易解决的问题,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White培养基__________浓度低,适合生根培养。 19. 在无毒苗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大小与其成活率成__________,而与脱毒效果成__________。 20. 茎尖培养根据培养目的和取材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培养和__________培养两种

林业生态工程_复习资料

前面的红色字体为最近几年的真题 1、植被保护 2、质侵蚀沟道特点和防护要求及其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 3、草地退化的原因及更新复壮法 4、沙地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5、小老树林带特点及改造技术 6、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7、土地复垦需要考虑的因素 8、林业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任务 9、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环境容量的两层含义分析该地区植被建设所要遵循的原则 1、盐碱地主要特点是______、含氧量高、ph值高 2、影响林带防风效应主要因子是_____、林带特征、地面特征 3、风沙防治措施有_____、化学固沙、风力固沙和生物固沙 4、林业生态工程设计包括总体布局和______ 2、可持续发展 3、流域改良 4、水土保持林体系 5、植物篱 6、林带透风系数1、生态工程理论上包括的三个面的技术2、天然林保护的的战略措施 3、我国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 4、干瘠质山地造林技术 5、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的总原则 6、放牧饲料林树种选择要点 8、煤矿废弃物的特点 9、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措施 1、流线 2、保护及管理工程 1、径流林业的主要特点和核心技术2,如确定不同结构护田林带的混交类型和混交法3、盐质海岸的特点及防护林带的配置4、风力治沙的基本原理 5、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合理性体现 6、植被恢复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措施 第一章绪论 1.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

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概况及展望

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研究和应用的概况及展望* 史忠礼1,高智慧1,俞世群2,江志标2 (1.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2.浙江省桐庐县林业局) 摘要:本文综述了树木种苗快速繁殖,优良树种选育,部分林产品的深精加工,以及林产品中特有物质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概况及展望。 关键词:生物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人工种子;精深加工 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今后林业的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必须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吸收利用生物技术的新成果、新成就,发展完善传统技术,把两者结合起来,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技术,通过加工或不加工底物原料,为人类提供所需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自七十年代崛起以来,发展异常迅猛,现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人类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产生在影响,在农业上将导致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并已渗透到林业科技与生产的许多领域,在某些方面开始形成新的产业。 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研究与应用,早已引起林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一定进展,如1993年就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了有关生物技术的国际学术会议。现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一概述,并提出今后研究和应用的展望,以供讨论。 1 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概况 1.1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虽然在林业研究应用比农业起步较迟,但在有关科研院校等部门的努力下,已取得许多研究应用成果,约有几十个树种能够借助组织培养的手段,进行快速繁殖。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用材、经济树种和花木等实现了工业化、商业化生产,有的建成“植物微型繁殖中心”等。如桉树是我国南方一些省、区植树造林的重要优良树种,经选用“雷林1号”优良桉树,以组织培养和常规营养繁殖相结合的方式,种苗生产规模已达到年产百万苗的水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华北地区通过工厂化培育毛白杨优良种苗的生产也达到年产百万株的水平,对当地造林绿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2001年“浙江省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研讨会”入选论文。

林业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林业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我国宪法、《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森林、()和()的所有权有三种形式。 答案:林木、林地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矿藏、水流、()、()、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国家所有。 答案:森林、山岭 3、林地的范畴包括郁闭度()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 ()、()、()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答案:、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造林地、苗圃地 4、《森林法》将森林划分为五个林种。即()、()、()、()、()。 答案: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薪炭林。5、《森林法》规定,()、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答案:植树造林

6、《森林法》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按许可证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和)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答案:林木采伐许可证、自留地、房前屋后。 7、《退耕还林条例》中规定,各极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的政策措施。 答案: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8、乔木林是由()(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或()。 答案:乔木、片林、林带。 9、森林按照主导功能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和()二个类别。 答案:生态公益林、商品林 10、《森林法》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的林木,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答案:盗伐、滥伐、有期徒刑、拘役、管制。 11、红枣栽培管理中应重点抓好()、()、()的追肥。 答案:萌芽前、花前、和果实膨大期 12、红枣栽培管理中必须灌好()、()、()、()、()五水。答案:萌芽、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冬灌水

