鳔的功能及管鳔充气、排气机理分析

鳔的功能及管鳔充气、排气机理分析
鳔的功能及管鳔充气、排气机理分析

鳔的功能及管鳔充气、排气机理分

生物153班冉庚鑫

摘要:鱼鳔作为硬骨鱼体内特有的器官,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控制鱼体上浮和下沉的工具。但通过对鱼的解剖发现鱼鳔并没有肌肉,因此鱼不能通过调节鳔的大小来调节气体容量。为探究鱼鳔的基本功能及管鳔充气、排气的机理,我们对鱼进行了抽气、充气的操作并对实验鱼和对照鱼的生理活动进行了观察,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得出鱼鳔可能具有调节身体比重,平衡体内外压强的作用。

关键词:管鳔充气排气功能沉浮

1 鱼鳔的基本信息

鱼鳔是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器官,体积约占身体的5%左右,其形状有卵圆形、圆锥形、心脏型、马蹄形等。鱼鳔分两类,鳔有一根鳔管与食道相通,称管鳔(开鳔),鳔内气体调节主要靠口的吞入和排出;无鳔管的鳔为闭鳔,通过红腺分泌气体,卵圆窗排出气体。鳔内气体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随着活动水层的加深,鳔内氧含量逐渐升高。

对鱼鳔的解剖表明,鳔壁分三层:外层是坚韧而透明的纤维组织;中层是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内层是上皮细胞。由此可见,鳔壁上并没有能自动调节鳔的体积的肌肉组织。

2 实验过程

2.1实验材料

生物材料:生长状况相近且状态良好的鲫鱼两条;

其他材料:水箱及水,10mL注射器若干,手术剪一把,解剖盘一个。

2.2 实验操作

(1)实验鱼标记为鱼1,对照鱼标记为鱼2.将鱼1从水中取出,在侧线鳃后两厘米左右将注射器扎入,经两次抽取,共抽出约15mL气体后放回水中,鱼2不作处理;(2)将两条鱼同时从水面释放,观察现象;

(3)将两条鱼同时侧翻,观察现象;

(4)一段时间后,将鱼1再次捞出,向鱼鳔内充入约10mL气体,再次放回水中,重复第(2)、(3)步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将两条鱼均从水中捞出,对鱼1进行加量抽气操作约20mL,对鱼2进行加量充气操作约20mL,之后放回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6)一段时间后,将鱼2捞出,从鱼鳔中重复抽出气体直至不能再进行,将其解剖并观察鱼鳔形态。

2.3 实验结果

(1)在进行第一次抽气操作时,将两条鱼同时从水面释放,鱼1落到水底所需时间比鱼2长;将两条鱼同时侧翻,鱼1恢复平衡所需时间比鱼2长;在实验后期,鱼1跃

出水面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2)在进行第一次充气操作时,鱼1、鱼2生理活动未出现明显差别;

(3)在加量抽气、充气实验操作中,鱼1沉在水底,身体侧翻不能恢复直立,呼吸频率明显加快;鱼2漂浮在水面,不能回到水中,观察30min,未见两鱼恢复;

(4)将鱼2解剖后对其鱼鳔进行观察,发现鱼鳔内几乎没有气体,证明操作者的操作位置及针头插入深度准确无误。

2.4结果分析及鱼鳔功能初探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鱼并不能够通过自主调节鱼鳔的胀缩来控制身体的上浮和下沉。

在第一次抽气、充气实验中,通过对鱼抽气其下降时间变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鱼鳔可能具有调节身体比重的功能,从而使其在不同水层深度之间进行运动时平衡体内外压强;从侧翻恢复正常时间变长,说明鱼鳔可能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实验鱼呼吸频率加快,说明管鳔是通过口进行气体的吸入和排出。

在加量抽气、充气实验中,鱼1沉在水底,身体侧翻,呼吸加快,鱼2浮在水面,进一步印证了鱼鳔可能具有的调节身体比重、平衡体内外压强、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以

及管鳔充气、排气的作用机理。

2.5 实验反思

本次实验可能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样本较少,观察时间较短,可能个体差异较大,不具有代表性;

(2)水箱中水的深度较浅,无法准确观察鱼在不同深度时的状态及其在水中不同水层间的运动情况;

(3)在第二次对鱼进行加量充气、抽气操作时,操作者针头插入深度过深,位置靠后,可能对鱼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害;

(4)在第一次操作中,未对鱼2进行相应扎针的操作,不符合实验的对照原则。

3 猜想与总结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鱼鳔的膨胀与收缩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鱼通过鳍的摆动控制身体的前后、上下游动,在垂直运动的过程中,随着水的压力改变,鱼必须不断调节自己体内的压强以平衡水压,因此鱼鳔具有平衡压强的作用。但就管鳔类而言,通过口进行气体交换应该是一个较快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很长时间,且并未发现有吐气泡现象发生,因此管鳔的充气、排气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究。且鱼的体壁在压强未平衡时的受压机制也值得讨论。

