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求解解决任务分配问题

规划求解解决任务分配问题
规划求解解决任务分配问题

规划求解解决任务分配问题

对于不少项目主管、生产主管来说,任务分配工作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在分配任务时仅仅凭借了经验和感觉,很少会有人采用科学的手段来合理分配任务,以达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的目的。而事实上,使用Excel的规划求解工具,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就可以将任务分配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提高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任务分配问题主要研究如何将一些具体的任务分配给合适的人员或设备,使得完成总任务的开销最少。考量任务开销的标志通常有任务完成时间或完成任务所需的经济成本。

与物资调运问题类似,任务分配问题也存在着任务大于、等于或小于完成对象的情况,下面分三种情况分别介绍使用Excel规划求解来解决的方法。

等额任务分配

任务分配问题与物资调运问题有些相似,但任务分配问题有个特点,就是在同一个任务完成周期内,每个人(每台设备)只能进行一项任务,并且每一项任务也只能分配给某一个人(某一台机器),其中只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不存在同一个人完成多项任务、或者同一个任务分割成多个部分交给不同的人来完成的情况。这个一一对应条件是任务分配问题的逻辑基础。

某软件开发项目主管需要将某个项目中的5个独立模块的开发任务分配给5个程序员,每个程序员只能分配到1个任务。通过已有的项目开发经验和程序员对任务的评估,得到5个程序员各自完成所有模块所需时间的估算表,如图1-1所示:

图1-1 完成各软件模块所需的时间

如果单纯从谁效率高谁来做的角度出发来分配任务,那么程序员2和程序员4都最适合完成模块1,而程序员3和程序员5最适合完成模块3,但对于整个项目计划来说,需要同时考虑模块2、模块4的任务分配安排。因此,需要使用更为科学的统筹安排方法。

使用Excel规划求解工具来解决此任务分配问题的操作方法如下:

步骤1 根据题目需求,在原有题目条件的下方建立规划求解所需的公式模型,如图1-2所示:

图1-2 建立规划求解的模型

其中,B9:F13单元格区域用于记录实际的任务分配情况,可用数字0表示任务未分配,用数字1表示分配此任务。此区域将作为规划求解的可变单元格区域。

G列用于统计各程序员最终的任务分配情况,根据任务分配问题的特性,每个程序员最终只能分配到1个任务。在G9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B9:F9)”,然后向下复制填充至G13单元格。

第14行用于统计各模块开发任务的最终人员安排情况,根据任务分配问题的特性,每个模块开发任务最终只能安排给1个程序员。在B14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B9:B13)”,然后向右复制填充至F14单元格。

H列用于统计实际任务分配状态下,各程序员完成对应模块所需的时间,可在H9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PRODUCT(B2:F2,B9:F9)”,然后向下复制填充至H13单元格。

H14单元格用于累计H9:H13单元格中的时间,即完成所有5个模块开发任务所需的总时间,可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H9:H13)”,此单元格将作为规划求解的目标单元格。

步骤2 为了提高规划求解结果的可读性,可预先设置B9:F13单元格区域的数字格式。选中B9:F13区域,按组合键,打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选择“数字”选项卡,在“分类”列表中选择“自定义”,然后在右侧的“类型”文本框中输入“0”,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

步骤3 选中H14单元格,单击菜单“工具”→“规划求解”,打开“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其中在“设置目标单元格”编辑框内选择H14单元格,然后在下方选择“最小值”选项。“可变单元格”编辑框内选择B9:F13单元格区域。

步骤4 再单击对话框中的“添加”按钮打开“添加约束”对话框进行约束条件的添加,本例中所包含的约束条件包括:

条件1:B9:F13为二进制数

条件2:G9:G13=1

条件3:B14:F14=1

条件1中将可变单元格B9:F13的约束条件设置为二进制数,可使得其取值在0~1之间变化。要将目标约束为二进制数,可在“添加约束”对话框中间的条件下拉列表框中选择“bin”。

各条件添加完成后单击“添加约束”对话框的“确定”按钮返回“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显示如图1-3所示:

