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考纲(必修版)

2018高考历史考纲(必修版)
2018高考历史考纲(必修版)

2018高考历史考纲(必修版)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国家的诞生:约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

②前16世纪汤建立商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③约前1046年,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周公姬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制定周礼。

④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东周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陆续变法(前356年商鞅变法),实行君主专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国家大一统。

②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郡县制、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最终短命而亡。但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朝(西汉)由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承秦制,又加以改进,先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引起“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改用“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内外朝制(内朝决策,外朝执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察举制(选拔人才)。

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后来剩下魏、蜀、吴三国,又被晋统一。晋朝短暂统一后中国又陷入分裂,史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国家由大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成九个等级,如上上,下下等)选拔人才,造成士族垄断官职,难以选拔真正人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③隋唐时期,国家再次实现统一。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管辖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户部,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际是分宰相之权)、科举制(分科考试取士),在唐朝得到完善。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由盛转衰,经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最终灭亡。中国再次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④两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时期。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祖采用“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出任地方官,另设通判监察地方,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宰相权力,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偏安江南,最终也被元所灭。

⑤元朝是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元朝只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中国省级行政的开端。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渐衰落。明初沿用元朝的中书省的设置,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由皇帝掌管六部。但皇帝无法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设立内阁帮助处理政务。但内阁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明代起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全部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考生只能用八股文回答,导致读书人开始死记硬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社会潮流。

②清朝前期曾出现”康乾盛世”,但也大兴文字狱,造成无数惨案。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决策权只有皇帝一人,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盛世之下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①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已经相当发达,当时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后来使用石器锄耕。西周以前,土地都是归国家所有。

②商朝发明了耒耜等工具,采用耜耕,这时耕种采用的是“千耦其耘”的方式,就是集体耕种的方式。

③西周实行井田制。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每块土地都分为公田和私田两部分,名义上所有土地都属于周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上公田的收获归贵族,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村社成员集体耕种公田,私田实际上很难收获。贵族靠公田收获过活。到了春秋时期,农耕开始采用铁犁牛耕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被抛荒。各诸侯国开始税制改革,不论公田私田,只按土地多少好坏来收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到秦国商鞅变法时正式废除了井田制,土地私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其中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形成租佃关系。自耕农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③汉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新得发展,推广耦犁(二牛抬杠)。汉代地主土地的获得方式主要是买卖土地。由此引发了土地兼并的问题。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就是国家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按照性别,年龄平均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限制土地买卖。均田制没有触动土地私有制,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唐代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到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成熟。

(2)手工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发明了陶器。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冶铁业兴起。汉代丝织业十分发达。东汉晚期发明青瓷。唐代陶器以唐三彩著称,制瓷业成主要手工业部门。宋朝时制瓷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如景德镇等。元代出现青花瓷,明清时期彩瓷技术成熟。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明代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的发展

商朝时期出现了职业商人和贝币,当时手工业和商业都由政府管理,称为“工商食官”。秦始皇统一之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对市严格管理。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六朝时出现“草市”。一直到唐朝,都实行严格的市坊分开的制度。宋代开始,市坊不分,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商业繁荣。北宋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大批新兴的工商业市镇,还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等商帮。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建立初期和历代王朝统治早期,这个政策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到了明代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时国家却推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市场成为列强的目标。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主要派别有儒家的孔子(仁、礼、以德

治国、有教无类等)、孟子(仁政、民本、性善论、养浩然之气)、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礼法并施、君舟民水等);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矛盾的相互转化、道等)、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等);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等);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历史永远向前等)。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使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为了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汉武帝正式定《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设太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末。(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有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与传统儒学实际上并不相同。但历代统治者为了树立偶像,把儒家创始人孔子定为圣人,不断加封。另外历代治国思想其实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三种思想按需要使用。)

(3)宋明理学

汉儒的思想并不完善,遇到魏晋南北朝这样的乱世就失去了权威。佛道兴起也对儒家造成冲击。唐朝时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到宋朝一些儒学大师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发展出了一门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称为“理学”。“理学”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表现在天是天理,在人身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所以伦理就等于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寻求“理”得方法是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接触万物加深对早已存在的“理”的认识。理学代表人物为北宋的二程和南宋的朱熹。其中朱熹被称为“朱子”,他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为“四书”,并且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成为统治思想也因为朱熹。但也有一派儒家学者认为,求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外求。这派被称为“心学”。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王守仁又称为王阳明,他把理看成是良知,提出“知行合一”。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了“异端”思想家李贽(批判孔孟儒学、批判程朱理学等)和王夫之(“理在气中”、“私欲之中,天理所寓”)、黄宗羲(早期民主思想、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工商皆本)、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风)等早期启蒙思想。但这些只是儒学内部的批判,并没有脱离儒学范畴。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①“四大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唐代雕版印刷业兴起。唐末火药用于战争。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产生重大影响。