鱼鳍是鱼类在运动中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结构,但在抽取大量鳔内气体的操作中,鱼发生侧翻且通过鳍的摆动不能恢复,因此鱼鳔在维持身体平衡方面可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可能是由于鱼鳔体积的改变导致的身体重心改变所致。

此外,在对鱼鳔充入、抽出大量气体时,并未发现鱼的体积有十分明显的改变,根据阿基米德浮力定律,鱼所受到的浮力并不会有明显改变,因此鱼鳔充气、排气影响浮力的说法值得怀疑。

由于实验样本、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果可能误差较大,不具有代表性,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预压托换桩的回弹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_张媛

第29卷 第1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29 No.1 2007年 1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an., 2007 预压托换桩的回弹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张 媛1,3,赵来顺1,唐丽云1,郭志勇2 (1.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安科技大学基础部,陕西 西安 710054;3.西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公司,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根据预压桩托换法的工艺特点,通过桩–土相互作用的工作原理分析,得出预压桩托换中桩体回弹的工作机理。结合工程实践,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桩体回弹力与控制回弹率的关系式,给出桩体回弹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预压桩;回弹;基础托换;桩–土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7)01–0112–04 作者简介:张 媛(1980–),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E-mail: yuanzhang333@https://www.360docs.net/doc/4c2580691.html,。 Study on mechanics of rebound and controlling of preloading piles ZHANG Yuan1,3, ZHAO Lai-shun1, TANG Li-yun1, GUO Zhi-yong2 (1.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3, China; 2. Department of Bas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3, China; 3. Department of Electric Network, Northwest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loading piles, by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of piles and soil, the mechanism of rebound of piles in the course of underpinning was ga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bound force of piles and the controlled rebound proportion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controlling method of rebound of piles was given. Key words: preloading pile; rebound; underpinning; pile-soil interaction 0 引 言 近年来,对既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及建筑病害治理工作已越来越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然而,在对既有建筑物的功能改造、加层改造,或在出现下沉、开裂、倾斜等建筑病害的治理中,大都涉及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加固处理。工程实践证明,在西部黄土地区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处理中,钢筋混凝土预压桩基础托换法确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湿陷性黄土层较厚或地下水位较高,且建筑物荷载不大时更为适用。但目前在本项技术的深入研究方面还较欠缺,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1],对单桩承载力R K按一般桩基础计算公式确定,与实测结果并不一致,压桩力系数取1.5也缺乏科学依据,尤其对预压桩基础托换中桩体回弹、回沉等特殊问题还研究很少。文中通过对预压桩回弹机理的分析,提出对桩体回弹的控制方法,供设计和施工参考。 1 预压桩的回弹及回弹反力 1.1 预压桩托换法的工艺特点 预压桩托换法是以建筑物自重做反力,采用液压方式在原基础下压入单根桩,经桩式托换后,由桩体 直接承受上部荷载的一种基础加固方法。 预压桩桩体多为钢筋混凝土方桩或钢管桩,每根桩由若干段组成,每段长1.0~1.5 m,方桩断面尺寸为150~200 mm,首段为带锥形的尖桩。每段桩在压桩过程用焊接方法连为一根整桩。因桩体较小,又称为微型桩。预压桩的托换工艺作法如图1所示。当压桩终止压力P压达到1.5R K(R K为设计单桩承载力标准值)时,停止压桩,随后取定值/2 P 压 进行恒压,并保持压力稳定。此后安装托换架及托换千斤顶,两侧 托换千斤顶同步加压至设计托换压力P 托 时,在桩顶与基础底面之间塞入托换钢管,垫好钢垫板,并用铁锤将钢楔打紧。然后将两侧托换千斤顶同步卸荷至零,再将托换钢管上、下两端与垫板和桩顶焊接牢固。最后拆除千斤顶及托换架,进行回填、支模、浇砼承台,使桩体与原基础连为整体。 ───────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科研项目(02JK129) 收稿日期: 2005–09–21

