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第五中学备课专用稿(改进版)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 电 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 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 缘体等。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 ,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 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 ,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 , 因此本节课作为初 中电学起始课 , 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 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 过, 初中阶段应在 这个基础上 ,通过实验分析 ,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 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 ,挖掘深度 , 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 15.1-3 所示的演示实验 , 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 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 , 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 告诉学生的 , 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 , 应举例说明 : 一根摩擦过的玻 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 , 大约只有 10-7 库仑, 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 ,大约有几 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 ,此地只要 学生了解即可 ,留待 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 ,此地 主要是让 学生 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 ,可用演 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 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 , 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 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 ?了解原子结构 , 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 , 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 , 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 ,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 ,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 , 激发 学生 主动学习 的兴趣 ;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初步认识 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 :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 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 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电荷量及其单位 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初三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练习答案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如图1所示的“吸引现象”由静电引起的是(C) A.磁铁吸引硬币B.压紧的铅块互相吸引C.摩擦后的气球吸引头发D.吸盘吸在墙壁上 图1 图2 2.(2017·安徽)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是通过电场产生的.如图2所示,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带同种电荷的物体A和B,可以这样分析A带电体所受的静电力;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关于B带电体受到的静电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A.B处于A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B.B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C.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D.A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3.(2017·咸宁)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容易被梳子“粘”起,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的是(B) A.用硬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纸片“粘”在杯口上 B.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C.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 D.两个铅杆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4.(2017·常州)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A) A.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B.中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D.原子核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5.(2017·株洲)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A) 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 毛皮 C.质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D.质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 6.(2017·河南)如图1所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额金属球,验电器的 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摩擦过程中创造了电荷B.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荷 C.经橡胶棒接触后的验电器带正电荷D.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 排斥 7.(2017·大连)用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 小球都带正电,在将乙球慢慢靠近甲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C) 8.(2017·南通)把两张用丝绸摩擦过的塑料片相互靠近时,它们会张开,这是因为(A)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B.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9(2017·衢州)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先用甲靠近乙,发现乙被排斥;再用乙靠近丙,丙被吸引(如图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③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一、两种电荷教案

一、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

10.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物理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 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摩 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技能:通过实验,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难点: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 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 是,简称,符号。 5.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 能吸起纸屑;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下面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现象。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1.两种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 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 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 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电流和电路【教案一】第1节 两种电荷(2021年-2022年)

第1节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 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 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 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 二、教学重点 1.电荷间相互用 2.原子结构 三、教学难点 1.摩擦起电的实质 2.原子结构 四、教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 通草球等。 五、教学教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 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 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 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 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 (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 (3)毛衣容易脏; (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 (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 (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 (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 (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 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问题1: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 方法一: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靠近另一个带电体,如果相互排斥。如果相互吸引,可以证明带电吗?

1两种电荷导学案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接触起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__ ,异种电荷 ___ 。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是,简称,符号。

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所示,某同学从塑料滑梯滑下来后,头发丝一根根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有趣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摩擦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电荷 B.竖起的头发丝不带电,但是滑梯带负电荷 C.竖起的头发丝带异种电荷 D.竖起的头发丝带同种电荷 2 . 下列关于粒子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C.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D.把 10mL 酒精和 10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等于 20mL 3 . 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去靠近挂在绝缘细绳下的轻质导体小球,小球被吸引,如果用带负电的物体去靠近小球,则() A.小球也将被吸引B.小球将被排斥 C.小球将静止不动D.小球有可能被吸引,也有可能被排斥 4 .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这是由于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C.丝绸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D.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5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电路中有电源一定有电流 C.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一定越小 D.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6 . 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一个轻质绝缘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由此可以判断 A.小球可能不带电B.小球一定带负电C.小球一定带正电D.小球可能带负电 7 . 通常情况下,对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冰、玻璃、松香是晶体B.玻璃、松香、橡胶是非晶体 C.橡胶、玻璃、铁是导体D.冰、铁、玻璃是绝缘体 8 . 下列关于“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C.电路中有电流,说明电路中一定有电源,而且是通路 D.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9 . 电饭锅是常用的家用电器,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组成材料中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 B.工作时,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 C.工作时,通过热传递使食物温度升高 D.与其它家用电器是串联连接的 10 .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B.箔片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案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③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