②其他成就:明代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商朝甲骨文成熟。周朝时金文是主要字体。秦朝统一文字,小篆、隶书是主要字体。魏晋时期,汉字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序》。同时期人物画盛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是其中的代表。唐代书法发展主要有楷书(“颜筋柳骨”)和草书(“颠张狂素”)两个方向。唐代有“画圣”吴道子。宋朝时文人画成为主要艺术形式,但也出现了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文学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屈原《离骚》是代表性文学作品。汉代汉赋成为文学代表形式。唐代诗歌繁荣(李白、杜甫)。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繁荣。明清小说繁荣。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了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京剧产生。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①约前20世纪,古希腊进入爱琴文明时代。前11~前9世纪,古希腊进入荷马时代(爱琴文明可分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这两种文明都被毁灭,古希腊进入黑暗时代。当时著名的盲诗人荷马就生活在这一时期,所以又称荷马时代)。大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城邦出现。雅典和斯巴达是其中最大的城邦。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各城邦相互独立,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②雅典城邦实行民主制。城邦公民(祖籍本邦、有一定财产、成年男性)集体统治雅典。雅典民主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594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前506年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民主制主要体现在三大机构的设置上。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类似全国人大),由全体公民参与。五百人议事会由年满30岁的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类似人大常委会),负责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事务。民众法庭由年满30岁且无犯罪行为的公民选举产生的500人一个法庭。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公民)主权,轮番而治(轮流来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但雅典民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都没有获得权力。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发展与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形成“公民法”体系。前449年罗马制定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前3世纪中叶后,罗马在对外扩张中逐渐形成“万民法”体系。后来“自然法之父”西塞罗提出自然法思想。到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对过去的罗马法律进行整理,编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罗马法不只对维护罗马统治发挥了作用,也影响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繁荣也影响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生。古希腊最早出现的是自然哲学,到前6世纪,人文精神萌芽产生,标志是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兴起。(智者实际上相当于教师,传授演讲、修辞等知识,但一定要收取学费才教。)智者学派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期的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写了《理想国》一书,提出乌托邦思想;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①1世纪时基督教创立。后来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封建社会(中世纪)。这时期,基督教会控制了整个欧洲,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14世纪时地中海地区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当时欧洲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鼠疫,称为“黑死病”。这场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也让人们反思:活在教会统治下的生活跟死亡没什么两样。于是14世纪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其实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宣扬自己的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因为这时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不敢公开反对教会,只能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重视人,肯定人性,追求现世幸福等内容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在欧洲广泛传播。其中薄伽丘创作的

小说《十日谈》、诗人但丁的《神曲》、诗人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的《歌集》影响深远,他们三个被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或“文坛三杰”。艺术领域则涌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被称为“文艺复兴艺坛三杰”。17世纪文艺复兴扩展到西欧,英国的莎士比亚创作出《哈姆雷特》等优秀作品。

②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又爆发了一场公开反对天主教会(基督教在西欧叫天主教)的政治思想运动:宗教改革。当时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也叫《论赎罪券的功效》),反对教会的“因行称义”,主张“信仰得救”,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后来加尔文进一步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2)启蒙运动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伏尔泰(天赋人权)、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人民主权))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1500年前后,葡、西开辟新航路(代表人物: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等;葡萄牙:欧洲向东,西班牙欧洲向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在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造成了重大灾难,非洲也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黄金白银大量流入亚洲,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使隔绝的世界联系起来。)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7世纪荷兰:“海上马车夫”,主要方式是: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8世纪英国:从开始的“海盗式掠夺”到后来抢占殖民地、贩卖黑奴、商业贸易等方式,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3)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确立工厂制度,并逐渐向欧美扩展。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美德英法日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3世纪,英国颁布《大宪章》,议会制度开始萌芽。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国正式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后来这一天成为美国的“独立日”。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一天后来被定为法国国庆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法国共和政体。

②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

(2)巴黎公社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2)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①蒸汽机:18世纪中期,瓦特改良蒸汽机。后来出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轮船。

②电气技术:19世纪中后期,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基础上,发电机和电动机先后发明,电力工业诞生。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影响人类生活的电器。同时期还出现了内燃机和汽车,汽车工业和石化工业产生。20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1864年,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西方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地主阶级面对内忧外患,发起洋务运动。(20世纪60~90年代)。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1898年),农民阶级兴起义和团运动(1899年),都未能取得成功。19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1905年,全国几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形成。同盟会以孙中山为领导,三民主义为纲领,开展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临时约法》,宣布实行共和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后来并不满足,竟然公开复辟帝制。孙中山发动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倒台后,北洋军阀控制中国,形成军阀混战局面。孙中山又发动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4)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开始。由国共两党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开展了北伐战争,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行之时,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随后的“八七会议”明确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8.7)会议后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爆发,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1931年,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国民党持续对根