工作绩效对员工离职影响作用的机理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c2580691.html, 工作绩效对员工离职影响作用的机理分析 作者:闫威韩美清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5期 [摘要] 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分析工作绩效对员工离职影响的作用,并通过绩效可识别性与回报一致性的高低四种不同组合得出具体结论。 [关键词] 离职工作绩效绩效可识别性回报一致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十年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员工离职已成为困扰企业发展壮大的紧迫问题。不同员工离职对企业产生的后果也不同。高绩效员工特别是关键技术人员或高管离职可能带来重要客户流失、商业秘密泄露、竞争力下降、工作团队凝聚力受挫等负面影响,加大经营风险。相反绩效最低的员工离开,则有利于企业绩效提高和长远发展。个人工作绩效影响离职意愿的产生,进而离职行为的发生;反过来一旦员工产生了离职意愿,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如缺乏创造力、迟到等影响其工作绩效,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探究工作绩效对员工离职的影响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较早有影响力的离职模型出现在March和Simon的《组织论》中,他们在理性决策的假设下建立了一个离职模型,分析离职意愿和离职可能性问题,认为当离职意愿和离职可能性较高时,个体结束与组织间雇佣关系的可能性较大,该模型对后来的离职模型研究影响深远。20 世纪70年代以后, Porter等提出将离职员工分为对公司有影响作用和无明显影响作用的两类。进入80年代后,Mobley提出有必要在离职过程中对工作绩效进行研究。Lee和 Mitchell的展开模型则指出离职存在多路径,离职过程通常是由系统的“震撼”开始的。迄今为止,工作绩效与离职间的关系仍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正相关,有人认为负相关,有人认为没有直接相关关系,还有人认为是“U型”关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张勉,李树茁,叶仁荪等对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及离职过程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工作绩效和员工离职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到底高绩效者更容易离职,还是低绩效者?高绩效员工在什么情况下离开的可能性大?本文第三部分将予以探讨。 三、工作绩效对员工离职的影响分析 研究发现工作绩效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员工做出离职决定:

回弹分析

汽车覆盖件成形仿真中的回弹分析 0引言 薄板冲压成形作为一种塑性加工方法,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器、造船、仪表等工业领域,它在汽车制造中尤为重要。据统计,汽车上有60%~70%的零件是采用冲压工艺生产出来的。汽车冲压件成形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车的装配、汽车外观,更影响到汽车的制造成本以及新车型开发的周期。薄板冲压成形包含多种复杂物理现象,主要有:接触碰撞现象;摩擦磨损现象;大位移、大转动和大变形现象。这种复杂性使得对的设计和控制非常的困难,从而造成成形过程中产生许多缺陷,并且难以纠正。起皱、破裂和回弹是薄板成形中的三种主要缺陷,其中回弹是最难控制的,因为涉及到对回弹量的准确预测,而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冲压件的回弹规律差别很大。回弹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冲压件的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冲压件的最终形状取决于成形后的回弹量,当回弹量冲过允许容差后,就成为成形缺陷,进而影响整车装配。由于目前对轿车装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综合装配误差严格控制在较小的数值范围内,这无形中增加了对冲压件成形精度的要求。 回弹不仅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同样也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从NUMISHEET93’(第二届板料成形三维数值模拟国际会议)开始,每届会议都有关于回弹预测的标准考题(BENCHMARK),在NUMISHEET’99上,专门有一个关于回弹预测和回弹误差控制的会议专题,其中文章达到10篇,约占全部会议文章的11%。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的引入,为推动回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因此,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轿车冲压成形后的回弹变形进行准确预测,在此基础上,研究回弹控制方法以提高成形精度,对于降低轿车冲压件制造成本、保障整车装配质量、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1薄板冲压成形仿真系统 随着理论和技术上的日臻完善,冲压成形有限元仿真分析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分析在多方面对企业的冲压生产提供有利的支持:在设计工作的早期阶段评价覆盖件及其模具设计、工艺设计的可行性;在试模阶段进行故障分析,解决问题;在批量生产阶段用于缺陷分析,改善覆盖件生产质量,同时可用来调整材料等级,降低成本。目前,国际上众多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建有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分析系统,其核心是专业化的有限元分析软件。 从以往的应用研究工作来看,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实现汽车工业对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有限元仿真技术所期待的目标,必须把有限元仿真分析与企业的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有效地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CAD/FEA/CAM系统。Makinouchi 把这样的系统称为“冲压成形的计算机辅助工程系统”,简称为冲压成形的CAE系统。与狭义的CAE概念相比,Makinouchi提出的CAE系统是广义的CAE概念。 Makinouchi在Toyota公司和Nissan公司分别实现了他所提出的冲压成形CAE系统。他所实现的CAE系统由5部分组成:①用于设计和描述模具几何型面,并能把数据传递为有限元软件的CAD系统;②弹塑性材料的参数库;③生成有限元网格的前处理器;④用于冲压成形仿真的有限元软件;⑤基于激光造型法的后处理系统。 2计算机软硬平台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汽车工业的应用集中体现在车身上。从车身设计到覆盖件分块、覆盖件可制造性分析、覆盖件模具设计、制造等环节,在设计——评价——再设计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起着主导作用。世界各国的汽车企业都采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惊醒车身设计和覆盖件及其模具的设计制造。 在对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时,首先必须获得模具的集合模型。建