林业生物技术

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 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社会的技术。 2、生物技术领域三个里程碑:首先是1952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个里程碑是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y 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第三个里程碑是1984年Kary Mullis等人提出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技术。 3、标准PCR技术三个步骤:1、DNA变性:双链DNA模版在热(90~96℃)作用下氢键 断裂,形成单链DNA;2、退火:系统温度降低(55~65℃),引物与DNA模版结合,形成局部双链;3、延伸:在适当温度(70~75℃)下,Taq酶使DNA序列从引物的5’→3’端延伸,合成与模版互补的DNA链。 4、形成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 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 林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1)林业生物技术是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2)林业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3)林业生物技术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5、林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其中生态产品成为最短缺、 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6、林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⑴、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主要包括树种、竹藤、 花卉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解析,木本植物速生、优质、高抗的分子育种,林木种质资源的指纹鉴定,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技术;⑵、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林业生产的关键是良种培育和优质种苗生产。包括老树幼化和快速繁殖,老树幼化是良种繁殖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成为名特优新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的重要手段;⑶、有益天然产物离体生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物反应器生产次生代谢产物造福人类;⑷、其他林业生物技术:包括林业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材生物技术等。 7、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 息,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 8、细胞再分化,即脱分化后的分生细胞(愈伤组织)在特定的条件(离体培养)下,重新 恢复细胞分化能力,并经历器官发生形成单极性的芽或根,或经历胚胎发生形成双极性的体细胞胚,进一步发育成完整植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再分化。 9、植物细胞保持全能性必要条件:⑴植物细胞保持形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 组);(2)植物细胞的遗传信息不能有任何的修饰或改变。 10、基本培养基的离子组成、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添加物、诱变剂、渗透调节剂、抗生素 等化学因素,温度、光照特别是紫外线、湿度、通气状况等物理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11、植物细胞的死亡根据其起因可分两大类: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 12、分生组织实现细胞全能性的途径:(1)由分生组织直接形成芽而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2)由分生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实现细胞的全能性;(3)游离细胞或原生质体形成胚状体,由胚状体直接重建完整植株,或制成人工种子后再重建植株。 13、植物器官培养:即离体无性繁殖,是指对植物某一个器官的全部或部分或器官原基在人 工条件下进行无菌培养的技术,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叶片培养、幼果培养以及种子和胚胎的培养等。 14、离体材料的形态发生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器官发生途径和胚状体发生途径。 15、常见的营养器官培养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以及叶培养。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提纲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提纲 1.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1954年提出“生态工程” 一词。美国生态学家H.T.Odum于1962年首次提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2.生态工程:(王如松)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持续 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它根据生态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 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传统的森林培育与经营技术,但 是,它与造林和森林经营有以下区别:⑴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是以林地为对象,在宜林地上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以包含多种地类的区域为对象。⑵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在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和能量流。而林业生态工程主要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和能量流。⑶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⑷传统的造林与森林经营的设计、建造与调控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符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土地上采用综合措施。 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生物群落建造工程;环 境改良工程;食物链工程。 6.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 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7.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⑴自然环境先天脆弱;⑵水 土流失严重;⑶荒漠化扩大⑷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⑸森林覆盖率低;⑹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⑺气温呈上升趋势。 8.西藏的生态环境问题: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日益 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减少,森林多样性受威胁;地质灾害严重。 9.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 系建设工程。该工程建设速度、规模和效果位于世界各向生态工程之首,被称为“生态工程的世界之最”,受到联合国组织的表彰并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78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总面积35602 hm,加上原有林地23142 hm,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为14.95%。 10.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 治沙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1.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 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 联系。 1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的一 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的化学计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14.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 产生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 15.绿色植物的生产量叫第一性或初级生产量,这种生 产速率叫第一性生产力。 16.总第一性生产量:地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光合 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数量。 17.净第一性生产量:呼吸之后余下的有机物质的数 量。 18.次级生产量:除了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 生产。 1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分为以下几种:营养信息、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20.反馈:该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 入。 21.反馈可以分为正、负反馈两种。正反馈能使偏离加 剧,系统不可能保持稳定。负反馈也叫反偏离反馈,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22.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 23.景观生态学: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去研究 景观,景观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生态的属性:⑴景观异质性. ①空间组成②空 间的构型③空间相关⑵景观格局⑶干扰⑷尺度①空间尺度②时间尺度 25.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改变资 源、基质的可利用性,或物理环境的任何在时间上相对不连续的事件。 26.干扰体系是所有干扰类型、干扰频率和干扰强度在 某一段时间过程中的总和。 27.受害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在自 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位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了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28.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 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正负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29.受害生态系统因管理对策的不同,可能有以下4 种结果:①恢复到它原来的状态;②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状态;③由于管理技术的使用,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④因适宜条件不断损失的结果,保