图1-3 设置规划求解参数

步骤5 单击“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的“求解”按钮开始求解运算过程,并显示找到结果,单击“规划求解结果”对话框的“确定”按钮可保存此结果,显示如图1-4所示:

图1-4 任务分配规划求解结果

规划结果显示,5位程序员分别依次对应开发模块4、模块1、模块3、模块2、模块5时,整个5人团队可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完成所有任务的时间为70个单位。这种模式不考虑某位程序员在完成本人任务后继续参与其他任务的情况。

本案例中,待分配任务的数量和可用于完成任务的人员数量均为5个,即保持了一种等额的平衡状态。还有许多时候,任务数量和可供完成任务的人员或设备数量并不相等,存在着任务超额,或人员、设备超员的可能。当双方数量不相等时,需要调整规划求解的模型,使双方能够保持“模拟等额”的状态,具体方法可继续阅读下文。

超额任务分配

当任务数量大于可供完成任务的人员或设备时,可称之为超额任务。对于此类任务分配问题,可在规划求解模型中新增一个虚拟的人员或设备,参与到当前任务的分配过程中来。而实际上,这个新增的虚拟人员或设备并非当前就可提供,因此在计算开销时暂不需要考虑这部分时间或费用。

同样以《等额任务分配》中的案例为例,程序开发任务增加到6个模块,原有的开发人员和时间估算保持不变,新增任务的时间估算具体如图1-5中G列所示:

图1-5 完成模块开发任务所需时间

使用Excel规划求解工具进行统筹安排的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 根据题目需求,在原有题目条件的下方建立规划求解所需的公式模型,如图1-6所示:

图1-6 建立规划求解的模型

与图1-2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里建立的模型除了新增模块6的数据单元格外,还在第14行新增了一个“虚拟程序员”,共同参与任务分配工作,其他内容基本保持不变。

其中,B9:G14单元格区域用于记录实际的任务分配情况,可用数字0表示任务未分配,用数字1表示分配此任务。此区域将作为规划求解的可变单元格区域。

H列用于统计各程序员最终的任务分配情况,根据任务分配问题的特性,每个程序员最终只能分配到1个任务。在H9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B9:G9)”,然后向下复制填充至H14单元

格。

第15行用于统计各模块开发任务的最终人员安排情况,根据任务分配问题的特性,每个模块开发任务最终只能安排给1个程序员。在B15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B9:B14)”,然后向右复制填充至G15单元格。

I列用于统计实际任务分配状态下,各程序员完成对应模块所需的时间,可在I9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PRODUCT(B2:G2,B9:G9)”,然后向下复制填充至I13单元格。由于无需考虑虚拟程序员的时间开销,因此I14单元格不需要设置内容。

I15单元格用于累计I9:I13单元格中的时间,即完成所有5个模块开发任务所需的总时间,可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9:I13)”,此单元格将作为规划求解的目标单元格。

步骤2 为了提高规划求解结果的可读性,可预先将B9:G14单元格区域的数字格式自定义为“0”。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前文《等额任务分配》步骤2。

步骤3 选中I15单元格,单击菜单“工具”→“规划求解”,打开“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其中在“设置目标单元格”编辑框内选择I15单元格,然后在下方选择“最小值”选项。“可变单元格”编辑框内选择B9:G14单元格区域。

步骤4 再单击对话框中的“添加”按钮打开“添加约束”对话框进行约束条件的添加,本例中所包含的约束条件包括:

条件1:B9:G14为二进制数

条件2:H9:H14=1

条件3:B15:G15=1

条件1中将可变单元格B9:G14的约束条件设置为二进制数,可使得其取值在0~1之间变化。要将目标约束为二进制数,可在“添加约束”对话框中间的条件下拉列表框中选择“bin”。

各条件添加完成后单击“添加约束”对话框的“确定”按钮返回“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显示如图1-7所示:

