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弯曲应力

动画弯曲应力
动画弯曲应力

第六章 弯曲应力

授课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纯弯曲的正应力;横力弯曲切应力。

$6.1 梁的弯曲

1.横力弯曲

横截面上既有Q 又有M 的情况。如 AC 、DB 段。 2.纯弯曲

某段梁的内力只有弯矩没有剪力时,该段梁的变形称为纯弯曲。如CD 段。

3.梁的纯弯曲实验

(1)现象:横向线a-b 变形后仍为直线,但有转动;纵向线变a a 变为曲线,且上面压缩下面拉伸;横向线与纵向线变形后仍垂直。

(2)中性层:梁内有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因而纤维不受拉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性层。

(3)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a

a b b

m

m

纵向对称面

$6.2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1.变形几何关系

从梁中截取出长为dx 的一个微段,横截面选用如图所示的z y -坐标系。图中,y 轴为横截面的对称轴,z 轴为中性轴。从图中可以看到,横截面间相对转过的角度为θd ,中

m

m

性层'

'o o 曲率半径为ρ,距中性层为y 处的任一纵线(纵向纤维)'

'b b 为圆弧曲线。因此,纵线bb 的伸长为

θθρθρθρyd d d y dx d y l =-+=-+=?)()(

而其线应变为

ρ

θρθεy d yd bb l ==?=

纵向纤维的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y 成正比。

2.物理关系

梁的纵向纤维间无挤压,只是发生简单拉伸或压缩。当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P ρ时,可由虎克定律得到横截面上坐标为y 处各点的正应力为

y E

E ρ

εσ=

=

m

dA

x

z

该式表明,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σ与点的坐标y 成正比。中性轴z 上各点的正应力均为零,中性轴上部横截面的各点均为压应力,而下部各点则均为拉应力。

3.静力关系

横截面上坐标为),(z y 的点的正应力为σ,截面上各点的微内力dA σ组成与横截面垂直的空间平行力系。这个内力系只能简化为三个内力分量,即平行x 轴的轴力N ,对z 轴的力偶矩z M 和对轴的力偶矩y M ,分别为

?=A

dA N σ,?=A

y dA z M σ,?=A

z dA y M σ

考虑左侧平衡,

∑=0X ,∑=0y

M

,得

?==A

dA N 0σ, ?==A

y dA z M 0σ

横截面上的内力系最终归结为一个力偶矩z M

??

==

=A

A

z M dA y E

dA y M 2ρσ

式中积分

z A

I dA y =?

2

是横截面对中性轴z 的惯性距,上式可写成为

EI

M

=

ρ

1

式中,Z EI 越大,则曲率

ρ

1

越小。因此,Z EI 称为梁的抗弯刚度。将该式代入y E

E ρ

εσ=

=,即可得到弯曲时梁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z

I My

=

σ 即以梁的中性层为界,梁的凸出一侧受拉压力,凹入的一侧受压。 则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为

z

I My max

max =

σ $6.3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1.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横力弯曲时的细长梁,即截面高度h 远小于跨度l 的梁,横截面将不在保持为平面。纵向纤维间的正应力也存在。但用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公式,能够满足精度的要求。

横力弯曲时,弯矩随截面位置变化。一般情况下,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离中性轴最远处发生最大应力。有公式

z

I y M max

max max =

σ 引入符号 max y I W z

z =,则截面上最大弯曲正应力可以表达为 W

M max max =σ ,强度条件为

[]σσ≤=

W

M max

max z W 称为截面图形的抗截面模量。它只与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有关。矩形截面和圆截面

的抗弯截面模量分别为:

高为h ,宽为b 的矩形截面:62

12223

bh h

bh h I W z ==

=

直径为φ的圆截面:322

642

33

d d

d d I W z

ππ===

2.例题

受均布载荷作用的简支梁如图所示,试求: (1)1——1截面上

1、2两点的正应力; (2)此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 (3)全梁的最大正应力; 解:画M 图求截面弯矩

kNm qx qLx M 602221=???

