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宇宙的本质: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

第一节

1、宇宙的特点——物质性

天体: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叫做天体。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自然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星际物质。

2、宇宙的特点——运动性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世界,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统。

3、光年是距离单位。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200亿光年。

4、宇宙的演化,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过程。

5、地球的普通性——地球只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太阳系八大行星分为三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三类行星,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

体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

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

6、

(1):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均是逆时针;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为顺时针。

(2):小行星带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金星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与公转方向相反;其余七大行星自转与公转方向一致。(5):注意彗星彗尾的画法。

7、八大行星的共性: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8、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外因——宇宙环境

稳定——太阳和光照

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2):内因——自身条件

适合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液态水。

第二节

一、太阳辐射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叫太阳辐射;

3、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

一个氦原子,释放能量。

4、太阳辐射能作用:1):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5、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6、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

最丰富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一部分、内蒙古高原西部(原因:世纪金版P5)

最贫乏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一部分(原因:世纪金版P5)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纬度、地形、天气、日照时数、大气能见度

二、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亮度由内向外逐渐降低;温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

2、黑子:发生于光球层;黑子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显得暗一些;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3、耀斑:发生于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第三节(重点)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中心:地轴。地轴是无限细的、假想的,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极点。

2、自转方向:从侧面看——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3、自转周期:

恒星日:地球自转360°,时间为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地球自转360度59分,时间为24时,是人们使用的地球自转周期。

4、自转速度:

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约15°/时。

线速度: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670千米每小时;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837千米每小时,约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中心:太阳。

2、公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3、公转周期:

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是人们使用的公转周期。回归年时间比恒星年时间短的原因:由于地轴进动,导致春分点西移,公转不到360°。

4、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地球公转角速度约1°每天,地球公转线速度约30千米每秒。

5、如何确定公转轨道上的四节气:看地轴的偏向

三、黄赤交角

1、地球自转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平面叫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23度26分,就是黄赤交角。黄赤夹角的变大和变小,五带该怎么变化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移动。

3、春分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尔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尔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尔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尔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四、昼夜交替

1、地球上有昼有夜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自转。

3、如果没有地球自转,仍会有昼夜更替,因为地球的公转,只不过昼夜更替周期为一年。

4、晨昏线相关知识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晨昏线移动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随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经过的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7)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8)过切点经线的地方时为0:00或12:00

9)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太阳直射的纬度与过切点的纬线互余

五、地方时

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度)。说明:

①符号的用法:东“+”西“-”。

②东西方向的确定:根据东经度和西经度的概念来判定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自西向东越过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加一天

三种情况:两者都为东、两者都为西、一东一西

六、区时

1、时区的划分

2、区时的概念:中央经线(该时区乘以15°)的地方时

3、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商……余数(余数>7.5,商进1;<7.5,商不变,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数)。

4、计算:东加西减,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涉及日期的变更

三种情况:两者都为东、两者都为西、一东一西

七、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向着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八、新一天的范围:0:00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九、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

1、昼长夜短;

2、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4、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秋分日——次年春分日)

1、昼短夜长;

2、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3、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同学们要会分析不同时间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趋势。

十、昼夜长短的计算

1、通过昼弧和夜弧来求

找一点的昼弧和夜弧的方法:过这一点作该点的纬线

2、通过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

方法:如一点在晨线上,则该点的地方时就为该点的日出时间;如该点在昏线上,则该点的地方时就为该点的日落时间

在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日出,日落时间,昼长,夜长都相等

十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90°-纬度差(所求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在赤道同侧高纬减低纬,在赤道异侧相加)。

2、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

3、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南半球最小。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北半球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两回归线之间地区:两次直射,=90°

两回归线上的地区:一次直射,=90°

4、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点,正午太阳高度才能达到90°

十二、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的纬线和地方时为十二点的经线)

十三、判断两点的方位

先找准参照点,以参照点建十字架,即过该点的纬线和过该点的经线,再确定方向

十四、五带

热带:能够被太阳直射的地区,为热带。包括两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

寒带:有极夜现象的地区。包括两极圈及其以南以北地区。

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夜的地区

十五:四季的划分

十六、太阳光照图

(1)侧视光照图

图1-4-6 (2)俯视光照图(图1-4-7)

图1-4-7

(3)透视光照图(图1-4-8)

(4)圆柱投影光照图(图1-4-9)

图1-4-9

(5)局部光照图(图1-4-10)

图1-4-10 (6)其他变式图(图1-4-1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