图1-7 设置规划求解参数

步骤5 单击“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的“求解”按钮开始求解运算过程,并显示找到结果,单击“规划求解结果”对话框的“确定”按钮可保存此结果,显示如图1-8所示:

图1-8 超额任务分配求解结果

规划求解结果显示,在增加任务后,通过统筹规划,可先安排5位程序员负责模块1~4以及模块6的开发任务,余下模块5的任务暂时保留,待到有其他人力资源时再作安排。目前5个模块的开发任务总共开销只需67个单位时间,已达到最大利用现有人力资源的水平。

超员任务分配

当可用于任务的人员和设备超过现有需要分配的任务数量时,可称之为人员或设备超员。对于此类任务分配问题,可在规划求解模型中新增一个虚拟任务,同时作为当前需要分配的目标。而实际上,这个新增的虚拟任务并不需要任何开销,因此在计算开销时暂不需要考虑这部分时间或费用。

同样以前文《等额任务分配》中的案例为例,程序开发任务仍为5个程序模块,而新增一个程序员,原有的开发人员和时间估算保持不变,新增程序员完成各个模块的估算时间具体如图1-9中第7行所示:

图1-9 完成模块开发任务所需时间

使用Excel规划求解工具进行统筹安排的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 根据题目需求,在原有题目条件的下方建立规划求解所需的公式模型,如图1-10所示:

图1-10 建立规划求解模型

与图1-2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里建立的模型除了新增程序员6的数据单元格外,还在G 列新增了一个“虚拟任务”,共同参与任务分配工作,其他内容基本保持不变。

其中,B10:G15单元格区域用于记录实际的任务分配情况,可用数字0表示任务未分配,用数字1表示分配此任务。此区域将作为规划求解的可变单元格区域。

H列用于统计各程序员最终的任务分配情况,根据任务分配问题的特性,每个程序员最终只能分配到1个任务。在H10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B10:G10)”,然后向下复制填充至H15单元格。

第16行用于统计各模块开发任务的最终人员安排情况,根据任务分配问题的特性,每个模块开发任务最终只能安排给1个程序员。在B16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B10:B15)”,然后向右复制填充至G16单元格。

I列用于统计实际任务分配状态下,各程序员完成对应模块所需的时间,可在I10单元格内输入公式“=SUMPRODUCT(B2:F2,B10:F10)”,然后向下复制填充至I15单元格。由于无需考虑虚拟任务的时间开销,因此这里不包含虚拟任务的时间。

I16单元格用于累计I10:I15单元格中的时间,即完成所有5个模块开发任务所需的总时间,可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I10:I15)”,此单元格将作为规划求解的目标单元格。

步骤2 为了提高规划求解结果的可读性,可预先将B10:G15单元格区域的数字格式自定义为“0”。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前文《等额任务分配》步骤2。

步骤3 选中I16单元格,单击菜单“工具”→“规划求解”,打开“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其中在“设置目标单元格”编辑框内选择I16单元格,然后在下方选择“最小值”选项。“可变单元格”编辑框内选择B10:G15单元格区域。

步骤4 再单击对话框中的“添加”按钮打开“添加约束”对话框进行约束条件的添加,本例中所包含的约束条件包括:

条件1:B10:G15为二进制数

条件2:H10:H15=1

条件3:B16:G16=1

条件1中将可变单元格B10:G15的约束条件设置为二进制数,可使得其取值在0~1之间变化。要将目标约束为二进制数,可在“添加约束”对话框中间的条件下拉列表框中选择“bin”。

各条件添加完成后单击“添加约束”对话框的“确定”按钮返回“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显示如图1-11所示:

图1-11 设置规划求解参数

步骤5 单击“规划求解参数”对话框的“求解”按钮开始求解运算过程,并显示找到结果,单击“规划求解结果”对话框的“确定”按钮可保存此结果,显示如图1-12所示:

图1-12 超员情况下的任务分配结果

规划求解结果显示,虚拟任务分配给了第5个程序员,即表示在有6个程序员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最经济的安排方法是让第5个程序员暂时不参与5个模块的开发任务,而让其他5位程序员各自负责5个任务其中之一,可以使得完成总任务的时间开销只需要65个单位时间,达到人力资源的最合理利用。