制度影响行为的机理分析

摘要制度通过它所提供的刺激来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分析制度影响行为的 机理,可以对行为的实施过程进行细分,将行为可以被定义为行为人将自己所 拥有的资源投入到某个项目上,从而使该项目得到实施。因此,为了实现某种 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制度,建立或者取消行为人的资源、投入项目,或改变其行为的回报集的值,即可实现影响甚至控制目标对象的行为。用这一 分析框架还可以解释制度的多样性和路径依赖问题。 关键词制度行为行为链机理分析 制度经济学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的。制度通过它所提供的刺激来影 响人类的选择行为,制度如果不合理,会导致经济人理性地从事“不合理行为”,即合理的制度安排会促成人们的合理行为,或者说,相对合理的制度引导人们 更加合理地去行动。那么,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呢? 1 制度影响行为的分析 一般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结果的因素,二者的关系表达式为: O=f(Inst.)(1) 但制度本身,如果不经过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类行为的作用,是无法实现 各种经济目标的。式(1)虽然明确地表达了制度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却过于简单,以至于省略掉了两者之间的作用过程,掩盖了其间对应关系的间接性, 即只有对人的目标和行为的影响,制度才能施展它的功能。经过对式(1)的补充说明,产生如下结果: O=f(B),B=f(Inst.)(2) 上式中,B表示人的行为,即制度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变量。 为了分析制度影响行为的机理,我们可以对行为的实施过程进行细分。那么,行为可以被定义为行为人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某个项目上,从而使 该项目得到实施。显然,引起行为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是该行为会给他带来 好的回报。某个行为人所有的可以进行的行为的集合,就是该行为人的行为集,用B(B1,B2,…,Bn),n是行为人可以进行的行为总数,Bi为其中的第i 个行为。可见,行为实施过程可以表述为由项目、资源和回报三个要素以一定 比例构成的链式结构。 从行为整个实施过程来看,不同的制度对行为链的某个环节的制约不同, 行为者得到的刺激也各不相同,行为人即可根据这种刺激来调整自身的行为, 继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因此,研究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可以从项目、资源 和回报三个影响行为的要素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其逻辑线索如图1所示。 (1)资源 资源是指行为人拥有的可以用来影响客观世界的“东西”,是行为人在对 客观世界的操作中所耗费的“原料”。这种原料既包括“实”的方面,也包括“虚”的方面,比如一个人的智力、体力、财力和物力等。对于行为人所从事 的某个行为来说,从事这个行为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构成了这个行为的资源集, 可以表示为Z(Z1,Z2,…,Zs),Zi表示第i个类型的资源。 (2)项目 项目是指行为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资源的事项,是一种可能完成的操作内容。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只有达到了这个目标,项目才算完成。行为人 的所有的可以投入资源的项目的集合,就是行为人的项目集,用P(P1, P2,…,Pn),Pi为其中的第i个项目。

板料回弹机理及控制

板料回弹机理及控制 [摘要] 拉弯工艺是型材弯曲成形的重要方法,它可以有效减少回弹,达到提高成形精度的目的。因此,在飞机、汽车弯曲件成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拉弯卸载后的回弹控制是影响成形精度的主要因素。拉弯成形过程中,材料受力状态复杂,同时受材料物性参数、摩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拉弯成形回弹预测很困难。 本文以板料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板料拉弯成型回弹现象,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回弹机理的研究以及控制回弹的方法。介绍了弹塑性力学的初始屈服条件、基本法则,其中包括流动法则和强化法则。在此基础上以各向同性硬化法则的材料为例推导了应力应变增量关系。本文的工作为提高汽车和飞机拉弯件的质量和促进工装的数字化设计提供了一合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拉弯成形弯曲回弹 1、板料回弹现象 回弹是卸载过程产生的反向弹性变形(如图1所示),是板料冲压成形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弯曲和拉深过程中,回弹现象尤为严重,对零件的尺寸精度、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极大的影响。 图1板料弯曲实例说明回弹现象 2、回弹机理研究 板料在外加弯曲力矩M 的作用下,首先发生弹性弯曲变形,在弹性弯曲阶段,对弯曲半径很大,板料内弯曲半径与凸模圆角半径不相重合,板料变形很小。在弯曲变形区内,板料弯曲内侧(靠近凸模一边)的材料受到压缩而缩短,应力状态是单向受压,见图2。板料弯曲外侧(靠近凹模的一边)受拉而伸长,应力状态是单向受拉。弯曲内、外表面到中心,其缩短与伸长的程度逐渐变小,在缩短与伸长的两个变形区之间,有一纤维层长度始终不变即应变为零,称为应变中性层。同样,在拉应力向压应力过渡之间,存在一个切向应力为零的应力层,称为应力中性层。在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两个不同性质的中性层重合在一起,简称为中性层。 图2 板料弯曲应力图 随着弯矩的增加,板料弯曲变形增大,板料内、外表层金属先达到屈服极限,板料开始由弹性变形阶段转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分布随着弯矩的不断增加,塑性变形区由表层向内扩展,板料中间的弹性变形区逐渐变小,最后整个断面进入塑性状态。图2中第二副图显示了反向加了弯矩M 所产生的应力变化图。第三副图显示的是残余应力图,也即是能产生回弹的应力。弯曲回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材料弹性变形所起的。板料弯曲时,内层受压应力,外层受拉应力。弹塑性弯曲时,这两种应力尽管超过屈服应力。但实际上从拉应力过渡到压应力时,中间总会