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本章内容概述 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 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 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第二,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 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设计制作:陈代富 第十五电流和电 路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第1节 两种电荷知识点梳理

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梳理) ★考点概览 一、知识点与考点 什么是物体带电 二、考点解析 1.考点剖析:电磁学是物理的重点内容,在整个物理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做好电磁学的复习,在中考物理中显得非常重要。电磁学涵盖的知识面宽,具有考点多、问题方式多样、分值高、题目种类多等特点。纵观历年中考试卷,涉及到电磁学考题,少则4、5道题,有时会更多。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一般情况下,使用探究题和压轴题(计算题)必有一道,并且分值很高。从整张试卷看,电磁学内容所占分值在25分到40分之间,所占比例高的可达 第 1 页共3 页

45%,平均比例为38%左右;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两种电荷是电磁学内容的开篇,虽然考题出现的频率不高,但作为最基本的知识,也是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本节主要知识点有:电荷的概念、如何理解两种电荷、如何验证电荷、导体和绝缘体概念以及常见材料的分类等。 2.常考题型: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电荷概念的理解、验电器的使用、对导体和绝缘体理解的考查三个方面。考试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也有出现。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 一、电荷 1.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带电物体(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后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第 1 页共3 页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干燥的木头是绝缘体,潮湿的木头是导体 B.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绝缘体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工材料 D.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方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只有正负两种电荷 B.与带负电的物体相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带正电荷 C.夏天雷雨时,天空中划过的闪电不属于静电现象 D.摩擦起电使物体产生了电子,由于电子的转移,使物体带上了正负两种电荷 3.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D.摩擦创造了电荷 4.绝缘体是这样一种物质() A.没有电荷 B.没有电子 C.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D.没有正电荷 5.闪烁的彩灯衬托出城市的热闹与繁华,彩灯的内部结构如图所示,彩灯是采用串联的方式接入照明电路的,任一彩灯的灯丝熔断后,其他的彩灯仍继续发光,其原因是彩灯的结构中有() A.特殊的灯丝 B.金属杆引出线 C.与灯丝并联的带绝缘层的金属丝 D.彩灯内充有特殊的气体 6.下列物质中都是导体的是() A.铜丝、橡皮、石墨 B.大地、食盐水溶液、人体 C.塑料、橡胶、玻璃 D.陶瓷、干木头、金属 7.1s钟内通过一电视机的电量是0.18C,1min内通过一晶体管收音机的电量是3C,则通过电视机的电流I1与通过晶体管收音机的电流I2的大小关系是() A.I1>I2 B.I1=I2 C.I1<I2 D.无法确定 8.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

人教版初三物理上册《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知识目标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视频。 https://www.360docs.net/doc/4c5694740.html,/show/HHLn2nOjzxzcwYPiGuEXFA...html 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揭开这个谜底!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活动1: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活动2: 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活动3:根据上面的学习,出示一个塑料棒,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想知道我手中的这个塑料棒是否带电, 你有哪些方法来验证? 归纳总结: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 (3)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 活动4: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分析、讨论现象原因,不同意见的给予补充。

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基础练)