林业工程师考试大纲复习资料

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 (1)现代林业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是,现代林业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追求森林多种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供给能力,结构合理,功能协调,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方式。 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2)现代林业的主要特征和建设目标。 特征:①现代林业是适应现代需求产生的林业发展方式;②现代林业旨在追求森林的多样产出;③现代林业是通过不断调整森林经营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使结构不断优化来满足现代需求的;④现代林业是高度社会化的林业;⑤现代林业是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 我国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中必须抓好林业生态安全、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文明等三方面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是林业工作的总要求,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核心和主题,共同成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3)我国现代林业的“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的内容。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 2 退耕还林工程 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4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 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6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4)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及其原则。 森林永续利用指的是一定经营范围内永远、持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森林可持续经营涉及的是如何经营有形的森林资源,特别是指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经营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主题。 (5)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及其特征。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宏观上制定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规划与政策,对森林的无序采伐和破坏加以制约和限制;二是微观上对经营对象实施必要的经营管理技术,即微观实践。目前有关“新林业”的概念也普遍受到重视,美国生态学家在研究森林经营时形成了新林业的概念,其目的是在保护一定面积原始林的效益时,也允许收获木材和林副产品等,缓和了保护和迅速的木材收获之间的冲突。新林业的概念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对林分经营的新方法和对景观经营的新模式,这种想法包括较长的轮伐期、部分采伐而不是皆伐,具有各种不同大小皆伐面积以保留一定数目的成熟活立木,为野生动物栖息地提供有效的空间。 (6)林业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建设的内涵。 林业生物质能品种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工业化利用途径,将富含油脂、木质纤维及非食物类果实淀粉的林木生物质材料,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和生物基产品,包括液体的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固体成型燃料、气体燃料、直燃发电以及生物塑料等。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减缓气候变化,是二氧化碳吸收与减排的有效途径。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可加速造林绿化进程,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林业发展。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 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总体目标是:以国家鼓励发展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为契机,充分发挥林业的特点与优势,为国家能源发展助力,通过大力培育木质能源林和油料能源林,提高林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十一五”期间,主要开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示范建设,建设能源林示范基地,示范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产品(7)林业碳汇及“碳汇交易”的概念 1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要优选稿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 要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一章绪论1.根据森林经营的目地和特点,可以将森林分为几类? (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种用途林。 2.防护林体系? 在一定地域内,根据需要建立的多功能、多用途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防护作用的有机结合体。3.林业生态工程? 根据生态学、林学和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象不同,着眼点不同,地点不同,目的不同 (1)对象不同:传统的以林地为对象;林业生态工程以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和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着眼点不同:传统的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临汾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林业生态工程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件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3)地点不同:传统的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即此意思。 (4)目的不同:传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环境改良工程(城镇、工矿区、劣地),食物链工程(桑基鱼塘系统中的鱼、动物控制病虫害的动物) 6.根据地形地貌,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7.根据规模,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流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黄河中游,长江中上游,淮河太湖,辽河流域,珠江流域 区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沿海,太行山 跨区域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平原,防沙治沙 8.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9.林业生态工程的功能与效益?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资料(Biotech nological Pharmaceutics ) 第一章绪论 一、概述 1.概念:生物药物(生物制药)是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叫做生物技术制药。 2.技术范畴: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糖链工程和海洋生物技术等。 3.相关学科:有生物学(含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化学、工程学(化学工程、电子工程等)、医学、药学、农学等。但从基础学科来讲,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是其主要的学科。 4.应用范围:(1)医药;(2)农业;(3)食品;(4)工业;(5)环境净化;(6)能源。 二、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 1.传统生物技术阶段 主要产品:乳酸、酒精、丙酮、丁酸、柠檬酸、淀粉酶。 生产的特点:过程简单,大多属兼气发酵或表面培养,生产设备要求不高,产品化学结构简单,属初级代谢产物。 2.近代生物技术阶段 主要产品:抗生素、维生素、甾体、氨基酸;食品工业的工业酶制剂、食用氨基酸、酵母、啤酒;化工业的酒精、丙酮、丁醇、沼气;农林业的农药;环境保护业的生物治理污染。生物技术的特点:(1)产品类型多,初级(氨基酸、酶、有机酸)、次级(抗生素)、生物转化(甾体);(2)生物技术要求高, 纯种、无菌、通气,产品质量要求也高;(3)生产设备规模大;(4)技术发展速度快。 3.现代生物技术 主要产品: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等。 生物技术的内容包括:(1)重组DNA技术及其它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2)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细胞工程);(3)酶或细胞的固定化技术(酶工程);(4)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技术;(5)动物细胞大量培养技术;(6)动物胚胎工程技术;(7)现代发酵技术;(8)现代生物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技术;(9)蛋白质工程技术;(10)海洋生物技术。 三、医药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1.基础研究不断深入