本篇文章节选自《Excel数据处理与分析实战技巧精粹》ISBN:9787115182326人民邮电出版社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线性规划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摘要】用运筹学的思想探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筹学中的指派问题、最短路问题,最小费用流问题可转化为运输问题或转运问题,从而可以统筹安排这些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减少教学时间找出更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运输问题;转运问题;运筹学;线性规划;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更加频繁,同地区、不同地区、甚至跨国的交易活动也不断发生,运输则成为交易的活动重点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作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其发展模式正在对环境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需求,探寻与环境、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人们在运输方面趋利避害建立更好的运输方法,让交通运输的方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1.线性规划简介 线性规划法是解决多变量最优决策的方法,是在各种相互关联的多变量约束条件下,解决或规划一个对象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的问题,即给与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如何应用而能得到最大经济效益。当资源限制或约束条件表现为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目标函数表示为线性函数时,可运用线性规划法进行决策。线性规划法就是在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的约束条件下,求解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其中目标函数是决策者要求达到目标的数学表达式,用一个极大或极小值表示。约束条件是指实现目标的能力资源和内部条件的限制因素,用一组等式或不等式来表示。线性规划是决策系统的静态最优化数学规划方法之一。它作为经营管理决策中的数学手段,在现代决策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用来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安排、军事指挥、经济规划;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提出的大量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物流热。在物流作业的管理活动中,有着大量的规划问题,物资的合理调运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求物资调运的最优调运方案,就是要在满足各种资源限制的条件下,找到使运输总费用最小的调运方案。 2.线性规划在运输中的应用 在现实的生产经营、商品销售、经济建设和物资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类物资的分配和调运问题,即将各种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消耗品从供给基地调运到需求基地,这里就需要如何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的安排调运方案,提高运输经济效益。这就是属于线性规划中网络配送的以最小的成本完成货物的运输问题。运输问题就是讨论有关物资调运的问题,即将数量和单位运价都给定的某种物资从供应站运送到消费站,要求在供给和需求平衡的同时,制定出流量与流向,使总运输成本最低。运输问题是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根据问题的要求,建立数学模型,用表上作业法或线性规划软件求解,即可得出最佳的调运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运输问题中,确定的需求限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必须确定需求以及相应地确定需求的约束条件。 3.运输问题的特征 运输问题关心的是以最低的总配送成本把供应中心(出发地)的任何产品运送到每一个接收中心(目的地)。每一个出发地都有一定供应量配送到目的地,每一个目的地都需要一定的需求量。运输问题在供应量和需求量两方面都做出了如下的假设:需求假设。每一个出发地都有一个固定的供应量,所有的供应量都必须配送到目的地。与之类似,每一个目的地都有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线性规划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在运输问题中的 应用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线性规划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摘要】用运筹学的思想探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筹学中的指派问题、最短路问题,最小费用流问题可转化为运输问题或转运问题,从而可以统筹安排这些教学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减少教学时间找出更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运输问题;转运问题;运筹学;线性规划;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更加频繁,同地区、不同地区、甚至跨国的交易活动也不断发生,运输则成为交易的活动重点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作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其发展模式正在对环境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需求,探寻与环境、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人们在运输方面趋利避害建立更好的运输方法,让交通运输的方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1.线性规划简介 线性规划法是解决多变量最优决策的方法,是在各种相互关联的多变量约束条件下,解决或规划一个对象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的问题,即给与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如何应用而能得到最大经济效益。当资源限制或约束条件表现为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目标函数表示为线性函数时,可运用线性规划法进行决策。线性规划法就是在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的约束条件下,求解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其中目标函数是决策者要求达到目标的数学表达式,用一个极大或极小值表示。约束条件是指实现目标的能力资源和内部条件的限制因素,用一组等式或不等式来表示。线性规划是决策系统的静态最优化数学规划方法之一。它作为经营管理决策中的数学手段,在现代决策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用来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安排、军事指挥、经济规划;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提出的大量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物流热。在物流作业的管理活动中,有着大量的规划问题,物资的合理调运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求物资调运的最优调运方案,就是要在满足各种资源限制的条件下,找到使运输总费用最小的调运方案。 2.线性规划在运输中的应用 在现实的生产经营、商品销售、经济建设和物资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类物资的分配和调运问题,即将各种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消耗品从供给基地调运到需求基地,这里就需要如何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的安排调运方案,提高运输经济效益。这就是属于线性规划中网络配送的以最小的成本完成货物的运输问题。运输问题就是讨论有关物资调运的问题,即将数量和单位运价都给定的某种物资从供应站运送到消费站,要求在供给和需求平衡的同时,制定出流量与流向,使总运输成本最低。运输问题是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根据问题的要求,建立数学模型,用表上作业法或线性规划软件求解,即可得出最佳的调运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运输问题中,确定的需求限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必须确定需求以及相应地确定需求的约束条件。 3.运输问题的特征 运输问题关心的是以最低的总配送成本把供应中心(出发地)的任何产品运送到每一个接收中心(目的地)。每一个出发地都有一定供应量配送到目的地,每一个目的地都需要一定的需求量。运输问题在供应量和需求量两方面都做出了如下的假设:需求假设。每一个出发地都有一个固定的供应量,所有的供应量都必须配送到目的地。与之类似,每一个目的地都有一个固定的需求量,整个需求量都必须由出发地满足成本假设。从任何一个出发地到任何一个目的地的货物配送成本和所配送的数量成线性比例关系。因此,这个成本就等于配送的单位成本乘以所配送的数量。运输问题所需要的数据仅仅是供应量、需求量和单位成本,这些就是模型参数。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完全描述成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区域、区域分析、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2、问答题: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综合性。综合性又可称为整体性或全局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 (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它主要体现在: (1)规划时间跨度长。一般而言,区域规划的期限都在20 年以上,可以展望到30 年甚至更