据地进行“围剿”。由于王明、博古的错误领导,中共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进行长征。(1934-1936年)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1)1936年10月,红军三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945年秋,国共两党代表举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在1946年发动内战。在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红军在长征路上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反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份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淞沪、徐州、太原、武汉会战,虽然取得过台儿庄大捷,也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的狂妄野心,但上海、南京等地方相继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人遭到屠杀。日军还在东北建立细菌毒气部队七三一,将无辜的中国人进行各种细菌、毒气实验。共产党在日军占领区进行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随着日军占领武汉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开始将重点放在敌后战场,对国民党则采取拉拢、诱骗的手段。国民党内部汪精卫叛变建立汪伪政权,蒋介石也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1940年,共产党组织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4年抗战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外商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迈出近代化第一步。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颁布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显著发展,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的侵略,大量工厂内迁,民族资本主义日趋萎缩。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以及美国加强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20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开展洋务运动。早期维新思想也在这时产生。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兴起。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前期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先后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苏俄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需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打赢战争。但后来苏俄领导人错误认为可以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造成人民的不满。)1921年,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模式”

1925年起,苏俄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937年苏联完成“二五”计划,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侧重点在农业。1970年,勃列日涅夫改革,着重发展重工业。20世纪8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走向混乱。

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1934-1936年,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理论:凯恩斯主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49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建立,“福利国家”出现。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危机爆发。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美苏成为超级大国。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美苏“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出台。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到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61年,不结盟运动形成。(不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结盟)。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993年,欧共体改为欧盟。改革开放的中国和经济发展的俄罗斯都是多极化中重要的一环。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先后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0世纪初,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狭义相对论。后来又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因光子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现代信息技术

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1969年,互联网产生。9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革命文学、现代主义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印象派、毕加索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贝多芬、印象派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早期电影是无声的,默片时代的明星是卓别林。20世纪30年代,电影技术进入“有声电影彩色时代”。

电视:1926年,贝尔德发明电视机,电视艺术诞生。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制定《共同纲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基层民主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由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企业力量壮大。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我国当前基本矛盾的变化和主要任务。1958年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开展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国情,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导致我国陷入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国民经济实施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好转。但接下来“文革”十年经济建设遭到了严重挫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扩大。“文革”期间邓小平曾全面整顿,成效显著。(1975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国企)改革,建立经济特区,形成对外开放格局。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中心)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形象地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1953年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同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断发易服、移风易俗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京张铁路、轮船招商局、航空业、电报

(3)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和电影、互联网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新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

(3)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江泽民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神舟5号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

(3)教育事业的发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考试围与要求 考试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容和部分选修容。 必考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制的确立 (3)法国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学% 素养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高考考查立足点 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素养二时空观念——核心思维 高考考查支撑点 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 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

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素养三史料实证——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 一、史料实证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 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 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 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 素养四历史解释——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 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 素养五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 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系统总结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 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 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 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 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 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2018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科考试说明 备注:红色标注为与2017年历史考试说明有变化的考点或表述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体现以稳为主,稳中出新的原则。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叙事(原表述: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叙事和历史结论(原表述: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懂得历史事实与历史观点的关系(原表述: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原表述:历史事物)。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原表述: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原表述: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原表述: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原表述: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提出独立见解(原表述: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I)、历史(II)和历史(III)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

2018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2)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

最新-2018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2讲 课时作业 大纲 精品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 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2.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A.电磁学取得辉煌的成就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C.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 D.细胞学说确定 3.英国科学家波义耳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主要是因为他 A.通过化学反应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B.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C.确立了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D.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4.2018·镇江模拟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与牛顿力学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融化了后者 C.前者解释了后者 D.前者概括了后者 5.20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打破了绝对时空观

C.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 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 6.下列生物学家中持有下图所体现的观点的有 ①拉马克②达尔文③拉瓦锡④哈维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7.有一次,爱因斯坦与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 都不理解你。”此话意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C.爱因斯坦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8.2018·云南昆明模拟年11月8日,人类发现了第一种所谓的“穿透性射线”,它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某些材料。不久,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发现者用此射线拍摄了维尔茨堡大学著名解剖学教授克利克尔一只手的照片,克利克尔带头向发现者欢呼三次, 并建议将这种射线命名为 A.伽马射线 B.伦琴射线 C.居里射线 D.电子射线 9.下图是2018年2月12日英属福克兰群岛岛国图卢瓦发行的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纪念