存款准备金率对通货膨胀率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要经营业务,通过赚取息差收益来获得营业收入。为了应对客户的提款需求以及银行间的清算需要,商业银行不能将所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需要预留一部分资金服务于日常资金需求,这便形成了存款准备金。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和中央银行的出现,存款准备金逐渐演变成统一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中央银行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存放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便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创造派生存款的功能,而这个功能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息息相关,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开始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用以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调节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进而达到调整通货水平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机制是:当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存放的存款准备金增加,而通过贷款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下降;当中央银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存放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而通过贷款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就会上升,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因此,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能够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大小。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数量超过了社会的货币实际需求,从而出现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与此相对应,当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数量少于社会的货币实际需求,便是通货紧缩,表现为货币升值和物价的持续下跌。由于物价的变动能够给生活带来最直接的感受,因此一般情况下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水平。按照引发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类,可将通货膨胀分为如下三类:一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是由社会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而引起,由于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从而出现了物价的持续上涨;二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未发生明显变动的情况下,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进而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三是结构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是指在部分产品中出现需求增长,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实质均是全社会或部分市场(要素市场或者局部市场等)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流通中货币超过社会的货币实际需求。 三、存款准备金影响通货膨胀的作用机理分析 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货币当局往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同样地,当出现通货紧缩时,货币当局也多数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加以疏导。传统的经济学中,货币学派和凯恩斯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一)货币方程式 货币学派的经典理论便是货币方程式:MV=PT,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能够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物价水平,T是经济体的总成交量。货币方程式通俗易懂地描述了货币社会的恒等式,即货币充当交易媒介的体量等于全社会商品的交易量。 该方程式也阐述了货币学派对于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作用机理。当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供放贷的资金减少,在货币乘数作用下减少信用货币的创造,缩减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根据货币方程式,当左侧货币供应量M下降时,而货币流通速度V和经济体总成交量T均保持不变时,物价水平P便会同步出现下降,从而实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同理,当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时,通过商业银行信用创造会使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根据货币方程式,同步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实现了改善通货紧缩的效果。 (二)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构建起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综合描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解释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该模型由IS曲线和LM曲线构成,IS曲线代表了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而LM曲线代表了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回弹分析

初次发贴,希望版主增加威望值,给予支持鼓励. 钣金件冲压后,当冲头退回时,冲压力失去,冲压材料在折变处受内力作用而回弹. 探究钣金件回弹的原因,是因为当折弯处,存在中心层,中心层内侧受折弯而压缩,中心层外侧受力而伸长,从而使折弯处总体变厚,内部产生应力,这是回弹产生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减少回弹产生呢?许多专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回弹受金属材料的塑性,硬度的影响,材料塑料越好,硬度越低,冲压后材料回弹幅度越小.如热处理后的材料经受退火处理,回弹性就会降低; 2. 回弹是因折弯处材料变厚产生内应力所致,那么倒过来,如果预先在折弯的地方压薄,那么折弯后,不是会降低回弹性吗?研究证明,这种方法的确会降低回弹率.但是材料变薄,材料受力易变形,因此这种方法要视其使用场合而定. 3. 冷冻方法.材料折弯后要回弹,怎么才能阻止其变形,可采用冷冻的方法.这里的”冷冻”不是将其放在冰柜中,而是将其固定好,用一个板焊在折弯处及其左右,将其固定,这种做法成本将高. 4. 对钣金件进行校正,即整形.冲压后,用整形模具对钣金件的尺寸进行校正.通过二次冲压,达到去除回弹的效果.其实这种方法是一个钣金件多次冲压的一种延伸. 5. 进行模具修正.可针对变形程度,修正钣金件冲头及冲模角度或尺寸.如增大折弯角,或减少冲头与钣金件接触面积,使冲力集中在折弯处,不让折弯处板厚加大,减少变形.现在有更先进的软件来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折弯变形,根据模拟结果,针对性去修正,但这是建立在足够的数据的参数,如材质,屈服强度,拉伸强度,折弯参数等,而且是不受外界条件干扰条件下,与实际结果有无出入,只是更加快捷.没有此软件的,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来进行修正,通过经验积累,也能快速建立修正依据. 看来楼台理论文字功底很深,是个做报告的高手吧?? 1.板金的回弹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模具工法设计的时候回考虑一定的回弹角进去,在板金冲压完成后回弹到近似数模设计状态, 2.至于大的板金成型,首先要把劲做好,劲在起到加强强度的同时会起到一定的控制板金回弹作用 3.加强劲的料流向要控制好哦) 4.对于较复杂的件在后期的整形工艺中给予修复 嘿嘿,讲的不好,瞎讲,不到处见量!!

