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名词解释

1、拟态环境

李普曼提出信息环境

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提出

认为媒介本身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部落社会——脱部落社会——地球村

3、社会地位的赋予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阐述大众传播的三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时提出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4、第三人效果

提出人美国戴维森

1.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时,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

2.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例如儿童产品的购买者是他们的父母

3.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5、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6、意见领袖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具有如下特征:

1.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传媒接触大

2.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3.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

4.影响力有单一型和综合型

简答题

1、传播的定义和特征?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告知作用)

第二,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大众传播时代中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P111

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通过媒介制造的信息环境而去认知和把握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3、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第一,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第二,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在交往中实现人格的统一)

第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库利“镜中我”)

第四,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拥有自己的社交圈)

4、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由米德、布鲁默等人提出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包含三个核心主题: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前

者是意愿和行为主体;后者是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自我意识

的形成是主我作用于客我的结果,也是主我与客我辩证互动的结果。

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在

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5、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6、赖特四功能?

美国学者赖特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信息需要)

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报告刚刚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

2.解释与规定

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

4.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文学的、艺术的、游戏性的内容等。

7、议程设置的三个观点?

麦库姆斯和肖最早提出:公众会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要程度的设定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媒介似乎常常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这一导向就是媒介议程设置。

主要观点:

第一,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第二,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第三,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8、传播效果: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

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

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不受约束和控制的新闻自由

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一是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二是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媒介的新闻自由受到各种关系形式的制约,如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非利益形式等。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而服务。对政府而言,大众媒介对公民的影响力很大,以致通过种种方式限制其自由发展,方式包含: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和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其次,广告商及其商业伙伴、媒介所有者掌握着媒介的经营命脉,媒介内容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他们的要求。再次,社会上诸如政党、宗教团体等组织其利益也要通过媒介反映出来。

还有亲朋好友或直接提供资金或运用其影响力来确保各自利益在媒介中得以体现。

2、论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及其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传播作用

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中的非常态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多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匿名性指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无社会约束的状态,在“法不责众”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以流言为主要形式

公众舆论

3、近年来,公众喜欢通过网络论坛发布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传统媒体关注后成为公共事件,用三个传播学理论加以阐述。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最早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

“知识沟”: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沉默的螺旋:表述的是媒介对社会的控制机制,即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影响因素: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广泛

4、联系实际论述大众传播对我们的影响(功能、效果方面)

拉斯韦尔概况大众传播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

但是也会有: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精英文化的衰退;我们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等等

5、网络时代,对把关人理论的认知?

传播学先驱之一,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关于如何决定家庭食物购买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指的是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随着网络传播载体的私人化、传播内容的复杂化、传播对象的自由化,新闻业作为守门人的特权正在受到威胁。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网络“把关人”在传播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很大的。对于不良信息的删选,对于暴力、黄色信息等控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于控制了这些信息的进入流通领域。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的一些嬗变。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关人”的身份变得不再明显。网络的互动性和信息容量的增大会造成传统的把关人消失,但也会造就一种全新的把关系统,这一系统的关键就是新闻监控的扩大化,也就是传播责任的泛化。

在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会的影响下,如何保障“把关人”的正常运行对于传媒健康的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有很大的关系。从“控制者”向“引导者”过渡由于网络的信息具有流动性、交互性等特性,使得网络下的新闻媒体不能够像传统媒体那样控制手中最后看到的信息,但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多元化的特性引导在网络中眼花缭乱的受众去看网络“把关人”希望受众收看的信息。