《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课程大纲

《现代林业生物技术》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现代林业生物技术 (英文):Modern Forestry Biotechnology 课程编号:14371097 课程学分:1.5 课程总学时:24 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或它们的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化工程等五项新技术。这五项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其中以基因工程为核心。 本课程涉及诸多内容,而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和培养目标,酌情选择授课章节。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或它们的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化工程等五项新技术。这五项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其中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现代生物技术是以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现代发酵工程、现代酶工程、现代细胞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的发展,促进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产生以及生物芯片、组织工程等新技术的兴起,形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体系。

本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二个环节。课堂教学主要讲透基本理论,力求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动态。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学科,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技术的概貌、基本内含和主要应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授生物技术的概念,生物技术所涉及学科内容,介绍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现代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生物技术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背景 第三节生物技术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 第二章基因工程(10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基因工程的概念、主要步骤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基因工程操作的主要工具酶,包括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和DNA修饰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难点是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技术。 第一节基因工程基础(1学时) 简要介绍DNA的结构、功能和特性。包括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复制特性,DNA的变性、复性,基因的基本概念、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主要差别。 第二节工具酶(2学时) 简要介绍基因工程操作的主要工具酶,包括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和DNA修饰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 第三节基因工程载体(1学时) 讲授基因工程载体的一般条件,主要载体类型。重点讲授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和柯斯质粒载体基本组成、特点及主要应用。 第四节目的基因的制备(1学时) 讲授目的基因分离的常用方法,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重点讲授从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以及利用PCR技术分离目的基因的方法。 第五节基因与载体连接(1学时)

林业生态工程复习

1、生态: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2、林业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相应的将森林划定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按各自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3、公益林:是指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土保安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 4、商品林:是指以提供林特产品,获得最大经济产出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 5、生态脆弱性: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后就难以恢复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极易因自然条件改变而造成偶发或多发性自然灾害的程度。 6、生态重要性:是指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以及需要提供森林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种类和人类社会设施的重要程度。 7、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原理,设计、建造与控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艺技术。(目的在于保护、恢复、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8、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9、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10、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区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 11、受害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 12、恢复:是将受害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主要是再建立一个完全由本地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13、恶化:干扰持续进行,使生态系统受到更大破坏。 14、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改善的结果是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压低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形成一种改进的和原来不同的状态。 15、改建: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新特性的状态。 16、防护林体系: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发展生产的特点,以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得到最有成效地发挥其最大的防护作用,促进被防护的对象(农林牧作物)高产稳产,并进一步改善防护地区的自然面貌,这样一种各防护林种有机结合的总体称之为防护林体系。 17、农田防护林:是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 18、透风系数:即背风林缘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U与旷野相同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U0之比。 19、疏透度:也称透光度,林带纵断面的透光面积与林带纵断面的总面积之比。 20、沙漠:即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起伏的流动沙丘为其显著的景观标志,风沙活动是其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在极端干旱、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 2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