? ??-=

求应力

45123

301832.51012

18012012m bh I z --?=??==

341048.62

/m h I W z

z -?==

MPa I y M z 7.6110832

.560

605121=??-==

=σσ MPa W M z 6.921048

.66041max 1=?==

σ MPa W M z 2.1041048

.65

.674max max =?==

σ $6.4 弯曲切应力

1.矩形截面中的弯曲切应力

1)矩形截面中的弯曲切应力假设

大小:矩形横截面中弯曲切应力方向与剪力方向相同。

方向:高宽比较大的矩形截面中的弯曲切应力沿宽度均匀分布。 2)研究方法:分离体平衡。

在梁上取微段dx ,在微段上再取一块如图,列平衡方程:

0'12

=--=∑bdx N N

X τ(1)

z z

A A z

I MS dA y I M

dA N *111

1==

=??σ(2)

()

()z

z

A A z

I S

dM M dA y I dM M dA N *1121

1

+=

+=

=??

σ(3)

(3)带入(1)、(2)得z

Z

bI S dx dM *

'

由剪应力互等得

z

Z

bI S dx dM *

'

=

=ττ ??

???

? ??--===1

2

2211*4A h

y

z

y h dy by dA y S 于是

???

? ??-=

2242y h I Q

Z

τ

()()x dQ x

+

Q (M (

)()

x dM x +y

并0=y 时有ττ5.123max ==

bh

Q

2.工字钢截面

工字形截面可以看作由三个矩形截面组成,因此其弯曲剪应力计算与矩形截面梁类似。

仍然沿用矩形截面梁弯曲剪应力计算公式z

z bI QS *=τ。

?

???????? ??-+??? ??-+????????? ??-+??? ??-=*

y h y y h b h H h h H B S z 22122221222

将此式代入弯曲剪应力公式,可得腹板上弯曲剪应力的计算公式

()

?????????? ??-+-=2222428y h b h H B b I Q Z τ

将0=y 时,在截面中性轴上时,在腹板与翼缘的交2

h

y ±

=带入上式,得

()??????--=8822max

h b B BH b I Q Z τ ??

????-=8822min

Bh BH b I Q Z τ

3.圆形截面梁

32

*

32342R R R S z

=?=ππ,R b 2=,4

2

R I z π=

2

*max 34R

Q

b I QS z z πτ== $6.5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1.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

梁在弯曲时,横截面上一部分点受拉应力,另一部分点受压应力。对于低碳钢等这一类塑性材料,其抗拉和抗压能力相同,为了使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同时达到许用应力,常将这种梁做成矩形,圆形和工字形等对称于中性轴的截面,对于拉压强度不等的材料,拉压应力均不应该超过各自的许用应力。于是强度条件为

[]σσ≤=

W

M max

max ,[]ττ≤max 例 求T 形截面梁的最大切应力。

D

4kN

Q

x

解:

(1)求支反力

kN R A 5=,kN R B 5.11=

(2)作剪力图

kN Q 5.6max =

(3)求最大切应力

34333*max ,104.7710

4410201088m S z ----?=?????= 461063.7m I z -?=

Pa b

I S Q Z z

4*

max max 1030.3?==

τ

2.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1)梁的合理受力(降低最大弯矩m ax M ) (1)合理放置支座(从设计方案考虑) 双杠,等强,min max M M = 以剪支梁为例,最大弯矩为

8

2max

ql M = 若两端支座各向中心移动l 2.0,最大弯矩减小为

40

2max

ql M = (2)合理布置载荷(从使用方案考虑)

2)合理设计截面形状(增大抗弯截面模量z W ) (1)梁的截面优化

W

M max

max =

σ ,对于宽b ,高为h 的矩形,抗弯截面模量Ah Ah W z 167.06== 。

因此,高度越大,z W 越大,max σ越小。

在外边缘达到许用应力时,中性轴附近的应力很小,造成材料的浪费。例如:圆形截面。理想的情况是将面积之半分布于距中性轴为2

h 处。

a.塑性材料[][]c t σσ= 上、下对称 抗弯更好,抗扭差。

b.脆性材料[][]c t σσ<

采用T 字型或上下不对称的工

字型截面。

3)等强度梁-截面沿杆长变

化,恰使每个截面上的正应力都等于许用应力,这样的变截面梁称为等强度梁。

由()()[]σσ==

x W x M max 得 ()()

[]