新闻传媒相关常识

石家庄精英中学早读资料高二语文(文) 使用时间:2018-02-25 组编人:祁业达 1 一、理解记忆:常见传媒方式对比 报刊 传媒特点:1.易保存,可反复阅读。2.有很强的阅读自由度。 3.时效性差,读者范围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 报道特色:适合深度解释信息。 接受信息策略:1.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2.可以采取快速浏览和细细品读相结合的方式。 广播 传媒特点:1.诉诸听觉,综合音响效果、音乐、对话,甚至沉默,可以引发听众的想象。2.声音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3.按时间顺序播放,听众的选择性差。 报道特色:1.可以直接采录现场的种种音响,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包括更多的描述性话语,通过语言传达清晰而又吸引人的视觉图像。3.口语化强。4.经常运用重复的语句来强调某些关键信息。 接受信息策略:1.或躺或走或站,可以以轻松的心态去听。 2.发挥想象,在脑中再现现场画面。 3.声音转瞬即逝,要求在听的过程中集中精力,抓住关键信息。 电视 传媒特点:1.视听综合,感染力更强。 2.声音和画面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3.按时间顺序播放,观众的选择性差。 4.空间限制较大。 接受信息策略:1.长于纪实再现,直观性强。 2.时效性强。 接受信息策略:1.关注画面细节,感受现场氛围。 2.关注镜头剪辑的方式,体察记者的创作意图及倾向性。 3.声音、画面转瞬即逝,要求在观看的过程中集中精力,抓住关键信息。 网络 传媒特点:1.传播迅速及时。 2.综合运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 3.互动交流性强。 接受信息策略:1.时效性强,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可以及时更新。 2.网络新闻选材宽泛,内容活泼,较少受限,但良莠不齐。 3.多媒体报道的形式,综合了电视和报刊的优点,既有直观性,又适合深入解释。 4.标题清晰、突出。 接受信息策略:1.增强鉴别力,保持清醒的判断,不被假信息所左右。 2.通过快速浏览标题,确定仔细阅读的内容。 3.可以随时发表评论,与网友交流。 二、理解:文体知识 动态消息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简洁报道,是消息诸体裁中报道量最大、时效最快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之一。 动态消息的题材范围很广,政治、经济、文教、体育、军事、科技、社会生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动态消息,按照题材的性质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大类。 “硬新闻”相当于通常所说的事件消息,主要是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诸如政治事件、军事冲突、外事活动、经济动态、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等等。这类事件有的是突发性的,有的是事物发展进程的飞跃阶段,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这类事件对人类的生活有重大影响,报道这类事件的消息也就最引人注目。 “软新闻”属于非事件消息,主要是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气象、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等等。这类事物的变化过程相对地长些,时间性不像突发事件那样强。但是,这类新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工厂、机关、学校、城市、农村到处都有,是新闻报道的广阔天地。这类新事物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报道这类新事物的消息也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 三、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 1. 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的精华,同时也满足了受众尽快获得最新消息的心理需求。 2. 便于记者抢新闻,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 3. 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果版面不够,可以从后往前删,不必调整段落。 四、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弱点: 程式化、单一化,比较枯燥。 五、成语背记: ①不通文墨: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②过门不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③“独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见解高超。 ④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⑤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⑥独善其身,指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指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①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 很平常。 ②醉生梦死: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侧重于形容昏沉颓废,偏重在浑浑噩噩,指糊涂、昏沉。 ③久而久之:指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使用正确。 ④勠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使用正确。 ⑤势如破竹: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⑥同日而语:同一事物或人在不同时间的比较。使用正确。 六、理解记忆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出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要化悲痛为力量,从而促使我们承担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 好处: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起下文。(2分)②让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在敌军的领域内,渲染紧张气氛,为下文写军人的乐观互助做了反衬。 “变与不变,和谐共处”如何理解:要在变与不变中各取所需。“变”的是偶像崇拜的对象,偶像崇拜的精神,偶像崇拜的趋势。“不变”的是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许多根本的价值观。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时代的包容与开放,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生态,并着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七、背诵《荀子·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以金石为例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新闻传播学 (英文)名称: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一、学科概况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学、传播学及其它新闻传播现象的学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闻学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的大学作为一门学科讲授。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我国新闻学科创建的起点,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传播学则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1997年,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组合成一个一级学科,称为“新闻传播学”。 在信息全球化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播交流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构建社会现实,交流公共话题,影响人们的现实感知,改变人际交往和关系。传播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本学科的重要性因而愈加凸显。本学科目前所呈现的状况是:1.培养具有思考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2.随着大量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新闻传播学原有的内涵外延及其学科建制,面临新的调整和规划;3.学术基础逐渐厚实,研究水平大为提高,一批训练有素且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中青年学者已成为中坚力量。 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将呈以下主要趋势:1.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媒介等等概念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由此将导致整个学科发生新的多方面的变化;2.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将不再是以媒介本身作为划分的唯一依据,而以传播内容或其他新的尺度为依据重新规划专业类别,以适应媒体融合或多媒体传播的需要;3.以全球传播的视野,深入全面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实践、体制与观念,提出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努力建立既有中国本土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传播理论话语,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解读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解读文学类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三大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本专业需结合写作技能的训练及相关文化现象的研讨。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它们在培养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专业课程上是相近的,主要有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史等等。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更重视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教学能力训练。 总体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但就业面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 汉语言 “汉语言”比“汉语言文学”少了“文学”二字,说明其研究重点不在“文学”,而在“语言”,其学习特点不是“浪漫”,而是“严谨”。 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