《城市设计》任务书

城市设计任务书: “地方营造、有机更新”——武汉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城市设计 一、设计主题 围绕“地方营造、有机更新”这一主题,选定武汉市某一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作为设计对象,进行基地和主题的解读,自行以独特、新颖的视角解析主题的内涵,以全面、系 统的专业素质进行城市设计。 地处发达城市中心区的老城区,以今天的生活方式和标准来看,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邻里关系的缺失、公共活动空间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老城区缺少活力。 武汉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是最能体现武汉老城区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街区,随着武汉市开发建设,城市中心转移,单核心的城市结构向多核心的城市结构转变,削弱 了街区吸引辐射能力,导致了其逐渐衰败,因此对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是历史的必然。 二、规划设计要求 1.紧扣“地方营造、有机更新”主题、立意明确、构思巧妙、表达规范(注意图纸 的深度与比例),鼓励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与方法; 2.根据城市发展及地块周边情况,自行设定各地块具体建设项目及建设规模,并不 得与规划条件相冲突; 3.规划设计总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结构清晰、流线顺畅、联系便捷; 4.充分考虑周边主干道的景观效应; 5.营造完整的能够体现地方建筑文脉与城市发展的城市空间; 6.合理考虑整个规划区域的建筑高度、建筑空间形象; 7.形成连续的统一性的场地景观,营建室外空间完善的绿化休息系统; 三、规划设计范围(以下三个基地任选其一): (1)汉口“六合路片区”约80公顷,自主划定区域内10~30公顷基地作为设计对象。

(2)汉阳“汉钢片区”约100公顷,自主划定区域内10~30公顷基地作为设计对象。 (3)根据下图“武汉市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分级图”所示范围内(四种区域类型范围),自主选定某一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作为设计对象,基地规模10~30公顷。 四、设计内容(图纸比例供参考,可根据具体地形大小进行调节):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