高考历史试题-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 最新

解读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2018年江苏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基本沿续了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的导向,倡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变化:1、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的表述与往年的考试纲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内容直指学科能力要求,共分为4类: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的探讨问题。其具体要求说明共列举12种,考生要认真研究和领会。 2、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罗列上,打破了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模块的编排顺序。必考部分按照"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分成三大块,将必考内容的政治发展史、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按专题打乱按历史时序重新排序。三大块所列专题分别为6个、8个、12个,沿袭了历史学科"薄古厚今"的命题趋势,其中政治发展史专题10个、经济发展史专题8个、思想文化史专题8个,与往年比较,政治史比重有所弱化,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有所提高。选考部分是直接罗列要考查的5-6个专题的名称,而无具体考点的表述文字。值得注意的是,选考部分删除了选修教材中的不少专题内容,复习时应对照复习。 3、考试形式部分,与往年的旧高考相比,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减为100分钟,试卷分数由原来的150分减少为120分。在试卷结构上首次出现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划分。必做题约占80%,选做题约占20%。2018年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历史的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说明不再对考点的分布不再在历史时序上作分数比例上的分解要求。 备考建议:1、考试范围符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考内容为历史三个必修模块,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考试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保留下来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属于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考生们拿到考试说明后应严格按照说明上的内容逐点复习。 2、从所附典型例题示例中,题型仍保持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在非选择题部分,提供"新材料、新情景"的材料解折题和材料问答题为主要题型。要引起重视的是,出现了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论证和探讨历史观点的主观题题型,再次反映了18年历史高考对学科能力考查的要求,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把握好。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激扬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数学、历史、政治、地理整理)

语文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 “语文 1”至“语文 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018高考全国卷Ⅲ卷历史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4.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5.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6.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试题(Ⅰ卷)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约1/5),大部分都是由朝廷任命、上供或者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别于“拥重兵”),功能主要是“防骄藩”(防范骄纵的藩镇)。结合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百余年”的信息可以判断出,D选项正确。A、B根据材料都无法得出。C 选项片面解读了材料,这一时期的“藩镇”设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依旧存在,只是比之前有所降低而已。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 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 B正确。图画仍属于传统绘画,无法体现新类型,A错误。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C错误。材料体现了朝臣思想的愚昧,并未体现传统观念的更新,D 错误。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018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分析

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 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100分。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二、考点分布分析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以上种种都提示我们,高考历史甚至可以说文综“背多分”时代已经过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过踏实的积累、勤奋的练习,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能力。 3.试卷关注家国情怀和时事热点 近年来,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时代话题都在高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去关心民族民生,关注这个时代。 四、2019年复习建议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重点关注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干知识,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要重点关注,为此形成学生对历史的总体印象和直观感觉,为新一年的复习备考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另外需要注意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把握,做到准确而迅速的反映出来才可以。 2.关注时事热点,当年高考五月份的热点话题也要紧扣。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寻求其与教材所学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思路进行大胆设计,提升时事热点的归纳和考点链接能力。

2018高考历史考纲(必修版)

2018高考历史考纲(必修版)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国家的诞生:约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 ②前16世纪汤建立商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③约前1046年,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周公姬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制定周礼。 ④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东周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陆续变法(前356年商鞅变法),实行君主专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国家大一统。 ②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郡县制、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最终短命而亡。但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朝(西汉)由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承秦制,又加以改进,先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引起“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改用“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内外朝制(内朝决策,外朝执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察举制(选拔人才)。 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后来剩下魏、蜀、吴三国,又被晋统一。晋朝短暂统一后中国又陷入分裂,史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国家由大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成九个等级,如上上,下下等)选拔人才,造成士族垄断官职,难以选拔真正人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③隋唐时期,国家再次实现统一。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管辖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户部,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际是分宰相之权)、科举制(分科考试取士),在唐朝得到完善。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由盛转衰,经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最终灭亡。中国再次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④两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时期。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祖采用“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出任地方官,另设通判监察地方,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宰相权力,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偏安江南,最终也被元所灭。 ⑤元朝是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元朝只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中国省级行政的开端。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渐衰落。明初沿用元朝的中书省的设置,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由皇帝掌管六部。但皇帝无法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设立内阁帮助处理政务。但内阁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明代起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全部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考生只能用八股文回答,导致读书人开始死记硬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社会潮流。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Ⅲ)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 历史 1.D【解析】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2.B【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 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3.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4.D【解析】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天演论》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非进行反清革命,故D项正确,排除B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进一步研究并纠正其错误,可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 6.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B、D项。 7.C【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

历 史(2018年河南省高考大纲)

历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 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2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 宋明理学 (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 科技成就 (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 文学成就 (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雅典民主政治 (2) 罗马法 3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 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 新航路的开辟 (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 工业革命 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 《共产党宣言》 (2) 巴黎公社 5. 近代科学技术 (1) 经典力学 (2) 进化论 (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 1840 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