第15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1.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A.一定带正电荷 B.一定带负电荷 C.可能带负电荷 D.可能带正电荷 【答案】C 【解析】如图乙、丙相互排斥,因为同种电荷排斥,已知丙带正电荷,所以乙也带正电;如图甲、乙相互 吸引,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甲可能带负电;又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甲也可能 不带电.故C正确,ABD错误. 2.客车行驶时窗帘被“吸”出窗外。下列现象中,“吸”的物理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A.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能“吸”起纸屑 B.拔火罐时罐子“吸”在皮肤上 C.削平的铅柱挤压后会“吸”在一起 D.厨房中的抽油烟机能将泊烟“吸”走 【答案】D 【解析】客车行驶时窗帘被“吸”出窗外,利用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A.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能“吸”起纸屑,利用的是摩擦起电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拔火罐时罐子“吸”在皮肤上,利用的是大气压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C.削平的铅柱挤压后会“吸”在一起,利用的是分子间的吸引力,故C不符合题意;D.厨房中的抽油烟机能将泊烟“吸”走,利用了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故D符合题意。故选D。3.如图所示,验电器箔片闭合.小璐同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B.金属箔张片开是由于两箔片都带正电荷而互相排斥 C.此过程中,玻璃棒上的正电荷移动到了箔片上 D.此过程中,瞬间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从箔片流向玻璃棒 【答案】B 【解析】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故A错误;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验电器带正电荷,由于两箔片都带正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故B正确;C.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缺少电子,玻璃棒与验电器接触后,验电器两箔片上的电子会转移玻璃棒上,故C错误;D.因为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此过程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玻璃棒到验电器的箔片,故D错误.4.如图所示,小杜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 A.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 B.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 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 【答案】D 【解析】A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也带正电,故AB错误;C.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显正电性,是由于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的缘故,故C错误;D.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D正确. 5.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带电吸管的一端时,发现吸管被推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同步练习含答案 知识点两种电荷 1.任意两个不带电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产生的结果是() A.一定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B.一定两个物体都不带电 C.可能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D.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电 2.将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悬挂着的带正电的小球,小球将() A.向橡胶棒靠拢 B.远离橡胶棒 C.在原位置不动 D.无法确定 3.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4.如图,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判断正确( )

A.带电棒一定带正电 B.带电棒一定带负电 C.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 D.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 知识点原子及其结构 5.(2019·广州)原子核由哪些粒子组成( ) A.质子和电子 B.中子和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中子和电子 6.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前任副主席表示,伊朗已经拥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以制造1~2枚原子武器,下列关于原子及其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 B.电子是带有最大负电荷的粒子 C.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两个带有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时互相吸引 7.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创造了电荷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D.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空气干燥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吸引小纸片,摩擦过的气球吸引水流和头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物体叫做带电体,或带上电荷的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带电体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3.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带等量的同种电荷。 感应起电: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播放视频) 3.两种电荷 想一想: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一样吗? 手捋的塑料绳,餐巾纸摩擦过的吸管等分别靠近摩擦过的橡胶棒或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电体,必定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 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例如: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伦。 5.验电器

《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 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 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 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 二、教学重点 1.电荷间相互用 2.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1.摩擦起电的实质 2.原子结构 四、教学用具 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 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 (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 (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 总结: (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 (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 (3)毛衣容易脏; (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 (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

(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 (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 (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 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问题1: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 方法一: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靠近另一个带电体,如果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可以证明带电吗? 讲解:以上二种方法可以证明物体是否带电,在物理学中,有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这就是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箔片、塑料外壳等。 2.演示1:让不带电的玻璃棒和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观察现象。 问题1:验电器的箔片张开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2:验电器的箔片为什么会张开? 结论1: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演示2:橡胶棒带电量不同,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 问题3:角度大小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带电量不同。 结论2:物体带电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Q),单位:库仑(C)。 4.接触带电 问题5:橡胶棒是怎么带上电的?摩擦。而箔片呢?接触带电 5.演示3:感应起电。 结论3: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练习:分析下面四个小球带电情况 (1)A、B两小球相互吸引; (2)C、D两个小球相互排斥。 总结:带电体吸引: (1)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带异种电荷物体。 第二课时 (五)原子结构 引入:研究宇宙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和微观,要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就要求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 问题1:是不是原子是最小的微粒?比原子更小的微粒是什么? 讲解: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核外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相互吸引所以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