本文由98387493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区 域 分 析 与 规 划》 习 第一章 绪 论 题 1.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和区域科学; 2.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3.区域与城市的关系; 4.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3.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我国人口年龄组的划分; 6.老年指数、抚养指数、生育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 用率、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 、人口惯性、技术转让、适用技术; 已开发的劳动力资源、 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 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7.通常将人口自然增长划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技术进步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并为劳动就 业开辟广阔的出路? 9.简单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 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 移的区别。 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析 1.名词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自 然资源贡献度、工业化进展程度、人力资源规模、结构影响指数、 区位商、原始多样化指数、精确多样化指数、极化效应、规模经 济、区位经济、城市化经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工业区位优 选原理、劳动地域分工。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内容; 3.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5. 分别说明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主要来源; 6. 增长极的基本含义; 7. 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区域发展分析 1.劳动地域分工、绝对优势说、比较成本说、相互需求论、资源 禀赋理论、地理分工论。 2.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 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 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3.区域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4.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画图说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 态; 2.据点开发理论、轴线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概念; 3.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城镇) 。 4.试说明圈层结构中中间圈层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2、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区域规划的工作程序主要由哪些步骤? 第七章 区域发展战略 1、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要注意哪些问题?具体目标设置 包括哪些内容? 2、确定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通常从哪几方面考虑? 3、如何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构想?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有哪些?高速度增长战略与变通 经济发展战略有何不同? 5、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平衡发展战 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解? 6、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梯度推 移战略模式的理解? 第八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2、扩散效应的作用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反波效应主要从哪几方面起作用? 4、画图说明扩散效应的动态过程? 5、画图说明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叠加的动态变化过程? 6、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7、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8、试说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处理城乡关系方面的实际价值? 9、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点与轴的位 置与等级的工作步骤有哪些? 10、区域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应考虑哪几方面? 11、如何选择区域重点发展城镇? 12、说明圈层结构中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1、 试说明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1984 年公布的区域土地利用一级 类型? 2、建设部 1990 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 10 大类型包括哪 些? 3、土地分区的依据及分区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风景名胜区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第十章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1、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2、试述区域经济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农业发展的几个条件? 4、区域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布局林业生产基地? 5、简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特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解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理解 一、区域的定义及个人理解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具有以下属性:(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个人理解:从区域的定义来看,区域是有范围的、是地球的表面、有一定的体系,是客观存在不随人的主观变化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及个人理解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个人理解:从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来看,区域分析主要关注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及策略。 三、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及个人理解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的特点。 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管治、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规划的发展: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引起工业和人口向少数工矿区和城市畸形集聚,从而产生两个突出的问题,提出了进行区域规划的客观要求。第一是工业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大提出的规划要求。第二是随着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为了协调城乡关系,平衡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标的区域规划也相应的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国外区域规划的发展:20世纪初期开始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区域规划,但区域规划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施行,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综观世界各国区域规划工作,有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1)规划体系完整,有一套科学的方法;(2)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更好的、更稳定的向前发展。而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目标,则十分注重如何使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更加趋于平衡;(3)就业问题、土地利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问题及环境问题是区域规划普遍关注的问题;(4)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我国区域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直到80年代才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得到蓬勃的发展。国家建委于1956年设立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局,拟订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草案)》,1958—1960年许多省区编制过区域规划。60年代以后,区域规划工作基本中断。1980年国家做出了开展区域规划工作的决定,1985年3月国务院再次下达文件,要求编制

