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语文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上册练习: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后课时作业

2020语文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上册练习: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后课时作业
2020语文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上册练习: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后课时作业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建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蔑视流俗的心境。()。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尉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也如此。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孤高自许息息相关乘龙快婿琅琅上口

B.孤芳自赏休戚相关东床快婿琅琅上口

C.孤高自许息息相关东床快婿脍炙人口

D.孤芳自赏休戚相关乘龙快婿脍炙人口

★答案★ C

解析①孤高自许:指孤特高洁,不流于世俗,并以此称许自己。孤芳自赏:

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含贬义。由后文“蔑视流俗”可知,这里应用“孤高自许”。②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这里没有“利害”,应用“息息相关”。③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乘龙快婿:意思是称意的女婿好比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东床快婿”这一成语本就是由王羲之的这段典故而来。④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语境有“佳作”,这里应用“脍炙人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说,有了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追求,才有旨趣淡远、含蓄蕴藉的艺术B.可以说,作者不如意的生活境遇和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水乳交融在创作中C.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D.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与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交融在创作中★答案★ C

解析该段主要是谈作家审美人格的建构,根据后文“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A项,说的是先有人格追求后有艺术,与后句意思不符。B项,没谈到艺术。D项,“人格追求”与“艺术追求”顺序颠倒,与后句不照应。所以★答案★为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B.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

C.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

D.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答案★ A

解析B项,语序不当,“生活的境遇”不是“呈现”“表现”的主语,应放在“无论”后面。C项,除“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语序不当外,“如能……就能”说法太绝对,不合逻辑。D项,“达到”和“人格”不搭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喜欢用典。用典包括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成句、引用

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两种形式。为何诗人们青睐典故呢?因为用一个典故,①,是符合诗的精炼原则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诗句从字面上看是很浅显的,②:战国时代赵国老将廉颇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时“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表明他宝刀未老、希冀报国的愿望。懂得了这一点,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②但其中就有典故③才能领略到诗句更深沉的意蕴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阐明古代诗词用典的妙处。第①空,后文的“符合诗的精炼原则”表明空格处内容是“用典”在“精炼”方面的妙处,也即“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第②空和前文构成转折关系,空格后是冒号,说明后面的文字是对空格处的解说,这段文字的话题是“用典”,此处内容应该是表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使用了典故。第③空,前文中“这一点”指诗句所用典故。懂得了诗句所用典故的结果,自然是能够更深刻领会诗句的内涵。

5.“黄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群雁南返的时节,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黄昏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满一腔愁绪;微风轻拂,飘落一地黄花。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按照要求去答题;其次要注意构筑富有意境的画面,要和人物、情感相一致。

二、阅读素养培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

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行近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美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答案★ C

解析C.是借喻,不是借代。

7.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要领是: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对仗等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

[注]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

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C.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D.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答案★ A

解析A项“直抒胸臆”错误,应该是“含蓄深沉”。

9.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自由发挥。两首诗中都用了“雨”这一景象,也都表达寂寞愁情,可以从共同的感情基调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各自的侧重点的角度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故将军”指李广,他罢官闲居时,夜出饮酒,被灞陵尉以“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为由拒之门外。

B.第五句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的赞赏。

C.“射虎”二句写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D.下阕前五句,化用杜甫思慕李广的典故,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表达词人决心和朋友安度晚年的愿望。

★答案★ D

解析D项,“决心安度晚年”词中并无此意。

11.这首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词人借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②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③就算是落魄闲居,也要学李广,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④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进奸佞而逐贤良的不满。⑤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赏析名家作品,知人论世是必须掌握的鉴赏技巧,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积累要求较高。就辛弃疾来说,主张北伐、收复失地、建功立业是一生不变的追求,备受猜疑、仕途坎坷、抱负难伸、壮志难酬是其词作的思想主流。在此基础上分析词句,不难看出,用李广典故意在表明词人无人赏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凉;同时蕴含对朝廷的不满,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对南宋当局进奸佞而逐贤良的不满;而词人就算是落魄闲居,也要学李广,表明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序言中提到晁、杨二人是说世有知音,要以慷慨激昂之态回报的意思,赞赏朋友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