微博的原理及影响分析-北理工

微博的原理及影响分析 第一章引言 当我们访问某一个Web网站时,当我们拨打移动电话或交手机话费时,当我们QQ聊天时,我们在SNS网站偷菜时,当我们用微博分享新闻时,当企业领导在ERP平台查看报表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离不开计算机屏幕后面的通信技术。 从程序员的角度看:未来的软件很少能够离开网络通信技术的——就像一棵大树,决定花叶鲜亮的事深埋地下的根——同样,没有网线,QQ就不是QQ了。不懂,甚至夸张一点说,不精通网络通信的程序员,是无法开发出优秀的应用软件的!除非你想让自己的工作只是浮于表层!而TCP/IP是网络通信的精要。 计算机通信只是一种技术,但人们对通信方式的要求却有不同点和侧重点。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的路线。 1.1 Web发布 打开计算机,大多数人的第一动作是通过浏览器打开一个Web页面,浏览器就与Web服务器进行了通信,接收Web服务器上的内容,显示为一个页面供你阅读。Web网站的流行造就了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兴起。在互联网上,你可以看到别人为你编辑好的内容,通常你看到的如图1所示的新闻网站就可以将其理解为广播式通信。 图1.1 新浪新闻网站首页

1.2 BBS论坛 任何人都可以在BBS中提出自己的一个话题,一群人围绕这个话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用户不但接收到了信息,还体验到了制造信息的快感。BBS始终是以“话题”为中心的,发贴多的和发贴质量好的用户就有机会变成“版主”——掌握言论生杀大权。如果你发表的不合论坛口味的内容,就会被“关小黑屋”;如果你的长篇大论确实很精彩,更多的也只是为论坛添彩而已。总之,在一个BBS论坛中,你很难体会到个体独立的内容的价值。图2所示为学校飞翔论坛的首页。 图1.2 飞翔论坛首页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网名成为互联网世界响当当的名号,就必须自立门户,写自己的Blog! 1.3 Blog写作 Blog这个概念刚兴起时,很多人感觉进入了一个自由新世界——我可以在网络世界里自由地表达自己——如果你想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就得拼命地表达(表现)自己。在网络上,你只需要拥有自己的Blog网站,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生活动态、专业见解。Blog给每个人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独立的空间,或者说独立展示的空间,如图3所示为李笑来老师的个人Blog首页。

微博的原理及影响分析

微博的原理及影响分析 1 微博的概述 “微博”这一概念于2009年8月随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而进入广大中国网民的视野,随之而来的便是微博的迅速推广和普及,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微博现象”。微博,即所谓“微型博客”,其最大的特点便在于简洁便利和迅速,人们只需要在门户网站、通讯软件或SNS社区等微博平台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意发表不超过140个字的博客,当然,如果你的人气高,你的微博便能在几分钟内被成百上千的人转发和评论。正是由于其身份等级的零限制和简单方便的操作,使它迅速为广大网民所接受,甚至突破了名人与普通人之间的门槛和界限,在明星中也风靡一时,成为积攒和衡量人气的极佳平台。 博客带来了媒体的一次大转变,在博客之前,大家得到的信息大都从新闻媒体上获取,这些是经过二次加工后的信息。而博客诞生之后,人们可以从关注的博客(主要是名人博客,例如作家、明星等)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博客的出现,已经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然而,博客上的形象仍然是化妆后的表演,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博客作者成为很重的负担。 而微博诞生后,它比博客更近一步,比博客短小精悍、更快捷和及时。微博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微博的很多功能其实都在博客上有相似功能,例如“转播”对应“转载”,博客也早就有“关注”和“评论”的功能,不过微博强化了“听众”和“收听”的概念。 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和终端的限制,微博真正实现了"全天候的"、大信息量的"直播",尤其是微博更新不再局限于在电脑前,用手机便能完成操作。与博客相比,微博的“语录体”更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语境要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2 微博的发展历程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它是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它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是微博的典型应用。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而不仅仅是发送给个人。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围脖服务。在最初阶段,这项服务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2006年底,Obvious对服务进行了升级,用户无需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而可通过即时信息服务和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收和发送信息。 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 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

传热过程中基本问题与传热机理

三、传热过程中基本问题与传热机理 传热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 1、载热体用量计算 2、传热面积计算 3、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4、提高换热器生产能力的途径。 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两个基本关系。 (1)热量衡算式根据能量守恒的概念,若忽略操作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取得的热量。即Q热=Q冷,称为热量衡算式。由这个关系式可以算得载热体的用量。 (2)传热速率式换热器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交换的热量称为传热速率,以Q表示,其单位[W]。实践证明,传热速率的数值与热流体和冷流体之间的温度差△tm及传热面积S成正比,即: Q=KS△tm(3-1) S=nπd L (3-2) 式中:Q──传热速率,W; S──传热面积,m2; △tm──温度差,0C; K──传热系数,它表明了传热设备性能的好坏,受换热器的结构性能、流体流动情况、流体的物牲等因素的影响,W/m2·℃; n ──管数; d ──管径,m; L ──管长,m。 若将式(3-1)变换成下列形式: Q/S=△tm/(1/K) (3-3) 式中:△tm──传热过程的推动力,℃ 1/K ──传热总阻力(热阻),m2·℃/W。 则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正比于推动力,反比于热阻。因此,提高换热器的传热速率的途径是提高传热推动力和降低热阻。 另一方面,从式(3-1)可知,如杲工艺上所要求的传热量Q己知,则可在确定K及△tm的基础上算传热面积S,进而确定换热器的各部分尺寸,完成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应用这两个基本关系解决上述四个问题。介绍的范围以稳定传热为限。所谓稳定传热是指传热量与时间无关,即每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为定值。反之,传热量随着时间而变的则是不稳定传热,一般在化工连续生产中都属稳定传热。 就传热机理而言,任何热量传递总是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进行的。传热可依靠其中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同时进行,净的热流方向总是由高温处向低温处流动