线性规划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2013届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线性规划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学号:09404323 姓名:李勇 班级:信息0901 指导教师:董建新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系别:数学系 完成时间:2013年6月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线性规划在运输问题中的应用》是我个人在导师董建新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长治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所有合作者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长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声明书 本人声明:该学位论文是本人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审阅过论文的全部内容,并能够保证题目、关键词、摘要部分中英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指导教师签名:时间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同地区、不同地区、甚至跨国间的企业交易更加的频繁。因此,在运输中如何降低运输费用、减少运输路线等问题,已经成为交易活动的重点,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和运输业不断的发展,运输问题也就变的越来越复杂,运输量有时候非常巨大,所以科学的组织运输显得十分重要。线性规划主要应用于解决最优化问题,而运输问题可以看作是一类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运输问题的基本特征及解决策略,并通过实例对运输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建立了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并借助计算机进行求解,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应用的是excel求解,能快速准确的得到最优化方案,提高了实际运输工作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线性规划;运输问题;excel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成果副本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及成果 1 任务及程序 1.1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应是:综合研究市域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1.2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阶段工作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以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依据,在收集基础资料、进行现状调查基础上, 进行分析预测,确定各专业规划的目标、标准和所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以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为基础,进行总体布局方案比选,听 取各方意见,提出推荐方案; (3)在总体布局推荐方案基础上提出各专业规划方案; (4)提出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5)综合、协调总图和各专业规划; (6)制作规划成果,绘制图纸,编写有关技术文件; (7)对成果检查、校对、审核、交付、验收、上报、归档。 2 编制内容 2.1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远期一般为20年.也可根据所在城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的期限,与之吻合。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 年。 2.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应包括: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 镇发展战略,确定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 域城镇化水平、调整观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 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 防洪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 经济政策的建议;

(2)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划 定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进行居住用地分类并确定建设标准,安排居住用地,确定人口容量和 布局结构,进行居住用地配套设施安排; (5)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 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6)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确定城市交通结构,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 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示意及用地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 (7)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等设施的 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9)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特色研究; (10)确定城市环境质量的规划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确定城市环境 卫生设施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11)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等规划目标和总 体布局; (12)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 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3)提出旧区改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 的要求和措施; (14)综合协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乡村建设.统筹安排居住、公共设施、 乡镇企业、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农田菜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可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的范围,划定绿色空间控制范围; (15)进行城市土地的区位级差分类,并结合近期建设,分析合理开发建 设程序和近期建设可分配土地额度,划定可转让和不可转让用地;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

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

用线性规划方法求解运输问题

用线性规划方法求解运输问题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提高经济效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要求,而提高经济效果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方面的改进,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使用新设备和新型原材料.二是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改进,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线性规划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使经济效果达到最好.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是线性规划的三要素. 运输问题的提出及其数学模型:现在人们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物资调运工作,如某时期内将生产基地的蔬菜,粮食等各类物资,分别运到需要这些物资的地区。如何根据各地的生产量和需求量及各地之间的运输费用,如何制定一个运输方案,使总的运输量费用最小,这类的问题称

为运输问题。假设有m 个产地,记为A 1、A 2….A m ,生产某种物资,可供应的产量分别为a 1,a 2….a m ,有n 个销地,记为B 1、B 2…B n ,其需求量分别为b 1、b 2…b n ,假设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即∑=m i ai 1=∑=n j bj 1 ,从第i 个产地到j 个销地的单位物资的运费为c ij ,在满足各地需求的前提下,求运费最小的方案。 设x ij (i=1、2…m,j=1、2…n )为第i 个产地到第j 个销地的运量,则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Min Z = ∑=m i 1∑=n j cijxij 1

城市规划的任务、内容与原理

第一讲城市、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1、什么是城市 城市= 城+市≠ 城+市反映城市的变迁 城市与乡村 2、城市的形成 聚居与原始聚落 1)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 2)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 城市的形成 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卡洪城) 2、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3、城市的选址 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 2.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3.环境容量(用地、人口)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礼记?王制》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 4、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 1.(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 2.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内容