σx M x W =

若图示悬臂梁为等强度梁。等宽度h ,高度为x 的函

数,b=b(x)。则()Px x M 2

1

=

()()()[][]σσPx

x M h x b x W 2

16

2

===

得出()[]x h P x b 2

3σ=

按剪切强度确定截面宽度的最小值m in b 。

[]ττ===h

b P

h b Q min min max

212323

A/2

Z

h

[]

τh P

b 43min =

由于变截面梁并不节省材料,且加工麻烦,因此采用阶梯梁(加工方便)。

课件制作中插入Flash动画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用Authorware、PowerPoint能制作十分精美的课件,但由于使用了大量图片、声音、动画,所以文件比较大,课件制作中最占空间的是声音和动画。对于动画,Flash是很好的动画制作软件,并且文件体积很小,占用空间比较少,而且Flash动画效果很好。如果在课件中加入一些Flash动画,一方面可以减小课件的体积,另一方面为课件增色很多,下面谈谈如何插入Flash动画。

1、Authorware7.0课件中插入Flash动画

在Authorware7.0中插入Flash动画,常用的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利用ActiveX控件插入Flash动画

1)首先在流程中插入ActiveX控件。在菜单中选择“Insert” (插入),选取“Control”(控制),选定“ActiveX”(控件),单击它。

2)弹出“SelectActiveXControl”对话框,在对话框中,拖动“ControlDescription”列表框的滚动条,找到“ShockwaveFlashObject”选项。

3)单击“OK”按钮,弹出“ActiveXControlProperties”对话框。

4)单击“Custom”(自定义)按钮,弹出“Authorware属性”对话框。在“MovieURL”(影片地址)后面的文本框中输入要播放的Flash动画文件名(文件后缀名为.swf)和路径。选定“Play”复选框,否则将只显示一幅静止的图片;选定“Loop”复选框,重复循环播放Falsh动画,否则只播放一次。点击“应用”、“确定”回到“ActiveXControlProperties”对话框,再点击“OK”。此时流程上会出现一个ActiveX控件的图标。

5)单击工具栏中的“控制面板”按钮,在弹出的控制面板中先单击运行按钮,在展示窗口中运行程序,再单击暂停按钮,暂停程序运行,出现Flash动画窗口,然后拖动窗口四周的句柄,就可以调整Flash动画窗口的大小和位置了。

方法二,利用链接的方法插入Flash动画

1)在菜单中选择“Insert” (插入),选取“Media”(媒体)中的“FlashMovie...”,打开对话框。

2)单击“Browser”(浏览)按钮,在“OpenShockwaveFlashMovie”对话框中选择Flash动画文件(后缀为.swf)单击“Open”(打开)按钮,单击“Ok”即可,此时流程上会出现一个ActiveX控件的图标。

3)调整Flash动画窗口的大小和位置的方法同方法一中的第五步骤。

2、PowerPoint2003课件中插入Flash动画

在PowerPoint中插入Flash动画,常用的也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利用ActiveX控件插入Flash动画

在PowerPoint2003中使用Flash动画,首先要求系统安装FlashActiveX控件。打开PowerPoint2003工作界面,在“视图”菜单中选取“工具栏”内的“控件工具箱”,打开“控件工具箱”面板。在“控件工具

箱”面板中选“其他控件”,用鼠标左键单击该按钮,打开系统安装的控件清单,从中选择“ShockwaveFlashObject”。此时光标变成十字形,用鼠标在需要插入动画的地方拖动出一个方框(方框的大小表示演示窗口的大小),在所拖出的区域中,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在打开的“属性”窗口中,选择“Movie”,在其后输入Flash动画.swf的完整的路径和文件名,使用“幻灯片放映”命令,就可以看到Flash动画的演示效果。

方法二,利用链接的方法插入Flash动画

可用超级链接的方法,具体的步骤是:打开PowerPoint2003工作界面,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对象,打开“插入对象”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由文件创建”,输入Flash动画.swf文件的完整路径和文件名,按“确定”按钮退出;在幻灯片视图上,右击Flash图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选择“动作设置”命令,在“动作设置”对话框中,选择“单击鼠标”选项卡中的“对象动作”单选框,在此单选框中选择“激活内容”,单击确定即可。使用“幻灯片放映”命令,就可以看到Flash动画的演示效果。