原理效应分析

原理效应扩充是最简单的扩充方法,一是废话多,二是比较万能,因为这个东西之所以称之为原理效应,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解释绝大多是现象,也就是常说的“理一分殊”。 先看一个昨天举得例子,“撬动效应”: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在政府服务上做“加法”。如果把优化营商环境看成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在政府服务上做加法就是撬动这个系统工程的杠杆和支点,换言之,增加政府服务对于优化营商具有强大的“撬动效应”,在增加政府服务上的精准发力可以“撬动”营商环境改善取得更大的成效。所以今后要切实发挥政府服务的“撬动效应”,在“撬”字上狠下功夫,找准支点,压实杠杆,持续用力,统筹推进增强政府服务能力这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点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放大增强政府服务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牵引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如果把依法治国看成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在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撬动这个系统工程的杠杆和支点,换言之,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推动依法治国具有强大的“撬动效应”,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精准发力可以“撬动”依法治国取得更大的成效。所以今后要切实发挥优化营商环境的“撬动效应”,在“撬”字上狠下功夫,找准支点,压实杠杆,持续用力,统筹推进优化营商这一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支点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放大优化营商环境对推进依法治国的牵引作用。 下面再看一下“头雁效应”: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在政府服务上做“加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点在于政府服务的增强,就如一个雁阵能否远行的关键在于“领头雁”的原理一样。头雁领飞,群雁齐追。头雁勤,政府服务不断增强,则优化营商环境就如群雁回家一般“春风一夜到衡阳”;而头雁惰,政府服务没有切实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则如雁阵迟飞,只会“万里寒云雁阵迟”,这就是政府服务“头雁效应”。“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当前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机遇期,发挥增强政府服务的“头雁效应”恰逢其时,所以今后要“统领”下实功夫,切实发挥政府服务的统领作用、带动效用,不断强化政府服务的领飞功用,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下面在看一个“舰队效应”: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在政府服务上做“加法”。如果把优化营商环境比作是一直远航的舰队,那么决定这个舰队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而政府服务正是当前至于优化营商环境速度的一只“慢船”,政府服务的滞后不仅影响自身的前进速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拖累整个营商环境改善的速度,如果增强了政府服务,则就提升

速敏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速敏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速敏的实质是流体的流速超过粘土矿物微结构的稳定场,导致粘土矿物及其它地 层微粒从孔隙表面和裂缝壁面脱落,微粒运移并在粒间和裂缝宽度狭窄处沉积,最终使 渗透率降低。储层速敏损害程度主要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流速。在有流体经过储层裂缝与孔隙时,裂缝面以及孔隙壁上的粘土矿物或其 它地层微粒主要受到拖曳力、上举力、重力、惯性力、微粒间作用力的作用。为研究方 便现将拖曳力、上举力用Fd表示,其倾向于使储层微粒运移。重力、惯性力、微粒间作 用力用Fz表示,其倾向于使储层微粒沉积。Fd随流体流速增加而增大,而Fz基本不变。当流体流速较低时,Fd