运用线性规划对运输问题研究

运用线性规划对运输问题研究 班级:金融103班姓名:王纬福学号:5400210132摘要:由于企业选择运输路线或运输工具不合理而导致物流运输成本不能最小化的问题普遍存在而管理运筹学却能很好的解决此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化再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就能找到运输成本最小的运输组合。 关键词:物流运输成本、输成本、管理运筹学、WinQSB2.0、线性规划 一、引言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某些物品由一个空间位置移动到另一个空间位置,这就产生了运输。如何判定科学的运输方案,使运输所需的总费用最少,就是管理运筹学在运输问题上的运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运输问题是一类应用广泛的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在线性规划的一般理论和单纯形法出现以前,康托洛维奇(L.V.Kant)和希奇柯克(F.L.Hitchcock)已经研究了运输问题。所以,运输问题又有“康-希问题”之称。对于运输问题(Transportation Problem TP)当然可用前面所讲的单纯形法求解,但由于该问题本身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找到比标准单纯形法更简单有效的专门方法,从而节约计算时间和费用。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约束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具有特殊结构,使得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比常规的单纯形法要更为简便。 一、研究现状 运输问题的研究较多,并且几乎所有的线性规划书中都有论述。遗憾的是一些书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都不够全面和系统的。但是也有一些模型是严谨的没有漏洞和缺陷,并且很容易在此基础上修改或添加一些其他约束条件便于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管理运筹学在运输问题上的研究较为深入、全面、系统。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引用也很前言,winQSB2.0对于普通甚至深入研究运输问题就已经是简单而又使用、耐用、好用的了。现在相关的杂志、期刊都越来越多关于管理运筹学,关于运输问题的文章论文初版,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文献回顾 随着物流行业和企业对物流运输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的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其运输活动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大难度的运输组合的选择决策问题。如何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和发展不可忽视和必须面对的。这个问题同时也引起了企业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运输问题的实质是企业与运输组合的经济性问题,成功的企业通常都会面临如何选取最佳运输组合或运输路线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即以企业运输成本最小化作为确定最佳运输组合或运输路线的原落脚点。 四、案例分析 例:某公司下设生产同类产品的加工厂A1、A2、A3,生产的产品由4个销售点B1、B2、B3、B4出售。各工厂的生产量、各销售点的销量以及各工厂到各销售点的单位运价如下表:

运筹学实验一 线性规划求解、运输问题、整数规划求解 2

西华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上机实验报告 西华大学上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线性规划求解的基本方法,熟悉灵敏度分析的步骤和内容;掌握运输问题的模型,概念,求解方法;掌握整数规划的算法。在熟悉lingo软件基本功能基础上,能熟练操作,正确完成模型求解过程及分析过程。 二、实验内容或设计思想 1.lingo软件或运筹学实验软件的安装及菜单熟悉了解. 2.lingo软件或运筹学实验软件应用内容之:任选几种不同类型的LP输入计算程序,运行求解;完成产销平衡的运输问题求解;求解任一整数规划。 三、实验环境与工具 计算机、lingo软件 四、实验过程或实验数据 1用lingo求解线性规划 某家具公司制造书桌、餐桌和椅子,所用的资源有三种:木料、木工和漆工。生产数据如下表所示: 用DESKS、TABLES和CHAIRS分别表示三种产品的生产量,建立LP模型。 max=60*desks+30*tables+20*chairs; 8*desks+6*tables+chairs<=48; 4*desks+2*tables+1.5*chairs<=20; 2*desks+1.5*tables+.5*chairs<=8; tables<=5; 求解这个模型,并激活灵敏性分析。这时,查看报告窗口(Reports Window),可以看到如下结果。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at iteration: 3

Objective value: 280.000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DESKS 2. 0. TABLES 0. 5. CHAIRS 8. 0.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 1 280.0000 1. 2 24.00000 0. 3 0. 10.00000 4 0. 10.00000 5 5. 0. 2 用运筹学软件求解线性规划 (例子和过程参照教材) 使用LINGO软件计算运输问题和整数规划问题 model: !6发点8收点运输问题; sets: warehouses/wh1..wh6/: capacity; vendors/v1..v8/: demand; links(warehouses,vendors): cost, volume; endsets !目标函数; min=@sum(links: cost*volume); !需求约束; @for(vendors(J): @sum(warehouses(I): volume(I,J))=demand(J)); !产量约束; @for(warehouses(I): @sum(vendors(J): volume(I,J))<=capacity(I)); !这里是数据; data: capacity=60 55 51 43 41 52; demand=35 37 22 32 41 32 43 38; cost=6 2 6 7 4 2 9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