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发展史、实验语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方言学、语言调查、语言逻辑等等,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汉语言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其主要课程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汉语言所学习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都是研究语言文字规律的,而汉语言文学,它更多的是研究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汉语国际教育 本专业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的人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等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虽然设在中文系,但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通常需要达到专业水平,学生不仅要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应当对国外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拥有传授中国语言的资本。 学生毕业就业 1、可以报考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经继续深造可在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2、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可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比如孔子学院等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

2017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基础知识很重要吗

2017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基础知识很重 要吗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总结归纳知识 整理笔记对一个三凯程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报考院校近10年的真题找出最爱考的知识点,然后自己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梳理知识,第二可以加深记忆。薪火的重点还是很靠谱的,可以边看边记忆,不懂得再翻书,再总结,再记忆。 在此凯程辅导老师们要提醒一点,最好的办法是,每看一遍书都得要把自己的笔记再整理一遍,查漏补缺,千万不能遗漏重点考点。还有些在每轮复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解释都该单独列出来,找出解释。加强记忆。说实话,名词解释就比各人的积累,谁看得多记得多,谁的胜算就大。 (二)重视基本知识 纵观各名校历年的考题,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题考得也满基础的,但你自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提醒大家牢记每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如果在基本概念和内容上失误,这太不应该。 (三)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的老师分析15年各名校的考试题,就会发现,各学校越来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无论是试论还是业务,都注重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今年新闻业务就有高分的写作题,而且紧跟热点,切合实际,要做好此类题就要广泛涉猎新闻与传播类期刊。 当然,更应当对当年的媒介热点抱以敏锐和理性的态度。考新闻千万不要与新闻本身脱节,每天及时了解新闻是必要的,如果没时间看报,可以再吃饭时翻翻手机报也可以啊。其他有关新闻业界的网站,如CJR,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论坛,人民网传媒,或者著名传媒人的BLOG如陈力丹之类的,在放松的同时也得了解下业内的动态,要真正的融入这个圈子,你首先得从学习别人开始。 关于热点的问题,凯程老师建议,可以把每个热点做成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关键词,然后就这个关键词在全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文章,找出业内著名专家或者代表性观点的文章集成合集,打印出来,这就是你考试最好的复习资料。这个方法对三跨的考生最有效,不仅能即时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能借鉴名家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真的可谓一举多得。 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硕士计划招生110名,总体来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北京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笔记,重点。

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法 法: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在我国,就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二.新闻传播法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含义: 1.任何权利主体在享有某一权利的时候,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 2.任何权利主体的法定义务,对它在法律关系上对应的主体来说,就是法定义务。 公法和司法: 公法 包含:宪法,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司法 包含:民法,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平等,自愿,公平,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 新闻传播活动法律关系中既有公法关系,又有司法关系,有时还会发生重合和交叉(eg:公民通过媒介批评政府官员引起的名誉纠纷) 第三节:我国新闻法的渊源 我国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法的基石) 法律:在我国,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律一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 基本法律包括: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调整社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三组最重要的基本法: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刑法: 规定犯罪和刑罚。作为最高的禁止性规范,包含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约束和对妨害新闻传播活动犯罪的制裁。 民法: 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 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 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起源(实践论)与本原(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事实第一性)观。 4、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5、新闻事业及其性质、社会功能与阶级性。 6、新闻价值的含义及其要素。作为新闻人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准,新闻价值观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区别。 7、新闻为什么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主观真实的努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公正性的关系?新闻真实的含义与分类(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者说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如何看待新闻的“本质真实”这一观点?结合实际分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防止新闻失实的对应措施。 8、新闻媒介的定义。新闻媒介的种类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网络新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国内外着名新闻媒介机构概况。 9、结合当今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分析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运行机制。 10、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以及两者的演变过程。 1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 1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3、简述9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的“公共新闻”(或称“市民新闻”)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及其实践? 14、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 15、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 16、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7、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结合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党性原则,分析当前形势下党报的改革问题。 18、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流程。新闻报道的体裁及其特征。新闻写作的主要体例