3、Dreamweaver课件中插入Flash动画

在Dreamweaver中,直接单击“object”工具栏上的Flash控件图标就可以插入SWF文件了。

第11章梁的弯曲应力要点

第11章梁的弯曲应力 教学提示:梁纯弯曲和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提高弯曲强度的若干措施、薄壁杆件的切应力流和弯曲中心。 教学要求:掌握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横力弯曲正应力计算仍用纯弯曲公式的条件和近似程度。掌握中性层、中性轴和翘曲等基本概念和含义。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的建立和相应的计算。了解什么情况下需要对梁的弯曲切应力进行强度校核。从弯曲强度条件出发,掌握提高弯曲强度的若干措施。 在外荷载作用下,梁截面上一般都有弯矩和剪力,相应地在梁的横截面上有正应力和剪应力。弯矩是垂直于横截面的分布内力的合力偶矩;而剪力是切于横截面的分布内力的合力。本章研究正应力σ和剪应力τ的分布规律,从而对平面弯曲梁的强度进行计算。 11.1梁的弯曲正应力 平面弯曲情况下,一般梁横截面上既 有弯矩又有剪力,如图11.1所示梁的AC、 DB段。而在CD段内,梁横截面上剪力等 于零,而只有弯矩,这种情况称为纯弯曲。 下面推导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 式。应综合考虑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 和静力学关系等三个方面。 11.1.1 弯曲正应力一般公式 1、变形几何关系 为研究梁弯曲时的变形规律,可通过 试验,观察弯曲变形的现象。取一具有对 称截面的矩形截面梁,在其中段的侧面上, 画两条垂直于梁轴线的横线mm和nn,再 在两横线间靠近上、下边缘处画两条纵线 ab和cd,如图11.2(a)所示。然后按图 11.1(a)所示施加荷载,使梁的中段处于纯弯曲 状态。从试验中可以观察到图11 .2(b)情况: (1)梁表面的横线仍为直线,仍与纵线正 交,只是横线间作相对转动。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

实验三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3.掌握运用电阻应变仪测量应变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或弯曲梁试验装置;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 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 4.温度补偿块一块; 5.游标卡尺 3-1 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 3-2弯曲梁试验装置 1—弯曲梁 2—铸铁架 3—支架 4—加载杆 5—加载螺杆系统 6—载荷传感器 7和8—组成电子秤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00GN/m2,泊松比μ=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x M y I σ= (3-2) 式中:M 为弯矩;I x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 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ΔP 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ΔP /2,如图3-3所示。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7片应变片(见图3-3)(对多功能组合装置:b =18.3mm ;h =38mm ;c =133.5mm ),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下表面沿横向粘贴了应变片8# 。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胡克定律公式σ=E ε,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若由实验测得应变片7#和8#的应变ε7,和ε8满足 87||εμε≈ 则证明梁弯曲时近似为单向应力状态,即梁的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成立。 图3-3弯曲梁布片图 四、实验步骤 1.检查或测量(弯曲梁试验装置)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 和高度h 、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c ,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 i 。 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然后把梁上的应变片按序号接在应变仪上的各不同通道的接线柱A 、B 上,公共温度补偿片接在接线柱B 、C 上。相应电桥的接线柱B 需用短接片连接起来,而各接线柱C 之间不必用短接片连接,因其内部本来就是相通的。因为采用半桥接线法,故应变仪应处于半桥测量状态,应变仪的操作步骤见应变仪的使用说明书。 3.根据梁的材料、尺寸和受力形式,估计实验时的初始载荷P 0(一般按P 0=0.1σS 确定)、最大载荷P max (一般按P max ≤0.7σS 确定)和分级载荷ΔP (一般按加载4~6级考虑)。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电测方法和多点测量技术。; 2、测定梁在纯弯和横力弯曲下的弯曲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二、设备及试样: 1. 电子万能试验机或简易加载设备; 2. 电阻应变仪及预调平衡箱; 3. 进行截面钢梁。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载荷P 作用下,在梁的中部为纯弯曲,弯矩为1 M=2 Pa 。在左右两端长为a 的部分内为横力弯曲,弯矩为11 =()2 M P a c -。在梁的前后两个侧面上,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 4 h 贴上平行于轴线上的应变片。温度补偿块要放置在横梁附近。对第一个待测应变片联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线。测出载荷作用下各待测点的应变ε,由胡克定律知 E σε= 另一方面,由弯曲公式My I σ=,又可算出各点应力的理论值。于是可将实测值和理论值进 行比较。 2、加载时分五级加载,0F =1000N ,F ?=1000N ,max F =5000N ,缷载时进行检查,若应变差值基本相等,则可用于计算应力,否则检查原因进行复测(实验仪器中应变ε的单位是 610-)。 3、实测应力计算时,采用1000F N ?=时平均应变增量im ε?计算应力,即 i i m E σε?=?,同一高度的两个取平均。实测应力,理论应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理论值计算中,公式中的3 1I=12 bh ,计算相对误差时 -100%e σσσσ= ?理测 理 ,在梁的中性层内,因σ理=0,故只需计算绝对误差。 四、数据处理 1、实验参数记录与计算: b=20mm, h=40mm, l=600mm, a=200mm, c=30mm, E=206GPa, P=1000N ?, max P 5000N =, k=2.19 3 -641I= =0.1061012 bh m ? 2、填写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表格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11章