瑞士新型 “Q值”回弹仪的原理及运用前景

瑞士新型“Q值”回弹仪的原理及运用前景 童寿兴,David Corbett,王建 (PROCEQ China / 博势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摘要:PROCEQ公司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光电、计算机集成技术推出的Q值理念回弹仪,其回弹值的定义不是通过测量回弹的距离,而是测量每次回弹仪弹击与回弹的瞬间速度。Q 值理念回弹仪具有可在任意角度下弹击而不受重力影响的特点,因此无需回弹值弹击角度的修正;同时由于没有指针划块,不受牵引指针运动的反弹摩擦力影响,测试结果的离散性小;且测强范围大,可达10~110 MPa等优点。经系统的科学实验,Q值回弹仪的回归方程检测精度较目前通用的R值回弹仪高。Q值回弹仪是未来回弹仪技术发展的方向,很可能是普通R值回弹仪的替代产品。 关键词:Q值回弹仪、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回弹、碳化 1 概述 1948年,瑞士工程师Ernst Schmidt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R值回弹仪,1950年获得专利。1954年,瑞士PROCEQ公司在瑞士苏黎世成立,使得R值回弹仪在全球的应用推广成为现实。在混凝土回弹法检测领域,PROCEQ公司相继率先推出了R值直读式机械回弹仪、R值打印式一体机械回弹仪、R值存储式数显回弹仪等。2007年PROCEQ公司采用了最为先进的光电、计算机集成技术,把历史R值回弹仪的优点和当今电子技术结合起来,在全球独家创造推出了便携一体式数显Q值理念的SilverSchmidt回弹仪(以下简称Q值回弹仪)。 2 R值回弹仪工作原理 回弹法是用弹击时能量的变化反映混凝土的弹性和塑性性质,继而推定混凝土强度的一种方法。R值回弹仪的测量原理是:在测量中将弹击杆顶住混凝土的表面,用一个弹簧驱动的重锤,由弹击拉簧拉伸至一个固定位置后,弹簧为每一次测量提供了恒定的冲击力。通过释放的重锤~弹击杆,弹击混凝土表面,弹击后恒定能量发生再分配,重锤带动指针被反弹回来相对的距离,回弹距离和弹击拉簧标准拉伸长度的百分比值即称作回弹值。 3 Q值回弹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Q值”是根据新一代回弹仪的测量原理命名的,源自术语“能量系数”。Q值回弹仪是由一个特殊构造的回弹仪和一组光学传感器组成的系统。Q值回弹仪的测量原理:SilverSchmidt回弹仪对测量原理进行了优化。它是通过测量的弹击速度,而不是测量回弹的距离。能在每次冲击之前和冲击之后的瞬间通过安装在回弹仪上的光电子器件信号采集立即测量出回弹仪弹击和回弹的速度,进行数字转换和数据的处理计算Q值。Q值回弹仪工作原理见图1

第五章对流传热分析

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针对具体换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措施。 5.1内容提要及要求 5.1.1 对流换热概述 1.定义及特性 对流换热指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在对流换热过程中,流体内部的导热与对流同时起作用。牛顿冷却公式w f ()q h t t =-是计算对流换热量的基本公式,但它仅仅是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的定义式。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是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对流换热过程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定量计算不同形式对流换热问题的表面传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 2.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1)流动的起因: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而流体因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流动称为受迫对流,通常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 (2)流动的状态:流体在壁面上流动存在着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3)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流态的热物性主要指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粘度等,它们因种类、温度、压力而变化。 (4)流体的相变:冷凝和沸腾是两种最常见的相变换热。 (5)换热表面几何因素: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及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流体和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综上所述,可知表面传热系数是如下参数的函数 ()w f p ,,,,,,,,h f u t t c l λραμ= 这说明表征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量,不同的换热过程可能千差万别。 3.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 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是获得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尤其是近壁处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因为在对流换热问题中“流动与换热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分析求解的前提是给出正确地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已知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后,可按如下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获得壁面局部的表面传热系数 2x x w,x W/(m K)t h t y λ??? ?=- ? ? ??? 由上式可有 2x x w,x W/(m K)h y λθ?θ?? ?=- ? ? ??? 其中θ为过余温度,t t θ=-。

补偿基础沉降机理分析

第28卷 增刊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28 Supp. 2006年 11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Nov., 2006 补偿基础沉降机理分析 梅国雄,周 峰,黄广龙,宰金珉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补偿基础的应用逐渐广泛,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补偿基础出现较大沉降的现象,甚至全补偿、超补偿基础也不例外。对此,本文分析后认为这可能与目前普遍采用的施工方法有关。目前为了施工方便而将基底回弹土体一并开挖从而使坑底土体的性状发生较大的改变,并最终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另外,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于水闸基础的“锅底形”底板并以此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补偿基础;回弹模量;压缩模量;沉降;回弹变形 中图分类号:TU4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6)S0–1398–03 作者简介:梅国雄(1975–),男,湖北黄梅人,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土压力、土体固结以及桩土共同作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 Settlement analysis for compensated foundations MEI Guo-xiong,ZHOU Feng,HUANG Guang-long,ZAI Jin-mi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The compensated foundations, are applied more and more widely, but their settlement usually happen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even for full-compensated foundations and overfull compensated foundations.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above problems might be caused by construction methods widely adopted now. Concretely, for convenience, the heaved soils were excavated, and accordingly the character of soils in the bottom of foundation pit changed distinctly. Finally, a new raft foundation called “inverted vaulting raft” used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was introduced. Key words: compensated foundation; modulus of resilience; modulus of compressibility; settlement; rebound deformation 0 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的逐步重视,补偿式基础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所谓补偿基础是指当基础埋深D较大时,其相应于基础深度处土的自重应力P d与水压力P w之和P c在数值上比较可观,往往可以抵消部分或全部建筑物的基底压力。从理论上讲,如果基底压力P恰好等于P c时,基底附加应力P0为零,即基底土中的有效应力不发生变化,则地基不会发生任何沉降,也不存在承载力问题,此时可称之为全补偿基础。如果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