2020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2020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一 览表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一起来了解一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吧!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学校数 1中国传媒大学5★+6592中国人民大学5★+6593武汉大学5★+6594复旦大学5★+6595北京大学5★+6596北京印刷学院5★+6597华中科技大学5★+6598厦门大学5★6599暨南大学5★65910四川大学5★65911浙江大学5★65912南京大学5★65913南京师范大学5★65914郑州大学5★65915安徽大学5★65916华东师范大学5★65917河北大学5★65918上海大学5★65919华南理工大学 5★65920南昌大学5★659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应获能力 1.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 3.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 4.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工作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新闻传播法教程 总结

名词解释(5‘×5个 1、新闻传播法:广义上来讲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 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各个法律部门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条款。是跨越多个部门具有多种法源的许多法律规范的集合体。狭义上来说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如“新闻法”、“报刊 法”、“广播电视法”等。 2、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 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3、煽动危害国家:包括五项罪名,一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二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罪,三是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四是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五是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4、表达权(不一定是名词解释):表达权的核心是一项政治权利,公民运用出版 物新闻媒介行驶表达权属于出版自由的范畴。 5、著作权:即版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自己的科学或文学、艺术 等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 简答题(8‘×5个 1、知情权里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是什么? 消极权力是指对自然存在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只是承担了(消极的)不予干预、妨碍的义务、积极权利是指有关信息本来是应当让公众知悉的,但是现在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手里,知情权必须借助他们的积极行为才能实现。 2、新闻法制建设的难点? 1 法的刚性和意识形态的弹性矛盾 2 新闻媒介社会控制功能与表达功能的矛盾 3 权利的普遍性和权力的等级性矛盾 4 法的稳定性和舆论导向的随机性的矛盾 5 随即调控和依法行政的矛盾

3、新闻侵权的要素、表现形式? 要素以及表现形式 1 侵权言论已经发表 2言论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3 言路具有特定指向 4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 1 为学习、研究和教学科研目的而使用 2 为新闻传播而使用 3 其他公益使用 4 免费表演 5 特定群体使用 论述题(15‘+20’ 1、如何避免新闻审判 1 变以侦查破案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 2 变单向度宣传为中立平衡报道 3 变激情诉求为理性讨论 2、党的纪律和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法律、纪律和道德)? 1 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和进行 2新闻舆论监督不近视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而且是党和政府推动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需要党和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3 要注重社会效果,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 4 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事实 开放式思考 1突发事件(证券) 2陈永洲(诽谤、新闻侵权、法人人格权)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题集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题集 (一) 1.希腊神话中的海洋神是() A.波塞冬 B.阿尔米斯 C.宙斯 D.赫淮斯托斯 2.被称为“悲剧之父”的古希腊悲剧诗人是() A.索福克勒斯 B.阿里斯托芬 C.欧里庇得斯 D.埃斯库罗斯 3.欧洲文学史上“社会问题剧”的始创者是() A.索福克勒斯 B.欧里庇得斯 C.肖伯纳 D.易卜生 4.哥尔多尼著名喜剧《一仆二主》中充满活力的仆人形象是()A.彼阿特里切 B.弗罗林多 C.特鲁法尔金诺 D.斯韦沃 5.米开朗琪罗雕塑代表作品是裸体石雕() A.《酒神》

B.《哀悼基督》 C.《大卫》 D.《摩西》 6.但丁的代表作是() A.《新生》 B.《飨宴》 C.《论俗语》 D.《神曲》 7.巴尔扎克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的作品有()A.《弃妇》 B.《高利贷者》 C.《高老头》 D.《古物陈列室》 8.《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的() A.武功歌 B.宫廷小说 C.喻意小说 D.寓言故事 9.法国“新浪潮电影”兴起是在() A. 1931年 B. 1958年 C. 1962年