11-1 解1)由公式可知: 轮齿的工作应力不变,则则,若,该齿轮传动能传递的功率 11-2解由公式 可知,由抗疲劳点蚀允许的最大扭矩有关系: 设提高后的转矩和许用应力分别为、 当转速不变时,转矩和功率可提高 69%。 11-3解软齿面闭式齿轮传动应分别验算其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 1)许用应力查教材表 11-1小齿轮45钢调质硬度:210~230HBS取220HBS;大齿轮ZG270-500正火硬度:140~170HBS,取155HBS。 查教材图 11-7, 查教材图 11-10 , 查教材表 11-4取, 故: ( 2)验算接触强度,验算公式为:

其中:小齿轮转矩 载荷系数查教材表11-3得齿宽 中心距齿数比 则: 、,能满足接触强度。 ( 3)验算弯曲强度,验算公式: 其中:齿形系数:查教材图 11-9得、 则: 满足弯曲强度。 11-4解开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磨损,目前的设计方法是按弯曲强度设计,并将许用应力降低以弥补磨损对齿轮的影响。 ( 1)许用弯曲应力查教材表11-1小齿轮45钢调质硬度:210~230HBS取220HBS;大齿轮 45钢正火硬度:170~210HBS,取190HBS。查教材图11-10得 ,

查教材表 11-4 ,并将许用应用降低30% ( 2)其弯曲强度设计公式: 其中:小齿轮转矩 载荷系数查教材表11-3得取齿宽系数 齿数,取齿数比 齿形系数查教材图 11-9得、 因 故将代入设计公式 因此 取模数中心距 齿宽 11-5解硬齿面闭式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折断,设计方法是按弯曲强度设计,并验算其齿面接触强度。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

叠梁、复合梁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叠梁、复合梁在纯弯曲受力状态下,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 2.推导叠梁、复合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纯弯曲梁实验装置一台(纯弯曲梁换成叠梁或复合梁); 2.YJ-4501A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一台;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叠梁、复合梁实验装置与纯弯曲梁实验装置相同,只是将纯弯曲梁换成叠梁或复合梁,叠梁和复合梁所用材料分别为铝梁和钢梁,其弹性模量分别为E=70GN/m2和E=210GN/m2。叠梁、复合梁受力状态和应变片粘贴位置如图1所示,共12个应变片。叠梁、复合梁受力简图如图2所示,由材料力学可知

叠梁横截面弯矩:M=M 1+M 2 2 2112221111 Z Z Z Z I E I E M I E M I E M += == ρ I Z1为叠梁1截面对Z 1轴的惯性距; I Z2为叠梁2截面对Z 2轴的惯性距。 因此,可得到叠梁Ⅰ和叠梁Ⅱ正应力计算公式分别为 2 2111 111 1 1Z Z I E I E Y M E Y E += =ρ σ 2 2112222 2 2Z Z I E I E Y M E Y E += =ρ σ 式中Y 1——叠梁Ⅰ上测点距Z 1轴的距离; Y 2——叠梁Ⅱ上测点距Z 2轴的距离。 复合梁 设: E 2 / E 1 = n 2 2111 Z Z I E I E M += ρ I Z1为梁1截面对中性Z 轴的惯性距; I Z2为梁2截面对中性Z 轴的惯性距。 中性轴位置的偏移量为: ) 1(2) 1(+-= n n h e 因此,可得到复合梁Ⅰ和复合梁Ⅱ正应力计算公式分别为 2 21111 1Z Z I E I E MY E Y E += =ρ σ 2 21122 2Z Z I E I E MY E Y E += =ρ σ 在叠梁或复合梁的纯弯曲段内,沿叠梁或复合梁的横截面高度已粘贴一组应变片,见图1。当梁受载后,可由应变仪测得每片应变片的应变,即得到实测的沿叠梁或复合梁横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公式εσE =,可求出应力实验值。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叠梁、复合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四、实验步骤 1. 叠梁、复合梁的单梁截面宽度 b=20mm, 高度 h=20mm, 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c=150mm 。 2. 将载荷传感器与测力仪连接, 接通测力仪电源, 将测力仪开关置开。 3. 将梁上应变片的公共线接至应变仪背面B 点的任一通道上,其它接至相应序号通道的A 点上,公共补偿片接在0通道的B 、C 上。 4. 实验: 叠梁实验 a . 本实验取初始载荷P 0=0.5KN (500N ),P max =2.5KN(4500N),ΔP=0.5KN(500N), 共分四次加载; b . 加初始载荷0.5KN(500N),将各通道初始应变均置零; c . 逐级加载,记录各级载荷作用下每片应变片的读数应变。 复合梁实验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例题.

例题 一T 形截面铸铁梁的荷载和截面尺寸如图(a )所示。若已知此截面对形心轴z 的惯性矩4763c m z I =,且152m m y =,288mm y =;铸铁的许用拉应力 []30M P a t σ=,许用压应力[]90MPa c σ=。试校核梁的正应力强度。 解:(1)求支座反力。 由静力平衡方程求得支座反力分别为:()25kN Ay F .=↑,() 105kN By F .=↑ 例题图 (2)绘制梁的内力图,确定最大的内力值及其所在位置(危险截面)。 该梁内力图如图(b )所示。对于脆性材料做成的横截面关于中性轴不对称的梁,其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不一定都发生在弯矩绝对值最大的截面上。因此,进行强度校核时,应该对最大正弯矩和最大负弯矩两个截面做最比分析,从而求得梁内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所以C 、B 截面均为危险截面,且两截面弯矩值分别为: 25kN.m zC M .=, 4kN.m zB M = (3)强度校核。 C 截面强度校核:C 截面产生最大正弯矩,最大拉应力发生在截面的下边缘,最大压应力发生在截面的上边缘,如图6-21(c )所示,其值分别为: []62a a 4 251088288MP 30MP 76310zC t max t z M y ..I σσ??===<=? []61a a 4 251052171MP 160MP 76310zC c max c z M y ..I σσ??===<=? B 截面强度校核:B 截面产生最大负弯矩,最大拉应力发生在截面的上边缘,最大

压应力发生在截面的下边缘,如图所示(c ),其值分别为: []62a a 4410522726MP 30MP 76310 zB t max t z M y .I σσ??===<=? []62a a 4 410884613MP 160MP 76310zB c max c z M y .I σσ??===<=? 此梁强度符合要求。

弯曲应力

第5章 弯 曲 应 力 习题 (1) 如图5.18所示吊车梁,吊车的每个轮子对梁的作用力都是F ,试问: ① 吊车在什么位置时,梁内的弯矩最大?最大弯矩等于多少? ② 吊车在什么位置时,梁的支座反力最大?最大支反力和最大剪力各等于多少? (2) 如图5.19所示一由16号工字钢制成的简支梁承受集中荷载F ,在梁的截面C —C 处下边缘上,用标距s =20mm 的应变仪量得纵向伸长s ?=0.008mm 。已知梁的跨长l =1.5m , a =1m ,弹性模量E =210GPa 。试求F 力的大小。 图5.18 习题(1)图 图5.19 习题(2)图 (3) 由两根28a 号槽钢组成的简支梁受三个集中力作用,如图5.20所示。已知该梁材料为Q235钢,其许用弯曲正应力[]σ=170MPa 。试求梁的许可荷载[F ]。 图5.20 习题(3)图 (4) 简支梁的荷载情况及尺寸如图5.21所示,试求梁的下边缘的总伸长。 图5.21 习题(4)图 (5) 一简支木梁受力如图5.22所示,荷载F =5kN ,距离a =0.7m ,材料的许用弯曲正应力[]σ=10MPa ,横截面为b h =3的矩形。试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横截面的尺寸。