10.莎剧《麦克白》描写了一个发生在()的故事。 A.挪威 B.丹麦 C.英格兰 D.苏格兰 11.狄更斯的第一部孤儿小说是() A.《奥列佛·退斯特》 B.《老古玩店》 C.《大卫·科波菲尔》 D.《远大前程》 12.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是() A.《谢利》 B.《呼啸山庄》 C.《简·爱》 D.《维莱特》 13.作为《浮士德》全剧总纲的是() A.“献诗” B.“舞台上的序幕” C.“天上序幕” D.《浮士德》第一部 14.对歌剧艺术的改革作出了许多贡献的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歌剧作家是()

以新闻立法规范媒介行为

以新闻立法规范媒介行为 随着新闻媒介对案件报道介入的增多,媒介审判越发成为公众对媒介行为关注的焦点。关于媒介审判,魏永征教授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侵犯人权的现象。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刑事案件报道中。主要表现为在案件审理前或判决前就在新闻报道中抢先对案件进行确定式报道,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等结论。新闻媒介究竟应如何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舆论引导作用,引发学界和业界的深入思考,通过新闻立法而规范媒介行为的呼声不断走高。 媒介审判:规范媒介行为的起点 1.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特点 (1)事件主体多具显着性 纵观我国近些年被热议的媒介审判现象不难发现,构成此类现象的事件主体基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主体的显着性较强,都是容易引起公众关注和反馈的热点事件或人物。 2011年的“药家鑫案”堪称媒介审判的代表。该案被媒介报道后,因其残忍恶劣的作案行径,成为当地的区域性话题。然而随着媒介曝光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采访受害人家属、撰写主

观性评论文章等介入性内容不断出现,公众情绪被极大程度煽动,这种群体情绪迅速蔓延,甚至淹没了一些媒介关于真相的挖掘。 (2)网民意见影响力增强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受众被赋予更自由的媒介话语权。互联网为受众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时代,而微博的兴盛更是让每个受众真正变身新媒介用户,握紧话筒,随时随地发表意见,网民意见逐渐开始发挥强有力的舆论影响,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由于网友基数众多,优势意见往往会形成螺旋效应迅速扩散,最终演变为“压力集团”,反过来对媒介和相关涉事方施压。 因而在一些媒介审判现象中,总能看到媒介以“舆论”之名发声。很多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在审理判决过程中,网民意见也于无形中对司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影响 (1)损害司法公平公正 媒介审判最直接也是最显见的影响就是损害司法公平公正。在案件调查审理和判决的过程中,公平公正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机构在履行职责时应予首先保证的前提。然而媒介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评论却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司法。在媒介审判中,媒介所认定的事实往往来源于线人爆料、记者采访等方式获得的案件事实,相对于司法程序的法定证据事实而言,没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和逻辑判断,缺乏合法性和客观性。

2020考研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旗开得胜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新闻传播学 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 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 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 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 5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 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 生需求量有限。 及干货 ■ ■ 2020考 研

旗开得胜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 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 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 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舆论 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 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 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2

旗开得胜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 )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考试时间为90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 卷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 职业发展资格认证: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认证目的: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做好全国广 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工作。 五、就业前景

理论新闻传播学的知识梳理

实用标准文案 绪论 1.理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及定义 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相对应指出了传播研究的五个方面,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提示:5W模式的优点在于直观的表现了传播的过程,规划了传播学研究。缺点缺少了 反馈环节,忽视了噪音的干扰。) 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行为、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新闻传播学应是传播学的一部分,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这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可细分为理论、应用和历史三个分支,即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 1 .人的需要、动机与行为发生的关系 需要——→动机——→行为——→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是指生命体对某种目的的渴求和欲望。需要是行为得以产生的原动力。动机,是指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行动的念头。动机是基于需要而产生的,动机性行为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因,都是由动机而激发而形成行为。二是有目标,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总之,需要时动机产生的动因,但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需要指向特定的目标,并且具备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可能性时,动机才能形成,才会具备激发人的行为的动力,即当和需要相适应的客观条件出现时,愿望、需要才能成为行动的动机。 2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 (2)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等。 (3)社交需要,如友谊、情感、归属等。 (4)心理需要,如自尊、尊重、权威、地位等。 (5)自我实现需要,如胜任感、成就感等。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 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不同时期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不同,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 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时从外部的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精彩文档

新闻传播类入门书籍选读六十本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不过张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 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涉猎的内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 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奕。 推荐指数:*** 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你吧。 推荐指数:*** 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一个书

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0、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