图5.22 习题(5)图 (6) 如图5.23所示,一矩形截面简支梁由圆柱形木料锯成。已知F =5kN , 1.5a =m , []σ=10MPa 。试确定弯曲截面系数为最大时矩形截面的高宽比b h ,以及梁所需木料的最小直径d 。 图5.23 习题(6)图 (7) 一正方形截面悬臂木梁的尺寸及所受荷载如图5.24所示。木料的许用弯曲正应力 []σ=10MPa 。现需在梁的截面C 上中性轴处钻一直径为d 的圆孔,试问在保证梁强度的条件下,圆孔的最大直径d (不考虑圆孔处应力集中的影响)可达多大? 图5.24 习题(7)图 (8) 当荷载F 直接作用在跨长为l =6m 的简支梁AB 之中点时,梁内最大正应力超过许可值30%。为了消除过载现象,配置了如图5.25所示的辅助梁CD ,试求辅助梁的最小跨长a 。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

实验七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梁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2.掌握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设备 1.纯弯曲梁实验装置。 2.静态电阻应变仪。 三、实验原理 已知梁受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为 z I y M ?= σ 式中M 为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弯矩,z I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Z 的惯性矩,y 为横截面中性轴到欲测点的距离。 本实验采用铝制的箱形梁,在梁承受纯弯曲段的侧面,沿轴向贴上五个电阻 变应片,如图7-1所示,1R 和5R 分别贴在梁的顶部和低部,2R 、4R 贴在 4 H y ±=的位置,3R 在中性层处。当梁受弯曲时,即可测出各点处的轴向应变实i ε(i=1、2、3、4、5)。由于梁的各层纤维之间无挤压,根据单向应力状态的胡克定律,求出各点的实验应力为: 实i σ= ?E 实i ε(=i 1、2、3、4、5) 式中,E 是梁材料的弹性模量。 这里采用的增量法加载,每增加等量的载荷△P ,测得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为△实i ε,求出△实i ε的平均值实i ε?,依次求出各点的应力增量△实i σ为: △实i σ = ?E 实i ε? (7-1)

把△实i σ与理论公式算出的应力增量: i σ?理 = z i I y M ?? (7-2) 加以比较从而验证理论公式的正确性。从图 7-l 的试验装置可知, a P M ??=?2 1 (7-3) 图7-1 纯弯曲梁装置 四、实验步骤 1.拟定加载方案。在0~20kg 的范围内分4级进行加载,每级的载荷增量kg P 5=?。 2. 接通应变仪电源,把测点1的应变片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线法接通应变仪,具体做法是:将测点1的应变片接在应变仪的A 、B 接线柱上,将温度补偿片接在B 、C 接线柱上。调整应变仪零点(或记录应变仪的初读数)。 3.每增加一级载荷(kg P 5=?),记录引伸仪读数一次,直至加到20kg 。注意观察各级应变增量情况。 4.按步骤3再做一次,以获得具有重复性的可靠试验结果 5.按测点1的测试方法对其余各点逐点进行测试。 五、实验结果的处理 1.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逐点算出应变增量平均值实i ε?代入公式 (7-1)求出△实i σ。 2.根据公式(7-3)、(7-2)计算各点的理论弯曲正应力值△理i σ。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弯曲正应力) 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电测方法和多点测量技术。; 2、测定梁在纯弯和横力弯曲下的弯曲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二、设备及试样: 1. 电子万能试验机或简易加载设备; 2. 电阻应变仪及预调平衡箱; 3. 进行截面钢梁。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载荷P 作用下,在梁的中部为纯弯曲,弯矩为1 M=2 Pa 。在左右两端长为a 的部分内为横力弯曲,弯矩为11 =()2 M P a c -。在梁的前后两个侧面上,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 4 h 贴上平行于轴线上的应变片。温度补偿块要放置在横梁附近。对第一个待测应变片联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线。测出载荷作用下各待测点的应变ε,由胡克定律知 E σε= 另一方面,由弯曲公式My I σ=,又可算出各点应力的理论值。于是可将实测值和理论值进行比较。 2、加载时分五级加载,0F =1000N ,F ?=1000N ,max F =5000N ,缷载时进行检查,若应变差值基本相等,则可用于计算应力,否则检查原因进行复测(实验仪器中应变ε的单位是 610-)。 3、实测应力计算时,采用1000F N ?=时平均应变增量im ε?计算应力,即 i i m E σε?=? ,同一高度的两个取平均。实测应力,理论应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理论值计算中,公式中的3 1I= 12 bh ,计算相对误差时 -100%e σσσσ= ?理测 理 ,在梁的中性层内,因σ理=0,故只需计算绝对误差。 四、数据处理 1、实验参数记录与计算:

b=20mm, h=40mm, l=600mm, a=200mm, c=30mm, E=206GPa, P=1000N ?, max P 5000N =, k=2.19 3 -641I= =0.1061012 bh m ? 2、填写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表格 (2)横力弯曲的两端实验数据记录

材料力学弯曲应力答案 (1)

4-1(4-1)试求图示各梁中指定截面上的剪力和 弯矩。 解:(a) (b) (c) (d) = (e) (f) (g) (h) = 返回 4-2(4-2) 试写出下列各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 方程,并作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a) (b) 时 时

(c) 时 时 (d) (e)时, 时, (f)AB段: BC段: (g)AB段内: BC段内: (h)AB段内: BC段内: CD段内: 返回

4-3(4-3)试利用荷载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作下列各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返回 4-4(4-4)试作下列具有中间铰的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返回 4-5(4-6)已知简支梁的剪力图如图所示。试作梁的弯矩图和荷载图。已知梁上没有集中力偶作用。 返回 4-6(4-7) 试根据图示简支梁的弯矩图作出梁的剪力图与荷载图。 返回 4-7(4-15)试作图示刚架的剪力图、弯矩图和轴力图。 返回4-8(4-18)圆弧形曲杆受力如图所示。已知曲杆轴线的半径为R,试写出任意横截面C上剪力、弯矩和轴力的表达式(表示成角的函数),并作曲杆的剪力图、弯矩图和轴力图。 解:(a) (b) 返回 4-9(4-19)图示吊车梁,吊车的每个轮子对梁的作用力都是F,试问: (1)吊车在什么位置时,梁内的弯矩最大?最大弯矩等于多少? (2)吊车在什么位置时,梁的支座反力最大?最大支反力和最大剪力各等于多少? 解:梁的弯矩最大值发生在某一集中荷载作用处。 ,得:

当时, 当M极大时:, 则,故, 故为梁内发生最大弯矩的截面 故:= 返回 4-10(4-21)长度为250mm、截面尺寸为的薄钢尺,由于 两端外力偶的作用而弯成中心角为的圆弧。已知弹性模量。试求钢尺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 解:由中性层的曲率公式及横截面上最大弯曲正应力公式 得: 由几何关系得: 于是钢尺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为: 4-11(4-25) 矩形截面的悬臂梁受集中力和集中力偶作用,如图所示。试求截面m-m和固定端截面n-n上A,B,C,D四点处的正应力。 解:对m-m及n-n截面,都给以坐标系如图所示。于是有: m-m截面及n-n截面的弯矩分别是: 横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为: 因此,各点的正应力分别是: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 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3、初步掌握电测方法,掌握1/4桥,1/2 桥,全桥的接线方法,并且对试验结果及误差进行比较。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 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 4、温度补偿块一块。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 ,泊松比μ=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x M y I σ= 式中:M 为弯矩;x I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

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2 ?,如下图所示。 P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 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3片应变片,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粘贴了应变片。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 克定律公式E σε =,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σ =E 实 ε 实 式中E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图 3-16 为确定梁在载荷ΔP 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 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Δε实来依次求出各点应力。 把Δσ实与理论公式算出的应力Z I MY =σ比较,从而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上述理论公式中的M 应按下式计算: Pa ?= M 2 1 (3.16) 四、实验步骤 1、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 和高度h 、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 ,及各应变片到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